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八

《卷八》[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钦定四库全书
2
江西通志卷八
3
山川
4
瑞州府:
5
碧落山亦名鳯皇山,在府治后,上有碧落堂,相传唐武德时,应智顼刺郡,鳯皇集于此山,故名。
6
小洞山在府城西北,府学之右,宋苏辙与知军毛维瞻探菊有句云:「菊花金粟未曽吐,桂酒鵞儿空自黄明。景㤗初,知府夏泉建清风亭。
7
逍遥山在府城西北,唐元和十年,徙元阳观于其上,宋改为妙真宫。有仙人李八百葫芦井。
8
大愚山在府城东南朝阳门外,山麓有真如寺,宋吕祖俭上书忤韩侂胄,安置韶州,遇赦移髙安寓此,因号大愚叟。
9
龙化山,在府城西南上蔡门外。旧传东晋时有龙乗云化,去故名。
10
龙珠山在府城西北五十里,下有石,圆如珠,更有「竒石生,成以「易」二字倒插。凌霄文士多以易发科甲。
11
白鹤山在府城西北七十里,世传东晋时,仙姑丁秀英乗鹤飞升,旧有白鹤观,又西北为髙胡山。宋幸元龙坛记云:陈夫乞萃徒辅髙祖,论功封髙胡侯,子程袭爵,无后国,除乡里立庙祀之,旱祷如响,有永平二年断碑可辨。又白云山山下有超果寺东西两涧,瀑布泉流,柳州教授孙伯温有记,谓之「小麻姑」。
12
社山,在府城西四十里。《豫章记》云:「南有樟木,枝叶郁茂,上多竒鸟栖止。土人异之,立为社坛,岁时祈祷。又西为莲花山,峰峦攒簇如莲花。又西为坡山,因东坡游此得名。
13
西:龙山,亦名鷄笼山,在府城西四十五里,髙数百仞,蜿蜒起伏如龙,上有仙坛,下有古洞天,将雨则云雾以兴。
14
鳯岭山在府城西七十里。方舆记云:刺史应智顼尝屯兵其上岭,势峻拔,逺望如鳯相近,为飞霞山相𫝊,豫章吴真人猛修炼之地,每斋醮,有鹤数百,栖息于此,旬日乃去,复有彩霞覆之。
15
米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其平坦通行,处名米岭。豫章记》云:「四面流泉,土地膏沃,生禾香茂,为米精羙」。唐武德七年,因産香米,奏改州名为米州。
16
华林山在府城西北八十里半,属奉新境。《华林实録》云:西王母第九子元秀真人,于此筑坛以祭灵仙。隋大业末,应智顼遣义军罗武于坛西立三将军庙,后遂号为罗武庙。其山絶险,元明盗据为巢。详见《武事志》:荷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其前为琴岭。豫章记》云:池有红莲,昔仙人王子乔驾白象来游,象化为石,名白象石。今山巅有丁王二仙坛,下有栖霞观黄金城,亦名小浮邱。明廖暹有《荷山赋》,陈邦瞻作《荷华山放歌》。钧山在府城南三十里,山巓有刘仙翁洞。又南十里为羊山,俗名石炭岭。宋山川记云:山産燃石,以水沃之,即燃,措鼎可烹。
17
败伏山在府城南一百里,《方舆记》云:「陈武帝与贼战,此破其伏兵,故名」。
18
䝉山在上髙县南三十五里,《方舆记》云:「峭壁横险,厥材千寻,常有白云清霭,䝉蔽其上。宋庆元六年,有银铅坑冶,后复置银塲提举司以矿絶而废,山有瀑布泉,分为二派。
19
末山在上髙县西六十里,东连九峰。唐人云,韫映回合,迥出云末」,故名有道诠禅师道塲。宋阮阅诗,有「九峰深处古禅关」之句。
20
灵峰山在上髙县南二十五里,旧传风雨晦冥之夜,山有赤光,其大如斗,号曰金鸡,土人以为神,即其顶立灵峰。庙相近有寳云山,巉岩翠霭中,有僧庐曰寳云院。
21
镜山在上髙县东北二里许,其山有三端,圎如镜,中一径通行者,两山对峙如门,县治之后照也,其下为镜溪。又县治北十歩许有观山,登之可望数里,县东水南五里许有屛山,其势连亘若屏。
22
石潭山在上髙县西五里许山下,潭中心有龙门、石湾溪,水口相近者为柘湖山,山麓坦夷,乡人栽柘以饲蚕。遇蜀水,秋涨则弥漫如湖。又有小水,山横长七八里许,起伏如浪。
23
铁索山在上髙县西二十里,形有九十九股,桃源山在上髙县西,岿然如屏,春月万花烂然。宋幸元龙,号曰「人世仙境」,大书「小桃源」三字,以顔之西有西岭,三峰耸拔,状若笔架,南有天岭,行者若登天然。北有大王岭,石峰插天。
24
万石苍山在上髙县曲礼里之水,口髙数十仞,大可数百围,其石紫而光润,四源十坑之水,皆潴于石苍之下而东。石苍之外有圆峰十馀,如贯珠焉。
25
栎头山在上髙县西一百里,抵袁州万载界,白马山在上髙县北十五里,旧传有白马啮草山,头人至,輙奔腾而没,乡人异之,因名。
26
顾城山在上髙县西北十五里,相传昔有顾王都其上,每岁仲冬,乡民相率祀焉。按山南二里有古屯军营,则顾城乃故城之讹也。
27
黄冈山在新昌县西八十里,山势峻拔,为县内诸山之祖,明、万厯间,贼据为薮,因具题封禁。
28
三台山在新昌县学桂峰第一楼之北。县治南有案山,今名緑秀山,其下有澄潭。
29
桂林山在新昌县东二十里。旧传:「陶渊明所居尉山,在新昌县东北七十里」。旧传:「汉梅福为南昌尉,上书言事,不报,携妻子隠此」。宋幸元龙记云:「新昌有小溪溪,有桥曰迎仙,西行六七百歩曰尉田,子真所尝田也。田去宅仙观半里许,唐代改祠为老子宫,厯宋开禧乃复焉」。
30
灵源山在新昌县东六十里,苏辙有句云:「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盖拟游洞山,灵源未得也。状元、姚勉居山下,其地名天德乡。
31
石台山在新昌县南二十里,下有清凉院,东坡子由尝游此有诗。又南十里为志留山。旧传梁时志公驻,锡于此,下有定慧院。
