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八十三

《卷八十三》[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钦定四库全书
2
秋涧集卷八十三
3
元 王恽撰。
4
乌台笔补序
5
至元改元之五年秋七月,宪台肇建,于以配肃天德,用昭太㣲执法之象,诏前平章政事塔沁公为御史大夫,曰中丞,曰殿中侍御史,以塔齐茂巴尔博果宻贰焉,曰侍御史,曰治书,曰监察御史纯用汉人一切事宜,率循旧典,其里行十有二人,令各举所知,以充员数,侍御史、太原髙公,乃以相人梁贞、前翰林修撰左司都事恽,俾膺遴选,方朝廷向治,思有以重之,其监察到台,特诏廷见,以肃其气,优禄稍以厉其严,朱衣衮板,虽以七品就列,秩望清峻,天下事无非所当言者,其出使四方、佩金符,分属掾,驰驿传,中外具瞻,凛然耸绣衣直指之望,至有恨其崇资不得与之同事者,内则号下台通论驳,设六察画坊厢,纵㳺詧小大事,月限以数,于是腾章抗状,纷畨迭作,霜逐简花,风声动台阁矣,仆偎厠里行,颇收薄用,比受更凡三十有二月,尸素既久,具藁纷然,并以外台,所言一二,凡得台纲、书记、事状、时务等篇,总一百五十馀章,厘为五卷,题之曰乌台笔补客,有览而谓予者曰:昔人谏草,往往削而去之,子今是举,不㡬于自用昭晰以章时事之非乎?予曰:客何见之晚也。里行言责也,人与言虽卑而㣲,其见于此者,皆本台已行,底至而不遗者也。故书之䇿,正欲表夫朝廷寛忌讳,重台谏,顾惟荛言,曽不少弃见乎微,则其至者可知己,至于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予虽不敏,中或有一得焉,是又不可因己陈而废之也,客唯唯而退,于是乎书以为序。
6
乌台笔补牒呈。
7
监察御史王恽,今呈谨集录到御史台典故条例,上自秦、汉迄于宋、金,凡七十三事,逐一开列于左,有可行于今者。伏乞钧览采择,须至呈者。
8
一、古今名号更易。
9
御史大夫   大司空大司宪     御史府宪台后汉    兰台魏、晋、宋齐。左右肃政台   左右御史台一员。数品从。
10
唐制:
11
御史大夫,正三品《百官志》一员,六典二员。中丞二员,《百官志》:正四品。六典,正五品。侍御史《百官志》六员,从六品。六典四员,正六品。殿中侍御史、从七品。《百官志》九员,六典六员。监察御史,正六品。《百官志》十五员,六典十员。录事二员,从九品。
12
金制
13
御史大夫一员,从二品。
14
中丞一员,从三品。
15
侍御史二员,从五品。
16
治书侍御史二员,从六品。殿中侍御史二员,正七品。监察御史十二员,正七品。典事二员,从七品。  检法四员,从八品。一三院人数:
17
唐制:
18
台院。
19
令史七十八人。  书令史二十五人,亭长六人。   掌固十二人。
20
殿院。
21
令史八人。   书令史十八人。察院。
22
计史三十四人。  令史十人,掌固十二人。
23
金制
24
狱丞一员。    架阁库。管勾一员,令史一十人。分掌名头。
25
上台机宻房掌察到应干公事,下台机宻房,掌同上台,谓监察纠到公事申台。
26
吏、户、礼、兵、刑、工房,斟酌繁简,分掌刷案。一三院例。
27
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史。呼端公知杂事,谓之杂端,非知杂者号「散端。
28
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呼侍御。新入者知右巡,以次左巡,号两巡使。
29
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史,亦呼侍御。每公堂㑹食,杂端在南榻,主簿在北榻,皆絶笑,言一台门例。
30
旧日,御史台在宫阙西南,其门北开取隂杀之义,一置狱例。
31
