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97 子部·儒家类存目三

《卷97 子部·儒家类存目三》[View] [Edit] [History]

1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七

子部七》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藤阴札记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1
国朝孙承泽撰。承泽有《尚书集解》,已著录。是编乃其讲学之语,共一百馀条。大抵以程、朱为宗,而深诋金溪姚江,亦颇涉及史事。其论元许衡、刘因一条,谓衡不对世祖伐宋之问为是。而以因作《渡江赋》有我有名而众,彼无义而小,留我奉使,雠我大邦云云,过于尊元抑宋为非。不知二人生长北方,由金入元,皆非宋之臣子。乃于一百馀年之后,责其当尊邈不相关之赵氏,可谓纰缪之至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学约续编》十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孙承泽编。初,承泽尝辑周、程、张、朱之言为《学约》一编。是编又以明薛瑄、胡居仁、罗钦顺、高攀龙四家之语仿《近思录》之例,订为一集以续之。前有自记称,《学约》于二程同时不入尧夫。考亭同时不入南轩、东莱,故兹编亦不入月川、枫山、后渠、泾野、念菴、泾阳、少墟诸家云。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考正晚年定论》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孙承泽撰。是书以王守仁所作《朱子晚年定论》不言晚年始于何年,但取偶然谦抑之词,或随问而答之语,及早年与人之笔录之,特欲借朱子之言以攻朱子,不足为据。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等书,详为考正。以宋孝宗淳熙甲午为始,朱子是时年四十有五,其后乃始与陆九渊兄弟相会。以次逐年编辑,实无一言合于陆氏,亦无一字涉于自悔。因逐条辨驳,辑为是编。考晚年定论初出之时,罗洪先致书守仁,所辨何叔京、黄直卿二书,已极为明晰。是书特申而明之,大旨固不出罗书之外。至谓守仁立身居家,并无实学,惟事智术笼罩,乃吾道之莽、懿。又取明世宗时请夺守仁封爵会勘疏,及不准恤典之诏以为口实,则摭拾他事以快报复之私,尤门户之见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明辨录》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1
国朝孙承泽撰。是书取诸儒辟佛之言,汇载成帙。上卷首载昌黎《原道》及《佛骨表》,而傅奕疏及太宗斥萧瑀诏转列于后,其馀辨论陆九渊、杨简王守仁之说者亦备记之。下册则皆诸儒语录辨驳佛氏之学者。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紫阳通志录》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高世泰编。世泰有《五朝三楚文献录》,已著录。是编本徽州汪知默等辑其紫阳书院讲会之语,名曰《理学归一》,寄示世泰。适孙承泽以《学约续编》、裔介以《知统翼录》先后寄至。世泰因合刁包潜室札记》、陈揆《省心日记》诸条并梓行之。其曰《通志》者,盖谓通彼此应求之志,以明为学之出于一源。
2
卷末自附格致讲、学讲各一篇,又有讲毕送难之语,颇涉禅宗窠臼。盖犹沿明季书院之馀习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圣学入门书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陈瑚撰。言夏,号确菴,太仓人。前明崇祯壬午举人。是书分大学日程、小学日程二种。大学日程曰格致之学、诚意之学、正心之学、修身之学、齐家之学、治平之学,于八条目之中复分条目,各为疏解。小学日程曰入孝之学、出弟之学、谨行之学、信言之学、亲爱之学、文艺之学,其条目较之大学为简。
2
其用功之要曰日省敬怠,日省善过,末附日程格式于后。每日为空格,以四格记晨起、午前、午后、灯下,以二格总记敬怠,善过,又有半月总结之法。盖即仿袁黄《功过格》意,惟不言果报,稍异乎有为而为。然科条密于秋荼,非万缘俱谢,静坐观心,不能时时刻刻操管缮录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学言》三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白允谦撰。允谦子益,阳城人。前明崇祯癸未进士,改庶吉士。入国朝授秘书院检讨,官至刑部尚书。此书皆其讲学之语,上卷五十九条,下卷六十条,又续一卷,凡八十一条。其曰无我之我是谓真我,无知之知是谓良知。又曰圣人无内无外,仁可智也,智可仁也。皆语涉惝恍,非笃实之学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此菴语录》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胡统虞撰。统虞孝绪,武陵人。前明崇祯癸未进士,入国朝官至国子监祭酒。此书前二卷为成均语录,乃官祭酒时与诸生讲论者,附原性、或问、学规三种。三卷至七卷为四书语录,八卷为万寿宫语录,末二卷为此菴语录,以别乎成均、万寿宫也。其学祢姚江而祖象山,专持良知之说,于朱子颇不能尽合。
2
