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凤山县采访册

《凤山县采访册》[View] [Edit] [History]

1
2 大湾山,在半屏、赤山、兴隆三里交界北半屏、南赤山、西兴隆,县北七里,脉由烟墩山出,高十丈馀,长四里许。山麓有莲花陂。
3 狮头山,在兴隆里,县西北九里,脉由大湾山出,屹立覆鼎金陂中,西、南、北三面环水,堪舆家以为狮子弄球云。
4 球山,在兴隆里覆鼎金庄内,县西北七里,脉由大湾山之西四里许平地起突,肖形而名。
5 金钟湖山,在赤山里,县北六里,脉由烟墩山出,高十馀丈,长二里许,东临公爷陂。
6 乌石山,在赤山里,县北五里,脉由金鉴湖山出,高十丈馀,长里许,东临公爷陂。
7 大湖山,在赤山里,县北四里,脉由乌石山出,高八、九丈,长里许,南与龙喉山俱环公爷陂。
8 龙喉山,在赤山里,县北四里,脉由金钟湖山出,高二十馀丈,长里许,北临公爷陂。
9 大赤山,在赤山里,县北二里许,脉由龙喉山出,高十馀丈,长二里许,北临公爷陂。
10 吊灯陂山,在赤山里,县北二里许,脉由大赤山出,高十馀丈,长里许,西临公爷陂。
11 武洛塘山,在大竹里,县北半里许,脉由吊灯陂山穿田过峡,高二、三丈,长里许,山南为昭忠祠。
12 其东北沿溪南下一带为左支,由兰陂岭东南行,历深水山、大坪顶、统领尖、统领坑、吊狗岭、升仙坑、牛迹坑、厚栗崎、小围榜、大围榜、石壁寮、三脚寮、山猪窟、兴化寮,昂然特出者,为土地公崎山。自土地公崎以下,则皆产菠萝之区。其有名目可纪者,若中坑湖、南势坑、竹崎山、井仔湖口山,其分支鼎峙者也。若十九湾、新陂内、龙目井、大丘园、滥埔山、蒲尖园山,其团结凝聚者也。若小坪顶、大坪顶、竹仔寮、井仔脚、无水寮、仙草埔、内埔仔、九曲塘山,其联络奔放者也。九曲塘之东,有琅冈山焉,屹立溪边,为沿溪一带之外护。琅冈之西,为山仔顶、龟仔潭、拔仔林山,其下为总舍陂、尚书林、蛟龙坑山。自蛟龙坑发脉,趋南小山历落,为下考潭山,为凤弹山,又为大坪顶山。其高起横列者,为凤山。极南滨海为凤鼻山。孤悬海中为琉球屿。沿海而西为海汕。海汕尽处为旗后山。此左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13 兰陂岭一名岭顶山,又名观音亭山,在观音里,县东北四十里。脉由乌山出,高二里许,长五里许,岭尖分水,安、凤分界。上有观音亭,为同治癸酉年职员蓝登辉建。山泉下注岭口沟。
14 深水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脉由兰陂岭出,高里许,长三里许。阿里港往郡经此,山麓有泉下注深水溪。
15 大坪顶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脉由深水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16 统领尖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二里,脉由大坪顶山出,高三里许,长四里许,山峰秀拔,故名。
17 统领坑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脉由统领尖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统领坑沟。
18 吊狗岭,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脉由统领坑山出,高三里许,长四里许,羊肠小路,巨石壁立,俯视幽崖,深削万丈,经者咸股栗。山麓有泉分注一溪水哮、两沟统领坑、知母令坑
19 升仙坑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脉由吊狗岭出,高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升仙坑沟。
20 牛迹坑山亦名牛食坑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八里,脉由吊狗岭出,高半里许,长六里许,山麓有泉下注水哮溪。
21 厚栗崎山即加猎崎,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七里,脉由牛迹坑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
22 小围榜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八里,脉由升仙坑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小围榜沟。
23 大围榜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六里,脉由小围榜山出,高半里许,长四里许。
24 石壁寮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四里,脉由大围榜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如壁削立。阿猴街往郡,小路经此。
25 三脚寮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五里,脉由石壁寮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26 山猪窟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脉由石壁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27 兴化寮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一里,脉由三脚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大树脚港。
28 土地公崎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里,脉由兴化寮山出,高二里许,长六里许,纡回盘曲,冈阜错综,联络一带菠萝山。山麓有泉,下注大树脚沟。
29 中坑湖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由土地公崎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
30 南势坑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八里,脉由中坑湖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乌瓦窑沟。
31 竹崎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五里,脉由中坑湖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山麓有泉下注仙草埔沟。
32 井仔湖口山亦名大山母,在赤山里,县东北十里,脉由中坑湖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
33 十九湾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十里,脉由竹崎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新陂内沟。
34 新陂内山,在赤山里,县东北九里,脉由十九湾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35 龙目井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六里,脉由南势坑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下有两井相连,状若龙目,故名。其泉清冽,相传饮之可以愈疴。
36 大邱园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十四里,脉由竹崎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
37 滥埔山,在赤山里,县东北七里,脉由大邱园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38 蒲尖园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脉由十九湾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蒲尖园陂。
39 小坪顶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八里,脉由南势坑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竹仔寮沟。
40 大坪顶山,在小竹里,县东北二十里,脉由小坪顶山出,高半里许,长四里许。
41 竹仔寮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脉由大坪顶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42 井仔脚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三里,脉由竹仔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五里许。
43 无水寮山,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三里,脉由井仔脚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44 仙草埔山,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脉由无水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45 内埔仔山,在小竹里,县东北九里,脉由无水寮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46 九曲塘山,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二里,为无水寮山馀脉,山至此止矣。
47 琅冈山,在小竹里,县东十五里,平地起突,高半里,长里许。
48 山仔顶山,在小竹里,县东七里,平地起突,高里许,长二里。
49 龟仔潭山,在凤山里,县东七里,脉由山仔顶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其下为龟仔潭。
