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草木子卷之三下

《草木子卷之三下》[View] [Edit] [History]

1
●草木子卷之三下
2
杂制篇
3
○杂制篇
4
井田之法。非独为均田制禄而已。盖所以阴寓设险守国之意。故中原平衍。设立许多沟浍。许多阡陌。使车不得方其轨。骑不得骋其足也。岂非寓至险于大顺之中者乎。观晋却克欲使齐人尽东其亩。以便戎车。吴玠在蜀。于天水军作地网。以阻金兵之骑。于此可以验之也。
5
兵法始于黄帝。而井田亦始于黄帝。
6
八阵图亦出于井田。公田即中军也。私田八家即八阵也。
7
历法。斗建。天行也。建除十二位是也。日辰。日行也。角亢二十八宿是也。斗顺天而西行。日逆天而东转。斗日互行。至复会于元。分之所以为一岁。故曰天周岁终。此历之大纲也。
8
历自上古黄帝以后。莫不随时考验。以与天合。故历法无数更之弊。及秦灭先世之术。置闰于岁终。古法殚废矣。由汉而下。以积年日法为推步之准。以至于今。夫天运流行而不息。欲以一定之法拘之。未有久而不差之理。差而必改。其势有不得不然者。乃命改造仪象。日测月验。以与天合。庶永终无弊。 【 元诏
9
汉大初历。凡十九年七闰为一章。章者至朔分齐闰无馀分也。二十七章五百一十三岁为一会。会者日月交会一终也。凡三会八十一章一千五百三十九岁为一统。闰朔并无馀分。但非甲子岁首也。凡三统二百四十三章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至是闰朔并无馀分。又值甲子岁首也。此扬子云拟之以作太玄也。唐大衍历亦以初年甲子日子时朔旦。冬至在岁次甲子之首。谓之至朔同日。第二十年为第二章首。复得至朔同日。然非甲子之先期夜半。乃是癸卯日卯时。第三十九年至朔同于癸未日午时。第五十八年为第四章首。至朔复同于癸亥日卯时。第七十七年至朔又复同于癸卯日子时。因其至朔同在夜半。与初年第一章同。遂以七十六年名一蔀。蔀者。蔽暗昧之时也。凡四章为一蔀。总二十蔀名曰一纪。计一千五百二十年必然至朔同于甲子日之先期夜半。但非甲子岁首耳。总三纪积四千五百六十年至朔同于甲子日之先期夜半。又甲子岁首。总会如初。名曰一元。此僧一行推之演大易也。历说虽多。不出此二家之术也。
10
定历名曰授时。取尧典敬授人时之义。
11
自古历多用一定之法。故未久而差。由不知天为动物。而岁亦略有差也。古历虽立差法。五十年差一度又太过。一百年差一度又不及。七十五年差一度。稍为近之。尚未精密。元朝以八十一年而差一度。算已往。减一算。算将来。加一算。始为精密。又随时以仪象。
12
历代立八尺之表。以量日景。故表短而晷景短。尺寸易以差。元朝立四丈之表。于二丈折中开窍。以量日景。故表长而晷景长。尺寸纵有毫杪之差则少矣。
13
元朝立简仪。为圆室一间。平置地盘二十四位于其下。屋背中间开一圆窍。以漏日光。可以不出户而知天运矣。
14
铜漏之外。又有灯漏沙漏。皆奇制也。
15
玲珑仪。镂星象于其体。就腹中仰以观之。此出色目人之制也。更有五更。更有五点。前后多寡相补。其数相齐。此可以见古人于小事亦有法也。
16
元熊朋来律论。黄钟流行。诸律本无间断也。算法之起。殆因律管有长短。此算家因律以命术。非律以命算也。犹之方田焉。田生五谷。岂知我为圭箕弧环。律和五声。岂知我为正变倍半。皆算家命之耳。故古之钟律者。以耳齐其声。后人不能。始假数以正其度。雅乐之不可兴。声音之不可传也。
17
黍命于律。不命于黍。吾于算法亦云。又谓空围九分。乃算家内周。非空中容九方分。律有半。吕有倍。使有半周倍用变。各有伦理。凡以羽翼蔡氏之书。非求异也。
18
