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40 经部·小学类一

《卷40 经部·小学类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

经部四十》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

1
古小学所教,不过六书之类。故《汉志》以《弟子职》附《孝经》,而《史籀》等十家四十五篇列为小学。《隋志》增以金石刻文,《唐志》增以书法、书品,已非初旨。自朱子作《小学》以配《大学》,赵希弁读书附志》遂以《弟子职》之类并入小学,又以蒙求之类相参并列,而小学益多岐矣。考订源流,惟《汉志》根据经义,要为近古。今以论幼仪者别入《儒家》,以论笔法者别入《杂艺》,以蒙求之属隶《故事》,以便记诵者别入《类书》,惟以《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书》。庶体例谨严,不失古义。其有兼举两家者,则各以所重为主李焘说文五音韵谱》实字书,袁子让字学元元》实论等韵之类。悉条其得失,具于本篇。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尔雅注疏》十一卷内府藏本

1
郭璞注,邢昺疏。景纯,河东闻喜人。官至弘农太守。事迹具《晋书》本传。昺有《孝经疏》,已著录。案《大戴礼孔子三朝记》,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则《尔雅》之来远矣,然不云《尔雅》为谁作。据张揖《进广雅表》,称「周公著《尔雅》一篇案《经典释文》以所称一篇为《释诂》
2
今俗所传三篇案《汉志》《尔雅》三卷,此三篇谓三卷也,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
3
于作书之人,亦无确指。其馀诸家所说,小异大同。今参互而考之,郭璞《尔雅注序》,称「豹鼠既辨,其业亦显」,邢昺《疏》以为武帝时终军事。《七录》载犍为文学《尔雅注》三卷案《七录》久佚,此据《隋志》所称梁有某书亡,知为《七录》所载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汉武帝时人。则其书在武帝以前。
4
曹粹中《放斋诗说》曰:案此书今未见传本,此据《永乐大典》所引「《尔雅》,毛公以前其文犹略,至郑康成时则加详。如『学有缉熙于光明』,毛公云:『光,广也。』康成则以为学于有光明者。而《尔雅》曰:『缉熙,光明也。』又『齐子岂弟』,康成以为犹言『发夕』也。而《尔雅》曰:『岂弟,发也。』『薄言观者,』毛公无训。『振古如兹』,毛公云:『振,自也。』康成则以观为多,以振为古。其说皆本于《尔雅》。使《尔雅》成书在毛公之前,顾得为异哉?」则其书在毛亨以后案《诗传》乃毛亨作,非毛苌作,语详《诗正义》条下。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观《释地》有鹣鹣,《释鸟》又有鹣鹣,同文复出,知非纂自一手也。其书欧阳修诗本义》以为学《诗》者纂集博士解诂。高承事物纪原》亦以为大抵解诂诗人之旨。然释《诗》者不及十之一,非专为《诗》作。扬雄《方言》以为孔子门徒解释六艺,王充论衡》亦以为《五经》之训故,然释《五经》者不及十之三四,更非专为《五经》作。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如《释天》云:「暴雨谓之涷。」《释草》云:「卷施草,拔心不死。」此取《楚辞》之文也。《释天》云:「扶摇谓之猋。」《释虫》云:「蒺藜,蝍蛆。」此取《庄子》之文也。《释诂》云:「嫁,往也。」《释水》云:「瀵,大出尾下。」此取《列子》之文也。《释地四极》云:「西王母。」
5