50 拔仔林山,在凤山里,县东四里,脉由山仔顶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51 总舍陂山,在凤山里,县东二里,脉由拔仔林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回环绕陂。
52 尚书林山,在凤山里,县东三里,脉由总舍陂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53 蛟龙坑山亦名加令坑山,在凤山里,县东五里,脉由尚书林山出,高二里许,长三里许。
54 下考潭山,在小竹里,县东南七里,脉由蛟龙坑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55 凤弹山亦名旷地仔山,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脉由下考潭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数小峰历落错综,圆润秀媚,因名。俗呼为凤卵。
56 大坪顶山,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二里,脉由凤弹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
57 凤山,在小竹、凤山二里交界东小竹、西凤山,县东南十八里,脉由大坪顶山出,高四里许,长十里许,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凤岫春雨即此。首昂如冠俗名为凤髻山,最为圆秀,旁列二小峰,形若飞凤展翅,县治命名取此按此山南为马鞍山,即凤颈也。北为朝天岭,即凤臀也。又北为大坪顶、凤弹山、下考潭、蛟龙坑,龟仔潭、尚书林、山仔顶、拔仔林、总舍陂诸山,皆凤尾也。统计凤山自首至尾,约长二十里。内有凤山洞其洞适当山腰,中有泉下注凤山池、向天池池在山顶,周里许,夏秋蓄水,能产鱼虾,冬则涸、金面盆系山上小邱,四围隆起,中微凹,形家以为胜地、清水岩岩在山麓,有泉从石罅出,清冽宜茶,注为污池,大旱不涸,灌田百馀亩。相传此水为堪舆林镇仙仗剑喝出,未知信否?石上有大榕一株,俯临如盖。其水澄澈无尘,游鱼可数,故名。岩南数武,有观音堂,即名清水岩寺、石翁媪在清水岩寺南数武,平原中浮一小邱,上有两石人,状如相携,天然图画,亦奇景也、石鸲鹆亦平地一石结成,色灰黑,大倍于鹅,细审之,真如生者、石牛椆在马鞍山后,石壁削立,下有窝如半月形,盗牛者恒于此宰之,故名。其旁一仑突起,顶宽平,四围石人环立,中豁一邱。邱中一坑,深不见底。火桁木两株,从下挺出,高数丈,众鸟争集,而树上绝无鸟粪。周围四望,则满山皆红珊瑚树,森列其间,亦异境也、石钟块然一石,高丈许,或击之,声如洪钟、石鼓与石钟对峙,相距数武,肖形而名、石船高丈馀,长三、四丈,亦取其形似而已、石棋盘形如棋盘,面平可供偃息、仙人迹石上有足趾痕,深二分许,五指宛然,类人工琢就者、狮子喉山上辟一窍,径六尺许,作狮子张口势。土人云:其喉若吐烟,则东港必遭回禄。此理殊不可解诸胜,凡十三景,皆以其近似者名之也。
58 凤鼻山,在小竹、凤山二里交界东小竹、西凤山,县南二十里,脉由凤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屹立海边,小仑直下,肖形而名。旁有巨石峙海际,土人名为石龟按石龟之下,多产黑球,团圆;然大若红橙,根附于石,刺集如猬。以手摩之,则众刺皆动,声磔磔以鸣,破之,中有蟹黄,形状诡异,人不敢食
59 小琉球屿俗呼为剖腹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里,与凤鼻山对峙按昔人有以小琉球为灵芝草者,云凤鼻山下有石线一条,从海底过脉,孤悬海中,周围二十馀里东西相距四里许,南北相距六里许,积方二十四里有奇,澳、庄各六按六澳东曰大寮澳,西日杉板路澳,南曰天台澳,北曰白沙尾澳,西北曰花瓶仔澳,东南曰厚石澳;六庄即打牛崎庄、尖山庄、相思埔庄、鱼埕尾庄、滥潭庄、龟仔路脚庄是也,居民四百馀户,男女二、三千口。地不差五谷,以捕鱼兼莳杂粮为生。光绪三年,恐宵小之易于藏匿也,亦屯兵戍守之营地在白沙尾澳,现驻水师汛官一员,目兵二十四名,上有石洞在天台澳尾,相传旧时有乌鬼番聚族而居,颔下生腮,如鱼腮然,能伏海中数日,后有泉州人往彼开垦,番不能容,遂被泉州人乘夜纵火尽燔毙之。今其洞尚存。好事者辄往游焉、花瓶石在花瓶仔澳西北数武,有巨石峙海中,高二丈许,其上小松数株,类花之插瓶然,故名、观音亭诸胜,士分红、黄二色,且多沙砾,仅产竹木、花生豆、番薯,下有巉石,不堪泊舟。海日初升,霞光焕发,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内有球屿晓霞,即此
60 海汕,在凤山里,县南二十里,东连凤鼻山,西抵旗后山,延袤二、三十里,为县治眠弓拱案,居民数百家,皆以捕鱼为业。
61 旗后山,在大竹里,县西十五里,适当港门之左,与打鼓山对峙,高里许,长二里许,旧为渔人采捕之所,近置炮台,可容驻兵五百。旁设灯楼一座,所以了望船只往来。腰有临水夫人庙及吕仙祠诸胜。
62 其西北沿海南下一带为右支。由大廍亭西南行,历小廍亭、虎头山、牛磨湾,回旋二十馀里,崚峥秀媚者,为大冈山,联络对峙者,为小冈山。其西北滨海为国祥山,西南为漯底山,侧而东,突起嵯峨为半屏山,穿莲池潭里许为龟山,旧治在焉。更转而西,高山盘郁为蛇山。蛇山之头,有石塔屿,孤立海中。蛇山之腰,转折而南,崔巍腾跃,为打鼓山。上有文峰插汉、秀削凌霄,为打鼓峰旧城圣庙以此峰为文笔,形家称胜地焉。其背为石佛屿,山麓擘划成门,潮汐往来,有凉伞屿在港门中。此右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63 大廍亭山,在嘉祥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大乌山出,高里许,长四里许。
64 小廍亭山,在嘉祥里,县东北五十七里,脉由大廍亭山出,高二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山窝寿陂。
65 虎头山,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二里,脉由大廍亭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66 牛磨湾山,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一里,脉由小廍亭山出,高二十馀丈,长八、九里,山麓有泉下注竹脚崎溪。
67 大冈山,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脉由牛磨湾山出,高七里许,长二十里。树木蔚然,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冈山树色,即此。山腰有超峰寺,祀观音佛,为前太守蒋允焄建。寺前活泉两股,大旱不涸。俗名「龙目泉」。其巅蛎房壳甚多,沧海桑田,不知何时物也。山上有雨,则湖水满。山阴有古石洞,莫测所底。或以瓦掷之,窅然无声。相传其下通海云按旧志台湾记略云:大冈山状如覆舟,天阴埋影,晴霁则见,上有仙人迹,铁猫儿碇、龙耳瓮在焉。相传国有大事,此山必先鸣。又丛谈云:冈山未入版图时,邑中人六月樵于山,忽望古橘挺然冈顶,向橘行里许,则有巨室一座,由石门入,庭花开落,阶草繁荣,野鸟自呼,厢廊寂寂,壁间留题诗词及水墨画迹,才存各半,登堂一无所见,惟只犬从内出,见人摇尾,绝不惊吠。随犬曲折缘径恣观,环室皆径围桔树也。虽盛暑,犹垂实如碗大。摘啖之,瓣甘而香。取一、二置诸怀,俄而斜阳照入,树树含红,山岚袭人,有凄凉气。辄荷樵寻归路,遍处志之。至家,以语。其人出桔相示,谋与妻子共隐焉。再往,遂失其室,并不见有桔。又云:明太监王三保植姜冈山上,至今尚有产者。有意求觅,终不可得。樵夫偶见,结草为记,次日寻之,弗获故道。有得者,可疗百病
68 小冈山,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五里,脉由大冈山出,高二里许,长五里许,巅有巨石,圆秀如冠,俗呼为纱帽石。
69 国祥山亦名崎漏山,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六里,系沙仑结成,高丈许,长四里许,西临大海。
70 漯底山,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平原旷野,中浮一邱,顶宽平,有小窍出水,若泥淖,其深无底。山多沙砾,少草木。
71 半屏山,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平地起突,高二里许,长六里许,形如列幛、如画屏,故名。为圣庙左翼,莲花潭直逼山下,又如展旗,故亦名旗山。山腰有窍,洞阔丈许,深不见底,相传其下通海云。
72 龟山,在兴隆里旧城内,县西北十五里,高里许,长三里许,近接半屏山,形如龟,蟠踞城内。繁阴密荫中多乔木,居民环聚,其下有天后宫、观音亭诸胜,可供远眺。
73 蛇山,在兴隆里,县西十六里,高里许,长四里许,与打鼓山分脊联冈,首趋外海,草木蓊荟,樵采资焉。
74 石塔屿,在兴隆里,县西二十二里,即蛇山馀脉,特立海中,距蛇山数十武,高二十馀丈,可造其巅。
75 打鼓山一名埋金山、一名麒麟山,俗呼打狗山,在兴隆、大竹交界,县西十五里,脉由蛇山出,高三里许,长十里许,适当港门之右,与旗后山对峙。上有两炮台,一在临港扼要处,一在大棚顶,可容驻兵一千名。山麓一岩,有泉出石罅,夏秋雨润,泉涌如喷雪翻花,潺湲远闻,冬春稍细土人云此泉甚奇,雨则吞入,旱则吐出,下注污池,灌田数十甲,汲以煮茗,清甘异常,极旱不竭,居民名为龙岩泉亦名龙眼井泉。今补人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龙岩洌泉,即此。其上里许为仙洞按旧志云:打鼓山石洞须秉烛而下,中一石柱,高丈许,宽四、五尺,内有石乳,淙峥可供把玩,或谓即锺乳石云。又一新洞,相距三里许。其内亦有石乳下垂,与旧洞大同而小异。又云埋金山在打鼓山巅,相传明都督俞大猷讨海寇林道干,道干遁入台,舣舟打鼓山港,杀其妹,埋金山上,时有奇花异果,入山樵采者或见焉,若怀归,则迷失道;虽志其处,再往,终失之
76 石佛屿,在大竹里,县西二十里,即打鼓山背,竖立海中如石佛状,渔人尝坐其上。
77 凉山屿即猴跳石,在大竹里打鼓山麓,县西十七里,当西港中即旗后港,舟犯之立碎。下有鸡心礁,另在海底,潮退则见。
78 内支谓港东、西二里内山,故曰内支,总名傀儡山地属生番界,俗呼生番为傀儡,故曰傀儡山,由北而东、而南绵亘一百二十馀里,势若弯弓,为县治外局左辅,极北为南雅仙山地属安平。自南雅仙以上,则有寨仔脚、匏仔湖、石仔仑、尖山、网山、柴梳山、触口山、北叶山、芋匏山、山猪毛山,其最高者为南太武山山后为崇爻、卑南觅诸山。山猪毛、南太武之间,有南北坪焉,为诸溪发源之所。其北坪即大泽机之所从出,其南坪即双溪口之所由分也。南太武之南为昆仑坳、嘉早山。又南为南昆仑、浮圳鹿、摆律山、七脚亭山、力里山、三条仑岭、董的山、内湖尖山,极南为率芒山、枋山地属恒春。外支谓沿傀儡山麓一带附近民居者为旗尾、弥浓、龙渡、龟山、蛇山,又其外为龟仔豆山,弥浓之东有九芎林、狮仔头、大铳山、竹仔门山,又东为柴牛椆、草山、尾寮山、打鼓坑山,折而南为挖仔手、无尾坑山、大坑山、芒仔芒埔山,又为水底坑、熬酒桶、芎蕉坑、鹿场顶山,再南为蒲姜坑、大埔顶、滴水崁、四目公、大坑口、帮崁山、狮头山、横山,其西为两鱼山。此下淡水诸山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79 南雅仙山旧志作南马仙,俗呼湳仔仙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地属安平,为淡水溪发源之所,联络寨仔脚、匏仔湖诸山。
