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七十

《卷七十》[View] [Edit] [History]

1 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武德令。三万户已上为上州。永徽令。二万户已上为上州。至显庆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二万已上为中州。先已定为上州中州者。仍旧。至开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二万户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辅等。及别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内州并同上州。缘边州三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仍旧。武德令。户五千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三千户已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去京五百里内。并缘边州县。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二千已上为中县。一千已上为中下县。
2 州县分望道贞观元年三月十日。并省州县。始因关河近便。分为十道。
3 一曰关内道。古雍州之地。
4 二曰河南道。古兖豫青徐四州之地。
5 三曰河东道。古冀州之地。
6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地。
7 五曰山南道。古荆梁二州之地。
8 六曰陇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地。
9 七曰淮南道。古扬州之地。
10 八曰江南道。古扬州之地。
11 九曰剑南道。古梁州之地。
12 十曰岭南道。古荆州之地。
13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并省。迄于天宝。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羁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五。潞。扬。益。荆。幽。都护府有六。单于。安西。安北。安南。安东。北庭。为大都护。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军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镇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14 景云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带江山。疆界阔远。于是分为山南东西两道。又自黄河已西。分为河西道。
15 关内道新升都督府。盐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16 新升雄州。宁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乾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17 新升望州。宁州。元州。并会昌四年四月升。
18 新升上州。会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丹州。大历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复置。隶夏州。
19 新升赤县。京兆府云阳县。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县。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寝。以张愿为县令。醴泉县。广德元年五月一日升。以崔演为县令。富平县。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诜为县令。三原县。同上年月升。以王鄫为县令。咸阳县。天授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为县令。神龙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复为畿。奉天县。兴元元年正月一日升。以杜元为县令。
20 新升次赤县。华州郑县。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佑四年闰十一月。复为郑县。华州郑县。华阴。下邽三县。
21 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冯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县。扶风。陈仓三县。同上年月日升。灵州回乐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宁州安定县。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
22 新升紧县。灵州怀远县。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宁州彭原县。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县。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23 新升上县。灵州灵武。保静。温池。鸣沙等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县。乾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夏州朔方县。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盐州五原。白池县。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县。大历六年五月升。延州肤施。门山县。同上年月日升。
24 河南道新升都督府。登州。大历九年五月升。
25 新升雄州。汝州。会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
26 新升望州。青州。大历九年五月升。
27 新升紧州。郓州。徐州。并会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十四年四月。重定淮西州县及官吏禄俸。以蔡州为紧。其刺史俸钱一百八十千。长史以下有差。
