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九十

《卷九十》[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钦定四库全书
2
御定渊鉴●函卷九十
3
设官部三十诸卿总载常少卿附常太常卿、少卿 太 丞 太 官属诸卿总载一。
4
原杜氏《通典》曰:夏制九卿《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也,亦有六卿。殷、周皆,殷亦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隂阳,九卿通寒暑」。。周之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冡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宼、司空三代诸卿虽名号不同,然其官职相沿,与周不异。汉以太常、光禄勲、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后汉九卿而分属三司太常、光禄勲、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多进为三公,各有署曹掾史,随事为员。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尚书令陈忠常欲褒崇大臣,故奏建此礼。魏九卿与汉同九卿名数与汉同。晋以太常等九卿即汉九卿兼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太康四年,増九卿礼秩元帝以贺循为太常,而散骑常侍如故。循以九卿旧不加官,唯拜太常而已。宋、齐及梁初,皆因旧制宋卿尹皆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卫尉则武冠、晋服制,以九卿皆文冠,乃进贤两梁冠,非旧也。梁武帝天监七年,以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为夏卿,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是为秋卿。以光禄勲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大舟卿,三卿是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后魏又以太常、光禄勲、卫尉谓之三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六卿,各有少卿太和十五年,初置少卿官,掌同太卿。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是为九寺晋荀朂曰:九寺可并于尚书。后魏亦有三府、九寺,则九卿称寺乆矣。然通异名不连官号,其官寺连称,自北齐始也,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隋九寺与北齐同自昔三代以上,分置六卿,比司百官。至秦及汉,虽事不师古,犹制度未繁。后汉有三公、九卿,而尚书之任又益重矣。魏晋以降,职制日増。后周依《周礼》制六官,而年代短促,人情相习,已乆不能革其视听。故隋氏复废六官多依北齐之制,官职重设,庶务烦滞,加六尚书似周之六卿。又更别立寺、监,则户部与太府分地官司徒职事,礼部与太常分春官宗伯职事,刑部与大理分秋官司寇职事,工部与将作分冬官司空职事,其馀百司之任,多𩔖于斯,欲求理要,实在简省。炀帝降光禄以下八寺卿阶品于太常,而少卿各加置二人始开皇中,诸司署唯典掌受纳,至炀帝署令为判首,取二卿同判丞,唯知检局。令阙,丞判。唐九寺与北齐同,卿各一人,少卿各二人,丞以下有差。龙朔二年,改九寺之名,凡卿皆加正若太常卿为奉常正卿,他皆若此。后各复旧。 《初学记》曰:「案《释名》云:「卿,庆也,言万物皆庆頼之也。又卿,章也,言贵盛章著也」。案古者天子诸侯皆名执政,大臣曰正卿,自周以来,始有三公、九卿之号。大率、九卿,多秦、汉官也。汉世虽号九卿,其官无卿字,至梁始加「卿」字,其后并因之。梁又象四,时置十二卿,陈氏因之。后魏依南齐以前置九卿,又各加少卿焉。北齐、隋因之厯代九卿废置不同。自汉以来,皆数少府,北齐及隋则不数。后汉省卫尉。东晋及宋、齐省太仆,齐、宋以前无太府。増《文献通考》曰:「宋初虽有九卿,皆以为命官之品秩而无职事。元丰正名,始有职掌。中兴并省冗职,除太常寺、大理寺不罢外,宗正以太常兼。而卫尉太仆并兵部,太府、司农并戸部,光禄、鸿胪并礼部。绍兴复置宗正、太府、司农,馀遂废。
5
诸卿总载二。
6
原法河 《括海》《春秋》:汉含孶曰:「三公象,五岳九卿法,河海二十七大夫法山陵 。谢承《后汉书》曰:李淑《諌更始》曰:夫三公上应垣宿九卿,下括河海。 龟钮。 犀印。《汉官仪》曰:卿秩中二千石。孝武皇帝元狩二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印龟钮 。司马彪《汉书》曰: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佩䨇印,皆以黒犀。 藻衣。 花绶《汉官仪》曰:「衣裳,公、侯、华虫、卿、大夫、藻衣」。又曰:「卿秩中二千石绶,青地桃花三彩」。 缇扇 朱轓,《续汉书》曰:卿以下有騑者,缇扇汗,青翅尾 。又曰:秩中二千石皆皂盖朱轓。 九列 六命六卿卿,《周礼》王之 六命。 増建旜带绶:周礼: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及国之大閲,賛司马颁旗物,王建大常,诸侯建旗,孤卿建旜,东汉马防位至九卿,身带三绶,宠贵至盛也。 执圭 佩玉上详总载三九。东汉左雄言卿位亚三事,班在六官,行有佩玉之节。 原参三槐。 位九棘《帝王世纪》曰:「九卿者,所以参三公也」。又《周礼》曰:「面三槐,三公位焉」。《注》又曰:「朝士掌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郑元 曰:「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赤心三刺」。。 民之主 君之佐《左𫝊》国卿,君之贰民之主也。佐又曰:「君之卿 ,是为股肱」。 辞髙位 治大官《左𫝊》: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敢辱髙位,以速官谤治」。《国语:晋悼公使张老为卿,辞曰:「臣不如魏绛之智,能 大官,若在卿位,内外必平」。四时不失。 六卿分掌《说苑》曰:「九卿者,不失四时,通于地理,举于九卿 」。韦昭《辨释名》曰:「六卿分掌诸官,卿孤不掌杰。然特,立也」。。 周倡九牧 汉置十二,《尚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孔《传》曰:卿官大夫士,法其所分,各率其属,治其所分之职以倡导。九州牧伯,为政大成,兆民之性命,皆能其官,则政治理也。 刘熈《释名》曰:汉十二卿:一曰太常,二曰太府,三曰太仆,曰卫尉,四曰光禄勲,五曰宗正,六曰执金吾,七曰大司农,八曰少府,九曰大鸿胪,十曰廷尉,十一曰大长,秋十二曰将作大匠。 章善明理 背邪向正!」白虎通曰:卿之为言,彰也。彰善,明理也」。当应劭汉官仪曰:卿,彰也。言 背邪向正,彰有道徳。 马安四至 段宏再登《汉书》曰:汲黯姊子司马安,少与汲黯并为太子洗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 又曰:濮阳段宏始事,盖侯信信任宏,官亦再至九卿。 惟月之位: 代天之工白帖
7
诸卿总载三。
8