80 寨仔脚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五里,东联弥浓,南接旗尾,北交南雅仙,其麓土地平旷,川泉涓流下注旗尾溪。
81 匏仔湖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七里,东联尖山,西接南雅仙山。
82 石仔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六里,下联弥浓山,上接柴梳山,诸峰挺峙。
83 尖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八里,巨瀑悬崖,东行合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东与网山、柴梳山相辉映。其南为石仔仑、九芎林诸山,东北为龙交湾山,人迹罕到。
84 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九里,东与柴梳山毗连,其内为网社生番居之。
85 柴梳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七十里,树木崇茂,清秀圆媚,形似柴梳横列,故名。北与嘉邑蔚山、火山相连。
86 触口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八里,为尖山溪、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溪发源之所。其后为大口、红目、墩仔、施武郡、万斗笼等社生番居之。
87 北叶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七十二里,曲折纡回,不可名状。其内为北叶社、内满社、摆园社、兰汝社、一栗仔社、施武内社、屠古物社生番居之。
88 芋匏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七十里,北与嘉邑内优山连界。
89 山猪毛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五里,山麓有北坪,即大泽机,为南势溪发源之所。内有山猪毛山、毛孩、万里笃山、无仑、加六堂等社生番居之。
90 南太武山旧志作傀儡山,俗呼为嘉礼山,在港西里,县东六十五里,重峦迭嶂,插汉凌霄,为县治诸山之冠内地舟至澎湖即见此山,即生番亦不能造其巅,朝夕常有白雪拥护俗传上有石室、石床、石灯,仙子居焉。南与嘉早山、南昆仑相连不断,势若长虹。夏秋之交,霖雨滂沱,瀑布悬崖,如水银舄地,下注南坪一名双溪口山,水分两支,北支由泷空出口,南支由嘉早山下出口,上有新开石路,可通卑南觅,其坪高可两丈许,横插山麓,顶宽平,土皆红色,熟番多牧牛羊于此,为东西溪发源之所。初霁则晴岚可挹,豁人心目。山前有大坑阙,高十数仞阙若石门,凡入山者皆由此进,其地多生茅茨,土人取以盖屋,内有八丝力社、礁老其难社、加少山社、口社、施汝腊社、心武里社、山里留社、锡乾社、毛丝丝社、阿律社、施率腊社、礁网曷氏社、加笼雅社、礁朥加物社、益难社、务朗逸社、陈阿难社、加者惹也社、勃朗锡乾社生番居之。其外平埔三十馀里,草木丛茂。二、八月间,樵采者日数千人,附近居民皆藉此山为生活云。
91 昆仑坳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五里,即南太武、南昆仑二山之凹折处。内有昆仑坳社、乌鸦石社、内社生番居之其上新开石路,可通卑南觅。按县治出东门八里至芎蕉脚庄,又七里至鸟鼠洲庄,又五里至两鱼山,又十五里至双溪口,又五里至内社,又十五里至昆仑坳,又十里至大石岩,又四十里至诸也葛,又二十里至乾仔仑,又十三里至大猫里,又四十五里至卑南觅,综计一百八十三里,入卑南觅界
92 嘉早山俗呼加走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五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十里许,长十四里许,内有加走山社、加蚌社生番居之,山南有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93 南昆仑山亦名廍亭岭山,在港东里,县东七十三里,高出云表。其大亦与南太武相埒。内有本地社即粪箕社、顶望仔、立下望仔、立加磅社、陈阿修社、沙里老社、北力力社、加无朗、古阿仑等社。所产树木附近粤民与平埔番、山番熟识者,往往相邀上山伐木,放火烧炭,搬运下山,每夜望见火光一团,即知为山麓人在彼焚炭。汉人名为番山夜火云,金线莲性极凉,能治热症,汉人皆珍贵之,县城有购自药圃者,其价颇昂,洋银一元仅得一两五钱。若内山则一元可买数两及番黍、番芋,生番赖之上有新开山路,可通卑南觅。按县治出东门,五里山仔顶,又三里芎蕉脚,又七里顶鸟鼠洲,又五里新园街,又十二里崁顶,又八里射寮,又八里半红泥嘴,又十六里力里社,又八里半南昆仑,又二十里古阿仑,又二十三里春望岩,又十里大乌万溪口,又四十三里大猫里,又四十五里卑南觅,综计二百十四里,入卑南觅界
94 浮圳鹿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五里,脉由南昆仑出,高七里,长十里许,内有浮圳鹿社生番居之。山下有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95 摆律山一名拜律山、一名排力山,在港东里,县东七十二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五里许,长七里许,内有摆律社生番居之,山南有泉下注摆律溪。
96 七脚亭山亦名七脚坛山,在港东里,县东六十里,脉由南昆仑山出,七脚亭社在其内,生番居之。山下有摆律山泉,下注摆律溪。
97 力里山即立里山,在港东里,县东七十二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七里许,长十里许,内有力里、割肉等社生番居之。山北有摆律山泉下注摆律溪。
98 三条仑岭,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南昆仑山出,同治十三年屯兵于此营地即在岭上,现有营官镇守,上有新开石路可通卑南觅。
99 董的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八里,脉由力里山出,高四里许,长六里许,董的社在其内,生番居之。
100 内湖尖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五里,脉由董的山出,高五里许,长七里许,山南有泉分注下苦溪、率芒溪。
101 率芒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二里,内有率芒、南屏、心麻、沙那、谷武吉、大笼、坳吧郎等社生番居之。山北有泉下注率芒溪,南属恒春县界。
102 枋山,在县东南七十九里,地属恒春按县治往恒春路程,山东门五里山仔顶庄,又三里芎蕉脚庄,又七里顶鸟鼠洲,又三里下鸟鼠洲,又六里王爷宫庄,又四里五房洲庄,又三里东港街,又四里仑仔顶,又五里堰尾,又五里芦竹堰,又七里下寮,又五里枋寮,又五里率芒溪,综计六十二里,入恒春县界
103 旗尾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寨仔脚山出,肖形而名,旁有小仑突起,状如带铃。
104 弥浓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105 龙渡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弥浓山出。
106 龟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五里,脉由龙渡山出。
107 蛇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二里,脉由龙渡山出。
108 龟仔豆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里,平地起突,三小山相连,其下为尖山溪。
109 九芎林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110 狮仔头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九芎林山出。
111 大铳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112 竹仔门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尖山出。
113 柴牛椆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纲山出。
114 草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柴梳山出。
115 尾寮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柴梳山出。山南有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116 打鼓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山北有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117 挖仔手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118 无尾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119 大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120 芒仔芒埔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九里,脉由北叶山出,山南有大泽机泉下注南势溪。
121 水底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八里,脉由山猪毛山出,山北有大泽机泉下注南势溪。
122 熬酒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七里,脉由南太武山出,肖形而名。