28 新升上州县。海州密州。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贞元廿年正月内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离。蕲虹三县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颍州。会昌二年十一月升。唐州。贞元十五年四月升。
29 新升赤县。河南府缑氏县。天佑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30 新升望县。虢州阌乡。汴州浚仪。尉氏。开封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县。开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滑州酸枣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马县。大历五年三月升。许州扶沟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郑州管城。阳武。新郑。荥泽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陕州陕县。桃林。河北。芮城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衮州金乡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县。开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县。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阳县。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县。贞元六年十月升。郓州须昌。钜野等县。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青州益都县。大历五年正月升。
31 新升紧县。虢州宏农县。乾元三年二月一日升。郓州郓城。东阿。寿张。卢县。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衮州曲阜县。会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离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县。同上年月日升。隶州汝阴县。同上年月日升。青州临淄。寿光县。大历五年正月升。
32 新升上县。虢州卢氏。朱阳。玉城县。乾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汝州临汝县。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县。元和十二年四月内置。颍州颍上县。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县。贞元十五年四月升。陕州垣县。贞元三年十一月升。
33 河东道新升次赤县。河中府河东。河西县。乾元三年三月改。
34 新升望县。蒲州河东。安邑。桑泉。汾阴。虞乡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县。开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绛州正平。翼城。龙门。闻喜县。开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义。隰城。介休。平遥等县。同上年月日升。洪洞县等。同上年月日升。并州太原。晋阳。祁县等县。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党县。同上年月日升。
35 河北道新升望州。贝州。大历七年正月升。
36 新升上州。妫州。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历五年十一月升。
37 新升望县。瀛州河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县。大历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宫县。信都县。深州饶阳县。贝州宗城县。俱同上年月日升。临清县。大历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阳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贵乡。昌乐县。魏县。顿邱县等。同上年月日升。馆陶。冠氏县。大历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怀州河内。武德。武陟。获嘉县。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县。天宝八载五月一日升。恒州真定县。兴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县。贞元十九年九月升。蓟县。开元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升。
38 新升紧县。魏州临黄县。大历七年正月升。贝州清阳县。同上年月日升。恒州石邑。?城县。兴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沧州清池县。大历七年正月升。莫州鄚县。贞元十九年八月升。
39 新升上县。妫州怀戎县。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县。贞元十五年九月升。
40 山南道新升都督府。利州。大历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升。龙州。长庆四年十月升。
41 新升雄州。洋州。兴元元年十一月七日升。
42 新升望州。襄州。商州。会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43 新升上州。随州。贞元十五年四月升。复州。郢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会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44 新升中州。硖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45 新升次赤县。江陵府江陵县。贞元元年九月升为畿县。兴元府南郑县。兴元元年六月升。
46 新升望县。荆州江陵县。襄州襄阳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县。梁州南郑县。并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邓州穰县。大历四年十一月升。
