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七十二

《卷七十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该资料的标点符号由人工智能制作。此过程难免引入错误;若遇到标点错误,敬请自行修改。
1
钦定四库全书
2
《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二学校考》
3
直省乡党之学
4
乾隆三十一年,増定福建,分设屏南县学,本籍寄籍,取补廪増例。雍正十三年,分古田为屏南,定入学额数,每县各八名,廪増各缺,亦均分两学。嗣因屏南文风不及古田,礼部议准古田童生寄考屛南额取四名,名曰寄屏,其本籍童生额取四名,名曰正屏,廪増额缺,轮流间补。至是,学政王杰奏:「屛南廪増十缺,多为寄屏所占,正屏无廪,童生考试,亦无认保。请将嵗科试卷面,注明正屏寄屏字様,以便酌量録取」。从之。
5
严申送嵗贡入监肄业例,各省嵗贡赴监例,由地方官取结,核其籍贯有无违碍,方行申送。至是并令详验本生年力,不得以精神衰迈之生滥行,申送赴监。
6
三十三年,礼部议:准四川雅州府人文日盛,应与卭州分棚考试,另立一棚卭州,照旧自为一棚,学政以次按临考试。
7
又议准广西土民、佃种土官之田,向听土司役使充兵,若准其应试一经上进,势必不服差徭。其果有志向上,退还所佃之田,实无原籍可归者,方准令土司送考。如退佃准考之后,仍隐占土官田地,托避徭役,该地方官严查究处。
8
又议准查各省造送学册,其府学生员并不注明,系某州县籍贯,以致遇有报捐等事,无凭核对。嗣后各该学政造送学册,务将府学生员名下查明本州县籍贯详细填注,毋致舛错,以备查核。又咨覆浙江巡抚永徳咨称:廪生丁本生父母期年忧,例不出缺,其廪粮各学有照旧支给者,亦有停粮扣除者。办理两岐,当经行查户部据称江南等十三省奏销册开丁忧廪生廪粮银两,系扣缺造报,并未造有期䘮扣缺之欵。浙省事同一例应画一办理。
9
三十四年,设立迪化、宁边二㕔学额议:「准乌噜木齐地方驻兵屯田,招徕开垦,生齿繁盛。自设立义学以来,兵民子弟俱各踊跃,现在读书习弓马者均有成效,照安西、敦煌等县之例,设立学额,以示鼔舞。应将迪化、宁边二㕔兵民子弟,内嵗科两试,每㕔各取进文童四名,嵗试取进武童四名,交与两㕔管束。其考试事宜,均照安西之例,归于陜甘学政咨部办理。但乌噜木齐距甘肃窵逺,诸童应试维艰,应令陜甘学政按临肃州之前,将考试文武生童题目,封固预行,密送驻札大臣,俟㕔道将録取应试文童名册,呈送到日,严行扄试,仍将试卷封固,移送学臣,按额取进。其武童外场弓马技艺,由㕔道録送驻札大臣考试,分别等次造册,并考试䇿论一,并移送学臣,按额取进。如文武童生,试卷不能足额,均照例宁缺无滥。
10
又议:「准呉县、太湖内东西两山分𨽻太湖同知,所辖举贡生监,遇有丁忧服满事故等项,准其就近取结送部。监生、北闱乡试,亦合归㕔给文。其乡㑹科场起送并举报节孝等案,应令吴县儒学查明送㕔转详。
11
又议:「准云南永北府既改为掌印同知,并无府佐、州县等官,其考试童生,应照蒙化、景东二府之例,即令掌印同知考试,申送学政録取。
12
又议准泰州额设廪増,既将十名分拨东台县,若仍照州学例,三年两贡未免太骤,应改为二年一贡,三十五年。
13
谕畿辅为首善之区,人文渐被多士蔚、兴。上届临幸天津,曽加恩广额,用光黉序乃者。
14
慈禧普被欢洽,敷天业,已特开乡㑹,恩科,彚徴叶吉,而銮辂经临,推恩行庆,并宜嘉恵。士林所有,直𨽻通省,本年入学名数,大学増额五名,中学増额四名,小学増额三名,该学政,其悉心甄録,务抜其尤,以副乐育,作人至意」。
15
是年,礼部议:「准四川罗江县裁并绵州,又罗江县学原额六名内,分拨绵州四名,嗣后绵州连原额十名,共取进十四名,其二名拨入梓潼县,学连原额八名,共取进十名罗江县廪増额数,归并绵州廪増,各三十名,与州学定额相符,应照州学例,三年两贡,毋庸与彰明、徳阳二县轮贡。其彰明、徳阳二县廪生各额数,均止有十名,应照清溪县之例,四年一贡。梓潼县廪増额数及出贡年分,仍循旧例。
16
又议准大、宛两县童生,令知县、教官遵例慎选素行优谨、衆所共信之廪生,申送府丞,该府丞临时复实心查核,如有滥选妄保诸弊,听其随时查办。又议准江南省和州江浦二县县交界之丰乐、宋家、唐家、马家、华家、黄墩等六圩,统归江浦县管理,其考试报捐等事,亦应改𨽻江浦县。所有现𨽻,和州之捐纳各生,应改换江浦籍贯得。
17
㫖允行。
18