123 芎蕉坑山一名猪槽坑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六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124 鹿场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五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125 蒲姜坑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四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126 大埔顶山一名大坪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三里,脉由南太武山出,高四里许,长六里许,山南有嘉早山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127 滴水嵌山亦名茶油坑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二里,脉由南昆仑山出,山北有嘉早山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128 四目公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一里,脉由南昆仑山出。
129 大坑口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浮圳鹿山出,山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130 帮嵌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浮圳鹿山出,山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131 狮头山,在港东里,县东四十八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十里许,生番居之。
132 横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五里,脉由狮头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山南为摆律溪。
133 两鱼山一名下赤山、一名滚水山,在港西里淡水溪边,县东二十里,平地起突,高十丈馀,长二里许,二山相连,势若双鲤,故名按旧志:下赤山以土色赤,故名。又云:滚水山不甚高,顶涌温泉。光是,瀵涌出泉,水多泥淤,至乾隆十二年,始涌温泉,近地不生草木,山麓均有观音寺,一名赤山岩、一名高冈亭。土人云:近来二山皆有泉,一温、一冷,甚奇。
134 右全邑诸山,凡一百五十九座,其与旧志合者仍之,误者正之,阙者补之,略者详之,颠倒者、错乱者综理而条贯之。割归他邑者,略述一、二,而其馀悉汰去之。务使脉络分明、层次不紊,为纲凡四,为目一百五十有九。至若川之一类,实与水利相关,采访未全,俟明春再行续报可也。光绪十九年十二月,龙岩章占秋缮本。
135 丙部
136 地舆
137 县治大势,东北为山,西南为海,由山发源、萦洄不息者,为溪、为沟。沿海出口、舟楫可通者,为港、为澳。拦溪引水、溉田流行者为圳,潴蓄者为陂,深者为潭,次者为池,浅者为窟。傍海围筑、水半咸半淡、畜鱼于中、岁收其利者为堰。有船筏济人者为渡。横跨两岸、利人来往者为桥。此全邑诸川及水利、津渡、桥梁之大概也。谨胪列于后,而以八景附焉。
138 诸溪川类一
139 沟渠川类二
140 港澳川类三
141 圳道水利一
142 陂泽水利二
143 深潭水利三
144 池塘水利四
145 水窟水利五
146 鱼堰
147 官渡
148 义渡
149 民渡
150 桥梁
151 八景
152 诸溪川类一
153 旗尾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受寨仔脚山泉,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
154 尖山溪上游名触口溪,分旁支入旧寮圳,下游名龟仔豆溪,分旁支入狮仔头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五里,源出尖山,合触口山泉,西南行十二里,分注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溪等流。
155 弥浓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由尖山溪分支,北行旁入两圳龙渡、弥浓,下注淡水溪,长十二里。
156 揭阳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二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北行,过十八分去声,下注淡水溪,长十二里。
157 三张廍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三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行过弥勒肚,下注淡水溪,长十五里。
158 二重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一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南行,兼汇两圳旧寮、狮仔头,旁入顶下陂亦二圳名,本支下注淡水溪,长二十里。
159 南势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八里,源受大泽机即北坪山、猪毛山泉,西行十四里,下注巴六溪。
160 隘寮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七里,源由珑空口即南坪北支南太武山泉分支,西北行,分注三圳漏陂、杜君英、大道关、三溪巴六、番仔寮、甘棠庄、两沟漏陂、杜君英,长十四里。
161 巴六溪官渡,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南势、隘寮二溪,西行,旁入五圳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块厝、两沟嘉棠庄、火烧,本支过下冷水,下注淡水溪,长二十二里。
162 番仔寮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八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行,旁入玲珞陂及海丰、崇兰二圳,本支下注淡水溪,长二十八里。
163 甘棠庄溪俗名加冬庄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七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南行十五里,下授海丰溪。
164 海丰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受甘棠庄溪、大道关圳,西行十七里,过溪洲仔,下注淡水溪。
165 四十分去声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源由珑空口分支,西南行,兼纳二沟漏陂、杜君英,分注两溪阿候、西势,长十二里。
166 阿候溪有桥,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行,兼纳火烧沟、海丰圳,过下蚶,下注淡水溪,长二十里。
167 西势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南行,旁注两圳新陂、滥庄、一陂桥头,本支受玲珞陂,过双溪口民渡、外水哮官渡,至力力社,汇东溪合流,长十四里。
168 番仔埔溪,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五里,源由嘉早山泉分支西南行,兼纳漏陂、杜君英二圳,下注东溪,长二十三里。
169 东溪,在港东、西二里交界东南岸属港东,西北岸属港西,县东二十四里,源由嘉早山泉即南坪南支,由南太武山下注者,分支西南行,旁注三圳三沟水、四沟水、五沟水圳、一陂甘棠门陂。本支递纳四溪番仔埔、头沟水、西势、九甲、四陂桥头、犁郎崎、沙仑、加钓陂、两沟沟仔墘、头前厝、两圳梓潼、北势廍圳、一潭顿物,以迄东港,乃归于海。沿溪设官渡二北势尾、后廍仔、民渡五力力、客厝、排仔路、头港、东海坪,长五十里按此溪亦纳港西里头前厝、客厝二圳水尾,应补入
170 头沟水溪,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五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行二十里,旁注王爷陂、北势廍圳,本支下注东溪。
171 九甲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南行,注四陂沙仑陂、内陂、石陂仔、什华而纳一陂七块厝陂,至海坪渡,汇东溪合流,长二十八里。
172 后藔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南行,上游旁注三陂三仙庄、下廍、𥓞仔口、两堰西港、仑仔顶堰,下游递受两陂什华、甘棠门陂、一沟三巷,至灰窑仔,分注南平、东港二流入海,长二十九里。
173 摆律溪,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二里,源受摆律山泉西南行,过大武丁上下陂,分注两溪姜园溪、顶苦溪、一陂摆律,长十里。
174 姜园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二里,源由摆律溪分支,兼受三仙庄陂,西行十七里,汇新打港民渡入海。
175 顶苦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一里,源由摆律溪分支,南行十二里,至顶寮庄南入海。
176 下苦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九里,源受三陂摆律陂、头陂仔、石头下陂,东南行,汇内湖尖山水,至枋寮街西北里许入海,长十里以上二溪流最险恶,行人苦之,故曰苦溪
177 率芒溪,在港东里南属恒春县界,县东南六十二里,源受内湖尖山、率芒山二泉,西行旁入漏圳、新田圳名,至下游仍受二圳合流,由北势寮庄南入海,长十二里。
178 后廍溪,在小竹里,县东北二十里,源受大树脚、乌瓦窑二沟,东行二里许,入淡水溪。
