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人,生于广东潮州。光绪八年壬午科顺天乡试中举第三名,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榜眼,清翰林,政坛「清流派」领袖之一,帝党重要人物,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
生平
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廷式生于潮州,当时其祖父文来任潮州知府。同治十一年,在广州菊坡精舍师从陈兰甫。光绪七年,入张树声幕下。八年,应试中举。十二年,参加会试不第,与陈三立、易顺鼎等交游,此时文廷式的已经名声在外。光绪十六年(1890年)文廷式考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升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曾任珍妃、瑾妃老师,与汪鸣銮、张謇等被称为「翁(同和)门六子」,是帝党重要人物。
甲午战争期间多次上疏反对对日求和,中日宣战后与张百熙等五十馀名京官上《联衔纠参督臣植党疏》,参奏李鸿章及其同僚盛宣怀、张士彬、丁汝昌、衞汝贵、龚照璵、刘含芳、李经方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支持康有为组织强学会,探讨强国之路。次年二月,遭御史杨崇伊参劾,被革职驱逐出京,永不叙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清先乘坐张之洞的楚才号轮船北上,到了镇江时慈禧已复权,密电访拿,江西巡抚翁曾桂以及刘坤一等捉拿不成,文廷式隐匿于湘潭。不久依靠陈三立、蔡乃煌的谋划,由湘潭至汉口,又在日本驻上海外交官小田切万寿之助的帮助下来到上海。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十一日赴日本,同年三月十二日回国,期间与日本汉诗人永井久一郎往来,为其《西游诗续稿》作序。回国后,与容闳、严复、章太炎等,参加唐才常召开的「国会」。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复下令「严拿」。此后数年,文廷式颠沛流离于萍乡、上海、南京、长沙之间。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二十四日,卒于萍乡家中。葬于杨岐山。
著作
著杂记《纯常子枝语》40卷。另有《中兴政要》1卷,《云起轩词钞》1卷,《大元仓库记》1卷,并著有《闻尘偶记》、《知过轩日
钞》、《知过轩随笔》、《旅江日记》、《南轺日记》(轺:念「摇」)。
曾译《铁木真帖木儿用兵论》2编27章。为道光丙申(1836年)恩科进士、镶黄旗满洲词人承龄的《大小雅堂诗集》作跋。
传闻
叶德辉记载,文廷式从清翰林院盗走百馀册《永乐大典》;不过依据钱仲联《文廷式年谱简编》的说法,这些永乐大典是文廷式于光绪十三年在北京借阅时的手抄本。另传其与梁鼎芬妻子有染,但梁鼎芬完全不在意,竟由他们而去。赵铁寒在整理文廷式的诗文时下了很大功夫,据他所言文廷式有随意取斋名的坏习惯,有时一册笔记同一内容都会有两种不同命名,而且文廷式用中古时笔附于文的写法,不把诗词和文章分开,导致整理他的作品难度增加。
纪念
香港原居民五大家族的文氏,原籍江西,分别在新田大夫第、麟峰文公祠和泰亨善庆书室等建筑墙上挂上文廷式「榜眼及第」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