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八

《卷八》[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虽、唯、惟》

1
《玉篇》曰:「虽,词两设也。」常语也。字或作「唯」。《春秋》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谷梁传》曰:「御廪之灾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为唯未易灾之馀而尝可也,志不敬也。何用见其未易灾之馀而尝也?曰:甸粟而内之三宫,三宫米而藏之御廪。夫尝,必有兼旬之事焉。今本「旬」讹作「甸」。辩见《经义述闻》。壬申,御廪灾。乙亥,尝。以为未易灾之馀而尝也。」家大人曰:《传》言「以为未易灾之馀而尝」者,火焚之馀米,不可以奉宗庙,必易之而后可。易之,则甸粟而纳之三宫,三宫米而藏之御廪,其事非兼旬不能具。今壬申灾而乙亥尝,相距不过三日,则是未易灾之馀而尝也。故上文曰:「以为唯未易灾之馀而尝可也,志不敬也。」唯,即「虽」字也。言鲁人不易其灾之馀而尝者,其意若曰:虽未易灾之馀而尝可也,则不敬莫大乎是。故书之曰:壬申御廪灾,乙亥尝。所以志不敬也。徐邈读「可也」绝句,「志不敬也」自为句,正与《传》意相合。范注乃用郑嗣之说,读「可也志」为句,而释之曰:「唯以未易灾之馀而尝,然后可志也。」如其说,则上下文皆不可通。总由不知「唯」为「虽」之借字,故字义失而句读亦舛矣。《礼记·少仪》:「虽有君赐。」《杂记》:「虽三年之丧可也。」郑注并曰:「虽,或为『唯』。」《表记》:「唯天子受命于天。」注曰:「『唯』当为『虽』。」《荀子·性恶》篇曰:「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杨倞注:「唯,读为虽。」《秦策》曰:弊邑之王所甚说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先齐王。唯仪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史记·张仪传》「唯」皆作「虽」。《史记·汲
2
黯传》:「宏、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汉书》「唯」作「虽」。《汉书·扬雄传·解嘲》:「唯其人之赡知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文选》「唯」作「虽」。又《大戴礼·虞戴德》篇曰:「君以闻之以,与「已」同,唯某无以更也。」《墨子·尚同》篇曰:「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荀子·大略》篇曰:「天下之人唯各持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赵策》曰:「君唯释虚伪疾,文信犹且知之也。」《史记·范雎传》曰:「须贾问曰:『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司马相如传》曰:「相如使时,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不为用,唯大臣亦以为然。」此皆古书借「唯」为「虽」之证也。字又作「惟」。《史记·淮阴侯传》曰:「信问王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汉书》「惟」作「唯」,字并与「虽」同。颜师古断「唯」字为句,而以为应辞,非是。辩见《读书杂志》。《淮南·精神》篇曰:「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者乎?」惟,亦与「虽」同。《说文》「虽」字以「唯」为声,故「虽」可通作「唯」,「唯」亦可通作「虽」,互见「惟」字下。

肆》

1
肆,遂也。《书·尧典》曰:「肆类于上帝。」又曰:「肆觐东后。」《史记·五帝纪》「肆」并作「遂」。遂、肆声相近,方俗语有侈弇耳。
2
《尔雅》曰:「肆,故也。」《书·大诰》曰:「肆朕诞以尔东征。」《汉书·翟义传》王莽仿《大诰》作「故予大以尔东征」。《无逸》曰:「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史记·鲁世家》「肆」作「故」。《诗·绵》曰:「肆不殄厥愠。」《思齐》曰:「肆戎疾不殄。」「肆成人有德。」《抑》曰:「肆皇天弗尚。」「肆」字皆当训为「故」。《传》《笺》并云:「肆,故今也。」失之。说见《经义述闻·尔雅》。

自》

1
自,词之「用」也。《书·康诰》曰:「凡民自得罪。」某氏《传》训「自」为「用」。《召诰》曰:「自服于土中。」郑《注》亦曰:「自,用也。」
2
自,犹「苟」也。成十六年《左传》曰:「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言苟非圣人也。

