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洛水》

電子圖書館
1 洛水:
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

2 洛水:
《地理志》曰:洛出冢嶺山。

3 洛水:
《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舉之山,洛水出焉,東與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尸水注之,水北發尸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得乳水,水北出良餘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會於龍餘之水,水出蠱尾之山,東流入洛。洛水又東至陽虛山,合玄扈之水。

4 洛水:
《山海經》曰:洛水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蹏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與讙舉為九山之次焉。

5 洛水:
故《山海經》曰:此二山者,洛間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蓋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逕于陽虛之下。《山海經》又曰:陽虛之山,臨于玄扈之水,是為洛汭也。

6 洛水:
《河圖玉版》曰: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于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洛水又東歷清池山,東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門水出焉。《爾雅》所謂洛別為波也。洛水又東,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山,東北逕拒陽城西,而東北流入于洛。洛水又東與獲水合,水南出獲輿山,俗謂之備水也。東北逕獲輿川,世名之為卻川,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

7 洛水:
《博物志》曰:洛出熊耳,蓋開其源者是也。

8 洛水:
東北過盧氏縣南,

9 洛水:
洛水逕隖渠關北,塢渠水出南塢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兩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東北,入于洛。

10 洛水:
《山海經》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蓋熊耳之殊稱,若太行之歸山也。

11 洛水:
故《地說》曰:熊耳之山,地門也,洛水出其間。是亦總名矣。其一水東北逕塢渠城西,故關城也。其水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逕盧氏縣故城南,《竹書紀年》:晉出公十九年,晉韓龍取盧氏城。王莽之昌富也。有盧氏川水注之。水北出盧氏山,東南流逕盧氏城東,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翼合三川,竝出縣之南山,東北注洛。

12 洛水:
《開山圖》曰:盧氏山宜五穀,可避水災,亦通謂之石城山。山在宜陽山西南,千名之山,咸處其內,陵阜原隰,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注洛水。洛水又東逕高門城南,即《宋書》所謂後軍外兵龐季明入盧氏,進達高門木城者也。洛水東與高門水合,水出北山,東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東北流逕石勒城北,又東逕高門城北,東入高門水,亂流南注洛。洛水又東,松陽溪水注之,水出松陽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逕黃亭南,又東合黃亭溪水。水出鵜鶘山,山有二峰,峻極于天,高崖雲舉,亢石無階,猨徒喪其捷巧,鼯族謝其輕工,及其長霄冒嶺,層霞冠峰,方乃就辨優劣耳。故有大、小鵜鶘之名矣。溪水東南流歷亭下,謂之黃亭溪水,又東南入于洛水。洛水又東得荀公溪口,水出南山荀公澗,即龐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其水歷谷東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東逕檀山南,其山四絶孤峙,山上有塢聚,俗謂之檀山塢。義熙中,劉公西入長安,舟師所屆,次于洛陽,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延之屆此而返,竟不達其源也。洛水又東,庫谷水注之,水自宜陽山南,三川竝發,合為一溪,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得鵜鶘水口,水發北鵜鶘澗,東南流入於洛。洛水又逕僕谷亭北,左合北水,水出北山,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侯谷水出南山,北流入于洛。洛水又東逕龍驤城北,龍驤將軍王鎮惡,從劉公西入長安,陸行所由,故城得其名。洛水又東,左合宜陽北山水,水自北溪南流注洛。洛水又東,廣由澗水注之,水出南山由溪,北流逕龍驤城東,而北流入于洛。洛水又東,右得直谷水,水出南山,北逕屯城,西北流注于洛水也。

13 洛水:
又東北過蠡城邑之南,

14 洛水:
城西有塢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黽池縣治。南對金門塢,水南五里,舊宜陽縣治也。洛水右會金門溪水,水南出金門山,北逕金門塢,西北流入于洛。洛水又東合款水,其水二源竝發,兩川逕引,謂之大款水也,合而東南入于洛。洛水又東,黍良谷水入焉。水南出金門山,《開山圖》曰:山多重,固在韓。建武二年,强弩大將軍陳俊轉擊金門、白馬,皆破之,即此也。而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左合北溪,南流入于洛也。

