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二

《卷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经部二》

经部二·书类》

经部二·书类·尚书正义》二十卷》

1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安国《传》虽梅赜所依托,然去古未远,训诂皆有所受。颖达《五经疏》,朱子谓《易》《书》为下,然《书疏》名物典制,终为考证家所取资,不似《易疏》之敷衍也。

经部二·书类·洪范口义》二卷》

1
宋胡瑷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是书发明天人合一之旨,归其要于建中出治,定皇极为九畴之本。胜于刘向诸人借圣经而演禨祥也。
2
谨案:朱彝尊经义考》,凡训释一篇者,悉附载各经之末,不与训释全经者叙时代先后。然《隋志》载《系辞注》《洪范五行传》《月令章句》《中庸讲疏》,固杂置各经中也。今从古例,不复别编,后均仿此。

经部二·书类·东坡书传》十三卷》

1
苏轼撰。易传》或偶涉玄谈,此书则于治乱兴亡,抉摘明切。盖轼究心经世之务,又长于论说。洛闽诸儒,以程子之故,与轼如水火,而不能不取此书,则大略可知矣。

经部二·书类·尚书全解》四十卷》

1
林之奇撰。原本自《洛诰》以下皆佚,其孙畊始掇拾补完。明以来又佚《多方》一篇,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补之。其书如以阳鸟为地名之类,颇多新说。然辨析异同,贯串史事,实卓然成一家言。吕祖谦之《书》学,即受诸之奇者也。

经部二·书类·郑敷文书说》一卷》

1
郑伯熊撰。凡二十九条,条各标目,皆摘其大端而论之。于经世立教之义,多所阐发。

经部二·书类·禹贡指南》四卷》

1
毛晃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大抵参考古书,证《禹贡》山川之原委。虽南渡以后,无由睹中原西北之形势,其援据旧文,则可谓有所考订矣。

经部二·书类·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

1
程大昌撰。其《地理图》三十有一,原本久佚,今据《永乐大典》补其二十有八。其《前论》,于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皆能纠旧说之失;《后论》则专论河水、汴水之患。盖南渡之初,尚未尽忘旧都也。

经部二·书类·尚书讲义》二十卷》

1
史浩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尝于淳熙十六年奏进,皆顺文演释,如经幄讲章之体。大抵以注疏为主,融会诸说以佐之。朱子《语录》尝称「史丞相说《书》,亦有好处」云。

经部二·书类·夏氏尚书详解》二十六卷》

1
夏僎撰。原本残缺,今从《永乐大典》补完。其书纂辑注疏,及宋儒之说,而取于林之奇者特多。说颇详明。明洪武中,与《蔡传》并以取士。后乃黜夏而专用蔡,殆以卷帙稍繁欤。

经部二·书类·禹贡说断》四卷》

1
傅寅撰。原本残缺,又有误刊入程大昌书者。今并据《永乐大典》补正。通志堂本改名《禹贡集解》,今亦据《永乐大典》复题旧名。其书虽博引旧文,而时出新意,多足以备一解。

经部二·书类·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

1
后十三卷吕祖谦撰,前二十二卷其门人时澜增修。祖谦本续其师林之奇书,故之奇书终《召诰》,而祖谦书始《洛诰》,澜杂取门人所记之语,补为全经。其字句俚俗、文义繁复者,澜皆为删润,盖犹倪天隐之述《口义》也。

经部二·书类·尚书说》七卷》

1
黄度撰。其说一以《孔传》为主,而发挥义理,推究治乱,颇为深切畅明。

经部二·书类·五诰解》四卷》

1
杨简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康诰》《酒诰》《召诰》《洛诰》四篇,惟缺《梓材》一篇。其书虽提倡心学,兼穿凿字义,然颇能考订旧说,弃短取长。

经部二·书类·洁斋家塾书抄》十二卷》

1
袁燮撰。变传陆九渊之学,故是书大旨在于发明本心,畅其师说。然于帝王治迹,能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固异于金溪末派之狂禅也。

经部二·书类·书集传》六卷》

1
蔡沈撰。其说原出朱子,而与朱子颇有异同。据其子抗进表,尚有《小序》一卷,《朱子问答》一卷。今《问答》久佚,《小序》虽尚存,而宋以来刊本悉不载,今亦惟以六卷著录焉。

经部二·书类·尚书精义》五十卷》

1
黄伦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荟萃诸说,不加论断。异同矛盾,亦两存之。然徵引赅博,前人《书》说之散佚者,实赖以得存崖略。

经部二·书类·陈氏尚书详解》五十卷》

1
陈经撰。多采取注疏,参以新意,与蔡沈《传》同时并出,而宗旨不甚相同。观其自序,盖陆氏学派也。疏解详明,往往得先儒所未发。其中多援后世之事为证,盖赵岐注《孟子》例也。

经部二·书类·融堂书解》二十卷》

1
钱时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仅缺《伊训》《梓材》《秦誓》三篇。其大旨在尊崇《书序》,而不知《书序》非《诗序》之比。然诠释颇为明确,其力排错简之说,亦为特识。

经部二·书类·洪范统一》一卷》

1
赵善湘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说以皇极为九畴之统,故名曰「统一」。大旨根据欧阳修《唐书·五行志》、苏洵洪范图论》。其训皇极为大中,则注疏之说也。

经部二·书类·尚书要义》十七卷,《序说》一卷》

1
魏了翁撰。亦其《九经要义》之一也。原本二十卷,今佚其三卷。《尚书》疏较摭实,而随文推演,亦多支蔓,了翁删存精要,颇便于循览。

经部二·书类·尚书集传或问》二卷》

1
陈大猷撰。大猷先著《尚书集传》,因仿朱子注《四书》例,作《或问》以明去取诸说之意。今《集传》已佚,惟《或问》存。其论《尧典》「敬」字述杨简之说,盖金溪学派也。

经部二·书类·胡氏尚书详解》十三卷》

1
胡士行撰。其书多以《孔传》为主,而存异说于后。《孔传》有所未惬,则引杨时、林之奇、吕祖谦、夏僎之说补之。诸说有所未备,乃以己意解之。中于《尧典》《洪范》,皆有绘图,亦颇引汉唐训诂,犹非以白战谈经者。

经部二·书类·尚书表注》二卷》

1
金履祥撰。于每页乌丝栏外,上、下、左、右,皆以细字标识之外。经之家,别为一体。虽学出紫阳,而颇不牵就《蔡传》。其徵引伏氏、孔氏文字异同,皆确有根据。所列作书年月,盖据胡宏《皇王大记》,虽不必尽确,要非无据而作也。

经部二·书类·书纂言》四卷》

1
吴澄撰。是编惟注《今文尚书》。自序谓「晋世晚出之《书》,别见于后」。然实未注古文,特托词耳。考汉代今文古文原自别行,澄惟注今文,犹专门授受之例,非王柏等删经者比也。

经部二·书类·尚书集传纂疏》六卷》

1
陈栎撰。以疏通《蔡传》之意,故命曰「疏」;以采辑诸家之说,故命曰「纂」。于《蔡传》有所增补,无所纠驳,盖遵延佑之功令。于首卷增题一行曰「朱子订正」,于所引朱子之说,必冠诸说之前,则借以自明笃信也。