47 新升紧县。商州上洛县。乾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梁州城固县。洋州兴道县。阆中县。并永泰元年二月升。
48 新升上县。硖州夷陵县。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复州竟陵县。沔阳县。元和六年九月升。随州光化县。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县。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县。京山县。元和六年九月升。
49 陇右道新升都督府。沙州。永泰二年五月升。
50 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复安乐州。改为威州。
51 淮南道新升紧州。寿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52 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蕲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53 新升中州。申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升。
54 新升望县。扬州江都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长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扬子县。大历八年五月升。
55 新升紧县。扬州六合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县。庐州合肥。庐江。慎县。寿州安丰。盛唐。霍邱等县。舒州桐城县。濠州定远。锺离县。滁州全椒县。已上并会昌四年十二月升。
56 新升上县。楚州山阳。盱眙县。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盐城县。元和六年九月升。寿州霍邱县。蕲州蕲水县。舒州太湖。宿松县。同上年月日升。
57 江南道新升都督府。辰州。大历四年六月升为中都督。
58 新升雄州。苏州。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升。
59 新升望州。润州。宣州。越州。常州。并会昌五年四月升。
60 新升紧州。鄂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61 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抚州。饶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会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62 新升中州。岳州。大历五年六月升。
63 新升望县。润州曲阿。江宁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常州晋陵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进。无锡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阴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苏州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长洲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兴县。大历六年二月升。昆山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宣州宣城县。天宝十载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县。大历五年三月升。杭州馀杭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钱塘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越州会稽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诸暨。剡县。并大历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华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东阳县。永康县。大历十二年正月一日升。湖州乌程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长城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衢州信安县。大历十二年正月七日升。台州临海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鄂州江夏县。贞元十一年九月升。洪州高安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潭州长沙县。同上年月升。
64 新升紧县。越州萧山县。大历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饶县。杭州盐官县。并同上年月升。衢州龙邱县。大历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兰溪县。同上年月升。海盐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阳。当涂县。天宝十载二月二十五日升。宁国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县。池州秋浦县。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兴等县。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潭州长沙县。湘乡。湘潭。衡阳等县。大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吉州庐陵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