15 洛水:
又東過陽市邑南,又東北,過于父邑之南,

16 洛水:
太陰谷水南出太陰溪,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合白馬溪水,水出宜陽山,澗有大石,厥狀似馬,故溪澗以物色受名也。溪水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有昌澗水注之,水出西北宜陽山,而東南流,逕宜陽故郡南,舊陽市邑也,故洛陽都典農治,此後改為郡。其水又南注于洛。洛水又東逕一合塢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東三箱,天險峭絶,惟築西面即為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劉曜之將攻河南也,晉將軍魏該奔于此,故于父邑也。洛水又東合杜陽澗水,水出西北杜陽溪,東南逕一合塢,東與槃谷水合,亂流東南入洛。洛水又東,渠谷水出宜陽縣南女几山,東北流逕雲中塢,左上迢遰層峻,流煙半垂,纓帶山阜,故塢受其名。渠谷水又東北入洛水。臧榮緒《晉書》稱,孫登嘗經宜陽山,作炭人見之與語,登不應,作炭者覺其情神非常,咸共傳說,太祖聞之,使阮籍往觀與語,亦不應。籍因大嘯,登笑曰:復作向聲。又為嘯,求與俱出,登不肯,籍因別去。登上峰行且嘯,如簫韶笙簧之音,聲振山谷。籍怪而問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聲。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問久之,乃知姓名。余按孫綽之叙《高士傳》,言在蘇門山,又別作《登傳》。孫盛《魏春秋》亦言在蘇門山,又不列姓名。阮嗣宗感之,著《大人先生論》,言吾不知其人,既神遊自得,不與物交。阮氏尚不能動其英操,復不識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17 洛水:
又東北過宜陽縣南,

18 洛水: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巒競舉,狀同熊耳,此自別山,不與《禹貢》導洛自熊耳同也。昔漢光武破赤眉樊崇,積甲仗與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又東南逕宜陽縣故城西,謂之西度水,又東南流入于洛。洛水又東逕宜陽縣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朽矣。茂請約魏以攻韓,斬首六萬,遂拔宜陽城。故韓地也,後乃縣之,漢哀帝封息夫躬為侯國。城之西門,赤眉樊崇與盆子及大將軍等,奉璽綬劒璧處。世祖不即見,明日,陳兵于洛水見盆子等,謂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歎曰:卿庸中皦皦,鐵中錚錚也。洛水又東與厭染之水合,水出縣北傅山大陂,山無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東南注,世謂之五延水。又東南流逕宜陽縣故城東,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南,黃中澗水出北阜,二源奇發,總成一川,東流注于洛。洛水又東,禄泉水注之,其水北出近溪。洛水又東,共水入焉。水北出長石之山,山無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谷,東南注之。共水又西南與左澗水會,水東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水。共水又南與李谷水合,水出西北李溪,東南注蓁水。蓁水發源蓁谷,西南流與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謂之石頭泉,而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黑澗水南出陸渾西山,歷于黑澗,西北入洛。洛水又東,臨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東南與長澗水會,水出北山,南入臨亭水,又東南歷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19 洛水:
又東北出散關南,

20 洛水:
洛水東逕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傳》所謂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洛水又東與豪水會,水出新安縣密山,南流歷九曲東,而南流入于洛。洛水之側有石墨山,山石盡黑,可以書疏,故以石墨名山矣。洛水又東,枝瀆左出焉。東出關,絶惠水。又逕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耆舊傳》云:斯女清貞秀古,跡表來今矣。枝瀆又東,逕周山,上有周靈王冢,《皇覽》曰:周靈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蓋以王生而神,故諡曰靈,其冢,人祠之不絶。又東北逕柏亭南,《皇覽》曰:周山在柏亭西北。謂斯亭也。又東北逕三王陵東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賦》云:定當為敬,子朝作難,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與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

21 洛水:
《帝王世紀》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陽太倉中大冢是也。而復傳言在此,所未詳也。又悼、敬二王,稽諸史傳,復無葬處,今陵東有石碑,録赧王以上世王名號,考之《碑記》,周墓明矣。枝瀆東北歷制鄉,逕河南縣王城西,歷郟鄏陌。

22 洛水:
杜預《釋地》曰:縣西有郟鄏陌。謂此也。枝瀆又北入穀,蓋經始周啟,瀆久廢不脩矣。洛水自枝瀆又東出關,惠水右注之,世謂之八關水。戴延之《西征記》謂之八關澤,即《經》所謂散關。鄣自南山,橫洛水,北屬于河,皆關塞也,即楊僕家僮所築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陽,東南流與瞻水合,水東出婁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東南,謝水北出瞻諸之山,東南流,又有交觸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逕關城北,二十里者也。其城西阻塞垣,東枕惠水。靈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將五營士屯都亭,置函谷、廣城、伊闕、大谷、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等八關,都尉官治此,函谷為之首,在八關之限,故世人總其統目,有八關之名矣。其水又南流入于洛水。

23 洛水:
《山海經》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陽,而南流注于洛。謂是水也。洛水又與虢水會,水出扶豬之山,北流注于洛水。之南則鹿蹏之山也,世謂之非山。其山陰則峻絶百仞,陽則原阜隆平,甘水發于東麓,北流注于洛水也。

24 洛水:
又東北過河南縣南,

25 洛水:
《周書》稱周公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繫于洛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26 洛水:
《孝經援神契》曰: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竹書紀年》:晉定公二十年,洛絶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有甘洛城,《郡國志》所謂甘城也。

27 洛水:
《地記》曰:洛水東北過五零陪尾,北與澗、瀍合,是二水,東入千金渠,故瀆存焉。

URN: ctp:n56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