如记陆子静鹅湖讲喻义一章,满座为之挥泪。讲毕,朱晦菴长跪以谢曰:「熹平生学问,实实未尝看到此处。」其轩轾类多如此,亦可谓深于门户之见者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理学传心纂要》八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孙奇逢撰,漆士昌补。奇逢有《读易大旨》,已著录。士昌,江陵人,奇逢之门人也。奇逢原书,录周子、二程子、张子、邵子、朱子、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十一人,以为直接道统之传。人为一篇,皆前叙其行事而后节录其遗文,凡三卷。又取汉董仲舒以下至明末周汝登,各略载其言行以为羽翼理学之派,凡四卷。奇逢殁后,士昌复删削其语录一卷,搀列于顾宪成后,共为八卷。奇逢行谊,不愧古人。其讲学参酌朱、陆之间,有体有用,亦有异于迂儒。故汤斌慕其为人,至解官以从之游。然道统所归,谈何容易。奇逢以顾宪成当古今第十一人,士昌又以奇逢当古今第十二人。醇儒若董仲舒等犹不得肩随于后,其犹东林标榜之馀风乎?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岁寒居答问》二卷、《附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1
国朝孙奇逢撰。皆自录朋友答问之语。奇逢之学主于明体达用。宗旨出于姚江。而变以笃实。化以和平。兼采程、朱之旨,以弥其阙失。故其言有曰:门宗分裂,使人知反而求之事物之际,晦翁之功也;然晦翁殁而天下之实病不可不泻。
2
词章繁兴,使人知反而求之心性之中,阳明之功也;然阳明殁而天下之虚病不可不补。是其宗旨所在也。旧本前有《附录》一卷,为奇逢所作格物说及杨东明兴学会约八条。既曰《附录》,不应弁首,或装辑时误置卷端耳。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潜室札记》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刁包撰。有《易酌》,已著录。其书以平日所见随笔札记。王士祯池北偶谈》,尝称其中为盖世豪杰易,为惬心圣贤难一条;又称其趋吉避凶盖言趋正避邪,若认作趋福避祸便误一条。然所言心性及格致诚敬,类多拾前人绪馀。其谓读《春秋》而不知胡传之妙,不可以言《春秋》。亦不出里塾拘墟之见。
2
又称吾辈第一座名山在《大学》知止一节,且谓此山又不在书本上,还只在腔子里。语殊虚渺,尤不免堕入姚江门径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张界轩集》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张时为撰。时为景明,馀干人。前明福王时贡生。是编乃其族孙司直所刻,目列十六卷。首序传目录一卷,次为学约言四卷,次读近思录纪言一卷,次六一寤言一卷,次丧礼去非一卷,次读左言一卷,次语录一卷,次诗文六卷,故总以集名。然读左言、语录、诗文皆未刻,刻者皆讲学之书,仍以集名,非其实也。江右之学,大抵以陆氏为宗。时为生胡居仁之乡,乃独从居仁宗朱子,故其言平正笃实者居多,然颇有主持太过者。如曰六经载道之书,非止为治天下之书,是徒知尊崇性命,菲薄事功,而不知大人之学由格致而治平,中庸之理自中和而位育也。又谓程子云淡风轻一诗,与阴阳四时相准,四句分配四时之气,一句亦分配四时之气,如云淡二字是春气,风轻二字是夏气,近午二字是秋气,天字是冬气,恐程子吟诗之时断无此意,即伶伦制律,后夔典乐,周公辑颂,亦断无此法也。他如拟奏疏于朝,请旨定天下传奇为六等,古今无此政体。又拟定假名著书者视杀人之罪加一等,古今亦无此律令。其于程朱之学,殆犹食而未化欤。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性图》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黄采撰。亮公,号复堂,南城人。是书立为六图,以发明心性之旨。
2
一曰性图,二曰心图,三曰情质图,四曰气质图,五曰心性情气质总图,六曰中和图。附以辛未会语及再复陶企夫书,皆辨论六图之义。其大旨以孟子四端为说,力矫静观未发之失,论颇笃实。惟以心与性分为二物,则究未为协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学案》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王甡撰。无量,金坛人。是编大旨主于救姚江末流之失。首录四书之文,列为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学案。即继以朱子《白鹿洞规》,次以程端《蒙董铢学则》,而终以朱子《敬斋箴》。盖因双峰饶鲁之书而为之。其四书及《敬斋箴》,则甡所加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存性编》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颜元撰。浑然,号习斋,博野人。明末,其父戍辽东,殁于关外。
2