《释畜》云:「小领,盗骊。」此取《穆天子传》之文也。《释地》云:「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鱼枼。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此取《管子》之文也。又云:「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蟨。」
6
此取《吕氏春秋》之文也。又云:「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释地》云:「河出昆仑虚。」此取《山海经》之文也。《释诂》云:「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又云:「洪、廓、宏、溥、介、纯、夏、幠。」《释天》云「春为青阳」至「谓之醴泉」,此取《尸子》之文也。《释鸟》曰:「爰居,杂县。」此取《国语》之文也。如是之类,不可殚数。盖亦《方言》、《急就》之流,特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故从其所重,列之经部耳。时去汉未远,如「遂幠大东」称《诗》,「钊我周王」称《逸书》,所见尚多古本,故所注多可据。后人虽迭为补正,然宏纲大旨,终不出其范围。昺《疏》亦多能引证,如《尸子广泽篇、仁意篇》,皆非今人所及睹。其犍为文学、樊光、李巡之《注》,见于陆氏《释文》者,虽多所遗漏,然疏家之体,惟明本注。注所未及,不复旁搜。此亦唐以来之通弊,不能独责于昺。惟既列《注》文,而疏中时复述其文,但曰郭《注》云云,不异一字,亦更不别下一语,殆不可解。岂其初《疏》与《注》别行欤?今未见原刻,不可复考矣。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尔雅注》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1
郑樵撰。渔仲,莆田人。居夹漈山中,因以为号。又自称西溪逸民。
2
绍兴间以荐召对,授右迪功郎,兵部架阁。寻改监潭州南岳庙,给札归钞所撰《通志》。书成,入为枢密院编修。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南宋诸儒,大抵崇义理而疏考证,故樵以博洽傲睨一时,遂至肆作聪明,诋諆毛郑。其《诗辨妄》一书,开数百年杜撰说经之捷径,为通儒之所深非。惟作是书,乃通其所可通,阙其所不可通。文似简略,而绝无穿凿附会之失,于说《尔雅》家为善本。
3
中间驳正旧文,如《后序》中所列饘糊、讯言、襺袍、衮黼四条,峨峨、丁丁、嘤嘤三条,《注》中所列《释诂》「台、朕、阳之予为我、赉畀卜之予为与」一条,「关关」、「噰噰」当入释训一条,《释亲》据《左传》辨正娣姒一条,《释天》「谓之景风上」脱文一条,星名脱实沈、鹑首、鹑尾三次一条、《释水》「天子造舟」一条,《释虫》「食根,蟊」一条,《释鱼》「鲤,鳝」一条,「蝮虺,首大如臂」一条,皆极精确。惟「鱼枕谓之丁」一条,牵引假借,以就其《六书略》之说。又坚执作《尔雅》者江南人,凡郭璞所云蜀语、河中语者,悉驳辨之。是则偏僻之过,习气犹未尽除。又《汪师韩集》有书此书后一篇,驳其误改郭《注》者,以「刘,刘杙」为安石榴、以「啮雕蓬」为其米雕胡二条;补郭《注》而未确者,「孟,勉也」,以为「孟」即「暋」,「于,代也」以为更词二条;仍郭《注》之误未改者,训「邮,过也」为道路所经过,不知邮古字同尤;训比目鱼为王馀,不知《吴都赋》「双则比目,片则王馀」二条:亦颇中其失。至于议其《释言》篇内经文脱「龠,同也」三字,《释水篇》内经文脱「水之由膝以下为揭」至「为厉」十八字,《释草篇》内经文脱「苇丑,艻」三字,《释鱼篇》内经文脱「蛭,虮」二字,《释鸟》篇内脱「仓庚,黧黄也」五字,皆当为毛氏刊本之误,并以诋樵则过矣。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方言》十三卷永乐大典

1