65 新升上县。鄂州唐年。蒲圻等县。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岳州巴陵县。同上年月升。华容县。大历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门县。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阳县。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阳县。大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洪州武宁。新吴县。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溆浦。大乡等县。大历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泽县。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阳县。虔州信丰。南康县。袁州萍乡县。杭州新城县。抚州南丰县。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县。大历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县。黟县。并元和六年九月升。
66 新升中县。洪州分宁县。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宁为武宁县。
67 剑南道新升都督府。遂州。大历二年二月升为中都督。昌州。大历十三年六月升。
68 新升紧州。梓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69 新升望县。益州成都。蜀县。郫县。新繁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晋原。青城县。同上年月日升。唐兴。新津县。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龙。道江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汉州雒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县。贞元二年十二月升。
70 新升紧县。彭州蒙阳县。汉州德阳。绵竹县。眉州通义。彭山县。嘉州龙游县。邛州临邛县。已上并贞元五年十二月升。
71 新升上县。嘉州夹江。峨嵋县。邛州依政县。陵州籍县。并贞元十年十二月升。阆州南部县。奉国县。永泰元年十月升。绵州罗江县。元和六年九月升。
72 岭南道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并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73 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74 新升望县。福州闽县。贞元元年四月升。广州南海县。会昌四年十月升。
75 新升紧县。泉州南安县。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县。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晋宁县。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长乐县。连江。侯官县。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晋江。莆田县。建州建阳县。并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龙标县。大历六年五月升。
76 新升中县。容州北流县。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苍梧县。大历九年七月升。
77 州县改置上关内道京兆府。武德已来称京城。开元元年十二月三日称西京。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改为中京。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停中京之号。肃宗元年建卯月一日。改为上都。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敕。雍州依旧以万年。长安。乾封。明堂。咸阳。鄠县。蓝田等七县隶焉。又以武功为稷州。割奉天。始平。盩厔。好畤等五县隶焉。以云阳为鼎州。割三原。泾阳。醴泉等县隶焉。以零口置鸿州。以庆山。渭南两县十二乡。于郭下置鸿门县。割庆山。高陵。栎阳。渭南等五县隶焉。以永安置宜州。割同官。富平。美原等四县隶焉。令地官员外郎周允元。充树置使。至久视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废鸿鼎二州。至大足元年四月四日。废宜稷二州。并隶雍州。万年县。武德元年九月。改隋大兴为万年县。天宝七载八月十四日。改为咸宁县。至德三载二月五日。复为万年县。初。总章元年析置明堂县。以邓郓为县令。长安二年六月二日废。长安县。总章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析置乾封县。以王德真为县令。分理京城内。至长安三年六月二日废。昭应县。垂拱二年二月二日。新丰县东南三十里。有废山踊出。二十八日。改新丰为庆山县。荆州人俞文俊上疏曰。臣闻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和。而疣赘生。地气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而山变为灾。陛下以为庆山。臣以为非庆也。臣愚以为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不然祸灾至矣。疏奏。则天怒。流文俊于岭南。神龙元年二月四日。复为新丰县。天宝三载十二月五日。析新丰县。于会昌山令置会昌县。四载十月二十八日。以会昌为赤县。以薛融为县令。七载十二月一日。改会昌为昭应县。仍废新丰。隶入昭应。以薛伯连为县令。奉先县。开元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改同州蒲城县为奉先县。以奉桥陵。隶京兆府。元和十五年四月。以美原县龙原乡。栎阳县万年乡。隶奉先。以奉景陵。长庆四年五月。以富平县丰水乡。华州下邽县翟公乡。同州澄城县抚道乡。白水县会宾乡。并隶奉先县。以奉景陵。天佑四年闰十二月二十七日。却割隶同州。富平县。元和元年六月。以奉先县神泉乡。栎阳县大泽乡。美原县义林乡。族义乡。并隶富平县。以奉丰陵。三原县。会昌元年七月。京兆府奏。得三原县申。当县仁化乡。开成五年六月敕。割送富平县。充奉章陵讫。准承前流例。合于陵近县界接近割还当县。以奉庄陵。今请割高陵县青平乡。从之。奉天县。文明元年八月十五日。以乾陵置奉天县。隶京兆府。盩厔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宜寿县。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为盩厔县。美原县。隋置土门县。贞观十七年废。咸亨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于故土门地。置美原县。割隶京兆府。栎阳县。天佑三年十月。割隶华州。同官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宜州。置来属。兴平县。景龙二年二月一日。改始平县为金城县。至德二年十月。改为兴平县。云阳县。武德元年。分云阳县为石门县。三年。仍置东泉州。移云阳于县南十五里水衡城。贞观元年。废泉州。改石门县为云阳。八年。并池阳入云阳县。属雍州。天授中。置鼎州。后废。华原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四日。废宜州。置来属。垂拱二年九月二十日。改为永安县。神龙元年二月四日。复为华原县。好畤县。武德二年二月五日。置于隋庄陵城。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敕岐阳既非要路。好畤又近醴泉。二县并废。依旧置上宜县。其年十一月三日。改上宜县为好畤县。