旧台中无狱,有须留问,寄禁大理,若寻常之狱,推讫断于大理。唐李乾佑为大夫,请置狱于台中,虽按问为便,而増鞫狱之●。至开元间,御史大夫崔隠甫奏罢之,须留问者,仍寄禁大理一班簿例。
32
治平元年闰五月,诏御史台:阁门十日一具细书班簿以进,自今大书为册月上之。
33
一两台发使例:
34
旧例,两台嵗发使八人,春曰风俗,秋曰廉察,以四十八条察州县。
35
一、受事例。
36
旧例只日,台院受事双日,殿院受事一,职官始置。
37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贰丞相。其监察御史掌监郡。
38
一,弹奏进止例。
39
旧例,弹奏皇帝视事日,御史奏之,景龙后,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
40
一、伺诘寃狱例。
41
凡为三司伺诘三司,为御史大夫。中书门下省大事奏裁,小事専达。
42
一、衣冠例
43
秦御史冠柱后,惠文盖用鐡为柱,取其审固不挠。唐大夫、中丞遇大事押奏,冠法冠谓豸冠也,衣朱衣纁裳,白纱中单以弹之,小事常服而已。
44
一、大礼例。
45
国有大礼,则乗辂车为之前导,一审覆例。
46
若有制使覆案囚徒,则刑部参择之。一,三司理事例。
47
则与给事中、中书舍人更直于朝堂受表一,中丞与皇太子三公相遇例。
48
元魏朝故事,中丞出,与皇太子分路,三公皆遥驻车去,顿轭于地,以待其过,其或迟违则前驱,以赤棒棒之。
49
一、六职例:
50
一曰奏弹。  二曰三司。  三曰西推,四曰东推东、西朝堂。 五曰赃赎。  六曰理匦一,侍御史五曹例。
51
汉皆用公府掾属髙第者为之,一曰令曹掌律令。 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斋祠之事。
52
四曰尉曹,掌廏马之事。
53
五曰乗曹,掌䕶驾之事。
54
一、新除有罚例。
55
旧例,新除者未晓制度,有罚至罚,有逾万钱者,若议罚,则询于杂端。
56
一、侍御等里行例。
57
唐龙朔元年,置侍御里行殿中里行、监察里行、武后文明后专,以里行名官。长安二年,复置内供奉官。
58
一供奉例
59
旧例掌殿庭供奉之仪式,每朝与侍御史随仗入位,在中丞下、给事中、中书舍人后。
60
一持书故事。
61
持书侍御史者,本汉宣帝元鳯中,因路温舒上书,宜尚德缓刑,帝深采览之,季秋请谳。时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传史二人持书,故曰「持书侍御史」。
62
一、四推莅太仓左,藏出纳例。旧例以殿中侍御史第一人同知东推,莅太仓出纳。第二人同知西推莅左藏出纳,号四推御史一,大朝㑹例。
63
凡冬至、元正大朝㑹,则具服升殿。若皇帝郊祀巡省,则服从旌门往来检察,视其文物之有亏阙,则纠之。
64
一,䘖署例。
65
凡弹劾之事,御史言于大夫,若遇大事则方幅奏弹,小事则署名而已。
66
一,监察不得供奉例。
67
旧例,监察正门无籍,非因奏事不得入至殿廷、开元间,勅并令随仗而入,不得供奉。
68
一监察例。
69
凡冬至祀圜丘,夏至祀方泽,孟春祈榖,季夏祀明堂,季冬祀神州,五郊迎气及享太庙,则二人共监之。朝日夕月及祭社稷、孔宣父、齐太公蜡百神,则一人率其官属,閲其牲牢,省其器服,辨其轻重。有不修不敬,则劾之。
70
一、㑹议例
71
尚书省监司七品以上官㑹议,先牒报台,亦一人往监,若据状有违,及不委议意而署名者,纠弹。凡有勅,令一御史往监,即监察受命而行,亦监其过谬。
72
一、监斋例。
73
凡京都忌斋日,则与殿中侍御史分察寺观,七品以上清官,皆顾行香,不到,则牒送法司。
74
一、监决囚徒例。
75
凡决囚徒,则与中书舎人、金吾将监之,一在京监察例。
76