旧本题「扬雄撰,晋郭璞注」。考《晋书·郭璞传》有注《方言》之文,而《汉书·扬雄传》备列所著之书,不及《方言》一字。《艺文志》亦惟《小学》有雄《训纂》一篇;《儒家》有雄所序三十八篇,注云「《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杂赋》有雄赋十二篇:皆无《方言》。东汉一百九十年中,亦无称雄作《方言》者。至汉末应劭《风俗通义序》始称:「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及嬴氏之亡,遗弃脱漏,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馀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扬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又劭注《汉书》,亦引扬雄《方言》一条。是称雄作《方言》,实自劭始。魏晋以后,诸儒转相沿述,皆无异词。惟宋洪迈容斋随笔》,始考证《汉书》,断非雄作。然迈所摘刘歆与雄往返书中,既称在成帝时,不应称孝成皇帝一条及东汉明帝始讳庄,不应西汉之末即称庄遵为严君平一条,则未深中其要领。考书首「成帝时」云云,乃后人题下标注之文,传写舛讹,致与书连为一,实非歆之本词,文义尚厘然可辨。书中载杨、庄之名,不作严字,实未尝预为明帝讳。其严君平字,或后人传写追改,亦未可知。皆不足断是书之伪。惟后汉许慎说文解字》,多引雄说,而其文皆不见于《方言》。又慎所注字义,与今《方言》相同者不一而足,而皆不标扬雄《方言》字。知当慎之时,此书尚不名《方言》,亦尚不以《方言》为雄作,故马、郑诸儒未尝称述。至东汉之末,应劭始有是说。
2
魏孙炎注《尔雅》「莫貈、螳螂,蛑」字,晋杜预注《左传》「授师子焉」句,始递相徵引。沿及东晋,郭璞遂注其书。后儒称扬雄《方言》,盖由于是。
3
然劭《序》称《方言》九千字,而今本乃一万一千九百馀字,则字数较原本几溢三千。雄与刘歆往返书,皆称《方言》十五卷。郭璞《序》亦称三五之篇。而《隋志》、《唐志》乃并载扬雄《方言》十三卷,与今本同,则卷数较原本阙其二。均为抵牾不合。考雄《答歆书》,称「语言或交错相反,方复论思,详悉集之。如可宽假延期,必不敢有爱」云云。疑雄本有此未成之书,歆借观而未得,故《七略》不载,《汉志》亦不著录。后或侯芭之流收其残稿,私相传述。阅时既久,不免于辗转附益,如徐铉之增《说文》,故字多于前。厥后传其学者,以《汉志》无《方言》之名,恐滋疑窦。而《小学家》有《别字》十三篇,不著撰人名氏,可以假借影附,证其实出于雄。遂并为一十三卷,以就其数。故卷减于昔欤?反覆推求,其真伪皆无显据。姑从旧本,仍题雄名,亦疑以传疑之义也。
4
雄及刘歆二书,据李善《文选注》引「悬诸日月不刊之书」句,已称《方言》。
5
则自隋唐以来,原附卷末,今亦仍之。其书世有刊本,然文字古奥,训义深隐,校雠者猝不易详,故断烂讹脱,几不可读。钱曾读书敏求记》尝据宋椠驳正其误,然曾家宋椠,今亦不传。惟《永乐大典》所收,犹为完善。检其中「秦有娥之台」一条,与钱曾所举相符,知即从宋本录入。今取与近本相校,始知明人妄行改窜,颠倒错落,全失其初,不止钱曾所举之一处。是书虽存而实亡,不可不亟为厘正。谨参互考订,凡改正二百八十一字,删衍文十七字,补脱文二十七字。神明焕然,顿还旧观。并逐条援引诸书,一一疏通证明,具列案语。庶小学训诂之传,尚可以具见崖略。并以纠坊刻之谬,俾无迷误后来。旧本题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文冗赘,故诸家援引及史志著录皆省文谓之《方言》,《旧唐书·经籍志》则谓之《别国方言》,实即一书。又《容斋随笔》称此书为《輶轩使者绝域语释别国方言》,以代为域,其文独异。然诸本并作「绝代」,书中所载亦无「绝域重译」之语。洪迈所云,盖偶然误记,今不取其说焉。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释名》八卷内府藏本