元贫无立锥,百计拮据,觅其骨归葬,故世以孝子称之。其学主于厉实行,济实用,大抵源出姚江,而加以刻苦,亦介然自成一家,故往往与宋儒立同异。是书为其《四存编》之一。大旨谓孟子言性善,即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语异而意同。宋儒误解相近之义,以善为天命之性,相近为气质之性,遂使为恶者诿于气质,不知理即气之理,气即理之气。清浊厚薄,纯驳偏全,万有不齐,总归一善,其恶者引蔽习染耳。其以目为譬,则谓光明能视即目之性,其视之也则情之善,视之详略远近则才之强弱,皆不可谓之恶,惟有邪色引动,然后有淫视。是所谓非才之罪,是即所谓习。又谓性之相近如真金,轻重多寡虽不同,其为金俱相若也。惟其有差等,故不曰同;惟其同一善,故曰近。举天下不一之姿,以性相近一言包括,是即性善,是即人皆可以为尧舜。举世人引蔽习染无穷之罪恶,以习相远一言包之,是即非才之罪,是即非天之降才尔殊。其说虽稍异先儒,而于孔、孟之旨会通一理,且以杜委过气质之弊,正未可谓之立异也。至下卷分列七图以明气质非恶之所以然,则推求于孔、孟所未言,使天地生人全成板法,是则可以不必耳。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存学编》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颜元撰。是书为其《四存编》之二,以辨明学术为主。大旨谓圣贤立教所以别于异端者,以异端之学空谈心性,而圣贤之学则事事徵诸实用,原无相近之处。自儒者失其本原,亦以心性为宗,一切视为末务,其学遂于异端近,而异端亦得而杂之。其说于程、朱、陆、王皆深有不满。盖元生于国初,目击明季诸儒崇尚心学,放诞纵恣之失,故力矫其弊,务以实用为宗。然中多有激之谈,攻驳先儒,未免已甚。又如所称打诨、猜拳诸语,词气亦叫嚣粗鄙,于大雅有乖。
2
至谓性命非可言传云云,其视性命亦几类于禅家之恍惚,持论尤为有疵。殆惩羹吹𧆌而不知其矫枉之过正欤。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存治编》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颜元撰。是书为其《四存编》之三。大旨欲全复井田、封建、学校、徵辟、肉刑及寓兵于农之法。夫古法之废久矣,王道必因时势。时势既非,虽以神圣之智,藉帝王之权,亦不能强复。强复之,必乱天下。元所云云,殆于瞽谈黑白,使行其说,又不止王安石之周礼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存人编》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颜元撰。是书为其《四存编》之四。前二卷一名《唤迷途》,皆以通俗之词劝喻僧、尼、道士归俗,及戒儒者谈禅,愚民尊奉邪教。三卷为明太祖《释迦佛赞解》一篇。太祖本禅家机锋语,元执其字句而解之,非其本旨,且辟佛亦不必借此赞,恐反为释子藉口。四卷附录束鹿张鼎彝《毁念佛堂议》,及元所撰《辟念佛堂说》、《拟更念佛堂谕》。则元寻父骨至锦州,应鼎彝之请而作,时鼎彝为奉天府尹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教民恒言》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魏裔介撰。裔介有《孝经注义》,已著录。是书本圣谕十六条衍为通俗之词,反覆开阐,以训愚蒙。前列讲约二图,盖其家居时所作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致知格物解》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魏裔介撰。是编上卷载程子、朱子格致之说,下卷列诸儒格致之说,而附以裔介所作辨二篇,一曰致知格物非物欲捍格,一曰致知格物非去不正以全其正。又与孙承泽论学书一篇、或问一篇。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周程张朱正脉无卷数,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魏裔介编。是编首录周子太极图说》,次张子《西铭》、《东铭》,次周汝登所辑《程门微旨》,次国朝孙承泽所辑《考正晚年定论》,及朱子与廖德明问答。题曰《正脉》,以诸儒之脉在是也。其自序谓周海门所辑《程门微旨》,王阳明所辑《朱子晚年定论》,未足发蒙启迷。于《微旨》取十之五,于王阳明所辑则尽删之,而取北海考正定论云云。然《微旨》内如觉悟便是性一条,及汉江老父云心存诚敬固善,不若无心一条,依然王门之宗旨,则持择犹未审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论性书》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魏裔介撰。是书引《书》、《易》、《孝经》、《论语》、《家语》、《左传》、《礼记》、《中庸》、《孟子》、《孔丛子》、《子华子》、《荀卿子》、《论衡》、《老子》以及唐、宋以来诸家论性之语,而衷以己说。末自附性说二篇。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约言录》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魏裔介撰。是编乃顺治甲午冬裔介在告时所笔记。内篇多讲学,外篇则兼及杂论。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续近思录》二十八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郑光羲撰。光羲夕可,无锡人。是编前集十四卷,采薛瑄、胡居仁、陈献章、高攀龙四人之说,后集十四卷,采王守仁、顾宪成、钱一本、吴桂森、华贞元及其父仪曾六人之说。前有光羲自序云:不有朱子孔子之道不著;不有高子,朱子之道不著。朱子依然一孔子,高子依然一朱子朱子功不在孟子下,高子功不在朱子下。然讲学之家,申明圣贤之绪论以引导后学则有之矣。动拟之于孔子孔子岂若是易为哉?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朱子圣学考略》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1