原掌建邦治,经纶国体。王㫤《课事》曰:卿考课,一曰掌建邦国制治,二曰九卿时序以考事典。三曰经纶国体以考奏议。四曰共属衆职,以考总摄。五曰明慎用刑,以留考狱也。 通不通,利不利。说苑曰:九卿者,不失四时,通沟渠,补堤防,种树木,羙五榖,于是通于地理者也,而通不通,利不利如是者举焉。 贱不临贵以为上卿」。说苑》曰: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之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疎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遂霸天下」。 知其君子以为上卿又曰:「秦缪公见百里奚牛肥问,对曰:臣饮食之以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后之以身,是以肥也。缪公知其君子以为上卿」。。 三圭《庄子》:楚昭王延、屠羊说以三圭之位。司马彪曰:诸侯三卿皆执三圭」。 再见。史记:虞卿䯀屩担䔲。一说赵孝成王赐金百镒,再见,以为上卿。 卿才 増在于徳。九卿之事,常在于徳。 成其天天子立三公九卿,所以顺成其天道 列侯参议《𩔖要》古之上卿,次公一等。至于西汉,每与列侯参决朝议。 一国之髙,淮南子举一国之髙,以为九卿。,明白名卿。东观汉记》:牟容为大司农,性明白,号曰名卿。 狥虚忘实」。天中记曰:唐麟徳二年,将有事于泰山,有司议依旧礼,皆以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刘祥道驳曰:「昔在三代,六卿位重,故得佐祠。汉、魏以来,权归䑓省,九卿,皆为常伯属官。今登封大礼,不以八座行事而用九卿,无乃狥虚名而忘事实乎!」髙宗从其议,竟以司徒徐王元礼为亚献,祥道为终献。 长,庆名卿。唐列𫝊韦洪景以直道进,议论持正有守,当时风教所倚赖,为长庆名卿。 膺名称重。《续通典》:唐长庆元年,给事韦洪景封还,驸马刘士经为太仆卿。制惟月膺名,象河称重。
9
太常卿一。
10
原杜氏《通典》曰:「今太常者,亦唐虞伯夷典三礼,兼䕫典乐之任也。周宗伯为春官,掌邦礼,秦改曰奉常,汉初曰太常,欲令国家盛太,社稷常存,故称太常顔师古曰:太常者,王之旌也。画日月马,王者有大事则建以行,礼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后改为太,尊大之义也。恵帝更名奉常。景帝六年,更名太常。后汉秩与汉同。每祭祀前,奏其礼仪及行事賛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䘮,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助祭则平冕七旒。汉旧常以列侯忠孝敬,愼者居之,后汉不必侯也。旧制,陵县悉属,嵗举孝亷,后汉则否桓荣及子郁皆为太常。初,荣受尚书章句,减其烦辞,后郁又删定,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建安中为奉常。魏黄初元年,改为太常。魏、晋皆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魏夏侯元为太常,多所任改。宋、齐皆有之。旧用列曹尚书好迁选曹,尚书领䕶梁,视金紫光禄大夫陈因之。后魏为上卿,兼置少卿官《周礼有小宗伯、中大夫二人,即其任。北齐曰太常寺,置卿及少卿、丞各一人,掌陵庙羣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后周建六官,置大宗伯卿一人掌邦礼,以佐皇帝和邦国,是为春官。隋曰太常,与北齐同。炀帝加置少卿二人。唐因之。龙朔二年,改太常为奉常少卿及丞,隋寺名,光禄以下诸寺准此。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太常为司礼,神龙初复旧。卿一人,掌礼仪祭祀,总判寺事。少卿二人,通判馀寺少卿职并同。太常少卿本一员,神龙中加一员。领丞一人,主簿二人,博士四人,太祝三人,奉礼即协律,即各二人。斋即五百五十二人其馀小吏各有。郊社、太公庙、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等署各有令其郊社及太公庙,两京皆有。 《初学记》曰:「案太常,汉官也。《宋百官春秋》云:在昔唐虞伯夷作秩宗,典三礼,周则春官》宗伯掌礼乐,并其任也。汉曰太常如淳曰:「当,典也,常典三礼,故曰太常」。。王莽改曰秩宗,东汉又曰太常《五代史百官志》云。至梁,加「卿」字曰太常卿,其后因之。 増《文献通考》曰:宋初,太常寺皆以禁林之长主判《续会要》曰:「皆以两制充」。,而礼院自有判院、同判院。祥符中,祥瑞繁缛,别建礼仪院,辅臣主判,而知制诰为知院。天禧末,罢知院,天圣中省礼仪院,而寺与礼院事旧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并兼礼仪事。元丰正名,始専其职焉。卿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礼之名有五:吉、賔、军嘉凶,皆掌其制度仪式。祭祀有大祠,有中祠,有小祠,其犠牲币、玉酒、荐献、器服、名辨其等,掌乐伟、乐舞、乐章。凡亲祠及四孟月朝献景灵宫、郊祀太庙,掌賛相礼仪、升降之节及朝会、燕飨、上寿、封册之仪,若礼乐有损益及祀典、神祗、爵号与封袭、继嗣之事当考定者,拟上于礼部。凡太医政令,以时颁行。元佑诏太常寺置长贰,馀寺、监长贰并互置。中兴并省、寺、监,独存太常,又命太常兼宗正。绍兴复。隆兴元年,诏光禄寺并归太常寺兼领,掌社稷及武成王庙诸坛斋官习乐之事。丞一员罢。卿旧不除人绍兴二十五年除张扶,执政以为言,遂改宗正复言之,乃除祭酒。开禧间,忽除陈谠,俄亦改秘书监少卿,元佑初除吕纯礼,御史论门䕃得官不可任奉常,于是外补。建炎初,并省冗职,诏太常少卿一员兼宗正少卿宋初,太常少卿、博士、寺丞俱为寄禄官,少卿后来为朝议大夫,博士承议即丞奉议即。 《续文献通考》曰:辽南面太常寺官曰太常寺卿,曰太常少卿,曰太常寺丞,曰太常寺主簿,其下有博士賛引。太祝奉礼即协律,即其所属。大乐署有署令、署丞。鼓吹署亦有署令、署丞。法物库掌圗籍,有法物库使、法物库副使。金太常寺,皇统三年正月,始置太庙、廪牺、郊社、诸陵、大乐等署隶焉。卿一员,少卿一员,丞一员,掌礼乐、郊庙、社稷、祠祀之事。博士二员,掌检讨典礼。阅官一员、检讨二员。太祝掌奉祀神主,奉礼即掌设版位,执仪行事。协律即掌以麾节乐调和律吕,监视音调。元置太常礼仪院,掌大礼乐、祭飨、宗庙、社稷、封赠諡号等事,仁宗复太常礼仪院为太常。大厯二年,定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佥院二员、同佥官二员、院判二员、经厯一员、都事一员、照磨兼管勾承发架阁一员、属官博士二员,奉礼即二员、奉礼兼检讨一员、协律即二员、太祝十员、礼直管勾一员。明初置太常司,设卿、少卿、司丞。其属有博士、典簿。协律即賛礼,即司乐太祝等官职,専祭祀之事。洪武三十年,改司为寺。永乐十九年,定鼎、北京在留都省,加「南京」二字,正卿、少卿多用科目出身者推升。北寺间用乐舞生,累资升至卿寺,甚或加礼部侍郎、尚书掌寺事。至隆庆改元,乃重推甲科出身者补任。本寺卿一人,少卿二人,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其属:典簿二人,博士二人,神乐观提㸃一人,知观二人,协律郎二人,賛礼郎九人,司乐二十二人。天地、朝日、夕月各坛祠祭署、祈榖殿祠祭署,诸陵十二祠祭署,各奉祀一人、祀丞一人、吏目一人、吏十一人。卿掌祭祀礼乐之事,总其官属,籍其政令,以听礼部、少卿、寺丞为之贰。凡天神地祗、人鬼,嵗祭有常。先嵗孟冬,进明年祭日,帝御奉天殿受之,颁诸司凡帝祭賛相礼仪,大臣摄事亦如之。若祭先期,请省牲大祀,帝先省大臣继省之,进版铜人上殿,奏斋戒示诸司,凡荐新品物,移光禄寺。凡国有册封、冠婚、营缮、出师,嵗时旱涝、大灾难,请告郊庙社稷,凡新王之国,若朝还谒辞于寝庙,凡祭涤器、㸑理、香烛、玉帛,整拂神幄,必恭洁,凡玉三等曰苍玉、曰黄琮、曰玉制、帛五等曰郊祀、曰奉先、曰展亲、曰礼神、曰报功牲四等曰犊,曰牛、曰太牢、曰少牢,乐四等。曰九奏,曰八奏,曰七奏,曰六奏。凡舞二,曰文舞曰武舞凡乐器不徙。凡陵园之祭无乐。凡祭,掌燎、㸔燎、读祝、奏礼、对引、司香、进俎、举麾、陈设、收支、导引、设位、典仪、通賛、奉帛、执爵、司尊、司罍洗,卿贰属各供其事。凡宴㑹,率其属奏乐,提督四夷舘𨽻翰林院典簿,典勾校金榖,察视礼数,省署文移。博士讲习礼文,请帝填名,祝版、大礼导賛,其仪神乐观、提㸃、知乐,领乐生舞生,而时教肄之,进退,其考賛礼,即设君臣之位,以奉祭祀之礼,拜跪之节,皆賛导焉,而承𫝊之协律郎、司乐考协雅乐,凡舞人、韵声人籍,核其名数而审肄之,凡淫声过声、凶声慢、声舞失节者,皆禁纠之。凡帝至祀所,夜警晨严,凡祭,先期演乐太和殿,凡大祀乐生七十二人,舞生一百三十二人。凡坛署,典守坛塲、殿宇、厨库、林木,时洒埽之,以共其祀事,陵署亦如之。牺牲所凡,三视牲牢,咸有数养而涤之,籍田收榖纳于神仓,供五斋三酒之用,穰藁饲牲穆宗隆庆中,革太常寺协律即等官四十八员,存者二十九员,从礼部疏。寺卿陈庆上䟽,固争以郊坛典礼烦重,今㮣拟裁革,未免阙人废事,请下礼部熟计。部议复持前说,上报可。于是吏部奏革协律即等官,庆内益不平,乃上疏谓本寺非部所属,何得擅主裁革?礼部亦言:「国家设六部,分理天下诸务,为政事根柢。今以本部理太常之事为侵扰,则戸部之于钱粮,兵部之于士马,皆为侵扰矣。惟圣明独断,以一政体。疏并下吏部,吏部覆太常所掌,乃祠部一事,固不可槩为部属,亦难谓全无统属,其公移往来,宜各仍旧。帝从之
