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志第十九 官氏九

《志第十九 官氏九》[View] [Edit] [History]

1
姓不能以自治,故立君以司牧;元首不可以独断,乃命臣以佐之。然则安海内,正国家,非一人之力也。书契已外,其事蔑闻,至于羲、轩、昊、顼之间,龙、火、鸟、人之职,颇可知矣。唐虞六十,夏商倍之,周过三百,是为大备。而秦、汉、魏、晋代有加减,罢置盛衰,随时适务。且国异政,家殊俗,设官命职,何常之有。帝王为治,礼乐不相沿;海内作家,物色非一用。其由来尚矣。
2
魏氏世君玄朔,远统臣,掌事立司,各有号秩。及交好南夏,颇亦改创。昭成之即王位,已命燕凤为右长史,许谦郎中令矣。馀官杂号,多同于晋朝。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数,侍直禁中,传宣诏命。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应选。又置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若今之侍中、散骑常侍也。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分为南北部,复置二部大人以统摄之。时帝弟孤监北部,子实君监南部,分民而治,若古之二伯焉。
3
太祖登国元年,因而不改,南北犹置大人,对治二部。是年置都统长,又置幢将及外朝大人官。其都统长领殿内之兵,直王宫;幢将员六人,主三郎卫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巳下中散已上皆统之,外朝大人无常员,主受诏命外使,出入禁中,国有大丧大礼皆与参知,随所典焉。
4
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封拜五等,外职则刺史、太守、令长巳下有未备者,随而置之。
5
天兴元年十一月,诏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爵品。
6
十二月,置八部大夫、散骑常侍、待诏管官。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待诏侍直左右,出入王命。
7
二年三月,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令大夫主之。大夫各有属官,其有文簿,当曹敷奏,欲以省弹驳之烦。初令《五经》诸书各置博士,国子学生员三十人。
8
三年十月,置受恩、蒙养、长德、训士四官。受恩职比特进,无常员,有人则置,亲贵器望者为之。蒙养职比光禄大夫,无常员,取勤旧休闲者。长德职比中散大夫,无常员。训士职比谏议大夫,规讽时政,匡刺非违。又置仙人博士官,典煮炼百药。
9
四年七月,罢匈奴中郎将官,令诸部护军皆属大将军府。
10
九月,罢外兰台御史,总属内省。
11
十二月,复尚书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译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
12
天赐元年八月,初置六谒官,准古六卿,其秩五品。属官有大夫,秩六品。大夫属官有元士,秩七品。元士属官有署令长,秩八品。令长属官有署丞,秩九品。
13
九月,减五等之爵,始分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号。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于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又制散官五等: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议郎,七品散官比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八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文官五品已下,才能秀异者总比之造士,亦有五等。武官五品已下堪任将帅者,亦有五等。若百官有阙者,则于中擢以补之。
14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自馀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水兄。又制诸州各署都尉以领兵。
15
十一月,以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辩其宗党,品举人才。自八国以外,郡各自立师,职分如八国,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师,亦如州郡八国之仪。
16
十二月,诏始赐王、公、侯、子国臣吏,大郡王二百人,次郡王、上郡公百人,次郡公五十人,侯二十五人,子十二人,皆立典师,职比家丞,总统群隶。
17
二年二月,复罢尚书三十六曹,别置武归、修勤二职。武归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务。
18
二年正月,置内官员二十人,比侍中、常侍,迭直左右。
19
又制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宗室一人,异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也。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县置三令长,八品者。刺史、令长各之州县,以太守上有刺史,下有令长,虽置而未临民。自前功臣为州者徵还京师,以爵归第,置散骑郎、猎郎、诸省令史、省事、典签等。
20
四年五月,增置侍官,侍直左右,出内诏命,取八国良家,代郡、上谷、广宁、雁门四郡民中年长有器望者充之。
21
永兴元年十一月,置骐驎官四十人,宿直殿省,比常侍、侍郎。
22
神瑞元年春,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属官,总理万机,故世号八公云。
23
泰常二年夏,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之。大人置三属官。
24
始光元年正月,置右民尚书。
25
神䴥元年三月,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诸曹尚书十馀人,各居别寺。
26
七月,诏诸征镇大将依品开府,以置佐吏。
27
延和元年三月,改代尹为万年尹,代令为万年令。后复。
28
真君五年正月,侍中中书监宜都王穆寿司徒、东郡公崔浩,侍中、广平公张黎辅政,置通事四人。又选诸曹良吏,给事东宫。
29
正平元年七月,以诸曹吏多,减其员。
30
兴安二年正月,置驾部尚书、右士尚书。
31
太安三年五月,以诸部护军各为太守。
32
延兴二年五月,诏曰:「非功无以受爵,非能无以受禄,凡出外迁者皆引此奏闻,求乞假品。在职有效,听下附正,若无殊称,随而削之。旧制诸镇将、刺史假五等爵,及有所贡献而得假爵者,皆不得世袭。」
33
四年二月,置外牧官。
34
五年九月,置监御曹。
35
太和二年五月,减置候职四百人,司察非违。
36
四年,省二部内部幢将。
37
十一年八月,置散官员一百人,朝请员二百人。
38
十五年七月,置司仪官。
39
十二月,置侍中、黄门各四人,又置散骑常侍、侍郎,员各四人;通直散骑常侍、侍郎,员外散骑常侍、侍郎,各六人。又置司空、主客、太仓、库部、都牧、太乐、虞曹、宫舆、覆育少卿官。又置光爵、骁游、五校、中大夫、散员士官。又置侍官一百二十人。改立诸局监羽林、虎贲。
40
