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检索 "ctext:597942"
檢索內容:
检索范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条件: 提到“宋钦宗
Total 9

卷47 史部·编年类

2
以当时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家自为说。因踵司马光《通鉴》之例,备采一祖八宗事迹,荟稡讨论,作为此书。以光修《通鉴》时先成《长编》,焘谦不敢言《续通鉴》,故但谓之《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载其《进书状》四篇。一在隆兴元年知荣州时,先以建隆迄开宝年事一十七卷上进;一在乾道四年礼部郎时,以整齐建隆元年治平四年闰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卷上进;一在淳熙元年知泸州时,以治平后至靖康凡二百八十卷上进;一在淳熙元年知遂宁时,重别写呈,并《举要》、《目录》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上进。故周密癸辛杂识》称,韩彦古盗写其书,至盈二厨。然《文献通考》所载,仅《长编》一百六十八卷、《举要》六十八卷,与《进状》多寡迥殊。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卷数虽如此,而册数至逾三百,盖逐卷又分子卷,或至十馀云云。则所称一千六十三卷者,乃统子卷而计之,故其数较多矣。又据焘《进状》,其书实止于钦宗。而王明清玉照新志》称绍兴元年胡彦修疏,在《长编》一百五十九卷注后,则似乎兼及高宗。或以事相连属,著其归宿,附于注末,如《左传》后经终事之例欤。《癸辛杂识》又称「焘为《长编》,以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云云,则其用力之专且久,可概见矣,其书卷帙最多,当时艰于传写,书坊所刻本及蜀中旧本已有详略之不同。又神、哲、徽、钦四朝之书,乾道中只降秘书省依《通鉴》纸样缮写一部,未经镂版,流播日稀。
1
陈均撰。,字平甫,号云岩,莆田人。端平初有言是书于朝者,敕下福州宣取,赐均官迪功郎。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均《编年举要》三十卷、《备要》三十卷,又有《中兴举要》十四卷、《备要》十四卷。令《中兴举要》、《备要》皆佚。此书前有绍定二年真德秀《序》,称皇朝《编年举要》与《备要》合若干卷,则当时本共为一书。今《举要》亦佚,存者惟此编耳。其书取日历、实录及李焘续通鉴长编》删繁撮要,勒成一帙,兼采司马光、徐度、赵汝愚等十数家之书,博考互订。始太祖至钦宗,凡九朝事迹,欲其篇帙省约,便于寻阅,故苟非大事,则略而不书。林岊《序》谓「取司马氏之纲,而时有修饰;取李氏之目,而颇加节文」,足以括其体例。然实以《通鉴纲目》为式,特据事直书,不加褒贬耳。观均《自序》,其宗旨可见也。
1
不著撰人名氏。陈振孙书录解题》曰:《靖康要录》五卷,不知作者。记钦宗在储时及靖康一年之事,案日编次。凡政事制度及诏诰之类,皆详载焉。其与金国和战诸事,编载尤详云云。是振孙之时已莫知出谁手矣。今观其书,记事具有日月,载文俱有首尾,决非草野之士不睹国史日历者所能作。考《书录解题》又载《钦宗实录》四十卷,乾道元年修撰洪迈等进。此必《实录》既成之后,好事者撮其大纲以成此编,故以《要录》名也。宋人杂史传于今日者,如熊克中兴小纪》、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类,大抵于南宋为详。其详于北宋者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然《长编》已多佚阙,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补之,亦仅及哲宗而止。徽宗钦宗两朝之事遂以无徵。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起政和建炎,虽较他书为赅备,而所录事迹章疏,惟以有涉金人者为主,馀则略焉。

卷52 史部·杂史类存目一

2
其中多言都统制姚友仲守御东、南两壁之功。史不为友仲立传,然《钦宗本纪》颇采用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第九十八卷,引此书有云:「汴京城陷,仆逃难于乡人王升卿舍馆。夜论朝廷守御之方。一话一言,莫不验其文,摭其实,直而不讦。非所见闻,则略而不书」云云。盖茂良《自叙》之词。此本为明末李蘅刊入《璅探》内者。检勘并无此文,知为删节不全之本矣。尤袤遂初堂书目》载有《靖康夜话》,疑即此书。晁公武读书志》列《金人背盟录》七卷、《围城杂记》一卷、《避戎夜话》一卷、《金国行程》十卷、《南归录》一卷、《朝野佥言》一卷,总注曰皇朝汪藻编。记金人叛契丹,迄于宣和乙巳犯京城。
1
旧本题宋太学丁特起撰。所纪自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五日起,至高宗建炎元年五月一日即位止。载汴京失守,二帝播迁之事。徐梦莘《北盟会编》颇采之。
1
旧本题曰陈东撰。少阳镇江丹阳人。钦宗时贡入太学。尝伏阙上书,请去蔡京、王黼而用李纲。高宗即位,召至行在,又劾黄潜善、汪伯彦,为二人所构论死。后追赠承信郎,又加赠朝奉郎秘阁修撰。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记徽宗北迁,高宗改元时事特详。末及绍兴以后事,亦足资考据。然东以建炎元年八月见杀,何由得记绍兴后事。盖传本阙撰人,后人不考,误题为东也。
1
李纲撰。伯纪,邵武人,政和二年进士。积官至太常少卿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南渡后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御史所劾,罢为观文殿大学士。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乃纲奉诏所编,前有《奏书原序》。起建炎元年六月,终八月,即其《奏议》《附录》中之一种。《永乐大典》亦别载之,则自明以前,已析出单行矣。惟纲代高宗所草《通问徽钦二帝表》,内所称「臣某言」者,乃高宗署名,故讳而不书。《永乐大典》本俱误作「臣纲言」。
1
此二书所载,语并相似。旧本或题无名氏,或并题辛弃疾撰。盖本出一手所伪托,故所载全非事实。按金太宗建号天会十三年崩。熙宗袭旧号,两年乃改元,故天会止于十五年。天辅金太祖年号,止于七年。此录既误以天辅为太宗年号,又妄谓天辅十七年改元天眷,乖谬殊甚。金太宗生日在十月,名「天清节」。金熙宗生日在正月,名「万寿节」。此录记天辅十一年徽、钦二帝在云州,正月值金主生日作宴。是徒闻金主生日有在正月者,而不知朝代之不合也。金太宗天会五年三月,以宋二帝至燕,十月徙之中京。六年七月,徙之上京。八月,以见太祖庙,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重昏侯十月,徙之韩州。熙宗天会十四年昏德公薨。皇统元年,改昏德公天水郡王重昏侯天水郡公。事并见《金本纪》。是天水之封,实在徽宗殁后。此录乃云靖康二年五月至燕京,见金主,封太上为天水郡公、帝为天水郡侯。后徙安肃军。又徙云州。天辅十一年三月,徙西汉州。十四年,徙五国城。核以正史,无一不谬且妄。夫二帝不能死社稷,举族北辕,其辱固甚,亦何至卑污苟贱,如录所云云。且金朝开国,具有规模,野利亦何至面人之祖,淫其女孙,如所谓丑恶之声二帝共闻者耶。此必南北宋间乱臣贼子不得志于君父者,造此以泄其愤怨,断断乎非实录也。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