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七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七》[View] [Edit] [History]

1 河北道十六
2 易州 雄州 霸州
3 易州
4 易州。上谷郡,今理易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宿一度。虞舜分易州,又为并州之地。《周官?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涞易。」按春秋时,分属燕赵。《汉书?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又《续汉书?地理志》:「赵分晋,得中山,秦并天下,是为上谷郡地。」汉置涿郡,今州即汉涿郡之故安县也。晋为范阳国。后魏又为上谷郡。隋开皇元年,自今遂城所理英雄城移南营州,居燕之侯台,仍改名为易州,取州南易水为名。炀帝初,州废,复为上谷郡,遥取汉上谷以为名。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易州,领易、涞水、永乐、遂城、遒五县。五年,割遒县,置北义州,州废,仍以遒来属。开元二十三年,分置五回、楼亭、板城三县。天寳元年,改为上谷郡。乾元元年,复为易州。
5 元领县八,今二:易县。满城。二县割出:容城。入雄州。遂城。建威虏军。
6 四县废:涞水。入易县。五回。同上。楼亭。旧废。板城。旧废。
7 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三百九十五里。
8 四至八到:西南至东京一千四百四十六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七十五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三百三十五里。东至幽州二百一十四里。南至莫州一百八十里。西至蔚州飞狐县东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妫州怀戎县南界废故城镇二百里。西南至定州北平县界一百四十七里。西北至蔚州取飞狐路三百六十里。东北至幽州良乡县界八十里。
9 户:唐开元户:四万四千三十五。皇朝管主客户二千六百四十三。
10 风俗:同幽州。
11 人物:祖纳,字士言,范阳遒人,能清言,有名理,为光禄大夫,门施行马。祖逖,字士雅,纳弟也,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夜闻荒鸡鸣,蹴琨曰:「此非恶声也。」二人并有英气,每语时事,辄中宵起坐,逖北征济江,中流击楫曰:「祖逖不清中原而济,有如大江。」
12 土产:人参。墨。绵。紫草。丹参。今进墨五百锭入翰林院。
13 易县。旧十九乡,今十二乡。本汉故安县也。《汉书》:「文帝封申屠嘉为故安侯。」 《地理志》:「故安县属涿郡。」《晋地道记》:属范阳国。按故城在今县东南七百步,武阳故城东南隅,故安故城是也。高齐天保七年,省其武阳故城,即是燕之南鄙。隋开皇十六年,于故安故城西北隅置易县,即今理。龙山,《隋图经》云:「易县西南三十里,龙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龙迹,四麓各有一洞,大如车轮,春则风出东,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有沙门法猛,以夏日入其东穴,见石堂石人,欲穷诸穴,有一人厉声曰:『法师,其馀三穴皆如东者,不宜更入。』猛仍意不息,不觉身在外穴也。」盖神异难测。孔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水经注》云:「易水又东,径孔山北,其山有孔,表里通澈,故名。山下有穴,出锺乳,尤佳。」白马山,在县北一十八里。《郡国志》云:「周时人多学道于白马山。」天寳六年,敕改为燕丹山。送荆陉,《九经记》云:「易县西南三十里,即荆轲入秦之路也。」驳牛山,《郡国志》云:「山色黑白斑驳,形如牛,故以为名,易水出其东。」北易水,一名安国河,亦名北易水,源出县西北穷独山中,东南流经武阳故城南,又东入漆水县界。中易水,《水经注》云:「出故安阎乡城谷中,东经五大夫城,又东经易京城,与北易水合流入巨马河。」 《史记》云:「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祖送易水之上。」即此处也。