32
螺山,在新昌县西十里,俯瞰螺滩,有东列螺。西列螺,俗呼贑山。
33
鳯凰山在新昌县北三十里,层峦耸峻下,有仙人石在新㑹市之溪濵,相近者为云溪山,其下有度门、院山、幽泉清。宋聂昌、龚端读书于此。
34
章平山,在新昌县西北三十里,瀑泉穿石,飞雪数仞。吉祥山在新昌县北五十里,一名瑞云山,唐悟本禅师居此上。有聪明泉,下有吉祥院。
35
八叠山在新昌县西北九十里,方舆记云:叠嶂纵横,断而复耸,故名山接奉新及宁州界。
36
五峯山在新昌县西北一百里,上有归云积翠罗、汉月桂佛岩五峰,故名,中有瀑泉,髙悬如布。宋崔鶠尝游此尚书倪思诗,「千岩万壑争献状,秀色寒光夺人目。黄檗山在新昌县西一百里,山之絶顶,有寺曰鹫峰,唐宣宗龙潜时,游方至此,尝与黄檗禅师观瀑布,因共聨句,一名鹫峰山。
37
台峰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斜溪之西,三峰如台星,故名慈云峰,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宋张商英曽游此有诗:碧云峰在府城西南八十里,上有雷祖殿,其侧有祈梦馆,又有员峤峰,在府城南八十里,与清江县接界。九峰在上髙县西四十五里,末山之东北,其峰有九:曰云末、飞云、香炉、翠霞、苍玉、芙蓉、清流、蛾睂、天竺,皆竒耸峻拔。东有灵龟洞,后有罗汉洞。宋蒋之竒漕,江西,尝游此。明邹文庄,守益开,剏讲堂,皆有诗。
38
多寳峰在上髙县南三十五里,䝉山之下,宋庆元间,银铅大发,故名。
39
乌峰在上髙县南七里,上産乌药,故名。又距县二十五里有梅峰,祷雨立庙。
40
折桂峰在新昌县东门外,尖耸秀特,俗呼火焰山。宋县令刘明老剗平其巅,以息火灾。明成化间,知县罗赞培之,亦不为灾。
41
石鼓岭在府治西,与府学对峙。下有潭,上有石鼓及卧牛石。明正德间,知府邝璠伐石垒塔。其上名笔峰,今废。
42
主岭在府城西北,近华林山,有南北岭、三寳岭,皆山势危峻,明正德七年,官兵分屯于此,以讨华林山,盗谚云:「若要华林败,三寳去立寨」。
43
马鞍岭,在府城东二十五里,宋景定间,民多避乱于此。曦岭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府学门对之,峭峰如画,又西南二十里为虎迹岭,相传晏仙骑、虎飞升之地,石有虎迹。
44
䕃冈岭,在府城西南八十里,有墟市,设巡检司。李家岭在府城西北六十里,下有石洞,乡民尝避寇于中,有插天石,形如笋,髙七八丈。
45
敖岭在上髙县北三里,即镜山最髙处也。《方舆记》云:「晋敖,真人得道之所,上有磨剑石,炼丹竈。
46
蓬莱岭在上髙县西六十里。相近有刁岭,又有石嵩岭,竒石耸如嵩岳,故名。
47
黄鳯岭在上髙县西九十里,俗传昔有黄鳯集,此寳珠岭在上髙县南三十里,相连䝉山,世传道明禅师自庾岭来,卓锡夜以寳光珠照十方,故名岭与新喻县连界。
48
浮楼岭在上髙县西一百里,末山之西,山峰秀拔,下有小溪,俗以其形如楼之浮水,故名其山。半属袁州万载县。
49
铜钉岭在上髙县西灵峰山侧,一名铜精岭,俗传许旌阳以铜钉钉蛟于此。
50
谢君岭在上髙县西千春南乡,亦名大乌尖岭,髙数百仞。旧传谢仲初于此得道谢,本万载人,尝寻真蹑其岭。
51
袁州岭在上髙县南九十里,末山之南,其岭至分水界,属上髙界,外属宜春县。
52
仓库岭在新昌县东南五里。五盐岭在县治西南二里,合盐泊、盐洲、盐渡、盐溪、盐歩为五,故名。
53
石门岭在新昌县北二里,里人蔡疆凿石开途,以便往来,如门䨇峙。县有八景石,门长啸其一也。
54
黄茆岭在新昌县北二十里,脉自章平山来,上有枫树三株,大丈馀,云气磅礴絶顶,凿石通道。宋淳熙间,有龙见居民,羣聚鼔噪,龙投山下,须㬰地裂,水涌,近山田宅,决没为湖者数顷,因号其地曰「龙破」。
55
金刚岭亦名万松岭,在新昌县北五十里,上有洞山寺,后为云峰坛。相传智慧禅师,种万松于此。每种一松,輙诵《金刚经》一卷,故名。又县北有彭祖岭姚云诗,「彭祖岭头春草生,逍遥洞口暮烟横」。
56
西岭在新昌县东北六十里,形若拜舞,俗名攀龙山。又东北十里为北岭,峰峦万叠,中有瀑布。又东北二十里为三圣岭。
57
大姑岭,在新昌县北八十里,与八叠山相连县之关隘。宋、元设巡司于此,上有仙姑翦刀石。
58
云峰岭在新昌县西北九十里。其山性腴,四时之菜自生。上有龙潭、真武坛、张梅二仙坛,及仙人石迹。又西北十里为分乡岭,接南昌、宁州界,其下有溪。
59
五龙冈在府城西,下有潭,深数仞,上有庙,先祀汉𨽻,隂候灌婴,后祀刺史应智顼,今为城隍庙。
60
龙冈在府城东一里,梁太清间为龙冈寺。唐即其地建靖州,今为禅寂院。
61
退田冈在府城西北二十里,相传兄弟有讼田者,至此而悔,故名。又西北二十里为青石冈,暴雨后有石钱、石磨等物,如指头大者甚多。
62
举子冈在上髙县西六十里,唐进士易重,居此相近为天则冈,土髙一丈八尺,冈南有遗甓,故碑俗云「古王者墓」。
63
旺贤冈在上髙县北二里学宫后镇,一名黄田冈,纽縓苍冈,在上髙县南二十五里法忍寺,北相传许旌阳炼丹于此,山湫有蛟魅,䕶为渊薮,輙作洪水,冲漂丹室,乃遣神兵擒之,钉于石壁,寺前有丹井,大旱不竭,上有行祠,産无名子。
64
赤珠冈在新昌县东八里,産红朱。又县东南二十五里有柘木冈。
65
䝉岩在上髙,县䝉山下,有二石洞,相望数百歩,能出云为风雨,岁旱祷焉,上洞不可游,玉沼当户,俯视惴栗,下洞虚豁,其广圅丈,深不可究,又有巨石屹立岩间,上下无所附,谓之无根石。