11
太常卿二
12
原《汉书》曰:「太常,秦官,掌宗庙礼仪。 《汉书觧诂》曰:「太常掌社稷郊畤,事重职尊,故在九卿之首」。 卫宏《古文官书》曰:「太常主导賛助祭,皆平冕七旒,元上纁下,画华虫七章。汉陵属三辅,太常月一行。 《史记》曰:叔孙通为奉常,赐金五百斤,通因进言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乆矣,与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髙帝悉以为即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生,诸生曰:「叔孙生圣人也,知当世务」。 増册府元龟曰:「汉赵典,桓帝时为太常,以諌诤违旨,免官就国,㑹帝䘮时,禁藩国诸侯不得奔吊,典慨然曰:身从衣褐之中,致位上列,且乌鸟反哺报徳,况于上邪?」遂觧印绶,符策付县,驰到京师,州郡及大鸿胪并执处其罪,而公卿百僚嘉典之义,表请以租自赎,诏许之。 原华峤《后汉书》曰:「刘恺为太常,论议,常引正大义,诸儒为之语曰:难经伉伉刘太常」。 《东观汉记》曰:「桓荣为太常,上幸太常府,荣东面坐,设几㑹賔,子郁以明经,复为太常」。 増《后汉书》曰:「桓荣拜太常。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 又曰:「灵帝欲以羊续为太尉,时拜三公者,皆输东园礼钱千万,令中使督之,名为左驺,其所之徃,輙迎致礼敬,厚加赐赂。续乃坐使人于单席,举縕袍以示之,曰:「臣之所资,惟斯而已」。左驺白之,帝不恱,以此故不登位,而徴为太常。 又曰:「杨赐以病罢,居无何,拜太常,诏赐御府衣一袭,所服冠帻绶、玉壶、革带、金错鈎佩」。 原应劭《汉官仪》曰:北海周泽,字雉都,为太常。恒斋有疾,其妻怜其年老,被病闚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斋。掾史叩头争之,不听,遂收送诏狱,并自劾谢。论者讥其激发不实。又谚曰:「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一嵗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既作事,复低迷。 増《册府元龟》曰:后汉杨震为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又曰:「徐璆献帝末为太常,璆少履清髙,立朝正色,称扬后进,惟恐不及。 又曰:蜀杜琼伯瑜,为太常,为人静黙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蒋琬、费褘等皆器重之。 《魏书》曰:「常林从光禄勲为太常,晋宣王以林乡邑耆老,每为之拜。或谓林曰:「司马公贵重,君宜止之」。林曰:「司马公自欲敦长㓜之序,以为后生之法,贵非吾所制也」。言者慙而蹜踖。 又曰:邢顒,字子昂,时人称徳行堂堂。邢子昂,文帝以为太常卿。 《册府元龟》曰:魏陈泰,字元伯,髙贵乡公时为太常,及司马文王㑹朝臣谋废立,泰不至,使其舅荀觊召之,垂涕而入,文王谓曰:「元伯何以处我?」对曰:「诛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不可,为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进,不见其次」。文王乃不复问。《魏志》王朗𫝊曰:「西京太常行陵赤车千乗」。 益部耆旧𫝊曰:赵典字仲任,为太常,虽身处上卿,而布被瓦器。臧荣绪《晋书曰:咸熈五年,诏曰:华表伟容,清贤履道,内贞外顺,厯位忠恪,言行不玷,其以表为太常卿」。 傅畅晋賛曰:刘寔为太常,与诸博士穷道义以理趣。 《册府元龟》曰:晋蔡谟,成帝时为太常,彭城王绾上言:「乐贤堂有先帝生画佛象,经厯冦难,而此堂犹存,宜勅作颂」。帝下其议,谟曰:「佛者,夷狄之俗,非经典之制。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艺,聊因暇时而画此象,至于雅好佛道,所未承闻。 又曰:王彪之为太常,领崇徳卫尉,时或谓简文曰:「武陵第中大修器仗,将谋非常也」。简文以问彪之,彪之曰:「武陵王志意尽于驰骋田猎耳,愿深静之,以懐异同者,弗复以此为言」,简文甚恱。 《东齐记事》曰:燕龙圗肃判太常,建言:「今之乐太髙」。始下诏求知音者。 《北齐书》曰:赵彦深拜太常卿,不脱朝服,先入见母,跪陈㓜小孤露,䝉训至此,母子相泣乆之。 《北史》曰:李元忠尝为太常卿,后自中书令复求为太常,以其有音乐而多羙酒,故神武欲用为仆射,文襄言其放达常醉,不可委以台阁。其子闻之,请节酒,元忠曰:「我谓作仆射,不胜饮酒,乐尔爱仆射时,宜勿饮酒」。 《后周书》曰:「长孙绍逺为太常,广召工人,制乐器、土木丝竹,各得其宜,惟黄钟不调,绍逺每以为意,常因退朝,经韩使君佛寺,前过浮圗三层之上,有鸣铎焉,忽闻其音,雅合宫调,取而配奏,方始克谐。 《册府元龟》曰:隋牛宏为太常卿,时议置明堂,诏宏条上故事,文帝甚敬重之。时杨素恃才矜功,轻侮朝士,惟见宏未常不改容自肃。 又曰:唐王雅为太常卿,宋申锡狱自内起,宰相重臣无敢言者,雅与京兆尹崔管上疏,请付外考验其事。由是狱情少缓,申锡止于贬官,内外翕然推重之。 又曰:杜黄裳为太常卿时,顺宗即位,王叔文窃权,黄裳终不造其门,后语其子壻韦执谊,令率百官请皇太子出,以安人情,执谊遽曰:「丈人才得一官,寜可复开口议禁中事也!」黄裳勃然曰:「黄裳受恩三朝,岂可以一官见卖!」拂衣而去。 《唐书》曰:「窦诞为太常,奏用音声,博士皆为大乐鼔吹官僚。于后弹胡琵琶、胡人白胡达、竹伯夷积劳计考,并至大官。自是以声伎入流品者,盖以百数。 《宋史礼乐志》曰:宋太祖乾徳二年,以雅乐声髙,近于哀思,不合中和,诏判太常寺。和岘改定,岘以王朴律准较,洛阳司天台影表石尺,制律吕,音始和畅。 《宋实录》曰:贾黄中判太常礼院,每详定典礼,损益得中。 《职略》曰:宋天圣同礼院王晖言,开国以来,礼仪沿革文字重复,编成六十卷名。《礼阁新义》又曰:「治平修礼书百卷,名曰《太常因革礼》」。初,欧阳修同判太常寺,奏礼院文字散失,请差官编修。嘉佑张洞奏用姚辟、蘓洵编纂,至是成书。 《东都事略》曰:英宗即位,中书奏请尊濮安懿王礼,诏令礼官检详典礼以闻。范镇时判太常寺,上言:「汉宣帝于昭帝为孙,光武于平帝为祖,则其父容可称皇考,而议者犹非之。今陛下既考仁宗,又考濮王,则其失非特汉宣、光武之比矣。 又曰:「杨杰,元丰中官太常者,连数任一时礼文之事,杰与讨论。 又曰:熈寜初,刘攽知太常礼院,㑹建言讲官,愿得坐讲,下太常议,攽曰:「侍臣侍见天子,应对顾问日讨论不可安坐自若,避席立语,乃古今常礼」。时议者不一,卒如攽言。 《言行录》曰:刘敞判太常兼礼仪事,上初即位,有疾,皇太后临朝,疾愈,乃归政,适有小人言二宫不欢諌者,或讦而过直,敞谓当以义理感讽两宫,时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敞因諌说舜至侧㣲尧禅,以位非有他道,惟其孝友之徳光于上下,上知其以讽諌也,慈夀闻之,亦大喜。 《元史》徐世隆𫝊》曰:世隆中统初,为燕京等路宣抚使、宣抚使,罢世隆还东平,请増宫县、大乐、文武二舞,令旧工教习,以备大祀,制可,除世隆太常卿以掌之。
13
太常卿三
14