鱼丘水,《竹书纪年》云:「晋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 《水经注》云:「鱼水出鱼山,山有石如巨鱼,水发其下。」濡水,源出县西穷独山南谷。雹水,一名南易水,源出县西南石兽冈。漆水河,一名巨马河,西自蔚州飞狐县界入。《水经注》云:「巨马河即涞水也。东北经郎山西望,众崖擎举,若鸟翼立石,崭岩似剑戟之杪,又南流刀山,崭岩直上干霄,远望崖侧,若积刀环。」紫石水,《水经注》曰在易县南。大黉岭,霍原隐此教授之所在,州北一百九十里。荆卿城,在县西七里,周回二里。《九州岛要记》云:「荆轲城北临濡水,即轲以金圆投龟处。轲入秦,樊于期刎头付轲于此城。」高渐离城,在县南十六里。《史记》云:「荆轲死,秦始皇得高渐离,惜其善击筑,重赦之,渐离复进得近,乃以铅置筑中,举筑扑秦皇,不中。」此即渐离所居。长安城,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汉书》云:「宣帝时,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阳公主,主忆长安,乃筑此城像长安,故以为名。」城中有枣树,花而不结,皆向西南,而引俗谓之思乡枣。斜安城,《郡国志》云:「易县有斜安城,传冈不正,因以名之,东隅上有班姬祠是也。」范阳故城,汉范阳县理于此,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里,古城即秦置,一名故城。后魏明帝孝昌二年,为杜洛周攻破。高齐后主武平七年,又移范阳于东故城北十七里。伏图城,一名小范阳是也,西北去州四十五里。隋初,自伏图城移范阳名于今涞水县,又于伏图城别置遒县,以属昌黎郡。大业十年,又移遒县于伏图城西南,即今州东南三十四里故遒城是。十三年,陷于寇,二城俱废。五公城,在废县东三十里,去州西三十里,《河北记》云:「易县有五公城,王潭不从。王莽谭子舆生五子避隐于此。世祖并封为侯。元才,北平侯;显才,蒲阳侯;益才,安熹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谓中山五王。」其西三十里有五大夫城,说与此同。嘉夷城,在废城西北四十里,去州六十里。《水经注》云:「巨马水东流经加夷山,即睒子于山中养无目父母之所也。」 《舆地志》云:「易县加夷城有坑,阔三丈,深五丈,俗呼睒子窟。」金台,在县东南三十里,燕昭王所造,置金于上,以招贤士。又有西金台,俗呼此为东金台。古野狐城,在县东三十里,《耆老》云:「昔有狐于九荆岭,食五粒松子后得仙,谓之飞狐县,其狐常来至此城,时人呼为野狐城。」西金台,在县东南六十里,即燕王以金招贤士之所。小金台,在县东南十五里,燕昭王所造,即郭隗台也。按《春秋后语》云:「郭隗谓燕王礼贤先从隗始,乃为碣石馆于台前。」阑马台,在县东南十五里,《水经注》云:「小金台北有阑马台。」候台,在州子城西南隅,高三层,燕昭王所筑,以候云物。三公台,在县东南十八里,其台相去三十六步,并高大,燕昭王所立,乐毅、邹衍、剧辛所游之处,故曰三公台。石柱,在县东南三十里,临易水,《州郡志》云:「易州义石柱,后魏末,杜、葛乱杀人,骸骨狼藉如乱麻,至齐神武,起兵扫除凶丑,拾遗骸骨葬于此,立石柱以志之。」废涞水县,在州北四十二里,十四乡。本汉遒县,属涿州。《汉书?年表》:「景帝封匈奴降王六疆为遒侯。」今县北一里故遒城是也。后汉,移于故城南,即今涞水县所理。后周大象二年,省入涿县。隋初,自伏图城移范阳,名于此。六年,又改为故安县。九年,又移故安于涿县东界,今涿州故安也。十年,又于此置永阳县。十八年,改为涞水县,以近涞水为名,按县地即周封召公于此也。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并入易县。巨马河,在县东北二里。郎山,在易县西南四十里。
14 满城县。西南一百里,旧七乡,今三乡。本汉北平县,属中山国。《汉书》:「高帝封张苍为北平侯。」后魏武帝永熙二年,置永乐县,属易州。唐天寳元年,改为满城县。赵简子祠,按《城冢记》:「赵简子筑北平城以拒燕。」今满城是也,其祠在城北一百步啕山下,晋永康元年立。张苍墓,汉丞相北平侯张苍,本武阳人,因封于此,子孙相继,至今见存。废五回县,在州西七十里,本汉易县地。唐开元二十三年,刺史卢晖奏析易县地置,在五回山东麓,以界内五回岭名之。二十四年,刺史田琬以旧县所居险隘,遂东迁于古五公城,即今县理是。五公城,已解在易县。五回山,在今县西九十里。《州郡志》云:「易县五回岭,高四十里。」《水经注》云:「委折五回下,望层山若蚁垤也,下有三碑,即后魏所立。文云:『皇帝大延元年,车驾东巡,援弓而射,飞矢逾于岩山三百馀步。后镇军将军定州刺史乐良公乞文于射所,造亭立碑,中山安喜贾聪书。』」斗鸡台,在县东南八十里。《水经注》云:「五回山南七里有斗鸡台。」 《传》曰:「燕太子丹鬬鸡于此。」废楼亭县、废板城县。此二县唐开元二十三年刺史卢晖奏置,天寳复废。