旧制,诸以勋赐官爵者子孙世袭军号。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袭爵而已。
41
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但不治。故为重于刺史。疑
42
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僚议定百官,著于令,今列于左,勋品、流外位卑而不载矣。
43
太师太尉仪同三司
44
太保司徒都督中外诸军事
45
太傅司空特进
46
右三师右三公
47
大司马诸开府
48
大将军骠骑将军
49
车骑将军二将军加大者位在,三司上。
50
卫将军加大者,次仪同三司。
51
右三将军
52
右第一品上右第一品中右第一品下
53
太子太师四徵加大者,次卫将军。四镇加大者,次尚书令。
54
太子太傅左右光禄大夫吏部尚书
55
太子太保尚书左仆射太常
56
右东宫三师尚书右仆射光禄勋
57
尚书令中书监卫尉
58
都督府州诸军事右三卿
59
中军将军
60
镇军将军
61
抚军将军
62
右三将军加大者,秩次四征下。
63
金紫光禄大夫
64
右从第一品上右从第一品中右从第一品下
65
太子少师列曹尚书四安加大者,秩次三少下。
66
太子少傅中书令凡将军三品已下、五品已上加大者。
67
太子少保领军太子左右詹事
68
右东宫三少护军二职若侍臣带者加中。散骑常侍
69
中侍中司州刺史
70
都督三州诸军事
71
太仆
72
廷尉
73
大鸿胪
74
宗正
75
大司农
76
少府
77
右六卿
78
领军将军
79
护军将军二将军与领护不并置。
80
右第二品上右第二品中右第二品下
81
前、后、左、右将军秘书监武卫将军
82
四平加大者,秩次护军下光禄大夫银青者都督一州诸军事
83
大长秋卿将作大匠
84
左卫将军右卫将军
85
右从第二品上右从第二品中右从第二品下
86
附马给事黄门侍郎通直散骑常侍
87
诸王师太子中庶子城门校尉
88
太子左右卫率南、北、东、西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89
御史中尉护凶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太中大夫
90
中常侍护羌、戎、夷、蛮、越校尉
91
征虏将军
92
辅国将军
93
龙骧将军
94
司卫监
95
中尹
96
少卿
97
光爵
98
代尹
99
右第三品上右第三品中右第三品下
100
员外散骑常侍中给事镇远将军
101
骁骑将军射声校尉安远将军
102
太子家令越骑校尉建远将军
103
太子率更令屯骑校尉建中将军
104
太子仆步兵校尉建节将军
105
太子庶子长水校尉立义将军
106
给事中监军立忠将军
107
前、后、左、右军将军立节将军
108
中大夫恢武将军
109
秘书令勇武将军
110
给事曜武将军
111
昭武将军
112
显武将军
113
直阁将军
114
右从第三品上右从第三品中右从第三品下
115
国子祭酒公府司马谏议大夫
116
下大夫尚书右丞秘书丞
117
公府长史司马别驾建武将军
118
尚书左丞太子中舍人振武将军
119
太子三校中黄门令奋武将军
120
散骑侍郎令扬武将军
121
中书侍郎内署令广武将军
122
中谒者大夫都水使者广威将军
123
中散大夫符节令
124
中坚将军通直散骑常侍
125
中垒将军建威将军
126
宁朔将军振威将军
127
扬威将军奋威将军
128
右第四品上右第四品中右第四品下
129
元士诸开府司马诸王友
130
公府谘议参军司州功曹都官员外散骑侍郎
131
诸开府长史五局司直太子门大夫
132
尚书吏部郎中司败协律中郎
133
太子洗马诸局校尉戟楯虎贲将军
134
武骑侍郎符玺郎中募员虎贲将军
135
奏车都尉高车虎贲将军
136
驸马都尉左右积弩射将军
137
骑都尉强弩将军
138
羽林中郎
139
中散庶长
140
谒者仆射
141
羽林郎将
142
高车羽林郎将
143
冗从仆射
144
右从第四品上右从第四品中右从第四品下
145
中军、镇军、抚军长史中书议郎皇宗博士
146
鹰扬将军诸开府从事中郎归义侯
147
折冲将军公府正参军率义侯
148
宁远将军公府主簿顺义侯
149
扬烈将军延尉正、监、评朝服侯
150
诸开府谘议参军太子舍人太常丞
151
秘书著作郎司州主簿
152
治书侍御史中黄门
153
中谒者仆射轻车将军
154
中黄门冗从仆射威远将军
155
侍御中散虎威将军
156
中军、镇军、抚军司马中散
157
公府从事中郎殿中将军
158
尚书郎中散臣监
159
伏波将军太子仓令
160
陵江将军
161
平漠将军
162
太子食官令
163
太子中盾
164
右第五品上右第五品中右第五品下
165
秘书郎太子厩长附义中郎将
166
国子博士诸局监归义中郎将
167
太学祭酒尚书郎率义中郎将
168
秘书著作佐郎侍御史顺义中郎将
169
武士将军殿中御史戟楯虎贲司马
170
虎贲司马京邑市令募员虎贲司马
171
虎贲郎将典牧都尉高车虎贲司马
172
方舞郎庶长水衡都尉戟楯虎贲将
173
宿卫军将司盐都尉募员虎贲将
174
掖庭监司竹都尉高车虎贲将
175
典客监崇虚都尉尝药监
176
典仪监列卿丞中谒者
177
协律郎詹事丞宫门司马
178
太祝令代尹丞宗圣士
179
小黄门诸开府正参军
180
谒者诸门府主簿
181
员外将军辨章郎
182
散员大夫太宰令
183
太乐祭酒廪牺令
184
门下录事殿中监
185
奉乘郎翼驭郎
186
羽林郎高车羽林郎
187
瞻人郎
188
方者郎
189
右从第五品上右从第五品中右从第五品下
190
公府行参军太学博士散骑
191
宣威将军太史博士奉朝请
192
明威将军律博士武烈将军
193
襄武将军礼官博士武毅将军
194
厉威将军公府记室督武奋将军
195
公府掾属威烈将军太乐博士
196
中军、抚军、镇军正参军威冠将军河堤谒者
197
主书郎威虏将军
198
詹事五官威戎将军
199
门下主书舍人威武将军
200
门下通事舍人
201
司州司事
202
司州从事
203
代郡功曹主簿
204
右第六品上右第六品中右第六品下
205
诸开府行参军监淮海津都尉戟楯虎贲
206
散员士诸局中校尉募员虎贲
207
中书舍人方舞郎高车虎贲
208
领、护二卫主簿诸宫门仆治礼郎
209
主事郎诸开府记室督狱丞
210
詹事主簿司马督
211
集书舍人千人督
212
中军、镇、抚行参军校尉
213
领、护功曹掾
214
领、护五官
215
散臣中校
216
宿卫统
217
太子常从虎贲督
218
侍乾
219
寺人
220
暗人
221
掌玺郎
222
太子守舍人
223
掌服郎
224
掌筵郎
225
虎贲郎
226
诸开府掾属
227
集书校书郎
228
秘书校书郎
229
秘书钟律郎
230
右从第六品上右从第六品中右从第六品下
231
公府舍人国子学生秘书舍人
232
太子主书舍人讨寇将军符史郎
233
太子主衣舍人讨虏将军荡寇将军
234
都令史讨难将军荡虏将军
235
主书令史讨夷将军荡难将军
236
门下令史荡逆将军
237
太子左、右卫率主簿太庙门仆
238
司事郎
239
司州录事
240
代郡通事
241
御属
242
绥远将军
243
绥虏将军
244
绥边将军
245
右第七品上右第七品中右第七品下
246
诸门府舍人祝史诸局督事
247
秘书令史太常齐郎狱掾
248
主书令史王家尉太学典录
249
集书令史公主家令太史博士
250
起居注令史太卜博士
251
直事郎太医博士
252
司州本曹太常日者
253
散臣督事扶令
254
宿卫幢将太乐典录
255
右从第七品上右从第七品中右从第七品下
256
公府令史太学助教厉武将军
257
太子典书令史扫寇将军厉锋将军
258
太子典衣令史扫虏将军虎牙将军
259
司事令史扫难将军虎奋将军
260
诸局通事扫逆将军
261
殄寇将军
262
殄虏将军
263
殄难将军
264
殄夷将军
265
右第八品上右第八品中右第八品下
266
直事令史尚书算生诸寺算生
267