兹滋》

1
《尔雅》曰:「兹,此也。」常语。
2
兹,犹「斯」也。《书·酒诰》曰:「朝夕曰:祀兹酒。」言朝夕戒之曰,惟祭祀斯用酒也。故下文曰:「饮惟祀。」昭七年《左传》曰:「三命兹益共。」二十六年《传》曰:「若可,师有济也。君而继之,兹无敌矣。」「兹」字亦与「斯」同义。
3
兹者,承上起下之词。昭元年《左传》曰:「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二十六年《传》曰:「单旗、刘狄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思肆其罔极。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此两「兹」字,皆承上起下之词,犹今人言致令如此也。杜注训「兹」为「此」,皆失之。「兹」字或作「滋」。昭五年《传》曰:「君若惄焉好逆使臣,滋敝邑休怠而忘其死,亡无日矣。」「滋」亦承上起下之词。

斯》

1
尔雅》曰:「斯,此也。」常语。斯,犹「则」也。亦常语。
2
斯,犹「乃」也。《书·洪范》曰:「女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金縢》曰:「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诗·小旻》曰:「谋犹回遹,何日斯沮。」《宾之初筵》曰:「大侯既抗,弓矢斯张。」《角弓》曰:「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礼记·檀弓》曰:「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斯」字并与「乃」同义。《诗·斯干》曰:「乃安斯寝,乃寝乃兴。」斯,亦「乃」也,互文耳。
3
斯,犹「其」也。《诗·采芑》曰:「朱芾斯皇。」《斯干》曰:「如谕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翬斯飞。」《甫田》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白华》曰:「有扁斯石。」《思齐》曰:「则百斯男。」《皇矣》曰:「王赫斯怒。」《烈祖》曰:「有秩斯祜。」「斯」字并与「其」同义。
4
斯,犹「维」也。《采薇》曰:「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亦「维」也。犹《韩奕》曰「其淆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也。
5
斯,犹「是」也。《诗·七月》曰:「朋酒斯飨。」《公刘》曰:「于京斯依。」又曰:「于豳斯馆。」
6
斯,犹「然」也。《礼记·玉藻》曰:「二爵而言言斯。」言「言言然」也。上言「洒如」,此言「言言斯」,「斯」与「如」,皆形容之词。郑注:「斯,犹耳也。」耳,疑当作「尔」。言言尔,犹云「纵纵尔」、「折折尔」也。《论语·乡党》篇曰:「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何注引马融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皇侃《疏》以为「孔子在处观人颜色而举动也。」《宪问》篇:「其次辟色。」何引孔《传》曰:「色斯举也。」正与此注相应。然下句「翔而后集」,自指鸟言之。若谓孔子辟色,则与下句意不相属矣。若谓鸟见人之颜色不善而飞去,则人之颜色不善,又岂鸟所能喻乎?今案,色斯者,状鸟举之疾也,与「翔而后集」意正相反。色斯,犹色然,惊飞貌也。《吕氏春秋·审应》篇曰:「益闻君子犹鸟也,骇则举。」哀六年《公羊传》曰:「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何注曰:「色然,惊骇貌。」义与此相近也。汉人多以「色斯」二字连读。《论衡·定贤》篇曰:「大贤之涉世也,翔而有集,色斯而举。」《议郎元宾碑》曰:「翻翥色斯。」《竹邑侯相张寿碑》曰:「君常怀色斯,遂用高逝。」《堂邑令费凤碑》曰:「色斯轻翔,翻然高令。」《费凤别碑》曰:「功成事就,色斯高举。」
7
斯,语已词也。若「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是也。常语也。
8
斯,语助也。《诗·螽斯》曰:「螽斯羽。」毛《传》以「螽斯」为「斯螽」,非。辩见《广雅疏证》。《小弁》曰:「鹿斯之奔。」《瓠叶》曰:「有兔斯首。」郑《笺》以「斯首」为「白首」,非。「斯」字皆语助。