78 凤翔府。天兴县。至德元载七月二十七日。分雍县置。雍县。至德二载八月二十一日。改为凤翔县。宝应元年十二月废。并入天兴县。扶风县。武德三年。分岐山县于围川城置。四年。隶入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来属。八年六月。改为扶风县。歧阳县。贞观七年。割扶风岐山。并京兆上宜县置焉。二十一年废。永徽五年十二月又置。元和三年三月。并入岐山扶风县。陈仓县。至德二载二月十八日。改为宝鸡县。虢县。贞观七年废。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割岐山县置。普润县。贞元十年置。十一年正月。以县隶陇右经略使。
79 行原州。元和三年十二月。临泾县改为行原州。遂命镇将郝泚为刺史。始。泚为刺史。尝以临泾地宜蕃息。蕃戎每入寇。屯临泾为休养便地。尝白其帅。愿以城控之。前帅不从。其后段佑为节度使。泚复白佑。佑多其策。乃表请城之。
80 同州。河西县。武德三年。分韩城合阳置。属西韩州。州废来属。乾元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改为夏阳县。韩城县。天佑二年十二月。改为韩原县。
81 华州。垂拱元年。避武太后祖讳。改太州。下邽县。垂拱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割同州下邽县隶华州。潼津县。圣历二年三月二十日。割虢州潼津县。隶入太州。华阴县。垂拱元年。改名仙掌。神龙三年四月十六日。废仙掌县。
82 邠州。开元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以豳字与幽字相涉。诏曰。鱼鲁变文。荆并误听。欲求辩惑。必也正名。改豳字为邠。永寿县。神龙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割属雍州。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又属豳州。三水县。元和十五年正月。移县于陇堡下旧城。先是。大历中。吐蕃尝焚其县。故移之堡上。人不便之。及是。从节度使郭钊奏也。
83 坊州。武德二年七月。于鄜州南故马坊置坊州。周天和七年。元皇帝为敷州刺史。置马坊于此。高祖因以名州。宜君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宜州。来属。寻废。二十年闰三月十四日又置。永徽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又省。龙朔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又置。升平县。天宝十二载十二月一日。分宜君县置鄜州。直罗县。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置。伏陆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日。改为甘泉县。
84 泾州。鹑觚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灵台县。临泾县。贞元十一年正月。节度使刘昌请于临泾县保定城置。阴盘县。改潘原。贞元十一年。以彰信堡置宁州。丰义县。武德四年。分彭原县置。属彭州。州废。隶宁州。开元八年四月十七日。割属泾州。寻复旧。定平县。元和三年隶宁州。
85 胜州。河滨县。贞观三年置。连谷县。贞观八年置。
86 丰州。贞观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分灵州置。九原县。永徽四年置。永丰县。永徽元年正月置。丰安县。麟德元年置。
87 延州。开元二年升为都督府。延水县。隋安人镇。武德二年。析延川为县。名安人。贞观二年。州废。安人属北基州。八年。割属延州。二十三年五月。改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延川县。贞观五年置北基州。至八年废。罢交县。贞观十年。于罢交镇置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延昌县。金城县。本因城县。武德二年。改为金城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二日。改为敷政县。
88 绥州。上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龙泉县。
89 夏州。朔方县。本隋岩绿县。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宁朔县。武德六年置南夏州。贞观二年。废州来属。
90 盐州。五原县。贞观二年。与州同置。白池县。景龙三年置。
91 庆州。怀安县。开元十年十月八日置。方渠县。神龙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分马岭县置。蟠交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合水县。白马县。同上。敕改为延庆县。
92 麟州。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二十九日置。十四年十月九日废。天宝元年复置。铁麟县。开元七年五月一日。于新秦县置铁麟县。开元十四年六月十三日。州废。皆省。天宝元年复置。
93 宥州。延恩县。元和九年二月敕。天宝末年。宥州寄治于经略军。宝应已后。因循遂废。由是昆夷屡扰。党项靡依。蕃部之人。抚怀莫及。朕方宏远略。思复旧规。宜于经略军置宥州。仍为上州。于郭下置延恩县。为上县。仍属夏州。元和十五年九月。夏州节度使李佑。请置宥州于长泽县。
94 原州。萧关县。神龙三年三月。废佗楼县置。
95 威州。咸亨三年。以灵州之鸣沙县。置吐谷浑部落。号安乐州。至德中。没吐蕃。大中三年七月。灵武节度使朱叔明奏。收复安乐州。八月。遂改为威州。