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内有不法之事,谓左降流移,停匿不去,及妖讹、宿宵、蒱博盗窃狱讼,寃滥诸州,纲典贸易,隠盗赋敛,不如法式。诸此之类,咸举按而奏之。若不能纠察及故纵蔽匿者,则量其轻重,而坐所由御史。
77
一、监察御史杂例。
78
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正朝仪。朝廷有不肃钦者,御史则纠而劾之。每二人五日分知东西朝堂。
79
一、邉功例。
80
凡将帅战伐,大克杀获,数其俘馘,审其功赏,辨其真伪。
81
一门直例。
82
凡自监察御史以上,每日一人于本司当门直以检察台中出入,及令史领词讼过大夫之事,若縁词讼,事须推勘者,大夫便委门直御史以推之。
83
一风闻例
84
旧日,御史台不受诉讼,有通词状者,即于台门候御史、御史径往门外收采,知可弹者畧其姓名,皆云「风闻访知」。
85
一、相遇例
86
凡御史以下,遇长官于路,去载下马,长官敛辔止之。
87
一、监围例:
88
旧例,蒐狩则监围察断絶失禽者一监选例。
89
旧例,吏部将除定员数,及拟到州县付之监察,于吏部别置监察一幕御史閲数,临视而已,若甲间或有资歴先后品从髙下及不应等事,许授除官陈告,御史即推究根因,与之改正。
90
一进帖例
91
监察旧例所进帖子,止是今呈子様,但内为腰封,其囊上用黄纸作帖黄,上书奏帖」二字,下书「臣某谨封」。
92
一照刷例
93
旧例照刷,所司先具事目到台,其文卷后,粘连刷尾,具公事本末,赴台照刷。监察御史于正位坐閲朱销簿台令史一人在旁,亦坐执掌具到事目。其当该人员,引卷通读,若系算数文卷,更设帐科司吏一名,与台令史一同刷磨,其中但有违错稽迟,监察将文卷收讫,申台量情治罪,馀无违错者,即令大程官于刷尾骑缝近下,先用刷讫铜墨印,然后盖以监察御史朱印及于朱销簿上结尾后,亦用刷讫铜墨印。
94
一督军御史。
95
《晋职官志》:「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置督军御史,事竟罢。东晋孝武太元六年复置。隋炀帝时置监军御史。
96
一符节御史。
97
《前汉百官表》:「其治书符玺者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汉官仪》,尚玺四人,掾史赵尧为符玺御史尚玺者也。晋《职官志》符节御史,秦符玺令之职也。汉因之,位次御史中丞,掌绶节、铜虎符、竹使符。及泰始中,武帝省并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焉。
98
一防禁御史。
99
《晋职官志》,按魏晋官品令》,又有防禁御史第七品兰台之职也。
100
一、汉六条
101
汉官仪云:部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寃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102
其一条曰:
103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以衆暴寡。其二条曰:
104
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中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105
其三条曰:
106
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徭刻暴,刺截黎元,为百姓所病,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107
其四条曰:
108
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其五条曰:
109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其六条曰:
110
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111
一,巡案官选判官、支使例,旧例十道。巡案则选判官二人为之佐,如本道务繁得量差官八歴,清干者号为支使。
112
一、巡案出入例。
113
汉监者,每三嵗一更,常十一月奏事,三月还监焉。唐巡案使,率三月以后出都,十一月终,入奏事。宰相李峤请率州置御史一人,以周年为限,一巡案州县例。
114
诸监司每嵗分上下半年巡案州县,具平反寃讼案访利害及荐举循吏,案劾奸赃以闻。
115
一案察所部有犯。
116
诸案察官知所部官有犯,若事理重者,躬亲廉察部民诉讼县令同,馀事听先委不干碍清强官,体究有无实迹,结罪保明,申所委官司,于案章内明坐。所差官体,究到事因,并不得出榜召人首告。即犯赃私罪,虽已离任,被告论,或因事彰露者,听案治。
117
一、具发摘过赃吏例。
118
诸案察官,每嵗终具发,摘过赃吏姓名置籍,申尚书省。
119
一、巡案许见賔客例。
120
诸监司巡案,许接见賔客,惟不亲谒一直指使。
121
汉直指使持斧,衣绣衣直指者,为指事而行,无阿私也。衣以绣衣,尊宠之也。出讨奸猾,治大狱
122
一知班受百官及命妇入宫帖子例。旧例,百官入朝,知班一人于宫门,受百官及命妇入宫帖子。其上书某官某职某爵上。用职印,令执事人授知班盖,使知其百官。是日有疾病有故者,其所告状谓之曹状。
123
一知班纠弹例。
124
殿中侍御史下设知班十人,如百官朝㑹知班四人于四方临视,如有失仪。堕简者,知班向其人前,问何姓氏,然后具状纠弹。
125
一,主簿例。
126
隋大业三年,始置隋二员,唐省一员,掌印绶事发辰,勾检稽失,及管辖台中杂务、公廨厨库、检督令史、奴婢配勲散官职事。每食,则执黄卷书其谴罚。
127
至元三年十一月
128
一五使例
129
谓廊下使、入阁监食使、监香使,掌国忌行香,二使临时●通,谓之五使。
130
三京留司御史台。
131
元和十三年后,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共主留务,三院御吏亦不常备焉。宋朝西京于分司官内差一员权阙,即差官权掌。南京止令留守、通判权掌。后北京置台専差官。天禧四年,以翰林学士承㫖、兵部侍郎、知制诰晁逈为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他官止云权,而逈云判者,以三品故也。
132
理检使。
133
宋朝淳化三年,置院在宣徳门外西北廊鼓院之西,令登闻鼓司进状,人有称寃滥沉屈者,即引送理检院审问。
134
登闻鼓院。
135
宋朝鼓在宣徳门南街之西廊,院在外门西之北廊,旧曰鼓司,景徳四年五月改今名。凡文武臣僚阁门无例通进文字者,诸色人进状,并先经登闻鼓院,除告军机宻事及论诉在京臣僚,即依例实封,如进入后审状,有异同虚妄,及夹带他事,并科违制之罪,所论事理,重依格勅施行,仍令进状人别冩札子节畧要切事件,连粘于所进。其馀所进文字,并先拆开看详定夺,或有原本文字照证,速牒合属司分取索,若事合施行,及所进利济有可观,采便通进,若显有违碍,不可施行,即当日内告示本人知委不识文字者,许陈白纸,据所论事件,判院官当面抄札,诣实口词,仍当日据收接到所进文状都数,逐件开坐行与不行因依,具单状闻奏。若进状并遇白纸人,称鼓院看详,不尽情理,即许经登闻检院进状披诉,仰检院详酌事理,若鼓院所定不行为当,即据不行,为当縁由判押审状与进状人收执,如鼓院所定不当,即其不当事件,并原进状缴连进呈。其收接所进文状,亦于当日内具都数开坐,行与不行因依单状闻奏。其被诉人即时判审状给付,即许于御史台陈诉。其登闻鼓院、检院委实行遣不当者,方得接驾。及缴所判审状披诉,当付所司勘鞫。如披诉得实,判鼓、检院官必行朝典。如是虚妄,本人科上书诈不实之罪,未经鼓院进状,检院不得收接,未经检院,不得接驾进状,违者依法科罪。判院官二人,旧以内臣勾当,至道三年改用朝臣监鼓内侍二人,令史一人