1
刘熙撰。成国,北海人。其书二十篇。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中间颇伤于穿凿,然可因以考见古音。又去古未远,所释器物,亦可因以推求古人制度之遗。如《楚辞·九歌》:「薛荔拍兮蕙绸。」王逸注云:「拍,搏辟也。」「搏辟」二字,今莫知为何物。观是书《释床帐篇》,乃知以席搏著壁上谓之「搏辟」。孔颖达礼记正义》以深衣十二幅皆交裁谓之衽。是书《释衣服篇》云:「衽,襜也,在旁襜襜然也。」则与《玉藻》言「衽当旁」者,可以互证。《释兵篇》云:「刀室曰削,室口之饰曰琫,下末之饰曰琕。」又足证《毛诗诂训传》之讹。其有资考证,不一而足。吴韦昭尝作《辨释名》一卷,纠熙之误,其书不传。然如《经典释文》引其一条曰:「《释名》云:古者车音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音尺遮反,舍也案《释名》本作「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居舍也」。此盖陆德明约举其文,又取文义显明增入「音尺遮反」四字耳。韦昭云「车古皆音尺奢反,后汉以来,始有居音。」案《何彼襛矣》之诗,以「车」韵「华」。《桃夭》之诗,以「华」韵「家」。家古音姑,华古音敷,则车古音居,更无疑义。熙所说者不讹,昭之所辨亦未必尽中其失也。别本或题曰《逸雅》。盖明郎奎金取是书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名曰「五雅」。以四书皆有「雅」名,遂改题《逸雅》以从类。非其本目,今不从之。又《后汉书·刘珍传》,称珍撰《释名》五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其书名相同,姓又相同。郑明选作《秕言》,颇以为疑。然历代相传,无引刘珍《释名》者,则珍书久佚,不得以此书当之也。明选又称此书为二十七篇,与今本不合。明选,万历中人,不应别见古本,殆一时失记,误以二十为二十七欤?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广雅》十卷内府藏本

1
张揖撰。稚让,清河人。太和中官博士。其名或从木作楫。然证以稚让之字,则为让之矣。后魏江式《论书表》曰:「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也。然其《字诂》,方之许篇,或得或失矣。」是式谓《埤仓》、《广雅》胜于《字诂》。今《埤仓》、《字诂》皆久佚,惟《广雅》存。其书因《尔雅》旧目,博采汉儒笺注及《三苍》、《说文》诸书以增广之,于扬雄《方言》亦备载无遗。隋秘书学士曹宪为之音释,避炀帝讳,改名《博雅》。故至今二名并称,实一书也。前有《进表》,称凡万八千一百五十文,分为上、中、下。
2
《隋书·经籍志》亦作三卷,与《表》所言合,然注曰:「梁有四卷。」《唐志》亦作四卷。《馆阁书目》又云:「今逸,但存《音》三卷。」宪所注本,《隋志》作四卷,《唐志》则作十卷,卷数各参错不同。盖书本三卷。《七录》作四卷者,由后来传写,析其篇目。宪《注》四卷,即因梁代之本。后以文句稍繁,析为十卷。又嫌十卷烦碎,复并为三卷。观诸家所引《广雅》之文皆具在,今本无所佚脱,知卷数异而书不异矣。然则《馆阁书目》所谓逸者,乃逸其无注之本。
3
所谓存《音》三卷者,即宪所注之本。原文实附《注》以存,未尝逸,亦未尝阙。惟今本仍为十卷,则又后人析之以合《唐志》耳。考唐玄度九经字样序》,称音字改反为切,实始于唐开成间。宪虽自隋入唐,至贞观时尚在,然远在开成以前。今本乃往往云某字某切,颇为疑窦。殆传刻臆改,又非宪本之旧欤?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匡谬正俗》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1