66
茘枝岩亦名龙岩,在上髙县九峰。寺前有石盘,其上生石,宛似茘枝。有洞曰龙洞。
67
灵岩在新昌县三十七都,亦名天隠洞,石像甚竒,右折百馀歩。有石岩,青质白,理隠成佛字拭之愈显。
68
春洞在府城后碧落山,每遇立春日,阳气吹灰出外,以鸡鵞羽贮其中,輙轩舞而出,谚云「袁州更鼓瑞州春」,指此。
69
迷仙洞在府治后即碧落洞,又名李八百洞,闭塞不可入,苏辙有「洞门藤蔓鎻烟霞」之句。绍兴壬申,州守罗荐建屋洞旁。
70
四基洞在上髙县南一百里,旧志云洞基占上髙、宜春、分宜、万载四县界,故名。明一统志作「四溪洞」。
71
慈光洞在上髙县西四十里,縁梯而下,有门可入,内可辟兵壁间,题云唐乾符二年,黄巢作乱在此,逃避相近,有邓、敖二仙洞。
72
真游洞在上髙县西五十里,润溪泉之侧,洞极深广,有佛像石乳及石棊局。又西十里为石含洞,洞有井,乡民岁首以火烛井,水溢,岁丰,涸则歉旱。
73
龙王洞在上髙县西茆冈,有泉流出,早晚黄浊,与潮候相应,有石可坐百衆,距县百里许。
74
小石龙洞在上髙县上马湖之右,其山形势如屛洞窈黑,非炬莫行。傍有两台,酷似龙头角,鳞甲具备,祷雨多应。
75
龙泉洞,在新昌县西十五里,俗传源出离相院,穿地十里,乃出流于溪。宋大观中,崔鶠游此有记。
76
九宜洞在新昌县西北盐溪中有灵石,自成峰峦水涸可观,云气上浮则风雨至。
77
桃花洞,一名雷孚洞,在新昌县北二十里,涧壑幽䆳。明里人熊翀子经臣结茅居此,号枫山逸叟。
78
呀口石在府城西北,近华林山。明正德间,剧贼陈枢一自诡其神杀人祀之,用以骇衆。
79
火石在府城北调露乡,其石黑色如铁。旧传丁仙姑炼成者,丁氏覆以亭世祀之。《髙安志云:宋丁絪知韶州,任满载还,其说为允。
80
金石在上髙县儒学前上有三丫司。《马地钤》云金石口开,丞相出罗。汉石在县东罗汉院侧,相传江涨石随水长。
81
葫芦石在上髙县南十里,状如葫芦。又县东二十馀里有白面石,以形似人立,故名。
82
厌水石,在新昌县东五里,其石髙五尺,径一丈,相传许旌阳立。此以厌邑之水灾。
83
夜合石在新昌县东北五十里洞山寺水口相传其石,昼开夜合,今不复然。
84
顾渊石在新昌县西南三十里,半入凌江,嶙峋髙耸。明成化间,豪民漆姓伐石烧灰学,使锺珹给㮄禁止。锦江旧名蜀水,自袁之万载发源至上髙,合新昌水入江,经府城东,汇南昌之象牙潭入章江。谚云:「锦水入市河,朱紫满城多」。盖锦江贯南北两城之中,分一支入南城也。
85
钟口江,在府城南三十七里,源发荷山入锦江,梁时人于此获古钟九乳,形制竒古,因以名江。
86
凌江在上髙县南,发源袁州、万载八叠山,于龙河渡东流,分脉经县城,与滕江合流,经府城入章江。
87
棠浦江,在新昌县东四十里太平乡诸水合于此,经上髙出安塘河入锦江。
88
滕江,在新昌县北三十里,天寳乡诸水合于此。逹盐溪出凌江口入锦江。
89
清湖在府城东十五里,其水四时清莹。明巡抚韩雍访隠士、朱孔彰于此,杨润撰记。
90
蒋家湖在府城南税课司之下。又城东南有陈家湖,市河经其中。又白练湖,在髙安县治后。
91
平湖在府城南十五里,有鹭桥、鵞峰、诸景。又南五里为珠湖,世传丁、王二仙遗珠于此。
92
药湖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相传吕仙曽遗丹,故湖蛙不鸣」。李攀龙诗:「丹药异人遗湖天,蛙声废」。铜湖在府城髙安县信义乡,注田数千顷,接丰城县界。
93
白家湖在上髙县五里许,灌田甚广。
94
白泽湖在新昌县东二里,相传许旌阳洗衣于此,至今水不汚浊,一名濯湖。县北十里有松湖,旧有熊氏花圃。
95
龙口水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源发蛟湖,北流至花园渡入锦江,一名谈口水。
96
华阳水在府城西南一百里,有小溪自新喻县界流至华阳北入锦江。
97
隠泉水在府城南钧山之东北,泉沸涌,出于平田。自三十六陂流出曲水桥,入清江界,合贑水。
98
曲水在府城南六十里,发源䝉山流,出潦浒口,东入贑水。其势回环萦曲,故名。
99
鸣水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北流合奉新江。《华阳实録》云:碧涧飞流,空谷振响,絶顶有石髙数丈,以物扣之,其声如鼓。
100
斜口水在上髙县西十里,发源䝉山合末山、九峰水,厯深村,斜陂入江。
101
六口水在上髙县北十里,源出上夫西流,南经河西阳乐花陂,至六口入江。
102
石洪港水在上髙县东十里,源出上夫东流,南经辛城,合沙溪、武泉,至甘罗渡入江。
103
易乐水在上髙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乾陀岭,经永平,至紫府口入江。
104
章舍水在上髙县东北三十里,源出新昌县党田塘浦,经黄塘,至广乐城头入江。
105
白竹港水在新昌县西四十里,源发髙岭,南流经上髙县入江。
106
小斜川在新昌县西南二里翰苑台之下,萦回曲折,入于盐溪。宋僧觉范以其风景类浔阳斜川,因名之。元至正间,典史罗思敬构亭于上,刘湏溪作记。
107
市溪在府城锦江水自靖安门流入城,经三让桥、世济桥,迤逦而东,出朝阳门,复入于江。宋寳佑癸丑,惠政桥成,有锦水市河连之象。是年,姚勉及第岁久湮塞,明正德八年,知府邝璠浚之,可通小舟。嘉靖乙未,太保吴山及第。
108
碧溪在府城,自幸龙王庙前流经通真桥,至府学前入江。
109
务农溪在府城东三十里,其水自新建县界至髙安县境,南流入江。