又议娼优𨽻卒,子孙虽经出,继不准収考。凡娼优𨽻卒,専以本身嫡𣲖为断本身,既经充当贱役所生子孙,例应永逺,不准収考,其子孙虽经出继为人后者,终系下贱嫡裔,未便混行収考。
19
又议准定例,举贡生监罪在杖一百以内,革后能改过自新者,该地方官查明取具里邻确实甘结申送,准以原名应试。若于结案时即声明办理,其能改过自新与否,尚未可知。嗣后如系举人斥革,愿以原名应试者,由该督抚核明,咨部定议。其贡监生员斥革后,呈请原名应试,应照例令邻里出具甘结,由教官牒送该州县官,申送提调官,详报学政収考。
20
三十六年,
21
圣驾东巡,増广、山东学额一次,大学加取五名,中学加取四名,小学加取三名,嗣覆准山东省遵奉。
22
恩诏増广学额,查灵山卫业已归并胶州,并非各为一学,且于乾隆十六年减去进额三名,若胶州既照大学例増额五名,灵山卫复照小学例,増额三名,未免浮滥,应于胶州増额五名内,酌与灵山卫一名」。
23
又礼部议:「准云南之永北䝉化、景东三府各改为直𨽻㕔,仍照原额,各取进文生二十名,武生二十名,原设廪増及出贡年分,俱毋庸裁,改元江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系与他郎通判合取。今改府为直𨽻州,他郎改归普洱府,应将元江直𨽻州学额改为文武,生各十五名,广西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系与五嶆通判合取。今改府为直𨽻州,五嶆改归曲靖府,应将广西直𨽻州学额,改为文武,生各十八名,所减二名,作为五嶆之额,拨归曲靖府、元江、广西各原设廪増各四十名,今改为三十名。三年二贡。镇沅府原额文生十名内,有威逺同知拨入二名武生八名,今改府为直𨽻州,威逺改归普洱府,应将镇逺直𨽻州学额,改为文生八名,其武生八名及廪増额数、出贡年分,俱毋庸议改普洱府原额文武生各八名,今威逺拨归文生二名,他郎拨归文武生各五名,应増为文生十五名,武生十三名,原设廪増各八名,今増为十二名,二年一贡。武定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系和曲禄、劝二州及元谋县分拨,今改府为直𨽻州裁汰同城之和曲州、应将和曲州本额文生十二名,并拨府十名,武生八名,并拨府十名归入武定。直𨽻州仍照大学之例,定为文武生各二十名,武定原设廪増各四十名,今改为各三十名。三年二贡至禄,劝州改为县本额,文、武生各八名,并拨府文武生各六名,应定为禄劝县学额进文生十四名,武生十四名,原设廪増各三十名,今改为各二十名。二年一贡元谋县本额,文武生各八名,并拨府文武生各四名,应为文生十二名武生十二名。原设廪増及出贡年分,俱毋庸议改姚安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系拨姚州大姚县文生各八名,白井文生四名,拨姚州武生十一名大姚武生九名。今该府既裁,应将府学原额酌归姚州、大姚县文生各八名,武生各八名,白井文生四名,武生四名,姚安府原设廪増,应行裁汰。姚州大姚、白井,各原设廪増及出贡年分,俱毋庸议改鹤庆府原额,文武生各二十名,今改府为府属州,仍取进文生二十名,其武生二十名,应改为十五名,原设廪増各四十名,今改为各三十名。三年二贡,弥勒师宗建、水三州,今改为县,弥勒县照原额,取进文、武、童生各十五名。师宗县照原额取进文、武、童生各十二名,建水县照原额取进文生二十名,武生十五名,弥勒师宗建水,各原设廪,増各三十名,今改为各二十名。二年一贡。顺宁府原设文武生各二十名,今新设首县,应将府学裁去文、武生各八名,作为顺宁县学府学原设廪増各四十名,今改为各三十名。三年二贡丽江府原额文、武生各十五名,今新设首县,应将府学裁去文、武生各七名,作为丽江县学府学,原设廪増各三十名,今改为各二十名。二年一贡顺宁、丽江二县,均设廪,増各十名,四年一贡。各府州所裁廪増,应归于现在所𨽻本籍作为候廪,候増嵗科两试,各按考案新旧间补。
24
又议准生员代人作证经,地方官审系全诬,则故撄法网较之寻常包揽者,其情尤重,应行详请,禠革即照教唆词讼本罪,上各加一等治罪,如计赃重于本罪者,仍照律以枉法从重论。其讯明事属有因,并非揑词妄证者,虽证佐确凿,而以全无闗渉之事,出入公庭,其平日不能读书自爱,已有明騐,亦应将本生严加戒饬,倘再犯案,申详黜革。又议准陜西学政刘墫奏称:山陜之乐户,江浙之丐户,虽编籍由来,无不确据,而其相仍托业,实属卑汚。雍正元年,因御史年熈,噶尔泰先后条奏,准令除籍改业,得为良民,正所以杜其邪僻之路,非即许其厠身衣冠之林,嗣后应酌定限制,如削籍之乐户丐户,应以报官改业之人为始,下逮四世本族亲支,皆系清白自守,方准报损应试,该管州县取具亲党,里隣甘结,聴其自便。若仅一二世及亲伯叔姑姊尚习猥业者,一槩不许侥幸出身。其广东之蛋户,浙江之九姓渔户,及各省凡有似此者,悉令该地方官照此办理。所有从前冒滥,报捐各生,均行斥革。