经部二·书类·读书丛说》六卷》

1
许谦撰。多考《尚书》名物典制,虽沿袭旧文,未能一一考证,而要为徵实之学,非枵腹而谈经。三卷、五卷、六卷原缺十四页,诸本并同,今亦仍之焉。

经部二·书类·尚书辑录纂注》六卷》

1
董鼎撰。以《蔡传》为主,传后继以朱子《语录》,谓之「辑录」。朱子说后,乃附以诸家之说,谓之「纂注」。自序称,《集传》为朱子所订正,则与自著无异。又称荟萃成朱子之一经,是实以朱子为主也。然与《蔡传》亦有异同,具载于吴澄序中。自序所云,特假借渊源,以为重耳。

经部二·书类·尚书通考》十卷》

1
黄镇成撰。皆搜采旧说,考《尚书》之名物典制,亦间附以论断,其中或牵及后代史事,不无泛滥。而大致详赅。其自序曰:「求帝王之心易,考帝王之事难。」知其欲为空谈无实者砭也。

经部二·书类·书传旁通》六卷》

1
陈师凯撰。凡名物典制,为《蔡传》所遗者,皆一一补注,端委颇详。其《蔡传》歧误之处,则置不复论。盖如孔颖达《五经正义》,主于发挥注文,不主于纠正注文也。

经部二·书类·读书管见》二卷》

1
王充耘撰。与《蔡传》多所异同,得失参半。于伊川改正不改月之说,既失纠正,又附载「周不改月、惟鲁史改月」一条,尤为舛误。然大致能抒所心得,异乎剿说。

经部二·书类·书义断法》六卷》

1
陈悦道撰。书首冠以「科场备用」四字,盖为应举经义而作,不全载经文,仅摘其可以命题者,逐句诠解,明作文之窾要。明代揣摩拟题,从此滥觞。然元代士风淳朴,其经义犹以义理为宗,故其书训释简确,终胜明人之剽窃。

经部二·书类·尚书纂传》四十六卷》

1
王天与撰。其书虽列注疏居前,而大旨以朱子之说为主,以真德秀之说为辅。据两家以去取注疏,盖坚守紫阳之传者也。

经部二·书类·尚书句解》十三卷》

1
朱祖义撰。大旨为启迪幼学而作,故株守《蔡传》,不复考求古义。然随文诠释,词意明显。使《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之句,皆可了然于心目,不可谓非离经辨志之遗也。

经部二·书类·书传会选》六卷》

1
明洪武二十七年,翰林学士刘三吾等奉敕撰,以刊定《蔡传》之误。所正凡六十六条,皆为允惬。于字义字体,考证尤详。顾炎武日知录》极称之。初亦颁示天下,迨永乐《大全》出,而此书遂废。然《大全》之视此书,犹莛与楹也。

经部二·书类·书传大全》十卷》

1
明永乐中,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撰。是书亦剿袭陈栎尚书集传纂疏》、陈师凯书《蔡传旁通》。然栎书义理为长,师凯书考核亦备,故在《五经大全》之中,尚为差胜。

经部二·书类·尚书考异》五卷》

1
明梅 撰。 作《尚书谱》及此书,以辨正《古文尚书》。其《尚书谱》多臆断,此书则具有根据,故录之以存其概。

经部二·书类·尚书疑义》六卷》

1
马明衡撰。自序称:凡于所明而无疑者,从蔡氏;其有所疑于心而不敢苟从者,辄录为篇。其书多求古义,兼采众长,非故与蔡氏立异也。

经部二·书类·尚书日记》十六卷》

1
王樵撰。亦以《蔡传》为主。《蔡传》所未备者,则采旧说以补之。其事迹则多据金履祥《通鉴前编》。利瓦伊桢序,称其「于经旨多所发明,而亦可用于科举」,其品题允矣。

经部二·书类·尚书砭蔡编》一卷》

1
袁仁撰。皆纠正《蔡传》之误,大抵皆引据古义,以相诘难。虽不免有心立异,而中其失者居多。

经部二·书类·尚书注考》一卷》

1
陈泰交撰。《经义考》作「陈泰来」者,误也。其书亦纠正《蔡传》之讹,凡引经注经前后互异者三条,同字异解者三百二十三条,皆直录蔡氏原文,不加论断,使人对校而自见,以矛刺盾,无可置辨者多。

经部二·书类·尚书疏衍》四卷》

1
陈第撰。自序称,先由深思而得,后乃参取古今注疏附著之。然第学问淹通,其深思亦参求古义,不但师心。惟笃信古文,诋谋梅 甚力。是则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不妨听其并存耳。

经部二·书类·洪范明义》四卷》

1
黄道周撰。崇祯十年,尝奏进于朝。其中推说灾祥,颇涉附会,配隶名目,尤病穿凿。然意存启沃,借天人相应之理,以感动修省之心,其文不尽合于经义,其纳牖之忱,则无愧于经义。道周所进经解,皆可作如是观也。

经部二·书类·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

1
康熙十九年,大学士库勒纳等奉敕编。皆以经筵讲义排纂成书。其间心源治法之微,诸臣不能尽窥者,并亲为 释,抉奥阐精。仰见二帝三王之道统,数千载若符契焉。

经部二·书类·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

1
康熙六十年,大学士王顼龄等奉敕撰。雍正八年,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刊行。于蔡沈《集传》,从其所可从,不似袁仁等故立异同;其不可从者,必附录旧说,以明古义,亦不似陈栎等之坚守门户。大公至正,允足持千古之平。

经部二·书类·书经稗疏》四卷》

1
国朝王夫之撰。其诠释名物,多出新意,虽醇驳相半,而纰缪者极纰缪,精核者亦极精核,不以瑕掩瑜也。

经部二·书类·古文尚书疏证》八卷》

1
国朝阎若璩撰。辨正《古文尚书》,凡一百二十八条。因宋吴棫、朱子陈振孙、元吴澄、明梅 、归有光之说,而一一推求实证,其言至为精核。惟蔓延旁及他事,未及刊除,又随时札记,先后重复,未及删并,是其所失也。

经部二·书类·古文尚书冤词》八卷》

1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攻驳《仪礼》,而不平阎若璩之辨正《古文尚书》,作此书以与之辨。大旨以《孔传》为伪,以古文为真。假借《隋志》之文,巧相辨诘。学者袒分左右,齗齗不休。故今并存两家之书,俾论者有考焉。

经部二·书类·尚书广听录》五卷》

1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欲注《尚书》而未就,因举旧所札记者,编为此书,多辨正三代之事实。

经部二·书类·尚书埤传》十七卷》

1
国朝朱鹤龄撰。前有「考异」一卷,辨经文同异。次为「逸篇伪书」,及「书说余」一卷,辨《孔传》为真本。「埤传」十五卷,诠释义理,而不废名物训诂之学,颇为持平。

经部二·书类·禹贡长笺》十二卷》

1
国朝朱鹤龄撰。其考定《禹贡》山川,不及后来胡渭之精核,而博赡于毛晃、程大昌、傅寅之书。

经部二·书类·禹贡锥指》二十卷,图一卷》

1
国朝胡渭撰。书首为图四十有七,皆开方界画,条理分明,其《禹河初徙再徙图》《汉唐宋元明河图》,尤考证精密。书中亚经文一字,为集解;又亚一字,为辨证。采摭繁富,讨论详明。援古验今,如指诸掌。当时与梅文鼎之天文,并称绝学。

经部二·书类·洪范正论》五卷》

1
国朝胡渭撰。大旨以禹之治水,本于九畴。《洪范》为体,《禹贡》为用。然务明奉若天道之理,与郑樵《禹贡》《洪范》相表里之说,立义迥殊。其辨正先儒三病,一曰附会谶纬、一曰伪造《洛书》、一曰妄移错简,尤切中其失。