颜师古撰。师古名籀,以字行,雍州万年人。历官秘书监。事迹具《唐书》本传。是书永徽二年其子符玺郎扬庭表上于朝,高宗敕录本付秘阁。卷首载扬庭《表》,称「槁草才半,部帙未终」,盖犹未竟之本。又称「谨遵先范,分为八卷,勒成一部」,则今本乃扬庭所编。宋人诸家书目多作《刊谬正俗》,或作《纠谬正俗》,盖避太祖之讳。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列谬正俗》,则刻本偶误也。前四卷凡五十五条,皆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凡一百二十七条,皆论诸书字义、字音及俗语相承之异。考据极为精密。惟拘于习俗,不能知音有古今。
2
其注《汉书》,动以合声为言,遂与沈重之音《毛诗》,同开后来叶音之说。故此书谓葬音臧,谊议音宜,反音扶万反,歌音古贺反,彝音上声,怒有上、去二声,寿有授受二音,县有平、去二声,迥音户鎣反,皆误以今韵读古音;谓穰音而成反,上音盛、又音市郢反,先音西,逢音如字、不读庞,皆误以古音读今韵:均未免千虑之一失。然古人考辨小学之书,今皆失传。自颜之推《家训音证篇》外,实莫古于是书。其邱区、禹宇之论,韩愈《讳辨》引之,知唐人已绝重之矣。
3
《戒山堂读史漫笔》解都鄙二字,诧为独解,不知为此书所已驳;毛奇龄引《书序》「俘厥宝玉」解《春秋》「卫俘」,诧为特见,不知为此书所已引:洵后人证据,终不及古人有根柢也。郑樵《通志校雠略》曰:「《刊谬正俗》乃杂记经史,惟第一卷起《论语》,而《崇文总目》以为《论语类》。知《崇文》所释只看帙前数行,率意以释之耳。」今检《崇文总目》,樵说信然。当时馆阁诸人不应荒谬至此。检是类所列,以《论语》三种、《家语》一种居前,次为《白虎通》,次为《五经钩沉》,次即此书,次为《六说》,次为《经史释题》,次为《授经图》,次为《九经馀义》,次为《演圣通论》,皆统解群经之文。盖当时仿《隋志》之例,以《五经总义》附之《论语类》中。虽不甚允,要不可谓之无据。樵不考旧文而务为苛论,遽以只看数行诋之,失其旨矣。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群经音辨》七卷通行本

1
贾昌朝撰。昌朝子明,获鹿人。天禧初赐同进士出身,庆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初加左仆射,封魏国公。谥文元。事迹具《宋史》本传。此书其侍讲天章阁时所上。凡群经之中一字异训、音从而异者,汇集为四门。卷一至卷五曰《辨字同音异》,仿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发字例》,依许慎说文解字》部目次之。卷六曰《辨字音清浊》,曰《辨彼此异音》,曰《辨字音疑混》,皆即《经典释文序录》所举分立名目。卷七附《辨字训得失》一门,所辨论者仅九字。书中沿袭旧文,不免谬误者,如卷一《言部》「谦,慊也」下云:「郑康成说谦以慊。慊,厌也。厌谓闭藏貌。」据《礼记注》曰:「谦读为慊。慊,厌也。」此解正文「自谦」。《注》又曰:「厌读为黶。黶,闭藏貌也。」此解正文「厌然」,与上《注》「厌足」之「厌」绝不相蒙。昌朝混而一之,殊为失考。
2
又卷二《丌部》:「典,坚刃貌也。」据《考工记》「輈欲颀典」《注》曰:「颀典,坚刃貌。」以「颀典」为形容之辞,不得单举一「典」字。卷三《巾部》「幓头,括发也。」「幓」木「幧」字之讹。据《仪礼注》,一以解妇人之髽以麻申之,曰:「以麻者,如著幓头焉。」一以解「括发以麻免而以布巾之」,曰:「此用麻布为之,状如今著幓头矣。」是括发、免髽皆如著幓头,幓头自是吉服。扬雄《方言》:「帕头,自河以北,赵、魏之间曰绡头」。刘熙释名》作「绡头。」又有䰎带,𩭄带等名,岂可以括发释之?是皆疏于考证之故。然《释文》散见各经,颇难检核。昌朝会集其音义,丝牵绳贯,同异粲然,俾学者易于寻省,不为无益。小学家至今不废,亦有以也。《自序》云:「编成七卷,凡五门。」绍兴中王观国《后序》亦云:「凡五门,七卷。」