原,拜子。 奏妻后汉桓荣从少傅,迁太常。明帝即位,尊以师礼,拜子为郎 周泽 増闲职 清选《齐书》曰:「张环以雍州刺史拜太常,自谓闲职」。 白居易制:「立国之本,礼乐为先」。今之太常兼掌其事,厯代迄今,谓之清选。。 容台 礼寺《𩔖要》:太常曰「容台寺」,天中记》,唐曰「司礼,又曰「礼院」。 原掌神祗。 典天地周礼春官》: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郑《注》:「建,立也。立天神、地祗、人鬼之礼者,谓祀之祭之享之礼,吉礼是也。保,安也,所以立安邦国者也。掌晋中兴书曰:元帝建武元年,诏曰:太常职典天地,兼 宗庙,其为任可谓重矣。是以古今选建,未尝不妙简时望,兼收儒雅,逺通天人,洽畅神祗」。 立郊庙。 掌礼仪《尚书孔传》曰:「秩宗,郊庙之官秩序也」。《礼百官志》曰:「太常掌 仪」。。 定仪法。 言礼乐。史记叔孙通𫝊曰:恵帝即位,乃谓通曰:先帝园陵寝庙,羣臣莫习徙,通为奉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 《续汉书:张奋拜太常,上疏言:汉当改作礼乐图书,著明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以时者定」。 増作𩔖礼。 起朝仪。合璧事𩔖曰:魏郑公常以《小戴礼》综彚不伦,更作《𩔖礼》一十篇,帝羙其书。 ,叔孙通。 有四院。 下六曹《六帖》曰:唐制藏大享之祭服兼四院:一曰太府院藏瑞应及代国所藏之寳,禘祫则陈于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庙院,藏御廪及诸器。《参山堂肆考》曰:唐崔日知迁太常卿,以厯年乆,每朝士 集,尝与尚书同判,时人号为「尚书里行」一说。宋朝太常在六曹尚书之下,与尚书丞郎同幕次,故谓之尚书里行。 相百里,戴七旒。上见后表赤。《𩔖要》:戴元冕之七旒,驱 车之千乘 中华殿。 望省楼。国朝纂异曰:唐令狐徳棻为卿,髙宗召宰相,坐中华殿,问王伯孰,先徳叶对,以清心简事为本。 又曰:「崔日知恨不居八座!为太常卿,起楼与尚书省相对,人谓之崔公望省楼」。 𫝊父业。 《陈母训》《山堂肆考》:汉桓荣子郁,𫝊父业亦为太常 ,下详卿二 原舜咨秩宗 秦曰:「奉常应劭《汉官仪》曰:「古官也」。《舜典》:「帝曰咨伯,夷汝作秩宗」。《百官公卿表》曰:「太常」,《古官》云:「伯,夷也」。 」,《汉百官公卿表》曰:「太常卿一人,秦、奉常也」。。 増造庐,特赐。 卖宅自给。晋中兴书曰:贺循字。彦先拜太常,中宗践阼,下令曰:「循氷清玉,洁行为俗,表位处上卿,而居身服物,盖周形而已,屋才庇风雨,孤常造其庐,特为慨然,其赐六尺牀荐席褥并钱二十万,以表至徳 」。《魏志曰:和洽,字阳正,为太常,清贫,卖田宅以自给。明帝闻之,加赐榖帛。 孙通赐金。 桓荣设几,《史记》曰:髙祖灭秦,已登尊号,羣臣饮争功醉,或妄呼㧞劒击柱,髙祖患之,于是叔孙通进说,遂设緜蕝,野外习之。月馀,通曰可试观。上使行礼毕,复置法酒,无敢谊哗失礼者。髙祖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太常,赐金五百斤。 华峤《后汉书》曰:桓荣,字春卿,以少傅迁太常。明帝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之乘舆。每常幸太常府,令荣东面坐,设几杖,会百官。 还第摄事。 干斋怒妻晋起居注》曰:安帝二年,太常临川王寳启府舍窄狭,不足移家,母锺年髙,违离靡寜,乞还第摄事,诏听之。 ,下详卿二。 宗官典礼 常臣司宗《周礼春官注》曰:「唐、虞、厯三代,以宗官典国之礼,汉之太常是也」。 下见《扬雄箴》。 六乐九仪 三牲、七祀上详卿五五张鷟曰:圣朝道方万古业,降百祥,辑 瑞而礼,羣卿荐三牲而尊七祀,八通鬼道俱申涤濯之诚,七里神坛并被严宗之贶,故使白鹤扬彩,向清庙而归飞,赤雁呈姿,对祠宫而振羽」。 选童按乐。 为母导舆。《山堂肆考》曰:唐王涯广津,文宗时,拜太常。帝以乐府之音,郑、卫太甚,欲闻古乐,命涯询于旧工,取开元雅乐,选乐童按之,命曰《棃园乐》,上恱 。又曰:唐崔邠,字处仁,为太常卿。故事,太常始视事,大阅四部乐,都人纵观。邠乃自第去㡌,亲导母舆,都人荣之。 终无折衷。 多所厘正。晋后略曰:成奉位至太常,好生异议,终无折衷。 言行录曰:曽肇同知太常礼院,肇在职多所厘正,上亲祀皇地祗于北郊,盖自肇发之。 濮安典礼 温成庙制上详卿二庙。言行录曰:「宋韩维知太常礼院,先是,温成皇后立, 用乐,维上疏乞诏有司议庙制,以明陛下不私后宫之意」。 议讲官礼 献旋宫圗。上详卿二音事略:宋太常寺 律官田琮以上所御九弦琴、五弦阮并协律,以旋宫相生之法,画为圗献上,上善之。 原官属称,有恩。 朝野叹渊学。《汉书》:杜有陵为太常,治诸陵县,官属称其有恩 。《晋中兴会稽録》曰:贺循彦先,拜太常,与刁协同议先朝旧事,以此校循所奏无不符同,朝野咸叹循之渊学。 洽神人和上下 统百官,谐万民,《尚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洽神人,和上下。孔《𫝊》曰:主国礼,治天神、地祗、人鬼之事。国之五礼,如上尊、下卑等别者也。 。《周礼》曰: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郑《注》云:《礼典》,宗伯之职也。 当文明之代。 居礼乐之司白帖
15
太常卿四
16
原杜业数言得失,《汉书》:杜业有才能,以列侯选为太常,数言得失,不事权贵,后坐法免。周泽数有直言,《东观汉记》曰:周泽少修髙节耿介,特立拜太常,果敢直言,数有据争,朝廷嘉其清庶。 桓荣东面几杖,天子亲自执经。华峤《后汉书》曰:桓荣迁太常,明帝令荣东面坐,设几杖,天子亲自执经。既罢,悉以大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若此。 设职官科限。《续汉书》:张奂拜太常卿,设职官,科限素有清节,当可否之间,强御不可夺也。 常引正大详卿二 韩暨多所匡政,《魏志》:韩暨公至,迁太常。时新都洛阳,制度未备,暨多所匡政。坐宗庙事免。《魏志》:王肃迁太常。时大将军曹爽専权,任用何晏、邓扬等,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肃正色曰:「此辈即𢎞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坐宗庙事免。 増以侍中出。《肆考》曰:魏城阳王徽与黄门侍即徐纥,毁侍中元顺,出为太常卿。顺奉辞,时纥侍侧,顺指之曰:「此魏之宰嚭,魏国不亡,此终不死」。纥胁肩而出,顺叱之曰:「尔刀笔小才,止堪供几案之用,岂应污辱门下,斁我彛伦!」因振衣而起,太后黙然。 原王祥南面几杖,帝北面乞言《晋书》曰:「王祥拜太常,天子幸太学,命祥为三老。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乃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帝,百辟闻之,莫不砥砺」。 以太庙事免。晋书:张华为太常,以太庙栋折免官。徐广晋诸公賛曰:「张华为庙地发屋」。 柔而能整,《晋书》曰:郑黙,字思元,迁太常。山涛欲举一亲为博士,谓黙曰:「卿以尹翁归,令吾不敢复言。黙为人敦重,柔而能整」,皆此𩔖也」。儒素有学,《山公啓事》云:彭权儒素有学,宜太常选。 病不能从。晋书》曰:邓攸为太常时,帝南郊,攸病不能从。车驾过攸问疾,攸力病出拜,有司奏攸不堪行郊而拜,左道,坐免。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乆之,迁尚书左仆射。 虞松考正旧仪》晋《起居注》,元康六年以后,不常亲郊社,制度废弛,太常虞松考正旧仪,无不悉备。 贺循议兄弟不为后,晋中兴书曰:贺循拜太常时,宗庙始建,旧仪多阙,或以为恵懐二帝,应各为世,则颍川世数过七,宜在迭毁。事下太常,循议以为礼,兄弟不相为后,不得以承代为世。 蔡谟奏宜临轩作乐。又曰:济阳蔡谟拜太常,咸寜四年临轩门下奏,非祭祀燕享则无设乐。谟奏宜有金石,显宗纳焉。临轩作乐自此始也。 増諌徴散乐,山堂肆考》曰:初,齐髙纬之世,有鱼龙山车等戏,谓之散乐,隋炀帝徵之,太常卿髙隶諌,不聴退,谓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逺」。 捉笔赋诗。唐职林:杨师道景猷,太宗时为太常卿,赐宴,帝曰:「闻公每酣捉笔赋诗,如宿构,试为朕为之」。师道再拜少选,辄成一坐嗟伏。 请笾豆皆加《合璧事𩔖》曰:「唐韦绦,开元时迁太常卿,唐兴礼文虽具,至显庆中许敬宗建言笾豆已多,绦建言请宗庙笾豆皆加十二」。。 以祭酒迁《山堂肆考》曰:「唐元载秉政,忌杨绾,奏为祭酒,天下清议悉归于绾,乃迁绾为太常,充礼仪使。郊庙礼废,绾、振起之」。 礼乐之司《刘賔客集》为杜佑谢男师损等授官表》曰:「太常实礼乐之司,非儒者勿复」。。 声乐之司韩愈为权徳舆、墓碑,本寺礼仪声乐之司官属,亦妙选才也。 仰三圭「权徳舆酬太常」,诗「正」名「推」五字。贵仕仰三圭 彭年该洽笔谈:宋陈彭年博学,于书史礼文尤所详练,常摄太常卿,导乘舆误行黄道上,有司止之,彭年正色囬顾曰:「自有典故,礼曹素畏其该洽,不复诘问。 论轻假中官,山堂肆考曰:司马光知礼院时,中官凌允言死,诏特给卤簿。光论名器不可假人,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勲大劳而赠三公,给卤簿,其为繁缨,不亦大乎! 总政兼夷䕫事。乐城赵君锡制太常,总礼乐之政,兼伯夷、后䕫之事。 《奉龙旗》张文潜诗:平生秉周礼,投老奉龙旗」。 请専配上帝《东都事略》曰:「宋赵君锡同知太常礼院,时近臣有请英宗于明堂配昊天上帝及五帝,君锡与礼官建言,専配上帝,以称严父之意」。 请别建置」。《明宣宗实録》曰:宣徳七年,太常寺奏永乐中,本寺寄处故元万寿宫、承庆堂祭器、神帛品物,皆贮于内,请别建置,帝谕工部尚书吴中曰:「太常専奉神明,亟寻洁浄之居,徙之」。 改书堂扁,《春明梦馀録曰:明太常寺在皇城西后府之南,东向中为崇正堂后堂,左右为官舍,堂后为香帛库,库北为浴堂,南为柴库,右为祭器库。又明一统志曰:太常寺在后府南,典簿㕔附焉。外有神乐观、牺牲所,各祠祭署亦隶之。太常卿五。