些》

1
《广雅》曰:「些,词也。」曹宪音「先计反」。《楚辞·招魂》用此字。《尔雅释文》曰:「些,息计反,又息贺反,语馀声也。」《说文》新附字曰:「些,语词也,见《楚辞》,从此从二,其义未详。」家大人曰:些,即「呰」字之讹也。草书「呰」字作「[1234]」,隶书因变而为「些」矣。《说文》:「呰,苛也。从口此声。」《尔雅》:「呰,此也。」《释文》曰:「呰,子尔反,或子移反,郭音些。」《玉篇》:「些,息计切,此也,辞也。又息⒑切。」《广韵》去声十二霁:「些,苏计切,此也,辞也,何也。楚音苏⒑切。」《集韵》十二霁:「些,思计切,语辞,或作呰。」三十八⒑:「些,四⒑切,语辞也,见《楚辞》。或作呰。」据《尔雅释文》云:「呰,郭音些。」是「呰」字兼有「些」音也。《玉篇》《广韵》并云:「些,此也。」即《尔雅》「呰」字之训。《广韵》:「些,何也。」即《说文》「呰」字之训。《说文》:「呰,苛也。」「苛」、「何」皆古「嗬」字,见《周官》《汉书》。而《集韵》又云:「些,或作呰。」故知「些」即「呰」之讹也。「呰」字以「此」为声,则当以息计为正音,息⒑为变音矣。凡平声之支、歌,上声之纸、哿,去声之置、⒑,多有一字而两韵兼收者。《楚辞》之「呰」,与《诗》之「斯」字同义。《尔雅》「斯」、「呰」皆训为「此」,而声又相近,故二者又皆为语词。

思》

1
思,语已词也。《诗·汉广》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毛《传》曰:「思,辞也。」他皆放此。案,宣十二年《左传》引《诗》「铺时绎思」,杜注:「思,辞也。」是也。《诗笺》以「思」为「思念」之「思」,云:「陈绎而思行之。」则累于词矣。
2
思,发语词也。《车[1234]》曰:「思娈季女逝兮。」思,词也。「思娈季女」,「思齐大任」,「思媚周姜」,句法相同。《笺》曰:「思得娈然美好之少女。」失之。《文王》曰:「思皇多士。」毛《传》:「思,辞也。」《思齐》曰:「思齐大任。」思,词也。《笺》曰:「常思庄敬者,大任也。」失之。下「思媚」同。又曰:「思媚周姜。」《公刘》曰:「思辑用光。」《传》曰:「言民相与和睦以显于时也。」,则「思」为语词明矣。《笺》曰:「思在和其民人。」失之。《孟子》赵注同。《思文》曰:「思文后稷。」思,词也。《笺》曰:「思先祖有文德者。」失之。《周语》韦注同。《载见》曰:「思皇多祜。」思,词也。皇,美也,盛也。「思皇多士」,「思皇多祜」,句法相同。《笺》曰:「皇,君也。思使成王之多福。」失之。《良耜》曰:「思媚其妇。」「有嗿其饫」,「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句首皆语词。说见《经义述闻》。《泮水》曰:「思乐泮水。」思,词也。《笺》曰:「言已思乐僖公之修泮宫之水。」失之。「思」字皆发语词。
3
思,句中语助也。《关雎》曰:「寤寐思服。」《传》曰:「服,思之也。」训「服」为「思之」,则「思服」之「思」,当是语助。《笺》曰:「服,事也。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王注曰:「服膺思念之。」皆于义未安。《桑扈》曰:「旨酒思柔。」《丝衣》篇同。柔,和也。「思柔」与「其觩」对文,是「思」为语助也。《笺》曰:「其饮美酒,思得柔顺中和,与共其乐。」《左传》杜注同。《丝衣笺》曰:「柔,安也。饮美酒者,皆思自安。」并失之。《文王有声》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无思不服,无不服也。思,语助耳。《闵予小子》曰:「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继序思不忘,继序不忘也。《烈文》曰:「于乎前王不忘。」无「思」字,是「思」为语助也。《笺》曰:「思其所行不忘。」失之。「思」皆句中语助。