96 河南道河南府。河南县。永昌元年。改为合宫县。以薛充构为县令。神龙元年正月。却为河南县。二年十一月五日。又改为合宫县。以苏颂为县令。右补阙权若讷上疏曰。臣闻诗人阐教。深怀罔极之恩。孔氏立言。或崇无改之道。今陛下置圣善报恩之阁。义贯于终天。存合宫永昌之号。敬深于如在。伏见天地日月君臣等字。皆先朝创制。已久施行。陛下纂承丕绪。嗣守洪业。母子相传。国家如旧。此并则天能事。生人积习。何所要切。当时除之。无益于淳化。存之有光于孝治。又神龙元年三月三日制书。一事已上。并依贞观故事者。但则天遗训。诚曰母仪。太宗旧章。事称祖德。昔永徽之始。不闻依武德旧章。今陛下膺期。乃遵贞观故事。如其远依贞观。实恐未益先朝。以臣愚识。请更详审。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复改为河南县。洛阳县。垂拱四年七月一日。析置永昌。永昌县。长安二年六月二日废。神龙二年十一月二日。改洛阳为永昌县。以王晙为县令。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又改为洛阳县。来庭县。天授三年三月九日置。以陆宝绩为县令。长安二年六月二日废。缑氏县。隋置。贞观十八年省。上元二年七月九日又置。以管孝敬陵。嵩阳县。隋置。贞观十七年省。永淳元年七月八日复置。文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废。光宅元年七月四日又置。登封元年腊月十九日改为登封县。神龙元年二月五日。改嵩阳县。二年十一月五日。又改为登封县。新安县。隋义宁二年。置新安郡。领新安一县。武德元年。改为谷州。领新安。渑池。东垣三县。四年。省东垣入新安。贞观元年。徙谷州于渑池。至显庆二年十二月九日。废谷州。以福昌。新安。渑池。永宁四县。并怀州之河阳。济源。温县。王屋。郑州泛水。并隶洛州。告成县。武德四年。王世充降。阳城县令王雄。以县归顺。乃置嵩州。领阳城。嵩阳。阳翟。康城四县。以雄为刺史。贞观三年。省嵩州。以阳城属洛州。登封元年腊月九日。改为告成县。神龙元年二月五日。改为阳城县。二年十一月五日。又改为告成县。天佑二年十二月。改为阳邑。兴泰县。长安四年五月二十九日。以兴泰宫城置为兴泰县。神龙元年二月四日废。河阴县。开元二十二年四月。侍中裴耀卿奏。泛水。荥泽。武陟三县。于河口输场置焉。隶河南。会昌三年九月敕置。隶孟州。仍改为望县。颍阳县。贞观七年废。咸亨四年闰五月一日。分河南。洛阳。伊阙。嵩阳等县。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九月二日。改为颍阳县。武泰县。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分荥阳置焉。隶洛州。寻废。后又改荥阳县为武泰县。神龙元年二月四日。改为荥阳。属郑州。伊阳县。先天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洛州长史李杰奏割陆浑置。阳翟县。武德四年。隶嵩州。贞观二年省州。县改隶许州。龙朔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割隶洛州。福昌县。隋义宁二年置宜阳郡。领宜阳。渑池。永宁三县。武德元年。改熊州故宜阳县为福昌。取隋福昌宫为名。领福昌。寿安。永宁三县。贞观元年。省熊州。以福昌。永宁。渑池隶谷州。六年。又移谷州治于福昌。以长水来隶。显庆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废州。以县属洛州。永宁县。隋义宁二年置。属宜阳郡。武德二年。属函州。领永宁一县。八年省州。却属熊州。贞观元年。改为谷州。长水县。武德元年属虢州。贞观八年。改属谷州。显庆二年。州废来属。济源县。武德二年三月。王世充将丁伯德。以县归顺。遂置西济州。领济源。溴阳。蒸川。召原四县。以伯德为刺史。四年省州。以溴阳。蒸川。召源入济源。隶怀州。显庆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属洛州。温县。武德四年。令周仲隐以县来归。乃于县置平州。以仲隐为刺史。温县为李城县。其年八月省州。县复名温。属孟州。王屋县。武德元年改为邵伯。隶邵州。贞观元年省州。县属怀州。显庆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改名。隶洛州。光化三年八月。割隶河阳。河清县。武德二年置。名大基。属怀州。四年。割属孟州。八年省。咸亨五年八月。分河南。洛阳。新安。王屋。济源。河阳六县。置大基县。属洛阳。先天元年。以国讳改河清县。孟州。本河南府之河阳县。旧隶怀州。显庆二年。割属河南府。城临大河。长桥架水。李光弼以重兵拒史思明。及雍王平贼。以鱼朝恩守河阳。乃以河南府之河清。济源。温四县租税入三城使。寻又以泛水军赋隶之。会昌三年九月。中书门下奏曰。臣闻河阳五县。自艰难已后。割属河阳三城使。今河南所管五县中。租赋色役。尽属河阳。使归一统。便为定制。既定雄镇。足壮三城。臣等商量。其河阳县。望改为孟州。仍为望州。河阳。泛水。温县。河清。济源等五县。改为望县。其县令已下。望且令守本官。至吏部注官日替。从之。汜水县。武德四年置。属郑州。贞观七年。州移理管城县。垂拱四年七月一日改为广武县。神龙元年。复为泛水县。密县。武德三年置密县。四年废县属郑州。龙朔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自郑州割隶。河清。巩县。光宅三年八月。割隶河阳。陕州。隋废武德元年复置。广德元年二月。升为大都督府。以皇甫温为长史。硖石县。隋废。武德元年置。贞观十四年。移治硖石坞。改名。芮城县。武德二年置芮州。贞观元年废。县来属。安邑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虞州。及桐乡县。以安邑属蒲州。至德二年八月二十三日。为虞邑县。乾元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割隶陕州。复为安邑县。夏县。乾元三年正月二十一日。自绛州来属。灵宝县。本隋桃林县。天宝元年二月二十一日。掘得宝符改。平陆县。本隋河北县。天宝元年二月二十一日。改为平陆县。先是。陕郡太守李齐物。疏凿三门。得古铧甚大。其上有平陆二字。后因改为平陆。
97 郑州。武德四年。改为管州。贞观元年废。七年复为郑州。圃田县。武德元年。改为中牟县。贞观元年属汴州。龙朔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来属。
98 豫州。宝应元年十二月。改为蔡州。新息县。武德四年置息州。贞观元年废。吴房县。贞观元年置。八年废。元和十二年四月。改名遂平。仍移于文城栅南新城内置。便为上县。权隶唐州。汝南县。贞元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郭下置。元和十三年正月。汝南县宜却停省。西平县。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十一月一日又置。褒信县。天佑三年十二月。改为苞孚县。
99 汝州。武德初。从隋旧制为伊州。贞观八年。以西域置伊州。遂改为汝州。光化三年八月。割去隶洛京。梁县。隋为承休县。贞观元年。改为梁县。鲁山县。王世充置鲁州。武德四年正月二日。废入伊州。其年复置鲁州。贞观元年三月。又废入伊州。龙兴县。证圣元年四月一日。置武兴县。神龙元年十月十九日。改为龙兴县。襄城县。隋县。武德元年。于此置汝州。贞观元年。州废。以县属许州。天宝七载正月二十四日。自许州来属。临汝县。先天元年十二月二十日置。