15 雄州
16 雄州。今理归义县。本涿州归义县之瓦子济桥,在涿州南,易州东,当九河之末,旧置瓦桥关。周显德六年,收复三关,以其地控扼幽、蓟,建为雄州,仍移归义,并易州之容城等二县于城中。
17 领县二:归义。容县。
18 州境:东西一百五十里。南北八十五里。
19 四至八到:西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西南至长安二千四百五十里。东至莫州新镇七十里。西至定州二百五十里。南至莫州三十里。北至新城县七十里。东南至莫州长丰县九十里。西南至定州保塞军一百里。东北至霸州一百里。西北至易州一百五十里。
20 户:皇朝管主客户四千四十。
21 风俗:同易州。
22 土产:古战争之地,绢布之外别无药物。
23 归义县。旧十二乡,今十乡。本涿州之属邑,在州北。唐末,移于瓦桥关,晋建军城。周世宗收复三关,立雄州于此。易河,在城南门外,从秦州流入,下至霸州。巨马河,在州北三十里,西北从易州流入,下至霸州。台胡淀,在县北一十五里。襄子淀,在县北巨马河北,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半属新城县。
24 容城县。五乡。战国时,其地属燕。本汉容县也,《汉书?地理志》曰:「燕南得涿郡之容城。」 后汉省。《晋地理志》:「涿地复为容城县,属范阳国。」高齐天保七年省,并入范阳。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置北义州,仍改为遒县,以属焉。贞观元年,废北义州县,归本属。圣历二年,契丹入寇,固守得全,改名全忠县。天寳元年,改为容城,复汉旧名也。巨马河,在县北。南易水,在县南流入瀛州高阳县界,与滱水合流。废县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大泥淀、小泥淀,并在县南三十里。《水经注》云:「易水东流容城,大泥淀注之,泥同口之谓也。」浑泥城,在旧县南四十里。《水经注》云:「泥同口有浑泥城,汉景帝改为亚谷城,封东胡降王卢它之为亚谷侯。」即此也。三台城,在县南三十五里。按《城冢记》云:「燕、魏二国各据一方,分易水为界,燕筑三台,登降耀武。」汉赤眉贼起兵于此,亦増筑三台。
25 霸州
26 霸州。今理永清县。本上谷郡地,星分箕尾,幽州之古益津关。晋天福初,陷虏庭。周显德六年,收复,因置霸州,并永清县,仍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二县隶焉。
27 领县三:永清。文安。大城。
28 州境: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29 四至八到: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里。东至乾宁军界八十里,接淀泊,至雄州八十里。南至瀛州一百九十里。北至幽州二百里。东南至乾宁军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莫州七十里。东北至当州永清县界孟村三十里,接幽州北界西北至当州县界宋村二十五里,接幽州北界。
30 户:皇朝户:主,三千六百六十三,客,一千二百四十四。
31 风俗:同瀛州。
32 土产:丝。绵。绢。无药物。
33 永清县。二乡。本幽州会昌县地。唐天寳中,改为永清县,即古益津关。周显德六年,收复三关,遂于益津关建霸州,仍置永清县。瓦河水,在县西南三百步。平曲城。在县东三十二里,汉景帝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此也。
34 文安县。西北去州五十里,旧二十二乡,今四乡。汉文安县属渤海郡,后汉属河间国,至和帝二年,置瀛州县,属焉。晋分瀛州之东平舒、东州、文安、章武四县,置章武国,县在古文安城。至后魏太和十一年,置瀛州,以统章武郡,县遂归瀛州。北齐,废章武,入文安。隋大业七年,征辽途经于河口,当三河合流之处,割文安、平舒二邑户于河口,置丰利县。隋末乱离,百姓南移,就是城。唐贞观元年,以丰利、文安二县相逼,遂废文安城,仍移文安,名就丰利,城置文安县,即今理也。周朝改属霸州。五渠水,今名长鸣沟,《邢子厉志》云:「后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捕鱼于五渠水中,有群鱼从西来,共以柴塞之,忽有人谓愿曰:『须臾当得大鱼,若愿多求,宜勿杀也。』愿与共食,唯觉出气少腥,而衣衫多衣取,及去,愿送之以鱼,固辞不受,去后,愿下网,果得大鱼,其状如鲤而大,愿以为异物,遂杀之食。