1 | 四书辨疑目录 |
2 | 策垂石 |
3 | 大学 |
4 | 愠在亲民轴一安而后能秘黜慨虑而后能得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顾课天之明命 |
5 | 汤之盘铭 |
6 | 作新民 |
7 |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
8 | 如切如礼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窃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
9 | 此谓知之至也 |
10 |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彼御善之小人之使何国家 |
11 | 第二卷 |
12 | 论语 |
13 |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14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15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16 | 贤贤易色 |
17 |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无友不如已者 |
18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19 | 礼之用和为贵八 |
20 |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21 | 君子食无求饱 |
22 | 子贡曰贫而无诸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23 | 为政第二 |
24 | 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有耻且格 |
25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十而立父母惟式疾之忧 |
26 |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27 | 色难 |
28 | 有酒食先生馔 |
29 | 视其所以 |
30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31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八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二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第二卷一论语 |
32 | 八伦第三 |
33 | 孔子谓季氏八榆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
34 | 也 |
35 |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长也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
36 |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天子为木铎 |
37 | 居上不宜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里仁第四 |
38 | 知者利仁 |
39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一 |
40 | 也 |
41 |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
42 |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43 |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主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吾道一以贯之 |
44 | 天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45 | 德不孤必有邻驩弟四卷 |
46 | 一论语公冶长第五 |
47 | 子谓南穿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见之子妻之 |
48 | 女器也 |
49 |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鸣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无所取材 |
50 |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51 |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其愚不可及也照 |
52 |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愿无伐善无施劳 |
53 | 诺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锥也第六 |
54 |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河而已矣 |
55 | 伯牛有疾子闻之自牖执其手不有祝鲤之使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
56 |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觚不觚觚哉觚哉 |
57 | 一可谓仁之方也已一 |
58 | 述而第七 |
59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庶而识之事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60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
61 |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二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62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63 |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
64 |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一 |
65 | 第五卷 |
66 | 论语 |
67 | 泰伯第八 |
68 |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二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69 | 三以天下让 |
70 |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地己 |
71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72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73 | 予有乱臣十人 |
74 | 唐虞之际衣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己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礼其可谓至德也己矣 |
75 | 子罕第九 |
76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77 |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78 | 沽之哉沽之哉 |
79 |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因何有于我哉 |
80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勇者不惧 |
81 | 未可与权 |
82 | 唐禄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第耻卷 |