100 亳州。武德四年。改为谯州。贞观元年。改为亳州。临涣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谯州。以县来属。元和九年五月。敕亳州临涣县宜割属宿州。永城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谯州。以县来属。谷阳县。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复改为真源县。酇县。开元二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复汴州南垣阳驿置。山桑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谯州来属。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蒙城县。
101 曹州。武成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戴州来属。离狐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南华县。仙州。武德四年置叶州。五年废。贞观八年置鲁州。九年废。开元二年。析许鲁唐三州。复置仙州。至十一年十二月。敕以仙州频丧长史。欲废之。令公卿议其可否。中书侍郎崔沔议曰。仙州四面。去馀州界虽近。若据州而言则元远。土地饶沃。户口稀疏。逃亡所归。颇成渊薮。旧多劫盗。兼有宿寇。所以往年患之。置州镇压。今兴役几年。主司粗定。累年成规。一朝废省。前功尽弃。后弊方深。今废州则生患。置州则称烦。所以武德已来。迭为废置。足明利害。不专一途。至于田畴劳损。即与许蔡何殊。宁为卑位。独当废省。若以州管皆新户。驿长难供。唐许州路僻户少。均出傍州。非无成例。州以镇俗。官以利人。所在皆然。尝惮其废。然自创置。未盈十年。州将员寮。屡卒于位。天道性命。圣人罕言。而共理分忧。朝寄尤切。视死亡而不恤。何以得其欢心。计不自安。政必茍且。下承斯弊。为伤必多。而通之则可永久。州东新置舞阳县。则汉樊哙之旧国。哙丰沛故人。又高祖之娅。惟勋惟旧。且亲且贤。亦既受封。亦称吉土。保全良吏。庶在兹邦。又南接白羊川口。村聚幽僻。妖讹宿肖。此为根柢。自置县来。十减七八。今若移州镇之。亦可杜绝。其仙州望且未废。至今年十月。移向舞阳置。仍为紧州。刺史司马。铨颇闻守法公勤。望稍加慰劳。使其说以成务。庶其益于公家。至二十六年十月三日废。大历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复置。仍置仙凫县。五年二月初六日。又废。仙凫县亦停。登州。隋为牟州。武德二年。改为登州。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闰五月二十一日又置。黄县。神龙元年四月。改为蓬莱县。先天二年。又割蓬莱置黄县。牟平县。武德元年置。贞观元年废。麟德二年又置。
102 颍州。武德四年置信州。六年。改为颍州。长庆二年八月。颍州宜移隶滑郑节度使。沈邱县。神龙二年置。淮川县。武德八年。改为下蔡县。
103 齐州。隋齐州。武德元年改郡。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平卢州军奏。当管五州。共二十九县。内四县录户口凋耗。计其本县税钱。自供官吏不足。今请权宜并省。各具如后。齐州都九县。内三县请并省。丰齐县与本州长清县相近。今请废丰齐县。并入长清县。全节县与历城县相近。请废全节县。并入历城县。亭山县与章邱相近。今请废亭山。并入章邱。丰齐等四县权停废。待已后户口滋繁。物力殷赡。即请仍旧。从之。行齐州。元和十三年冬十月。齐州刺史高士荣奏。蒙恩受任。其州犹在贼中。须置行州。及倚郭历城县行印。从之。平陵县。贞观十七年四月。平陵人不从齐王佑反。改为全节县。禹城县。隋祝阿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禹城县。以县西有禹息故城也。山荏县。武德元年置。天宝元年七月二十四日。改为丰齐县。章邱县。武德二年置。贞观元年废。归化县。元和十三年析德州之安德置。太和二年十二月。来属本州。四年。奏废入临邑。
104 泗州。本治宿预。开元二十五年九月十日。移就临淮县。临淮县。长安四年二月。分徐城县置。
105 兖州。金乡县。武德四年。于县置金州。五年。改戴州。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戴州来属。元和十四年正月。以兖州金乡县权隶属徐州。博城县。神龙二年十月五日。改为乾封县。方舆县。宝应元年六月十一日。改为鱼台县。元和四年八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请移鱼台县置于黄台市。十四年正月。权隶徐州。莱芜县。贞观元年。废入博城县。长安四年正月十日。又置。贞元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割属兖州。元和十七年六月。兖海节度使曹华奏。兖州莱芜县。在当道边界。去县山路三百馀里。人户绝少。年税绢一千。官吏名数。亦与大县不殊。窃以此县最小。虚置无取。请准淄齐等州章邱临济县例。特从并省。案图经。莱芜。贞观三年废入博城县。即今当州乾封县是也。相去接近。伏请依前并入乾封县。从之。太和元年九月。兖州奏。复置县。从之。
106 密州。莒县。贞观八年。废莒州来属。安邱县。乾元二年九月。移治故昌安城。改为辅唐县。
107 淄州。武德元年置。六年废。天宝元年复置。
108 沂州。沂水县。武德五年置莒州。贞观八年。州废来属。承县。武德四年。于檀邱置县。贞观元年废之。新泰县。武德五年属莒州。贞观八年来属。
109 陈州。武德元年。讨平房宪伯置。南顿县。武德六年。省入项城县。证圣元年。改为光武县。景云元年。复为南顿县。项城县。隋置沈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西华县。武德元年。改为簊城县。贞观元年。又置。名武成。神龙元年二月四日。复改簊城县。景龙元年。又改为西华。
110 汴州。武德四年置。开封县。武德四年。自郑州来属。贞观元年废。延和元年五月十五日。分浚仪县又置。尉氏县。武德四年置洧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雍邱县。武德四年置杞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
111 唐州。武德四年。改显州。贞观九年。罢显州为唐州。方城县。武德初。置北澧州。贞观元年。改为鲁州。九年废。以方城属唐州。
112 郓州。卢县。隋旧。武德四年。改济州。天宝十三载六月一日。州废。所领五县改属郓。平陆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中都县。贞元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割郓县。郓城县。旧是郭下县。贞观八年。州移于须昌县。天佑二年十二月。改为万安县。钜野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戴州来属。宿城县。景云三年十二月十八日置。乾元元年七月。改为东平县。移就郭下。仍是望。太和四年五月。改为天平县。六年七月。并入须昌县。平阴县。太和六年七月。并入东阿卢县。开成二年。郓州节度使王源中奏。当道先废天平平阳两县。并在东境。东西一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里。无县邑以治居民。兼制贼盗。请复置平阴县。兼下吏部。注县令主簿各一人。诏从之。