179 淡水溪亦名西溪,在港东西、观音、小竹四里交界上游东属港西上里,西属安邑,中游东属港西中里,西属观音内里;下游东属港西下里,西属小竹上里;水尾东属港东中里,西属港西下里,县东十里,源受南雅仙山泉,南行递纳十溪旗尾、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巴六、番仔寮、海丰、阿候、后廍、九沟岭口、统领坑、知母令坑、升仙坑、小园榜、大坑、嘉棠庄、竹仔寮、冷水坑、八圳岭口西圳、新庄、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块厝、崇兰圳旁注一圳岭口东圳、一塘九曲塘,即曹公圳头、两溪中溪、五房洲溪,迄东港入海,长七十里。县治诸溪,当以此为最按县治纬溪凡四十六条,而经溪只此一条。全邑疆域,俨被此水中分为二。东岸港东西两堡,与西岸十二堡地适相等,两岸相距三里许。夏秋水涨,或宽至四、五倍不等。沿溪田园庐舍,常被淹坏,他如尖山、南势、隘寮、巴六、四十分、西势、东溪、九甲、后寮、摆律、姜园、顶苦溪、下苦溪,皆能冲坏田庐,民恒患之。每逢秋夜月明,则如万道金蛇,中流荡漾,故昔人列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淡溪秋月,即此。或云:当秋之夕,泛舟夜游,则溪中浮一金线,自此而南,长亘是溪,而他溪独否,此景尤奇。沿溪设官渡四岭口、冷水、砖仔窑、仑仔顶、民渡六番薯寮、大树脚、道爷庄、鸟鼠洲、港冈、东港,行人便之按此溪亦纳港西里搭楼窟水尾,应补入
180 中厝溪官渡,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由淡水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兼纳新庄仔、陈爷滥二沟,过顶林仔边溪官渡,汇下廍窟,由中港入海,长十四里。
181 五房洲溪官渡,在港西里,县东南一十五里,源由淡水溪尾闾分支,东南行五里许,过咸埔仔溪官渡,又东行里许,汇东港合流入海,长六里许。
182 冈山溪亦名二层行溪,义渡,在嘉祥里,县北六十七里,源出安邑玉枕山,从大冈山北西行,兼纳二沟东皋猎、牛椆埔,过长治、文贤,旁注𥓞口圳。本支汇草仔寮港入海,长一百里,北属安平县界。
183 涂库溪,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源受大冈山泉,西南行,旁注两圳田厝、涂库。本支汇洪爷陂尾,下注鲫鱼潭,长十五里。
184 九空桥溪,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北四十六里,源受鲫鱼潭,兼纳五陂杂陂仔、三爷陂、北领旗上下陂、脚桶陂、一窟湾仔内,南行四里许,汇阿公店溪合流。
185 竹脚崎溪,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四里,源受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四里许,汇大潭水尾合流,又西南行六里许,下注浊水溪,长十里。
186 浊水溪,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二里,源受观音里大滚水、金山二泉,西行兼纳竹脚崎溪,旁入百甲陂北行。本支下注大寮溪,长十五里。
187 援剿中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受金山泉,西北行十里许,下注加拔陂。
188 琼仔林溪,在观音、仁寿二里交界东属观音,西属仁寿,县东北四十里,源受援剿右陂、加拔陂二流,西行三里许,入大寮溪。
189 大寮溪,在仁寿里,县北三十里,源受浊水溪、琼仔林溪二流,西北行二里许,下授阿公店溪。
190 阿公店溪,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北四十里,源受大寮溪,西北行三里,汇九空桥溪,过还辕港,旁入七堰五分、港仔墘,大汫、月眉、新围、下新围、中新围顶。本支至弥陀港入海,长十里。
191 滚水坑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受小滚水山泉,南行里许,汇深水溪合流。
192 深水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深水山泉,西南行七里许,下授面前埔陂。
193 水哮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八里,源受吊狗岭、牛迹坑二泉,西南行六里许,下授中圳。
194 中冲崎溪,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源受两陂角宿、面前埔、一圳中圳,西北行三里许,旁注仕隆圳。本支直授倒松仔溪。
195 倒松仔溪,在仁寿里,县北三十二里,源受中冲崎溪,西南行三里许,下授五里林溪。
196 五里林溪,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里,源受倒松仔溪,西南行六里许,旁注大潭堰。本支再行四里许,随万丹仔港,合流入海,长十里。
197 楠梓坑溪,在观音里楠梓坑街大桥下,县北二十里,源受三沟帮陷、大陂、林仔边,西南行二里许,下授后劲溪。
198 后劲溪有桥,在仁寿,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寿,南半屏,县西北十九里,源受楠梓坑溪,西南行递纳一陂竹仔门、两圳中圳、月眉,旁注三圳大戆、向望仔、海坪。本支过右冲溪,湾中港,汇万丹仔港,合流入海,长十二里。
199 东门溪,在大竹里县城同仪门外即东便门,亦小东门东福桥下,源受武洛塘,东南行二里许,兼纳德乃嘉池,过路窟,汇内濠上下流,南行五里许,下注规仔寿陂,长七里。
200 右全邑诸溪,凡四十七条,皆按次第逐节联贯,便于绘图。凡叙南北处,必先北后南,叙东西处,必先东后西,此定例也前之叙山亦然。其馀如叙沟、叙港、叙澳、叙圳、陂、潭、池、窟、堰、津渡、桥梁,莫不皆然。以全县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也。间有变例者,必系上游在南,下游在北;不然,必上游在西、下游在东。因势利导,不得不尔,非敢自为矛盾也。
201 沟渠川类二
202 漏陂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七里,源由隘寮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八里许,下注四十分去声溪。
203 杜君英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二里,源由隘寮溪下游分支,西南行七里许,下注四十分去声溪。
204 嘉棠庄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由巴六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十里许,下注淡水溪。
205 火烧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三里,源由巴六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四里许,下注阿候溪。
206 沟仔墘沟有桥,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受头仑圳,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
207 客厝沟有桥,在港西里上蚶庄西,县东十七里,源受雨水,东南行三里许,入冷水坑沟。
208 头前厝沟,在港西里万丹东门桥下,县东二十里,源受滥庄圳,东南行二里许,入东溪。
209 三巷沟,在港东里七块厝庄西,县东三十二里,源受溪洲洋田水,西行二里许,下注后寮溪。
210 冷水坑沟有桥,在港西里两鱼山麓,县东二十里,源受万丹陂,兼纳客厝沟,西南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
211 岭口沟亦名公馆仔沟,在观音里北属安邑番薯寮辖,县东北三十四里,源受兰坡岭、深水山二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212 统领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源受统领坑、吊狗岭二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213 知母令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受吊狗岭、知母令坑泉,东行五里许,入淡水溪。
214 升仙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升仙坑山泉,东行四里许,入淡水溪。
215 小围榜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源受小围榜山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216 大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七里,源受石壁寮、郎君寮、匏仔湖三水合流,东行八里许,入淡水溪。
217 大树脚沟,在观音、小竹二里交界北观音、南小竹,县东北二十里,源受兴化寮、土地公崎山二泉,东行七里许,入后廍溪。
218 乌瓦窑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九里,源受南势坑山泉,东行五里许,入后廍溪。
219 竹仔寮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源受小坪顶山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220 湖底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一里,源受井仔湖山泉,东南行六里许,至九曲塘,入曹公新圳。
221 下考潭北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源受山仔顶雨水,东南行三里许,汇下考潭水尾合流。
222 下考潭中沟,在小竹里,县东南九里,源受凤弹山雨水,东行三里许,入下考潭潭名
223 下考潭南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东北行三里许,汇下考沟水尾合流。
224 芎蕉脚沟有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源受山仔顶圳,南行三里许,下授大崎脚沟。
225 大崎脚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芎蕉脚沟,南行汇下考潭潭名水尾合流,下授琅冈沟,长里许。
226 琅冈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崎脚沟,东南行里许,授新庄仔沟。