3
惟《宋史·艺文志》作三卷。此本为康熙中苏州张士俊从宋椠翻雕,实为七卷。
4
则宋史所载为字画之误明矣。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埤雅》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陆佃撰。农师,越州山阴人。少从学于王安石熙宁三年进士甲科,授蔡州推官,选为郓州教授。召补国子监直讲,历转至左丞。未几,罢为中大夫,出知亳州,卒于官。事迹具《宋史》本传。史称其精于礼家名数之学,所著《埤雅》、《礼象》、《春秋后传》之类,凡二百四十二卷。王应麟玉海》又记其修《说文解字》。其子宰作此书《序》,又称其有《诗讲义》、《尔雅注》。今诸书并佚。其《尔雅新义》仅散见《永乐大典》中,文句讹阙,亦不能排纂成帙。
2
传于世者惟此书而已。凡《释鱼》二卷、《释兽》三卷、《释鸟》四卷、《释虫》二卷、《释马》一卷、《释木》二卷、《释草》四卷、《释天》二卷。刊本《释天》之末注「后阙」字,然则并此书亦有佚脱,非完本矣。宰《序》称佃于神宗时召对,言及物性,因进《说鱼》、《说木》二篇。后乃并加笔削。初名《物性门类》,后注《尔雅》毕,更修此书,易名《埤雅》,言为《尔雅》之辅也。其说诸物,大抵略于形状而详于名义。寻究偏旁,比附形声,务求其得名之所以然。
3
又推而通贯诸经,曲证旁稽,假物理以明其义,中多引王安石字说》。盖佃以不附安石行新法,故后入元佑党籍。其学问渊源则实出安石。晁公武读书志》谓其说不专主王氏,亦似特立。殆未详检是编,误以论其人者论其书欤?观其开卷《说龙》一条,至于谓曾公亮得龙之脊,王安石得龙之睛,是岂不尊安石者耶?然其诠释诸经,颇据古义。其所援引,多今所未见之书。其推阐名理,亦往往精凿。谓之驳杂则可,要不能不谓之博奥也。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尔雅翼》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罗愿撰,元洪焱祖音释。端良,号存斋,歙县人。以荫补承务郎。乾道二年进士第,通判赣州。淳熙中知南剑州事,迁知鄂州,卒于官。事迹附载《宋史罗汝楫传》。焱祖潜夫,亦歙县人。天历中官遂昌县主簿,以休宁县尹致仕。是书卷端有愿《自序》,又有王应麟《后序》、方回《跋》及焱祖《自跋》。应麟《后序》称以咸淳庚午刻此书郡斋,而《玉海》所列《尔雅》诸本乃不著于录。据方回《跋》,称《序》见《鄂州小集》,世未见其书,回访得副本于其从孙裳。盖其出在《玉海》后也。越五十年为元延佑庚申,郡守朱霁重刻,乃属焱祖为之音释。而愿《序》及应麟《后序》隶事稍僻者亦并注焉。焱祖《跋》称《释草》八卷,凡一百二十名;《释木》四卷,凡六十名;《释鸟》五卷,凡五十八名;《释兽》六卷,凡七十四名;《释虫》四卷,凡四十名;《释鱼》五卷,凡五十五名。今勘验此本,名数皆合。惟《释兽》七十四名,此本内有八十五名,与原《跋》互异。岂字画传写有误欤?其书考据精博,而体例谨严,在陆佃埤雅》之上。应麟《后序》称其即物精思,体用相涵,本末靡遗、殆非溢美。
2
陈栎删削其书,别为节本,谓其「好处可以广人之识见处侭多,可恨处牵引失其精当者不少。内引三百篇之《诗》处多不是」云云。案栎著作传于今者有《尚书集传纂疏》、《历朝通略》、《定宇集》三书。核所闻见,曾不能望愿之项背,遽纠其失,似不自量。至愿书成于淳熙元年甲午朱子诗集传》作于淳熙四年丁酉,在愿书后三年,而栎乃执续出新说绳愿所引据之古义,尤属拘墟。
3
今愿书流传不朽,而栎之节本片字无存。则其曲肆诋諆,无人肯信而传之,略可见矣。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骈雅》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朱谋㙔撰。谋㙔有《周易象通》,已著录。此书皆刺取古书文句典奥者,依《尔雅》体例,分章训释。自《释诂》、《释训》以至《虫》、《鱼》、《鸟》、《兽》,凡二十篇,其说以为联二为一,骈异为同,故名曰《骈雅》。
