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志第一百二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二 职官九 (叙迁之制【群臣叙迁、流内铨、流外出官、文散官、武散官、爵勋、功臣、检校官、兼官、试秩、绍兴以后阶官】)[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臣叙迁流内铨流外出官文散官武散官爵勋功臣检校官兼官试秩绍兴以后阶官
2
文臣京官至三师叙迁之制
3
诸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正字有出身转大理评事,无出身转太常寺奉礼郎。内带馆职同有出身,后族、两府之家转太祝。
4
太常寺太祝,奉礼郎有出身转诸寺、监丞,无出身转大理评事,内带馆职同有出身。
5
大理评事有出身转大理寺丞,第一人及第转著作佐郎;无出身转诸寺、监丞。内带馆职同有出身。后族、两府之家,审刑院详议,刑部详覆、详断、检法、法直官,转光录寺丞。
6
诸寺、监丞有出身转著作佐郎,无出身转大理寺丞。内带馆职同有出身。
7
大理款丞有出身转殿中丞,元出身转太子中舍。内带馆职同有出身,或转太子中允。后族、两府之家,审刑院详议,刑部详覆、详断,中书堂后官,转太子右赞善大夫。
8
著作佐郎有出身转秘书丞,内第一人及第太常丞;无出身转太子左赞善大夫。内带馆职同有出身。特旨转秘书郎著作郎、宗正丞。
9
太子左右赞善大夫、中舍、洗马转殿中丞。内带馆职转太常丞。太子中允转太常丞,特旨转秘书郎著作郎、宗正丞。
10
太常、宗正秘书丞著作郎秘书郎太常博士,特旨转左、右正言监察御史。宗正丞,无出身转国子博士
11
殿中丞有出身转太常博士,无出身转国子监博士。内带馆职同有出身。
12
太常、国子博士转后行员外郎,特旨转左、右司谏,殿中侍御史
13
左、右正言转左、右司谏,带待制已上职转起居舍人。
14
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15
后行员外郎转中行员外郎,特旨转起居舍人侍御史
16
左、右司谏转起居郎、起居舍人,带待制已上职转吏部员外郎
17
殿中侍御史转侍御史
18
中行员外郎转前行员外郎。
19
起居郎,起居舍人转兵部员外郎,带待制已上职转礼部郎中
20
侍御史转同封员外郎。
21
前行员外郎转后行郎中。
22
后行郎中转中行郎中。
23
中行郎中转前行郎中。
24
右常调转员外郎者转右曹。内有出身自屯田,无出身自虞部,赃罪叙复人自水部转。水部司门库部虞部比部驾部屯田都官职方
25
任发运、转运使副,三司、天封府判官,侍读,侍讲天章阁侍讲崇政殿说书开封府推官、府界提点,三司子司主判官,大理少卿提点刑狱,提点铸钱监,诸王府翊善、侍读、记室,中书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转左曹。
26
内有出身自祠部,无出身自主客,堂后官自膳部转。
27
膳部仓部考功主客金部司勋祠部度支司封
28
任发运、转运使副,三司、开封府判官,左曹转左名曹。内无出身只转祠部、度支、司封,有出身合转右名曹,准此。任三司副使,知杂,修撰修起居注直舍人院,转左名曹。工部刑部兵部
29
带待制已上职,左右曹、右名曹转左名曹,仍隔一资超转。中行郎中转左、右司郎中
30
户部转左司,刑部、度支、金部、仓部、都官、比部、司门转右司。礼部户部吏部
31
前行郎中有出身转太常少卿,无出身转司农少卿,内见任左曹卫尉少卿,带待制已上职转右谏议大夫
32
左、右司郎中带待制已上职转谏议大夫。左司转左谏议,右司转左谏议,带翰林学十者,转中书舍人
33
卫尉、司农少卿光禄少卿,带馆职转光禄卿
34
光禄少卿
35
转司家卿,带馆职转光禄卿
36
太常少卿转光禄卿,任三司副使、修撰,取旨。
37
司家卿转少府监,带馆职转光禄卿
38
少府监转卫尉卿,带馆职转光禄卿
39
卫尉转光禄卿
40
光禄卿转秘书监
41
秘书监转太子宾客
42
中书舍人转礼部侍郎
43
谏议大夫转给事中
44
给事中转工部侍郎,带翰林学士己上职转礼部侍郎
45
太子宾客转工部侍郎
46
工部侍郎转刑部侍郎,两府转户部侍郎,宰相转兵部侍郎
47
礼部侍郎转户部侍郎,宰相转吏部侍郎
48
刑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两府转吏部侍郎,宰相转礼部尚书
49
户部侍郎转吏部侍郎,宰相转礼部尚书
50
兵部侍郎转右丞,两府转左丞,宰相转礼部尚书
51
吏部侍郎转左丞,宰相转礼部尚书
52
左、右丞转工部尚书,两府转礼部尚书
53
工部尚尚书转礼部尚书,两府转刑部尚书
54
礼部尚书转刑部尚书,两府转户部尚书
55
刑部尚书转户部尚书,两府转兵部尚书
56
户部尚书转兵部尚书,两府转吏部尚书
57
兵部尚书转吏部尚书,两府转太子少保,宰相转右仆射
58
吏部尚书转太子少保,宰相转左仆射
59
太子少保转太子少傅
60
右仆射转左仆射
61
太子少傅转太子少师
62
左仆射转司空
63
司空转司徒
64
太子少师转太子太保
65
司徒转太保
66
太子太保转太子太傅
67
太子太傅转太子太师
68
太子太师转傅太保。
69
太保转太傅
70
太傅转太尉
71
太尉转太师
72
太师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凡除授,则自司徒迁太保,自太傅迁太尉检校亦如之。