227 新庄仔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二里,源受琅冈沟,东南行里许,入中厝溪。
228 林内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受朝天岭即凤山凤臀也雨水,东行里许,入金京潭。
229 陈爷滥沟上有溪洲仔桥,在小竹里溪洲仔庄西,县东南二十里,源由金京潭分支,东南行二里许,入中厝溪。
230 苦苓脚沟上有二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九里,源受清水岩池,东南行二里许,入苦苓脚窟。
231 港仔埔沟,在小竹里港仔埔桥下,县东南二十里,源受苦苓脚窟,南行里许,由本庄尾入海。
232 东皋猎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八里,源受山窝寿陂,西北行十四里,下注冈山溪。
233 大邱园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九里,源受大乌山泉,西行三里许,下授牛椆埔沟。
234 牛椆埔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受大邱园沟、田寮陂、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八里许,下注冈山溪。
235 顶寮仔沟,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八里,源受竹沪庄雨水,西南行里许,过毛蟹穴仔田,下注三寮港,长里许。
236 顶覆鼎金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七里,源受顶覆鼎金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大湖陂。
237 三镇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二里,源受本庄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启隆陂。
238 二滥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里,源受二滥陂,南行过二滥下陂,直注鲫鱼潭,长三里许。
239 三块厝沟,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七里,源受新陂仔,西北行二里许,下注顶港仔堰。
240 弥陀沟亦名北沟,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源受弥陀陂,西北行递纳九堰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咸、海底、旧围、旧永安、新永安,汇弥陀港入海,长六里许。
241 帮陷沟,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一里,源受闩口埔陂、新陂二流,西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242 大陂沟,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源受客仔陂、跷龟石陂、大陂三流,西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243 三公寮沟,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九里,源受雨水,西行里许,下注总督陂。
244 林仔边沟,在观音里,县北十九里,源受大滥陂、高平陂、总督陂三流,西北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245 狮形沟,在观音里,县东北十六里,源受狮形山泉,西行十二里,注下草潭。
246 四安桥沟,在观音里,县北十五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北行里许,授太平桥沟。
247 太平桥沟,在观音里,县北十六里,源受四安桥沟,北行半里许,授豆酱间圳。
248 新陂内沟,在赤山里,县东北九里,源受十九湾山泉,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曹公新圳。
249 仙草埔沟,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竹崎山泉,西北行七里许,下注曹公新圳。
250 双头漏沟有桥,在赤山里,县北五里源由鸟松脚圳分支,西行里许,下注公爷陂。
251 外濠沟有桥,在大竹里,县城外北门下,源由武洛塘上游分支,西行二里许,兼纳松仔陂、赤山顶圳,过四瓜瓣,分注四圳赤山、下鲢港、中圳、竹脚圳
252 宝珠沟,在大竹里,县西九里,源受宝珠陂,西北行二里许,下注田尾港。
253 内濠沟,在大竹里,县城内北门桥下,源由武洛塘下游分支,西南行数武入沟,水皆环绕县城,内通左仓、右库二池,外注荐龙、柑宅、七老爷三圳,兼受火药库沟,汇东门溪合流,长六里许。
254 顶横街沟,在县署东数武,源受顶横街雨水,北行过隘门,折而西下,注玉带沟。
255 玉带沟,在县署南数武,源受左仓池,经攀龙桥下,兼汇顶横街沟,环署前照墙后,转入右库池,长半里许。
256 枋桥头沟,在县署东南寅饯门下即鱼仔市隘门,源受三角通、鱼仔市二街雨水,南行数武,下注洗马池。
257 火药库沟,在中军衙右,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许,由火药库炮台角城墙𥓞下,注内濠沟。
258 十三望沟,在小竹里,县东四里,源受山仔顶圳漏泉,西北行过五宫𥓞𥓞上即曹公旧圳水道陂腹内桥下,授崎港沟,长二里许。
259 崎港沟,在凤山里,县东三里,源受十三望沟,西行汇柳仔陂水尾,合流下注武洛塘,长二里许。
260 大坪顶沟中游名山猪堰沟,下游名刺葱脚沟,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沙滥圳。
261 中廍沟,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沙滥圳。
262 帮坑沟,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一里,源受马鞍山即凤山,俗呼为凤颈雨水,南行里许,至海沙埔入海。
263 中坑门沟,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三里,源受凤山雨水,西南行里许,至本庄脚入海。
264 下石桥沟,在凤山里大林蒲庄北,县东南二十里,源受石牛椆圳,西行里许,下注红毛港堰。
265 右全邑沟渠,凡六十四条。盖同发源于山而亚于溪者,曰沟。其受雨水杂流,积而成渠者,亦曰沟。以不溉田,故列入川类。
266 港澳川类三
267 草仔寮港,在文贤里北属安邑,旧志作喜树仔港,县西北七十里,源受冈山溪,西行二里许,至安邑白沙仑入海。
268 考水港,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七里,源受𥓞口圳,兼纳十五堰草尖、大陂、内西挖、鸳鸯潭、后潭、涂仑脚、外寮、帮陂仔、内湾、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妈祖、大港共十五口,西南行六里许,下注三寮港。
269 三寮港即顶寮、中寮、下寮内海仔,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九里,源受考水港,兼纳顶寮仔沟、月眉池、大湖陂及头前、中寮二堰,南行七里许,下注弥陀港。
270 还辕港,在维新、仁寿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西北四十三里,源受阿公店溪,西行兼纳翻花陂,入弥陀港,长五里许。
271 弥陀港即竹仔港,民渡,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西北四十八里,源受二寮、还辕二港,兼纳一溪阿公店溪、一沟弥陀、一潭顶草潭、两陂浪庄陂、祖师庙、六堰顶港仔、乌树林、崁下、翰林、兴成、合吉,合流入海。
272 湾中港,在仁寿、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寿、南半屏,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受复劲溪,西行五里许,下注万丹仔港。
273 万丹仔港,在仁寿、半屏、兴隆三里交界北仁寿、东半屏、南兴隆,县西北十八里,源受五里林溪、湾中港,兼纳十七堰新顶、草桥、洽心、中心、湾中港,以上五口属仁寿里。公堰、新堰、加埕港、仔墘、合成、挖仔、面前、顶堰、蚝壳、亨宝成,以上十口属半屏里。大道公、顺德,以上二口属兴隆里,合流入海民渡
274 船仔头港有桥,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一里,源受八卦寮陂泉,西南行,兼纳八圳后港、菜公下、葫芦尾、北圳、中圳、店仔、尾厝、林边、三陂七番、檨仔林、客仔陂,下授四尾港,长六里许。
275 田尾港有桥,在赤山、兴隆二里交界东赤山、西兴隆,县西北十里,源受船仔头港,西南行,兼纳一沟乌鱼、两圳赤山下、田尾二、两陂新陂、小关帝陂,下授龙水港,长二里许。
276 龙水港即硫磺港,民渡,在大竹、兴隆二里交界东南大竹、西北兴隆,县西北十三里,源受田尾港,西南行,兼纳硫磺陂水尾合流,下授盐埕港,长四里许按此港亦纳施仁陂水尾,应补入
277 盐埕港民渡,亦在大竹、兴隆交界,县西十二里,源受龙水港,南行兼纳𩻸港圳三十六陂、岩仔堰二流,下注丹凤澳。
278 三块厝港民渡,有桥,在大竹里,县西十里,源受𩻸鱼潭,兼纳五堰后金顶、后金下、林投围、前金东、前金西,西南行,注丹凤澳。
279 前金港民渡,在大竹里,县西十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纳三堰前金中、前金南、能雅寮后,下注丹凤澳。
280 前镇港民渡,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十里,源受妈祖港陂,西南行,兼纳南畔圳、庙前陂二流,下注丹凤澳。
281 竹仔港民港,有桥,在凤山里,县南十一里,源受六番仔头陂,西南行,汇草衙圳合流,下注丹凤澳。
282 凤山港即咸水港,有桥,民渡,在凤山里,县南十七里,源受大桥头陂,合东圳、大草厝陂二流,西行注丹凤澳。
283 西港一名旗后港,一名打鼓港,在大竹里,县西南十六里,源受丹凤澳,西行,由港门旗后、打鼓二山,左右对峙,相距七、八丈,若巨灵擘画然,故曰。港门当中有鸡心礁及港外各暗礁,皆舟行所宜谨慎者也,通外海浪平可泊轮船出入按此港潮之涨退,不过八尺,为他邑所无,内为通商口岸,华洋杂处,商贾云集,经筑炮台,置戍守,洵台南之门户也。