25
又议准奉天复州学额,自雍正十二年为始,照小学例取进八名,盖平、广宁二县学各取进二名,今复州应试仅三十馀人,盖平、广宁二县应试自三十馀人至五十馀人不等,各学额数未昭平允,应将复州原额八名,照辽阳、宁逺二州之例,改为五名,即以复州所减三名拨増盖平、广宁各一名,仍馀一名归入奉天府学,令该府丞于府属州县内拨取武童,亦照此例办理,再复州原设额,廪増各五名,较之辽阳宁逺二州尚少二名,应仍其旧。又议:准湖南衡、永寳辰、郴、靖等府,州所属猺童,向例另编字号,于正额外各量取一二名,嗣于雍正三年因额少人多定议増为三名,今永州府属之东安、永明二县,毎试猺童不过数人,而宁逺县则有百馀名,多寡悬殊,应将东安、永明猺童进额各减二名,定为一名,至宁逺县应试猺童既多,应于东安、永明二县所减四名内,酌拨二名,作为定额五名。
26
十七年,贵州巡抚李湖奏:黔省书院掌教张甄陶由编修,改授云南昆明县,嗣在云南五华书院掌教。五年,经前督臣刘藻奏明移为贵山书院掌教。已满六年,克著成效,应照五华书院掌教孙见龙例议叙,给与八品官职衔」。从之。
27
又议:准河南内黄县应试童生仅三百馀人,汤隂县应试童生六百馀人,文风较胜,应将内黄进额裁减三名,増入汤隂县两学额数,均各取进十五名。
28
又议奏:
29
盛京学宫,毎嵗春秋祭祀,沿用民间鼔乐于文庙,定制有违,请令该府尹等将需用乐舞等噐按照。
30
钦定皇朝礼噐图,如式制造,其额,设乐舞生照阙里之例,酌选稍通音律者,送太常寺肄业,俟熟谙时,咨回本学,令其转相𫝊授」。从之。
31
又议:「准定例,娼优𨽻卒之家不准考试,其皂𨽻、马快、小马禁卒之子孙有朦混捐纳者,俱照例斥革。至门子长,随湖南省有滥行报捐者,均予斥革。惟民壮一项,雍正年间先后议准各省民壮,原为捍御城署仓库而设,应停其承缉盗犯,专令学习武艺。其中有技艺可观者,准挑入营伍,渐次考拔。是民壮既与兵丁一律拔补,自非贱役可比,应不便阻。其进身之阶,但各省俱有皂快民壮三班随时改拨者,应令地方官查明,除未经改拨之民壮子孙,准其报捐应试外,其由民壮改充皂快,及其先曽充当皂快者,仍不准报捐应试,以杜冒滥。又议:「准奉天府属满合生员散居各州县者,于雍正五年议令拨归各该学与民籍诸生一例収管。所有现在满合诸生居址,应即交与该将军查造清册,咨送府丞。其补廪、补増、出贡等项,由府丞查明,檄行各该学申送,仍令奉天府学照例注册,于各名下注明某州县字様,送部查核。
32
三十八年,礼部议:「准湖南省库子斗级,据该抚查明,系选择质朴殷实,农民承充,与皂隶马快禁卒门子等役不同,其子孙应照民壮之例,一体报捐应试。如有先后改充皂快禁卒、门子等役者,应仍照例不准报捐应试得。
33
㫖允行。
34
又议:「准廪生报劣,照考列四等之例,停支廪粮,仍照例察看,怙过不悛者,即行斥革。如果改悔自新,确有实据,仍于册内门注改过字様,俟报部核准后再行开支。
35
又议准江苏金山卫学裁汰,将取进童生原额十二名,分拨华亭、娄南汇三县各三名,廪増生缺亦各三名,奉贤、上海、金山三县各一名,廪増生缺亦各一名,作为定额,嵗科两考照苏、太等卫之例,于册卷填明卫籍字様,其已进之廪増附生,俱拨归住居之县学,教官就近管东廪増,均先尽实缺补足,馀俱作为候廪候,増照例新旧问补。
36
又议准生童无籍可归者,许于寄籍应试报捐各事宜童生应试,有籍可归者,饬令拨回原籍,以杜雨处岐考之弊。至入籍已久,而原籍地方并无田産室庐,则虽有原籍之名,实无可归之业。嗣后除寄籍未久,原籍尚有嫡亲伯叔兄弟及本人名下确有田産室庐可倚者,仍照例拨回原籍。若原籍仅存疎逺族属本人名下,并无田産室庐。其入籍年分巳与定例相符者,该地方官查明确实,申详督抚学臣立案准入,于寄籍地方应试报捐。又顺天寄籍人员,既令呈明,更正其子弟,除入籍已逾二十年外,其有实非土著从前寄籍,顺天之举贡生监,俱勒令一体改正,统限一年。内著落本生自首咨回原籍。嗣后大、宛两县捐纳贡监生以及捐职人员,先令取具同乡京官实系土著印结粘,呈户部查核,仍于収捐后将所具印给札。顺天府饬交大、宛两县备案存查。
37
又议:「准除兵丁乡试名目兵丁,取进武生一体,由学臣考试,分别録送入闱,不必另立兵丁乡试名目,以致科条歧异。
38