经部二·书类·尚书七篇解义》一卷》

1
国朝李光地撰。所解仅二典、三谟、《禹贡》、《洪范》七篇。词旨简约,而多有精义。至《尧典》之论中星岁差,《舜典》之论盖天浑天、十有二州与诗歌声律,《禹贡》之论沔水、彭蠡、会于汇、原隰潴野,又皆实有考证,非讲学家之据理臆测者也。

经部二·书类·书经衷论》四卷》

1
国朝张英撰。不载经文,但标题系说,凡三百一十四条。略如宋人讲义之体。而于旧说弃短取长,特为精审。

经部二·书类·尚书地理今释》一卷》

1
国朝蒋廷锡撰。书首题「恭录圣训」字,盖儤直之日,仰承指授,敬缮成帙。凡辨证地理,皆即今考古,足订正旧说之讹。

经部二·书类·禹贡会笺》十二卷》

1
国朝徐文靖撰。首列《禹贡》山水,次为图说十八。书中皆先引《蔡传》,而博引诸书辨证之。文靖之学,未必能胜胡渭,而是书较渭书为益密。盖因渭之说,更加推验。继事者易为功也。
2
附录

经部二·书类·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

1
旧本题汉伏胜撰,郑玄注。据玄序文,乃胜之遗说,而张生、欧阳生等录之也。其文或说《尚书》,或不说《尚书》,大抵如《易乾凿度》《春秋繁露》,与经义在离合之间,而古训旧典,往往而在,所谓六艺之支流也。
2
谨案:《尚书大传》,诸史志皆著录《尚书》家,然究与训诂经义者不类。今亦从《易纬》之例,别为附录。

经部二·书类·书义矜式》六卷》

1
王充耘撰。乃其经义程序,存之以见一代取士之制。
2
谨案:此书为所作程文,*宜入集部;然虽非训诂,实阐经义,置之诗文之间,究为不类,故今亦附录书类之末。
3
右书类。五十六部,六百五十卷。附录二部,十一卷。
4
谨案:蔡沈《洪范皇极数》诸书,虽以「洪范」为名,实以洛书九数推衍成文,于《洪范》绝无所涉。旧列《书》类,于义殊乖。今悉退列子部术数类中,庶不以旁门小技,汨圣人之大训焉。

经部三》

经部三·诗类》

经部三·诗类·《诗序》二卷》

1
是书作自何人,众说不一。今参考诸书,定首句为毛公以前经师所传;其下申言,为毛公以后经师所加。并以朱子辨驳,各附条下。著四五百年以来,说诗者门户之争,自此书始也。

经部三·诗类·毛诗正义》四十卷》

1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旧以毛公为毛苌,以郑玄《诗谱》考之,题毛苌者误也。自朱子用郑樵之说,攻击《诗序》,毛、郑之学遂微。然迄不能废其书,录继《诗序》之次,用昭诗学之渊源焉。

经部三·诗类·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

1
陆玑撰。生于三国,去古未远,于诗人所咏诸物,今昔异名者,尚能得其梗概。故孔颖达《诗正义》,全据此书。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亦多据以考正诸说。

经部三·诗类·毛诗陆疏广要》二卷》

1
毛晋撰。因陆玑之书,为之注释。旁通博引,互相参证。虽伤冗碎,终胜空疏。
2
谨案:凡注古人之书者,其次第先后,仍从所注之书,不拘注者之时代。故晋以明人,得列于唐人之前。后皆仿此。

经部三·诗类·毛诗指说》一卷》

1
成伯璵撰。凡分四篇:一曰兴述,二曰解说,三曰传受,四曰文体。皆述诗之源流体格。其以《诗序》首句为子夏所传,以下为毛公所续,即苏辙诸家之所本也。

经部三·诗类·毛诗本义》十六卷》

1
欧阳修撰。自唐定《五经正义》以后,与毛、郑立异同者,自此书始。然修不曲徇二家,亦不轻诋二家。大抵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所说,往往得诗人之本旨。

经部三·诗类·《苏氏诗集传》二十卷》

1
宋苏辙撰。惟取《小序》之首句,而删其以下之馀文。自序谓独采其可者,见于今传;其尤不可者,皆明注其失。其用意盖与欧阳修同。

经部三·诗类·毛诗名物解》二十卷》

1
蔡卞撰。所解《毛诗》名物,凡分十一类。卞为王安石婿,故多用《字说》,陈振孙《书录解题》极诋之。然所徵引,颇有出于陆玑书外者,亦足以备参考,不必以人之奸邪,遂废其言也。

经部三·诗类·毛诗集解》四十二卷》

1
不著编录者名氏。集宋李樗、黄櫄两家《诗解》,共为一编,而附以李泳所订吕祖谦《释音》。黄、李两书,皆博采诸家训诂,因末以己意为论断,体例略同。疑其本相续而作,互为补苴,故得并为一书,而不甚相悖也。

经部三·诗类·诗补传》三十卷》

1
范处义撰。自序称以《小序》为据,而兼取诸家之长。文义有缺,补以六经史传;训诂有缺,补以《说文》《篇韵》。盖南渡之初,最攻《序》者,莫如郑樵;最尊《序》者,莫如处义也。

经部三·诗类·诗总闻》二十卷》

1
王质撰。于三百篇,各说大意。复各分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迹、闻事、闻人十类。又有闻风、闻雅、闻颂三篇,冠于卷首。其说皆毅然自为,不遵《小序》,亦不字字攻《小序》,与郑樵同一废《序》,而门径又殊。

经部三·诗类·诗集传》八卷》

1
朱子撰。其初稿亦用《小序》,后与吕祖谦相争,遂改从郑樵,废《小序》。故有《辨说》攻《小序》,而《集传》未及追改,如「丰年篇」之类者。樵书为周孚所驳,旋即散佚。惟此书自元延佑定科举法,用以取士,遂承用至今。

经部三·诗类·慈湖诗传》二十卷》

1
杨简撰。原本散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亦不信《小序》,并《左传》《尔雅》、郑玄《诗笺》、陆德明诗释文》皆遭诋斥,甚乃诋《大学》之释淇澳为牵合,盖金溪之学甫一传而已,放诞如是。然考证颇详,而大旨归本于无邪,要不悖于圣人之义。

经部三·诗类·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

1
吕祖谦撰。其说以《小序》为主。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博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翦截贯串,如出一手。魏了翁后序称其能得诗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之旨,足以尽是书之所长矣。

经部三·诗类·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卷》

1
戴溪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是书以续吕氏《读诗记》,补所未备,而持论宗旨小异。大抵涵泳文义,以求诗人之志,不甚墨守《小序》也。

经部三·诗类·洁斋毛诗经筵讲义》四卷》

1
袁燮撰。诸家书目不著录,惟《永乐大典》载之。议论和平,颇得风人本旨。其中《式微》《扬之水》《黍离》诸篇,于振兴恢复之事,尤再三致意。

经部三·诗类·毛诗讲义》十二卷》

1
林岊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盖其守全州时,为诸生讲解,因录成帙。其说简括旧诂,依文训义,大旨取裁于毛、郑。

经部三·诗类·诗童子问》十卷》

1
辅广撰。广朱子之门人,故是书以发明《集传》为主;其掊击《小序》,更过于朱子

经部三·诗类·段氏毛诗集解》二十五卷》

1
段昌武撰。原本三十卷,今佚说三颂者五卷。书首冠以「学诗总说」三篇、「论诗总说」五篇,馀皆依文疏解,大致似吕祖谦《读诗记》,而较为浅显。

经部三·诗类·诗缉》三十六卷》

1
严粲撰。以吕祖谦《读诗记》为主,而杂采诸说以发明之。旧说有未安者,乃断以己意。多深得诗人之旨。于音训疑似、名物异同,考证尤为精核。南宋说《诗》诸家中,惟粲与祖谦可以匹敌,他人莫能及也。