17
原诗宋顔延之《赠王太常僧逹》诗曰:玉水记方流,璇源载圎折,蓄寳每希声,虽秘犹彰彻。聆龙𥉻九渊,闻凤窥丹穴,厯听岂多士?岿一作唯然觏时一作世哲舒文广国华敷言逺朝,烈徳辉灼邦懋芳风被乡耊侧同幽人居郊扉,常昼闭,林闾时晏开,亟廻长者,辙庭昏见野隂山明望松雪静,惟浃羣化徂生入,穷节豫往诚欢歇,悲来非乐阕,属羙谢繁翰,遥懐具短札。 増唐杜审言《送郑卿入京》诗曰:「帝坐蓬莱殿,思追社稷臣。长安遥向日,宗伯正乘春」。 杜甫赠太常卿张均诗》曰:「气得神仙迥,恩承,雨露低相门清议衆儒术,大名齐轩冕。罗天阙,琳琅识介圭伶官诗必诵,䕫乐典犹稽。健笔凌鹦鹉,銛锋莹鸊鹈。友于皆挺拔,公望各端倪。通籍逾青琐,亨衢照紫泥。灵虬传夕箭,归马散霜蹄。能事闻重译,嘉谟及逺黎。弼谐方一展,班序更何跻」。 明髙启夜宿太常斋宫诗曰:鸟散庙堧空清香,肃閟宫太常斋禁,宻列祖享仪,崇井叩铜瓶,月墀鸣玉佩,风听钟候,车驾庭燎已燑燑。増制唐蘓頲行姜皎太常卿制曰:命卿之贵,以象冬春,化人之本,孰逾礼乐?殿中监姜皎学,皆为已闻,义思齐忠以事君立言,成则自立屯险,爰凭翊戴,鸣谦满于视听,好让存于终始,故可铭之鼎彝,光我簮绂在昔,唐典惟清,乃命洎于周官,以和为重,宜守太常卿,勲封如故。常衮行杨绾太常卿制曰:舜以伯夷作秩宗,汉以列侯掌郊庙,至于圜丘大射之制,礼官博士之论,莫不综详得失而折衷焉,故事职尊冠九卿之首,朝议大夫杨绾,常在于道,亦周于仁文,以君子之言,生知圣人之意。廼者崇进名儒,俾其宣明师训,讲求三代,稽合五经,济济诸生,诲之不倦,饱于道徳之富,成其礼譲之风,况恭俭忠信,守而弥固,一时模表,清议所髙,固可以处杨震桓荣之位,领曲台太子之重,勉思厥服,以称任贤。 元稹行赵宗儒太常卿制曰:「昔叔孙通徒,以緜蕞草具之功,遂获封侯之赏,况朕始见天地朝祖宗,哀励祗严,不克是惧,惟尔肇自清庙,逮予还宫,賛导法仪,逾于四百,俛伏趋数,讫无尤违,夫何叔孙,用是为比?顾此冲昧,实頼老成,不有甄升,孰明勤荩?奉常正秩,左揆兼荣,六乐九仪,兴替在此,无忘勖率,以厚人伦」。
18
原賛晋潘岳《故太常任府君画賛曰:堂堂我君,鉴象开庆,逸徳宣猷,含真履素,味道无闷,守终纯固。弓舆爰集,抚翼清举,翰飞公庭,龙升天路。初掌万国,流化千里。遂管秘籍,辨章旧史。入登常伯,出作卿士。外内惟允,庶绩咸理,中节日新,令问不已,济济儒林,翼翼国子。 孙绰太常碑賛曰:海岱协灵,育此多士,峩峩君侯,东国之纪,金徳发耀,英风劭起,文齐游夏,行俦鲁史,有邈其升,令问不已,人亦有言,徳崇誉髙,束帛旣贲,旌节仍招,仪刑朝堂,流风丹霄,将振华衮,永焕皇朝。
19
原箴汉扬雄《初学记》作「崔駰」。《太常箴》曰:翼翼太常,实为宗伯,穆穆灵祗,寝庙奕奕,称秩元祀,班于羣神,我祀既祗,我粢孔蠲,匪愆匪忒,公尸攸宜,弗祈弗求,惟徳之报,不矫不诬,庶无罪悔。无曰我材,轻身恃筮,东邻之牺牛,不如西邻之麦鱼,秦殒望夷,隠毙锺巫,常臣司宗,敢告执书,増明宣宗太常寺箴曰:为国之要,事神理民,太常典祀,式交百神,昔予祖考,致严祀享,厥有纯诚,敬恭恊相,朕承丕绪,思用允廸,尔祗尔肃,以辅以翼,仪度必饬,粢盛必洁,无黩无慢,凛乎对越,事神之本,惟心之䖍,岂直临事平居,有严神之鉴矣,来歆来止,神之歆矣,民之福矣。无曰㝠寞,洋洋有临。汝惟懋哉,其慎其钦。
20
原墓志梁元帝太常卿陆倕墓志铭》曰:「如金有鑛,如竹有筠,体二方拟,知十可邻。两升凤诏,三侍龙楼。南皮朝宴,西园夜游。词锋飇竪,逸气云浮。日往月来,暑流寒袭,东耀方逺,北芒已及,坠露晓团,悲风暮急」。 沈约《太常卿任昉墓志铭》曰:天才俊逸,文雅宏备。心为学府,辞同锦肆。含华振藻,鬰焉髙致。川溪望归,岩阿待阙。幽光忽断,穷灯黯灭。尔有令问,兰薫无絶」。
21
原表:「梁陆倕为王光禄转太常,让表曰:昔者楚徳方盛,孙叔濯衣,汉道克隆,一作昌王阳结绶,故拜命无辞,受爵不让,况宗卿清重,厯𨕖所难,汉晋以降,莫非素范,辞爵则桓郁、张奋,让封则丁鸿、刘恺、潘尼之文,雅深纯华,表之从容退黙,自此迄兹,风流继轨,以臣况之,曽无等级,陈沈炯为周宏正让太常表:臣闻玉舄一作为雕楹,不取材于蟠木,丹朱绣黼,岂袭冕于萝薜?何则?适用各有所宜,朝野不可一㫖,叔孙之分定礼仪一作「野外定礼」,倍资典实,刁协之躬为唱引,岂易其仪,賔主阙对一作「九賔阙相」,封禅失仪,责以司存,云谁之咎?况南史执简,转见违才,君举必书,尤难妄冒。 増唐髙、郢、谢再除太常卿,充礼仪使,表曰:「秩宗之任,典司三礼,奉常之𨕖,班列九卿,前古以来,用人为重,非有望实,不宜谬居。臣昔叨此官,已为负乘之惧,今复再歴,信増濡翼之忧,况専职礼仪,别䝉委遇,眀时大礼,方奉郊禋,未学謏闻,何徴损益?饮氷斯切,俟驾靡遑。
22
原传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𫝊曰:耻一物之不知,惜寸隂之徒靡,下帷闭戸,投斧悬梁,虽元晏书淫,文胜经溢,康成之忽忘所往,公叔之颠坠硎岸,无以异也。若夫大才卓尔,动称絶妙,辞赋极其清深,笔记尤尽典实,若闻金石似注河海,少孺速而未工,长卿工而未速,孟坚辞不逮理,平子意不及文,孔璋伤于健,仲宣病于弱,其有集论,尚书穷文质之敏,驻马停信,极舋舋之功,莫尚于斯焉!君职等曹张,声髙左陆,时乃髙辟雪宫,广开云殿,秋牕春戸,冬燠夏清,九醖斯浮,百羞并荐,云销月朗,聿兹游客,朋来旅见,辞人才子,辩圃学林,莫不含毫咀思,争髙竞敏,乃整袂端襟,翰飞纸落,豪人贵仕,先达后进,莫不心服貎惭,神气将索,顾余不敏,厠夫君子之末,可称𡨕契,是为神交,二三君子,唯以从游日暮,亭号昭仁,庶子云咫尺,康成斯在,借此嘉言,将无絶乎?千载増序,宋杨杰《太常祠祭总要序》曰:凡太常典礼,少府共服器光禄,共酒齐黍稷,果实醯醢,将作共,明水明火,太府共香币,太仆共牛羊,司农共豕俎,有司应命,人或为之骚然。熙寜四年冬,诏以诸寺监祠事隶于太常,所以肃奉神之礼也。太常初置主簿,杰首被命,至局之日,寺监羣吏各执故习,惘然不知祭酒之聫事,杰乃集诸司所职,为旁通一卷以示之,于是上知其纲,下知其目,大事从其长,小事则専达,郊庙羣祀,焕然易明,有司百执,各扬其职,职事相聫,罔不修举,命曰熈寜太常祠祭总要云。
23
増札子宋张孝祥太常札子曰:陛下祗见郊庙,靡爱圭币,懐柔百神,独声诗之荐,未称明徳,伏覩太常所奏乐章,第其篇叙,则有详略之不同,稽之文义,则或违牾之弗协,三嵗之祝祠,四时之常祀,率用此也,而习熟所传,有司弗议,臣甚惧焉。恭惟真宗、仁宗,实始亲制荐飨乐章,所以申景铄,宣至和,假三灵之驩者,炳然与日星较著,而当时辅臣奉诏而作者,亦皆依末,光垂典册,雅颂所编,不足道也。臣愚欲望圣慈深诏迩臣,取凡太常乐章,更定篇次,标列部分,具以奏御陛下万几之暇,用列圣故事,择宗庙郊禖亲祠所用,骏发睿思,肆笔而成。其馀命大臣与两制儒馆之士,一新撰述,裒为成书,下之太常,庶几追继《韶》《濩》,施之无穷」。
24
太常少卿一。
25
増六典曰:凡有事于宗庙,少卿率太祝、斋郎入荐香烛,整拂神幄,出入神主。将享,则与良醖令实樽罍。 《后魏书》曰:「景明初,班职令、太常少卿第四品上第一清𨕖,明礼兼天文隂阳者为之」。 又曰:「元顺为太常少卿,以父忧去职,哭泣欧血,身自负土,时年二十五,便有白髪免䘮抽去,不复更生,世人以为孝所致。 《北史》曰:魏斛斯徴字士亮,为少卿,博览羣书,尤精三礼,兼觧音律。自魏雅乐乆废,徴博采遗逸,其乐始备乐。有錞于者,近代絶无此器,或自蜀得之,皆莫识徴见之,曰:「此錞于乐也」。遂依干寳《周礼注》为芒筒振之,其声极清,衆乃叹服。 《三国典略》曰:「齐太常少卿袁聿修与廵省河南、兖州刺史邢邵为故旧。邵尝于省中呼聿修为清即,至是送紬为信,聿修不受,与邵书曰:𤓰田、李下,古人所谨。邵报书曰:昔为清郎,今为清卿矣」。 《山堂肆考》曰:唐太宗使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乐伎不进,数被让。王圭与温彦博同谏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诮之,臣窃以为不可」。 职林曰:唐于休烈为少卿,恭俭温仁,亲贤下士。 又曰:元澹字行冲,景云中授少卿。行冲以系出拓䟦,恨史无编,乃撰《魏典》二十篇,学者向之。有人得铜器似琵琶,人莫能辨。行冲曰:「此阮咸所作也」。雅乐家遂谓之「阮咸」。 