83 | 论语 |
84 | 乡党第十 |
85 | 朝其下大夫言佩侃如也与上大夫书闾阎如也 |
86 | 不时不食 |
87 |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
88 | 惟酒无量不及乱 |
89 | 不彻台食 |
90 | 食不语寝不言 |
91 | 乡人雠朝服而立于阵阶 |
92 |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一鹿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过一先进第十一一南容三复白圭 |
93 | 回也视予犹父也子不得视犹子也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一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94 | 不践逊亦不入衣室 |
95 |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自庄者乎一从之者与 |
96 | 颜渊第十二 |
97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98 |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99 | 民飘信不立 |
100 | 君子实而已矣何以文为 |
101 | 惜乎天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尊犹犬羊之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忒也 |
102 |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
103 | 子路无宿诺 |
104 |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105 |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此母自辱焉 |
106 | 第七卷 |
107 | 论语 |
108 | 子路第十三 |
109 | 先之劳之 |
110 |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
111 | 精者有所不羁也 |
112 | 不占而已矣 |
113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宪问第十四 |
114 | 注胡氏曰此篇原畔所记 |
115 | 贫而无怨难富而非骄易 |
116 |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
117 | 曰末仁乎 |
118 | 如其仁如其仁 |
119 |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羁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120 | 脯瑜藏乎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衣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诗之 |
121 | 古之学者焉己今之学者焉人君子耻其言而还其行 |
122 | 丘何为是栖栖者兴 |
123 | 疾固也 |
124 | 子曰作者七人矣 |
125 | 果哉末之难矣 |
126 | 卫灵公第十五 |
127 |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128 | 由知德者鲜矣 |
129 |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130 | 子贡问曰有二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予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31 |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
132 |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去己夫 |
133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134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一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体霍不让衣师 |
135 | 季氏第十人 |
136 | 注林氏曰此篇或以为齐论 |
137 | 则将焉用彼相矣 |
138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第八卷 |
139 | 论谓 |
140 | 阳货第十七 |
141 |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
142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143 | 子曰唯上簪与下愚不移 |
144 | 公山弗扰以费畔 |
145 | 吾其巅东周乎 |
146 |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色厉而内桂嬖诸小人其犹穿寄之盗也与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
147 |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
148 |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八恶徼以为知者 |
149 | 微子弟千八 |
150 | 至则行矣寄子路曰不仕钵义一 |
151 | 周有八士伯达伯达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李调元刊 |
152 | 子张第十九 |
153 |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调何也 |
154 |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法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尧曰第二十 |
155 | 天之历数在尔躬 |
156 |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157 | 第九卷啼 |
158 | 跬一一八引孟子 |
159 | 梁惠王与马一辅署 |
160 | 王亦曰无义而己夫何必曰利不实成之 |
161 | 王好战请叔战骄笺盖供 |
162 | 至然鼓逊一鼠霍熙藩一 |
163 | 不坛窦辰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黯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一 |
164 | 用也一 |
165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黎民不饥不寒 |
166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心 |
167 | 王无罪岁斯天水之义至焉 |
168 | 愿比死二门酒之 |
169 | 无以则王乎琏 |
170 | 是乃仁术也 |
171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172 | 为长者折枝 |
173 | 刑于寡妻一 |
174 |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无心焉甚王诸夏之一讳战 |
175 | 抑主其甲兵危壬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沁兴 |
176 | 梁惠簟下一怀远缚学窃薨 |
177 | 王变乎德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期骂蜚一 |
178 |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