284 中港一名中芸港,一名汕尾港,在小竹里,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受中厝溪,南行兼纳下廍窟合流入海,两岸相距里许,深丈馀,商船便于出入。
285 东港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里,源受东西溪,兼汇后寮、五房洲等流入海,两岸相距三里许,深丈馀,内地商船往来贸易,为舟艘辐辏之区。
286 南平港民渡,旧志作茄藤港,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三里,源受后寮溪,南行兼纳西港、乌树、大潭、仑仔顶堰入海。
287 新打港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五里,源受姜园溪,西南行兼纳放索等堰合流入海。
288 丹凤澳一名朱雀池,俗呼内海仔,在大竹里西港内,县南十里,源受六港盐埕、三块厝、前金、前镇、竹仔、凤山、十四堰红毛港、港口、汫水、新堰、顺兴、德成、裕昌、鲎穴、堰寮仔、中寮、大林尾顶、大林尾下、过田仔、山脚,西行,由港门入海,周三十里,渡船九处盐埕、三块厝、前金、能雅寮、前镇、竹仔港、凤山港、旗后、哨船头,帆楫往来,款乃声不绝于耳,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近港水深三、四丈,可泊夹板洋船。
289 白沙尾澳,在小琉球屿北,县东南六十里可泊小艇,其上水师汛在焉
290 花瓶仔澳,在小琉球屿西北,县东南六十二里有花瓶石,肖形而名
291 杉板路澳,在小琉球屿西,县东南六十五里旧时有杉板船泊此,故名
292 大寮澳,在小琉球屿东,县东南六十六里地近尖山,有泉两穴可资灌溉
293 天台澳,在小琉球屿东南,县东南七十里下有巉石暗礁,舟误犯之立碎
294 右全邑港澳,凡二十八条。其中可通大船往来暂泊者,惟东、西、中三港;可容久泊者,仅丹凤一澳耳。馀则各从其类,附记备采而已以上诸川,以下水利
295 圳道水利一
296 旧寮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一里,源由尖山溪上游引水,西南行十二里,至蒲姜仑下注二重溪,灌田一百六十甲。
297 狮仔头圳一名涂库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里,源由尖山溪下游引水,南行五里许,至番仔寮,下注二重溪,灌田二十八甲。
298 龙渡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一里,源由弥浓溪上游引水,西北行七里许,仍注本溪,灌田五十二甲二分。
299 弥浓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由弥浓溪下游引水,西北行六里许,仍注本溪,灌田六十一甲三分。
300 顶陂圳,在港西里砖仔地东北,县东北四十四里,源引二重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汇下陂圳合流,灌田五十甲。
301 下陂圳一名大港洋圳,在港西里打铁店庄南,县东北三十六里,源引二重溪下游,兼汇顶陂圳水尾,西南行十里许,分注搭楼、台九两窟,灌田七十二甲。
302 新庄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引台九窟,西南行六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二十三甲。
303 南圳,在港西里鸭母寮庄北,县东北三十七里,源引巴六溪第一支水,西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304 耆老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六里,源引巴六溪第二支水,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五甲。
305 隆恩圳一名后庄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引巴六溪第三支水,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五十八甲。
306 中冷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引巴六溪第四支水,西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307 九块厝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原引巴六溪第五支水,西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四十六甲。
308 漏陂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南行十里许,下注番仔埔溪,灌田六百甲。
309 杜君英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二里,源引隘寮溪下游,南行七里许,下注番仔埔溪,灌田二百甲。
310 大道关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三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北行八里许,至仕隆庄,下注海丰溪,灌田五百甲。以上三圳,系光绪十二年抚垦局董陈国馨率众开筑。
311 海丰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引番仔寮溪中游,西南行十二里,下注阿侯溪,灌田一百甲。
312 崇兰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一里,源引番仔寮溪下游,西行十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甲。
313 新陂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二里,源由八寿陂,引西势溪上游,东行分注十五圳漏陂、新庄、新东势、老东势、早仔角、内埔、中心仑、二仑、和顺林、新北势、老北势、头仑、尾仑、西势、南势共十五条圳,皆入田洋灌溉,长十五里,灌田一千三百八十四甲。
314 顶柳仔林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受米筛泉窟,西南行十五里,分注五圳龟屯、龙须、麻芝丹、大湖、下柳仔林,灌田五十甲。
315 龟屯圳,受第一支,西行二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二十四甲。
316 龙须圳,受第二支,西南行二里许,入龙须洋,灌田十五甲。
317 麻芝丹圳,受第三支,西南行里许,入牛埔洋,灌田四十甲。
318 大湖圳,受第四支,南行二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一百甲。
319 下柳仔林圳,受第五支,东南行四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三十甲。
320 连连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二里,源受冲天泉窟北支,西南行分注滥仔圳,本支经注社皮圳长三里许,灌田四十甲。
321 滥仔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一里,源由连连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社皮圳,灌田二十四甲。
322 社皮圳,在港西里,县东十八里,源受连连、滥仔二圳,南行三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二十甲。
323 广安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二里,源受冲天泉窟南支,南行五里许,汇本县廍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324 滥庄圳,在港西里滥庄西北,县东二十三里,源受西势溪上游,西南行分注本县廍圳、头前厝沟长五里许,灌田七十三甲。
325 本县廍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源由滥庄圳分支,西南行四里许,汇广安圳合流,下注万丹陂,灌田五十二甲。
326 头前厝圳、客厝圳,俱在港西里上有三桥,县东二十一里,源受蜊仔田泉水,南行五里许,合流入东溪,灌田四十二甲。
327 梓潼圳,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源受陂内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二十甲。
328 北势廍圳,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源引头沟水溪上游,西行五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二十四甲。
329 三、四、五沟水圳粤圳,俱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六里,源引东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各入本庄洋,共灌田一百二十甲。
330 漏圳、新田圳,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一里,源引率芒溪上游,西行七里许,仍入本溪合流,共灌田三百十一甲。乾隆五十四年,杨光兴开筑。
331 岭口东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引淡水溪上游,南行分注西圳,长十里许,灌田九十八甲。
332 岭口西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源由岭口东圳分支,南行里许,旁注檨仔脚陂,本支再行二里许,汇东圳水尾合流,东行入淡水溪,灌田五十甲。
333 𥓞口圳,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二里,源由溪埔园边,引冈山溪下游,西行三里许,递分八小支,旁注十五堰草尖、大陂、内西挖、鸳鸯潭、后潭、涂仑脚、外寮、帮陂仔、内湾、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妈祖、大港,本支再行四里许,下注考水港,灌田四百二十甲。
