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二

《卷二》[View] [Edit] [History]

·诸王》

1
梁太祖长子友裕郴王开平三年十月追封。第二子友文,博王;开平元年五月九日册封。第三子友圭郢王开平元年五月九日封,至乾化二年六月三日篡位,伪改凤历元年二月十七日,京城军乱,侍卫都将袁象先率兵入宫,友圭自杀。少帝卽位,追削为庶人。第五子友璋福王开平元年五月九日封。第六子友雍,贺王;开平元年五月九日封。第七子友徽建王开平元年五月九日封。第八子友敬,康王乾化三年三月十二日封。
2
后唐太祖第二子存美邕王;第三子存霸永王;第四子存礼,薛王;第五子存渥申王;第六子存乂睦王;第七子存确通王;第八子存纪雅王同光三年闰十二月封。
3
庄宗长子继岌,魏王同光元年四月,中书门下奏:「皇子准故事合带宫使,请以继岌为兴圣宫使。」从之。至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封为魏王。继潼、继蟾、继嵩、继嶢皆皇子也,同光三年二月勅:「并可光禄大夫检校司徒。」
4
明宗第二子从璟元行钦所杀。天成三年六月追赠太保,未封王。第三子从荣,长兴元年八月封,至四年十一月谋逆伏诛,追削为庶人。清泰元年十二月勅:「故庶人从荣,获罪先帝,贻祸厥身,已历岁时,未营窀兆,虽轸在原之念,宜从有国之规,且令中书门下商量葬礼。」寻据太常礼院伏奏:「请准唐贞观中庶人承乾流死黔州,仍葬以公礼。」从之。第四子从璨安重诲所陷,天成四年三月,责授房州司户参军,寻杀之。至长兴四年七月,追赠太保,未封王。第五子从益许王长兴四年五月封,至晋天福四年郇国公,为二王后,奉唐帝祀。至开运三年,契丹犯京师,复封为许王,寻为番将萧翰伪立为帝,知南朝军国事。汉高祖入洛,遇害。
5
末帝长子重吉愍帝所害,未封王,清泰元年七月追册为太尉,立庙于莱州。第二子重美雍王清泰三年正月封。
6
晋高祖长子重英,虢王;第二子重义寿王权洛京留守,为张从宾所害。第三子重允,剡王;第四子重信,沂王河南节度使,为张从宾所害。第五子重进,夔王;天福七年四月追封。第六子重杲,陈王天福七年五月追封。第七子重睿许州节度使,未封王。
7
少帝长子延煦遥领陜府节度使。第二子延宝。遥领曹州节度使,按实録皆帝之从子,养为己子。
8
汉高祖长子承训魏王天福十二年二月追封。第三子承勲,陈王广顺元年三月追封。
9
周太祖第二子侗,郯王;第三子信,杞王;并汉末遇害,显德四年四月追封。
10
世宗长子宗谊,越王;并汉末遇害,显德四年四月追封。第三子宗让,曹王改名熙让。第四子熙谨,纪王;第五子熙诲,蕲王。并显德六年追封。

杂録》

1
后唐同光四年三月,内人郡主景姹奏:「唐昭宗诸王及皇子弟宗属千馀人,当朱梁弑逆之时,同时遇害,为三坑瘗于内西右龙兴寺北,请合为一冢,改葬。」勅:「宜令太常礼院,以故濮王一人为首,一品礼葬,仍委河南府监护丧事。」
2
长兴元年九月,太常礼院奏,草定册秦王仪注。博士段顒议曰:「据开元礼,临轩册命诸王大臣,其日,受册者朝服,从第卤簿,与百官俱集朝堂,就次受册,通事舍人引,不载谒庙还第之仪。自开元以后,册拜诸王皆正衙命使,诣延英门进册。皇帝御内殿,高品引王入立于位,高品宣制读册,王受册讫归院,亦无乘辂谒庙之礼。臣按五礼精义云:『古者皆因禘尝而发爵禄,所以示无自专,禀之于祖宗也。』今虽册命不在烝尝,然拜大官、封大邑必至殿廷,敬顺之道也。今当司欲准开元礼,其日秦王服朝服,自治所乘辂车,备卤簿,与羣臣俱集朝堂,就次受册讫,至应天门外,奉册置于载册之车。秦王升辂出,谒太庙讫,归理所。仪仗卤簿,如来时之仪。」从之。