110
盐溪在新昌县西太和门外,一名若耶溪,上有盐洲西溪自宁州发源至新昌县一百五十里,回绕而东入上髙县。东溪在新昌县东北,源出奉新界,流入上髙。方塘溪在新昌县西四十里,发源黄檗山,流入上髙秀溪,在新昌县十五都,今名查溪,相传晋陶潜第五子佟居。此有渊明读书堂、靖节桥遗迹。
111
末山潭在府城米山西,潭极深险,旧传有巨牛赤尾,隂晦輙出伤禾稼,人畜应刺,史智顼除之,塞其潭。苏辙诗人言:「西有蛟蜃穴,闰年每与风雨俱」。
112
幸龙王潭在府治西五里。幸氏谱云:唐祭洒南容五世孙潭,字子渊,有异术,经汴都,尝致书于乡人曰:「城北门数里有潭傍有古木,即吾家也」。叩之必应,持书者如所戒,果有二童子出,俄一丈夫继之,宛如汴都所见,邑人异之,为立庙。岁旱,祷雨輙应,厯代勅封龙王,旧志作「幸南容者悞」。
113
樟树潭在上髙县治西,儒学前一名学潭,大江渊静为巨鳞窟宅。鳯潭在县西五十里云末峰之岩下。
114
龙潭新昌县有三,一在二十九都云峰,坛一,在三十都元道观,一在四十都黄檗山。
115
鮎鱼洲,在府城东二十五里,当锦江水口之冲。中流突起,竹木萦回,春夏水溢,洲随水长。秋冬四周,白沙如雪。上有楼阁,可供游眺。
116
鸬鷀洲,在上髙县罗汉石东。《司马地钤》云:「鸬鷀洲合状元生,又月沙洲,亦名状元洲,在县东二里许。
117
国朝康熙十年,知县梁淑乾倡议建塔于上仙。姑洲在上髙县西六十里,俗传有女仙经此。禄陂洲,在新昌县东南,旧儒学之左。
118
进龙池在府城东县学之右,南流入锦江,旧为学池,弃以畀民。明正德十年,知府邝璠复取隶本学。又府城锺秀门外有红菱池,亦隶学宫。
119
饮马池在府城北五十里浮云山南,甘泉清冽,相传应智顼义兵屯山下,饮马于此。
120
剑池在府治后,圃相传仙人李八百淬剑于此,中産白莲。宋黄庭坚赋制剑池之䓿萏以为「裳」者是也。又新昌县北七十里亦有剑池,传是许旌阳磨剑所。星落池在新昌县南三十里。旧传有星坠地成池,虽旱不涸,虽潦不盈。
121
圳泉在府城南八十里南城村。又府城西北:马鞍岭,有吴城、瀑、布泉。
122
武泉在上髙县北十里,泉深莫测溢,为沼,中多赬鲤,俗云不可食,取食輙死。上有晋皇甫武将军庙,故泉以武名。
123
普润泉在上髙县西十五里,亦名贯珠泉。其泉自石窦迸出,莫穷其源,循石厓为平地,昔方广十丈,今止丈馀。宋时有普润院,久废。
124
岩洞泉在上髙县南三十五里,漑田甚广,抵新喻县界。七星泉在新昌县城内。宋令刘明老凿七井以应七星。又县西十里净慧院内有五色泉。
125
竹山泉在新昌县西十五里。柴源之竹山涡口,气充味厚,絶无尘滓,清晨汲饮,可巳腹痛。
126
虎跑泉在新昌县西黄檗寺方丈内。旧传有虎跑地出泉,汲引不竭」。
127
丹井有五:一在府治后圃仙人李八百炼丹之所。一在府城东南四十里许,旌阳炼丹之所,一在城西七十里。晋丁义君女秀英炼丹之所一,在城南七十里许,丁王三仙炼丹之所,一在上髙县南二十五里许,旌阳投丹之所。
128
状元泉井,即旧贡院井,今在县学㦸门左,井上有亭,欧阳世善扁曰:「天一重,清」今废」。
129
花坞井,在府城北三十里。明正德七年,华林贼执通判姜荣妾窦氏,至此,投井死焉。今作亭其上。
130
白龙井在府城东十五里祥符观,昔有白龙出此,故名东阳井,在新昌县浴德池之左,久塞。
131
国朝康熙四年,知县黄运啓开浚乳泉井在新昌县西十里寳盖寺之侧,其水莹白如乳,袁州府。
132
袁山在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晋髙士袁京,隠居此山,卒葬其侧,故名以袁名州,义因山也。大袁、小袁两山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䨇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仰山,在府城南八十里,乃袁之镇山也,周回数百里,髙耸万仞,可仰不可登,因名絶顶,有集云峰入夏云,冒其岭则雨立,至冬微隂,即停雪山下,有唐郑谷读书处太平、兴国禅寺及二神庙、小释迦骨塔。
133
湖冈山在府城南十五里,晋邓表故宅山顶有炼丹台、养丹池、朝斗石。
134
小仰山在府城南三十里,晋、邓表修炼于此,又号「邓表。峰上有泉坛石臼,药竈,又名水晶山。宋州守萧炳诗:「万丈青山插碧,天真人炼药石依然」。
135
蟠龙山在府城南四十里,自麓至顶凡三十六曲,有蟠龙寺。唐末镇南节度使锺传建四面壁立,湍瀑飞泻,龙门关扼其前。
136
石门山,在府城南六十里,石峭如壁,中通小径。又南十里为木平山,山有三峰。宋州守王古祷雨有应,遂名其中峰曰妙庆,左曰瑞光,右曰慈云。
137
震山在府城东十里,下有岩,幽深险僻,唐彭云隠钓于此,寳应中徵召,不就。郡守嘉其行,因名其乡曰诏君乡,岩曰诏君钓台。唐卢肇有《震山岩记》,又东十里为雕山。
138
坤长山在府城西南七里,山自坤方来,连亘甚逺,故名书堂。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唐卢肇读书于此。万载县西八十里亦有书堂山,晋习凿齿避地处。
139
石屋山在府城西北三十馀里,洞深百馀丈,有石柱、石钟、石鼓之属。
140
老山,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崇髙峻拔山巅飞瀑下,注清沥江,北入秀江。
141
寳山在府城北六十里,世传肃禅师过此山,遇讼者,劝之云:「欲出轮,回道,先回自巳心」。讼者以此言为寳,故名。