73
治平三年翰林学士贾黯奏:「近者皇子封拜,并除检校太傅。臣按官仪,自后魏以来,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国朝因之。《六典》曰:『三师,训导之官也。』盖天子之所师法。今皇太子以师傅名官,于义弗安,莫甚于此,盖前世因循,失于厘正。臣愚以谓自今皇子及宗室卑者除官,并不可带师傅之名,随其叙迁改授三公之官。」诏候将来因加改正。自此,皇子及宗室卑行,遂不除三师官。
74
宋初,台、省、寺、监官犹多莅本司,亦各有员额资考之制,各以曹署闲剧著为月限,考满则迁,庆恩止转阶、勋、爵、邑。建隆二年,始以右监门卫将军魏仁涤为右神武将军,水部员外郎朱洞为都官员外郎,监察御史李铸为殿中侍御史,以仁涤等掌曲薛、领关征外有羡也。自是,废岁满叙迁之典。是后,多掌事于外,诸司互以他官领之,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时议以近职为贵,中外又以差遣别轻重焉。
75
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以下,亦有磨勘转官法,缘未受真命,今不具录。
76
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
77
三班奉职转右班殿直
78
右班殿直转左班殿直。
79
左班殿直转右侍禁
80
右侍禁转右侍禁。
81
左侍禁转西头供奉官
82
西头供奉官转东头供奉官
83
东头供奉官转内殿崇班
84
内殿崇班转内殿承制
85
内殿承制制转供备库使,有战功转礼宾副使,特旨东西染院、西京作坊
86
副使,有战功,并谓曾经转官酬奖。
87
供备库使转西京左藏库副使,有战功转如京副使
88
礼宾副使转崇仪副使,有战功转洛苑副使
89
西染院副使转如京副使,有战功转内园副使
90
东染院副使转洛苑副使,有战功转六宅副使。
91
西染院使转如京使,有战功转内园使
92
东染院使转洛苑使,有战功转文思使。
93
西京作坊使转文思使,有战功转庄宅使
94
西京左藏库使转六宅使,有战功转西作坊使。
95
崇仪使转六宅使,有战功转西作坊使。
96
如京使转庄宅使,有战功转东作坊使。
97
洛苑使转西作坊使,有战功转左藏库使
98
内园使转东作坊使,有战功转内藏库使。
99
文思转转左藏库使,有战功转右骐骥使。
100
六宅使转内藏库使,有战功转左骐骥使。
101
庄宅使转右骐骥使,有战功转宫苑使
102
西作坊使转左骐骥使,有战功转宫苑使
103
东作坊使转宫苑使
104
左藏、内藏、左右骐骥、宫苑使并转皇城使。
105
皇城使转遥郡刺史。凡已上使、副,除皇城系东班,馀并西班。其东班翰林以下十九司使、副,虽有见在官及迁转法,并授伎术官。
106
遥郡刺史转遥郡团练使,特旨转正刺史。
107
遥郡团练使转遥郡防御使,特旨转正团练使。
108
刺史转团练使
109
团练使,遥郡防御使防御使
110
防御使转观察使
111
观察使转节度观察留后
112
节度观察留后转节度使
113
节度使
114
武臣自通事舍人
115
转横班例
116
通事舍人转西上合门副使。其东上合门副使,非特恩不迁。
117
东、西上合门副使转引进副使。
118
引进副使转客省副使。
119
客省副使转西上合门使。
120
西上合门使转东上合门使。
121
东上合门使转四方馆使
122
四方馆使转引进使。
123
引进使转客省使
124
客省使
125
右内客省使至合门使谓之横班,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谓之东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谓之西班,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领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
126
景佑元年诏:「副使自今改正使,于本额下五资迁之。」旧无定员,庆历四年诏:「客省、引进、四方馆使各一人,东、西上合门使共四人,合门、引进、客省副使共六人,合门通事舍人八人。」治平二年,枢密院奏:「嘉佑三年诏:『非军职当罢、横行岁满当迁及有战功殊绩,皆不得除正任。当迁,则改州名,或加检校官、勋、封,食邑。』自降诏以来,正任刺史以上绝升进之望。今欲因知藩要州郡,或路分总管,如再经改州名或加检校官、勋、封食邑已及十年者,与迁官,至节度观察留后止。又客省、引进、四方馆旧置使三员,东、西上合门旧置使四员,今并增为六员。合门、引进、客省,旧制副使六员,今并增为八员。合门旧通事舍人八员,今增为十员。凡所增置,须见任官当迁及有阙乃补。其皇城使改官及七年,如曾历边任、有本路监司总管五人已上共荐者,欲除遥郡刺史至遥郡防御使止。」诏:「自今皇城、宫苑副使当磨勘者,各于本班使额自下升五资改诸司使。其自左藏库副使已上因酬奖及非次改官者,听如旧。馀皆从枢密院之请。」初,英宗谓执政曰:「诸司副使改转使,当从供备库使始,今对行升五资,太优。」于是合议条奏而为此例。
127
宗室自率府副率至侍中叙迁之制
128
太子右内率府副率转太子右监门率府率。
129
太子右监门率府率转右千牛卫将军
130
右千牛卫将军转右监门卫大将军
131
右监门卫大将军转遥郡刺史。
132
遥郡刺史转遥郡团练使,继诸王后、见封国公及特旨,即转正刺史。
133
遥郡团练使转遥郡防御使。继诸王后、见封国公及特旨,即转正团练使。