是年,设巴里坤学额巴里坤为闗外藩屏自新疆式廓以来,拓地二万馀里,巴里坤为四面适中之区,迩年城郭民屯繁庶,久同内地遵。
39
㫖:将巴里坤改设为府,即以乌噜木齐为属州,所有哈密、辟展、穆垒及附近设有职官之处,并归管辖,向随安西所属三县,赴肃州考试,往返四千馀里,难以跋渉,应照乌噜木齐、迪化、寜边二㕔封题考试之例,专设学额,嵗科两试,取进文童各四名,嵗试武童取进四名。今陜甘学政按临肃州之前,将文武童生试题封固密行,安西道将该府县録送童生,严密扄试,封送学政,按额取进。其武童外场弓马技艺,由府县録送,该道㑹同驻札大臣考试,分别等次造册,并考试䇿论将试,卷一,并移送学臣,按额取进,宁缺毋滥。嗣于三十九年四月,议准,巴里坤改为镇西府,附府设宜禾县,嗣后考试童生,先由该府县録取造册,呈送陜甘学政,俟学政按临肃州之前,将题目封发镇西府,严密扄试,并将试卷,密送学政,按额録取。其武童、外场弓马技艺,由该府㑹同巴里坤镇考试,分别等次造册,并将考试䇿论同试卷一,并封送学政閲取。至镇西府学,应于所属宜禾县生童,内嵗科两试,各拨府学文童二名,嵗试拨武童二名。
40
増减四川、资州等学额:四川、资州所属之资阳、仁寿二县学,现在应试人多原额各进八名。井研县学文童较少原额进十二名,应将井研额内酌减二名,以一名拨入资阳,一名拨入仁寿,均作为定额,再成都所属之金堂县原额进八名。绵州所属之徳阳县原额进六名,今人文日起童试人数渐多,未免限于名额。应将乾隆三十七年议裁松潘等处学额所馀二名,分拨金堂、徳阳二学各给一名。
41
又议准:「陜西学政杨嗣曾奏:「甘肃宁夏府乡试,于顺治二年题准设立丁字号,每科额中二名。今该府人文颇胜他属,请照凉州聿字号,乾隆十四年议准事例,以一科归入大号,与通省公同比试一科,仍列丁字号,取中二名。嗣后宁夏乡试,准其一科与通省合试凭文録,取毋庸另编字号一科,仍列丁字号,照旧额取中,俟将来文风益盛,再行统归大号,鼓励边陲士子,较有禆益」。从之。
42
谕:「昨据礼部议驳四川学政吴省钦奏请科考文生録取二、三等者,先将坐号一体榜示,已照部议饬行比询及考试生员出案事宜。据大学士于敏中面奏,从前曽任浙江、山东学政,俱按照旧时章程办理。初按临时先考生员大学不过十日,小学不过七八日为期,从不过迟,学臣不能早为閲卷发案者,皆縁见小惜费,不肯多延幕友所致,应请通饬各该学政实力妥办等语,国家所给学政养亷,本属丰厚,原以资其办公之用。若于延致幕友尚思靳惜,㢘金,不肯多延名幕,致以人少误公,已昧人臣敬事之义,且任学政者不思校士育才,而斤斤惟养亷,是惜其鄙陋,尚可问乎?嗣后各省学政,务须通晓大体,多择工于閲文之幕友,即极小省分,亦不得不及五六人,并著各督抚留心稽察,如有不肯,多延幕友办理周章者,即随时据实奏闻,毋得稍渉狥隐,将此通行饬谕知之。裁金山卫学改归各县。苏、松所属苏州太仓、镇海、镇江四卫军童,均已各归坐落州县应试。其金山卫旧有守备,因事简议,裁归并镇海卫管理,应将该卫学名目裁汰,各就生童住址改归各县考试,将取进原额查明各生童居住各县人数多寡,均匀分拨嵗科两考照苏、太等卫之例,于册卷填明卫籍字様,其已进之廪増附生,俱拨归住居之县学教官,就近管束。嗣后毎届四年,编审时,将屯军勲军滋生新丁一体编查造报,临期考试,各该县按册较对,如有不敷,即行剔除查究,仍责成卫廪生,认保画结。如无卫廪生之县,准卫籍増附生,互相认识保送。
43
又议准江西定南县改为定南㕔所属训导并文武学额,仍循旧例。
44
三十九年,増海宁州廪贡额缺,浙江海宁县改为海宁州,安吉州改为安吉县,入学额数,仍循旧例,至廪生额缺,海宁应改为三十名,三年两贡安吉改为二十名,两年一贡。以符州县体制,现在安吉,多补廪生十名,应俟陆续缺出,改归海宁补数。是年改拨安西渊泉,廪増额缺,安西府改为直𨽻州,并裁汰渊泉县、府、县两学,原设廪生各二名,前经题准拨归新改州学,其原设増缺,亦应一体拨入州学帮补,现在廪増各生本𨽻渊泉者,拨入州学,即以实廪实增注册,其籍𨽻玊门等处者,改归原籍,各学应作为候廪,候増,遇县学有缺,新旧间补至现在取进。镇西府属童生,暂发宜禾县督课,俟该督题定后,再为分拨。
45