142
望鳯山在府城西北七十里,中有一峰逺观如鳯喝断山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与万载、萍乡及湖广浏阳县接境,两山峙若天门中通,一径为八省之咽喉。钤冈山在分宜县水南二里,新泽水出于右,长寿水出于左,夹于山末,故曰钤山,势耸,特登之。可眺一邑,上有仰山行祠,山腰有泉,病者饮之,輙愈山椒。有问东亭明推官徐之孟,创今倾圮。
143
国朝守道施闰章重建抚松亭,仙台山在分宜县东南五里,羣山环抱,一峰髙耸,相传昔有牧羊者,登山,遇两仙对弈,语曰:「子下界人也,何为来此?」今名其村曰下界。
144
钟山,在分宜县东十里水,南曰南钟山水,北曰北钟山。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因洪水,有大钟,从山下流出,验其铭,乃秦时所造。因名山,有巨石,临江如峡,故又名钟山峡。《舆地纪胜》云:「有渔人,得一金锁,长数百尺,又得一钟,如铎状,举之,声如霹雳,山川震动,渔者恐,亦沉于水。或曰,此秦时驱山铎也」。
145
昌山在分宜县西二十里,险尝覆舟,旧名伤山,后改今名,又名昌山峡。顾野王《舆地记》云:「晋永嘉四年,罗子鲁于山峡堰为陂,灌田四百顷。
146
银山有二,一在分宜县南二十里山巅多白石,一在万载县西十五里。山有巨石,白如银石,间有洞,可以避宼。
147
清风山在分宜县南三十里有寳慈观。西晋时,黄仙姑尝修炼于此,有炼丹池,又南二十里为白岩山,有永清院。
148
玊冈山,在分宜县西二十馀里,卓立如削玉。其下平夷幽旷。又西为雪山、锺袁山,七峰之秀锁昌山三折之湾,古木繁隂,冬有积雪。又西为光子山,以晋李琳得名。又西为大梅山。其山多梅成林。
149
台山在分宜县北二十五里,山顶平敞若台鸡。足山在分宜县北八十里旌儒乡山下,胜因寺寺背有石孔,日出盐以足寺用。后有利之者,凿而大之,盐遂止。
150
徐仙山,在萍乡县西三里,世传有徐姓者,于此修真后仙去,事详《夷坚志》。
151
笔架山在萍乡县南里许髙耸秀拔,与县后山相对,旧名迎鳯岭,以县治势如飞鳯,而此山与之相迎也。宋乾道中,县令赵公廪建墖,其上髙七丈许,明嘉靖中,知县梁用逵以孤峰独耸,増建其二,于东三塔相连,形如笔架岭,有四望亭、仰山二圣坛遗址,万厯中,知县陆世绩重修。
152
毛仙山在萍乡县东二十三里。古有毛仙驿。《方舆记》云:「昔有人过此山,逢一人遍体生毛,言辞异常,后不复见。朱子过此,尝问驿卒,云狐魅所为」,遂题诗驿。中石姥山在萍乡县西五十里,有石屹立如姥,瞻望宋州守周兑诗:「顽然本是无情物,应误行人指望夫。
153
南源山,在萍乡县北五十里下。有广利禅院。宋宣和中,县令郑强建以息兵厉山。南有泉,四时不竭相近者为浴室山,山下有浴池。
154
九嶷山在萍乡县东七十里,连带九峰,因名山侧有仙鹤岭,若䨇鹤飞舞状。
155
五金山在萍乡县西七十里,五峰相连面,皆向兊因名。杨岐山在萍乡县北七十里,世传杨、朱泣。岐之所傍有玊女殿,内有九石房,相映如屛风,世传仙真所居。又有普通院及隋炀帝坛相近者,为瑶金山唐勅封普济大师道塲也。上有渌水洞、灵丹井。
156
楚山在萍乡县北九十里,相传楚昭王曽经此。武功山在萍乡县东一百二十里,跨吉、袁二府境。旧志云:绍兴间洞宼猖獗,赵扆统禁军𠞰捕,有功立栅山上,因名。据安福志,由陈武帝时更名,袁志疑失实。罗霄山与武功山相连,下有石潭,深不可测。太平寰宇记云:潭水傍出石乳,又名石井,岁旱,祷之以大木长三四丈者投水中,即雨水涌木出,雨即止。或曰昔有罗霄居此,因名其下有罗霄洞。据安福志,卢萧山本因泸、潇二水得名,袁志别作罗霄,或说乃譌传也。龙山在万载县,治后龙江经其下山势峛崺为县之镇,距治东南二百歩有三石,卓立潭中,亦名笔架山。县南三百歩有月台山,状如满月。又县东南二里许有白塔山。
157
紫盖山在万载县西北十五里,山势崇耸,屹若车盖,旧名云盖山。或云仙人谢仲初尝游此,有紫云上覆,故名。
158
五雷山,在万载县北二十里,五山相连,与逍遥观拱对遇旱祷雨。
159
汤周山在万载县西三十里,相传晋安帝时汤、周二仙,修道之所。上有观观,后有碁盘石,试剑石。
160
峰顶山,在万载县西南三十里,相传为马祖道一驻钖处。旧有上中下三塔,今惟中塔存焉。有泉清洌,岁旱应祷。
161
金鸡山在万载县北三十五里,山童不毛。有巨石在山下,入夜现金鸡,故名。
162
清泉山在万载县东北四十里,絶顶有瀑布泉。谢山在万载县北七十里。《舆地广记》、《九域志》皆以宋康乐公谢灵运得名。旧有灵应观。刘长者,读书堂,今废。九龙山在万载县西一百里,其山有九嵯峩,秀丽常有云覆之,又西二十里为铁山地界。湖广浏阳县旧産铁。
163
羊角峰,在府城东十里,䨇耸如羊角,一名䨇箭峰。耸翠峰在府城西三十里,峭壁孤峙。唐卢肇有诗,「甘竹峰在分宜县西三十里」。
164
明山峰在萍乡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峰特立,可以四眺,中有仁济院。
165
玉女峰在萍乡县东六十里,亦名玉女墩。《舆地志》云:「天将雨,有五色云气涌出石间,俗呼玉女披衣」。宋洪炎诗千年旧迹今芜没,惟有长松挂茑萝。
166
鵞鼻峰,在万载县东五里,地名东岐。元虞集爱此山,若蜀中鵞鼻峰,因名。
167
神冈岭在府治南八十歩,凡祀仰山皆由此,故名。乂府城西四里有王坡岭,旧传有王者葬此。
168
铜钉岭在府城西南五里,相传长沙温氏墓。宋初削平僭伪,因熔铜灌其顶,于史无徵。又西南十里为金钟岭。