俄然,风雨昼昏,闻鸟飞声,比风息雨霁,有人乘舟至者云,前见群鱼无数,飞入海,愿遂不复渔矣,因呼入海之处为飞鱼口。」滹沱河水,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又东,溢为赵淀。狐狸淀,《隋图经》云:「文安狐狸淀,俗谓之掘鲤淀,非君子淀,君子淀在博野界。」急流口,在县北十七里通永清界。赵君祠,按《图经》:「赵夔,汉武帝时为文安县令,好神仙,值文安大旱,乃自焚,土人感慕,乃立祠焉。」古文安城,在今县东北三十里。古三角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后赵石勒筑以备燕。古南北卢蒲城,在县西二十七里。《左传》:「齐侯放卢蒲嫳于此。」燕末,入燕境,权置二城在鄚县界。乐巨叔墓,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春秋后语》:「乐毅伐齐后,从燕入赵。」毅生闲,闲生巨叔,毅封昌国君,至汉高祖求毅之后,又封巨叔为华城君,卒葬于此。
35 大城县:西北去州九十五里,旧二十三乡,今四乡。本汉东平舒县,属渤海郡。后汉属河间。晋于此置章武国。后魏为章武郡。北齐废郡,为平舒县。隋开皇十六年,于长卢县置景州、平舒县属焉。大业末,刘黑闼兵乱河朔,侵吞郡县。唐武德四年,贼平,县属景州。贞观元年,州废,归瀛州。平舒者,以人性寛舒为县名。周显德六年,割隶霸州,今改名大城县。平陵城,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汉书》:「苏建封平陵侯。」即此地也。凤凰台,在县东北一十五里。石勒四年,凤凰现于此,因筑台。滹沱河,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
36 卷六十八
37 河北道十七
38 保州 定远军 干密军 破虏军 威虏军 平塞军 静戎军 宁边军 保顺军 平戎军
39 保州。今理清苑县。本莫州清苑县地,石晋初割属契丹,蕃戎立为泰州。至少主开运元年,克复泰州;二年,以满城县路当冲要,宜立郡庭,用威戎虏,其泰州宜移理于满城,其旧泰州复为清苑县,满城所置泰州寻废。皇朝初,却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升为保州,仍割清苑县属焉。一本泰作秦。
40 领县一:清苑。
41 四至八到:东至东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缺。东至唐口七十里。西至满城五十里。南至望都缺。北至静戎军四十里。东南至博野宁边军一百里。西南至望都九十里。东北至静戎军四十里。东北至威虏军四十里。
42 户:旧户在莫州。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七十五,客一千。
43 风俗:与莫州同。
44 土产:与莫州同。
45 清苑县。旧二十五乡,今十一乡。本乐乡县也。《史记》云:「汉高祖过赵,问乐毅有后乎?对曰:『有乐叔,封于乐乡。』」即此,属信都国。后汉省,后魏复置,属高阳。高齐天保七年省,仍自易州满城界移永宁县理此城。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清苑县,因后魏易州满城县界清苑河为名。沈水,在县北 。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后汉省。 樊舆城,汉樊舆县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修为樊舆侯,后汉省。废城在今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名隅城是也。柏陵城。汉为县,《前汉帝纪》云:「孝武帝封赵敬肃王子终古为柏陵侯。」废城在今县南。广望城。汉广望县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忠为广望侯,是后汉省。故城在今县西南五十里。圣女祠。《舆地志》云:「清苑县樊城西南隅有圣女祠。」女姓薛,字义姜,钜鹿人。嫁为樊舆王文妻,死于此城之隅,就而祭之,俗名祭隅城。汉元帝元初三年,有天渊玉女、钜鹿仙人者是也。
46 定远军