公主》

1
梁太祖长女安阳公主,降罗延规,早卒。开平三年八月追封。长乐公主,降赵巗,开平元年五月十一日封。普宁公主王昭祚开平元年五月十一日封。 金华公主,开平二年十月封。真宁公主。乾化三年十月五日封。
2
少帝长女夀春公主,乾化三年四月五日封。第二女寿昌公主。贞明元年九月二十三日封。
3
后唐武皇长女琼华长公主,孟知祥同光三年十二月封。第二女瑶英长公主。降张延钊,同光三年十二月封。
4
明宗长女永宁公主,降晋高祖,天成三年四月封,至长兴四年九月,改封魏国公主,清泰二年三月进封晋国长公主。第十三女兴平公主,降赵延夀,天成三年四月封,至长兴四年九月改封齐国公主,至清泰二年三月进封燕国长公主。第十四女夀安公主,长兴四年六月封。第十五女永乐公主。长兴四年六月封。
5
晋高祖长女长安公主,降杨承祚,天福二年五月封,至六年五月卒。追封秦国公主,至七年九月又追封梁国长公主。从长女高平县主,第二女新平县主,第三女千乘县主,孙女永庆县主。并天福七年五月封
6
汉高祖长女永宁公主降宋延渥,天福十二年四月封,至乾佑二年十二月进封秦国长公主
7
周太祖第三女乐安公主,为汉室所害,广顺元年二月追封,至显德四年四月又追封莒国长公主。第四女夀安公主降张永德,广顺元年四月封,至显德元年四月封晋国长公主。第五女永宁公主。广顺元年九月追封,至显德四年四月又追封梁国长公主。

婚礼》

1
后唐同光二年七月,太常礼院奏:「按本朝旧仪,自一品至三品婚姻,得服衮冕剑佩衣九章。今皇子兴圣宫使继岌,虽未封建,官是检校太尉,合准一品婚姻施行。其妃,凖礼妇人从夫之爵,亦准一品命妇礼。至亲迎日,太常卤簿鼔吹前导,乘辂车,其妃花钗九枝,博鬓,褕翟衣九等。其日平明,皇帝差官告亲庙一室,宗正卿摄婚主行礼。其夕亲迎,兴圣宫使乘辂车,卤簿鼓吹前导,至女氏之门,以结彩车御轮交车。」从之。
2
晋天福四年八月,中书门下奏:「据太常礼院定来年长安公主出降仪,太仆寺供厌翟二马车,殿中省备团方、编扇各十六,行障三座,障三,伞一,大扇一,团大扇二。今车、障、伞、扇是同光元年皇后法物,欲备饰牙仗、厌翟车,后以四马,今权去二马。」从之。
3
五年二月,太常礼院奏:「长安公主以三月出降。按唐德宗朝礼仪使顔真卿议,婚用诞马,在礼无文。周礼:『诸侯以璋聘女。』礼云:『玉以比德。』今请驸马都尉加以璋,郡主之婿加玄纁,以代用马。书函之礼,出自近代,事无正经,请废之勿用。」诏曰:「纳采之时,主人再拜,使者不答,虽开元礼具载其仪,今宜答拜。仍令郑王重贵主其婚礼,中外不贺,馀依所奏。」

亲拜郊》

1
梁太祖南郊二。开平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其年十一月二日。
2
后唐庄宗南郊一。同光二年二月一日
3
明宗南郊一。长兴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其夜微雨,上召司天官问之。奏曰:「圣德动天,百灵斯会故也。」夜至半,雨止,天色晴明如昼,皆以为圣德所感。
4
周太祖南郊一。显德元年正月一日