2
谋㙔淹通典籍,其《一斋书目》所载,往往为诸家所未窥。故徵引注博,颇具条理,非乡塾陋儒捃拾残剩者可比。中间如藻井乃屋上方井,刻为藻文,《西京赋》注引《风俗通》,训义甚明,而谋㙔以为刻扉之属,改易旧文,殊为未确。
3
又谓都御史大司宪詹事为端尹,乃流俗之称,亦乏典据。至如《释天》内之岁阳、月名,《释地》内之五丘、四荒、太平、太蒙、丹穴、空桐之类,皆《尔雅》所已具。更为复引,尤病冗芜。然奇文僻字,搜辑良多;撷其膏腴,于词章要不为无补也。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字诂》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黄生撰。扶孟,歙县人。前明诸生。是编取魏张揖《字诂》以名其书,于六书多所发明。每字皆有新义,而根据博奥,与穿凿者有殊。间有数字未安者,如谓「靃」《说文》「呼郭切,飞声也」,而诸书用「靃靡」处又音髓。
2
今书地名、人姓之类多用霍,独《樊哙传》之「霍人」《正义》注「先累」、「苏果」、「山寡」三反。先累反即髓音也。《韵会》诸家《纸》、《药》二韵兼收靃,而霍则止一音。盖霍从佳,其音当为髓。靃本飞鸟声,借为地名,因又借为人姓,后省便作霍。既为借义所夺,其本音本训遂失。而于字之当用霍音髓者反作靃,此霍之所以转为「呼郭切」,而靃之所以转为「先累反」也。据其所说,则霍但有「先累反」之本音,靃但有「呼郭反」之本音矣。今考音切之古,莫过《玉篇》、《广韵》。《玉篇》「靃」字下注云:「息委切,露也。呼郭切,飞声。」《广韵》于《四纸》「靃」字下注云:「靃麻草。」于《十九铎》「靃」字下注云:「地名。《说文》:飞声也。」则是「靃」本有髓之一读,并不因省借为霍始音髓也。又《玉篇》「霍」字下注云:「呼郭切,挥霍。」《广韵》「霍」字下注云:「虚郭切,挥霍。《尔雅》:霍山为南岳。又姓。」则是「霍」之一字,在《玉篇》、《广韵》原止有「呼郭反」一音,并无髓音。惟《史记正义》注有「息累反」,而要不得为止有「息累反」一音也。况《白虎通》曰:「南方霍山者,霍之为言护也。」「护」乃「呼郭反」之转音,非「先累反」之转音。然则班固读霍已为呼郭反矣,岂汉音犹不足据乎?生又谓「打」字始于六朝。今考后汉王延寿《梦赋》曰:「捎魍魉,拂诸渠,撞纵目,打三颅。」又《易林曰》:「口饥打手。」则打字不始于六朝明矣。此类殊为失考。其他若谓「大鼏七个」之鼏当从冂谐声,与从冖者不同。似蛇之鱓既借「徒何切」之「鱓」,又借「张演切」之「鳝」,而皆转为「常演切」,《汉书注》误以「张连切」之「鳝」为释。又谓《周礼玉人注》「瓒读为𩜾之」,《说文》「饡,以羹浇饭」,《释文》「膏」作「膏饡」,故《篇海》「」即「饡」字。《内则释文》:「酏读为𩜾,之然反。
3
本又作𩜾,并之然反。」此盖明酏当并读为𩜾,非谓「」即「𩜾」字。若以「诸延」切「」,何以处《玉人注》之「𩜾」乎?又谓乾、乾字通,引《后汉书·独行传》云「明堂之奠乾饭寒水」,又在晋帖所云「淡闷乾呕」之前。此类则最为精核。其他条似此者不可枚举。盖生致力汉学,而于六书训诂尤为专长,故不同明人之剿说也。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续方言》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杭世骏撰。世骏大宗,号堇浦,仁和人。乾隆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是书采《十三经注疏》、《说文》、《释名》诸书,以补扬雄《方言》之遗。前后类次,一依《尔雅》,但不明标其目耳。搜罗古义,颇有裨于训诂。惟是所引之书,往往耳目之前显然遗漏。如《玉篇》引《仓颉篇》云:「楚人呼灶曰寤。」《列子黄帝篇注》引何承天《纂文》云:「吴人呼瞬目为眴目。」《古今韵会》引魏李登《声类》云:「江南曰辣,中国曰辛。」《尔雅释草》、《释文》、宋庠国语补音》引晋吕忱字林》云:「楚人名䔖曰芰。,秦名雅䔖。鯷,青州人呼鮎鯷。」《初学记》及《太平御览》引《纂文》云:「梁州以豕为豕粦,河南谓之彘,渔阳以猪为豝,齐、徐以小猪为豕粦。」《太平御览》又引《纂文》云:「秦以钴金莽为锉金羸。」