将》

1
论衡·知实》篇曰:「将者,且也。」常语也。
2
将,犹「其」也。隐元年《左传》曰:「君将若之何?」庄十四年《传》曰:「君其若之何?」成二年《传》曰:「国将若之何?」昭十二年《传》曰:「国其若之何?」其义一也。「将」与「其」同义,故二字可以互用。成十四年《传》曰:「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昭八年《传》曰:「其非唯我贺,将天下实贺。」《晋语》曰:「行之克也,将以害之。若其不克,其因以罪之。」皆是也。「将」与「其」同义,故又可以连用。隐三年《左传》「其将何辞以对」,是也。互见「其」字下。
3
将,犹「抑」也。《楚辞·卜居》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楚策》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祆祥乎?」「将」字并与「抑」同义。
4
将,犹「乃」也。宣六年《左传》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墨子·尚贤》篇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此「将」字,犹「乃」也,与上「将」字异义。「将」字并与「乃」同义。

且、徂》

1
《吕氏春秋·音律》篇注曰:「且,将也。」《诗·鸡鸣》曰「会且归矣」,是也。常语也。
2
且,犹「尚」也。《易·乾文言》曰「天且不违」,是也。亦常语。
3
且,犹「又」也。《春秋》文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賵。」《谷梁传》曰:「其曰且,志兼也。」亦常语。
4
且,犹「抑」也。《礼记·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齐策》曰:「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魏世家》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且」字并与「抑」同义。
5
且,姑且也。《诗·山有枢》曰「且以喜乐,且以永日」,是也。常语也。
6
《礼记·檀弓》:「夫祖者,且也。且胡为其不可以反宿也?」郑注曰:「且,未定之辞。」
7
《广雅》曰:「且,借也。」隐元年《公羊传》曰:「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何注曰:「且如,假设之辞。」《庄子·齐物论》篇曰:「今且有言于此。」
8
且,犹「若」也。隐三年《公羊传》曰:「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吕氏春秋·知士》篇:「剂貌辨答宣王曰:『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不仁,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齐策》「且」作「若」。《去尤》篇曰:「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君曰:『不若以组,凡甲之所以为固者,以满窍也。今窍满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组则不然,窍满,则尽任力矣。』」《燕策》曰:「燕,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且」字并与「若」同义。
9
且,犹「此」也,今也。《诗·载芟》曰:「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毛《传》曰:「且,此也。」《正义》曰:「今,谓今时,则且亦今时,其实是一,作者美其事而丁宁重言之耳。」字亦作「徂」。《诗·出其东门》:「匪我思且。」《释文》:「且,音徂。」《尔雅》云:「徂,存也。」「徂」通作「且」,故「且」亦通作「徂」。《书·诫誓》曰:「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徂」读为「且」。且,今也。言今兹淮夷、徐戎并兴也。某氏《传》以「徂」为「往征」。往征兹淮夷、徐戎并兴,斯为不词矣。且经言「徂」,不言「徂征」也。
10
且夫者,指事之词。「且」与「今」同义,或言「今夫」,或言「且夫」,其实一也。
11
且,犹「夫」也。《墨子·非攻》篇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今且,今夫也。《孟子·公孙丑》篇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史记·魏世家》:「翟璜问李克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臣何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春申君传》曰:「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且」字并与「夫」同义。
12
且,更端之词也。若《论语》「且尔言过矣」,是也。常语也。
13
且,发语词也。《韩子·难二》曰:「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吕氏春秋·贵信》篇曰:「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无或进者。』」《赵策》曰:「公子牟辞应侯,应侯曰:『公子将行矣,独无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效于君。』」上「且」字发语词,与下「且」字异义。司马相如《封禅文》曰:「或曰:且天为质暗,示珍符,固不可辞。」「且」字皆发语词。
14
且,句中语助也。《庄子·齐物论》篇曰:「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又曰:「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吕氏春秋·无义》篇曰:「公孙鞅使人谓公子卬曰:『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且」字皆句中语助。