169
仙女岭,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地名清
ctextchar:1464
,盖宋成恭夏皇后父家也。
170
严岭,在府城北五十里,山势峭拔,自下而上,有小径十八折,其顶名仰公山,下有小溪漑田甚广。
171
涧富岭,在府城南六十里,与安福县接境。宋嘉定四年,尝于此置寨以遏郴、宼。
172
大军岭,在府城西北九十里,山腰有泉,名水浆湖,相传隋炀帝时战塲。
173
袁岭在分宜县西北十馀里,其上峰如列㦸。旧传:「东汉袁闳隠居其下。
174
石分岭,在分宜县南五十里抵安福界,又南十里为仰岭,极髙峻,登之可逺瞰吉安城。相传唐时有尚雅祖师骑虎,至此因建寺。
175
豸迹岭在萍乡县南三十里,山势耸矗,石形类豸,上有土濠,相传元季御红巾贼扼险于此。
176
圣冈岭在萍乡县东五十里,衆山迤逦望之苍翠,晋甘卓筑垒其上。有圣冈庙,建以祀卓。又县南马迹岭,亦卓遗迹。
177
案山岭在萍乡县北五十里,左右两山相峙,中平如案,因名。有亭曰髙寒,为往来休息所。
178
鹤岭即洪冈,岭在万载县西南二十里,与仙游岩相望。十八渡岭在万载县北四十里,旧路在岭下,循环一水往来,凡十八渡。后辟路岭上,行者便之,俗譌为十八洞。
179
白水岭在万载县西八十里,髙数十仞,岭下平坦,居民衆多。中有小溪,水色白,故名。
180
黄皮岭在万载县北八十里,与谢山相对,上有石屋,相传黄皮二仙,修炼于此,乡人祀之。
181
太阳岭,在万载县西一百里,形势陡峻,周广百里,未旦日光先射,傍晚不暝,故名。
182
万胜冈在府城东五里。杨吴时,柴再用与米志诚讨刘景崇,每出师冈下,不战一日,列阵冈南,大败之。见《九国志》。
183
天子冈在府城西北五十里傍,有驸马塘。杨桐冈在万载县东北二里许,其冈多産白杨桐树。县西里许有赤朱冈,産土朱。其东建社稷坛。
184
小南岳在萍乡县西七十里。山势嶙峋,上插云表,秋月登眺,霞彩万状,潇湘、庐阜悉在目中,为县境八景之一。
185
化成岩,在府城西北五里,下瞰秀江,旧名化成台,僧屋其上,名开化院。岩内有石佛,唐李衞公德裕尝读书于此,后祠之,详见古迹。
186
粟坑岩在府城西南七里,深阔三十丈,有小窦,通明可歩出岩顶。
187
帝钟岩在萍乡县北五十里,髙十丈,深四丈,中有倒石,长三丈,其形如钟。
188
翠岩在万载县城北百馀歩,石壁凌空,面挹龙江,岩下有穴泉喷清洌。
189
水晶岩在万载县西五十里,岩中飞瀑,泻出如玉,岁旱祷焉。又县西十里仙游岩有石类钟,扣之。清越又有石类道士状,俗称「仙人石。
190
灵栖岩在万载县西九十里,髙数丈,有崇胜寺,岩下有泉。自周公洞流来,灌田数百亩相近又有龙成岩,其地名梅陂,山势耸特,中有石室。宋元佑中,有猎者逐兽至此,后人往观,得一兽骨,其顶穹然如角,识者谓龙蜕骨也,室中有石如列仙者数十,下有石钟,扣之有声,有石砚岩溜注之,墨横砚,上笔在砚傍,皆石也。有石人坐白沙傍,如鬻盐状,或埽之,他日复积玉溪洞,在府城东半里许,宋李观梦符居之,因自号玉溪叟。今塞府城东北五里有石窟洞,石上有龙爪迹,青莲洞在化成岩侧,小穴丈许,虚明可爱,旧扁曰云谷。国朝康熙二年,守道施闰章谓其状如青莲半开,易以今名,有石作「莲花半未开,玲珑几,曲尽莓苔」之句。石乳洞在府城东三十里,深一里许,滴乳坚凝成观,音罗汉像,人或游宴,其中淆核狼籍,经宿如埽,宋教授郑王賔镌石记其事。太平寰宇记云:宜春有石室山,数石相连,髙十馀丈,素壁如雪,即此洞也。
191
漠塘洞在府城北六十里,初入阔可数丈,有潭水流洞外,继入小洞,渐逺一窦,通明地名带塘,距漠塘巳二十馀里,乡人尝避宼于此。
192
洪阳洞,在分宜县西十五里,袁岭三峰之麓。世传葛洪及娄阳所居洞口,有岩巉岏如,盖由洞门入石室东向,去地髙数十丈,初入一间,旷爽可容百人由西窦而入,始幽暗旧有人至。七十二间,闻昌山渡篙声,今游者可至第十二间,馀则隘不可行矣。其中有白沙如盐,傍有盐翁石伞、石帆石、鼓石田及仙佛诸像。洞中有水,春溢冬涸,云霞絪緼,一穴可通。絶顶仰见天日,俗呼天心。又有石燕至春,或能飞翔,明邑人洪经奎有记。
193
国朝康熙辛酉,知县蔡文鸾重刋。《洪阳洞图》有序,小洪洞在洪阳洞之顶门甚隘,其中广容千人,有石仓石阁之类,旧传晋、宋人有题名在深窈处,无火不可入也。
194
灵仙洞在分宜县北三十里洞内,去地三十丈,景物不减洪阳,但差小耳有丹炉,阔二尺,厚三寸许,圆如月,略玷缺傍。有一石磨,与丹炉尺寸不差毫秒,或以为炉盖也。
195
桃源洞,在分宜县北一百三十里,洞口空阔,东北行半里许,至一石室有石钟石磬,扣之有声,直北一室,天窗虚明,石级如田,田傍生茘支,有池泓澄石,龙夭矫其上,距洞二里许为风洞,居山之阳不可入。傍有泉,流水潺湲,清风生焉,冬温夏冷,避暑者置盘餐于中,食顷輙冻,其上有亭。
196
真如洞在萍乡县南三十里,洞有石钟、石龟,又有石如人形,相近者为里大洞,圆如覆钟,两洞相接。上洞有石,名雪峰,一石窍,斜穿,投以石,良久乃抵洑流下洞口,出山腹,巨石如屏,中有小溪两洞,可容千人。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归焉。巨宼、张成攻围数日,不克乃退。又有下石陂,洞在县北四十里,亦可避兵。
197
竹山洞在万载县南二十里,洞阔非丈尺,计有水经其中,为学前江源,前后两门深五里许,内虚敞,有石田石屋一石,髙三丈,类塑像游者,自后洞出,前洞岁旱,于此祷雨。