2
《尔雅释亲》、《释文》引《纂文》云:「妹,媦也。」《初学记》引服虔《通俗文》曰:「南楚以美色为娃。」《初学记》及《山堂考索》又引《通俗文》云:「晋船曰舶。」《埤雅》引《广志小学篇》云:「蝼蛄,会稽谓之虫留蛄。」
3
《北户录》引颜之推《证俗音》云:「南人谓凝牛羊鹿血为血臽。麦粦麦娄,内国呼为米睘饼,亦呼寒具。粰,今江南呼曰食散飰。蝘蜓,山东谓之𧐒𧐎。鰿,吴人呼为鲫鱼也。」凡此诸条,皆六朝以前方言,正可以续扬雄之著,而俱佚之。岂举远者反略近欤?又如书中引《说文》「秦晋听而不闻,闻而不达谓之耳宰」,引《史记集解》「齐人谓之颡,汝南、淮泗之间曰颜」诸条、本为扬雄方言所有,而复载之,亦为失检。然大致引据典核,在近时小学家犹最有根柢者也。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别雅》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吴玉搢撰。玉搢山夫,山阳人。廪贡生,官凤阳府训导。是书取字体之假借通用者,依韵编之,各注所出而为之辨证。于考古深为有功。惟是古人用字,有同声假借,有转音变异,有别体重文、同声转音,均宜入之此书。至于𨙸、酆一作岐、丰之类,则「𨙸」乃「岐」之本字,《说文》明云:「𨙸一作岐」,实属重文,偶然别体。《说文》、《玉篇》以后累千盈百,何可胜收,未免自乱其例。又徵引虽博,而挂漏亦夥。即以开卷《东》、《冬》二韵核之,若《大戴礼》「一室而有四户八片」,片即窗。《楚词九叹》:「登逢龙而下陨兮。」《注》:「古本逢作蓬。」《荀子·荣辱篇》引《诗》:「下国骏蒙。」
2
《注》:「《诗》作骏庞。」《庄子·盗跖篇》:「士皆蓬头突鬓。」《注》:「蓬本作鏠。」《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使公子盖馀烛佣。」《注》:「《左传》佣作庸。」《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徐广曰:「蜂一作隆。」《龟策传》:「雄渠蜂门。」《注》:「《新序》有熊渠子。」
3
《汉书·古今人表》:「鬼臾区。」师古《注》云:「即鬼容区。」「陈丰。」
4
师古《注》云:「即陈锋。」《卫青传》:「青至笼城。」师古《注》云:「笼读为龙。」皆目前习见者,乃佚而不载。则推之《仪礼》之古文、《周礼》之故书及汉人笺注「某读作某」之类,一一考之,所漏多矣。然就所徵引,足以通古籍之异同,疏后学之疑滞,犹可以考见汉魏以前声音文字之概。是固小学之资粮,艺林之津筏,非俗儒剽窃之书所能仿佛也。

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右「小学类」训诂之属一十二部,一百二十二卷,并文渊阁著录。》

1
旧唐书·经籍志》以诂训与小学分为二家。然诂训亦小学也,故今仍从《汉志》,列为《小学》之子目。又《尔雅》首《释诂》、《释训》,其馀则杂陈名物。盖析其类而分之,则虫、鱼、草、木之属与字义门目各殊;统其类而言之,则解说名物亦即解释其字义。故训诂者,通名也。《方言》、《释名》,相沿继作,大体无殊。至《埤雅》、《尔雅翼》,务求博洽,稍泛滥矣,要亦训诂之支流也,故亦连类编之。《埤雅广要》之属,芜杂已甚,则退之《小说家》焉。
URN: ctp:ws242204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