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二十九卷 會通類

《二十九卷 會通類》[View] [Edit] [History]

1
一、攝生
2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3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見疾病類五。}}
4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髒。陰陽四。
5
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運氣三十五。
6
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運氣三十二。
7
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運氣四十三。
8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疾病二十七。
9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脈色九。
10
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陰陽二。
11
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針刺十三。
12
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慎其大喜欲情於中,如不忌,即其氣複散也,心欲實,令少思。慎勿大怒,怒必真氣卻散之。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大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悲傷即肺動,而真氣複散也,人欲實肺者,要在息氣也。
13
運氣四十一。
14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疾病六十七。
15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忻忻,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藏象三十。
16
二、陰陽五行
17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上與《六節藏象論》同,詳運氣一。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陰陽者數句與《五營運大論》同,詳運氣類四。又手足陰陽系日月篇亦同,見經絡類三十四。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複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見經絡類二十九。
18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紀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運氣三。
19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運氣三。
20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氣者,煩勞則張。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疾病五。
21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攝生五。
22
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疾病十三。
23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脈色類七。
24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疾病三十四。
25
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疾病八十四。
26
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運氣十六。
27
陰道偶,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發於秋冬,陽氣少,陰氣多。經絡三十。
28
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運氣三十二。
29
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運氣十。
30
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攝生類六。
31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經絡二十九。
32
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二陽者,陽明也。一陽者,少陽也。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疾病七。
33
帝曰: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陽明何謂也?兩陽合明也。厥陰何也?兩陰交盡也。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運氣三十三。
34
太陰藏搏者,三陰也。一陰至,厥陰之治也。太陽藏何象?象三陽而浮也。少陽藏何象?象一陽也。陽明藏何象?象大浮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脈色十五。又三陰三陽次序,詳疾病七。
35
巨陽者,諸陽之屬也。疾病三十九。
36
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兩陰交盡,故曰厥陰。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其於五髒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經絡三十四。
37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針刺九。
38
人有陰陽,治分五態,藏象三十。
39
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髒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針刺三十一。
40
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髒。鍼刺二十八。
41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脈色二十六。
42
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疾病二十。
43
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針刺二十二。
44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論治八。
45
所謂陰者,真藏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脈色二十六。
46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病六十七。
47
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陰氣起於五趾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疾病三十四。
48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脈色九。
49
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疾病七十九。
50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脈色二十六。
51
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鍼刺五十九。
52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髒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疾病二十四。
53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針刺類九。
54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運氣三。
55
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運氣三。
56
帝曰:願聞平氣。岐伯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帝曰: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帝曰:太過何如?岐伯曰: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運氣十三。
57
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運氣六。
58
少陰君火,不司氣化。運氣二十四。
59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藏象七。
60
木發無時,水隨火也。運氣二十三。
61
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所謂二火也。 運氣類七。
62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陰陽一。
63
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髒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痺。疾病四十五。
64
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一水不勝五火,故目 盲。疾病八十。
65
二火不勝三水。疾病九。
66
三、藏象
67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見陰陽類四。
68
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陰陽五。
69
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髒。針刺二十八。
70
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其流溢之氣,內溉髒腑,外濡腠理。經絡二十八。
71
陽中之少陰,肺也。陽中之太陽,心也。陰中之少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陰中之太陰,腎也。經絡十五。
72
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73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疾病二十四。
74
肝為牡髒,其色青,其時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為牡髒,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征,其味苦。脾為牝髒,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肺為牝髒,其色白,其音商,其時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腎為牝髒,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為五變。針刺十七。
75
春脈者肝也。夏脈者心也。秋脈者肺也。冬脈者腎也。脾脈者土也,孤髒以灌四傍者也。脈色類十。
76
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運氣一。脈色五。
77
五髒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經絡十二。