134
刺史转团练使
135
团练使转防御使
136
防御使转观察使
137
观察使转节度观察留后
138
节度观察留后转节度使,特旨转左、右卫上将军
139
左、右卫上将军节度使转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40
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节度使兼侍中。
141
节度使兼侍中。
142
内臣自皇城使特恩迁转例合该磨勘,并临时用例,取旨改转。
143
皇城使转昭宣使。国朝亦有外官为昭宣使者。
144
昭宣使转宣政使。
145
宣政使转宣庆使。
146
宣庆使转景福殿使
147
景福殿使转延福宫使。
148
延福宫使凡不转昭宣已上五使者,并转遥郡。
149
入内内侍省内臣叙迁之制。
150
祗候班虽有转官法,近年无迁转之人,惟叙官者一级当一官,内侍省同。
151
北班内品转后苑散内品。
152
后苑散内品转后苑勾当事内品
153
后苑勾当事内品转后苑内品。
154
后苑内品转把门内品。
155
把门内品转入内内品。
156
入内内品转贴祗候内品。
157
贴祗候内品转祗候小内品。
158
祗候小内品转祗候内品。
159
祗候内品转祗候高班内品。
160
祗候高班内品转祗候高品。
161
祗候高品转祗候殿头。
162
祗候殿头
163
右系责降及责降人保引。
164
内待班转黄门。
165
黄门转高班。
166
高班转高品。
167
高品转殿头。
168
内侍殿头转内西头供奉官。
169
内西头供奉官转内东头供奉官。
170
内东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已上转官,依外官。
171
内侍省内臣叙迁之制。
172
祗候班
173
后苑散内品转散内品。
174
散内品转北班内品。
175
北班内品转后苑勾当事内品。
176
后苑勾当事内品转后苑内品。
177
把门内品、后苑内品转内品。
178
内品转贴祗候内品。
179
贴祗候内品转祗候内品。
180
祗候内品转祗候高班内品。
181
祗候高班内品转祗候高品。
182
祗候高品
183
右系责降及责降人保引亦有非卖降由奏荐而除者。入内内侍省同。
184
内侍班
185
黄门转高班。
186
高班转高品。
187
高品转殿头。
188
殿头转内西头供奉官。
189
内西头供奉官转内东头供奉官。
190
内东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已上转官,依外官例。
191
右宋初以来,内侍未尝磨勘转官,唯有功乃迁。至景佑中,诏:「内臣入仕三十年,累有勤劳,经十年未尝迁者,奏听旨。」犹无磨勘定格也。庆历以后,其制渐隳。黄门有劳至减十五年,而入仕才五七年有劳至高品已上者,两省因著十年磨勘之例,而减年复在其中。嘉佑六年,枢密院始议厘革。乃诏:「内臣入仕并三十年磨勘,已磨勘者,其以劳得减年者毋得过五年。」
192
选人选京官之制
193
有出身:
194
判、司、簿、尉,七考除大理寺丞。不及七考,光禄寺丞。不及五考,大理评事。不及三考,奉礼郎。
195
初等职官,知令、录,六考除大理寺丞。不及六考,光禄寺丞。不及三考,大理评事
196
两使职官,知令、录,六考除著作佐郎。不及六考,大理寺丞。不及三考,光禄寺丞
197
支、掌、防、团判官,六考除太子中允。不及六考,著作佐郎。
198
节、察判官,六考除太常丞,不及六考,太子中允。
199
无出身:
200
判、司、簿、尉,七考除卫尉寺丞。不及七考,大理评事。不及五考,奉礼郎。不及三考,守将作监主簿。
201
初等职官,知令、录,六考除卫尉寺丞。不及六考,大理评事。不及三考,奉礼郎
202
两使职官,知令、录,六考除大理寺丞。不及六考,卫尉寺丞,不及三考,大理评事
203
支、掌、防、团判官,六考除著作佐郎。不及六考,大理寺丞。
204
节、察判官,六考除太子中允。不及六考,著作佐郎。
205
吏部流内铨诸色入流及循资磨勘选格入流
206
有出身:
207
进士、明经入望州判、司,次畿簿、尉。
208
《九经》入紧州判、司,望县簿、尉。
209
诸科、《五经》、《三礼》、《三史》、《三传》,今虽无此科,缘见有逐色人。
210
明法入上州判、司,紧县簿、尉。
211
学究、武举得班行人换授,入中州判、司,上县簿、尉。
212
无出身:
213
太庙齐郎旧室长同。
214
入中下州判、司,中县簿、尉。
215
郊社齐郎、旧掌坐同。试衔白衣送铨注官,司士、文学、参军长史司马、助教得正官,并班行试换文资,入下州判、司,中下县簿、尉。
216
三色人:
217
摄官入小县簿、尉。
218
进纳授试衔,入下州判、司,中下县簿、尉。」
219
授太庙齐郎,入中州判、司,中县簿、尉;流外入下县簿、尉。
220
已上并许超折地望注授。
221
循资
222
常调:
223
判、司、簿、尉有出身两任四考,无出身两任五考,摄官出判、司三任七考,并入录事参军。但有举主四人或有合使举主二人,并许通注县令,流外出身四任十考,入录事参军。内系驱使官、沿堂五院人,只注大郡判、司,大县簿、尉。进纳出身三任七考,曾省试下第二任五考,入下州令、录,仍差监当。
224
酬奖:
225
判、司、簿、尉初任循一资入知令、录,次任二考已上入正令、录。
226
知令、录循一资入初等职官,正令录入两使职官。
227
初等职官循一资入两使职官,两资入支、掌、防、团判官,三资入节、察判官。
228
恩例:
229