子馀反

1
《诗·山有扶苏》曰:「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传》:「且,辞也。」

徂》

1
徂,犹「及」也。《诗·云汉》曰:「不殄禋祀,自郊徂宫。」言禋祀之礼,自郊而及于宗庙也。《笺》曰:「从郊而至宗庙。」至,亦「及」也。《丝衣》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徂,亦「及」也,互文耳。郑训「徂」为「往」,非也。自羊往牛,则文不成义。言此丝衣载弁之人,其视壶濯笾豆与告濯具,则自堂以及基。其视牲告充,则自羊以及牛。先羊而后牛者,变文协韵耳。《传》以为先小后大,非也。其举鼎幂告令,则自鼐以及鼒也。以上三「徂」字,皆谓自此及彼,不得以「往」之一训该之。

作》

1
作,始也。家大人曰:「作」之言「乍」也。乍者,始也。《诗·駉传》曰:「作,始也。」《广雅》同《书·皋陶谟》曰:「烝民乃粒,万邦作?。」「作」与「乃」对文,言烝民乃粒,万邦始治也。《禹贡》曰:「莱夷作牧。」言莱夷水退,始放牧也。又曰:「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作」与「既」对文,言云土梦始治也。《史记·夏本纪》皆以「为」字代之,于文义稍疏矣。
2
作,犹「及」也。《书·无逸》曰:「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又曰:「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皆谓及其即位也。某氏《传》训作为「起」,失之。「作」与「徂」声相近《广韵》「作」字又「臧祚切」,声近徂,故二者皆可训为「及」。

曾》

1
音「增」,此「曾是以为孝乎」之「曾」。俗读如「层」,非也
2
曾,乃也,则也。《说文》曰:「曾,词之舒也。」高注《淮南·修务》篇曰:「曾,则也。」郑注《檀弓》曰:「则之言曾。」《诗·河广》曰:「曾不容刀。」「曾不崇朝。」《板》曰:「曾莫惠我师。」《召旻》曰:「曾不知其坫。」《礼记·三年问》曰:「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释文》:「曾,则能反。」《吴语》曰:「越曾足以为大虞乎?」闵二年《公羊传》曰:「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论语·八佾》曰:「曾谓秦山不如林放乎?」皇侃《疏》:「曾之言则也。」《释文》:「曾,则登反。」《先进》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孔《传》曰:「则此二人之问。」皆是也。
3
曾是,乃是也,则是也。《诗·正月》曰:「曾是不意。」《荡》曰:「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正义》曰:「言曾者,谓何曾如此,今人之语犹然。」又曰:「曾是莫听。」《论语·为政》曰:「曾是以为孝乎?」马注:「汝则谓此为孝乎?」《释文》:「曾,音增。马云:则。皇侃云:尝也。」案,皇说非是。今本《论语》马注脱「则」字,据《释文》及邢《疏》补皆是也。
4
何曾,何乃也,何则也。《孟子·公孙丑》篇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赵注曰:「何曾,何乃也?」孙奭《音义》:「曾,丁音增,则也,乃也。」《贾子·谕诚》篇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晏子春秋·外篇》曰:「谗佞之人,则奚曾为国常患乎?」奚曾,犹何曾。
5
《方言》曰:「曾,何也《广雅》同。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若中夏言『何为』也。」

音层,此「曾经」之「曾」》

1
曾,犹「尝」也。闵元年《公羊传》曰:「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释文》:「曾,才能反。」案《玉篇》:「曾,子登切,则也。又才登切,经也。」《广韵》同。是训为「则」者,乃「曾是」、「曾谓」之「曾」,音子登切。训为「经」者,乃「曾经」之「曾」,音才登切。《群经音辨》:「曾,则也,作滕切。曾,尝也,昨滕切。」「尝」即「曾经」之义。以上诸书,皆音义判然,不相淆杂。《说文》:「曾,词之舒也。」此即「曾是」、「曾谓」之曾,当读如「增」。而徐铉音「昨棱切」,则误读如层矣。《集韵》:「曾,徂棱切。」引《说文》「词之舒也」,即踵徐氏之误。自是以后,遂以「曾是」、「曾谓」之「曾」,读如「层」也。当依《玉篇》《广韵》及《经典释文》改正。