又改定迪化等州县学额,迪化州改为直𨽻州,宁边州同改为昌吉县,其所设学额,嵗科两试,准其各取进文童四名,嵗试取进武童四名,令陜西学政按临肃州之前,将题目密送巴里坤道严行扄试,仍将试卷封送学政,按额取进。再迪化州改为直𨽻州、宁边州同改为昌吉县,已不由镇西府管辖,其文武生童无拨府之例,应将该州县应试童生,照额取进,各归本学収管,毋庸酌拨府学,又増减福建、屛南古田学额,文武入学额数,以八名留古田,八名归屛南,廪増各二十缺,亦均分两学,嗣因屛南童生稀少,复议准古田童生报名寄考,谓之寄屛,取进四名,其屛南本籍童生,谓之正屛,亦取进四名,廪増十缺,各半分拨,但正寄相杂,恐滋冒考之弊,应将寄屛,进额四名,拨归古田县,准其嵗科,两试,各取进十二名,廪増各十五名,屛南县取进四名,廪増各五名,俱作为定额,删去正寄字様,再古田。二县廪生,从前照分学之例,两县轮流,二年一贡,今既分𨽻各学所有,古田县廪缺较多,应改为三年两贡。其屛南廪生五缺,照该省小学例定为四年一贡。
46
又议:准苏州府学増生季秉徳于乾隆三十年圣驾南巡时,献画考取进京在。
47
内廷行走经前院以游学注册欠考三次该生现在丁忧回籍,又难补考,若照例除名,则该生实属办公,与寻常游学欠考者不同,应于学册内注明因公欠考字様,俟服阕后再行补考。
48
又议:「准向例,生员已成痼疾及年届七旬者,准给衣顶,免其补考。其欠考数次,并未载明。但此项病废生员与有心规避者有间,其废病日久,既不能希冀痊愈。虽欠考二三次,尚非托词展限可比,应照例准给衣顶,免其补考。
49
四十一年,热河地方,设立义学,每㕔一处,延请品学兼优之士,分司训课。
50
是年
51
上东廵
52
谕:「朕因两金川耆定,恭奉慈辇东巡修在泮献功之典,首自近畿,覃敷恺泽,胶庠乐育,并宜一体加恩,著将直𨽻本年入学名数,大学増额五名,中学増额四名,小学増额三名,该学政,其悉心校録,甄拔殊尤,副朕加恵士林至意」。
53
54
谕两金川现已剿平,献俘奏凯,稽典东巡,告功在泮,业已恩施,叠沛庆洽,羣黎更念齐鲁诸生户盈弦诵,地切近光,当此武功大定之时,更宜加恵胶庠,式敷教泽。所有山东省本年入学名数,大学著増额五名,中学増额四名,小学増额三名,该学政其悉心蒐録,遴拔真才,副朕乐育人材至意。
55
定安徽卫籍丁童归各土,著州县报名收考管束。先是,江苏等省卫所军童各归坐落州县收考。今安徽卫籍丁童,亦由各土著州县收考,但不论离卫逺近,由卫报明移送各州县丁童考试,既归各州县,不便于临考之前,复令其赴卫报名。应令各卫将本管军籍,预行造具户口印册,移送土著州县,存案。至考试届期,即令各本童径赴州县报名,填注卫籍字様,该州县按照本卫原册,详细核对。如有本童隐匿卫籍,及廪保扶同出结者,照例治罪,至取进卫童,均拨入本州县学,以便管束,毋庸拨入府学。其从前由卫録取之,廪増附生,亦令填明卫籍,改归各土,著州县学册。
56
谕:朕毎嵗木兰秋獮,先期驻跸热河,数十年来,见该处户口日増,民生富庶,且农耕,蕃殖市肆,殷阗俨然,成一都㑹,惟弦诵之风未盛,由于口外人多朴鲁,无所师承,且未立学额,更无以示鼔舞,因思热河各㕔所属编氓及侨居年乆者,其子弟应不乏秀良,诚能教育而振兴之,未尝不足以示造就,自宜剏设义学,延师训课,以励文风,并当建立学宫,酌定庠额,俾得藉以上进,其如何兴建筹办各事,宜著该督周元理悉心勘议具奏至学校章程,并著㑹同学政罗源汉酌议奏闻,副朕嘉恵塞民,广学、毓材至意,嗣据议准嵗科二考热河一㕔,每试取进文童四名,其馀六㕔,各取进文童二名,如佳卷不敷,宁缺无滥,嵗考武童,减半取进额,定廪増各十六名,以开考之年计算,俟十二年后始行出贡,照例三年挨贡一名,遇拔贡之年拔取一名。
57
又热河本无土著,凡流寓民人身家清白寄籍二十年者,俱准考试各㕔查明申道,转送学政考取入学。其有现在口外居住业于密云等处入学者,准其报明,改归热河学册。其中有现系廪生,应即令其各保本㕔童生。如该㕔现无改归廪生,饬取地邻保结,俟该处补有廪生,仍照例令廪生保结。又热河生童从前归并密云县学,厯年俱赴通州考棚应试。今七㕔生童仍赴通州应试,毋庸另建考棚,俟将来人数日増,再行酌量添建其乡试之年,一体编入北贝字号取中。
58
御制热河。
59
文庙碑记
60
丙申夏,驻跸热河,避暑山庄,曹秀先以礼部尚书扈从,几暇召见,谈及时政,秀先云:「臣春卿也,在职言职,以为此处宜兴学校,以造就士。朕曰:俞哉,亦其时矣,于是乎有设学之㫖,于是乎有加额之恩。学校既设则?
61
文庙亟宜建,乃命相地伐。材卜吉鸠工,宫墙泮水,殿庑礼乐一如制。越二年已亥夏,朕以来巡亲」。
62
释奠而落成之夫热河,固自古闗塞以外,荒畧之区也,虽金辽有兴州之称,然旋举旋废,建置沿革,率不可考,而况有臯比之𫝊,弦诵之声哉!是以我。
63
皇祖每年避暑于此,亦不过名之曰「山庄」,故有「聚民至万家」之句,盖于礼乐之兴未免。
64
存待以百年之意,今则耕桑日以辟,户口日以滋。幅员计之,不啻数千里,而版籍或逾十万焉。此而无学,校以牖民,迪俗岂宣?