判、司、簿、尉用祖父五路及广、桂知州带安抚。并知成都府、梓州及川、广转运提刑等恩例陈乞,循入试衔知县,仍差监当。
230
奏荐:
231
判、司、簿、尉。
232
举职官,有出身四考、有举主三人,移初等职官,仍差知县。有出身四考、无出身六考注初等职官。有出身六考、无出身七考注两使职官。
233
举县令,有出身三考、无出身四考,摄官出身六考、有举主三人,进纳出身六考、有举主四人,流外出身三任七考、有举主六人,并移县令。内流外人入录事参军。
234
令、录系举人入,任内有京官举主二人,循两使职官、知县。
235
初等职官、知县系举人入,任内有京官职举主二人,循两使职官,如愿知县者听。
236
磨勘:
237
判、司、簿、尉七考,知令、录、职官六考,有京官举主五人,内一员转运使、副或提刑,并磨勘引见,转合入京朝官。
238
两使职官、知县系举人入,并因举循入,任内有京官举主二人,磨勘引见,转合入京官。
239
令、录流外出身,系举人入,任内有班行举主三人,磨勘引见,改换班行。
240
差摄:
241
长史、文学两举进士三举诸科特恩与摄官
242
已上,广南东路长史、文学与举人,中半差摄;西路长史、文学七分,举人二分,特恩摄官一分。
243
试补:
244
正额及额外摄官并试公案,以合格名次高下差摄。内试不中及不能就试者,并在试中人之下。
245
解发:
246
入额人一任实满四年与解发。如差监当、监税,即以二年为一任,理两摄,并解发赴铨。海北摄官差往海南,减一年。犯公罪展摄二年,监当亏少课利罚半月奉者,添摄一任,罚一月奉者添摄两任。
247
流外出官法
248
尚书省书令史、都省二十四司、礼部贡院、吏部流内铨、官诰院七选,都省敕库、兵部甲库八选,诸司驱使官、都省散官十九选,贡院散官十八选:并补正名后理,或酬奖,减一等出簿、尉。
249
门下省白院令史七选,画头、书院、甲库令史赞者八选,并补正名后理;驱使官九选,授勒留官后理:并出簿、尉。
250
中书省白院令史七选,甲库令史八选,并补正名后理;驱使官九选,授勒留后理,并出簿、尉。学士院录事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孔目官遇大礼,从上出一名,不遇大礼七选;驱使官遇大礼,从上三人并出簿、尉,不遇恩十选,并授勒留官后理。
251
御史台令史七选补正名,驱使官九选授勒留官,并出簿、尉。引赞官补正名后,遇大礼出录事参军。试中刑罚人充主推,五年出奉职。书史五年,出借职。系诸处取到人充主推,八年出借职。书史出三班差使。
252
三司三部都孔目官三年出西头供奉官;前、后行入仕三十年已上,遇大礼,从上各出二人,前行出奉职,后行出借职;子司勾覆、开拆官五年出左、右班殿直,前、后行出二人。同三部衙司都押衙三年出奉职,衙佐三年出借职;通引官行首司五年出奉职:并补正名后理。
253
开封府孔目官补正名后理,五年出右班殿直。左知客押衙六年、通引官左番行首七年的出奉职,并补正名后理。支计官、勾覆官、开拆官、接押官出奉职,诸司行首前行出借职,并遇大礼,以入仕及三十年已上者三人出职。
254
殿前司孔目官五年出右侍禁,通引官行首三年出奉职,并补正名后理。
255
马步军司孔目官五年出右班殿直,通引官行首三年出借职,并补正名后理。
256
入内、内侍两省前、后行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
257
大宗正司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借职。
258
三班院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五年出奉职。
259
审官院令史授勒留官后理,七年出簿、尉。
260
九寺府史,太常、大理寺七选;宗正、光禄、太府、太仆、卫尉、鸿胪、司农寺十选;驱使官十九选;宗正司楷书八选:并补正名后理,出簿、尉。
261
诸监都水监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少府、将作监府史十选,国子监八选,司天监礼生、历生选,少府,将作监驱使官十九选:并补正名后理,出簿、尉。
262
群牧司都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
263
客省行首补正名后理三年,勾押官五年,并出奉职。承受并驱使官授勒留官后理,七选出簿、尉。
264
四方馆书令史补正名后理,八选;表奏官、驱使官授勒留官后理,九选,并出簿、尉。
265
合门行首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右侍禁。承受授勒留官后理,七选出簿、尉。
266
常礼院礼直官自补副礼直官后,六经大礼,出西头供奉官。礼生补正名后理,六选出簿、尉。
267
审刑院充本院书令史后理,六选出簿、尉。
268
秘书殿中省令史、楷书并补正名后理,八选出簿、尉。
269
起居院楷书八选、驱使官十九选,并补正名后理,出薄、尉。
270
崇文院孔目官补正名后理,遇大礼,出奉职。
271
三馆孔目官、四库书直官八选,楷书七选,书直、书库、表奏官九选,守当官十选,并授勒留官后理;楷书补正名后理:并出簿、尉。
272
秘阁典书、楷书并补正名后理,七选出簿、尉。
273
军头引见司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五年出右班殿直。
274
皇城司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