经部三·诗类·诗传遗说》六卷》

1
宋朱鉴编。盖因重椠朱子诗集传》,因取《文集》《语录》所载论《诗》之语,辑为此书。犹所辑《文公易说》意也。

经部三·诗类·诗考》一卷》

1
王应麟撰。于齐、鲁、韩三家之遗说,皆采掇诸书所引,以存梗概。齐、鲁二家,寥寥数条,惟《韩诗》较夥。盖《韩诗》最后亡,唐以来著书之家,引其说者多也。

经部三·诗类·诗地理考》六卷》

1
王应麟撰。全录郑氏《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志、《水经》,以及先儒传注,凡有涉于《诗》中地名者,荟萃成编。然皆采录遗文,联缀成篇,案而不断,故得失往往并存。

经部三·诗类·诗集传名物抄》八卷》

1
许谦撰。虽受学于王柏,而谨严笃实,远过其师。研究诸经,多明古义。是书所考名物音训,率有根据。卷末列《作诗时世》,不用《郑谱》,改从《朱传》。盖其宗派如斯。然书中实多采陆氏《释文》、孔氏《正义》,亦未尝墨守《集传》也。

经部三·诗类·诗传通释》二十卷》

1
刘瑾撰。大旨在发明《朱传》,与辅广诗童子问》相同。而《小序》之是非,置不甚论,例又稍殊。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尝纠其明知《集传》之误,而有心回护者数条。然讲学家坚守门户,大抵如是,不能独为瑾咎也。

经部三·诗类·诗传旁通》十五卷》

1
梁益撰。因朱子《诗传》,惟明作诗之意,而名物训诂,多所未详,乃仿孔、贾作疏之例,凡《集传》所引故实,一一引据出典,辨析源委,犹陈师凯「书集传旁通」意也。

经部三·诗类·诗经疏义会通》二十卷》

1
朱公迁撰。亦为发明《集传》而作。于《集传》如注之有疏,故曰「疏义」。大意与刘瑾书同,而考证较瑾为稍密。后其同里王逢,及逢门人何英,又为订补。逢所补题曰「辑录」,英所补题曰「增释」;虽递相附益,其宗旨一也。

经部三·诗类·诗疑问》七卷,附《诗辨说》一卷》

1
《诗疑问》七卷,朱倬撰,皆略举诗篇大旨发问,而各以所答注于下,亦有缺而不注者,盖传写佚脱也。附录《诗辨说》一卷,宋赵德撰,体例与倬书相类。或刘锦文编次倬书,因倬忠臣、德节士,足以相配合,而编之欤。

经部三·诗类·诗缵绪》十八卷》

1
元刘王汝撰。诸家书目不著录,惟《永乐大典》载之。以主于发明《集传》,故曰「缵绪」。凡《集传》去取诸说之故,一一推其所以然,即一字一句,亦皆深求其命意之所在。

经部三·诗类·诗演义》十五卷》

1
梁寅撰。旧本残缺,自小雅《召之华》篇以下皆佚,无从校补,今亦仍之。所谓「演义」,盖演《集传》之义也。有元一代,于紫阳之学,尺寸不失,大抵如此。

经部三·诗类·诗解颐》四卷》

1
朱善撰。不载经文,但每篇各为总论。虽亦发明《集传》,而意主于借诗立训,务阐兴观群怨之旨。于治乱兴亡,尤推求原本,剀切著明。在经解中,别为一体,多有裨于人心世事。

经部三·诗类·诗集传大全》二十卷》

1
明永乐中,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撰。是书即刘瑾诗传通释》,稍为点窜,惟故其中「瑾案」二字为「刘氏曰」,又改其分冠篇首之《小序》,并为一卷而已。本不足存,惟是恭逢圣代,考定艺文,既括千古之全书,则当备历朝之沿革。犹小学类中存《洪武正韵》之例云尔。

经部三·诗类·诗说解颐》四十卷》

1
明季本撰。凡总论二卷,正释三十卷,字义八卷。多出新意,不袭前人,而徵引赅洽,足以自申其说。盖王质诗总闻》之流派也。

经部三·诗类·读诗私记》二卷》

1
李先芳撰。大旨以毛、郑为宗,然有所难通,则参取吕氏《读诗记》、严氏《诗缉》诸书,兼采众长,无区分门户之见。

经部三·诗类·诗故》十卷》

1
明朱谋撰。以《小序》首句为主,略如苏辙之例。其曰「故」者,盖取汉儒鲁故、韩故、《毛诗故训传》之义。故其说诗,亦以汉学为主。虽间伤穿凿,然谋博通典籍,要非游谈无根。

经部三·诗类·六家诗名物疏》五十四卷》

1
冯应京撰。因蔡卞之书而广之。徵引考证,颇为富赡。所谓「六家」者,齐、鲁、毛、韩及郑氏《笺》、朱子《传》也。

经部三·诗类·诗经疑问》十二卷》

1
姚舜牧撰。舜牧于五经皆有疑问,惟此书兼取《毛传》《朱传》及严粲诗缉》,而附以新义,较所注他经特善。但不信古人字少假借通用之例,于龙光伴奂之类,皆径以本字解之,是其一失。

经部三·诗类·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

1
何楷撰。于《诗》三百篇,皆强分时代,附会以作者姓名,殊为纰缪。然于名物训诂,引据详明,本本元元,足资考证,与餖飣掇拾者迥殊。故百馀年来,无不嗤点其书,而究不能弃置其书焉。

经部三·诗类·待轩诗记》八卷》

1
张次仲撰。前为总论二篇,其馀风以一国为一篇,雅、颂以一什为一篇。用苏辙之例,以《小序》首句为据,而参取《朱传》及诸家之说,无所偏主。

经部三·诗类·读诗略记》六卷》

1
朱朝瑛撰。亦以《小序》首句为据,而训释则多从《集传》,不甚与朱子立异。大旨与《待轩诗记》相近,而考证较为详赡。

经部三·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二卷》

1
康熙六十年,户部尚书王鸿绪等奉敕撰。雍正五年,刊刻告成,世宗宪皇帝制序颁行。于《小序》《集传》,斟酌持平。凡旧说之合于理者,虽朱子之所不取,亦必附录其文,以存古义。允足破除门户,昭千古之至公。

经部三·诗类·御纂诗义折中》二十卷》

1
乾隆二十年,大学士传恒等奉敕撰。大旨据依毛、郑,溯孔门授受之渊源。使事必有征,义必有本。一切虚谈臆断,咸与湔除,而宋儒微论,不失风人之意者,亦不废参考。阐明古学,衡鉴群言,尼山删定之旨,至是而如日中天矣。

经部三·诗类·田间诗学》十二卷》

1
国朝钱澄之撰。自序称毛、郑、孔三家之书,取十之二;《集传》取十之三;由程子以至何楷等二十家,取十之四。持论颇精核。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

经部三·诗类·诗经稗疏》四卷》

1
国朝王夫之撰。皆考证名物训诂,以补先儒之所遗。率参验旧文,抒所独得,虽间伤偏驳,而可据者多。末附「考异」一篇,「叶韵辨」一篇。「考异」未为赅备,「叶韵辨」持论圆通,颇足解诸家之 。

经部三·诗类·诗经通义》十二卷》

1
国朝朱鹤龄撰。力驳废序之非。所采诸说,于汉用毛、郑,唐用孔颖达,宋用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严粲,国朝用陈启源;其释音明用陈第,国朝用顾炎武。