198
云峰洞在万载县西九十里黄茅冈,门阔丈馀,中虚明,循级而下则渐黒,有石若钟磬,若仙佛,不可枚,举涧内産鱼及石,燕里人祷雨者,尝穷其源辰而入,出巳日西。
199
石穴,在府城西北六十里。燕州神庙穴内可行三十里,见水绕竹丛,莫知其源。
200
牛栏峡在府城东二十里,左有金鸡山,右有银瓶山,相对若栏。袁《志》云:五台、三峡,此其一也。
201
卢石在府城东湖上,相传卢肇家石,三峰九窍,竒秀可爱。宋州守祖无择徙置湖上,其诗云:「选置东湖最佳处,四面澄波映天碧。倚空突兀无与邻,顿觉亭台増气色」。
202
响石在府城南三里狮子岭北,声传响答故名。距府城南六十里有灵应石,在仰山正祠内,其形如灵龟之文。
203
望夫石在分宜县西十五里昌山峡水中地,名望夫堰」。《钤冈志》云:唐㑹昌,前有太守郑公字望夫于昌山下百歩馀,修复旧堰,引水自沙湖过李家村,经县治北,合骑岭水以灌田,后人思其德,以字名「堰」。
204
鎻石在分宜县南寳云寺,山傍有石壁立其纹,横起如扃锁状,世传石旧有窍有沈道人者,结菴于此,忽不见视,石则窍巳阖矣。
205
金星石在萍乡县东五十里,其石如室,中有二星,光采如金。又县东大安里有罗汉影石,在白鹭坑。宋元符间,巨石中裂,其声如雷,一屹立一坠田间各有形如罗汉。
206
巨罗石,在万载县东一里荷花池,东山岩侧有石,髙数尺,上有孔,吹之若叵罗声,回风入窍亦然。县北五里有狮子石,状类狮,下有潭,亦名狮子潭,上镌狮岩二大字,傍刻大德二年春月书。
207
谢仙石在万载县西四十里,一名麻鞵石,上有鞵迹。秀江在府城北门外,源发罗霄山,流经府城西十五里,为稠江,至府城北澄清深碧,因名。下经分宜县治,过新喻及临江府,流合章江。
208
ctextchar:1464
江,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源出老山山,顶有瀑数派,一派泻山,下为此江,过巩溪,又过了山,分二派:一为官陂水,一为古江,又分二派:一为司溪江,一为新江㑹,为麟桥江,入于秀江。麟桥江今在府西六里。司溪江一名沙陂江,古江旧傍山流,今湮为田。
209
严塘江,在分宜县东南三十里,发源檀溪,及李家砻出水口㑹新喻江。
210
岘江在分宜县南五十里,出自䨇源里源,㑹于雷同岭,下入章溪,至石岩下为岘江,筑陂灌田数千亩。
211
赤江在分宜县北,文标乡源,出珠塘之泉,下流三十里,由江斜出昌山峡而合秀江。
212
杨江在分宜县西北四十里,顺流㑹秀江水,新江在萍乡县东三十里,唐咸通中,刺史顔遐福奏开以通湖南,才凿十馀里而辍,今俗称其地为新江,相传开江时误杀白龟功,遂不就。
213
龙江在万载县北五里,源出县西一百二十里金钟湖,下流入瑞州府境。
214
锦江在万载县北三十里,源出谢山邑人敖玉溪,建桥东湖,在府城东三十歩。宋至和二年,州守祖无择于湖上建亭榭,为觞咏之所。淳熙间,张杓知州事,兄栻过此书扁,后废为圆菴。嘉定间,州守滕强恕浚湖修筑,今废。又城西十里有石湖。
215
落星湖在分宜县西五里,广五十馀亩,其深莫测。傍有龙祠,岁旱应祷,世传唐耕者向氏母居此。一夕,见巨星流于屋遂成湖。县北二里有石冈,湖广六十丈,灌田数百亩。
216
金钟湖,在万载县西一百二十五里。水分二派:一东流至官庄过竹渡入龙江,一流入湖广浏阳界。
217
九曲水在府城南五里,萦流凡三十里,出赤桥,入秀江。仰山水在府城南六十里,源发仰山,东流出浦村入秀江。
218
梦水在府城东八十里。《太平寰宇记》云:「昔锺仪于此村欲立县,夜乞梦果符所祝,名曰思县」,因以名水。
219
介溪水,在分宜县北十五里,发源界塘,渟洄清澈,中有巨石平坦,可坐其水,冬夏不竭,漑田千馀亩。东南流十馀里,至躭江,会秀江水。
220
竹桥水在分宜县东北二十里,自台山发源至圣陂普光桥,出小江口。
221
汊江水在分宜县南五十里。源二,左自仰岭,右自黄真人台下旋绕至大清里泉江山下,二水相夹,出安福、同桥、庐陵、板陂,至吉水同江聚入贑江。
222
萍川水在萍乡县南三十馀歩,源发杨岐山,东流转西四十里,到县又九十里入湖广醴陵县界,出渌口,过潭州入洞庭湖。宋蒋之竒诗倒流,杨岐水即此泉。江水在萍乡县东二十里,江心有泉涌出,故名水中生丝花,菜可食。
223
罗霄水在萍乡县东南四十五里,源出罗霄洞下,分两派。东流者合县东芦溪水,至宜春西流者,出本县境,合湘东江入醴陵县界。
224
康乐水,在万载县东北三十里。《太平寰宇记》云:谢康乐尝游此,因名源出谢山,东流至邱江,合龙江,出上髙野潴河水,在万载县西三十里,源出金钟湖,北流过鱼鳞滩,㑹竹渡水,合龙河,奔腾峻急,舟行甚险,里人立水府祠以镇之。
225
剑池水在万载县西一百里,池广丈馀,别有曽家源,水经:过于池,合流下井,田同灵栖。岩水出沙江,入金钟湖。旧传许旌阳捕蛟洪州,时蛟潜逃池中,旌阳捕斩之,因名。
226
石洞水在万载县西南二十里,源出竹山洞,北流,过杨河山,合白沙水,下南浦桥,至县学,前过䨇虹桥而入龙江。
227
避贤溪在府城南三十里,仰山正祠前,自仰山徙庙于此,见《宋张商英碑记》。
228
鸾溪在府城西北六十里,下流入秀江,俗传吴彩鸾与文箫游此。
229
坞溪在万载县治东,源出鵞鼻峰西流㑹学,前江雷潭,在府城东北五里,秀水至此成潭。旧传:龙潜于内,上有峭壁石罅,龙鳞印苔成痕,潭边有钓鱼台,竹木隂翳。
230
石牛潭在府城西五十里,江流中有石牛,又西二十里为飞剑潭。相传唐有王将军者,坐石上坠剑入潭。今石上剑痕犹存。
231