275
内东门司押司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借职。
276
管勾往来国信所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
277
翰林司专知官三年界满,大将,出奉职。
278
内藏库专知官三年界满,出借职。
279
御药院押司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借职。
280
御书院待诏五年出左班殿直,书艺十年出右班殿直,御书祗候十五年出借职,并补正名后理。
281
进奏院进奏官补正名后理,十五年遇大礼,无过犯,从上五人出职。有过犯经洗雪,曾经决责,出借职。人数无定限。
282
进厨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职。
283
金吾街司、仗司孔目官,表奏、勾押、驱使官,并补正名后理,十九选出簿、尉。
284
文臣换右职之制
285
秘书监换防御使。
286
大卿、监换团练使。
287
秘书少监,太常、光禄少卿换刺史。
288
少卿、监换皇城命名、遥郡刺吏。
289
带职郎中换合门使。
290
前行郎中换宫苑使。
291
中行郎中换内藏库使。
292
后行郎中换庄宅使。
293
带职前行员外郎
294
前行员外郎并并换洛苑使。
295
带职中行员外郎,起居舍人侍御史中行员外郎并换西京作坊使。
296
带职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后行员外郎并换供备为使。已上并带遥郡刺史。
297
带职博士,左、右正言,监察御史换合门副使。
298
太常博士换内藏库副使。
299
国子博士换左藏库副使。
300
太常丞换庄宅副合,
301
秘书丞换六宅副使。
302
殿中丞,著作郎换文思副使。
303
太子中允换礼宾副使。
304
太子左右赞善大夫、中舍、洗马换供备库副使。
305
秘书郎,著作佐郎换内殿承旨。
306
大理寺丞换内殿崇班。
307
诸司监丞,节度、观察判官换东头供奉官。
308
大理评事,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换西头供奉官。
309
太常寺太祝,奉礼郎换左侍禁。
310
初等职官,知令、录并两使职官,防御、团练判官,令、录未及三考换左班殿直。
311
初等职官,知令、录未及三考换右班殿直。
312
判、司、簿、尉换三班奉职。
313
试衔齐郎并判、司、簿、尉未及三考换三班借职,已上京官至太常丞带职,加一资换。
314
右文官换右职者,除流外、进纳及犯私罪情重并赃罪外,年四十以下并许试换右职。三班使臣补换及三年、差使及五年,方许试换。已上并召京朝官或使臣二人委保。其文臣待制、武臣观察使已上原换官,取旨。
315
绍兴复修试换之令,淳熙增广尚左、尚右、待左、侍右换官之格,列而书之,以见新式。若中大夫而下文臣换官。仍政和旧制,则不书。
316
诸训武郎至进武校尉,不曾犯赃私罪及笞刑经决而愿换文资者,听召保官二员,具家状连保状二本,诣登闻鼓院投进乞试。
317
外任人候替罢就试。文资换武者听。准此,即授小使臣后未及三年,授进武校尉后未及五年,三省、枢密院书令史以下授使臣、进武校尉;若保甲及试武艺并进纳、流外出身,不用此令。诸武臣试换文资,于《易》、《诗》、《周礼》、《礼记》各专一经,仍兼《论》、《孟》;原试诗赋及依法官条试断案、《刑统》大义者,听。
318
换官:尚右,训武、修武郎换宣教郎。侍左,承直郎换从义郎。文林、从政郎奏举职官、知县同。
319
换忠翊郎,未满三考成忠郎。从事、修职换成忠郎,未满三考保义郎。迪功郎换成节郎,未满三考承信郎。将仕郎换承信郎,侍右,从义郎换宣义郎。秉义郎换承事郎。忠训郎换承奉郎。忠翊郎换承务郎。成忠郎换从事郎。保义郎换修职郎。承节、承信郎换迪功郎。进武校尉、进义校尉换将仕郎。荫补换使臣。承奉郎换忠翊郎。承务郎换成忠郎。文林郎换保义郎。从事、从政、迪功、通事郎换成节郎。登仕、将仁郎换承信郎。
320
文散官二十九
321
开府仪同三司从一
322
特进正二
323
光禄大夫从二
324
金紫光禄大夫正三
325
银青光录大夫从三
326
正奉大夫正四上阶
327
中奉大夫正四
328
太中大夫从四上阶
329
中大夫从四
330
中散大夫正五上
331
朝奉大夫正五
332
朝散大夫从五上
333
朝请大夫从五
334
朝奉郎正六上
335
承直郎正六
336
奉直郎从六上
337
通直郎从六
338
朝请郎正七上
339
宣德郎正七
340
朝散郎从七上
341
宣奉郎从七
342
给事郎正八上
343
承事郎正八
344
承奉郎从八上
345
承务郎从八
346
儒林郎正九上
347
登仕郎正九
348
文林郎从九上
349
将仕郎从九
350
右朝官阶、勋高,遇恩加八大夫。
351
武散官三十一
352
骠骑大将军从一
353
辅国大将军正二上
354
镇国大将军正二
355
冠军大将军正三上
356
怀化大将军正三
357
云麾将军从三上
358
归德将军从三
359
忠武将军正四上
360
壮武将军正四
361
宣威将军从四上
362
明威将军从四
363
定远将军正五上
364
宁远将军正五
365
游骑将军从五上
366
游击将从五
367
昭武校尉正六上
368
昭武副尉正六
369
振威校尉从六上
370
振威副尉从六
371