经部三·诗类·毛诗稽古编》三十卷》

1
国朝陈启源撰。朱鹤龄作《诗经通义》,启源实佐成之。然《通义》兼权众说,此书则训诂一准诸《尔雅》;篇义一准诸《小序》;诠释经旨则一准诸《毛传》,佐以《郑笺》;名物则多以陆玑《疏》为主。题曰「稽古」,明为唐以前专门之学也。其坚持古义,不容一语之出入,诚不免或失之拘。然较诸臆断说经,则相去不止倍蓰矣。

经部三·诗类·诗所》八卷》

1
国朝李光地撰。大旨不主于考订训诂,而在于涵泳文句,以求美刺之旨。亦不旁徵事迹,必求其人以实之。故《小序》所列姓名,多废不用。即《朱传》所取者,亦不以为然。在所注诸经之中,较为次乘。然光地邃于学术,见理终深,亦非他家悬测者所及也。

经部三·诗类·毛诗写官记》四卷》

1
国朝毛奇龄撰。皆自记其说《诗》之语,而托为写官之问答。凡一百八十八条。其曰「写官者」,取《汉书·艺文志》「武帝置写书之官」语也。

经部三·诗类·诗札》二卷》

1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既作《写官记》,复托为以札问询,而写官答之之辞,以成此书。实则《或问》之例,变其名目耳。凡八十八条。二书皆其早年所作,故与晚年之论或不合。然利钝互陈,亦非尽无可采。

经部三·诗类·诗传诗说驳义》五卷》

1
国朝毛奇龄撰。初明丰坊伪撰《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二书。郭子章为之传刻,遂行于世。奇龄因援据古义,条分缕析而辨之。在所著诸书之中,最为确惬。

经部三·诗类·续诗传鸟名》三卷》

1
国朝毛奇龄撰。大意在续《毛诗》而纠《朱传》。每条皆先列《朱传》于前,而一一辨其得失。其中多有意吹求,自生 ,而大致终为博洽。

经部三·诗类·诗识名解》十五卷》

1
国朝姚炳撰。是书以诗中鸟兽草木,分列四门。故以「多识」为名。大致与蔡卞诸家相近。其稍异者,兼推寻文意,颇及作诗之意耳。

经部三·诗类·诗传名物集览》十二卷》

1
国朝陈大章撰。原书一百卷,此乃其摘录之本。大抵徵引故实,颇近类书。然精核不足,博赡有馀。所谓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经部三·诗类·诗说》三卷》

1
国朝惠周惕撰。于《毛传》《朱传》,无所偏主,惟自以己意考证,引经据典,所得者较多。

经部三·诗类·诗经札记》一卷》

1
国朝杨名时撰。大抵以其师李光地《诗所》为宗,而参酌于《小序》《朱传》之间,于师说有所未安者,亦无所回护。

经部三·诗类·读诗质疑》三十一卷,附录十五卷》

1
国朝严虞敦撰。从《小序》者十之七八,从《朱传》者十之二三,亦有二家皆不从,而虞敦自为说者。大抵推求诗意,不甚加意于训诂。其附录十五卷,考辨乃多详核。

经部三·诗类·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编》三卷》

1
国朝顾栋高撰。《类释》凡分二十一门,多采旧说,而往往因以发明诗意,与但考故实者稍殊。《续编》则取《尔雅》释诗之文,一一为之疏解。盖《类释》为名物作,《续编》又辅以训诂也。

经部三·诗类·诗疑辨证》六卷》

1
国朝黄中松撰。主于考订名物,以决众说之是非。故以「辨证」为名。

经部三·诗类·三家诗拾遗》十卷》

1
国朝范家相撰。因王应麟诗考》,补其所遗,并稍变其体例,视应麟原书,较为赅备。

经部三·诗类·《诗沈》二十卷》

1
国朝范家相撰。家相之学,源出萧山毛奇龄,而有鉴于奇龄之嚣争,故是编持论颇和平。大旨斟酌于《毛传》《朱传》之间,而断以己意。其考证多有可采。

经部三·诗类·诗序补义》二十四卷》

1
国朝姜炳璋撰。是书以《诗序》首句为据,如苏辙之例。但辙删其以下之语,炳璋则存其原文,间一字书之,而一一订其疏舛,例又小殊。盖参用朱子《诗序辨说》,以通贯两家。故于废序之说,亦置而不争。

经部三·诗类·虞东学诗》十二卷》

1
国朝顾镇撰。大旨以讲学诸家尊《集传》而抑《小序》,考古诸家又申《小序》而疑《集传》,构衅不解者四五百年,乃作是书以调停两家之说。与姜炳璋书体例不同,而用意相近。
2
谨案:诸经之中,惟《诗》文义易明,亦惟《诗》辨争最甚。盖诗无定诂,各随所主之门户,均有一说之可通也。今核定诸家,始于《诗序辨说》,以著起衅之由,终以姜炳璋、顾镇二书,以破除朋党之见。凡以俾说是经者,化其邀名求胜之心而已矣。
3
附录

经部三·诗类·韩诗外传》十卷》

1
韩婴撰。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辞。与经义不相比附,所述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班固称「三家之诗,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意」,或指此类欤。
2
谨案:《汉志》以《韩诗外传》入诗类,盖附于《内传》,故连类及之。王世贞称《外传》引诗以证事,非引事以明诗,其说至确。今《内传》解诗之说已亡,则《外传》无关于诗意,徒以时代在毛公之前,遂列为古来说诗之冠。使读诗者开卷之初,即不见本旨,于理殊为未协。以其舍诗类以外,无可附丽,今从易纬、《尚书大传》之例,亦别缀于末简。
3
右诗类。六十二部,九百四十一卷。附录一部,十卷。

经部四》

经部四·礼类》

经部四·礼类·周礼注疏》四十二卷》

1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注疏皆颇引纬书,故深为宋儒所病。然迨其考古,终不能不于郑、贾取材。

经部四·礼类·周官新义》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

1
王安石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惟缺《地官》《夏官》。其《考工记解》,则郑宗颜辑安石《字说》所补也。其说惟训诂字义,颇为穿凿,其发挥经义,则不失为儒者之言。

经部四·礼类·周礼详解》四十卷》

1
王昭禹撰。多引王安石字说》,故陈振孙书录解题》深不满之。然阐发经义,颇有注疏所未及者。王与之作《周礼订义》,多采是书,未可以新学概斥也。

经部四·礼类·周礼复古编》一卷》

1
俞庭椿撰。其说谓《冬官》不亡,特错简置五官之中,因割裂颠倒,以足其数。遂开说《周礼》者补亡一派。录存其书,著变乱古经,自是人始也。

经部四·礼类·礼经会元》四卷》

1
叶时撰。其书括《周礼》以立论。第一篇泛论《礼经》,第二篇驳汉儒之失,末一篇补《冬官》之亡。发挥经义者,实九十七篇。大旨不失醇正,惟必欲复封建、井田、肉刑,为不达事理。

经部四·礼类·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

1
郑伯谦撰。其书为目二十,大约借《周礼》以抒论,与叶时书互相出入。其欲重宰相之权,又谓人主不可崇俭约,则立论乖僻,不及时书。姑以宋人旧帙,存之尔。

经部四·礼类·周官总义》三十卷》

1
易祓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缺《地官》《夏官》二篇,谨采王与之周礼订义》所引,以补其亡。其书研索经文,断以己意,与旧说颇有异同。然大抵多引经证经,或有所牵合,而不比于凿空。