78
五髒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髒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疾病類五十八。
79
五髒六腑,肺為之蓋,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肝者主為將,脾者主為衛,腎者主為外。六腑者,胃為之海。藏象二十九。
80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針刺六十四。
81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疾病七十一。
82
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成此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髒。疾病十八。《本神篇》曰:脾藏營,心藏脈,腎藏精。詳藏象十。
83
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為五病。精氣并於心則喜,并於肺則悲,并於肝則憂,并於脾則畏,并於腎則恐,是謂五並。
84
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九針論》曰:腎藏精志也。是謂五髒所藏。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疾病二十五。
85
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陰陽一。
86
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脈色三十二。
87
肝色青,心色赤,肺色白,脾色黃,腎色黑。疾病類二十四。
88
心者,五髒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疾病八十。
89
重陽之人, 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藏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針刺二十二。
90
五髒之應天者肺,肺者五髒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鍼刺二。
91
肺者髒之長也,為心之蓋也。疾病七十一。
92
肺者髒之蓋也,疾病八十二。
93
肺者氣之本。藏象二。
94
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疾病六十一。
95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經絡二十一。
96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疾病十三。
97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疾病三十四。
98
五髒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髒之本也,髒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脈色二十七。
99
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經絡二十三。
100
胃為五髒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氣之離髒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經絡十三。
101
穀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髒,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102
氣味二。
103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色十一。
104
脈無胃氣亦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色十二。
105
腎者至陰也。肺者太陰也。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腎者牝髒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針刺三十八。
106
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藏象十三。
107
腎者水髒,主津液,主臥與喘也。疾病八十二。
108
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氣味三。
109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經絡一。
110
脈反四時及不間髒,曰病難已。脈色十二。
111
神: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運氣三。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運氣四十。玄生神,神在天為風。
112
運氣三。藏象六同。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陰陽四。陰陽者,神明之腑也。陰陽一。運氣三。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運氣二十四。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運氣十五。
113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運氣九。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脈色十。論治十四。出入有行,以轉神明。脈色八。
114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故能形與神俱。不知持漏,不時御神。俱攝生一。四氣調神。攝生四。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起居如驚。神氣乃浮,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平陽祕,精神乃治。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俱疾病五。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疾病六十七。心藏神。疾病二十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115
藏象一。運氣四十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藏象二。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針刺二十三。心藏脈,脈舍神。藏象十。積神於心,以知往今。脈色三十二。血者神氣也。經絡二十三。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疾病八十。兩神相搏,合而成形。藏象二十五。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藏象二十七。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志意和則精神專直。五髒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俱藏象二十八。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脈色五。運氣一。腑精神明,留於四藏。藏象十二。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氣味一。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經絡十四。重陽之人,其神易動。鍼刺二十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攝生二。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去世離俗,積精全神。俱攝生三。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髒之所藏也。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俱藏象九。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論治十七。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俱脈色十七。神在秋毫,屬意病者。神屬勿去,知病存亡。神無營於眾物。必正其神。俱針刺七。一曰治神。道無鬼神,獨來獨往。俱針刺九。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藏象十一。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神者正氣也。針刺一。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運氣十二。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俱針刺十三。莫知其形,若神仿佛。用鍼之要,無忘其神。俱針刺十。推闔其門,令神氣存。針刺十四。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針刺二十九。醫不能嚴,不能動神。論治十八。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論治十九。必一其神,令志在針。以移其神,氣至乃休。俱針刺六十二。合形與氣,使神內藏。針刺五十六。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補虛瀉實,神歸其室。疾病五十六。神變而止。針刺十九。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幹。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俱運氣四十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何者為神?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髒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百歲,五髒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俱藏象十四。逆從到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俱論治十七。五神失守,邪鬼干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運氣四十四。
116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論治十八。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疾病九十一。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疾病十八。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神不使也。論治十五。
117
四、脈色
118
善為脈者,謹察五髒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為得道。見藏象類四。
119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口成寸,以決死生。藏象十二。天周二十八宿,人經二十八脈,周身一十六丈二尺。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經絡二十六。
120
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 為攣。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論治十八。
121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論治十九。
122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脈色二十五。