国朝朱泽澐撰。泽澐止泉,宝应人。朱、陆二派,在宋已分。洎乎明代弘治以前,则朱胜陆。久而患朱学之拘,正德以后则朱、陆争诟,隆庆以后则陆竟胜朱。又久而厌陆学之放,则仍申朱而绌陆。讲学之士亦各随风气,以投时好。是编详叙朱子为学始末,以攻金溪姚江之说。盖泽澐生于国初,正象山道弊,鹿洞教兴之日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朱子为学考》三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童能灵撰。能灵有《周易剩义》,已著录。是编考朱子为学之次第,分年记载,而于讲学诸书,各加案语以推阐辨论之,盖继《学蔀通辨》而作也。同时宝应朱泽澐亦有是书,大致皆互相出入。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理学疑问》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童能灵撰。首卷言心,二卷言性,三卷言仁,四卷言情。其论心曰:气之精爽为神明,神明之渣滓为气,气之渣滓为形,心其精,而形气其渣滓也。其论性,谓气质中亦有义理。其论仁,谓仁先须理会爱之理,未发之爱是为爱之本体,而得名之曰仁。其论情,谓思虑是心之用,而情行其中。又以《孟子》四端为逆触吾性而发者,其情属阴;《中庸》喜怒哀乐为顺吾性而发者,其情属阳。
2
自序谓专心于圣贤先儒之旨,阅十馀年日用体验,间有所见,辄自札记而成是编。
3
然多师心臆说,不能一一惬理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广祀典议》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吴肃公撰。肃公有《读礼问》,已著录。是书力辟二氏及诸淫祀,持议甚正。然皆儒者之常谈,可以无庸复述。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二程学案》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黄宗羲撰。其子百家续成之,宗羲有《易学象数论》,已著录。是编以二程造德各殊,因辑二程语录及先儒议论二程者,各为一卷,百家又以已意附论各条之下。然黄氏之学出王守仁,虽盛谈伊、洛,姚江之根柢终在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读书质疑》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王锬撰。有《宗谱纂要》,已著录。是书仿诸儒语录随笔札记,不出前人绪论。或故为恍惚之语。如云历家以布算论天,不是理,亦不是数。儒者数在理中,却布算不得,布算数之巧,非数之正。亦殊支离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欲从录》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王锬撰。是编之名,盖取颜子欲从末由之意,摘录孔子、子思、颜子、曾子、孟子、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之言,而广引诸家以阐发之。于孔子则取《易》系辞及《论语》,于子思则取《中庸》,于颜子则取《易》系辞一条,《论语》数条,于曾子则取《论语》、《大学》,于《孟子》则取不忍、养气、性善诸条,于周子则取《太极图说》、《通书》,于二程则取《遗书》,于张子则取《西铭》、《正蒙》,于朱子则取《近思录》。然皆寥寥数则,自谓圣贤秘奥已尽于此,似不然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臆言》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朱显祖撰。显祖有《希贤录》,已著录。是编乃其札记之语。论皆醇正,而亦患陈因。如云行莫大于仁,德无加于孝之类,虽圣人不易斯言矣。然何必显祖始能言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儒宗理要》二十九卷内府藏本

1
国朝张能鳞编。能鳞有《诗经传说取裁》,已著录。是书取宋五子著述,分类编录,周子二卷,张子六卷,程子六卷,朱子十五卷。书前各有小序一首,本传一篇,别无发明。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理学辨》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王庭撰。言远,嘉兴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是书以宋、明诸儒互有得失,因以己意订正之。意在扫众说之轇轕,破诸家之门户,然过于自用,往往不醇。谭旭谋道续录》曰:偶过坊间,见王言远《理学辨》,悦其名也,购得之。时一披览,百孔千疮,殊不可耐。据其所言,宋代直无完儒。
2
异哉!邪说之害道一至此乎?如以混沌言太极,以心知言性,以用言道,以心言理,天人看作两股,内外判成两截。甚至周子无极等说,程子性即理等说,邵子道为太极等说,张子鬼神二气良能等说,都一例讥弹,而其辟朱子也尤甚。又谓释氏见性成佛,与《中庸》未发之中相似。又谓吾儒体认未发以前气象,与禅家不思善不思恶时看本来面目相近。又谓老子是《易》之坤道,儒者是《易》之乾道,和合三教,全无义理。其他支离破碎,非圣叛经,并取陆、王之学者尤难缕述。最不通者,罗整菴一生辟禅,深得儒学源流之正,与章枫山同莅南廱,极为相得。胡敬斋殁时,整菴年方弱冠,读书本里双龙观内,尚未知名。渠谓枫山目以禅学,敬斋攻之尤力,竟以二公之议白沙者坐于整菴,真可笑也云云。其诋诃虽未免稍过,要亦庭之好为异论有以致之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常语笔存》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1