经部四·礼类·周礼订义》八十卷》

1
王与之撰。所采旧说,凡五十一家。唐以前仅六家,其馀四十五家则皆宋人。盖以当代诸儒为主,古义特附存而已。故言义理者多,考典制者少也。然宋人谈《周礼》者,其精华亦约略尽此矣。

经部四·礼类·鬳斋考工记解》二卷》

1
林希逸撰。希逸于古器制度,未尽详核,故其说多故与郑注为难,而于义实短。特以经文郑注皆古奥,疏文又浩博难详,希逸是注,颇为明显,故读《周礼》者不废焉。

经部四·礼类·周礼句解》十二卷》

1
朱申撰。大抵根据郑、贾,而约括其义,显易其辞,如太宰职贡之类,与《注疏》立异者,不多见也。然循文衍义,不失谨严,犹愈于变乱古经,横生新解。惟序官乃经文纲领,申以其赘而删之,则简而陋矣。

经部四·礼类·周礼集说》十卷》

1
宋陈友仁因无名氏旧本增修。原本十二卷,其《地官》二卷今已佚。书首有「总纲领」一篇,「官制总论」一篇,凡例一条。论皆赅洽。所引诸说,亦颇有审择。惟《考工记》末,附俞庭椿《复古编》一卷,为失于别裁。

经部四·礼类·周官集传》十六卷》

1
毛应龙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惟缺其《地官》《夏官》。是书于诸家训释,引据颇博,所自注亦颇不苟。间有沿袭误解,未核古义者。然宋以来诸儒散佚之说,尚借以存其崖略。

经部四·礼类·周礼传》十卷,《图说》二卷,《翼传》二卷》

1
王应电撰。其《周礼传》,割裂序官,颇嫌变乱。所注考证,考证不甚详明。其图亦不甚精核。而发挥义理,尚为醇正。其《翼传》分七篇,强半皆经外之馀文,附缀并存而已。

经部四·礼类·周礼全经释原》十四卷》

1
柯尚迁撰。其书六官分十二卷,附以「《周礼》通论」一卷,「《周礼》通今续论」一卷。书中题曰「释」者,皆采辑古注;题曰「原」者,尚迁之自为说也。其割裂《地官》,补《冬官》,小变俞庭椿之说,而弊与相等。惟训解经义,尚为条畅。

经部四·礼类·周礼注疏删翼》三十卷》

1
明王志长撰。于郑注、贾疏,多刊削其繁文,故谓之「删」。又杂引诸说以明之,故谓之「翼」。其所取者,大抵议论为宗。
2
谨案:以上三书,皆瑕多于瑜,本不足录。以有明一代,三礼几成绝学,故姑存以备家数。《仪礼》《礼记》均仿此。

经部四·礼类·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

1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郑康成以下说《周礼》者,明典制;王安石以下说《周礼》者,阐义理。然典制本义理而生,义理亦必因典制而始见。各执一说,所见皆偏。是编禀承睿鉴,精粗并贯,本末兼赅,实为集汉学、宋学之成。

经部四·礼类·周礼述注》二十四卷》

1
国朝李光坡撰。取《注疏》之文,删繁举要,而融会诸说,参以己意、互相发明,多标举制作之义。词旨简括,异乎宋儒之冗长。

经部四·礼类·周礼训纂》二十一卷》

1
国朝李钟伦撰。钟伦为光地之子,受礼于叔父光坡。此书惟注五官,其体例与光坡《述注》相类。其遗词简要,多得礼意,亦近光地《周官笔记》。其辨禘祫、社稷、学校、司马法、土圭诸条,颇能徵实。

经部四·礼类·周官集注》十二卷》

1
国朝方苞撰。据《汉志》之文,改题「周礼」曰「周官」。其注于旧说显然谬误者,皆置不论,惟似是而非者,乃略辨之。故训诂颇为简明。苞晚年又别著《周官辨说》,近武断,转不及此少作之谨严。

经部四·礼类·礼说》十四卷》

1
国朝惠士奇撰。其书不载经文,惟标其有所辨证者,依经文次序编之。于古音古字,多所分别疏通。于周制及郑注所云汉制,皆旁引经史,考求源委。在近时说经之家,为最有根据。

经部四·礼类·周官禄田考》三卷》

1
国朝沈彤撰。因欧阳修有「《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之疑,故详究周制,以与之辨。凡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积算特为周密。

经部四·礼类·周礼疑义举要》七卷》

1
国朝江永撰。其书融会郑注,参以新说,于经义多所阐发。所解《考工记》二卷,尤为详核。盖永于天文、地理、算术、律吕,皆精研毕世,故所说具有徵据也。
2
右礼类《周礼》之属。二十二部,四百五十三卷。
3
谨案:《周礼》古谓之《周官》。《钦定三礼义疏》已复其本名。以诸家注本,题《周礼》者十之九,不能一一追改。故仍从郑玄以来相沿之称。

经部四·礼类·仪礼注疏》十七卷》

1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三礼以郑氏为宗,《仪礼》尤以郑氏为绝学。注文古奥,得疏乃明。数百年来,议礼者钻研不尽。后来著述,皆此书之支流而已。

经部四·礼类·仪礼识误》三卷》

1
张淳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惟缺《乡射》《大射》二篇。盖乾道八年,曾逮重椠郑注及陆氏《仪礼释文》,淳为校定,因举所考异同,汇成此书也。

经部四·礼类·仪礼集释》三十卷》

1
李如圭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惟缺《纲领》一篇,《乡射》《大射》二篇。自熙宁废罢《仪礼》,儒者不复讲说。如圭纂辑旧训,以成是书,于经学极为有功。其全载郑注,皆用当时善本,尤可据以校今本之讹。

经部四·礼类·仪礼释宫》一卷》

1
李如圭撰。《中兴书目》所载甚明,今刊入朱子《文集》者误也。考古礼者,必知其宫室之制,而后行礼之方位节次可明。故如圭作《仪礼集释》,复作此书以辅之。

经部四·礼类·仪礼图》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

1
杨复撰。以《仪礼》十七篇,各详其陈设之方位,为图二百有五。其《旁通图》,则分宫庙、弁冕、牲鼎礼器三门,为图二十有五。

经部四·礼类·仪礼要义》五十卷》

1
魏了翁撰。亦其《九经要义》之一也。删掇郑注、贾疏,分胪纲目,咸有条理,可以为读《注疏》者之门径。

经部四·礼类·仪礼逸经传》二卷》

1
吴澄撰。《仪礼》本残缺之书,是编采掇逸礼之见于他书者,以补所遗。凡经八篇、传十篇。

经部四·礼类·仪礼集说》十七卷》

1
敖继公撰。其书于郑注有所去取,而无所攻击。于郑注字句隐奥者,爬抉诠释,较贾疏颇为分明。其知《丧服传》当改附记后,而不敢移其旧第,亦汉唐诸儒笃实之遗,非悍然移易经文者比。

经部四·礼类·经礼补逸》九卷》

1
汪克宽撰。其书虽以「经礼补逸」为名,而与吴澄书迥殊。大抵抄合三礼、三传、诸经之文,以五礼统之。五礼又分子目一百八十四,每类皆联属书之,而词不相贯。体例殊不可解。惟所附论断之语,尚不失醇正。姑以元人旧帙,存之耳。

经部四·礼类·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

1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仪礼》一经,韩愈已苦其难读,自宋及元,李如圭、敖继公之书,不绝如线。有明一代,通是学者,遂无一人。是编探郑、贾之精微,综群儒之同异,析疑订误,悉禀圣裁。纲举目张,厘然昭皙。盖湮晦者四五百年,今乃大著于世焉。