179 |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180 | 文王之国方七十里 |
181 | 今也不然二一 |
182 | 晴萌胥谗民乃作慝 |
183 | 惟君所行也 |
184 | 畜君何尤一勺吾咳 |
185 |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 |
186 |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音也 |
187 | 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锺 |
188 | 必使玉人雕琢之尺 |
189 | 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
190 | 后来甚苏 |
191 | 不诛则疾视其是上之死而不救与氏守之效死而民弗去 |
192 | 行或使之止或鬼之 |
193 | 行止非人所能也宜谗一 |
194 | 第十卷一出曰祠延寿撰鹅 |
195 | 公孙丑上一言运迢窦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地不改辟笑民基改聚矣 |
196 | 连拔置邮而传命殚 |
197 | 我四十不动心一 |
198 | 不动必有道乎 |
199 | 孟施舍一 |
200 | 虽褐宽博吾不德焉 |
201 |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夫志至焉气失焉一 |
202 | 持其志无暴其气一 |
203 | 王室室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
204 | 我知言一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天子既圣矣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205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一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
206 | 取诸人以为善是其人为善者也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
207 | 公孙丑下八 |
208 | 天时不如地利幻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209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210 | 是或山道也 |
211 | 子之诗识之士管理而二失位则去之否乎不得不可以为悦 |
212 | 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 |
213 | 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有仕于此而子视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 |
214 | 季孙曰异哉子叔疑 |
215 | 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王狐几改之 |
216 | 王由足用为善 |
217 | 吾何为不豫哉 |
218 | 第十若卷 |
219 | 一孟子一 |
220 | 滕文公上 |
221 | 周公岂欺我哉亡 |
222 | 曾于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
223 | 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 |
224 | 曰吾有所受之也 |
225 | 父兄百官不我是也 |
226 | 百官族人可谓曰知 |
227 | 夏后氏五十而贝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数而一彻甚实皆什也 |
228 | 使民聘聘然 |
229 | 又称贷而益之 |
230 |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
231 | 使毕战问井地 |
232 | 闻君行仁政 |
233 | 有大人之事有小民之事 |
234 | 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暗缟平不可尚已 |
235 | 盖归反豪禅而掩之 |
236 | 滕文公下 |
237 | 勇士不忘专其元 |
238 | 以顺为王者妾妇之道也 |
239 | 要其有酒食黍稻二夺之 |
240 | 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工用光一亡尸一耳攘其邻之难者一 |
241 |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 |
242 | 己频愿 |
243 | 离娄上 |
244 | 而仁覆天下矣病 |
245 | 书则非先王之道 |
246 | 仁不可为众也三 |
247 | 道在道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一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248 | 是来事之父归之也 |
249 | 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
250 | 停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 |
251 | 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
252 | 今天下溺矣天子之不援何也人不足与道也政不足闻也惟夫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
253 | 政不足闻也 |
254 |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
255 | 第十二卷 |
256 | 孟子 |
257 | 离妻下一 |
258 | 惠而不知为政 |
259 | 日亦不足矣 |
260 | 才也养不才 |
261 | 书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
262 | 书不必信行不必果 |
263 |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
264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
265 | 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 |
266 |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万章上 |
267 | 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
268 | 瞽葭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禹避舜之子我阳城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舜禹益相去久远 |
269 | 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
270 |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万章 |
271 | 晋平公之于亥唐也 |
272 | 白郤之乡之为不恭何哉 |
273 | 闻其取诸民之不义也 |
274 |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内使已仆仆尔亟拜也 |
275 | 古干乘之国以友士何如 |
276 |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告子上 |
277 |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缸以异于白人之白也者秦人之炙 |
278 |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富岁子弟多赖 |
279 | 则为狼疾人也 |
280 |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道为尺寸之肤哉 |