宿卫军司马典客舍人诸局书令史
268
诸局省事符券吏虎贲军书令史
269
尚书记室令史公府閤下令史乘传使者
270
右从第八品上右从第八品中右从第八品下
271
诸开府令史祀官齐郎白衣臣
272
宿卫军吏典客参军
273
诸局书吏太医、太史助教
274
书乾
275
主书乾
276
典书乾
277
广野将军
278
横野将军
279
偏将军
280
裨将军
281
右第九品上右第九品中右第九品下
282
统史主驿博士八书吏
283
中校尉王家吏
284
右从第九品上右从第九品中右从第九品下
285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降车、骠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
286
十九年八月,初置直齐、御仗左右武官。
287
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
288
太师太傅太保
289
右三师上公
290
291
大司马大将军
292
右二大
293
太尉司徒司空
294
开国郡公
295
右第一品
296
仪同三司开国县公都督中外诸军事诸开府散公
297
右从第一品
298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尚书令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299
二将军加大者,位在都督中外之下。卫将军加大者,位在太子太师之上。
300
四征将军加大者,位次卫大将军。诸将军加大者左右光禄大夫开国县侯
301
右第二品
302
尚书仆射若并置左右,则左居其上,右居其下。中书监司州牧四镇将军加大者,次卫将军。
303
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
304
右三将军
305
金紫光禄大夫散侯
306
右从第二品
307
吏部尚书四安将军中领军中护军二军加将军,则去中,位次抚军。
308
太常光禄卫尉
309
右三卿
310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中书令太子詹事侍中列曹尚书四平将军
311
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太府
312
右六卿
313
河南尹上州刺史秘书监诸王师左右卫将军前、左、右、后将军光禄大夫银青者。开国县伯
314
右第三品
315
散骑常侍四方郎将护匈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国子祭酒御史中尉大长秋卿将作大匠征虏将军二大、二公长史若司徒置二长史,左在散骑常侍下,右在中庶子下。太子左右卫率武卫将军冠军将军护羌、戎、夷、蛮、越校尉太中大夫辅国将军中州刺史龙骧将军散伯
316
右从第三品
317
二大、二公司马
318
太常光禄卫尉
319
右三少卿
320
尚书吏部郎中给事黄门待郎太子中庶子司空、皇子长史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太府
321
右六少卿
322
中常侍中尹城门校尉司空、皇子司马从第一品将军开府长史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323
以前上阶
324
镇远将军安远将军平远将军建义将军建忠将军建节将军立义将军立忠将军立节将军恢武将军勇武将军曜武将军昭武将军显武将军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司马通直散骑常侍司徒谘议参军事中散大夫下州刺史上郡太守、内史、相开国县子
325
右第四品
326
中坚将军中垒将军尚书左丞二大、二公谘议参军事司州别驾从事史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史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中令侍郎太子庶子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司马前、左、右、后军将军
327
以前上阶
328
宁朔将军建威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广威将军谏议大夫尚书右丞司空、皇子谘议参军事司州治中从事史左、右中郎将建武将军振武将军奋武将军扬武将军广武将军从第一品将军开府谘议参军事散子
329
右从第四品
330
宁远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扬烈将军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史二大、二公从事中郎秘书丞皇子友国子博士散骑侍郎太子中舍人员外散骑常侍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司马
331
以前上阶
332
射声校尉越骑校尉屯骑校尉步军校尉长水校尉司空、皇子之开府从事中郎第二品将军、始蕃王谘议参军事开府从事中郎中郡太守、内史、相开国县男
333
右第五品
334
伏波将军陵江将军平汉将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长史二大、二公掾属著作郎通直散骑常侍太子洗马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谘议参军事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司马奉车都尉
335
以前上阶
336
太子屯骑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翌军校尉都水使者司空、皇子之开府掾属领、护长史司马归义侯率义侯顺义侯朝服侯轻车将军威远将军开府掾属虎威将军洛阳令中给事中散男
337
右从第五品
338
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从第三品将军长史二大、二公主簿二大、二公录事皇子郎中令司空主簿司空、皇子录事参军事从第三品将军司马第三品将军、三蕃王谘议参军事二大、二公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皇子文学治书侍御史谒者仆射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录事参军司空、皇子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皇子功曹史
339
以前上阶
340
河南郡丞虎贲中郎将羽林监冗从仆射附马都尉廷尉正、监、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功曹、记室、仓曹、户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下郡太守、内史、相上县令、相
341
右第六品
342
襄威将军厉威将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录事参军二大、二公列曹参军事给事中太子门大夫皇子大农骑都尉符玺郎
343
以前上阶
344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录事参军皇子主簿司空、皇子列曹参军事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从第一品将军开府主簿、列曹参军事从第二品将军、二蕃功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太子舍人三卿丞