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人生既冠。以字易名。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后世遵之。其法愈严。如始皇名政。改正月之正音征。至今不改。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人患痔者名野鸡疾。晋宣帝讳昭。改昭穆为招穆。至唐李贺父名晋肃。谓贺不当举进士犯其父。偏名为讳。昌黎韩文公至为作讳辨。宋有礼筵。名曰大排。凡所招亲宾。则先请其三代名讳。筵中倡优杂戏歌曲。皆逐一刊定回避。然后呈进。及入人家。皆先问父祖讳。然后接谈。冀无误犯。历代讳法之严如此。至于元朝。起自漠北。风俗浑厚质朴。并无所讳。君臣往往同名。后来虽有讳法之行。不过临文略缺点画而已。然亦不甚以为意也。初不害其为尊。以至士大夫间。此礼亦不甚讲。
19
历代多崇徽号襃美。多至十馀言以上。皆后世群臣之导谀也。后世人谁诵之。初亦何益。如尧舜禹汤无谥。初不害其为有道之君。至周公旦始立谥法。谥其父兄为文为武。特止一字而已。当谥法之行。亦出于公。皆考行以定名。如幽厉无道。加谥以恶。虽孝子慈孙。百世犹不能改。何则。时以公也。及始皇奋其私智。一革谥法。谓子不可以议父。臣不可以议君。直以贤圣自居。何则。实出于私己也。汉谥尚少。亦死而定名。至唐而生加美谥。至字最多。至为无谓。元朝此等皆绝而不为。及死而始为之谥。亦止于一二字而已。初不掩其行之善恶是非。此亦可以为法也。自周立谥。至诸侯卿大夫皆有之。历世遵行。乃其常也。至元朝秦王太师潜行不轨。欲要誉于天下。以私钱十万锭。济怯怜口站户之乏。庚申帝下诏曰。有臣如此。宜极褒嘉。加以美称凡十四字。此又古之大臣所未有也。此又殆九锡之渐者乎。幸而未几事败身殒。此则权臣窃命。元朝之变例也。
20
历代送终之礼。至始皇为甚侈。至穷天下之力以崇山坟。至倾天下之财以满藏郭。至尽后宫之女以殉埋葬。坆土未乾而国丘墟矣。其它如汉唐宋陵寝。埋殉货物亦多。如汉用即位之年上供钱帛之半。其后变乱。多遭发掘。形体暴露。非徒无益。盖有损焉。元朝官里。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小大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岂复有发掘暴露之患哉。诚旷古所无之典也。夫葬以安遗体。遗体既安。多赀以殉。何益。
21
山呼。汉制也。自武帝祀嵩岳始。舞蹈。唐制也。自武后赐宋之问始。
22
尝读酉阳杂俎书。见其记汉礼。天子临朝。赞者云。天子为宰相起处则临轩送之。御史大夫将军此三公之官皆然。尚犹存此等体貌大臣之礼。汉遵秦君尊臣卑之制。尚未尽废。后世之待大臣。直奴仆耳。直牛羊尔。三代之时。天子当宁而立。以朝群臣。未至。偃然以临其下。后世益以陵夷也。
23
历代累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朝加大成二字于其上。诏词略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文亦精雅。
24
蝉冠朱衣。汉制也。幞头大袍。隋制也。今用蝉冠朱衣。方心曲领。玉佩朱履。是革隋而用汉也。此则公裳。
25
纱帽圆领。唐服也。仕者用之。巾笠襴衫。宋服也。巾环襈领。金服也。帽子系腰。元服也。方巾圆领。明服也。庶民用之。
26
朝服。一品二品用犀玉带大团花紫罗袍。三品至五品用金带紫罗袍。六品七品用绯袍。八品九品用绿袍。皆以罗流。外授省札。则用袒褐。其幞头皂靴。自上至下皆同也。
27
官民皆带帽。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盖兜鍪之遗制也。其发或辫。或打纱练椎。庶民则椎髻。衣服贵者用浑金线为纳失失。或腰线绣通神襴。然上下均可服。等威不甚辨也。
28