致果校尉正七上
372
致果副尉正七
373
翊麾校尉从七上
374
翊麾副尉从七
375
宣节校尉正八上
376
宣节副尉正八
377
御武校尉从八上
378
御武副尉从八
379
仁勇校尉正九上
380
仁勇副尉正九
381
陪戎校尉从九上
382
陪戎副卫从九
383
右文散官阶上经恩加一阶,郎阶上京朝官加五阶,选人加一阶,武散官冠军大将军、使相、节度使起复,改授游击将军,虽中书主事、诸司吏人加授,亦无累加法,馀不常授。已上文武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绯,九品已上服绿。
384
《元丰寄禄格》以阶易官,杂取唐及国朝旧制,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定为二十四阶,崇宁初,因刑部尚书邓洵武请,又换选人七阶。大观初又增宣奉、正奉、中奉、奉直等阶。政和末,又改从政、修职、迪功,而寄禄之格始备。自开府至迪功凡三十七阶。
385
新官
386
旧官
387
开府仪同三司
388
使相谓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或同平章事
389
特进
390
左、右仆射
391
金紫光禄大夫
392
吏部尚书
393
银青光禄大夫
394
五曹尚书
395
光禄大夫
396
左、右丞
397
宣奉大夫大观新置。
398
正奉大夫大观新置。
399
正议大夫
400
六曹侍郎
401
通奉大夫大观新置。
402
通议大夫
403
给事中
404
太中大夫
405
右、右谏议大夫
406
中大夫
407
秘书监
408
中奉大夫大观新置。
409
中散大夫
410
光禄卿至少府监
411
朝议大夫
412
太常卿、少卿,左、右司郎中
413
奉直大夫大观新置。
414
朝请大夫
415
前行郎中
416
朝散大夫
417
中行郎中
418
朝奉大夫
419
后行郎中
420
朝请郎
421
前行员外郎,侍御史
422
朝散郎
423
中行员外郎,起居舍人
424
朝奉郎
425
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
426
承议郎
427
左、右正言太常、国子博士
428
奉议郎
429
太常、秘书、殿中丞,著作郎
430
通直郎
431
太子中允、赞善大夫、洗马
432
宣教郎
433
著作佐郎,大理寺丞
434
元丰本「宣德」,政和避宣德门改。
435
宣义郎
436
光禄卫尉寺、将作监丞
437
承事郎
438
大理评事
439
承奉郎
440
太祝,奉礼郎
441
承务郎
442
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
443
承直郎
444
留守、节察判官
445
儒林郎
446
节察掌书记、支使,防、团判官
447
文林郎
448
留守、节察推官,军、监判官
449
从事郎承直至此四阶,并崇宁初换。
450
防、团推官,监判官
451
从政郎崇宁通仕,政和再换。
452
录事参军,县令
453
修职郎崇宁登仕,政和再换。
454
知录事参军,知县令
455
迪功郎崇宁将仕,政和再换。
456
军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主簿、尉
457
国朝武选,自内客省至合门使、副为横班,自皇城至供备库使为诸司正使,副为诸司副使,自内殿承制至三班借职为使臣,元丰未及更,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横班十二阶使、副亦然。六年,及增置宣正、履正、协忠、翊卫、亲卫大夫郎,凡十阶,通为横班。自太尉至下班祗应,凡五十二阶。
458
新官
459
旧官
460
太尉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
461
通侍大夫
462
内客省使
463
正侍大夫
464
延福宫使
465
宣正大夫
466
履正大夫
467
协忠大夫并政和新置。
468
中侍大夫
469
景福殿使
470
中亮大夫
471
客省使
472
中卫大夫
473
引进使
474
翊卫大夫
475
亲卫大夫
476
拱卫大夫并政和增置。
477
左武大夫
478
东上合门使
479
右武大夫
480
西上合门使
481
正侍郎
482
宣正郎
483
履正郎
484
协忠郎
485
中侍郎并政和增置。
486
中亮郎
487
客省副使
488
中卫郎
489
引进副使
490
翊卫郎
491
拱卫郎并政和增置。
492
左武郎
493
东上合门副使
494
右武郎
495
西上合门副使
496
武功大夫
497
皇城使
498
武德大夫
499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
500
武显大夫
501
左藏库、东西作坊使
502
武节大夫
503
庄宅、六宅、文思使
504
武略大夫
505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
506
武经大夫
507
西京左藏库使
508
武义大夫
509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使
510
武翼大夫
511
供备库使
512
武功郎
513
皇城副使
514
武德郎