獭迳潭,在府城南,仰山之上,泓渟澄深,神龙所宅。仰山又有雪谷,潭水极冷,虽盛夏不可濯。
232
黄土潭在分宜县西南二里昌山峡水下流,汇而成潭,其侧有西关洲。又县南三里有杨柳潭,县东钟山峡有转钟潭,世传黄巢党以钟烹牛,其钟灵转入水。韩浒潭在萍乡县北十里,深可二丈,傍有韩将军庙。县北七十里有敷潭盘、旋若涡,有龙居之,傍建惠泽龙王庙。
233
箫山潭在萍乡县西八十里,汇五溪之水岸,有巨石,世传箫史,休息于此。县东百二十里有青龙潭,旱祷辄应。
234
龙潭在万载县东北龙江中,相传有穴,与狮子岩通。旧有龙江亭,今废。
235
锅泉潭在万载县西南九十里有三巨石枕。江浒石中有泉,天将雨,云气自中起,如炊烟,俗名石锅。
236
卢洲在府城东演武塲,后以卢肇得名,今县学乃肇故居,此洲向多乔木,为居民所据,迹渐湮明。万历六年,知府郑敦典清,复之,仍种树其上。万暦末年,知府黄鸣乔建髙阁以祀肇,督学黄汝亨,扁曰「文标」。
237
沙米洲在分宜县治东钟山硖中,春夏湍急,白沙拥起,两岸如米,邑人以占丰歉。若南岸饶,则南岸丰,北岸亦然。
238
金鳌洲,在萍乡县西萍实桥下,其长百馀歩,状如泝水鱼。杨岐之水至此汇为潭,流入萍川。此洲为中流砥柱,旧名金鱼,以其形长而大,改名金鳌。又在儒学禹门之西,明知县陆世绩因建占鳌阁其上。
239
龙洲在万载县东北二里许,即龙河渡,约广数百亩,石洞、金钟湖二水,西来环抱,合流而东注。
240
鸣玉池在府治西隅,唐刺史张某剏,今改为疏泉,以疏西陂水至此也。府治内有澄源池。宋乾德二年,州守吕延贞凿取为政,当澄其源意。府治西北有防虞池,因防火而名,元季填塞,今作军营。府治东南有礮沙池,池内有石如礮。
241
西池在府城西,唐乾元中刺史郑审所开。池上有故城潭、木𤓰岛、蔷薇洲、杨柳堤、青田坛、石桥湾、钓矶。今废洗砚池,在宜春县学内,相传池中産绿毛龟」。
242
鳯凰池在萍乡县,治南百馀歩。宋宣和间,知县郑强因民多瞽,乃相县后地,形如飞鳯,展翼因凿二池以象二目,而民遂无盲疾。元至大二年,有瑞莲生池中,夏镇撰记年久淤塞,地为居民所侵。明万厯初,强裔孙郑敦典知府事,清复之,立鳯凰池碑。七年,知县常自新令民种莲于池清翠,交映四周,架以木栏。
243
国朝顺治间,知县刁之裔、余士聦相继疏浚梳洗池,在萍乡县东芦溪,镇南玉女台,右緑隂池,在万载县南百歩池,广四亩,树木隂翳。宜春泉在府城西四里,唐地志云:宜春泉醖酒入贡」,盖指此一名。灵泉旧传:泉日两涌与海潮通,后人涤漑其中,遂止有比目鱼,今不常见。
244
珠泉旧名涌坑泉,在府城南门外,方广丈馀,平地涌出,漑田甚广。明万厯丙申,推官徐之孟筑台,其下建楼东西连檐接栋,与宜春台相望。万厯己未,知府黄鸣乔重修,后毁。
245
国朝顺治庚子,知府胡希圣重建,视昔加美孚。惠圣泉在宜春台,仰山行祠下,冬夏不竭,病者饮之良愈。宋政和间,张沇为铭,今填塞。
246
温泉在府城西南三十里修仁乡定光院前,气温如汤,冬可浴,以鸡卵投之,即熟水中有鱼泉凡三出,一在东岸上,僧人甃为池,一涌出江心巨石,中石类釜,上寛五六尺许,平坦可坐游者,多于此宴饮,一在西岸下,宋黄叔万诗离火自天烁,温泉由此生。
247
甘泉在府城北十五里,山窦中流出,味甚甘洌。唐咸通二年,僧道光筑室为甘泉院。宋嘉佑中,州人李观因僧智汪建二堂为之记。又北十五里有泞泉,灌田万馀亩。
248
卓篙泉在分宜县钤冈,相传仰山二神,维舟卓篙于半,峰遂有泉涌,出旧建亭。明万厯六年,知府郑敦典重修。
249
源涧泉在分宜县大清里,漑田百馀亩。聪明泉在萍乡县西一百歩。其泉甘香。宋叶景武读书于此,后登第,故名。县西门外三里许有横龙泉,其泉出地中透佛座前至堦下,清洌可爱,金鱼游泳,人多题句。
250
暖泉在萍乡县苏家村,冬温如汤。又有冷泉在宣教里,夏冷如氷,饮之能已热疾。又清江里有寒泉,盛夏极清冷。
251
枫泉在萍乡县东二里许,夏不涸,冬不凝。昔尝汲注铜壶以定更漏,傍有枫树,故名
252
雨涌泉在萍乡县北杨岐山,相传通海,天欲雨,水先涌,溥泉,在万载县东一百五十歩。儒学前其泉,临江、味极、甘美,县西二百五十歩。有卓剑泉,在广报观右,世传谢仙以剑刺地泉涌出。旧有亭,今废。
253
涂泉,在万载县东十里,名泉陂,约广十亩,澄澈泓渟,有龙居之。每旱,官民祷焉。
254
义井在府治东集庆坊。唐刺史李将顺开凿,后湮塞。宋淳熙间,州守张杓修复之。明𢎞治庚申,知府朱华加浚。
255
䨇清井,旧为龟鼻井,阔丈馀,内有两小石孔,在府治东北。甘棠坊府儒学之左扬清井,旧为左龟眉井,横二尺,长六尺,在府治北达里坊。澄清井,旧为右龟,眉井横直,同在县治。前文㑹坊东明井,旧为左龟目,井阔丈馀,在府治东北隅达里坊西明井,旧为右龟目,井在古开元寺浴院后,今县治前文㑹坊之西,以上五井。旧志云:府地形如龟。唐袁天罡于城内凿龟,鼻眉目井,以全龟象,不专为民,汲亦取克制回禄之意,岁久淤塞。
256
国朝康熙戊申,知府李芳春查核原井挑浚,今俱疏通如旧,阖城便之。
257
秋家巷井,在府治北百馀歩,清水池西委巷中,井水特重,漏壶用之。又司理院井,其水亦重。
258
罗霄井在萍乡县罗霄山下,即葛仙浴丹池也。圣井在万载县东北安仁坊,世传宋乾道间,普菴禅师尝游息于此,时值多疫,师取井水饮之,疫遂痊。
259
真君井在万载县西厢外二百歩,世传谢仙曽经此就妪求水,妪辞水逺难致,谢指其地曰:「凿此可得水」。后果验。
260
江西通志卷八
URN: ctp:ws33544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