65
祖猷扬
66
圣化之道,且今西域乌噜木齐等处,率置郡县立学校,以此较彼,为尤近矣则兹。
67
文庙之建,于时于地,胥不可缓,亦不待人之请而后行,称之曰热河。
68
文庙者,今虽升之曰承徳府,从其朔,纪其因也。昔苏轼作《韩愈碑记》云:「公之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予谓韩愈因文见道我」。
69
夫子体道垂文,韩愈之所因者,即夫子之所垂而见,犹待乎行体,则其本也。且水在地中,尚需求而得之我。
70
夫子乃天之经,地之义,山之峙,海之渊,无日不在人人心目之中。范围曲成而不遗,岂待穿凿求之而后得?然则
71
木铎之音,孰谓不可觉,斯民于闗外荒畧之区也哉?又设立仁懐㕔学,仁懐县,改设直𨽻同知,専设学校,其入学额数,于遵义府、仁懐县两学进额内,各拨二名,定为㕔学四名,并将遵义府仁懐县额,设廪増缺,内各拨四名,定为㕔学廪生八名,増生八名,至出贡年,分照永丰州等学之例,四年挨贡一名,俟十二年后选拔之期,拔取一名,如无文行兼优之士,照例宁缺毋滥。
72
又设立水城㕔学,时以平逺州所辖之,时丰嵗稔,崇信三里,拨归水城,通判管辖该㕔旧辖二里额,定进学二名,附入大定府学。平逺州旧辖九里,额进十五名,今以三里裁归㕔学,亦应裁去州额三名,即于该㕔所辖五里内定为额,进五名,附入府学。嗣于乾隆四十二年议,准平逺州廪増各拨六名,作为水城㕔额缺,归入大定府学。
73
又更定两淮商籍额数,时以两淮商籍额多人少,不应仍照原额取进,亦不便以商竈之额摊入民额,致启混淆。酌定商竈毎十名各取进一名,其尾零过半者,亦准取一名,照例附入扬州府学。嗣后商、竈倘人文复盛,仍于原额内通计酌取,总不得过原额二十名之数,以示限制。仍令该学政毎届考竣之期,开造清册,并将商竈应试各若干名,即于文内声明呈送礼部查核。如考试童生,虽与取进额数相符,而佳卷不敷,宁缺毋滥。
74
山东省増拨济宁、临清二直𨽻州学额时,以兖州、东昌二府分出济宁、临清二直𨽻州并州属各县,应于兖州府学额内,以二名拨入济宁州,东昌府学额内,以二名拨入临清州,其廪増生员与各本州县生员照考案先后挨次间补,较其食粮年分一体出贡,其嵗科两试文武童生,由本州考取,径送学院考试。济宁州属之汶上等三县,临清州属之武城等三县,各文武童生,由县考定,送州覆考,转送学院,按试録取,并于各该州城另建考棚。其未建考棚之先,暂附兖州、东昌二府考棚应试。甘肃省设立竒台、阜康二县学,时以甘肃特纳格尔等处改设竒台、阜康二县,専设学额嵗科两试,竒台、阜康二县各取进文童四名,嵗试取进武童四名,竒台县系镇西府管辖,应照内地之例,拨入府学文童一名,武童一名,竒台与宜禾县并𨽻镇西府,定拨府学额三名,其阜康县系直𨽻迪化州管辖取进,文武生童各归本学收管,毋庸酌拨府学学政,按临肃州之前,将考试文武生童题目,密送镇西府并巴里坤道严密,扄试,封送学政,按额取进,如试卷不能足额,照例宁缺无滥,其武童外场,亦由该府㑹同巴里坤镇考试,照例办理」。四十二年,礼部议:「准雅州府科嵗连考四川、雅州一府生童,徃返险阻,该学政咨请,嵗科连考准为定例。
75
又议准各省廪生,按照年分,挨次出贡,其平时有无縁事戒饬之案,原应分别核办。应行令各省学政嗣后廪生内有词讼牵连,经地方官审明,申详督、抚发学戒饬者,即将该生出贡之处扣除注册,仍将原案呈报礼部查核」。
76
四十三年,申严地方官子弟亲族冒占商籍,并裁倂各省商籍,设立卤字号各事宜。先是,四十三年,因绍兴府通判张廷泰引。
77
见奉。
78
㫖饬令冒籍人员自行呈明,改归本籍,毋许隐匿不报。嗣后倘有牵混入籍,不准再请改归照例,斥革治罪。嗣有潘鹭、杭光晋俱籍𨽻浙江,均系现任济宁州知州蓝应桂之婿冒占山东运籍入学中式,后又不遵例改归,仍以山东商籍赴京㑹试,实属显违例禁,应行斥革,仍照违制例杖一百,再定例。现任官员,令子弟冒籍者革职。蓝应桂现任山东官员明知伊婿等冒籍,并不禁阻,又不劝令改归实属瞻顾亲谊应请。
79
㫖革职。潘鹭之父潘汝诚曽任山东濮州知州潘鹭入学,乃不令据实呈报,改归应交部议处。嗣后凡有商籍,省分之,各督、抚、学政饬属严查。商籍内有本省现任地方官之子弟亲族在彼冒籍者,除本人斥革外,将该员查㕘革职。其已经离任后,尚有子弟亲族在彼冒籍者,查明斥革。仍将该员议处至并无父兄在该省居官,仅有商人招引冒籍者,俱著自行呈报改归,如敢隐匿,查出斥革查办之后,仍有冒籍别经发觉者。原查之督、抚、学政及该管各官交部议处,嗣后止许领有盐引合例,官商之亲子弟侄,应考并于结内三代下,注明现行何地引盐及住居地方,以凭查核。倘不敷学额,宁缺无滥,奉㫖蓝应桂仅予革职,尚不足以蔽辜,著发往军台効力赎罪。又是年续经御史戈源㕘奏:孙履谦原籍常州阳湖县人,入籍宛平县进学中式本年二月到京场,期已迫未及呈改,仍以顺天籍中式进士孙履谦虽无父兄戚属,在顺天居官,较潘鹭、杭光晋有间,但并不遵例改归朦混。应试显违,例禁未便,照自行呈明之吴焕、胡秀森,办理应全行斥革,以示惩儆。
80
皇上诣
81
盛京恭谒。
82
祖陵将。
83
盛京满合二号及奉天所属各学科考广额一次,其向取进六名以上者,増额三名。四五名者,増额二名,二三名者増额一名。
84
礼部议覆:直𨽻总督周元理奏:「长芦商籍厯年应试文童不过二十七八名,武童十六七名,计十名取进一名。文童定额三名,武童定额二名。又商籍生员毎科五十馀名,应照从前另编卤字号五十名取中一名,人数虽多,不得过二名之额不及五十,名不准取中。至顺天乡试房考閲卷,有南北互相回避之例,应交该督将卤字号应试者,预查原籍咨报。顺天府临场,令内帘回避,并造册送部,以凭磨勘时查核。至竈籍一项,住居已久,与土著无异,应照旧归入北贝字号应试。