515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副使
516
武德郎
517
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
518
武节郎
519
庄宅、六宅、文思副使
520
武略郎
521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副使
522
武经郎
523
西京左藏库副使
524
武义郎
525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
526
武郎翼
527
供备库副使
528
敦武郎
529
内殿承制
530
修武郎
531
内殿崇班
532
从义郎
533
东头供奉官
534
秉义郎
535
西头供奉官
536
忠训郎
537
左侍禁
538
忠翊郎
539
右侍禁
540
成忠郎
541
左班殿直
542
保义郎
543
右班殿直
544
承节郎
545
三班奉职
546
承信郎
547
三班借职
548
下班祗应
549
殿侍
550
元丰官制定,有请并易内侍官名者,神宗曰:「祖宗为此名,有深意,岂可轻议?」政和二年,始遂改焉。凡十有二阶。
551
新官
552
旧官
553
供奉官
554
内东头供奉官
555
左侍禁
556
内西头供奉官
557
右侍禁
558
殿头
559
左班殿直
560
高品
561
右班殿直
562
高班
563
黄门
564
黄门
565
祗候侍禁
566
祗候殿头
567
祗候殿直
568
祗候高品
569
祗候黄门
570
祗候高班内品
571
内品
572
祗候内品
573
贴祗候内品已上三名仍旧不改。
574
政和初,既易武阶,遂改医官之名,凡十有四阶。
575
新官
576
旧官
577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军器库使
578
保和大夫
579
西绫锦使
580
保安大夫
581
榷易使
582
翰林良医
583
翰林医官使
584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郎
585
军器库副使
586
保和郎
587
西绫锦副使
588
保安郎
589
榷易副使
590
翰林医正
591
翰林医官副使
592
凡除职事官,以寄禄官品之高下为准:高一品已上为行,下一品为守,下二品已下为试,品同者否。绍圣三年,户部侍郎吴居厚言:「神宗官制,凡台、省、寺、监之制,有行、守、试三等之别。元佑中,裁减冗费,而职事官带行者第存虚名而已,请付有司讲复旧制。」从之。四年,翰林学士蒋之奇言:「所谓试,则非正官也。今尚书、侍郎皆正官,而谓之试,失之矣。如以其阶卑,则谓之守可也。臣请凡为正官者皆改试为守。」崇宁中,吏部授选人差遣,亦用资序高下分行、守、试三等。政和三年,诏选人在京职事官,依品序带行、守、试,其外任则否。宣和以后,官高而仍旧职者谓之领,官卑而职高者谓之视,故有庶官视从官,从官视执政,执政视宰相。凡道官亦视文阶云。
593
爵一十二
594
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595
右封爵,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已上封公,一千户已上封侯,七百户已上封伯,五百户已上封子,三百户已上封男。见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
596
嗣王、开国郡公、县公后不封。
597
勋一十二
598
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
599
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
600
右骑都尉已上,两府并武臣正任已上经恩加两转,文武朝官加一转。武骑尉已上,京官加一转,朝官虽未至骁骑尉,经恩亦便加骑都尉。
601
功臣
602
推忠佐理协谋同德守正亮节
603
翊戴赞治崇仁保连经邦
604
右赐中书、枢密臣僚。宰相初加六字,馀官初加四字,其次并加两字,旧有功臣者改赐。
605
推忠保德翊戴守正亮节同德
606
佐运崇仁协恭赞治宣德纯诚
607
保节保顺忠亮竭诚奉化效顺
608
顺化
609
右赐皇子、皇亲、文武臣僚、外臣初加四字,次加两字。
610
拱卫翊卫卫圣保顺忠勇拱极护圣奉庆果毅肃卫
611
右赐诸班直将士禁军初加二字,再加亦如之。
612
检校官一十九
613
太师太尉太传太保司徒
614
司空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左散骑常侍
615
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
616
右皇子初授官加太尉,初授枢密使、使相及曾任宰相、枢密使除节度使加太传,初除宣微、节度加太保。宗室初除使相加尚书左仆射,特除并换授诸司使已上加工部尚书,诸司副使加右散骑常侍。除通事舍人、内殿崇班已上,初授加太子宾客;副率已上并三班及吏职、蕃官军员,该恩加国子祭酒。四厢都指挥使止于司徒,诸军都指挥使、忠佐马步都军头止于司空,军班都虞候、忠佐副都军头已上止于左、右仆射,诸军指挥使止于吏部尚书。其官止,遇恩则或加阶、爵、功臣。
617
兼官四
618
