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六十四

《卷六十四》[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钦定四库全书
2
皇朝通志卷六十四
3
职官畧
4
官制
5
等谨按,稽古帝王建国,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自云龙、水火、五雉、五鸠,其风尚矣。唐、虞惟百,夏商官倍,至于成周,三百六十之名,班班可考。秦、汉以后,迄于元明,代有増损,备见前志我。
6
朝制度典章,炳焉大备。
7
国初创建八旗,设八大臣为固山额真,有事与诸贝勒偕坐㑹议。又有五大臣、十六大臣。凡料理国政,出兵驻防,各举其治至。
8
太宗文皇帝天聪五年,设六部,每部命一贝勒主之,各有承政、㕘政、启心郎等员,以满洲、䝉古、汉人兼授。十年三月,设内国史、袐书、宏文三院,掌
9
编纂撰拟之事,其都察院、理藩院、议政大臣,䝉古、汉军八旗官员,亦次第分置内外文武纲举目:张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统一方夏,内官自阁部以至庶司、外官,藩、臬、守、令、提、镇将弁虽畧仿明制,而满、汉并
10
用大小相维,创制显庸,超轶前代。
11
列圣相承,凡所以综核名实,澄叙官方者,至周且备。我皇上功成治定,条理精详,官制间有更定,皆因时以制,宜至于
12
神武布昭。
13
徳威逺播,伊犁回部诸地,二万里而遥,尽归版宇,命大臣前往办事,建立各官,复因其旧,号存伯克等名目,碁布星罗,无殊内地,是以心膂股肱之任,歌喜起于朝端,翼为明听之风,凛敬共于夙夜,声教所及,罔不率俾,臂指相维,无逺弗届,严肃整齐,三代盛时,尚难嫓美,又岂秦汉后所能比拟于万一也哉?按《郑志原畧,溯前古三代、秦、汉以来设官之制,俱以《唐六典》为凖,故卷首别载大纲分类,各有总叙,而《续通志》则各为一编,盖以一代有一代之规模,名目递更,不相沿袭,变而通焉,以各存其规制我。
14
国家设官,分职因革,咸宜自无。庸更袭六典之旧,勉强以求其合。今仅依。
15
大清㑹《典》序次,辑《职官畧》八卷,其禄秩、官品各门,亦附于卷末焉。
16
宗人府。
17
宗令、宗正、宗人宗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顺治九年置,掌爵皇族之属籍,以时修辑令,凡亲玉牒,辨昭穆,序 ,禄均其恵养而布之教 疎之属,胥受治焉。初制,宗令以亲王、郡王统理宗正,以贝勒、贝子兼摄,宗人以镇国、辅国公及将军兼摄后择贤任使,不复以封爵为限
18
府丞汉人一人。顺治九年置,掌校理汉文册籍。初制,有觉罗、启心郎二员,汉军启心郎二员,与府丞均为正官。康熙十二年,裁启心郎,惟设府丞一员
19
左右司理事官,宗室各二人。副理事官,宗室各二人,主事、宗室各二人,分掌左、右翼、觉罗之籍,并书其子女适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谥以备贫。 ,玉牒纪载。凡承袭次序、秩俸等差,及养给幼优、恤婚丧之事,时为稽核综理焉。初设郎中六员、员外郎四员、主事四员。康熙十二年,始分隷左、右两司。三十八年,两司各裁郎中一员。雍正二年,改郎中为理事官,改员外郎为副理事官,惟主事仍旧名。初制皆以觉罗为之,后以觉罗、满洲㕘用。雍正二年,定以宗室、满洲㕘用。乾隆二十九年,准府丞储麟趾奏,定理事官以下笔帖式以上,悉以宗室为之
20
经歴宗室二人。顺治九年置,掌出纳文书
21
堂主事宗室二人、汉人二人。宗室主事,顺治九年置,掌奏疏稿。案汉主事,雍正元年増置,掌汉文册籍。
22
笔帖式宗室二十四人。顺治九年置,掌翻译文书师、傅、保加衔。
23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俱为文武大臣,加衔及赠衔,无専职。
24
内阁
25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均由率百僚补授后请  特简赞理机务表㫖兼殿阁及六部尚书衔。殿阁名凡六:曰阁保和殿、旧文华殿四:武英殿 、体仁阁 文渊。 东阁 制殿名 。阁名二。乾隆十三年,省国中和殿衔,増入十体仁阁衔为殿阁,名各三。 ,初置文馆。天聪 年,改为三院:曰内国史院,曰内秘书院,曰内宏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分其事为职,掌内国史院,掌记注,掌撰诏令编纂书史及拟撰表章之属内袐书院 ,外国往来书状及 敕谕祭文之属。