经部四·礼类·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附《监本正误》一卷,《石经正误》一卷》

1
国朝张尔岐撰。全录《仪礼》郑注,摘录贾疏,而略以己意发明之。以注文古奥,因并为之句读。于《仪礼》家为善本。所附监本、石经正误,考订亦详。

经部四·礼类·仪礼商》二卷,附录一卷》

1
国朝万斯大撰。于《仪礼》十七篇篇为之说,多发新义。应 谦序,称喜其覃思,而嫌其自用,可云笃论。然斯大学问淹博,用思尤锐。其发古人所未发者,亦不可废也。

经部四·礼类·仪礼述注》十七卷》

1
国朝李光坡撰。其义例与所作《周礼述注》同。

经部四·礼类·仪礼析疑》十七卷》

1
国朝方苞撰。举《仪礼》之可疑者详辨之;其无可疑者,则并经文亦不录。苞之学源出宋人,颇勇于自信,然亦时有发明。勘检全书,终为瑜多而瑕少。

经部四·礼类·仪礼章句》十七卷》

1
国朝吴廷华撰。以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过于墨守;王文清《仪礼分节句读》,又笺疏太略;因参考旧说,以补二家所未及,颇为简明。然大旨仍以《注疏》为本。

经部四·礼类·补飨礼》一卷》

1
国朝诸锦撰。以《仪礼》十七篇中阙飨礼,吴澄所撰《逸经》仅附见聘觐礼中,未有专篇;其佚文散见诸经传者,尚可考见,因缉缀以补其缺。

经部四·礼类·礼经本义》十七卷》

1
国朝蔡德晋撰。前十六卷为《仪礼》本经,末一卷为吴澄《逸经》八篇,皆援引旧说与注疏,参证名物制度,考辨颇悉。虽时出新义,然大旨不戾于古。

经部四·礼类·宫室考》十三卷》

1
国朝任启运撰。于李如圭《释宫》之外,别为类次,分十三目。研究钩贯,颇有条理,视如圭书为加密。

经部四·礼类·肆献祼馈食礼》三卷》

1
国朝任启运撰。以《仪礼》特牲少牢馈食皆士礼,因据三礼及他传记之有关王礼者推之,不得于经,则求诸注疏。凡祭统、吉蠲、朝践、正祭、绎祭五篇。其名则取诸《周礼》「肆献祼飨先王,馈食飨先王」也。

经部四·礼类·仪礼释宫增注》一卷》

1
国朝江永撰。取朱子《仪礼释宫》,案:永未见《永乐大典》,但据坊本朱子《文集》,故不知《释宫》为李如圭作,今仍其旧文,而附正其讹于此 。为之详注。多所补正,其舛误者仅十之一二,精核者十之八九。

经部四·礼类·仪礼小疏》一卷》

1
国朝沈彤撰。取《仪礼》士冠礼、士昏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五篇,为之疏笺,各数十条。每篇后又各为监本刊误。卷末附「左右异尚考」一篇。考证亦颇明确。

经部四·礼类·仪礼集编》四十卷》

1
国朝盛世佐撰。裒合古今说《仪礼》者,一百九十七家,而断以己意。经与记一从郑氏旧本。其士冠、士相见、丧服等篇,经记传注传写混淆者,从蔡沈《书传》考定「武成」之例,别列改本于后,而不敢移易经文,尚为谨严。杨复《仪礼图》中有于注疏不合者,亦一一厘正,颇有考订之功。
2
附录

经部四·礼类·内外服制通释》七卷》

1
车垓撰。补朱子《家礼》服制所未备。有图有说,有名义,有提要。凡正服、义服、加服、降服,皆推阐分析。牟楷序谓「《家礼》乃所当然,此释其所以然也」。

经部四·礼类·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

1
国朝徐乾学撰。统括历代之丧礼,大纲凡八:曰丧期、曰丧服、曰丧仪节、曰葬考、曰丧具、曰变礼、曰丧制、曰庙制,包举宏富,而纲目秩然,足称详洽。
2
谨案:《仪礼》不专言丧服,而古来丧服之书,则例附于《仪礼》。盖言丧服者,大抵以《仪礼》为根柢,从其本而类附也。
3
右礼类仪礼之属。二十二部,三百四十四卷。附录二部,一百二十七卷。

经部四·礼类·礼记正义》六十三卷》

1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元延佑中,行科举法,定《礼记》用郑注。至明永乐中,修《礼记大全》,始改用陈浩集说,郑注遂废,然终为说礼家之根柢也。

经部四·礼类·月令解》十二卷》

1
张虙撰。乃其端平中所疏进,以一月为一卷,请每月之初,以一卷奏御,以为裁成辅相之本,未免过胶古义,不可尽见诸施行。然于顺时出治之义,发挥明畅,亦颇有可采。

经部四·礼类·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

1
卫湜撰。采汉至宋说礼之书,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书之涉及《礼记》者,尚不在此数;最为赅博,去取亦颇精审。今所列诸书,百不存一,皆赖此以得传。其于《礼记》,亦犹李鼎祚之于周易矣。

经部四·礼类·礼记纂言》三十六卷》

1
元吴澄撰。其诠释经文,颇为简要。惟以四十九篇颠倒割裂,重为编次,全失戴氏之旧第,殊非先儒谨严之旨。分别观之,瑕瑜不掩可矣。

经部四·礼类·云庄礼记集说》十卷》

1
陈浩撰。自明永乐以来,科举用以试士者,即此书也。

经部四·礼类·礼记大全》三十卷》

1
明永乐中,翰林学士胡广等奉敕撰。所采诸儒之说凡四十二家,而以陈浩《集说》为主。浩书之列于学官,自此书始。

经部四·礼类·月令明义》四卷》

1
黄道周撰。其书测验天文,推以数学,参稽考证,颇有阐发。其胪举史传,亦意存警戒,非侈语禨祥。

经部四·礼类·表记集传》二卷》

1
黄道周撰。其说以「表记」之表,为立表测晷之表,别为一解。又以古注九节,分为三十六章,各立章名。其诠释则全以《春秋》之义立说。

经部四·礼类·坊记集传》二卷》

1
黄道周撰。分为三十章,亦各以《春秋》证之。

经部四·礼类·缁衣集传》四卷》

1
黄道周撰。分为二十三章,各证以史事。凡三百馀条,以明好恶刑赏之道。

经部四·礼类·儒行集传》二卷》

1
黄道周撰。分为一十七章,杂引史传,举其人以实之,以明用人之法。
2
谨案:以上五书,皆与经义不相比附,所谓「郢书燕说」也。以其借经纳诲,虽多乖于训诂,而有关于劝惩,故备录之,以存法戒,不与他说经者例观。

经部四·礼类·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

1
是编为圣祖仁皇帝讲筵旧稿,未及成帙。乾隆元年,始诏儒臣排纂颁行。于本天淆地之理、坊民经国之方,并推衍详明,足为百王大法。盖敷陈虽出众手,阐绎则悉本圣训也。

经部四·礼类·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

1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说礼诸家,精奥无如《郑注》,博赡无如《孔疏》,详且明者,无如卫湜《集说》。自陈浩书大行于世,古义浸微。是编仰承指授,考证参稽,以补正浩书之讹漏。俾横经之士,知议礼不可以空言;圣教昌明,信千载之一时矣。