《册府元龟》曰:唐李勉为太常少卿,肃宗时将大用勉,㑹李辅国恃宠,欲勉降礼于已,勉不之屈,竟为所抑。 分纪曰:唐韦万石,上元中迁少卿,当时郊庙乐调及宴会杂乐,皆万石増损之,时谓称职。 《职林》曰:郑肃,元和中转太常少卿。肃能为古文,而尤长于经学,博士以下必就肃决之,据经条答。 《唐书》曰:冯定,字介夫,为少卿。文宗每听乐,诏奉常习开元《霓裳羽衣舞》,以《云韶乐》和之。舞曲成,定总乐工阅于庭,定立于其间。文宗以其端严若植,问知其姓氏,因吟其《送客西江诗》,赐以禁中瑞锦,诏悉所著以上,遂迁谏议大夫。 《事文𩔖聚》曰:宋张载,字子厚,嘉佑三年登第。熈寜二年赐对,除崇文舘校书、同知太常礼院事。 分纪曰:宋英宗赐少卿孔叔謩、金紫,叔謩以劳当迁,上不欲以卿监当管库之务,故有赐。后以为例。 又曰:鲜于侁子骏,元佑初为少卿。㑹罢太祝,侁言:「神考厘定官制,太常设奉礼太祝,诚不可废,乞复置,仍请自朝廷𨕖有学行者授之职」。诏从之。 《元史》列𫝊曰:王约使髙丽,还报,称㫖,除太常少卿,寻诏约同宗正御史谳狱京师,约辞职在清庙,帝不允。 《吾学编》曰:卢原质,寜海人,洪武二十八年,升太常少卿事。建文帝屡有建白靖难后,召见不屈,死之。又曰:廖升洪武二十九年擢太常少卿,建文元年勅修《髙皇实录,升及翰林侍讲学士髙㢲志为副总裁。升愽雅有史才,朗达负气,闻忠诚伯茹常等自龙潭还,恸哭与家人诀,自缢死。 明诗小𫝊曰:李开先,嘉靖中擢太常少卿,㑹九庙灾,上疏自陈,竟罢归归,而治田産蓄声伎,徴歌度曲为新声,小令搊弹放歌,自谓马东篱张,小山无以过也」。
26
太常少卿二
27
増清卿 髙𨕖上详少卿一卿曲阜集行,范育太常少卿,制太常贰 ,尤为髙𨕖,台省侍从多出此途。 讽中令。 迁諌议。唐职林曰:薛稷迁太常少卿,会锺绍京为中书令,稷讽使让,因入言于帝曰:「绍本胥史,素无才望,今特以勲进师长百僚,恐非朝廷具瞻之美」。帝然之,遂许让中书令,下详少卿一。 闲廏稍备。 经学尤长。《山堂肆考》曰:「唐姜时,转太常少卿,时国马缺乏,请以诏书市马,六胡州卒得马三千,闲廏稍备, 下详少卿一 専任礼乐 特赐金紫。曲阜集温益除太常少卿,制、奉常巨卿不常置为之,少者益専寺任礼乐之事,皆取决焉。 ,下详少卿一。 请辍游幸」。 议定配享《山堂肆考》曰:「宋吕公著嘉佑中同判太常寺,数言濮王在殡及请宴北使,毋用乐。上元辍游幸,废温成皇后庙,多见听用, 又曰:宋秦观撰鲜于侁行状:鲜于侁为太常少卿,会议神宗配享功臣,或欲用王荆公、吴文惠者,侁曰:冨文忠勲德,天下具知,宜配享。其议遂定」俾居卿副。 必谨择人」。公是集行吕务简制,俾居列卿之副。 闻见近録曰:神宗诏执政诣天章阁议官制,除目至太常少卿。帝曰:「此必谨择人,可除范纯仁、王巩」。
28
太常少卿三
29
増诗唐杜牧送崔少卿诗曰:「帝命诗书将,坛登礼乐卿,三邉要髙枕,万里得长城,对客犹裦博,填门已斾旌,腰间五绶贵,天下一家荣,野水差新燕,芳郊弄夏鸎,别风嘶玉勒,残日望金茎!榆塞孤烟媚,银川緑草明,戈矛虓虎士,弓箭落雕兵。魏绛言堪采,陈汤事偶成,若湏垂竹帛,静胜是功名。 柳宗元《贺宏农公诗》曰:「响切晨趋佩烟浓,近侍香司仪六礼洽论将,七兵扬合乐来仪。凤尊祠,重饩羊。卿材优柱石,公器擅岩廊。
30
増制唐孙逖行韦恒太常少卿制》曰:神清气爽,识逺心㣲,周才可以求备,雅望期于必复,自登近宻,已积嵗年,淑慎有恒,闲和易退,奉常之亚,称职为难,宜囬夕拜之荣,俾在春官之属。 白居易《行陈中师太常少卿制》曰:「筮仕立身,皆有本末,不背俗以矫迹不趋,时以沽名,从容中道,自致闻望,如玉在佩,动必有声,为时所称,何用不可?朕以立国之本,礼乐为先,今之太常,兼掌其事,贰兹职者,不亦重乎?厯代迄今,谓之清𨕖,往服是命,行覩有成。
31
増记唐独孤及太常少卿㕔壁记曰:太常掌玉帛钟鼓等威文物以报,本乎天地、神祗、人鬼,凢吉凶军賔嘉之礼,唐、虞谓之秩宗,周谓之宗伯,秦谓之奉常,汉谓之太常,其掌一也。后魏始建少卿,官少小也,用别二卿。大小之序,亦犹宗伯有小宗伯。列国有上卿、下卿,郡有守丞,亦位亚一等,以少参长而佐其成务焉。故事,自御史中丞、给事中、中书舍人迁秩为亚卿者,必于是司故官因职雄地以人贵,馀八卿不敢与太常齿云。
32
太常丞一。
33
原杜氏《通典》曰:「太常丞,秦置一人。汉多以博士、议郎为之。后汉凡诸丞皆掌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举庙中非法,皆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职官要録》曰:晋、宋九卿丞,皆进贤一梁冠,介帻,皂衣,铜印黄绶。齐、梁墨绶。厯代皆有梁旧用员外郎迁尚书郎,天监七年,改视尚书郎。陈因之。后魏、北齐亦有之。隋有二人。唐因之,分判寺事馀寺丞职并同。 増《文献通考》曰:宋皇佑中,诏特差近上知礼官一员兼丞事。建炎三年,省绍兴复置。 《续文献通考》曰:辽、金、元皆有之。明太常丞二人,正六品。
34
太常丞二。
35
増推髙。 畏直职林》曰:温辅国居邺,薛嵩荐于朝,授太常丞,辅国一谢,嵩即去,屏处郊野,世推其髙。《太山堂肆考》曰:「宋石待问,眉山人,少以诗赋名累,官至 常丞时,丁谓畏其直钱易竒其文,杨亿、李谔,服其议论。 賛郊礼 记夷曲》胡文恭行王圭制,丞诸乐卿賛我郊礼 。唐职林》曰:「天后时,李嗣真为太常丞,闻东夷三曲:一遍授胡琴,弹之,无一声遗忘」。 论圣学 撰庙碑宋李浩行状曰:「浩孝宗即位,以太常丞召,至阙,首论圣学,以为人主务学,则其馀嗜好无间而入矣」。 明诗小𫝊曰:「张羽,洪武初举贤良,不出,徴起,廷对称㫖,擢太常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十六年,帝亲藁滁阳王事,实命羽撰庙碑」。当时以大制作推重如此。 廵视坛壝。 参总礼乐。中兴系年録曰:太常丞一人,以礼乐久次,官髙者充,掌检校乐器,廵视坛壝。 南丰拟制曰:「丞于奉常,参总礼乐之事」。请复庙享。 诏阅工器《山堂肆考》曰:「宋范希纯为太常丞,旧制,太庙荐享,逐室设常食一牙盘,元丰四年奏罢之。希纯奏请复旧制,易其名曰荐羞。 又曰:「宋绍兴十一年,时太乐废,诏太常丞周执羔辑旧闻,阅工器,而乐始备」。。 原谷永数言得失。 覆之决定疑议。汉书曰:谷永为太常丞,数上疏言得失。建始三年冬,日食、地震,同日俱发,诏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太常阳城侯刘庆忌举永待诏,公车对䇿,与杜钦俱为上第,皆以其书示后宫。 陶氏家𫝊曰:陶覆之为太常丞,凡宗庙疑议多所决定,时人为之语曰:「定礼决疑,问陶覆之」。
36
太常丞三。
37
原秩比千石,总署曹事,《续汉书百官志》曰:太常丞一人,秩比千石,总署三曹事。増五礼,六乐自出,王氏《彚苑》曰:汉太常丞,以博士、议郎为之,盖五礼六乐所自出。修七祀,又曰:唐因隋太常丞,凡享太庙,则修七祀于西门之内。居官不妄进取。《言行録》曰:宋陈尧佐居官不妄进,取为太常丞,十三年不迁。
38
太常官属 主簿署博士吹奉礼郎医协律郎郊社 鼓 署 太 署太卜署廪牺署
39
原杜氏《通典》曰:「主簿,汉有之汉卤簿之制,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乗。魏、晋亦有焉。梁天监七年,十二卿各置主簿一人。陈因之。北齐有功曹、五官主簿二人厯代诸主簿多说在《列卿篇》。唐置二人,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监印给纸笔等事馀寺主簿并同职。 増《文献通考》曰:宋皇佑中,宋祁乞増置一员,勾检在寺文书及掌出纳,遂除胡瑗,后省不置。元丰正名,初除王子竒建炎三年省,绍兴十年复置。《言行録》曰:宋李浩除太常寺簿,轮对,陈无逸之戒,且论宿卫大将,恩宠太过,髙宗感其言宿,将旋就第。宋自秦桧扼塞言路,士风寝衰,至是浩与王十朋、冯方、查龠、胡宪始相继有所开陈,时号「五贤」。闻者,兴起太学之士,至为五贤诗以述其事。 《续文献通考》曰:元无明有典簿二人详太常卿。 原杜氏《通典》曰: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晋因之,掌引导乘舆,王公以下应追諡者,则博士议定之秦有博士数十人。两汉太常属官皆有博士,掌以五经敎子弟,则今国子博士是也,端委佩玉,朝之大典,必于询度,厯代皆有,隋有四人,唐因之,甚为清𨕖,资位与补阙同。掌撰五礼仪注,导引乘舆,賛相祭祀,定诔諡及守祧庙、开闭堋室及祥瑞之事中宗将为韦后父鄷王陵庙各置五品,令太常博士杨孚曰:兴寜、永康陵尚置七品,令鄷王不可上逾先帝。尚又勅武氏崇恩庙斋郎以五品子充。孚曰:「太庙斋郎 取七品以下子,武氏不宜取五品也」。上曰:「太庙可凖崇恩置孚曰崇恩,为太庙之臣,太庙为崇恩之君,以臣准君,犹为僭逆,以君准臣,奈天下何?