47 定远军。今理东光县。本景州汉高县,属平原郡。隋置弓高县,属渤海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观州,领高弓、蓨、阜城、东光、安陵、胡苏、观津七县;六年,以胡苏属沧州。贞观元年,省观津县,复以胡苏来属;十七年,废观州,以东光、胡苏属沧州,蓨县、安陵属德州,阜城属冀州。贞元二年,又于弓高县置景州,又以弓高、东光、胡苏来属。长庆元年,废景州,四县亦还本属;二年,复于弓高置景州。太和四年,废县,属沧州。景福元年,复于弓高置景州,管东光、安陵二县。天佑五年,移州治于东光县。周显德二年,废景州为定远军,县属沧州;至六年,并弓高县入东光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东光县属军。
48 元领县五,今一:东光。
49 三县割出:南皮。入沧州。临泽。入沧州。景城。入瀛州。
50 一县废:弓高。并入东光。
51 军境:东西八十里。南北七十三里。
52 四至八到:西南至东京八百二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一百里。东至临津县八十五里。西至阜城县六十五里。南至安陵县四十五里。北至瀛州一百四十里。东南至临津县四十七里。西南至蓨县六十五里。东北至沧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景城县九十里。
53 户:唐开元户:一万一千三百。皇朝户:主二千九百八十四,客一千二百三十九。
54 风俗: 与沧州同。
55 土产:旧贡水葱布 。茅簟。海蛤。绢。
56 东光县。旧十四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属渤海郡,故城在今县东十里东光故城。高齐天保七年,移于今县东南三十里陶城故城。隋开皇三年,又移于此。后魏废渤海郡郡城,即今县理。《郡国志》云:「胡苏河在东光县。」永济渠,在县西二百步。鸣犊河。即窦鸣犊所过之处,故云鸣犊河,在县东南。废弓高县。在军东四十里,旧二十一乡,汉县也,属河间国。汉文封韩颓当之邑,莽曰乐成。按:弓高今属阜城县界,弓高故城是也。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移于今理。长庆二年正月,沧州弓高县宜置景州,仍属沧州。周朝废,州县入沧州,寻又废入东光。浊漳水。在故城北三十里,今邑西一里。 候井。按《郡国县道记》云:「汉县,旧地理书并失其所在。」以理推之,盖在今弓高县西北三十里房将池侧近。旧传此池水每日再增再减,疑其与相通,又池侧窄小,有似于井,以其增减不失时候,因于池侧置县,谓之候井。岁月既久,今按其水,不复有増减之候。或云「今弓高县即汉候井县」,莫详所的。西光城。《隋图经集记》曰:「后魏孝昌三年,葛荣略取其地,对东光筑之。」
57 乾宁军
58 乾宁军。理冯桥镇。本古卢台军地,后为冯桥镇。临御河之岸,接沧、霸二州之界。幽州割据,伪命升为宁州。周世宗显德六年,收复关南,却为乾宁军,仍置乾宁县。
59 领县一:乾宁。
60 州境:东西五十里。南北一百五十九里。
61 四至八到:南至东京一千三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东至沧州界二十五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五十里。西至霸州大城县界二十里。南至沧州界九里。北至东城西湖河一百五十里,河北是幽州界。南至沧州界三十四里。西南至霸州大城界十八里。西北至沧州九十三里。西北至霸州大城县明沟一百五十里。
62 户:皇朝户:主一千七百八,客二百九十九。
63 风俗:与沧州同 。
64 土产:潮水所侵,惟生蒲苇。
65 乾宁县。四乡。旧名永安县,与军同置在城下。太平兴国七年六月,改为乾宁县。御河。在城南一十步,每日潮水两至。其河从沧州南界流入本军界,东北一百九十里入潮河,合流向东七十里,于浊流口入海水,此水西通淤口、雄、霸等州水路。卢台军古城。在御河南七十步,周回二里,基址犹存。
66 破虏军
67 破虏军。古淤口关。周显德六年,收复关南,于此置塞。至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霸州永清、文安县三百一十七户属焉。
68 四至八到: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里。东至狼城口三十里。南至文安县五十里。西至霸州五十里。北至幽州二百里。东南至大城界八十里。西南至平戎军七十里。东北至界河三十步。西北至界河二十步。
69 户:皇朝户:主三百一十,客八十二。
70 永济河。自霸州永清县界来,经军界下入淀泊,连海水。平曲子。去军西南二十里。汉《功臣表》云:「景帝三年,封公孙浑邪为曲平侯。」即此也。
71 威虏军