音惨、憯、噆、惨》

1
《说文》:「朁,曾也。」引《诗》「朁不畏明」。字或作「憯」、「噆」,又作「惨」。《尔雅》:「憯,曾也。」郭注曰:「发语辞。」《诗·节南山》曰:「憯莫惩嗟。」毛《传》曰:「憯,曾也。」《民劳传》及《十月之交笺》并同。《释文》作「噆」。《十月之交》曰:「胡憯莫惩。」《释文》:「憯,亦作惨。」《民劳》曰:「憯不畏明。」《释文》《正义》及昭二十年《左传》引《诗》,并作「惨」。《云汉》曰:「憯不知其故。」《释文》亦作「惨」。曾、朁,皆词也。故其字并从曰,或言「曾」,或言「朁」,语之转耳。

哉》

1
说文:「哉,言之间也。」哉,问词也。若《诗·北门》「谓之何哉」之属,是也。
2
《礼记·曾子问正义》曰:「哉者,疑而量度之辞。」若《尧典》「我其试哉」之属,是也。
3
哉,叹词也。或为叹美若「大哉乾元」之属,或为嗟叹若「帝曰咈哉」之属,随事有义也。
4
哉,犹「矣」也。若「鲧哉」、「垂哉」、「益哉」、「钦哉」、「懋哉」、「敬哉」、「念哉」之属,是也。
5
哉,句中语助也。《书·大诰》曰:「肆哉尔庶邦君。」谓肆尔庶邦君也。「哉」字无意义。

载、𩛥》

1
载,犹「则」也。有句中叠用之者,若「载脂载舝」,是也。有数句叠用之者,若「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是也。《诗·载驰传》曰:「载,辞也。」《笺》曰:「载之言则也。」韦注《周语》同字亦作「[1234]」。《广雅》曰:「𩛥,词也。」《石鼓文》曰:「𩛥西𩛥北。