杂録》

1
梁开平二年十一月,南郊礼仪使奏:「今检详礼文,皇帝赴南郊,服通天冠、绛纱袍,登玉辂,法驾卤簿。自清游队已下,诸卫将军平巾帻、绯两裆、大口袴;锦螣蛇银隐起,金带刀,弓箭似飞。执旗人引驾,三卫并武弁绯两裆、大口袴。供奉官并武弁服色各一人步从,馀文武官及导驾士绛衣、平巾帻,馀并戎服。准式,近侍导驾官自三引车,从本县令州府。御史大夫即朝服,各乘辂车前导。其引驾官员不总备车辂。自中书令、侍中已下则公服。内诸司使并常服。内人服色,礼文不载。」其年,自东都赴洛都行郊天礼,自石桥备前件仪仗至郊坛。
2
三年正月,以河南尹张宗奭为南郊大礼使。故事,皆以宰相为之,今以河南尹充,非常例也。
3
后唐同光二年正月,礼仪使奏:「南郊朝飨太庙,合祭天地于圜丘。旧制以亲王充亚献行事。」乃以皇子继岌为亚献,皇弟存纪为终献。
4
天成四年九月,太常礼院奏:「来年二月十八日致斋于明堂。准旧仪,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文武五品以上着袴褶,陪臣近例祇著朝服。」从之。
5
周广顺三年九月,太常礼院奏:「准勅定郊庙制度,洛阳郊坛在城南七里丙巳之地,圜丘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十有二陛,每节十二等。燎坛在泰坛之丙地,方一丈,高一丈二尺,阔上南出,户方六尺。请下所司修奉。」从之。太祖将拜南郊,故修奉之。

亲飨庙》

1
梁太祖二飨庙。开平三年正月二十三日,其年十月三十日。
2
后唐庄宗一飨庙。同光二年正月二十九日。
3
明宗一飨庙。长兴元年二月十九日。
4
周太祖一飨庙。广顺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庙仪》