国朝汤斌撰。有《洛学编》,已著录。斌学术出于孙奇逢,介在朱、陆二派之间,而有体有用,号曰醇儒。是书凡二十馀条,于存心、养性、稽古、敬身之道皆抒所心得,末有斌子溥跋。盖此乃斌平时常语以教子弟生徒,溥及斌门人姚岳生等所追记者。今编入《汤子遗书》,题曰《语录》是也。此盖初出别行之本耳。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理学要旨无卷数,河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耿介编。有《中州道学编》,已著录。是书辑周、程、张、朱五子之书为一帙,书首各列小传。其于周子录《太极图说》,复摘录《通书》六章,于明道程子录《定性书》、《识仁说》、论气质之性及语录;于伊川程子录《颜子所好何学论》、《四箴》及语录;于张子录《西铭》及语录;于朱子之书亦止采《仁说》一篇及语录四十条。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朱子学归》二十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郑端编。有《政学录》,已著录。是书成于康熙癸亥。采摭朱子绪论,分类编辑,列为二十三门,门为一卷。自序称少读朱子《近思录》,而求明儒高攀龙所编《朱子节要》,数年不得。及此书既成,复得节要一册,取以相质,亦不至大相剌谬云。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溯流史学钞》二十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张沐撰。有《周易疏略》,已著录。是编乃其讲学之语。首曰敦临堂录,其初自内黄罢归时作。次曰关中录,游临潼时作。次曰嵩高录,游嵩山时作。
2
侯重喜序,称二录作于避荐潜迹之时。考沐前后两任县令,不知中间数年何以忽为隐士也。次曰钓谈录,因岁歉流寓禹州作。次曰燕邸录,重至京师求官时作。
3
次曰蜀中录,官资县时作。次曰天中录,再罢官后主天中书院时作。以上共为十八卷。其第十九卷则论昏丧、葬祭、处女、死节、庐墓诸事,其二十卷则游梁讲语也。其曰溯流者,自序谓取水哉水哉之义。其曰史学,则是书实非史论,沐亦自无明文。命名之义,不可得而知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闲道录》三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熊赐履撰。赐履有《学统》,已著录。是书大旨以明善为宗,以主敬为要,力辟王守仁良知之学,以申朱子之说,故名曰《闲道》。盖以杨、墨比守仁也。其间辨驳儒禅之同异,颇为精核,惟词气之间,抑扬太过。以朱子为兼孔子、颜子、曾子、孟子之长,而动詈象山、姚江为异类,殊少和平之意,则犹东林之馀习也。其中如云一个分万个,万个又分万个,万个合一个,一个又合一个。然既已合为一个,不知所云又合之一个竟指何物。又云无方无方之方,无体无体之体,无外无外之外,无内无内之内,无终无终之终,无始无始之始;又云自寂自感,自感自寂,恒寂恒感,恒感恒寂;又云无断无续,无出无入;皆不免故为杳冥恍惚之词。又云食知味,行知步,知性知天,亦不外此。尤不免仍涉良知之说。
2
其谓老氏无止无理,不曾无欲,佛氏空止空理,不曾空欲,亦不甚中其病。至谓学不闻道,虽功弥六合,泽及两间,止是私意,以阴抑姚江之事功,尤为主张太过,转以心性为玄虚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下学堂札记》三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熊赐履撰。赐履既重订所作《闲道录》,乃举向所札记,摘其与是录相发明者三百三十有三条,定为此编。前有康熙乙丑自序,末条自记成是书时年已五十矣。大旨仍以辨难攻击为本。其说有曰:是陆而非朱者,不可不辨。是朱而并是陆者,不可不为之深辨。又曰:孟子本静重简默之人,今日距杨、墨,明日辟告、许,辨论衎衎,迄无宁日,时为之也。朱子之在淳熙也,亦然。辟五宗之狂禅,订百家之讹舛,殚力竭精,舌敝颖秃,岂得已哉,亦时为之也。当今日而有卫道其人者乎?孟、朱之徒也。其自负亦不浅矣。然引萧企昭之言詈王守仁为贼,未免已甚。且其中如论《易》之类,谓六十四卦也说不尽,乾坤二卦也不消。
2
是亦不免参杂恍惚之论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性理谱》五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萧企昭撰。企昭文超,汉阳人。顺治丁酉副榜贡生。县志称其喜讲性命之学,与熊赐履友善。故赐履著书,尝引其说。所著有《客窗随笔》一卷,《再笔》二卷,《暗修斋日记》一卷,《杂笔》一卷。企昭卒后,其兄广昭裒为一编,总名之曰《性理谱》,亦曰《萧季子语录》。其书大旨在于伸程、朱而辟陆、王,与赐履《闲道录》所见同。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大儒粹语》二十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顾栋高撰。栋高季任,又字未馀,吴江人。