内宏文院掌注释歴代行事善恶,劝讲度之,属御前侍讲 。皇子并教诸亲王及徳行制 。顺治元年,増设学士。二年,定为正二品衙门。以翰林官分隷内三院,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宏文院,増设侍读、学士、侍读等官。九年,设典籍。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大学士俱改殿阁衔,仍分设翰林院。十六年,裁学士、侍读学士等官。十八年,复改内阁为内国史院、内袐书院,内宏文院,裁翰林院。康熙九年,仍改为内阁,另设翰林院如旧制。十年,仍补授学士以下等官,满、汉大学士。顺治元年设六员,不备官。康熙间,率用四员。雍正年以来,多用至六员。乾隆十三年定制,满、汉各二
26
尚书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以六部尚书士同简充。雍正间初置与大学厘阁务,自后定制,满、汉或一员或二员,因人酌派
27
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满六人,汉四人,掌敷奏本章传宣。 纶綍,初制置满学士三员、汉军三员。自顺治元年以后,増减不一。康熙九年,定满学士二员,十年増四员,又定汉军二员、汉人二员。十二年,以汉军并于汉缺,共四员,俱兼礼部侍郎衔
28
侍读学士满四人,蒙古二人,汉二人,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顺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卿衔,后停兼衔
29
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人各二人,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顺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少卿衔,寻停兼衔
30
典籍满洲、汉军、汉人各二人,掌收贮图籍、出纳文移内阁为典掌。 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给印,以钤往来文牒。顺治九年置
31
中书,满七十人,䝉古十有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人,贴冩中书,满四十人,䝉古六人,掌撰拟纪载翻译缮书之事。
32
等谨按汉人中书,自康熙初定制,専以进士、举人注授,间以散馆庶吉士及进士。
33
朝考入选者为之我。
34
皇上銮辂时巡,诸生有献赋行在者,每䝉
35
召试,拔其尤以充是职。登用之途,视前代益为华选矣。中书科中书舍人满二人,汉四人,掌书写 诰敕
36
等谨按内阁自侍读学士以下办理本章,分为五所:曰满本房,専司缮写清字校正。清文。曰「汉本房専司翻译清、汉文,曰䝉古本房,専司翻译外藩章奏及缮写颁行西畨属国。
37
诏敕曰:「满票籖处,曰「汉票籖处,専司缮写清汉票籖记载」。
38
谕㫖及撰文之事,又有稽察房稽察各部院迟延事件。月终,彚奏,大学士酌委侍读学士、侍读、中书兼司之,又稽察钦奉。
39
上谕事件处,雍正八年置,以满、汉大学士各部、院堂官兼领,其文移钤以典籍印,以上各处,虽非设有専官,而职守所存,均闗纶扉典,则谨附识。
40
翰林院。
41
掌院学士满洲、汉人各一人,掌制诰文史,以备二 天子顾问。其属:待诏,满洲、汉人各人,典簿,满洲、汉人各一人,孔目满洲、汉人各一人。笔帖式,满洲四十人,汉军四人
42
侍读侍讲学士满洲各二人,汉人各三人。讲南书房侍值 上书房教读。自 读学士以下,皆预选派。其直省主考,提督学政亦预焉
43
侍读、侍讲满洲各二人,汉人各三人。侍读以下掌撰述、编辑侍值 经幄、修撰,编修、检讨无定额,修撰状元授职编修一甲二名,三名及二甲授职、检讨,三甲授职庶吉士无定额。读书教习。庶常馆,以满、汉大臣各一人,充教习、选讲、读以下官分司训课,名小教习。
44
等。谨按翰林初隶内三院,顺治元年,设掌院学士本正五品,以兼礼部侍郎衔者为正三品。康熙二十八年,以大学士兼管掌院事,其后遂有以大学士、尚书、侍郎兼摄者,初设汉掌院学士一人,汉讲读学士各一人,后仍并入内三院。十五年复设,如元年制。増满掌院学士一人。汉讲、读学士各一人,汉讲、读各一人。康熙九年,増设满、汉讲读学士各三人,讲读各三人。乾隆五十年,裁满讲、读学士各一人,满讲读各一人。
45
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以大臣兼充。恭遇期经筵掌院按期奏请,撰拟讲章进呈。届 ,请㫖简派满、汉各二人进讲。