事皆寝。 増《文献通考》曰:宋祥符中,置博士二人,后四员。元丰正名,初除何洵直博士,掌讲定五礼仪式,有改革则据经审议。凡于法应諡,考其行状,撰定諡文,有祠事则监视仪物,掌凡賛道之事。中兴省丞、簿,而太常博士如故。绍兴九年,谏议大夫曾统言:「祖宗朝太常博士四员,今见一员,添置一员。隆兴元年,从王太寳等议,并省博士一员。 《续文献通考》曰:「辽、金皆有博士。元博士二员,正七品。明博士二员详卿一。 原杜氏《通典》曰:「奉礼郎,汉大鸿胪有理礼郎四十七人,晋理礼郎四人,属太常令。后魏理礼郎四人。北齐有奉礼郎三十人,属鸿胪寺之司仪署。后周有理礼中士、下士各一人。隋有奉礼郎十六人,属太常寺。炀帝减置六人。唐初有理礼郎四员,掌设板位,执仪行事。至永徽二年,以庙讳改为奉礼郎。开元二十三年,减二员奉礼本名理礼国家撰《五代史志》,至永徽七年乃成,于时此官已改,故《隋书》、《百官志》谓北齐及隋理礼皆为奉礼,奉礼之名虽见于前史,其改始自永徽。 増《文献通考》曰:宋奉礼郎品秩见前,掌奉币帛授初献官,大礼则设亲祠板位,太祝掌读册、授搏黍以嘏告,饮福则进爵,酌酒受其虚爵。 《续文献通考》曰:辽有奉礼郎、金奉礼郎,从八品,元奉礼郎二员,又有奉礼兼检讨一员,并从八品,明有賛礼郎九人掌详卿一。 原杜氏《通典》曰:「协律郎,汉曰协律都尉,李延年为之,武帝以李延年善新声,故为此官。后汉亦有之。魏杜䕫亦为之魏武平荆州,初得杜䕫知音识旧乐,故为此官。晋改为协律校尉。后魏有协律郎,又有协律中郎。北齐及隋协律郎皆二人。唐因之。掌举麾节乐,调和律吕,监试乐人典课。 増《文献通考》曰:宋协律郎,朝宴亲郊,则遣官摄事。崇寜后,协律郎隶大晟府,又有按协声律、制撰文字、韵谱等官,以京朝官𨕖人或白衣士人通乐律者为之。《续文献通考》曰:辽及金、元皆有之,明协律郎二人掌并详卿一。 原杜氏《通典》曰:「两京郊社署。《周官》有典祀,掌以时祭祀。秦、汉有太祝令、丞、属奉常,景帝改为祠祀,武帝更曰庙祀。后汉祠祀属少府。魏、晋有太祝令、丞。宋曰明堂令、丞,掌祀五帝之事。齐有太祝及明堂二令。梁有明堂、太社二令,并属太常。北齐太庙令兼领郊祀、崇虚二丞郊祀掌五郊羣神,崇虚掌五岳、四凟神。后周有司郊上士、中士、司社中士、下士。隋太常寺置郊社署令、丞各一人。唐因之。掌郊社、明堂、祠祀、祈祷及茅土、衣冠等事。 増《文献通考》曰:宋嘉佑元年,置郊社令,命石祖元为之。熈寜元年,郊社局令张伯世言:「局有郊社名而不主四郊之事,于是始主四郊坛壝之事。按《唐六典》,两京郊社局令各一人,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然则郊社令通管五郊之事,乞自今兼令勾当四郊坛壝之事,使得廵视提举,所贵官正其名,郊兆寛洁。从之。郊社令掌廵视四郊及社稷之坛壝,掌凡埽除之事,祭祀则省牲。渡江初阙,绍兴十九年,始除韩彦直为太社令,请给并依五监主簿例。 《续文献通考》曰:金郊社署隶太常。承安三年,设祝史、斋郎百六十人,作班祇儤使,周年一替。大安元年,奏兼武成王庙署令一员,丞一员,掌社稷、祠祀祈祷并㕔舍祭器等物。元郊祀署属太常,秩从六品。大徳元年,始置令二员、丞一员。明洪武二十四年,设各祠祭署、奉祀、祀丞详卿一。 原杜氏《通典》曰:「鼓吹署,《周礼》有鼓人,掌六鼓四金之音。后汉有承华令,典黄门鼓吹,属少府。晋置鼓吹令、丞,属太常。元帝省太乐并鼓吹,哀帝复省鼓吹而存太乐。梁有鼓吹令、丞,又有清商署。北齐鼓吹令、丞及清商部并属太常。隋有鼓吹、清商二令、丞,至炀帝罢清商署。唐鼓吹署令、丞各一人,所掌颇与太乐同。 増《文献通考》曰:宋鼓吹局令一人,丞一人,崇寜后隶大晟府。详见《太乐署》 《续文献通考》曰:「辽鼓吹署有令、丞,金太乐署兼鼓吹署详太乐》。 元无明,亦不置。 原杜氏《通典》曰:「太医署。《周官》有医师上士、下士,掌医之政令。秦两汉有太医令丞《汉官仪》曰:「太医令,周官也,秩千石。丞,三百石」。。亦主医药,属少府后汉又有药丞,有医士长。魏因之。晋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而属宗正。过江省宗正而属门下省。宋、齐隶侍中。梁、陈因之。后魏有太医博士、助教。北齐又曰太医令、丞。后周太医下大夫。隋太医署令二人。唐因之,主医药、针灸、按摩呪禁,各有博士武德中,关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递相染此许,允宗每疗皆愈。或谓曰:「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荅曰:「医乃意也。在人思虑,有脉候幽隐,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别脉,然后识病之源。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立即可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意度,多用药味,譬之于猎,不知兔处,多发人马,空广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病,不亦疎乎?旣不可言,故无著述。 甄权,贞观中百馀岁,撰《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圗》,其弟立亦逹医术,撰《本草音义》七卷,《古今録验方》五十卷。 増《文献通考》曰:五代时有翰林医官使。宋制,翰林医官院使、副各二人,并领院事,以尚药奉御充,或有加诸司使者、直院四人、尚药奉御六人、医官、医学祗候无定员,掌供奉医药及承诏视疗衆疾之事。典二人。徽宗时,置翰林院勾当官一员,以内侍省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艺、圗画、医官四局。崇寜元年,诏医官有劳转皇城使实及五年,方许除遥郡刺史,又七年除遥郡团练,又十年以上方许除遥郡防御使。医官有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旧为军器库使、保安大夫旧为西绫锦使、保和大夫旧为𣙜易使、翰林良医旧为翰林医官使、和安成和、成安成全郎旧为军器库副使,保和郎旧为西绫锦副使、保安郎旧为𣙜易副使、翰林医正旧为翰林医官副使,翰林医官、翰林医效、翰林医痊、翰林医愈、翰林医证、翰林医诊、翰林医候、翰林医学,旧诸司使、副有医官使及副使。盖自太医丞、直院转医官副使叙迁年格一同,武官但为东班使额耳谓自法酒库以上至皇城使。政和初,既易武阶,而医官之名亦遂易焉,凡十有四阶,立和安大夫视榷易使以上,翰林良医视医官,使其和安,即以下视东副使,若医官副使,则以医正易之《官制旧典》曰:「此名皆大臣所撰,无所稽据。传曰:登髙能赋,可以为大夫。今乃以杂流为之,可见当时大臣之不学也」。 《续文献通考》曰:元世祖中统元年,置宣差提㸃太医院事,给银印,掌医事,制奉御药物,领各属医职,不隶太常院。至治二年,定制,院使十二员,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二员,经歴、都事各一员,照磨兼承发架阁库一员,吏不录所属八。诸路恵民药局,成宗元贞三年置。初,太祖于燕京等十路置局,官给银五百锭为本,月营子钱以备药物,择良医主之,以疗贫民。世祖末年,以失陷官本罢之。后复置,令各路正官提调医学、提举司。至元九年置,掌考校诸路医生课艺。试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明初,置医学提举司。洪武十四年,更设太医院令、丞、吏目、御医如文职授散官。嘉靖中,定本院院使一人,院判二人。其属:吏目一人,御医十八人。所属衙门恵民药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生药库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吏九人。院使掌医疗之法,院判为之贰。按元明太医院俱不属太常,而别为一衔,今姑附此。 原杜氏《通典》曰:「太卜署,殷官太卜为六太。《周官》:太卜掌三兆之法。秦、汉有太卜令,后汉并于太史,自后无闻。后魏有太卜博士。北齐有太卜局丞。后周有太卜大夫、小卜上士、龟占中士。隋曰太卜令、丞一人。唐因之。 増文献通考》曰:宋以太卜隶司天台,然不置専官。 原杜氏《通典》曰:「廪牺署。《周礼》有牧人,掌牧六牲,以供祭祀。秦、汉内史、左冯翊、廪牺令、丞,并掌牺牲雁骛,后属大司农。后汉河南尹属官有廪牺丞。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隋皆有之。唐令、丞各一人,掌牺牲、粢盛之事。 増《文献通考》曰:宋廪牺属光禄寺,有牛羊司。供应所,掌大中小祀之牲牷及大官宴享膳羞之用。监官三人,以诸司使、副及三班使臣充。监栈圈三人,以三班使臣充。