345
右从第六品
346
威烈将军威寇将军威虏将军威戎将军威武将军四品正从将军长史司马二大、二公祭酒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录事参军司空皇子之开府祭酒武烈将军武毅将军武奋将军王、公国郎中令积弩将军积射将军员外散骑侍郎皇子中尉二大、二公参军事二大、二公列曹行参军开府祭酒
347
以前上阶
348
司空、皇子参军事司空、皇子列曹行参军从第三品将军录事参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主簿、列曹参军事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列曹行参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功曹史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主簿、列曹参军事二卫司马讨寇将军讨虏将军讨难将军讨夷将军从第三品将军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詹事丞列卿丞秘书郎中著作佐郎中县令、相
349
右第七品
350
荡寇将军荡虏将军荡难将军荡逆将军五品正从将军长史、司马强弩将军二大、二公行参军司空、皇子行参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列曹行参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主簿、列曹参军事第一品将军开府行参军王、公国大农
351
以前上阶
352
太学博士皇子常侍太常博士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参军事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列曹行参军从第三品将军主簿、列曹参军事四品正从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司州主簿奉朝请国子助教
353
右从第七品
354
殄寇将军殄虏将军殄难将军殄夷将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行参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参军事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列曹行参军四品正从将军主簿、列曹参军事侯、伯国郎中令司州西曹书佐殿中将军皇子侍郎大长秋丞
355
以前上阶
356
侍御史协律郎辨章郎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行参军从第三品将军参军事从第三品将军列曹行参军五品正从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王、公国中尉司州祭酒从事下县令、相
357
右第八品
358
扫寇将军扫虏将军扫难将军扫逆将军司州议曹从事史二大、二公长兼行参军公车令符节令诸署令千石已上者。中黄门令门下录事尚书都令史主书令史殿中侍御史中谒者仆射中黄门冗从仆射
359
以前上阶
360
宫门仆射侯、伯国大农司空、皇子长兼行参军二大、二公长兼行参军皇子上、中、下将军皇子中大夫二率丞四品正从将军列曹行参军王、公国常侍厉武将军厉锋将军虎牙将军虎奋将军五品正从将军主簿、列曹行参军司州文学从第一品将军、开府长兼行参军员外将军
361
右从第八品
362
旷野将军横野将军子、男国郎中令太祝令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中黄门公主家令皇子典书令四门小学博士律博士校书郎二大、二公参军督护检校御史
363
以前上阶
364
王、公国侍郎侯、伯国中尉谒者太子三卿丞五品正从将军列曹行参军司空、皇子参军督护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兼行参军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参军督护殿中司马督
365
右第九品
366
偏将军裨将军太子厩长监淮海津都尉诸局都尉皇子典祠令皇子学官令皇子典卫令王公国上中下将军王公国中大夫诸署令不满六百石者。
367
以前上阶
368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参军督护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兼行参军太常、光禄、卫尉、领、护詹事功曹、五官治礼郎子、男国大农小黄门员外司马督
369
右从第九品
370
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
371
正始元年十一月,罢郡中正。
372
四年九月诏曰:「五校昔统营,位次于列卿,奉车都尉禁侍美官,显加通贵。世移时变,遂为冗职。既典名犹昔,宜有定员,并殿中二司马亦须有常数。今五校可各二十人,奉车都尉二十人,骑都尉六十人,殿中司马二百人,员外司马三百人。」
373
永平元年十二月,尚书令高肇,尚书仆射、清河王怿等奏置小学博士员三千人。
374
二年正月,尚书令高肇奏,都水台请依旧二使者,参军事、谒者并录事、令史亦随事更立。韶曰:「使者置二,可如所奏。其下属司,唯须充事耳,亦何劳多也。参军、录事并更置一,谒者加二,令史依旧。」肇又奏诸州谘议、记室、户曹、刑狱、田曹、水曹、集曹、士曹参军悉并省之。
375
四年七月,诏改宗子羽林为宗士,其本秩付尚书计其资集,叙从七已下、从八已上官。
376
正光元年七月,置左、右卫将军各二人。
377
十二月,罢诸州中正,郡县定姓族,后复。
378
孝昌二年十月,诏宗士、庶子二官各增二百人。置望士队四百人,取肺府之族有武艺者。
379
孝庄初,以尔朱荣有扶翼之功,拜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增佐吏。又以太尉、上党王天穆为太宰,增佐吏。
380
永安二年,各诏复置司直十人,视五品,隶廷尉,复治御史检劾事。
381
普泰初,以尔朱世隆仪同三司,位次上公。又侍中、黄门、武卫将军,并增置六人。
382
永安已后,远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复立州都督,俱总军人。
383
天平四年夏,罢六州都督,悉隶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立府置佐。
384
旧制:有大将军,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光已后,天下多事,勋贤并轨,乃俱置之。
385
武定二年十一月,有司奏:「齐献武王勋高德重,礼绝群辟。昔霍光陵邑亦置长、丞主陵,今请置长一人,丞一人,录事一人,户曹史一人,禁备史一人,侍一人,皆降帝陵官品一等。其侍依旧。」诏「可」。
386
七年三月,诏左右光禄大夫各置二人,金紫光禄大夫置四人,光禄大夫置四人,太中、中散各置六人。五月,又诏以四中郎将,世宗永平中权隶领军,今还属护军。