46
日讲起居注官不専设翰詹官,以原衔充之。记注官,满洲八人,汉人十二人。主事,满洲二人、汉人一人,笔帖式十六人。凡遇以满御门听政、朝㑹宴飨、大祭祀、大典礼及常朝 ,汉日,讲官各二人。近前侍班,凡讲官纶音敷奏,逐一记注。自顺治十四年始设日 。康熙九年,置 起居注馆于摄太和门西廊,设满,汉记注官俱以乾日讲官兼 。康熙五十七年裁。雍正元年复设。 隆元年,定满、汉员额如今制,凡记注官均兼 日讲系衔
47
等谨按儒学之臣,以文章主撰述,以笔札司纪》载出入,承明最称华选。其读讲、学士以下及詹事诸臣,屡䝉
48
御试。
49
亲定甲乙,又定五年轮班引见之例,造就裁成。
50
恩意优渥,玉堂盛轨,洵乎振古为昭矣。文渊阁阁职。
51
领阁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掌总领袐书。典司所册府。乾隆四十一年, 诏置阁职,掌 贮四库全书授领阁事,以大学士、掌院学士兼充直阁事以下咸定额有差
52
提举阁事一人,以内务府大臣兼充,掌率内务府官属,以综理阁事直阁事六人,以科甲出身之满洲、汉人、内阁学士、内班出身之满洲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汉人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等官兼充。掌典司厘辑之事,以时与校理检閲轮直。凡春秋曝书,则董率而经理之
53
校理十有六人,以内班出身之满洲庶子以下、汉人庶子以下、翰詹官员及科甲出身之内阁侍读等官兼充,分掌注册㸃騐之事。
54
检閲八人,以由科甲出身之内阁中书兼充,掌排次清厘之事。。内务府司员办理阁事,内务府司员四人,笔帖式四人,掌一切收发启闭扫除之事。臣等谨按:
55
国朝定制,大学士以
56
文渊阁系衔,而阁制未建。乾隆三十七年,特诏直省守吏购访海内遗书,以广石渠藏弆。爰敕馆臣排校,缮録彚为四库全书,凡三万六千册,而赢命于
57
文华殿。后鼎建。
58
文渊阁以贮之。四十一年,诏仿麟台故事所载,剏置阁职,以资典守。兰台、东观,益昭美备。又于
59
圆明园置
60
文源阁。
61
避暑山庄置
62
文津阁。
63
盛京建。
64
文溯阁分部珍藏,而全书中采撷精详,别为荟要,万二千册于
65
御花园之《摛藻堂》
66
圆明园之含经堂,各贮一部,以便省览。复命续缮三部,贮扬州大观堂之文滙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
67
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
68
特发帑金,募工抄録,俾江、浙士子得以快读袐书,观摩誊写。
69
教思广被,艺苑欢腾。
70
文治之隆,洵乎振古为昭矣。谨因阁职,而备载于此詹事府。
71
詹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汉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衔,掌坊局之政事。凡遇有㑹议、朝审诸大政,借九卿科道㕘预焉。其属主簿二人,笔帖式六人
72
少詹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汉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衔。左春坊左庶子、左中允、左赞善满洲各一人,汉人各一人,与右春坊各官掌记注纂修之事,分兼翰林、读讲编、检衔
73
右春坊右庶子,右中允,右赞善满洲各一人,汉人各一人。司经局洗马满洲、汉人各一人。汉洗马兼翰林修撰衔,掌经籍典制圗书刋辑收藏之事。所属正字一人
74
等谨按:詹事府,顺治元年设少詹事一人,其年十一月省归内三院,九年四月,复设詹事以下等官,又有满洲左右谕徳,乾隆十三年,裁左右春坊,初设左右谕徳,亦先后裁省。又按詹事之名始于秦、汉,迄于有明,大率为东宫官属。我
75
国家万年垂统。
76
睿虑深长。
77
家法相承,不事建储。
78
皇子皆在。
79
尚书房读书选翰林官分侍讲读,日有程课,特命大臣为总师傅,以综领其事。凡詹事、坊局之旧称宫僚者,特留以备词臣迁转之阶。法度周详,超轶前古。
80
皇上典模垂示
81
宸谕屡颁,良法昭垂,洵万世不易之隆轨也。吏部
82