1
梁开平元年夏四月,太祖初受禅,乃立四庙于西京,从近古之制也。
2
后唐同光二年六月十日,太常礼院奏:「国家兴建之初,已于北都置庙,今尅复天下,迁都洛阳,却复本朝宗庙。按礼无二庙之文,其北都宗庙请废。」下尚书,王正言等奏议曰:「伏以宫室之制,宗庙为先。今卜洛居尊,开基御宇,事当师古,神必依人。北都先置宗庙,不宜并设。况每年朝享,礼有常规,时日既同,神何所据。窃闻古道,例亦从权,如神主已修,迎之藏于夹室,若庙宇已崇,虚之以为常制。昔齐桓公之庙二主,礼无明文,古者师行,亦无迁于庙主。昔天后之崇巩、洛,礼谓非宜;汉王之恋丰、滕,事无所法。况本朝故事,礼院具明,洛邑旧都,高丘正位,岂宜远宫阙之居,建祖宗之庙。事非可久,理在从长,其北都宗庙,请准太常礼院申奏,宜从废停。」从之。
3
天成元年,中书舍人马缟奏曰:「伏见汉、晋已来,以诸侯王宗室承袭帝统,除七庙之外,皆别追尊私亲。汉光武皇帝立先四代于南阳,其后桓帝已下,亦皆上考前修,追崇先代。乞依两汉故事,别立亲庙。」诏下尚书省集百官定议。礼部尚书萧顷等议曰:「伏见方册所载,圣概斯存,将达苹藻之诚,宜新楶梲之制。臣等集议,其追尊位号及建庙都邑,乞依马缟所议。」
4
二年,中书门下又奏:
5
伏以两汉以诸侯王入继帝统,则必易名上諡,广孝称皇,载于诸史故事,孝德皇、孝仁皇、孝元皇是也。伏乞圣慈,俯从人愿,幸追王而荐号,兼上諡以尊名,改置园陵,仍增兵卫。
6
遂诏太常礼院定其仪制。太常博士王丕等引汉桓帝入嗣,尊其祖河间孝王曰孝穆皇、父蠡吾侯曰孝崇皇为例,请付太常卿定諡。刑部侍郎、权判太常卿马缟复议曰:
7
依准两汉故事,以诸侯王宗室入承帝统,亦必追尊父祖,修树园陵。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孝享之道,故事具。自安帝入嗣,遂有皇太后令,别崇諡法,追曰某皇,所谓孝德、孝穆之类是也。前代惟孙皓自乌程侯继嗣,追父和为文皇帝,事出非常,不堪效顺。今据礼院状,汉安帝已下,若据本纪又不见有「帝」字。伏以諡法「德象天地曰帝」,伏缘礼院已曾奏闻,难将两汉故事,便述尊名。请诏百官集议。
8
右仆射李琪等议曰:
9
伏睹历代已来,宗庙成制,继袭无异,沿革或殊。马缟所奏,诚有经据。乞下制命,令马缟据依典册,以述尊名。
10
乃下诏曰:
11
朕闻开国承家,得以制礼作乐,故三王不相袭,五帝不相沿,随代创制,于理无爽。矧或情关祖祢,事系蒸尝,且追諡追尊,称皇与帝,既有减增之字,合陈褒贬之辞。大约二名俱为尊称,若三皇之代不可加帝,五帝之代不可言皇。爰自秦朝,便兼其号。至若玄元皇帝,事隔千祀,宗追一源,犹显册于鸿名,岂须遵于汉典。况朕居九五之位,为亿兆之尊,不可总二名于眇躬,惜一字于先代,苟随执议,何表孝诚。可委宰臣与百官详定,集两班于中书,各陈所见。
12
惟李琪等请于祖、祢二室先加帝字,宰臣合衆议,奏曰:
13
恭以朝廷之重,宗庙为先,事系承祧,义符致美。且圣朝追尊之日,即引汉氏旧仪,在汉代封崇之时,复依何代故事?理关凝滞,未叶圣谟,道合变通,方为民则。且王者功成治定,制礼作乐,正朔服色,尚有改更,尊祖奉先,何妨沿革。若应州必立别庙,即地远上都。今据开元中追尊臯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皆立庙于京都。臣等商量,所议追尊四庙,望依御札,并加皇帝之号,兼请于洛京立庙。
14
敕:「宜于应州旧宅立庙,馀依所奏。」其年八月,太常礼院奏:「庄宗神主以此月十日祔庙,七室之内,合有祧迁。」中书门下奏议,议祧懿祖一室。后下百僚集议,礼部尚书萧顷等奏议请从中书所议。从之。
15
应顺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太常以大行山陵毕祔庙。今太庙见享七室:高祖、太宗、懿祖、昭宗、献祖、太祖、庄宗。大行升祔,礼合祧迁献祖,请下尚书省集议。」太子太傅卢质等议曰:「臣等以亲尽从祧,垂于旧典,疑事无质,素有明文。顷庄宗皇帝再造寰区,复隆宗庙,追三祖于先代,复四室于本朝。式遇祧迁,旋成沿革。及庄宗升祔,以懿祖从祧,盖非嗣立之君,所以先迁其室。光武灭新之后,始有追尊之仪,比祗在于南阳,元不归于太庙。引事既踈于故实,此时须禀于新规。将来升祔先庙,次合祧迁懿祖,既叶随时之义,又符变体之文。」从之。时议者以懿祖赐姓于懿宗,以支庶系大宗例,宜以懿祖为始祖,次昭宗可也,不必祖神尧而宗太宗。若依汉光武,则宜于代州立献祖而下亲庙,其唐庙依旧礼行之可也。而议諡者忘咸通之懿宗,又称懿祖,父子俱「懿」,于理可乎?将朱邪三世与唐室四庙连序昭穆,非礼也。议祧者不知受氏于唐懿宗而祧之,今又及献祖。以礼,始祧昭宗,次祧献祖可也,而懿祖如唐景皇帝,岂可祧乎!
16