则、即》

1
则者,承上起下之词。《广雅》曰:「则,即也。」字或通作「即」。《书·禹贡》曰:「西戎即叙。」即,与「则」同。叙,顺也「叙」与「顺」同义,说见《经义述闻》「百揆时叙」下。言西戎则皆顺从也。上言「三苗丕叙」,此言「西戎即叙」,「即」与「丕」,皆词耳。「丕」为语词,说见「不」字下。某氏《传》曰:「羌、髳之属,皆就次叙。」《汉书·西域传赞》曰:「《书》曰:西戎即序。禹既就而序之,非上威服致其贡物也。」皆训「即」为「就」,「叙」为「次叙」,失其旨矣。「则」与「即」,古同声而通用。《大戴礼·曾子立事》篇:「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则无闻矣。」即,亦「则」也。《诗·终风》:「愿言则嚏。」《一切经音义》十五引此「则」作「即」。《秦策》:「此则君何居焉?」《史记·蔡泽传》「则」作「即」。《史记·秦始皇纪》:「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李斯传》「则」作「即」。《苏秦传》:「与之,则无地以给之。」《韩策》「则」作「即」。《春申君传》:「则楚更立君。」《楚策》「则」作「即」。《鲁仲连传》:「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策》「则」作「即」。
2
则,犹「其」也。《礼记·檀弓》曰:「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言其谓之何也。僖二十三年《左传》曰:「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言谁其无罪也。文十七年《传》曰:「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言其蔑以过之也。《吴语》曰:「君有短垣而自逾之。况荆蛮则何有于周室?」言其何有于周室也。昭九年《左传》:「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馀一人?」
3
则,犹「而」也。文二年《左传》曰:「《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言勇而害上也。《逸周书·大匡篇》作「勇如害上」,如,即「而」字。昭三年《传》曰:「寡君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言而国家多难也。《庄子·逍遥游》篇曰:「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则已矣」,「而已矣」也。《荀子·荣辱》篇曰:「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史记·封禅书》曰:「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法自此兴。」「然则」,皆谓「然而」也。
4
则,犹「乃」也。《诗·新台》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言鸿乃离之也。《云汉》曰:「昊天上帝,则不我遗。群公先正,则不我助。」言乃不我遗,乃不我助也。桓六年《左传》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言何乃不信也。又《书·金縢》曰:「禾则尽起。」言禾乃尽起也。《诗·草虫》曰:「我心则降。」言我心乃降也。《大戴礼·夏小正》篇曰:「鹰则为鸠。」言鹰乃为鸠也。凡《夏小正》言「则」者,皆放此。《月令》曰:「豺乃祭兽戮禽。」《吕氏春秋·季秋纪》「乃」作「则」。《书·洪范》曰:「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则,亦「乃」也,互文耳。
5
家大人曰:则,犹「若」也。《书·洪范》曰:「女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言汝若有大疑也。《礼记·三年问》曰:「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言若失丧其群匹也。《荀子·议兵》篇曰:「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言大寇若至也。《赵策》曰:「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言彼若肆然而为帝也。《史记·鲁仲连传》「彼则」作「彼即」。即,亦「若」也。互见「即」字下。《燕策》曰:「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言若不可也。《韩诗外传》曰:「臣之里妇,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终身不嫁者。则自为娶,将何娶焉?」《汉书·蒯通传》作「足下即欲求妇,何取」?即,亦「若」也。言若自为娶也。《史记·高祖纪》曰:「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言今若来也。《项羽纪》曰:「项王谓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汉书·项籍传》作「即汉欲挑战」。「即」与「则」古字通,而同训为「若」。故《史记·高祖纪》作「若汉挑战」也。《史记·袁盎传》:「申屠嘉曰:『使君所言公事,之曹与长史掾议,吾且奏之。即私邪,吾不受私语。』」《汉书》「即」作「则」。即、则,皆「若」也。
6
则,犹「或」也。「或」与「若」义相近。《史记·陈丞相世家》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须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言或恐后悔也。
7
何则,「何也」也。《墨子·尚贤》篇曰:「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损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荀子·宥坐》篇曰:「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韩子·显学》篇曰:「虽有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齐策》曰:「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义并与「何也」同。《秦策》曰:「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史记·春申君传》「此何也」作「何则」。

即、则》

1
即,犹「遂」也。《书·西伯戡黎》曰「殷之即丧」,是也。常语也。
2
即,犹今人言「即今」也。《史记·项羽纪》「项羽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是也。字亦作「则」。《汉书·王莽传》曰:「应声涤地,则时成创。」颜注曰:「则时,即时也。」
3
即,犹今人言「即是」也。襄八年《左传》曰「非其父兄,即其子弟」,是也。字亦作「则」。《郑语》曰:「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荆、蛮、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
4
家大人曰:《汉书·西南夷传》注曰:「即,犹若也。」昭十二年《左传》曰:「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示予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言若欲有事也。庄三十二年《公羊传》:「庄公病将死,谓季子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言若不起此病也。僖三十三年《传》:「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于淆之嵚岩。』」言尔若死也。襄二十七年《传》:「宁殖将死,谓其子喜曰:『我即死,女能固纳公乎?』」言我若死也。《贾子·胎教》篇:「史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史记·孔子世家》:「季桓子病,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尔雅·释地》曰:「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距虚比,为邛邛距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距虚负而走。」言若有难也。《秦策》曰:「今王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言若天下有变也。《赵策》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言若有所取也。《魏策》曰:「今王恃楚之强,而信春申君之言,以是质秦而久不可知。即春申君有变,是王独受秦患也。」言若春申君有变也。《史记·秦本纪》曰:「晋公子圉闻晋君病,曰:『即君百岁后,秦必留我。』」言若君百岁后也。《晋世家》曰:「夷吾使郤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言若得入也。《郑世家》曰:「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曰:『齐强而厉公居栎,即不往,且率诸侯伐我,内厉公。』」言若不往也。又僖二十三年《左传》:「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史记·晋世家》作「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昭七年《传》:「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孔子世家》作「吾即没,若必师之」。《管子·戒》篇:「管仲寝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韩子·十过》篇作「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是「即」与「若」同义。《史记·赵世家》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即,亦「若」也,互文耳。
5
即,犹「或」也。「或」与「若」义相近。《越语》曰:「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言或伤君王之所爱也。《史记·吕后纪》曰:「刘泽为大将军,太后王诸吕,恐即崩后,刘将军为害。」言或崩后为害也。《张丞相传》曰:「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言或万岁之后不全也。「即」与「则」古同声,故「即」训为「若」,亦训为「或」。「则」训为「或」,亦训为「若」,互见「则」字下。