尚书满洲、汉人各一人,掌中外文职铨叙、勲阶黜陟之政,厘饬官掌,以赞邦治, 国朝自天聪五年始设六部,每部一贝勒主之,六部置承政、㕘政,与启心郎。顺治元年,停贝勒总理例,改承政为尚书,㕘政为侍郎。五年,定满、汉尚书各一人。七年,増设满洲尚书一人。八年,仍令亲王、郡王兼摄部务。九年停。十年,复裁满洲尚书一人。十五年,裁启心郎。雍正元年以来,常以大学士兼理部务,与尚书率其属,以叙正羣吏焉
83
左右侍郎满洲、汉人各一人。顺治五年,定额掌佐理钤衡,以贰尚书。汉右侍郎,初制,兼翰林院学士衔,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寻罢兼衔
84
文选司郎中,满洲三人,䝉古、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汉人各二人。主事,满洲一人、汉人二人,掌班秩迁除、均平铨法。崇徳三年,六部设理事官、副理事官。顺治元年,改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各司员额,初制裁増不一,后定设,如今制汉缺,郎中、员外郎、主事,皆以由科甲出身者注授,礼部同。
85
考功司郎中,满洲三人,汉人一人。员外郎,满洲二人,䝉古、汉人各一人。主事,满洲一人,汉人二人。掌论劾考察旌别功过
86
稽勲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二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兼稽在京文员俸廪
87
騐封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二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䝉古、汉人各一人。掌荫土封赠,袭 司嗣职
88
堂主事满洲四人,汉军一人。掌文案者,满洲二人。掌章奏者,满洲二人,汉军一人。司务㕔司务满洲、汉人各一人,掌出纳文书,稽察胥吏。
89
笔帖式满汉五十七人,䝉古四人,汉军十二人,掌翻译清汉章奏文籍。臣等谨按:
90
本朝诸司衙门各置满洲䝉古、汉军笔帖式,以翻译清、汉章奏文牍,葢即金元女直令史译史,䝉古笔且齐之职,而其原实沿歴代令史遗制,特是唐、宋用人颇轻。而今笔帖式登用之,广迁擢之优,固非前代仅称杂流者所可比也。
91
户部
92
尚书满洲、汉人各一人,掌天下土田、户口、财谷之政,平准出纳,以均邦赋。左、右侍郎满洲、汉人各一人。顺治元年,定掌审计国用,以贰尚书。满、汉、右侍郎兼管理钱法堂事务
93
十四司山东司郎中,满洲二人,汉人二人。员外郎,满洲三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山西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䝉古汉人各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河南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二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江南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三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江西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二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福建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五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蒙古、汉人各一人。浙江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二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湖广司郎中,满洲二人,汉人一人。