御史大夫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619
右通事舍人、内殿崇班已上,初除加兼御史大夫。宗室副率已上,初授军头等,经恩加兼监察御史,馀经恩以次迁入。
620
试秩
621
大理司直大理评事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
622
右幕职,初授则试秘书省校书郎,再任至两使推官,则试大理评事。掌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则试大理司直、评事,又加则兼监察御史。亦有解褐试大理评事、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者,谓之试衔。有选集,同出身例。
623
绍兴以后阶官
624
元丰新制以阶易官,定为二十四阶。崇宁、大观、政和相继润色之。绍兴举行元佑之法,分置左右:文臣为左,馀人为右。浮熙初,因宗室善俊建言,阶官并去「左」「右」字,今任子、杂流,惟纽转通直郎、奉直、中散二大夫如故,若带贴职,则超资。自开府至迪功,序次于后。
625
文阶
626
开府仪同三司
627
特进
628
金紫光禄大夫
629
银青光录大夫
630
光禄大夫
631
宣奉大夫大观新置
632
正奉大夫
633
正议大夫
634
通奉大夫大观新置。
635
通议大夫
636
太中大夫以上旧为侍从官
637
中大夫
638
中奉大夫大观新置
639
中散大夫
640
朝议大夫以上系卿、监。
641
奉直大夫大观新置。
642
朝请大夫
643
朝散大夫
644
朝奉大夫以上系正郎。
645
朝请郎
646
朝散郎
647
朝奉郎以上系员外郎。
648
承议郎
649
奉议郎
650
通直郎
651
宣教郎
652
宣义郎
653
承事郎
654
承奉郎
655
承务郎以上系京官。
656
右四年一转,无出身人逐资转,有出身人超资转,至奉议并逐资转,至朝议大夫有止法,仍七年一转。内奉直、中散二大夫有出身人不转。
657
承直郎
658
儒林郎
659
文林郎
660
从事郎以上崇宁新置。
661
从政郎
662
修职郎
663
迪功郎以上政和更定,并系选人用举状及功赏改官。
664
通仕郎
665
登仕郎
666
将仕郎以上系奏补未出身官人。
667
武阶
668
武阶旧有横行正使、横行副使,有诸司正使、诸司副使,有使臣。政和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横行正、副亦然,于是有郎居大夫之上。至绍兴,始厘正其序。
669
太尉
670
通侍大夫
671
正侍大夫
672
宣正大夫政和新置。
673
履正大夫政和新置。
674
协忠大夫政和新置。
675
中侍大夫
676
中亮大夫
677
中卫大夫
678
翊卫大夫
679
亲卫大夫
680
拱卫大夫自翊卫至此,并政和新置。
681
左武大夫
682
右武大夫以上为横行十三阶。
683
右并政和新置。内通侍大夫旧为内客省使,国朝未尝除人,自易武阶,不迁通侍沿初意也。转至中侍,无磨勘,特绋除。
684
武功大夫
685
武德大夫
686
武显大夫
687
武节大夫
688
武略大夫
689
武经大夫
690
武义大夫
691
武翼大夫以上系旧诸司正使,八阶。
692
正侍郎
693
宣正郎
694
履正郎
695
协忠郎
696
中侍郎自正侍至此,并政和新置。
697
中亮郎
698
中卫郎
699
翊卫郎
700
亲卫郎
701
拱卫郎自翊卫至此,并政和新置。
702
左武郎
703
右武郎以上,旧为横行副使,
704
政和更新,增益共十二阶。
705
右自正侍至右武,旧在右武大夫之下,武功大夫之上,今从绍兴厘正书。
706
武功郎
707
武德郎
708
武显郎
709
武节郎
710
武略郎
711
武经郎
712
武义郎
713
武翼郎以上旧诸司副使,八阶。
714
训武郎
715
修武郎以上为大使臣。
716
从义郎
717
秉节郎
718
忠训郎
719
忠翊郎
720
成忠郎
721
保义郎
722
承节郎
723
承信郎以上为小使臣。
724
右并五年一转,至武功大夫,有止法。
725
进武校尉
726
进义校尉
727
下班祗应
728
进武副尉
729
进义副尉
730
守阙进义副尉
731
进勇副尉
732
守阙进勇副尉以上无品,二校尉参
733
吏部,下班参兵部,以下并参刑部。
734
内侍官十二阶,并政和旧制。
735
医官政和既易武阶,而医官亦更定焉,绍兴因之,特损其额。旧额和安大夫至良医二十员,绍兴置五员;和安郎至医官三十员,置四员;医效十员,置二员;医痊十员,置一员;医愈至祗候、大方脉一百五十员,置十五员。
736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
737
保和大夫
738
保安大夫
739
翰林良医
740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郎
741
保和郎
742
保安郎
743
翰林医正
744
翰林医官
745
翰林医效
746
翰林医痊
747
翰林医愈
748
翰林医证
749
翰林医诊
750
翰林医候
751
翰林医学
752
右医正而止,十四阶,并政和制,馀续增焉。
URN: ctp:ws875343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