伞盖。授宣者用褐罗。授敕者用青罗。
29
北人华靡之服。帽则金其顶。袄则线其腰。靴则鹅其顶。
30
元诏信州路龙虎山三十六代张天师朝京。锡以金印。封留国公。主领江南三山符籙道教事。真人吴闲闲为宗师留辇下。真人邱长春能烧金。佐世祖军国之用。以功封以金印。主全真教。其外又有白莲教。满摩教。回回教。头陀教。不合不通。各自有宗。
31
元太祖起龙朔。破大金。世祖得襄阳。平南宋。天下一统。取大易大哉乾元之义。国号曰大元。取至哉坤元之义。年号曰至元。设经陈纪。以垂后世。立中书省以总庶务。立枢密院以掌兵要。立御史台以纠弹百司。世祖尝言。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此其立台之旨。历世遵其道不变。持国正论。谓之台纲。后世渐徇私情。谓非亲不举。非雠不弹。执此之论。反谓当然。而国论遂大不正矣。自庚申帝御极。太平王燕帖木儿为相。即用其弟买里古思为御史大夫。太平既败。继用秦王伯颜为相。即用其兄子脱脱为御史大夫。幸脱脱听其馆客吴行可之说。发其逆谋。秦王贬死。遂以功命脱脱为相。亦用其弟野先不花为御史大夫。及脱脱见贬。答麻矫诏酖之。遂以答麻为相。即用其弟雪雪为御史大夫。当时国事已去矣。嗟乎。世祖设是官。本以防权奸胶固党与盘结之患。使之有所防范。击刺以正国势。及其末世。台省要任。乃皆萃于一门。殊失养猫捕鼠畜狗防奸之意。幸其才智短拙。谋不逮心。旋致败灭。向使莽操懿温之伦居之。元之为元。已不迨顺帝而后宗社为墟也。
32
元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馀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每岁巡历州县。纠察官吏。询求民瘼。
33
元朝建中台为御史大夫者。自陈缑山始。开科为状元。自张起岩始。缑山以德业举。起岩以人物举。
34
元朝一品衙门用三台金印。二品三品用两台银印。其馀大小衙门印。虽大小不同。皆用铜。其印文皆用八思麻帝师所制蒙古字书。惟宣命之宝用玉。以玉筯篆文。此其异也。
35
元之宣敕皆用纸。一品至五品为宣。色以白。六品至九品为敕。色以赤。虽异乎古之诰敕用织绫。亦甚简古而费约。可尚也。
36
元君立。另设一账房。极金碧之盛。名为斡耳朵。及崩即架阁起。新君立。复自作斡耳朵。
37
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带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带皮帽。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盖。唐金步摇冠之遗制也。
38
元朝正后皆用雍吉剌氏。自太祖与其族帐设誓。同取天下。世用其女为后。犹契丹有国。世用萧氏为后也。自正后之下。复立两宫。其称亦曰二宫皇后三宫皇后。三日一轮。幸即书宣以召之。苟有子则为验。遵大金之遗制也。与赵宋之法不同。宋后宫无三日之制。但遇幸者皆内朝之。时则所幸者具礼服谢恩。掌宫者即书其姓名。他日有子以为验。
39
北人女使。必得高丽女孩童。家僮。必得黑厮。不如此谓之不成仕宦。元为札剌儿氏。太祖与雍吉剌氏同取天下。约曰。我男长为帝。汝女长为后。
40
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其大祭则烧马。
41
元世祖既一天下。问刘太保曰。今之定都。惟上都大都耳。两处何为最佳。刘曰。上都国祚短。民风淳。大都国祚长。民风淫。遂定都燕之计。
42
元分天下为十一省二十三道。每州皆为路。在内为中书省。在外为行中书省。按历代疆理天下。三代分天下为九州岛或十二州。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分天下为十三部一百六郡。晋分天下为十五道。唐十道。宋分天下为四京三十三路。此其大略也。