员外郎,满洲二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陜西司郎中,满洲䝉古、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三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四川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二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广东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三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广西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四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云南司郎中,满洲二人,汉人一人。员外郎,满洲三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贵州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三人、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各掌其分省及兼领之事。
94
堂主事满洲四人,汉军二人。直南档房者,满洲二人,掌八旗编审直。北档房者,满洲二人、汉军二人,掌酌拨饷银,校勘奏章,俱顺治元年定额。
95
司务㕔司务满洲、汉人各一人,顺治元年定额笔帖式满洲百人,䝉古四人,汉军十有六人臣等谨按户部自十四司外,其别领者有三:曰井田科,掌核八旗土田、内府庄户,凡入官房宅地亩及嵗租敛给之数,悉以咨之。雍正十二年,置曰俸饷处,掌核八旗官兵俸饷库银丁册,视所由,牒请画一而给受之,曰现审处,掌治八旗户口田房之讼,㑹刑部以聴其成,皆铸给闗防。乾隆十三年,置堂官,遴司属分治,其政令无定员。
96
盛京户部满侍郎一人。经㑹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粮储司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农田司员外郎二人。主事一人。银库,掌闗防。监督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司库二人,仓监督正副各一人,管屯田六品官二人,堂主事二人。笔帖式二十一人。
97
等谨按续通志职官畧载明官制,南京各部附于在京各部之中,今依其例以。
98
盛京五部堂司诸员,依次编入。雍正间,有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乾隆八年,定五部司官,仍専用旗员。
99
内仓监督满洲二人。内仓本明内官监仓,顺治十年改今名,専隶本部,以供 。内府奉祭祀,待外藩属国朝贡之饔饩,教习官役之廪栗,牧马之豆咸贮焉。监督应时而给之,初属之广西司满、汉司官。康熙三十二年,定于应除小差之满洲䝉古汉军年久,司官内次除一人管理。雍正元年,改定于本部满洲司官内委用,二年而代
100
三库管理三库大臣,无定员于大臣内入之简用,掌综理三库之政令,稽其财用,出 数月,有要嵗有㑹,皆核实以之银闻。雍正元年,始置特铸管理三库银印,以授 库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司库一人,大使二人,皆满洲员额,掌银货,解纳收支之政令。凡直省田赋及闗市盐茶诸税课咸入焉,嵗有常数,部核数无阙,廼移库准部,定权衡受之如启椟騐封,有作弊及数不实者,论段疋,库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司库二人、大使一人,皆满洲员额,掌币物收支之政令,凡嵗用缣帛纱縠咸入焉。由织造官市丝,民间织染输部,部移库受之,所需财用皆给公帑,具册达部,以待稽核,有造作不如法者,论顔科库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司库二人、大使一人,皆满洲员额,掌杂物收支之政令。凡器用所需,百物之艮,若铜锡、铅铁、丹青、赭緑、香楮、茶蜡之属咸入焉。直省有司各以其土産嵗支正赋,市自民间,大者疏采,不闻下部,小者以册达部,核其数移库受之,择 精良者,论三库堂主事一人,满洲员额掌三库文案,凡财贿之受藏于库及取用于库者,皆书其数,嵗终,廼执其总㑹三库羣吏之籍而㕘考之,以待奏销。初,顺治元年,止设后库,置满洲郎中四人、员外郎二人、司库六人。十三年,分建三库,置理事官二人,以总其事,増司库二人。康熙二十五年定制,二库各置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司库二人、雍正二年,三库各増员外郎一人,置大使各一人,省银库司库一人。乾隆三年増银库大使一人。凡郎中、员外、郎阙,各部院于所属,诸司遴选贤能者送部,引 见补用。三年,更选以代司,库大使亦如之。雍正二年,置三库笔帖式十有五人,库使二十有六人,皆满洲员额分隶三库,各佐其长,以行遣文书稽考出纳。笔帖式,初置十人,顺治十二年,増置二人。康熙二十五年,定置二十四人,雍正二年省九人。库使初置三十二人,雍正二年増额料库一人,省银库六人,段疋库一人