晋天福二年正月,中书门下奏:「皇帝到京,未立宗庙,望令所司速具制度典礼以闻。」从之。二月,太常博士段顒议曰:
17
夫宗庙之制,历代为难,爰求礼经,以昭故实。谨按尚书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此是尧之庙也,然犹未载其数。又按郊祀録,夏立五庙,商立六庙,周立七庙。汉初,立祖宗庙于郡国,共计一百六十七所。后汉光武中兴后,别立六庙。魏明帝初立亲庙四,后重议,依周法立七庙。晋武受禅,初立六庙,后却立七庙。宋武帝初立六庙,齐朝亦立六庙。隋文帝初受命,立亲庙四,至大业元年,炀帝欲遵周法,议立七庙,次属传禅于唐。武德元年六月四日,始立四庙于长安。至贞观九年,命有司详议庙制,遂立七庙。至开元十一年后,创立九庙,又按礼记丧服小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郑玄注云:「高祖以下至祢四世,即亲庙也。更立始祖为不迁之庙,其五庙也。」又按礼记祭法及王制、孔子家语、春秋谷梁传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此是降杀以两之义。又按尚书咸有一德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又按疑义云:「天子立七庙,或四庙,盖有其义也。」如四庙者,从祢至高祖已上亲尽,故有四庙之礼。又立七庙者,缘自古圣王,祖有功,宗有德,更封始祖,即于四亲庙之外,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所以有五庙、六庙或七庙,要后代子孙观其功德。故尚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矣。又按周舍云:「自江左以来,晋、宋、齐、梁、陈相承,多立七庙。」今顒等参详,惟立七庙、四庙,即通其理。伏缘宗庙事大,不敢执以一理定之,故检四庙、七庙之文,参酌厥理,俱得其宜。他所论者,并皆勿取。伏请下三省集百官详议。
18
敕从之。左仆射刘昫等议曰:
19
臣等今月八日伏奉敕命,于尚书省集议太常博士段顒所奏宗庙事。伏以将敷至化,以达万方,克致平和,必先宗庙。故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疏云:「周制之七者,太祖庙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也。殷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太祖,禹与二昭二穆而已。自夏及周,少不减五,多不过七。」又云:「天子七庙,皆据周也。有其人则七,无其人则五。若诸侯庙制,虽有其人,则不过五。」此天子诸侯五七之异明矣。至于三代以后,魏、晋、宋、齐、隋及唐初,多立六庙或四庙,盖于建国之始,不盈七庙之数也。今欲请自立高祖已下四亲庙。其始祖一庙,未敢轻议,伏候圣裁。
20
御史中丞张昭奏议曰:
21
臣前月中预都省集议宗庙事,伏见议状,于亲庙之外,请别立始祖一庙。近奉中书门下牒,再令百官于都省议定闻奏者。臣读十四代史书,见二千年故事,观诸家宗庙,都无始祖之称,惟殷、周二代以稷、契为太祖。礼记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云:「此周制也,七者,太祖后稷及文王、武王与四亲庙。」又曰:「殷人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也。夏后氏立五庙,不立太祖,惟禹与二昭二穆而已。」据王制郑玄所释,即殷、周以契、后稷为太祖,夏后无太祖,亦无追諡之庙。
22
自殷、周以来,时更十代,皆于亲庙之中,以有功者为太祖,无追崇始祖之例。具引今古,即恐词䌓,事要证明,须陈梗。,汉以高祖父太上皇执嘉无社稷功,不立庙号,高祖自为高祖。魏以曹公相汉,垂三十年,始封于魏,故为太祖。晋以宣王辅魏有功,立为高祖,以景帝始封于晋,故为太祖。宋氏先世官阀卑微,虽追崇帝号,刘裕自为高祖。南齐高帝之父,位至右将军,生无封爵,不得为太祖,高帝自为太祖。梁武帝之父顺之,左右齐室,封侯,位至领军、丹阳尹,虽不受封于梁,亦为太祖。陈武帝父文瓒,生无名位,以武帝有功梁室,赠侍中,封义兴公,及武帝即位,亦追为太祖。周闵帝以父泰相西魏,经营王业,始封于周,故为太祖。隋文帝辅周室有大功,始封于隋,故为太祖。唐高祖神尧祖父虎为周八柱国,隋代追封唐公,故为太祖。唐末梁室朱氏有帝位,亦立四庙,朱氏先世无名位,虽追册四庙,不立太祖,朱公自为太祖。此则前代追册太祖不出亲庙之成例也。
23