334 嘉棠脚圳有桥,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六里,源由陂内、大陂分支,西行二里许,旁分小支,入本庄洋,本支下授中甲圳,灌田六甲。
335 中甲圳有桥,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五里,源受嘉棠脚圳,西行里许,分两小支入中甲洋,本支再西南行,汇石燕潭、启隆陂、阿嗹下陂三流,入鲫鱼潭,长八里许,灌田十二甲。
336 新廍圳,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四里,源受大冈山泉,西北行汇陂仔尾陂水尾合流,灌田十六甲。
337 田厝圳,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九里,源引涂库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下注鲫鱼潭,灌田三甲。
338 涂库圳,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源引涂库溪下游,西行半里许,至本庄洋止,灌田八甲。
339 百甲圳有二石桥,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三里,源引浊水溪,西北行六里许,下注鲫鱼潭,灌田一百甲。
340 营仔埔圳俗名陷后坑圳,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五里,源引石燕潭水尾,西行半里许,至陷后洋止,灌田二十四甲。
341 中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源受水哮溪,西行兼汇蜈蜞潭水尾合流,再西北行,下注中冲崎溪,长六里许,灌田六十二甲。
342 仕隆圳,在仁寿里,县西北二十八里,源引中冲崎溪下游,西南行三里许,至九甲围洋止,灌田八十甲方春锦开筑,年未详
343 大戆圳,在半屏里,县西二十二里,源引后劲溪上游,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面前堰,灌田三十六甲。
344 白望仔圳,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三里,源引后劲溪中游,西北行二里许,入白望仔洋,灌田三十六甲。
345 海坪圳,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引后劲溪下游,西行里许,下注草桥堰,灌田四十甲。
346 以上八堡港西、港东、观音、文贤、嘉祥、长治、仁寿、半屏闽、粤圳闽圳四十六条,计灌田三千九百六十一甲。粤圳二十条,约记作四条,计灌田一千六百一十七甲五分;其馀遗漏甚多。因各粤绅全不到局,姑就附近粤庄居民采访数条而已,计共五十条,灌田五千五百七十八甲五分。
347 曹公新圳,在小竹、赤山、观音三里上游小竹、中游赤山、下游观音,县东北九里,源引九曲塘一名五凤陂、一名曹公圳头,水从淡水溪栏围而入,分南北支入新旧圳,每年一筑,北支水入圳兼纳三沟湖底、仙草埔、新陂内,西北递分十支,入八圳冈山仔、内埔仔、蜈蚣、竹围仔、兴化厝、赤山瓣、湾仔内、大将庙瓣、两陂国公厝、嘉棠陂,本支径注下草潭,长十五里,灌田六十甲。
348 冈山仔圳,在小竹里,县东北七里,源由新圳分第一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前庄圳旧圳额内,灌田六十甲。
349 内埔仔圳,东小竹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二支,东北行三里许,入内埔仔陂,灌田三十甲。
350 蜈蚣圳分上、中、下三条,在赤山里,县东北六里,源受新圳第五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七十甲。
351 竹围仔圳,在赤山里,县东北七里,源受新圳第六支,西南行里许,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四十甲。
352 兴化厝圳,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七支,西南行里许,汇虎形陂水尾,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二十甲。
353 赤山瓣圳,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八支,西南行里许,下授乌松脚圳,灌田五甲。
354 乌松脚圳,在赤山里,县北七里,源受赤山瓣圳,西南行里许,分注双头、漏沟、崎仔脚圳,灌田七十甲。
355 崎仔脚圳,在赤山里,县北六里,源受乌松脚圳,西南行三里许,下授寓潮埔圳,灌田四十甲。
356 寓潮埔圳,在赤山里,县北三里,源受崎仔脚圳,南行里许,过陂底桥,下注武洛塘,灌田三十甲。
357 火光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受公爷陂按此陂总名公爷陂,其出纳处另名草陂,源由鸟松脚圳分支,过双头、漏沟,乃入此陂,过龙喉瓣此瓣即凿龙喉山三十馀丈,以通水道者,西北行分注山仔脚、拔甲、赤山顶三圳,本支下注林内陂,长三里许,灌田一百二十甲。
358 山仔脚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上游分支,西北行三里许,下注林内陂,灌田七十甲。
359 拔甲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中游分支,西行四里许,下注本馆陂,溉田九十甲。
360 赤山顶圳,在赤山里,县西北四里,源由火光圳下游分支,南行四里许,至外甲尾,下注外濠沟,溉田一百三十甲。以上八条,俱在新圳第八支内。
361 湾仔内圳,在观音里,县北十一里,源受新圳第九支,东北行里许,注湾仔内陂,灌田三十二甲。
362 大将庙瓣圳,在赤山里,县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十支,西北行二里许,下授小赤山圳,灌田十甲。
363 小赤山圳,在观音里,县北十里,源受大将庙瓣圳,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莲花陂,灌田三十甲。
364 覆鼎金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莲花陂,西北行折而南,下注覆鼎金陂,灌田九十八甲。
365 北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一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
366 中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二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十八甲。
367 店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三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十七甲。
368 尾厝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四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以上七条,俱在新圳第十支内。
369 大湾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授檨仔林圳,灌田五十六甲。
370 灌仔林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源受大湾圳,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顶陂仔,灌田二十八甲。
371 湾仔底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分注后港圳,本支下注九番陂,长三里许,灌田三十五甲。
372 后港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湾仔底圳分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四十五甲。
373 月眉圳,在半屏里,县北十八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过双空桥,西北行旁入后劲溪北行、五块厝圳南行,本支下注乌松瓣,长八里许,灌田五十七甲五分。
374 五块厝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源由月眉圳上游分支,西南行,旁入菜公顶圳,本支下注乌松圳,灌田二十四甲。
375 菜公顶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源受五块厝圳旁支,南行五里许,下注菜公陂,灌田三十八甲。
376 菜公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菜公陂分支,东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五十一甲。
377 葫芦尾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由菜公陂分支,东南行三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
378 乌松瓣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月眉圳,西行旁入乌松圳本支,再行里许,下注洲仔洋瓣,灌田十甲。
379 乌松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乌松瓣旁支,西南行二里许,汇五块厝圳尾,下注草陂仔圳,灌田三十二甲五分。
380 洲仔洋瓣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乌松瓣圳,西行分旁支入草陂仔、新庄仔、洲仔洋三圳,本支径注莲花潭,长二里许,灌田十甲。
381 草陂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南行里许,汇乌松圳尾,下注新庄仔圳,灌田三十甲。
382 新庄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南行二里许,汇草陂仔圳尾,下注阿弥陀陂,灌田二十五甲。
383 洲仔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
URN: ctp:ws94837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