是书摘录周子、二程子、张子杨时谢良佐、吕大临、尹焞、罗从彦、李侗、胡宏、朱子、陆九渊、张栻、吕祖谦、黄乾、蔡沈、陈淳、真德秀、许衡、薛瑄、王守仁、陈献章、胡居仁、顾宪成、高攀龙、刘宗周二十七家讲学之语,汇为一编。诸儒门径各殊,栋高合而一之。大旨援新安以合金溪,为调停之说者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紫阳大旨》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秦云爽撰。云爽字开地,号定叟,钱塘人。是编成于顺治辛丑,专为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而作。分八门,一曰朱子初学,二曰论已发未发,三曰论涵养本源,四曰论居敬穷理,五曰论致知格物,六曰论性,七曰论心,八曰论太极。大约以第一卷所载实为未定之论,二卷以下则真知灼见,粹然一出于正。守仁之论,亦间附载以互证。其何叔京书颠倒年月之类,罗钦顺等所已驳者,不复纠焉。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会语支言》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陆鸣鳌撰。鸣鳌字石菴,仁和人。尝官河阳县知县,与赵士麟友善。鸣鳌罢官归,会士麟巡抚浙江,延入书院讲学。因辑录平日议论问答之语以为此编。
2
大要在阐明心性,而往往以习静养生阑入二氏之说。如谓儒家亦作禅和机锋语,非释氏之私,牵合殊甚。又引沙门竺公与王坦之约,先死者当相报语,后经年,王于庙中见师来言,惟当勤修道德,以升跻神明。谓此一则,数善备焉。亦涉语怪,不能尽衷于醇正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性理大中》二十八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1
国朝应撝谦撰。撝谦有《周易应氏集解》,已著录。是书因《性理大全》而增损之。更其篇籍,删其繁文,补其阙略,初创稿于康熙庚寅,越六年复为订正,至辛酉始定为今本。故卷端有自序,又有重订一序。其退《太极图说》于末卷。
2
盖即吕祖谦题《近思录》以阴阳性命之说录于首卷,而致知力行之方反录于后,惧学者骛于高远意。其凡例称自圣学失传以后,开辟洪荒,岂无所自,嘉言自汉、唐以来,累累而有。亦平心之公论。然既称薛瑄守朱学之成,王守仁间有异同矣;所叙道统,又明代止录守仁一人,而瑄反见黜,何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愤助编》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蔡方炳编。方炳有《广舆记》,已著录。其父懋德,尝取前人格言,分条辑录,以自砥砺。方炳得其手稿,每携以自随,未及编次,而为人窃去。至年六十馀,因采择诸儒绪论,仿懋德原编体例,复为此书以补之。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体独私钞》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黄百家撰。百家主一,馀姚人。康熙中尝以荐预修明史。其父宗羲为刘宗周门人,故百家是编皆发明宗周之说。首揭宗周慎独宗旨,一一考辨,曰阐章。次以专言独者,曰明句。又采取古圣贤能慎独之人,曰证人。又取先儒旧训有合于慎独之义者,曰证言,皆参以其父宗羲所论,而推阐以己意。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王刘异同》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黄百家撰。是书大旨,在以刘宗周慎独之说,补王守仁良知之罅漏。首述二家立说之异,继证二家之同,末采择两家文集中语以类次之,而终以其父宗羲所撰王、刘两传。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学术辨》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1
国朝陆陇其撰。陇其有《古文尚书考》,已著录。是书凡上、中、下三篇,皆辨姚江之学。上篇发其端,中篇实其病之所在,下篇究其弊之所极。已载入《三鱼堂集》中。此曹溶学海类编》摘录别行之本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问学录》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陆陇其撰。是编大旨,主于力辟姚江之学以尊朱子。然与王守仁辨者少,而于近代之说调停于朱、陆之间,及虽攻良知而未畅者,驳之尤力。其中有抑扬稍过者,如高攀龙遭逢党祸,自尽以全国体。其临终遗表,有君恩未报、愿结来生二语。此自老臣恋主,惓惓不已之至情,而陇其以其来生之说流于佛氏为疑,未免操之已蹙。《朱子文集》有与巩仲至书曰,仍更洗涤得肠胃间夙生荤血脂膏。
2
夙生二字与来生何异,陇其何竟不纠耶?王守仁开金溪之派,其末流至于决裂猖狂,诚为有弊;至其事业炳然,自不可掩。而陇其谓守仁之道不得大行,继守仁而行其道者,徐阶也;使守仁得君,其功业亦不过如阶。似亦未足以服守仁之心。
3
至于朱子之学上接洙泗,诚宋以来儒者之宗。陇其必谓读《论语》固能兴起善意,然圣言简略,又不若《小学》、《近思录》、《朱子行状》尤能使人兴起善意。
4
似亦过于主持。盖明之末年,学者以尊王诋朱为高,其势几不可遏。陇其笃守宋儒,力与之辨,不得不甚其词,然亦稍失和平之气。且陇其官灵寿时,已自摘此书要语入之《松阳抄存》中,则所未摘取者,虽不存可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信阳子卓录》八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1