123
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氣口亦太陰也。藏象十一。
124
上、下、來、去、至、止。脈色二十一註義。
125
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髒之脈。疾病二十五。厥陰之至其脈絃,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運氣三十一。
126
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先至為主,後至為客。疾病七。
127
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至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運氣二十二。
128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疾病類二十五。
129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130
人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痺,代則乍甚乍間。寸口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痺,代則乍痛乍止。針刺二十九。
131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針刺類二十八。
132
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鍼刺五十七。
133
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藏象十五。
134
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針刺十六。
135
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寒氣暴上,脈滿而實,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從則生,逆則死。疾病十六。
136
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針刺八。
137
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針刺二十九。
138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標本一。
139
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經絡十三。
140
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疾病二十一。
141
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脈色三十二。
142
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經絡六。
143
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疾病類九。
144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疾病六。
145
手太陰、足太陰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手少陰、足少陰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手厥陰、足厥陰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俱寸口反小於人迎也。手陽明、足陽明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手太陽、足太陽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手少陽、足少陽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俱人迎反小於寸口也。疾病十。
146
陰氣大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大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經絡二十二。
147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針刺二十八。又二十九略同。
148
南北政。天地之變,無以脈診。尺寸反,陰陽交。運氣五。
149
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疾病五十三。
150
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運氣六。
151
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疾病六十。
152
癲疾脈。疾病六十五。
153
腰痛脈。疾病三十七。
154
胃脘癰者,當候胃脈。人迎者胃脈也。疾病類八十八。
155
腸 生死脈。疾病七十二。
156
熱病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疾病四十三。
157
六經滑澀,為疝為積。疾病七十。
158
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身有病而無邪脈也。疾病六十二。
159
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疾病四十七。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針刺四十四。
160
凡將用鍼,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針刺六十。
161
諸脈者皆屬於目。經絡二十一。
162
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針刺十六。
163
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痺。陰陽如一者病難治。視目之五色,以知五髒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痺。針刺二十三。
164
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
165
論治十七。
166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論治八。
167
帝曰:視而可見奈何?岐伯曰:五髒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疾病六十六。
168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經絡三十一。
169
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藏象十七。
170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經絡六。
171
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藏象三十一。
172
肺熱者色白而毛拔,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疾病七十一。
173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
174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頰下近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疾病四十四。
175
少陰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病十一。
176
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搏脈痺 ,寒熱之交。
177
脈孤為消氣,虛洩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論治十四。
178
五、經絡
179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見針刺類三。
180
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針刺十四。
181
人有四經十二從。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色二十六。
182
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針刺二十七。
183
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運氣二十九。
184
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運氣九。
185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陰陽四。
186
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運氣一。
187
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疾病類五。
188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陰陽三。
189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脈色五。
190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脈色二十六。
191
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針刺二十。
192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疾病十三。
193
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陰氣起於五趾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疾病三十四。
194
足三陽者下行。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疾病八十二。
195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疾病十二。
196
五髒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肺應皮,心應脈,脾應肉,肝應爪,腎應骨。藏象二十八。
197
脈者血之府。脈色二十一。
198
心者,五髒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
199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疾病八十。
200
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疾病四十。
201
陽明者,胃脈也。陽明主肉。疾病十二。
202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脈色十一。
203
陽明者,五髒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引不,故足痿不用也。
204
疾病七十一。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藏象十一。
205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髒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髒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疾病十三。
206
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髒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針刺六十一。
207