85
又议覆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奏,山西运学旧额进二十名,雍正九年减去八名,额进十二名。兹据奏,山西有坐商运商二项坐商置有畦地锭票、浇晒、盐筋本年文童一百九十七名内,籍𨽻朝邑及解州平陆等县者仅十一名籍,𨽻安邑者一百八十六名。若非専设运学,则此项坐商当全归安邑,势必多占民额。其运商系本省殷户出资转运共五十五名,其中兼置畦地者五十二名,未置畦地者止馀三人。向系附运报考,应仍一体附考,俟五年更换后移回本籍,运学进额酌减二名,取进十名,武童酌减八名取进。四名,乡试毋庸另编卤字号。
86
四十四年,奉
87
上谕热河自
88
皇祖建立山庄以来,迄今六十馀年,户口日滋,耕桑益辟,俨然一大都㑹,礼乐百年而后兴,此正其时,曽于丙申秋降㫖,添设学校书院,加广庠额,以教育而振兴之,并相地鸠工建立。
89
文庙兹銮辂来巡,适届落成,亲诣行释奠礼宫,庠泮水间,青袍环列,彬雅可观,从此文化益当,蒸蒸日盛,苐现在庠生已有五十馀人,均应与顺天乡试,虽丁酉科曽经中式一人,但边外士子朴鲁者多,恐尚未能与通省贝字号卷,校艺获售,著加恩照宣化府之例,另编承字号,毎科乡试取中举人一名,俾士子知,上进有阶,愈加鼓舞,俟将来文风渐盛,人数多至百馀名,该督臣学臣再行奏闻,増额,以示嘉恵,上塞士林,多方乐育至意。
90
御制文庙,释奠礼成,有述圣祖,于斯避暑,曽养恬乐利被,黎蒸闾阎。此日较前盛礼乐,百年以后兴爰建。
91
庙堂欣庆落载因,释奠仰依凭《菁莪》。雅化㨗影响,已有,庠间俊秀升。
92
礼部尚书曹秀先奏请:
93
颁发
94
热河、学宫书籍。
95
圣祖诗文全集
96
世宗诗文全集。
97
皇上御制文初集
98
御制诗初、二三集》及
99
武英殿刋刻。
100
御纂
101
钦定书籍、诗赋、时义各编,照直省学校之例,一体颁发送至。
102
热河贮
103
文庙之尊,经阁从之。
104
又议覆江苏巡抚杨魁奏:「本年商籍报考人数,合例者止有张鏻一名,请将学额酌留四名,仍照童生十名取进一名之例,以为定制。不及十名之数,停其收考。其乡试之人,毎科多则十二三名,少则六、七名不敷,另编卤字号,请并入民卷取中,所有雨淮、商学,应行裁汰。此后如果人文日盛,该抚等不妨随时据实查奏,再行设额。其乡试现在人少,此后缺额既裁,自不能另编卤字号取中有愿改归本籍者,准其改归。其与入籍之例相符者,准其在江南入籍,又竈籍童生,与土著无异。请改归民籍,应将该省竈籍学额六名裁汰归各州县民籍考试。
105
又议覆山东巡抚国泰奏:「东省商籍文武原额各进八名。今奉新例,本省商人改归本籍,人数较前愈少。请额减一半,各进四名。如不敷取数,宁缺无滥等语,查商学进额亦须约计人数,核实办理,若不查明,槩为减半,恐原额本多议减尚少。嗣后交该抚等查明实数,以十名取进一名。如果有四十名,方准取进四名,即人数再多,不得过额入学后,另编卤字号,乡试如中额不敷,有愿改回本籍者,遵照原奏办理。
106
又议覆陜甘总督勒尔谨奏:「甘省宁夏府商学额进文武各八名,该府地处边隅,向系平凉、庆阳二府属及宁夏属五州县人,合夥充商,并无外省承充之人,间有一二,山西、陜西人帮办盐务,俱系三府属商人出结,一同应考,毋庸另设学额,应将宁夏商学裁汰,均令改归原籍。
107
又议:「准署理两广总督李质頴奏:「粤省向编立卤字号,虽数百人止取中一人,现在别省真商子弟侄存粤应考者七八十人,应酌定进额七名,如人数不敷,宁缺无滥乡试,另设卤字号,于民籍外另设中额。如人数不敷,不准取中,亦无庸并入民卷,其有情愿改回本籍者聴」。
108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请将浙省商籍学额五十名,全行裁汰。
109
谕浙省商籍与长芦、山东情形不同,该省人文本盛应试人多本地之人藉商籍登进者十居七八,其中人材辈出,颇有用至大僚者,是浙省商籍即仁钱士子进身之一途。朕所素知,若一旦全行裁汰,名为严核,商籍童生,实则暗减杭城学额,寒畯不免有向隅之叹。况商籍所以清厘者,原因该省地方官或私令子弟至亲,冒名入籍,以冀幸进,实为积弊,不可不严查究治。此外如实系冒滥者,有犯必惩,其馀则不必因噎废食,预申厉禁。朕从不为已甚之事,何必独于此加严以抑士气乎?且浙江商籍学额相沿已久,向亦未闻其有弊,竟可毋庸更张。朕以为浙江商籍学额,竟可仍旧办理,但令该抚等随时查察,勿使有幸滥等弊足矣。寻九卿议奏浙省商学向拨杭府、仁钱三学,凡廪増出贡中式,即占仁钱之额,其中人材辈出,诚如
110
圣谕与长芦、山东情形不同,未便议请裁汰,应遵㫖照旧办理。其现在行盐及商人后裔,一并收考。至商籍各生既入杭、府仁钱三学,即与民籍无异。乡试照旧散入民卷取中,不必另编卤字号得。
111
㫖允行。
112
等谨按各省商籍,俱从酌量减额裁并,惟浙江商籍钦奉。
113
恩㫖照旧办理,所以嘉恵浙省士子者至矣。四十五年。
114
上南巡,増广、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学额一次,大学加取五名,中学加取四名,小学加取三名。
115
四十七年
116