43
元路州县各立长官曰达鲁花赤。掌印信。以总一府一县之治。判署则用正官。在府则总管。在县则县尹。达鲁花犹华言荷包上压口捺子也。亦由古言总辖之比。
44
元各路立万户府。各县立千户。所以压镇各处。其所部之军。每岁第迁口粮。府县关支。而各道以宣慰司元帅总之。
45
元世祖定天下之刑。笞杖徒流绞五等。笞杖罪既定。曰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合杖一百十。止杖一百七。天下死囚。审谳已定。亦不加刑。皆老死于囹圄。自后惟秦王伯颜出天下囚始一加刑。故七八十年之中。老稚不曾睹斩戮。及见一死人头。辄相惊骇。可谓胜残去杀。黎元在海涵春育之中矣。
46
元惠民有局。养济有院。重囚有粮。皆仁政也。
47
元自世祖以来。凡遇天寿圣节。天下郡县立山棚。百戏迎引。大开宴贺。至庚申帝当诞日。禁天下屠宰。不宴贺。虑其多杀以烦民也。
48
元世祖定大兴府为大都。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则驾幸上都以避暑。颁赐于其宗戚。马亦就水草。八月草将枯。则驾回大都。自后官里岁以为常。车驾虽每岁往来于两都间。他无巡狩之事。山岳河海。惟遣使致祭。别无封禅繁缛之礼。欲以震耀古今。然亦莫掩其盛也。
49
元西域胡僧八思麻。知纬候。佐世祖定天下。制蒙古字书。以七音为本。特定一代之文。封为帝师。诏尊之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西方佛子。大元帝师。卒葬于京。其墓上天雨宝花。令天下郡国皆立帝师殿。其制一同文庙。呜呼谬哉。
50
元朝行移文字。其正书则自前而后。蒙古书则自后而前。畏吾儿字则横书。别立译史。
51
乐则郊祀天地。祭宗庙。祀先圣。大朝会用雅乐。盖宋徽宗所制大晟乐也。曲宴用细乐胡乐。驾行。前部用胡乐。驾前用清乐大乐。其部队遵依金制。驾后用马军。栲栲队。其俗有十六天魔舞。盖以朱缨盛饬美女十六人。为佛菩萨相而舞。
52
惟郊天则修大驾而用辇。其馀巡行两都。多用毡车。散乐则立教坊司。掌天下妓乐。有驾前承应杂戏飞竿走索踢弄藏木厌等伎。
53
元世祖中统至元间立钞法。以至元宝为母。中统交为子。子母相推而行。中统二贯准至元二百文。一贯准至元一百文。行之四五十年。中统以费工本多。寻不印行。独至元钞法通行。用以权百货轻重。民甚便之。至正间。丞相脱脱当承平无事。入邪臣贾鲁之说。欲有所建立。以求名于后世。别立至正交钞。料既窳恶易败。难以倒换。遂涩滞不行。及兵乱。国用不足。多印钞以贾兵。钞贱物贵。无所于授。其法遂废。呜呼。盖尝考之。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后世变通不得其术也。元之钞法。即周汉之质剂。唐之钱引。宋之交会。金之交钞。当其盛时。皆用钞以权钱。及当衰叔。财货不足。止广造楮币以为费。楮币不足以权变。百货遂涩而不行。职此之由也。必也欲立钞法。须使钱货为之本。如盐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则茶盐立得。使钞法如此。乌有不行之患哉。当今变法。宜于府县各立钱库。贮钱若干。置钞准钱引之制。如张咏四川行交子之比。使富室主之。引至钱出。引出钱入。以钱为母。以引为子。子母相权。以制天下百货。出之于货轻之时。收之于货重之日。权衡轻重。与时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譬之池水所入之沟。与所出之沟相等。则一池之水。动荡流通。而血脉常活也。借使所入之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满浸淫。而有滥觞之患矣。此其理也。当时不知。徒知严刑驱穷民以必行。所以刑愈严而钞愈不行。此元之所以卒于无术而亡也。