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汉、魏之制,非有功德,不得立为祖宗。殷、周受命,以稷、契有大功于唐、虞之际,故追尊为太祖。自秦、汉之后,其礼不然,虽祖有功,仍须亲庙。今亦粗言往例,以取证明。秦称造父之后,不以造父为始祖。汉称唐尧、刘累之后,不以尧、累为始祖。魏称曹参之后,不以参为始祖。晋称赵将司马卬之后,不以卬为始祖。宋称汉楚元王之后,不以元王为始祖。齐、梁皆称萧何之后,不以萧何为始祖。陈称太丘长陈寔之后,不以寔为始祖。元魏称李陵之后,不以陵为始祖。后周称神农之后,不以神农为始祖。隋称杨震之后,不以震为始祖。唐称臯陶、老子之后,不以臯陶、老子为始祖。唯唐高宗则天武后临朝,革唐称周,更立七庙,仍追册周文王昌为始祖,此盖当时附丽之徒,不谙故实,武立姬庙,乖越已甚,曲台之人,到今嗤诮。臣远观秦、汉,至于周、隋,礼乐衣冠,声名文物,未有如唐室之盛。武德议庙之初,英才间出,如温、魏、顔、虞通今古,封、萧、薛、杜达礼仪,制度宪章,必有师法。
24
夫追先王先母之仪,起于周代,据史记及礼经云:「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尊为天子,宗庙享之。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据此言之,周武虽祀七世,追为王号者,但四世而已。故自东汉以来,有国之初,多崇四庙,从周制也。况殷因夏礼,汉习秦仪,无劳博访之文,宜约已成之制。请依隋、唐有国之初,创立四庙,推四世之中名位高者为太祖,谨议以闻。
25
敕:「宜令尚书省集议奏闻。」左仆射刘昫等再奏议曰:
26
臣等今月十三日,再于尚书省集百官详议。夫王者祖武宗文,郊天祀地,故有追崇之典,以申配享之仪。窃详太常礼院议状,惟立七庙、四庙,即并通其理,其它所论,并皆勿取。七庙者,按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云:「此周制也。」详其礼经,即周家七庙之定数。四庙者,谓高、曾、祖、祢四世也。按周本纪及礼经大传皆曰:「武王即位,追王太王、王季,以后稷为尧稷官,故追尊为太祖。」此则即周武王初有天下,追尊四庙之明文也。故自汉、魏以降,迄于周、隋,创业之君,追尊不过四世,约周制也。此礼行之已久,事在不疑。今参详都省前议状,请立四庙外,别引始祖,取裁未为定议。续准敕,据御史中丞张昭奏,请创立四庙之外,无封始祖之文,况国家礼乐刑名,皆依唐典,宗庙之制,须酌旧章。请依唐朝追尊懿祖宣皇帝、献祖光皇帝、太祖景皇帝、代祖元皇帝故事,追尊四庙为定。
27
从之。
28
七年七月,太常礼院奏:「国朝见飨四庙:靖祖、肃祖、睿祖、宪祖。今大行皇帝将行升祔,按会要,唐武德元年,立四庙于长安,至贞观九年,高祖神尧皇帝崩,命有司详议庙制。议者以高祖神主并旧四室祔庙。今先皇帝神主,请同唐高祖升祔。」从之。
29
汉天福十二年闰七月,太常博士段顒奏议曰:「伏以宗庙之制,历代为难,须按礼经,旁求故实。又缘礼贵随时,损益不定,今参详历代故事,请立高、曾、祖、祢四庙,更上追远祖光武皇帝为始祖,百代不迁之庙,居东向之位,共为五庙,庶符往例,又合礼经。」诏尚书省集议。吏部尚书窦正固等议曰:「按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疏云:『周制之七庙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也。』又云:『天子七庙,皆据周制也,有其人则七,无其人则五。』至于光武中兴,及历代多立六庙或四庙,盖建国之始,未盈七庙之数。又按郊祀録,王肃云:『德厚者流泽广,天子可以事六代之义也。』今欲请立高祖以下四亲庙。又自古圣王,祖有功,宗有德,即于四庙之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今除四亲庙外,更请上追高皇帝、光武皇帝,共六庙。」从之。
30
周广顺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太常礼院议曰:『合立太庙室数,若守文继体,则魏、晋有七庙之文;若创业开基,则隋、唐有四庙之议。』圣朝体通礼,追諡四庙,伏恐所议未同,请下百官集议。」太子太傅和凝等议曰:「恭以肇启洪图,维新黄屋。左宗庙,右社稷,率由旧章;崇祖祢,辨尊卑,载于前史。虽质文互变,义取各殊,或观损益之规,咸系兴隆之始。陛下体元立极,本义祖仁,开变家成国之基,遵奉先思孝之道。据礼官议,立四亲庙,允叶前文。」从之。
URN: ctp:ws24228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