经部四·礼类·深衣考》一卷》

1
国朝黄宗羲撰。前列己说,后附深衣经文,并列朱子、吴澄、朱右、黄润玉、王廷相五家图说,各摘其谬。其说皆自生新义,不主前人。

经部四·礼类·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

1
国朝纳兰性德撰。专为纠驳陈浩《礼记集说》而作。凡浩所遗者,谓之「补」;浩所误者,谓之「正」。皆先列经文,次列浩说,而援引考证,以著其失。往往惬理厌心。

经部四·礼类·礼记述注》二十八卷》

1
国朝李光坡撰。光坡以陈浩《集说》,掊击郑、孔为非,乃删节《注疏》,掇其精要。浩说之可取者,亦不废采择,深能破除门户之私。

经部四·礼类·礼记析疑》四十六卷》

1
国朝方苞撰。其说皆融会旧文,断以己意,间涉臆断,要于宏旨无伤。惟《文王世子》一篇,删削经文至五六节,未免如王柏之所为。

经部四·礼类·檀弓疑问》一卷》

1
国朝邵泰衢撰。以《礼记》出自汉儒,《檀弓》一篇尤多附会,乃摘其可疑者,条列而辨之。

经部四·礼类·礼记训义择言》八卷》

1
国朝江永撰。自《檀弓》至《杂记》,于注家异同之说,一一参酌其是非。与陈浩《集说》多所出入,然徵实而谈,为陈氏之学者,不能以空言争也。

经部四·礼类·深衣考误》一卷》

1
国朝江永撰。以深衣之制,众说纠纷,乃据《玉藻》之文,以考证诸家之误。
2
附录

经部四·礼类·大戴礼记》十三卷》

1
戴德撰,周卢辩注。世有刊本,而舛不可读。今以《永乐大典》所载宋本,重为校正。戴德书为戴圣删削之馀,凡八十五篇,《隋志》所录已佚其四十七篇,卢辩注亦仅存八卷,无从校补,今悉仍其旧。

经部四·礼类·夏小正戴氏传》四卷》

1
傅崧卿撰。《大戴礼》中《夏小正》一篇,自《隋志》已别为一卷,然世所传写,与戴德传混合为一。崧卿始为厘定,以正文居前,以传列下,每月各为一篇,而附以注释。
2
右礼类《礼记》之属。二十部,五百九十四卷,附录二部,十七卷。
3
谨案:明以来,训释《大学》《中庸》者,《千顷堂书目》仍入礼类,今并移入四书,以所解者四书中之《大学》《中庸》,非《礼记》中之《大学》《中庸》。学问各有渊源,不必强合也。《大戴礼记》,旧列于经,史绳祖《学斋占毕》亦有「《大戴礼记》宋列为十四经」之说,然绳祖所云,别无左证,且其书古不立博士,今不列学官,未可遽加以经号,今以二戴同源,附录于《礼记》之末,从其类焉。

经部四·礼类·三礼图集注》二十卷》

1
聂崇义撰。《三礼图》有郑玄、阮谌、夏侯伏朗、张镒、梁正及开皇官撰六家,崇义参互考订,定为此书。宋人颇议其疏舛。惟淳熙中,陈伯广重刻跋曰:「其图度未必如古昔,苟得而考之,不愈于求诸野乎?」斯言允矣。

经部四·礼类·三礼图》四卷》

1
刘绩撰。所图一本陆佃礼象》、陈祥道礼书》、林希逸《考工记解》诸书,而取于《博古图》者尤多。与聂崇义所图大异。又增多旧图七十馀事,存之亦足备参考也。

经部四·礼类·学礼质疑》二卷》

1
国朝万斯大撰。其考辨古礼,颇多新说,与毛奇龄相伯仲,其精确者亦不可废。

经部四·礼类·读礼志疑》六卷》

1
国朝陆陇其撰。陇其以汉儒所述古制,互相考校,往往不合,因取注疏诸说,折中于朱子之书,以成是编。其疑而未决者,则仍缺之,故曰「志疑」。

经部四·礼类·郊社禘祫问》一卷》

1
国朝毛奇龄撰。盖答门人李塨问南北郊及有禘无祫之说。末附《艾堂问》,其在艾堂讲经时所论也。南北郊,经有明文,其辨殊赘。其论大禘与吉禘不相蒙,又言大禘吉禘时必合祭,故称祫,则先儒所未详言也。

经部四·礼类·参读礼志疑》二卷》

1
国朝汪绂撰。取陆陇其读礼志疑》,援据诸说,以己意参订于各条之下。与陇其互有得失。
2
右礼类三礼总义之属。六部,三十五卷。
3
谨案:郑玄有《三礼目录》一卷,此三礼通编之始。今于其文不可分属者,共为一类。亦「五经总义」之例也。其不标三礼之名,而义实兼通三礼者,亦并附焉。

经部四·礼类·礼书》一百五十卷》

1
陈祥道撰。多掊击郑氏之学,而依据王氏《新经义》。然贯通经传,纲举目张。晁公武、陈振孙皆服其精博。

经部四·礼类·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续二十九卷》

1
朱熹撰,其门人黄乾续。以《仪礼》为经,而《礼记》及诸书所载,以类附之为传。然篇目不从《仪礼》,特以《仪礼》经文提纲而已。丧祭二门,未及属草,朱子殁后,乾补成之。然朱子所修之本,有录无书者,则未及补也。

经部四·礼类·礼书纲目》八十五卷》

1
国朝江永撰。大略依仿《仪礼经传通解》,而考证较详,义例较密,实足补朱子所未及。

经部四·礼类·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

1
国朝秦蕙田撰。因徐乾学读礼通考》惟详凶礼,乃因其体例,搜罗经传,补为《五礼全书》。凡为类七十有五,如乐律、算法、地理之类,未免旁涉,失之炫博。而元元本本,具有经纬,固说礼者之渊薮也。
2
右礼类通礼之属。四部,五百六十三卷。
3
谨案:通礼所陈,亦兼三礼,其不得并于三礼者,注三礼则发明经义,辑通礼则历代之制皆备焉。为例不同,故不能合为一类也。

经部四·礼类·书仪》十卷》

1
司马光撰。凡表奏、公文、私书、家书式一卷,冠仪一卷,昏仪二卷,丧仪六卷。《朱子语录》称「二程、横渠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抵本《仪礼》而参以今之可行者」。又称「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云。

经部四·礼类·家礼》五卷,附录一卷》

1
旧本题宋朱熹撰。据王懋竑白田杂著》所考,盖依托也。自明以来,坊刻窜乱,殆不可读。此本为邓钟岳所刻,犹宋人原帙也。

经部四·礼类·泰泉乡礼》七卷》

1
黄佐撰。首举乡礼纲领,次为冠、昏、丧、祭四礼。条教皆取其不戾于古,而可行于今。次论乡约、乡校、社仓、乡社、保甲五事。末以士相见礼及投壶乡射礼附之。

经部四·礼类·朱子礼纂》五卷》

1
国朝李光地编。于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家礼》二书外,采其说礼之言散见于文集语录者,以类纂辑,分为五目,曰总论、曰冠昏、曰丧、曰祭、曰杂仪。

经部四·礼类·辨定祭礼通俗谱》五卷》

1
国朝毛奇龄撰。所论祭礼务协人情,故以「通俗」为名。虽不尽合于古义,然大致斟酌变通,凡古礼之必不可行,及俗礼之误托于古者,剖析考证,亦往往厘然有当。
2
右礼类杂礼书之属。五部,三十三卷。
3
谨案:公私仪注,《隋志》皆附之礼类。今以朝廷制作,事关国典者隶史部政书类中;其私家仪注,无所附丽,谨列为杂礼书一门,附之礼类。犹律吕诸书,皆得入经部乐类也。
URN: ctp:ws1991275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