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远,字法祖,本姓万氏,河内人(约今日河南黄河以北地区)。父亲威达,以通儒博雅闻名于当代。 主要活动于
西晋时期,在关中(今陕西省地方)进行译经弘法的事业。综观西晋佛教的传播重点,主要还是以译经为主。 佛典译注的焦点仍承袭
后汉、三国的佛教义学风气,以方等 、般若为正宗,译经水平未达到信达雅的成熟程度,后世研学的人不多。
显示更多...: 生平简介 译经贡献
生平简介
州府知道帛远有贤才,多次徵召,皆不赴命。倒是悟道的心意在少年时期的帛远身上早已悄悄萌芽,于是便言辞恳切,祈请父亲,允许他出家,言辞恳切,父亲改变不了志心已定的他,于是法祖遂了心意,出家为僧,法号帛远。
帛远才思敏捷,聪明绝伦,每天诵经多达八九千字,对于方等经(大乘佛经)的研究,精细入微。也通读世俗经典,博学赅涉。在长安建筑精舍,以讲习佛经为业,随学者有千人之众。
晋惠帝末年,太宰河间王顒,镇守关中,对帛远非常敬重,以师友的礼节待之,虚心受教。每有空暇,夜深人静的时刻,两人便聚在一起谈论道德学问。
帛远见当时群雄争斗,干戈四起,为保有自己的正直的操行,于是乎想隐于陇山以西地区。由于当时张辅担任秦州刺史,镇守陇上,顺道与之同行。由于帛远的声望德行闻名于世,张辅便想让他还俗,当他的僚佐。只是帛远一心向道,坚志不移,因此两人结下怨恨。在此之前,秦州人管番,多次与帛远辩论,却屡屡败在其手下,因此管番怀恨在心,多次在张辅面前进谗言,诬陷帛远。当法祖走到汧县时,忽然对同行的和尚及弟子们说几天之内,前世冤对就要了结。于是向大众辞别,写了一封书信,并将经书、佛像和身上的资财都分给众人。第二天早上,帛远与张辅谈话,话不投机,得罪张辅而被抓起来受刑,众人觉得奇怪、惋惜之际。帛远说这为了了结前世宿命所结的冤对,并不是为现在的事情。说完,大呼十方佛菩萨,称自己前世的罪孽因缘,今世欢喜了结,希望从此以后与张辅之间没有任何怨恨,结为朋友,也不要让他戴上杀人的罪名。便受鞭刑五十下而死。张辅后来知道了法祖临死前说的这一番话,内心感到遗憾。由于帛远传道教化的声誉,遍传关中、陇西一带,人们对帛远视若神明,因此帛远被害的讯息传出后,汉人、异族都悲痛异常。陇西的羌族等,本要派出五千精锐骑兵,迎接帛远到来,在半途得知遇害的讯息后,悲恨万分,群情激愤,誓言要为其报仇。张辅闻讯,遣兵抗敌。当时天水人富整,趁势杀了张辅,羌族感到怨恨已报而退兵,各自分了帛远的法体,带回去起造佛塔或寺庙。
晋惠帝时,道士祭酒王浮则常与帛远论争佛教、道教邪正的道理,而王浮屡居下风,心起瞋恨,假托老子化胡,扬道抑佛,诬谤佛法。
译经贡献
• 《菩萨逝经》一卷
• 《菩萨修行经》一卷
• 《佛般泥洹经》二卷
• 《大爱道般泥洹经》一卷
• 《贤者五福德经》一卷
以上介绍摘自维基百科;若有错漏,敬请在维基百科上修改
来源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