国朝张鹏翮撰。鹏翮有《忠武志》,已著录。是书凡分七目,曰体道,曰致和,曰存省,曰修己,曰治人,曰闲道,曰博物。俱采辑前言往行,附以己说。
2
名曰《卓录》,取如有所立卓尔之义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王学质疑》一卷、《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张烈撰。烈有《读易日抄》,已著录。是书攻击姚江之学,凡分五篇,一辨性即理之说,一辨致知格物之说,一辨知行合一之说,一为杂论,一为总论。
2
其附录则首为朱陆异同论。次为史法质疑,通论史体。次为读史质疑五篇;一论明孝宗时阉宦之势;一论李东阳之巧宦;一论《宋史》以外不当滥立道学传,亦为王学而发;一论王守仁宜入功臣传,而以明之乱亡全归罪于守仁;一论万历时争东宫争梃击诸臣之非。当王学极滥之日,其补偏救弊,亦不为无功,然以明之亡国归罪守仁,事隔一百馀年,较因李斯而斥荀卿,相距更远,未免锻炼周内。
3
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讲学则始于东林,东林始于杨时,其学不出王氏也。独以王氏为祸本,恐宗姚江者亦有词矣。至以守仁弘治己未登第,是年孔庙灾,建阳书院亦火,为守仁所致之天变,尤属凿空诬蔑。
4
是皆持之过急,转不足以服其心者也。若梃击一案,当以孙承宗事关国本不可不辨,事关宫闱不可深辨之说为正。而烈以抗论诸臣多出王学,遂谓主疯颠者为是。
5
殊不思福王夺嫡,途人皆知,即事关郑妃,不能行法,亦不可无此穷究之论,坐罪于其羽翼,以阴折再发之逆萌。如其默默相容,仅以疯颠坐张差,则彼计得逞,可以坐擅天下。即计不成,不过仅损一刺客,何惮而不重试乎?故诸臣之争,虽明知其不可行,而于事不为无益,未可党同伐异,颠倒天下之是非也。陆陇其跋,于此条再三剖析,盖亦深觉其失矣。夫学以克制其私也。烈所云云,于门户之私其尚有未能克制者乎?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太极图说遗议》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周子太极图说》,本《易》有太极一语,特以无极二字,启朱、陆之争。奇龄又以其图与《参同契》合,并引唐玄宗《御制上方大洞真玄妙经序》无极二字为证。因及于篇中阴阳、动静、互根等语,谓皆非儒书所有,立议原不为无因。惟是一元化为二气,二气分为五行,而万物生息于其间,此理终古不易。儒与道共此天地,则所言之天地,儒不能异于道,道亦不能异于儒。犹之日月丽天,万方并睹,不能谓彼教所见日月非我日月也。苟其说不悖于理,何必定究其所从出?奇龄此论,不论所言之是非,而但于图绘字句辨其原出于道家,所谓舍本而争末者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教习堂条约》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1
国朝徐乾学撰。乾学有《读礼通考》,已著录。此书乃其教习庶吉士时所定学规,曹溶收之《学海类编》者也。考乾学教习庶吉士时,为康熙二十四年乙丑。
2
其条约虽极早出,亦当在四五月间。溶即以是年病卒,且远在嘉兴,不应得见其条约,编入丛书。或溶没之后,传钞者又有所窜入也。《学海类编》真伪糅杂,有谬至不可理解者,颇为读者所诟病。观于此卷,则其真出溶手与否,固在疑似之间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万世玉衡录》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蒋伊撰。谓公,常熟人。康熙癸丑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陕西道监察御史,官至河南提学副使。是编乃其初登第后恭进御览之书也。前有进书奏疏,其书分门编次,共六十四类,每类之中又自分法、戒二类。所采上起唐、虞,下迄明季。其曰《万世玉衡》者,盖取司马迁《天官书》之说,以玉衡为北斗杓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儒门法语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彭定求编。定求有《周忠介公遗事》。已著录。是编凡录宋朱子、陆九渊,明薛瑄、吴与弼、陈献章、王守仁邹守益、王敬臣、罗洪先、王畿、顾宪成、高攀龙、蔡懋德、魏校、罗伦、冯从吾、吕坤、孟化鲤、刘宗周、陈龙正、黄道周二十一家讲学之语,少或一二条,多至十数条。定求自有所见,即附识于后。其卷首题词有云:功殊博约,候分顿渐,自朱、陆立言始。要之,入门异而归墟同,无容偏举也云云。可以见其宗旨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三子定论》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王复礼撰。复礼有《家礼辨定》,已著录。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论》,颠倒年月,以就己说,久为诸儒所驳。复礼欲申陆、王而又揣公论既明,断断不能攻朱子。故嘘守仁已烬之焰,仍为调停之说。凡朱子定论一卷,陆子定论一卷,王子定论一卷,后附学辨、论断共一卷,皆采诸家之言。附论一卷,则复礼自为说也。困绌之馀,仍巧为翻案之计,盖所谓不胜不止者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正修录》三卷,《齐治录》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于准撰。