五髒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髒之本也。髒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脈色二十七。
208
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疾病十三。
209
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耳,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二陰。藏象四。
210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經絡二十一。
211
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流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厥在於足,宗氣不下。針刺三十五。
212
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疾病六十七。
213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經絡十二。
214
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髒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髒六腑。疾病八十三。
215
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疾病四十八。
216
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則其府也。疾病四十九。又義同四十八。
217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藏象二十八。
218
四肢八溪之朝夕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經絡二十一。
219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藏象二十五。
220
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疾病二十。
221
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疾病八十六。
222
水穀皆入於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疾病五十八。
223
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疾病六十六。
224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藏象十七。
225
入脊內,注於伏衝之脈。疾病類四十九。《瘧論》作伏膂之脈,詳四十八。
226
傳舍於伏衝之脈。疾病二。
227
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髒六腑之海也,五髒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 中,伏行 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針刺二十。
228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髒。藏象三。
229
帝曰:手太陰之脈獨無 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焉。帝曰:少陰獨無 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髒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鍼刺二十三。
230
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疾病六十四。巨陽者,諸陽之屬也,故為諸陽主氣也。疾病類三十九。
231
夫胸腹,髒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大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
232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疾病五十六。
233
身形支節者,髒腑之蓋也。藏象二十九。
234
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疾病九十一。
235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髒濁氣,名曰傳化之府。藏象二十三。
236
首面耐寒,因於氣聚。藏象二十。
237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脈色三十二。
238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疾病七十九。
239
五髒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疾病五十八。
240
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脈色三十。
241
命門者目也。經絡十二。
242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以官何候?以候五髒。脈色三十一。
243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脈色一。
244
所以察其目者,五髒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針刺十六。
245
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疾病三十一。
246
目 外決於面者為銳 ,在內近鼻者為內 ,上為外 ,下為內 。針刺三十七。
247
眉本。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疾病七十九。
248
臂陽明有入 遍齒者,名曰大迎。足太陽有入 遍齒者,名曰角孫。足陽明有挾鼻入面者,名曰懸顱。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 ,陽氣盛則 目,陰氣盛則瞑目。針刺四十四。
249
喉主天氣,咽主地氣。疾病十三。
250
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針刺四十五。
251
漸者上俠頤也。鍼刺四十四。
252
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針刺四十七。
253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針刺六十四。
254
肓之原在臍下。疾病七十三。
255
陷於肉肓而中氣穴。疾病五十六。
256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經絡八。
257
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論治十九。
258
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疾病二十。
259
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經絡十八。
260
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疾病二。
261
內溢於經,外注於絡。鍼刺二十一。
262
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脈色三十五。
263
凡五十七穴者,皆髒之陰絡,水之所客也。針刺三十八。
264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刺十六。
265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謂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經絡十四。
266
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衝直陽,《論勇篇》衝作衡。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臂薄者,其髓不滿。疾病類七十六。
267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針刺三十八。
268
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針刺十七。
269
氣門乃閉。疾病五。運氣十七。
270
人有八虛,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疾病十五。
271
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鍼刺三十三。
272
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針刺五十三。
273
膀胱之胞薄以懦。氣味三。
274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疾病六十七。
275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疾病五十七。
276
胞移熱於膀胱。 疾病四十六。
277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胞之絡脈絕也。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疾病六十二。
278
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疾病三十一。
279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乃太陰陽明之所合也。疾病三十四。
280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解脈。同陰之脈。陽維之脈。衡絡之脈。會陰之脈。直陽之脈。飛陽之脈。昌陽之脈。
281
散脈。肉里之脈。鍼刺四十九。
282
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針刺五十四。
283
胃合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284
針刺二十四。此義與《本輸篇》大同,詳經絡十六。
285
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三焦下 ,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經絡十六。
286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上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蹺足 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針刺七。
287
膜原。疾病六十六。
288
筋膜。疾病七十一。
289
纓脈。針刺五十五。《寒熱病篇》作嬰筋,針刺四十四。
290
皮者道也。針刺四十四。
291
四街。經絡十二、十三。
292
四關。經絡十五。
293
兩衛。針刺七。
294
五髒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疾病十八。
295
六、標本
296
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見運氣類三。
297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運氣六。
298
風行於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運氣二十四。
299
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論治二。
300
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論治十五。
URN: ctp:ws48048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