音兹、兹、子》

1
《说文》:「嗞,𧪰也。」𧪰与「嗟」同《广韵》:「嗞嗟,忧声也。」倒言之,则曰「嗟嗞」,或作「嗟兹」,或作「嗟子」。《诗·绸缪》曰:「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毛《传》曰:「子兮者,嗟兹也。」《管子·小称》篇曰:「嗟兹乎,圣人之言长乎哉!」《秦策》曰:「嗟?乎司空马!」《楚策》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书大传》曰:「诸侯在庙中者,愀然若复见文、武之身,然后曰:嗟子乎,此盖吾先君文、武之风也夫!」《说苑·贵德》篇曰:「嗟嗞乎,我穷必矣!」扬雄《青州牧箴》曰:「嗟兹天王,附命下士!」并字异而义同。《诗》言「子兮」,犹曰「嗟子乎」、「嗟嗞乎」也,故《传》以「子兮」为「嗟兹」。《正义》曰:「兹,此也。嗟叹此身不得见良人。」非《传》意也。《笺》谓「子兮子兮,斥娶者」,殆失其义。其注《书大传》又曰:「子,成王也。」案,嗟子乎,乃诸侯之词,诸侯之于天子,岂得称之为子乎?斯不然矣。
2
𧪰、嗟、𨲠
3
《说文》:「𧪰,嗞也。一曰痛惜。」《尔雅》曰:「嗟,𨲠也。」郭注曰:「今河北人云𨲠叹。」𧪰、嗟、𨲠,并同。又《诗·烈祖笺》曰:「重言嗟嗟,美叹之深。」
4
《诗·麟之趾传》曰:「于嗟,叹辞。」
5
叱嗟,猝嗟,皆怒声也。《赵策》曰:「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汉书·韩信传》曰:「项王意乌猝嗟,千人皆废。」李奇曰:「猝嗟,犹咄嗟也。」案《史记》作「喑靧叱吒」,李说是也。颜师古曰:「猝嗟,暴猝嗟叹也。」则望文生义而失其本旨矣。
6
嗟,语助也。《诗·中谷有蓷》曰:「啜其泣矣,何嗟及矣!」何嗟及,何及也。言虽泣而无及于事也。嗟,句中语助耳。《笺》曰:「及,与也。嗟乎,将复何与为室家乎!」先言「嗟」而后言「何及」,未免倒置经文。或疑经文「嗟」字本在「何」字上,而写者倒之,非也。《韩诗外传》两引《诗》,皆作「何嗟及矣」。晋孔坦《与石聪书》亦曰:「虽复后悔,何嗟及矣。」「嗟」字皆在「何」字下,郑训「嗟」为「嗟乎」,故不得不先言「嗟」而后言「何及」,非今本误倒也。又训「及」为「与」,皆失之。《节南山》曰:「天方荐瘥,丧乱宏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憯莫惩嗟,憯莫惩也。《十月之交》曰:「胡憯莫惩。」言天降丧乱如此,而在位者,曾莫知所惩也。嗟,句末语助耳。若训为叹词,则与上三字义不相属矣。《笺》曰:「嗟乎奈何。」亦失之。

音紫、訾》

1
说文》:「呰,苛也。」苛,与「嗬」同。《吕氏春秋·权勋》篇:「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叱曰:「訾句,《韩子·十过》篇「訾」作「嘻」,退!酒也。』」訾,与「呰」同。
URN: ctp:ws242925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