莱公,永宁人,江南总督成龙子也。官至江苏巡抚。是编因成龙杂抄之稿,与蔡方炳编次增益之。《正修录》所采凡一百三十八家之言,不分门目。《齐治录》所采则分幼学养蒙、闲家善后、士子守身、缙绅居乡、以道事君、任职居官、劝谕愚民、慎重刑狱、善俗戢奸、催科抚字、备荒救灾十一门,亦杂采诸家之说,所取不拘一格。其凡例称成龙不从理学中立名,绝无胸中彼此异同之见。又称成龙不佞佛,亦不辟佛。谓身为儒者,方忧圣贤道理挹取不尽,何暇探讨宗教律观诸书,以资辨驳。其言明白正大,是成龙所以为成龙欤。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续近思录》十四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张伯行编。伯行有《道统录》,已著录。是编因《近思录》门目,采《朱子之语》分隶之,而各为之注。然自宋以来,如《近思续录》、《文公要语》、《朱子学的》、《朱子节要》、《朱子近思录》之类,指不胜屈,几于人著一编。
2
核其所载,实无大同异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学规类编》二十七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张伯行撰。是编乃康熙丁亥,伯行官福建巡抚,建鳌峰书院,因并刊学规以示诸生。卷首载圣祖仁皇帝训饬士子文,而宋、元、明诸儒讲学条约以次类编,并以所自作读书日程附焉。自二十三卷以下,题曰补编,又所以补原本未备之门目也。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性理正宗》四十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张伯行撰。伯行自序,谓《性理大全》一书,杂采天文、地志、律历、兵机、谶纬、术数之学,及释家、《参同契》、纵横家言,概有取焉。未免失之驳而不纯。因删其繁芜,补其阙略,尊道统以清其源,述师传以别其派。爰取周、程、张、朱五子以下,及元、明诸儒之言,分类次之。卷一论道统。卷二、卷三总论圣贤。自四卷至六卷则论孔子及颜渊、曾子、子思、孟子,至十哲则惟闵子、冉子、端木子、子路、子游、子夏,益以曾点,其馀圣门诸贤皆不及焉。七卷以下为周、张、二程及程子门人。十一卷以下论朱子、张栻及朱子门人,于元则取许衡一人。于明则取薛瑄、胡居仁、罗钦顺三人。十四卷以下杂论性命、气质、道德、仁义礼智等目。二十四卷以下论为学之要。三十五卷以后则辨其学术之诡于正者,如荀卿、扬雄、王通、苏轼、陆九渊、陈献章、王守仁之学,皆采先儒论辨之言,大旨在辟陆、王以尊程、朱,其所择可谓严矣。然以伯牛、冉求、宰我之贤及七十子之徒见于鲁论者,自宋、明以来先儒岂无论说,而一概置之不录。
2
且如谶纬、术数及释家、参同契、纵横家言,《性理大全》取之诚不能无驳杂之讥。至于天文、地志、律历之学,即《朱子大全集》中亦未尝不论及之。伯行以性理、事功岐而为二,故卷中于宋儒如邵子之《皇极经世》、蔡元定律吕新书》皆在存而不论之列,亦未免主持稍过矣。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广近思录》十四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1
国朝张伯行撰。伯行是编采集宋张栻、吕祖谦、黄乾,元许衡,明薛瑄、胡居仁、罗钦顺七家之遗书,以续朱子《近思录》。分十四门,仍如朱子原书之目。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濂洛关闽书》十九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1
国朝张伯行编。取宋五子之书,粗存梗概,各为之注。凡周子一卷,张子一卷,二程子十卷,朱子七卷。每条皆以某子曰字冠之。夫《正蒙》间涉汗漫,程、朱语录浩繁,多所刊削,尚为有说,至周子《通书》言言精粹,朱子尚为全注,伯行乃铲除其大半,何耶?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困学录集粹》八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1
国朝张伯行撰。其书摹《读书》、《居业》二录之体。一、二卷题曰河干公馀,三、四、五卷题曰闽署公馀,六、七、八卷题庚寅至甲辰年。六卷以上皆述其自得之语,七卷以下颇辨陆九渊、王守仁、高攀龙、刘宗周诸人之误。

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理学正宗》十五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窦克勤编。克勤敏修,号敬菴,柘城人。康熙戊辰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是编列宋周子、张子、二程子、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朱子、张栻、吕祖谦、蔡沈、黄乾、元许衡,明薛瑄共十五人,人各一传,并取其语录答问及著作之切于讲学者录之,附以己见,而于太极、《通书》释之更详。大旨以朱子为宗。李侗以上,开其绪者也;黄乾以下,衍其传者也;胡安国等皆互相羽翼者也。克勤自序又云:尚有邵康节、蔡元定二公之书,俟学者既通六经、四书而后可及。盖二人之学皆主于数,与主理者又小别耳。
URN: ctp:ws72271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