谕朕稽古右文,究心典籍,近来命儒臣编辑四库全书,特建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四阁,以资藏庋,现在缮写头分告竣。其二、三、四分限于六年内按期蒇事,所以嘉恵艺林,垂示万世,典至钜也。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朕翠华临莅,士子涵濡教泽,乐育渐摩,已非一日,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𫝊,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滙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蔵书之所,著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分安置各该处,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録,用昭我国家藏书美富,教思无穷之盛轨。
117
等谨按:
118
国家文治覃敷,士敦实学。我皇上,几馀念典。
119
特命儒臣编辑四库全书》,建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四阁,以资藏庋。又以江、浙为人文渊薮。
120
复命缮写全书,三分于扬州大观堂之文滙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
121
行宫之文澜䦨各贮一分,俾士子得以就近观摩,以照嘉恵艺林之至意,此诚千古以来,文教之隆未有如。
122
今日者也等,谨于学校门恭载谕㫖以见」。
123
皇上稽古右文之盛,至于采访遗书及全书目録,俱详载经籍门焉。
124
四十八年,
125
皇上诣
126
盛京恭谒
127
祖陵
128
盛京满、合二号及奉天所属各学嵗考广额一次,其向取进六名以上者,増额三名,四、五名者,増额二名,二三名者増额一名。
129
定顺天府四路二十二州县,照大、宛两县例归府丞考试,向例顺天府所属各州县童生,于该州县考试録取。后大兴、宛平二县则由顺天府丞考试,其馀各州县,则由四路同知,各按所管于驻札地方考试。至是,尚书兼管府尹胡季堂奏称:「该同知各处衡要之地,遇有要事公出,往往稽迟试期。所有四路二十二州县,请一体责令府丞考试,令各属童生即赴通州考棚,该府丞尅期前往就棚考试。至府丞试毕,正届学政,考期士子,即于该处应试。既无似从前先赴各路府考,又赴通州院考往返道路之烦,而该处原有考棚无庸,另为筹办,亦与保定等府体制画一」。从之。
130
谕盛京为本朝根本重地,兵丁皆知恪守,旧风娴骑射以裕武备,现亦校閲,分别赏赉。其读书之士,亦渐摩文化,蒸蒸日盛,堪与畿甸比隆。朕銮辂所临,青衿献诗趋迓,弦诵彬彬,且见胶庠乐育,自宜一体加恩,用彰作人盛典,著将盛京、满合二号及奉天所属各学嵗考广额一次其 取进六名以上者増额三名,四、五名者増额二名。二三名者増额。一名该府丞其悉心校録,甄拔殊尤,副朕加恵、士林至意」。
131
四十九年
132
上南巡,増广、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学额一次,大学増取五名,中学増取四名,小学増取三名。
133
五十年,酌定随棚投考出贡事宜。大学士九卿议奏:「湖南学政钱沣奏称:嗣后考贡概令无须逺出嵗科两试,各就本棚投考,除本年考本年者无论外,其有下年始轮应贡而计下年,按临不复至者,准其预考,有本年应贡而本年按临不及者,准俟下年补考给发贡照时,仍按应贡本年填注报部。应如该学政所奏办理,惟学政、按临一属不过匝月,该生等难保无患病事故,致悮本棚考试,应仍准其随棚投考,以示体恤。但须明立限期,无论预考补考,均以学政按临之期,定限一年,违者不准出贡。至该学政奏称永顺一府最为窵逺例,嵗科兼试二年一贡,通计六年三贡,前后按临两次,则此次一贡下次两贡,亦系酌量变通之意。应如所奏办理,各省有嵗科并考之处,其出贡年分不一,应令各该学政,就该省所属道里逺近,酌量核定报明,礼部存案得。
134
㫖允行。
135
是年,増减湖南鳯凰、乾州等㕔学额,大学士、九卿议覆辰州府属之鳯凰、乾州三㕔,量为酌改学额,请将鳯凰㕔原额八名减去二名,仍留六名。永绥、乾州二㕔原额各八名,各减去四名,仍留四名。其武童取入名额,亦照此数。至所减各额,请照该省苗疆新童之例,于鳯凰㕔所减汉童二名,改设新童二名。永绥、乾州二㕔各减四名,亦各改设新童二名,仍照例宁缺无滥。衡州府附郭之衡阳、清泉二县,文风久为出色,而入学名数较少,请将永绥、乾州二㕔所减学额二名拨増衡阳、清泉二县,各取进文童十二名。又请衡阳、清泉二县遇选拔之年,于二县内酌取一人。今二县实有读书上进之士,请将共技一人之例,量为酌变。得
136
㫖大学士、九卿议覆学政钱沣酌定苗疆学额,内衡阳、清泉二县,遇选妆之年,仍照旧例,于二学内酌取一名,但念该省为民苗杂处之地,而衡阳、清泉二学既据该学政奏称烟戸钱粮稍多,且文风较为出色,自应随时量为酌变,著照所请,准其于选拔之期,各拔一名,以示鼓励。
137
陜甘总督福康安、乌噜木齐都统奎林奏请:「巴里坤自三十八年设学以来,因道途遥逺,学政将试题密封,发往考试,从前责成该处道员办理,后改归府。嗣于四十四年前任总督㑹题统归乌噜木齐都统扄试,俱于考后将试卷密送学政。按额録取镇西府属生童,自改归乌噜木齐都统。扄试之后,嵗科两试,往返长途,资斧不继,并有因此不能赴试者,请仍复旧制,将镇西府宜禾、竒台二县生童,就近归府扄试」。从之。
138
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二
URN: ctp:ws155559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