136
登闻检院
137
唐置匦,宋朝太平兴国九年,改匦为检,东延恩曰崇仁,南招谏曰思谏,西申寃曰申明,北通●曰招贤,改匦院曰登闻院院,在宣徳门东廊之北,景徳四年五月改为登闻检院,是月勅如急速文字,画时进入常程文字一例,每五日一次,于检院内通进。天圣七年,上因读唐史,见匦函达下民寃枉之事,乃谓左右曰:「天下九州之大,岂无寃枉之人?若至京师、检院、鼓院理雪者,必是州县官吏,提典刑狱,转运使不能理雪,若又不为申理,则赤子无告矣。乃置匦函,仍専命御史中丞为理检使,应诸色人除竒巧、法术、邪妄,干正道事,不得上言及常程公事,自依,久来体式,令逐处官司并鼓院收接外,如有指陈军国大事,朝政得失,大段寃枉,累经诉理,未获辨明,或事干机宻,并许诣匦函投进内,委是急速文字,画时进入,其馀并每五日于检内进纳,如无,亦具单状闻奏,如检院进状人,称寃滥沉屈者,画时引送,理检使审问。判院官一人,旧止舍人兼掌。淳化二年,始命他官判之。
138
都䕶府:
139
都䕶一人掌所统诸蕃慰抚、征讨、斥堠、安辑蕃人及诸掌罚叙録勲功,总判府事副都䕶二人。
140
长史、司马各一人,録事,功曹、户曹、仓曹、兵曹、法曹、叅军各一人,叅军事二人。其安北、单于,唯有司马、仓曹、兵曹各一人,馀并不置。
141
射声校蔚。
142
汉掌待诏射声士,工射者㝠㝠中,闻声射则中之,因以名也。须待所命而射,故曰待诏射声。
143
戊巳,校尉。
144
汉元帝初元元年,置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巳寄治耳。此所置校尉,亦无常居,故取戊巳为名。一说戊巳居中,镇覆四方。汉所置校尉亦处城之中抚诸国也。
145
散骑常侍。
146
骑马并乗舆车骑而散从,无职事也。旧日监察所行。
147
一、差监察例:本台且以三人为率,本台备具本官脚色,伴奏日,进呈御笔㸃差,假如首先一人,是台家注意者、御笔,或㸃却次者第三者。
148
一无故入御史台,杖六十。挝鼓者,先杖八十一。台谏、检院、鼓、院台既立,馀皆合行。鼓院在掖门东,检院在掖门之西。
149
一、旧来监察照刷,止是彻卷㸔读,但有稽迟,即有杖罪,如违错等事,更不消说监繋取招讫,送法司断定,然后决罚。据勾当限次,如疮未愈,勾当疮已愈不出,又是罪及照閲朱销簿。
150
一,金国省、院、台为三省。
151
一、旧有六台、六院。
152
一,上下台大夫,中丞为上台,侍御史以下为下台。一、治书侍御史乃是台奏事官为制一台事也。一报午时省即起,然后台起,六部视台起,然后部起。
153
一、按察兼运使,其意以为按察,中间一切欺隠,不公事则不敢犯,早晨先与书史判按察司,事次,乃与同知、副使、判运司事。
154
一、旧日监察,如某吏行止不修及赃滥者,监察于本人门或帖子或粉壁书云「某人行止,如此身事便索废却」。
155
一、台有三台:上台、下台、外台。一、旧日监察出使带牌起驿马。一、监察有急事,至撒合门纳帖子,无问早晚,自宫中传入奉御,传于门娘门娘,转于承御承御闻奏,上如熟寝承御,直夜者,不敢声言击所悬之玉,谓之袭声,既寤,进读某人奏到帖子,如此等事,若上即裁决,令承御批送省部,台上用小方玉印印之,所司得㫖登时勾当,趁明日朝奏对。一、旧日监察外路有体究公事,差部官一员,并部令史事得其实,官人申台吏,人杖一百以下,皆决之。若有大段公事,台司覆察得实,闗所该部分差部官与监察一同致勘,如所察不实,监察所得罪,只是罚俸赎铜。
156
一,旧日三品以上官有罪,监察体究得实,申台呈省闻奏。若宣勘,本官不问虚实,即便承伏。如中间实有寃,枉令家属告登闻检院。不理,然后挝鼓以闻。
157
秋涧集卷八十三
URN: ctp:ws7427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