101
等谨按三库即唐、宋之太府,左右藏库,而特简大臣综理,近于唐之度支使、宋之三司使,而月有要嵗有㑹立法,更为详备云。
102
钱法堂右侍郎,满洲、汉人各一人。寳泉局嵗铸钱六十一卯,遇闰则加铸四卯局之政令,以部之右侍郎掌之,初止汉人右侍郎一人。康熙十八年,令满洲右侍郎一人公同督理。十九年,以给事中、御史稽察钱局,雍正三年停遣。乾隆二十六年,户部钱法堂置掌稿司官,满洲、汉人各一人,于各司属中选委。寳泉局监督,满洲、汉人各一人,大使满洲五人,掌铸造缗钱,收纳铜课,以裕 ,国储以利民用。其监督俱无専员,由六部满、汉司官遴选。保举引 ,见简用二年而代
103
各省钱局、监铸官十有八人,凡天下鼓铸缗钱者十有四省,新疆则开炉伊犁,如各省之制,皆随其地之宜,作之,泉布以交易流,通前民利用以布政使等,总其成而受法式,于户部各置监铸官,以判局事。直𨽻寳直局一人,以保定府同知充山西寳晋局一人,陜西寳陜局一人、江苏寳苏局二人,俱以佐贰官选充。浙江寳浙局二人,以同知、通判选充福建寳福局一人,亦以佐贰官选充。江西寳昌局一人,以南昌府同知充。湖南寳南局一人,以长沙府同知充。湖北寳武局一人,以武昌府同知充。广东寳广局一人,四川寳川局一人,俱以同知、通判选充广西寳桂局一人,布政使于所属官内任便选充云南寳云局一人,以云南府知府充。云南东川局一人,以东川府知府充。贵州寳黔局一人,以贵阳府知府贵筑县知县或通判、县丞选充伊犁寳伊局一人,以伊犁同知充。总督仓场右侍郎满、汉各一人,掌总稽嵗漕之入,以均廪禄,以储军饷。凡南北漕艘,京通仓庾悉隷焉。顺治元年,初设汉仓场侍郎一人。九年,设满洲、汉军仓场侍郎各一人,寻裁汉军员额。康熙八年复裁汉人员额,止设满洲侍郎一人。八年定制,设满洲、汉人侍郎各一人。又有总理满洲侍郎一人,顺治四年置,与总漕同理漕务,八年裁,十二年复置,十八年仍裁
104
坐粮㕔满洲、汉人各一人,以各部郎中、员外郎抡选。 简充,二年而代。掌北河浚浅,修筑堤岸牐坝,催䟎漕艘抵坝回空,督令经纪车户转运输仓,兼司通济库银出纳,及抽收通州税课之事。所属通济库大使一人,通流庆丰牐官各一人。顺治元年,通州坐粮㕔止差户部汉人司官一人。康熙二年,添差户部满洲司官一人。二十六年,定制,依各闗差例,以各部院官员通行差遣。初制,给事中、御史亦得选充,乾隆四十九年停止。又初制有坐粮㕔笔帖式一人,寻省
105
各仓监督大通桥监督,满洲、汉人各一人,以各仓监督抡选调充,凡石坝运到,漕白二粮,抽騐斛面督催,东户分运京仓,及随粮松板支收之事,皆属焉。初差户部汉人司官一人,康熙二年,改设满洲、汉人各一人,寻省。四十七年,以通州、大通桥㑹清河,相隔甚逺,事难兼办,仍设满洲、汉人监督各一人,管理京、通各仓监督满洲、汉人各一人。在京仓十有三:曰禄米仓,曰南新仓,曰旧太仓、曰海运仓、曰北新仓,曰富新仓,曰兴平仓、曰太平仓、曰本裕仓、曰万安仓,曰储济仓,曰裕丰仓,曰丰益仓,凡八旗,五营兵,食官军牧马豆贮焉。通州仓二:曰西仓,曰中仓。凡王公百官俸廪米贮焉。惟丰益仓自内务府遣官主之。其十四仓监督,以内阁、中书、部院监、寺属官抡选引 见注其名于籍。有阙员,则户部掣籖以授,三年而代。掌漕、白二粮交纳上仓及收贮支收之事。初制,差户部满洲、汉人司官,管理诸仓,或一人或二人,増损不一。康熙五十年,始定每仓置满洲、汉人监督二人。五十七年,令九卿各举其属,以待年置简用。雍正元年,选部曹之候补者充其任二, 副监督以预监督选者,于应代先一年为之,称职则如期交替,不及者罢免。四年,复以满洲各部院笔帖式及汉人之候补道、府同知,知州者抡选充补,勤职者擢用之,寻改定如今制。又各仓原设笔帖式一人,后俱省笔帖式满洲四人,顺治元年置,掌受遣文书之事
106
等谨按现行定制,稽察仓储京仓,以都统、副都统、通仓,以通永道、通州副将専司其事,若仓有渗漏米、有盗窃者,移仓场治之,满、汉御史则每仓嵗差一人,通稽一嵗,内收漕发米,厘剔弊端,以重天庾储备,葢即唐监仓明巡仓之职而立法周详,视前代益昭严慎矣。
107
皇朝通志卷六十四
URN: ctp:ws57705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