40
太常主簿
41
増深礼乐。 检文书,中兴㑹要》曰:宋绍兴十二年,太常少卿王赏言:「本寺主簿刘荣强记洽闻,又深礼乐,所有讨论文字,欲令共同讨论」。从之。 下见前官制。 与闻礼乐。 稽考簿书《职略》曰:「龙溪除苏良治制,簿领虽卑,然隶于太常,与闻礼乐之事,非他官比也」。 下见《四朝志》太常博士一。
42
増六典曰:太常博士掌辨五礼之仪式,本先王之法制通变,随时而损益焉。 《世说新语》曰:张凭举孝亷,诣刘真长还,船湏㬰,真长至,遣觅张孝亷船,同旅惋愕,即同载诣抚军刘前进,谓抚军曰:「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𨕖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张凭勃窣为理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通略》曰:唐贞观时,祖孝孙増换乐律不能决,温彦博曰:「吕才天悟絶人,闻见一接,輙究其妙。王圭魏徴称才制尺八十三枚,与律谐契」。 《唐书》曰:裴守贞授博士,髙宗将封嵩山,诏礼官议射牲。守贞奏曰:据周礼、国语》,郊祀天地,自射其牲。汉武封泰山,令侍中儒生射牲。至于馀祀,无射牲之文。 《职林》曰:袁利正、髙宗时为博士,上疏谏,以为前殿路门非命妇宴㑹倡优进御之所,帝纳之,𫝊诏曰:「卿奕世忠鲠,能抗疏规朕之失」。乃赐物百段。 《册府元龟》曰:唐韩思复,则天朝为太常博士,定南郊仪注,去太妃鼔吹,排羣邪,守大体,国家頼之。 山堂肆考曰:唐绍为太常博士,中宗时,始郊祭祝,钦明知韦后能制天子,欲迎谄之,即奏以皇后亚献。安乐公主终献,绍以为非,引谊固争,诏礼官集议,衆皆曲意同狥,钦明、绍独抗言不可,诸儒壮其节。 《合璧事𩔖》曰:唐尹知章迁太常博士,中宗时,议以凉武昭王为七庙,始祖,知章议武昭逺世,非王业所因,乃止。又曰:唐陈正节迁太常博士,𤣥宗奉昭成皇后祔睿宗室,而欲以肃明皇后并升焉,正节奏言:「庙必有配一帝一后,礼之正也。昭成皇后有太姒之徳,升配睿宗,肃明皇后既非子贵,宜在别庙」。于是留主仪坤庙,诏隶太庙,毋置官。 孔帖曰:裴寛改太常博士,礼部建言忌日享庙应用乐,寛自以情立议曰:「庙尊忌卑则作乐,庙卑忌尊则备而不奏」。中书令张说善之,请如寛议。 分纪曰:唐张荐贞元中帝亲郊,时更兵乱,礼物残替,为参缀典仪,略如旧章。 又曰:「王彦威淹识古今典礼,求为太常散吏,卿知其经生,补检讨官」。彦威采隋、唐凡礼沿革,皆条次彚分,号《元和新礼》,上之,拜博士。 又曰:「陆亘为博士寺,有礼吏孟真,乆于其事,凡吉凶六仪,祀官不能达,率访真真,倚以倨横。元和册皇太子,真参议偃蹇,亘榜逐之,胥吏失色。 《山堂肆考》曰:宋和岘,字晦之,凝子也,授太常博士,从祀南郊,岘賛导乘舆,进退闲雅。太祖谓近侍曰:「谁氏之子,何相礼之明辨乎?」左右以岘阀阅对。寻拜刑部员外郎,兼判太常寺。 《吕东莱集》曰:王居正刚中,为太常博士,朝廷惩创王氏邪说之祸,㑹故相韩忠彦议諡,居正云熈寜,初辟近臣坐讲之请,有功名教,宜諡曰文礼,而韩氏子乃以故事未有以礼为諡者,谒宰相求改,居正卒不改。 《东都事略》曰:常安民希古,为成都教授,上书论强国之本,曰「劝忠厚励名节」,元佑公卿荐其才,召为太常博士。 《元史列传》曰:「虞集除太常博士,丞相拜珠方为其院使,间从集问礼器、祭义甚悉。集为言先王制作,以及古今因革治乱之由,拜珠叹息,益信儒者有用。 又曰:王守诚性好学,从邓文原、虞集逰,文辞日进。泰定中,为太常博士,续编《太常集礼》若干卷以进。 又曰:「李好文,泰定中除太常博士,㑹盗窃太庙神主,好文言,在礼,神主当以木为之,金玉祭器宜贮之别室」。又言往年有诏为集礼,而乃令各省及各郡县纂修,宜其乆不成也。白长院自𨕖僚属数人,仍请出架阁文牍,以资采录。三年,书成,名曰《太常集礼》,太常博士二。
43
増明练。 清雅唐李吉甫,贞元中为愽士,时年尚少,明练典故。 《雍洛灵异録》曰:开元中,以太常礼仪声乐之司属,亦择才愽士,尤为清𨕖。 明沿革 具仪法职官分纪曰:崔龟从太和初为愽士,最明礼家沿革,时享宗庙,敬宗祝版称皇帝孝弟,龟从议以兄弟无称孝之义,宜去「孝弟」两字,从之。又称九宫不过列宿,不容为大祠,诏皆可其议。九宫遂为中祠。 下。见后杜牧制。 补容典考功行唐职林曰:僖宗时,啇盈孙为愽士,丧乱之后,制度彤紊,追补容典,皆盈孙折衷。又昭宗将谒郊庙,有司不知乐县制度,盈孙按周法以算数,此晏殊䫫,要令狐楚曰:叔孙通起帝典于桴鼔之中,自 以还,鸿生硕儒若贾谊、董仲舒、公孙宏,罔不以此进。元帝诏丞相、御史,明于古今通逹国体者,徵为博士,今行能在臣右者,知其班末禄寡,莫不以博士为愧,臣独以为荣,详曲台之仪法,考庶僚之功,行太常三卿始涖事,博士无参集之礼」。 引谊固争。 据礼以对。上详博士一亲。唐续通典曰:徳宗 郊,柳冕摄博士,据礼以对太子嘉异。 改集礼院。 撰明堂仪。唐续通典曰:令狐綯守兵侍同平章事。其日南省上事,故事送上,而同列必先集于少府监。时白敏中、崔龟从皆为太常博士,至相位,欲荣其旧署,乃改集太常礼院,因名为集礼院。龟从手笔志其事, 分纪曰:唐韦叔夏为太常博士,撰立明堂仪注,衆咸推服。 博士入相。 郎中兼职《续通典》崔龟从记》曰:博士,重官也,由此𨕖者,继登三事,而又并时同位者相望。元和初,权徳舆、李吉甫同在相位。长庆中,窦易直在中书,杜元预提印使西蜀,今仆射相公始与郑文简肃中与韦公琮同居中书,予复叨重委,因志所同,以遗他日,亦以知博士之𨕖为重焉。时令狐綯父楚亦以博士入相,时人荣之。 下详博士三。 获黄锺乐 造方域圗合璧事𩔖曰:「唐李嗣真为博士,访获黄锺,衆乐遂和。 又曰:唐吕才为博士,造方城图。 持议不俚。 諡法得正分纪曰:唐吕才累迁太常博士,帝病隂阳,家所传书多缪伪浅恶,世益拘畏,命才与宿学老师删落烦讹,掇可用者为五十三篇,合旧书四十七,凡百篇,诏颁天下。才于持议,儒而不俚云。《易》下详后白居 制 俾専戎檄」。 退,赐御书。九国志曰:南唐髙越为博士,淮上兵起,召赐金紫,俾専掌戎府檄书。 ,下详博士一。 安民力学。 倪涛能文,《东都事略》曰:常安民㓜颖悟力学,元佑公卿荐为太常博士。 又曰:倪涛巨济,能文有操履,举进士,为太常博士。 撰进礼书。 上言时事,《通略》曰:元佑五年,太常博士陈详道以所撰礼书进,给事中,范祖禹言其精宻过于聂崇义,诏两制详之。上《山堂肆考》曰:宋刘庠迁博士,英宗以灾异求直言,庠书论时事,遂除监察御史里行。 议论激切。 进退闲雅》《山堂肆考》曰:张九成除太常博士,陛对以正心术、用人才、收兵权为说,议论激切,上深奨叹 。下详博士一 作《千字文,定五礼式《山堂肆考》曰:宋崇寜中,米芾为博士,奉诏以黄庭坚小楷书作于字文以献, 又曰:「元豊初,除何□直博士,掌讲定五礼,仪式有改革,据经酌议。
44
太常博士三
45
増賛仪六典曰:「大祭祀则与卿以导賛其仪」。 妙𨕖《职官分纪》 《礼官》《合璧事𩔖》曰:「汉时谓博士为礼官,亦有称官大夫者」。 大典询度《晋书》:「博士之职,端委佩玉,朝之大典,必询度焉。 兼职。唐职林》曰:裴●通古今祀仪为太常博士,及至郎中,毎兼其职。 分务専治,《职林》曰:杨收言:汉制,总羣官而听曰省,分务而専治曰寺。太常藏天子之旗,常今旗常田车,隶太仆,非是。才称其官。分纪曰:唐裴守眞授太常博士,善容典。时谓才称其职。 修举坠典《事文𩔖聚》曰:柳子厚为陈京《庆复行状》云:「公为博士举疵,礼修坠典」。 问不虚酬。孔帖曰:崔龟从迁太常博士,问不虚酬」。 改封衍圣。事略曰:宋祖无择为博士,至和二年,诏封孔子孙宗愿为文宣公。无择言:「唐开元中,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是以祖諡而加后嗣也」。遂改封宗愿为衍圣公。太常博士四。
46
増制唐蘓頲行陈贞节太常博士制》曰:「卞寳辉光,楚材翘秀,穷《礼经》之奥博,践词律之风雅,参名列侍,每献昌言,掌事奉常,宜铨令典。 白居易行、郑涵等太常博士制曰:「早以文行,乆从吏职,軰流之间,颇为淹滞,况雅有学识,进修不已,礼官方缺,宜当此𨕖,凡朝廷礼制,或损益有疑,中外諡议,或褒贬不决,尔为博士,皆得正之。杜牧行萧砚太常博士制曰:礼至则无怨,乐至则不争,揖让而理天下者,礼乐是也。今国家上法三代,下采两汉,质文隆杀,皆有旧章,今命博士,非欲草具仪法,但使提举考习而已。著作佐郎萧砚,富有文学,黙守恬退尔,其为我折衷轻重,详校疑似,使祝宗卜史之徒,不敢以近习欺尔,斯则可矣!
47
御定渊鉴●函卷九十
URN: ctp:ws98151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