54
又如富人粜谷以给批。行批得谷。其批行矣。贫人给批以无谷。批乃虚文。又何以行之哉。
55
元朝止行钞法而不铸钱。独至大官里行至大二等钱。当五以蒙古字书。小钱以楷书。及至正官里脱脱为相。立宝泉提举司。铸至正钱。直世道变。寻亦罢铸。参较改正。至今百有馀年。略无讹舛。其法诚为不刊之典。
56
元朝至元宝钞凡十等。一十文为半钱。二十文为一钱。三十文为一钱半。五十文为二钱半。一百文为五钱。二百文为一贯。三百文为一贯五钱。五百文为二贯五钱。一贯为五两。二贯为十两。五个一贯为半锭。五个二贯为一锭。
57
元世祖立盐法。濒海州郡立场。差官主治。差盐亭户丁煮盐。至十月结场住煎。及额而止。盐商于各省府运司买引。就各处盐场支盐。后盐积而不售。均派户口收买。令其入钱县官收市。其中贫富不等。皆令入钱。胥吏并缘为奸。民甚苦之。嗷然皆言其不便。事寻罢。复命富商收市。尝考历世盐法。在夏禹时惟止入贡。至齐管仲始煮盐以富国。及汉武始立榷法。为牢盆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其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
58
元朝于江西及湖广立提举司。使之产茶路分卖引。照茶以行。批验所验引无弊。即放行。至卖处收税。
59
御茶则建宁茶山别造以贡。谓之啖山茶。山下有泉一穴。遇造茶则出。造茶毕即竭矣。比之宋朝蔡京所制龙凤团。费则约矣。民间止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
60
元海运自朱清张瑄始。岁运江淮米三百馀万石。以给元京。四五月南风至起运。得便风十数日即抵直沽交卸。朝廷以二人之功。立海运万户府以官之。赐钞印。听其自印。钞色比官造加黑。印朱加红。富既埒国。虑其为变。以法诛之。而海运自后岁以为常。及张九四据有浙西。而海道又有方国珍。运道遂梗。而国已不国矣。
61
传命。陆有马站。水有水站。州县凡十里立一铺。大事则遣使驰驿。起船马有札子。小事文书。以铺兵传送。
62
法酒。用器烧酒之精液取之。名曰哈剌基。酒极醲烈。其清如水。盖酒露也。每岁于冀宁等路造葡萄酒。八月至大行山中。辨其真伪。真者不冰。倾之则流注。伪者杂水即冰凌而腹坚矣。其久藏者。中有一块。虽极寒。其馀皆冰而此不冰。盖葡萄酒之精液也。饮之则令人透液而死。二三年宿葡萄酒。饮之有大毒。亦令人死。此皆元朝之法酒。古无有也。
63
北人茶饭重开割。其所佩小篦刀。用镔铁定铁造之。价贵于金。实为犀利。王公贵人皆佩之。
64
筵席则排桌五蔬五果五按酒。置壶瓶台盏马盂于别桌。于两楹之间。把盏则三跪。谓举盏至尊者。前半跪。退三步。执台全跪。俟尊者饮毕。起。进前接盏。又半跪。平交则平礼。尊者赐卑者。进接盏半跪。退三步全跪饮。其尊者从人相齐同跪。接盏退。盏不敢复还尊者。汤食非五则七。割挈设而散。酒行无算。
65
挈设盖茶饭中之体荐也。胡语言挈设。上宾则用羊背皮马背皮之类。其馀宾用前手后手之类。或鹅则用胸于上宾。馀宾多寡随分。
66
北方有诈马筵席最具筵之盛也。诸王公贵戚子弟。竞以衣马华侈相高。
67
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之术也。饮茶始于唐。陆羽著为经也。糖霜始于宋。自蜀遂宁州入贡宣和始。葡萄酒答剌吉酒自元朝始。
URN: ctp:ws92326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