387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长勺、尾氏、终葵之属也。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388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389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390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391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392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393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394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395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396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397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398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各以职司从事。
399
神元皇帝时,馀部诸姓内入者。
400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401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402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403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404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405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406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407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408
若干氏,后改为茍氏。
409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410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411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412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413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414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415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416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417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418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419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420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421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422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423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424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425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426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427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428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429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430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431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432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433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434
那氏,依旧那氏。
435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436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437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438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439
贺儿氏,后改为儿氏。
440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441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442
庾氏,依旧庾氏。
443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444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445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446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447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448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449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450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451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452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453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454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455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456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457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458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459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460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461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462
大莫干氏,后改为合氏。
463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464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465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466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467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468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469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470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471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472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473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474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475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有传。
476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477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478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479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480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481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482
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483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484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485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486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487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488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489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490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491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492
渴侯氏,后改为缑氏。
493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494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495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496
嗢盆氏,后改为温氏。
497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498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499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500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501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502
纥奚氏,后改为嵇氏。
503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
504
叱奴氏,后改为狼氏。
505
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
506
库褥官氏,后改为库氏。
507
乌洛兰氏,后为兰氏。
508
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
509
羽弗氏,后改为羽氏。
510
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511
太和十九年,诏曰:「代人请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官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随时渐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职官三世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已来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为副将、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为族。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凡此定姓族者,皆具列由来,直拟姓族以呈闻,朕当决姓族之首末。其此诸状,皆须问宗族,列疑明同,然后勾其旧籍,审其官宦,有实则奏,不得轻信其言,虚长侥伪。不实者,诉人皆加『传旨问而诈不以实』之坐,选官依『职事答问不以实』之条。令司空公穆亮、领军将军元俨、中护军广阳王嘉、尚书陆琇等详定北人姓,务今平均。随所了者,三月一列簿帐,送门下以闻。」于是升降区别矣。
512
世宗世,代人犹以姓族辞讼,又使尚书于忠、尚书元匡、侍中穆绍、尚书元长等量定之。
URN: ctp:ws76214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