281 | 此又无于不仁之甚者也 |
282 | 告于下是门方寸之未可使高衣岑楼 |
283 | 往应之曰王心 |
284 | 给见之臂而夺之食 |
285 | 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一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鸟礼也 |
286 | 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 |
287 | 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谁讹予既已知之矣第十三卷 |
288 | 又以孟子尽心上 |
289 | 妖寿不贰 |
290 |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柄 |
291 |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
292 | 霸者之义驩虞如也 |
293 | 杀之而不怨利惑讹让庸一顶愚寿得天下英才而教有之一 |
294 |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意求道也不成章不达 |
295 | 所恶执著为典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川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一夫有所受之也一居移气养移体胥飞 |
296 | 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297 |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298 |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299 | 其进锐者其退速 |
300 |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301 | 尽心下 |
302 | 各欲正已也 |
303 | 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
304 | 稽大不理于口 |
305 |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君子用其一缓其二月其二而民有肄用其二而父子离 |
306 | 若是乎从者之处也 |
307 |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人病舍其田而其人之田 |
308 | 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稷也第十四卷 |
309 | 中庸 |
310 | 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
311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312 | 第十五卷 |
313 | 中庸 |
314 |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意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道之不肖者不及也 |
315 | 道莫不行矣夫 |
316 | 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附之中而莫之一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窟拙不能期月一守也 |
317 | 衽金革死而不厌一 |
318 |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意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道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
319 |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
320 |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
321 |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
322 |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
323 | 上焉者虽善乳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显 |
324 | 西书辨疑卷第曰乙电击显柄大学 |
325 | 在亲民注程子曰亲当作新 |
326 | 程子为是亲字义不可通又传中所引汤铭康诰等文皆是日新新民之说以此知亲字为误故改羁新此谁不知或问中间曰程子之数亲贡新也何所指子之从之又何所考而必其然邪且以己意轻改经文心非传疑之义奈何此等问答之言皆冗长虚语本不须用大抵解经以书简理直羁贵使正义不为游辞所乱学者不为繁文所述然后经可道而道可明也 |
327 | 安而后能虑注虑谓处事精详处宇意差拍是审详思虑处是判决区处凡辜茎未行之前须是先有思虑睿详其事当作如何处一广直思虑既定绍后判决区处虑在处前处在虑壑虑与庆之次第如此加只解厉睿详亭宜刁为得一中 |
328 | 虑而后能得注得谓得其所止得其所止似有未尽与知止之义未易辨也盖得谓得其所上之事理也传襄以仁敬孝慈信之五事为君臣父子交国人所止之善然天下之事物莫不各有当止之善传文特举其大要耳或问乎一论曰仁或流于姑息敬或堕求阿诀孝或陷父谯或败子信或为是生白公之听此本申明得宇之义其说甚善盖此等虽亦无骏当止之善实犹末得所此之事理也若能审详如何是君之仁如何是臣之敬如何是父之慈如傅是子之孝如何是交国人可为之信须有如此思虑然后可以得其事之正理是之谓虑而后能得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注明德为本新民为未知止焉始能得羁络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
329 | 注文专书结上文本末终始之意然下文自格物一致知至治国平天下其本末始州之次第尤详又有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之明文则此段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言非为尊结上吝盖所以承一文而起下文也 |
330 | 顾谗天之明命注顾谓常目在之误古是宇误此也或曰客也 |
331 | 尚书旧注误是也孔颖达疏云误与是古今之字异故变文篇是也注文古是字之说盖出于此果如孔疏所言则是古无是字而后人增之也然文宇之古者莫若尚书如慢游是好傲虐是作之是宇岂后人所增者哉又今之江南中原王篇诸韵议字皆训理也正也谛也审也未有说万古是掌而训此者惟从或曰之说解误为审则为理顺顾谓顾祖常目在之误谓审念常心在之言当顾视睿念天之明命以此谨畏之诚奉承上下神祗也汤之盘铭注盘沐浴之盘 |
332 | 解盘羁沐怡之盘此旧说也沐舄沐发叩焉浴身曼与身孰同器沐浴之理即欲迂曲说荐两盘实无可据而盘之文或问中有一说云亦如人之一日沐浴日日沐浴又无日不沐浴此说亦为少思验之天下之人未有无夏无冬日日头沐须浴者又盘乃浅器中间亦难容人沐浴也况古人刻铭放器以自警刀剑取其刚断几巢取其平正鉴皆象其本器而言惟此沐门之盘所取洁净之义不在本盘却在沐浴之人理亦未是铭之全文世久无传盘果何盘不可考也参详天下之物常须洁冲者惟饮食之器为然此盘亦只是饮食之间所用之盘说者宜云盘所以盛进饮食诸物必须日日涤拭去其垢秽常今鲜妹明净以论人须日日清冻其心不敢为物欲所昏使其明德常明常新一 |
333 | 也 |
334 | 作新民注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自新之民解作字羁振起义固不差解新民为自新之民理却未是观康诰之文首言文王克明德至此乃以新氏为结语止当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之新民同说新乃己与新之非民自新也蔡氏书传解作新民为作新斯民又曰此言明德之终也太学言明德亦举新民以给之又陈大猷亦解羁作新天下之民二家书传无成于注文之后蔡沉又文公之门人皆不以自新之民为是盖公论也学者宜从之 |
335 |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注周国虽旧至文王能新其德以及教民而始受天命也 |