113 青州。武德四年置。寿光县。初隶乘州。武德八年。州废来属。千乘县。武德二年。改为乘州。至八年废。
114 徐州。沛县。武德五年置。下邳县。武德四年置邳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虹县。本名夏邱。属仁州。武德四年。改名虹县。贞观八年。州废来属。符离县。武德四年置。蕲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谯州来属。
115 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州符离。蕲。泗州虹三县置。遂为上州。治符离。仍隶徐濠泗等州观察使。长庆元年三月。徐州观察使崔群奏。顷以蔡孽未平。遂割前件三县。及徐州将士一千四百人。权置宿州。厄其奔轶。事关备御。非务便人。今寰宇无虞。封圻罢警。权创支郡。理合并除。其宿州伏请却废。三县各还本州。至太和七年二月敕。宜准元和四年正月。割徐州符离。蕲。泗州虹县。依前置宿州。隶属徐泗濠等州观察使。其州置于埇桥。在徐州南界。汴水上。舟车之要。其旧割四县。仍旧来属。已下官便委吏部注拟。濮州。武德四年置。
116 宋州。柘城县。隋旧。贞观七年废。永淳元年十月二十四日。析谷熟。宁陵又置。谷熟县。武德二年置南谷州。四年废。单父县。武德五年置戴州。贞观十七年。州废来属。楚邱县。贞观七年六月十七日。废戴州来属。砀山县。光化二年正月。朱全忠表建为辉州。移治所于单父县。
117 许州。郾城县。元和十二年二月。淮西贼中百姓穷困。相率归顺。其数甚多。宜于许汝行营侧近置行郾城县。委韩宏详议。拣择稳便处置。其年十一月。以郾城县置?州。以上蔡。西平。遂平三县隶焉。是年十二月。敕?州宜属许州。长庆元年。废?州。复为郾城县。依前隶属许州。其先割属?州上蔡。西平。遂平等三县。依隶属蔡州。舞阳县。本北舞。开元四年置。更名。元和十三年正月。陈许观察使李光颜奏。许州舞阳县。为逆贼吴元济所毁。今请移县。权请置于吴城镇。从之。
118 豪州。元和三年六月。改豪州字为濠。失印故也。
119 河东道太原府北都。文水县。天授元年十月十四日。改为武兴县。品秩同赤县。以史兼恕为县令。神龙元年二月十五日复旧。石艾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广阳县。盂县。武德三年置受州。贞观八年。省州来属。阳曲县。武德三年。析为邠阳。七年。又改为阳曲县。太谷县。武德四年置太州。六年又改之。
120 河中府中都。元和三年三月。改蒲州为河中府。两县为赤县。馀为畿县。官吏所置。并准京兆府河南府。河西县。乾元三年三月二十日。割同州朝邑置河西县焉。仍改同州河西县为夏阳县。桑泉县。天宝十二载十二月一日。敕改桑泉县为临晋县。汾阴县。开元十一年二月十六日。改为宝鼎县。
121 潞州。开元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置大都督府。襄垣县。隋韩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以县来属。涉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以县来属。铜鞮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韩州。以县来属。潞城县。天佑二年十一月。改为潞子县。黎城县。同上年月改为黎亭县。武乡县。武德初置。属韩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壶关县。武德四年置。
122 虢州。宏农县。显庆二年。避孝敬讳。改为恒农县。开元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复改宏农县。湖城县。隋义宁元年置。乾元三年二月一日。改为天平县。大历四年七月四日。却为湖城县。阌乡县。贞观元年。移鼎州于屯县。八年。州移来属。
123 绛州。翼城县。义宁元年。改为浍州。武德六年。废州来属。天佑二年十二月。改为浍川县。万泉县。武德三年置为太州。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州废来属。垣县。贞元三年七月。以绛州垣县隶陕州。元和三年二月。复隶绛州。夏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太州废来属。乾元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割属陕州。龙门县。武德元年置太州。贞观十七年。州废来属。
124 汾州。武德元年。改为浩州。三年。改为汾州。介休县。武德元年置介州。贞观元年却废。西河县。本隰城。上元元年改名。
125 晋州。太和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敕晋州割隶河东观察使收管。改属河中府。汾西县。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吕州。与霍邑赵城来属。神山县。武德二年九月置浮山。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吉善行于羊角山下见老君。改焉。
126 泽州。会昌四年九月。中书门下奏。河阳近虽置制。土宇犹褊。泽州全有太行之险固。实为东洛之藩垣。将务远图。所宜从便。望割属河阳。晋城县。武德三年置建州。并置晋城县。六年。州废来属。天佑二年十一月。改为丹川高都县。濩泽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阳城县。
127 隰州。太宁县。武德二年置中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蒲县。武德二年置。贞观元年废。
128 慈州。武德元年为汾州。五年。改南汾州。八年。改为慈州。太和元年十一月二十日。敕慈州宜割隶属河中府观察使收管。文城县。天佑二年十二月。改为屈邑县。
129 代州。唐林县。证圣元年。于忻代二州界置武延县。唐隆元年改名。
130 蔚州。安边县。开元十二年七月置。在横野军。
131 石州。临泉县。本名太和县。武德三年置北和州。贞观二年废。改为临泉县是也。
132 岚州。宜芳县。隋岚城县。贞观元年改焉。合河县。隋临泉县。武德七年改临津县。贞观元年改焉。岚谷县。长安三年置。景龙二年废。开元十二年。又复置之。
133 仪州。本辽州。隋末废。武德三年。又置辽州。八年。改为箕州。先天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又改为仪州。避元宗嫌名也。
URN: ctp:ws86880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