72 威虏军。本遂城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置,从县西南至满城县内浮图峰合陵山峰为一路,仍领遂城县。是时修营,掘得石棺一具,上有唐贞观年记,棺有五重:石、铁、铜、银、金,次第冶贮之,中有琉璃瓶盛舍利。本军以闻。冶原作野。
73 领县一:遂城。
74 军境:东西六十五里,南北五十里。
75 四至八到:东至雄州一百里。西至易县七十里。南至保塞军四十里。北至平塞军三十五里。东南至莫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满城四十里。东北至雄州容城县七里。西北至易县界二十五里。
76 户:皇朝户:主客一千三百一十。
77 风俗:同易州。
78 土产:同易州。
79 遂城县。旧二十三乡,今四乡。战国时武遂县也。《史记》:「赵悼襄王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是也。本汉北新城县。《汉书?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北新城。」后汉属中山国。《土地十三州志》云:「河间有新城,故加『北』字。」后魏武帝永熙二年,于此置南营州,改为新昌县。隋开皇十六年,改为遂城县,今理釜山村。长城。秦筑长城,起首于此邑之界。遂城山。旧名龙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括地图》云:「其山往往有仙人,游龙翔集。」天寳七年,敕改为遂城山。南易水。历县界,燕时谓之武遂津,又东流,过梁门,引易水为陂塘,以溉田。
80 平塞军
81 平塞军。理平塞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六月,改为易州。南三十五里太保村塞为平塞军,仍割易县侯台、凌云两乡,白沟河已南人户及满城县玉山乡人户以属焉。至七年,又于军城置平塞县。
82 领县一:平塞军。
83 军境:东西三十七里,南北一十里。
84 四至:东至军城壕垠,属易县界。西至易州易县普通镇三十七里。南至东京一千四百一十五里。北至军壕垠外,属易县。至易州三十五里。
85 户:皇朝户:主八百一十,客二十。
86 风俗:与易州同。
87 土产:无。
88 平塞县。三乡。皇朝太平兴国七年置,以军额名县。
89 静戎军
90 静戎军。本易州宥戎镇。周为梁门口塞,在州东南九十里。皇朝太平兴国六年二月,升为静戎军,寻割遂城三乡人户属焉。
91 军境:东西四十里,南北四十五里。
92 四至八到:《图经》未有至东西二京里数。东至雄州八十里。西至威虏军三十五里。南至保州四十五里。北至易县八十里。东南至莫州一百里。东北至雄州容城县六十里。西南至保州四十五里。西北至平塞军四十五里。
93 户:
94 宁边军
95 宁边军。本定州博野县。皇朝雍熙四年,于此建宁边军,以县属焉。
96 领县一:博野。
97 军境:东西八十二里,南北七十里。
98 四至八到:新置军未有至京里数。东至瀛州一百里。西至蒲阴县四十二里。南至安平县五十里。北至保塞军八十里。东南至饶阳县六十里。西南至蒲阴县四十二里。东北至高阳县七十八里。西北至望都县五十里。元无官路。
99 户:皇朝户:主五千八百八十三,客三百六。
100 风俗:同定州。
101 土产:同定州。
102 博野县。旧三十乡,今十乡。本汉蠡吾县地,属涿郡。后汉分置博陵郡。《十三州志》云:「本初元年,蠡吾侯志继孝质,是为孝桓帝。追尊皇考蠡吾侯翼为孝宗皇帝,陵曰博陵。」因以为郡。晋于此立博陵国。后魏宣武帝景明元年,改博陵为博野,以地居博水之野。唐武德五年,置蠡州,领博野;八年,州废,县还本属;九年,复立蠡州,复领。贞观元年,州废,复隶瀛州。永泰中,割入深州。周显德二年,割属定州。皇朝雍熙四年,割属军。滹沱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103 保顺军
104 保顺军。本沧州无棣县之保顺镇。周显德六年,建为军,以旧镇为名。
105 四至:南至棣州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滨州一百里。西南至德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沧州一百七十里。
106 户:皇朝户:主三千九十三,客六百七十七。
107 平戎军
108 平戎军。本莫州新镇之地。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平戎军,以扼边陲之喉。
109 四至:东至霸州三十里。西至莫州七十里。南至瀛州一百二十里。北至幽州一百五十里 。
URN: ctp:ws55280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