336 | 能新其德以及恭民此言文王之德化惟新也始受天命却是言文王所受有天下之天命惟新也一惟新分为两意诗之本意果何如也文公诗传中德与天命亦说不通孟子集注一向只说受天命有天下则自文王始略不言文王之德与此注意亦不同予于孟子中有说可就观之免重复也如切如嗟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注切以刀锯琢以推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嗟以镜锡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后礼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序而益致兵精也 |
337 | 注文止是解诗衣傅文所书学与自修气相干涉不知切礼如何为学琢磨如何为鲁修也或问中荅问者曰骨角豚理可寻而切墨之功易所谓始条理之事也王君浑全坚雄而琢磨之功难所谓终条理之事也参详此说数者之中惟治玉寸难琢石磨石何难之有又所谓始条理之事终条理之事者此亦只是姑松门人之语若于学问自修栗利啸过之理则己取之为注矣诗中既无意亦可见夫欲治骨角玉石为器必先切琢以成其质再加嗟磨之功然后可为完器矣谕如立身为人必先学问以致其知继有自修之行然后可为完人矣切琢以论学问也横磨以论自修也经文当作如切如琢者道学也如礼如磨者自修也如此一谓之于义为是礼琢二字传写之差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一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注前王谓文武也君子谓后贤后王小人谓复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百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谓前王为文武君子为后贤后王小人为后民于总解处皆说不过文武之事业载在典籍后世之人惟务学知道者能思慕之年代久远之后王后民如幽厉等无道之君田野间无知之民于文王武王之新民之事未尝愈久而不意也盖前王只是当时没世之王如孟子所谓旧君世人所谓先帝者是也君子小人亦只是当时之人君子以位言小人以民言居位者得以进举其才德之贤是谓贤王贤也得以周赡其骨肉之亲是谓亲其亲也为民者得以称遂其温饱之乐是谓乐其乐也得以保有其衣食之利是谓利其利也君子小人皆得各如其志是皆当时明王之德惠使然王身虽没恩泽在人无贵无贱皆不能忘也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注情实也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使民仰讼非教化不能教化乃新民之事也明德新民二者不可相离若但明己德未尝有新民事效便能使民皆自畏服不敢兴讼断无此理文王之德亦既明矣而虞芮之人来讼之初未尝有不敢之心也直至身入文王大化中见其耕者让畔幼者让长然后心始畏服惭退而罢由此言之明德之后须有新民之化使人人以孝弟礼义为心则自无会聂争讼之事风俗既已如此虽有时实之人在其礼让温良之众人中间亦自不敢肆意妄焉尽其虚诞之辞其势然也此乃大畏民志之谓知本谓知为治之本也 |
338 | 此谓知之至也注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 |
339 | 谁谓此句上有阙文此说诚是然又自添所阙传文工事都为过分前人解经亦尝有补正一五宇之阙者以其馀文全在意麻可通而有补之之理也然亦但言其处宜有某字不过如此而已今乃全用己意创添一百二十七字以代曾子之言使为王傅似与不似且置勿论但以今人而作古书与前圣前贤经传并列于义亦似未安若准此为例则尚书亡逸四十馀篇后人皆得添补长学者不厚之风所系其大以文公之识量不免有此惜哉宜姑置之只讲注文可也 |
340 |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注君子以位言之道谓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术发已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 |
341 | 注文不肯通说但零解字义而已解送为修已治人之术与下文义不相合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此言外交之道所得所失物皆在外非有关于修巳也传有错简其辨在后自殷之未丧师及惟命不于常以下皆是说得国失国之事理缘由得国由其得众失国由其夫寒善则得众不善则失众继又历言蜕不善进善人以明为善得家之实前后意豚如线穿珠此一节乃其结语也君子以位言大道犹言大道理也得谓得众得国失谓失众失国是故二字乃承上起下之辞盖好人所恶之恶人恶人所好之善人则其丧师失国之旧害必及其身是故在位之人得与失皆有自然之大道理存焉得众以得国者必因忠信以得之夫家以失国者必因骄泰以失之自古以来未尝闻有因忠信而朱家失国因骄泰而得众得国者此乃自然之大道理也又所谓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者与论语集注尽己谓忠以实谓信之语志不同既已自尽无隐亦不须更言发巳也循物一孤违四字意更难认以辞观之止可说为循其物之性情而不与之相道此与中庸注文解率性处忌正相类岂可以此为信哉纂疏所引文集又自转与注文为注今厌其烦而不辨也忠信二字我于论语中有辨或问又曰忠信者尽己之心而不违于物洁矩之本也注文改易论语集注之意于此可见盖欲宛转以就洁矩为说也夫洁矩以付己度人为义推已不欲不加于人恕也忠与信何尝有付度之义哉信果篇洁矩之本则恕当出自于信信羁恕之本恕为信之本于理安乎况传中明有此之谓洁矩之道之一结其上文洁矩之意己了其下再引南山有台之诗至辟则为天下惨矣刁是反洁矩之意以终其说此己下不复重说洁矩也忠信以得之止是言忠信为得众得国之由何尝有关洁矩之意哉或问乃以金章传文自首至尾尽篇洁矩秦誓夏襄羁洁矩孟献子宁有盗臣之说亦羁洁矩又引董仲舒与齿去角之说亦为洁矩迁就之甚皆不可取传有三义节次甚明说见下段 |
342 |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注彼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 |
343 | 注文两说一谓有关文一谓有误字谓有误字者为是观上文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及国不以利为利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等语皆言治国不可专任聚敛财利之小人彼字指上文聚敛之臣务财用之小人而言善宇乃利字之误也解者不可以彼万善之四字为句自彼至家十一字道为一句故善宇羁利字谓之语意自囿此章传文义有三节首论洁矩正已之道次论得国失国之由夫论理财本末自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至亦悖而出七十人字与生财有大道文正相接直至章末通是一段专论理财后人失德而却序在失众则失国之下以致前后文理皆有隔拟今议改王金录其文上下通读是否可见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信是以君子有洁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无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无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洁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邑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修矣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晋人无以为宝仁亲以厉宝泰誓曰若有一小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楼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当若自其口出掌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向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媚疾以恶乏人一彦圣而违之得不通寒不能容以不能一该丁孙黎民亦曰殆哉惟仁人封流之一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又焉能一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一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火之性一妙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川洲体细细显显显细关一骊霸灶毂图一口口口一离醴骊骊一醴醴骊醴悬显灵显一一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