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之十四 淋病诸候(凡八论)

《卷之十四 淋病诸候(凡八论)》[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一、诸淋候
2
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也。肾气通于阴,阴,津液下流之道也。若饮食不节,喜怒不时,虚实不调,则腑脏不和,致肾虚而膀胱热也。膀胱,津液之府,热则津液内溢而流于睾,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积于胞,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其状,小便出少起数,小腹弦急,痛引于齐。
3
又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诸淋形证,各随名具说于后章,而以一方治之者,故谓之诸淋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4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令两手布膝头,邪踵置尻下,口纳气,振腹自极,鼻出气七息。去淋、数小便。
5
又云:蹲踞,高一尺许,以两手从外屈膝内入,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指,极力一通,令内曲入,利腰髋,治淋。
6
二、石淋候
7
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8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令两手布膝头,邪踵置尻下,口纳气,振腹自极,鼻出气七息,去石淋、茎中痛。
9
三、气淋候
10
气淋者,肾虚膀胱热,气胀所为也。膀胱与肾为表里,膀胱热,热气流入于胞,热则生实,令胞纳气胀,则小腹满,肾虚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状:膀胱小腹皆满,尿涩,常有馀沥是也。亦曰气癃。诊其少阴脉数者,男子则气淋。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11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足踵布膝,除癃。
12
又云:偃卧,以两手布膝头,取踵置尻下,以口纳气,腹胀自极,以鼻出气七息,除气癃,数小便,茎中痛,阴以下湿,小腹痛,膝不随也。
13
四、膏淋候
14
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
15
五、劳淋候
16
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肾气通于阴。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也。
17
六、热淋候
18
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其状:小便赤涩。亦有宿病淋,今得热而发者,其热甚则变尿血。亦有小便后如似小豆羹汁状者,蓄作有时也。
19
七、血淋候
20
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则尿血,谓之血淋。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循环腑脏。其热甚者,血则散失其常经,溢渗入胞,而成血淋也。
21
八、寒淋候
22
寒淋者,其病状,先寒战,然后尿是也。由肾气虚弱,下焦受于冷气,入胞与正气交争,寒气胜则战寒而成淋,正气胜则战寒解,故得小便也。
23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24
一、小便利多候
25
小便利多者,由膀胱虚寒,胞滑故也。肾为脏;膀胱,肾之腑也,其为表里,俱主水。
26
肾气下通于阴,腑既虚寒,不能温其脏,故小便白而多。其至夜尿偏甚者,则内阴气生是也
27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28
二、小便数候
29
小便数者,膀胱与肾俱虚,而有客热乘之故也。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肾气下通于阴。此二经既虚,致受于客热。虚则不能制水,故令数小便热则水行涩,涩则小便不快,故令数起也。
30
诊其跗阳脉数,胃中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31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踵布膝,除数尿。
32
又云:偃卧,令两手布膝头,斜踵置尻下,口纳气,振腹自极,鼻出气七息。去小便数
33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34
三、小便不禁候
35
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
36
尺脉实,小腹牢痛,小便不禁。尺中虚,小便不禁。肾病小便不禁,脉当沉滑,而反浮大,其色当黑反黄,此土之克水,为逆,不治。
37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38
四、小便不通候
39
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此二经为表里;而水行于小肠,入胞者为小便。肾与膀胱既热,热入于胞,热气大盛,故结涩,令小便不通,小腹胀满气急。甚者,水气上逆,令心急腹满,乃至于死。
40
诊其脉,紧而滑直者,不得小便也。
41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42
五、小便难候
43
小便难者,此是肾与膀胱热故也。此二经为表里,俱主水,水行于小肠,入胞为小便。
44
热气在于脏腑,水气则涩,其热势微,故但小便难也。
45
诊其尺脉浮,小便难。尺脉濡,小便难。尺脉缓,小便难有馀沥也。
46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47
六、遗尿候
48
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膀胱为足太阳,肾为足少阴,二经为表里。
49
肾主水,肾气下通于阴。小便者,水液之馀也。膀胱为津液之腑,腑既虚冷,阳气衰弱,不能约于水,故令遗尿也。
50
诊其脉来过寸口,入鱼际,遗尿。肝脉微滑,遗尿。左手关上脉沉为阴,阴绝者,无肝脉也,苦遗尿。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51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踞高一尺许,以两手从外屈膝内入,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指,极力一通,令内曲入,利腰髋,治遗尿。
52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53
七、尿床候
54
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55
膀胱,足太阳也,为肾之腑。肾为足少阴,为脏,与膀胱合,俱主水。凡人之阴阳,日入而阳气尽则阴受气,至夜半阴阳大会,气交则卧睡。小便者,水液之馀也,从膀胱入于胞为小便,夜卧则阳气衰伏,不能制于阴,所以阴气独发,水下不禁,故于眠睡而不觉尿出也
56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57
八、胞转候
58
胞转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名为胞转。其病状:齐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此病或由小便应下,便强忍之,或为寒热所迫。此二者,俱令水气还迫于胞,使胞屈辟不得充张,外水应入不得入,内溲应出不得出,外内相壅塞,故令不通。此病至四五日,乃有致死者。饱食、食讫,应小便而忍之,或饱食讫而走马,或小便急因疾走,或忍尿入房,亦皆令胞转,或胞落,并致死。
59
卷之十四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60
一、大便难候
61
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62
胃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为荣卫,其糟粕行之于大肠以出也。五脏三焦既不调和,冷热壅涩,结在肠胃之间。其肠胃本实,而又为冷热之气所并,结聚不宣,故令大便难也。
63
又云: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所以尔者,肾脏受邪,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乾涩,故大便难。
64
又,渴利之家,大便也难,所以尔者,为津液枯竭,致令肠胃乾燥。
65
诊其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手少阴经也。脉沉为阴,阴实者,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牢状,大便难。脉紧而滑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大便难而脚痛,此虚寒从上向下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66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直两手,捻左右胁。除大便难、腹痛、腹中寒。口纳气,鼻出气,温气咽之数十,病愈。
67
卷之十四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68
二、大便不通候
69
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70
《养生方·导引法》云:龟行气,伏衣被中,覆口鼻头面,正卧,不息九通,微鼻出气
71
卷之十四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72
三、大便失禁候
73
大便失禁者,由大肠与肛门虚弱冷滑故也。肛门,大肠之候也,俱主行糟粕,既虚弱冷滑,气不能温制,故使大便失禁。
74
卷之十四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75
四、关格大小便不通候
76
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由阴阳气不和,荣卫不通故也。阴气大盛,阳气不得荣之,曰内关。阳气大盛,阴气不得荣之,曰外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曰关格。关格则阴阳气痞结,腹内胀满,气不行于大小肠,故关格而大小便不通也。
77
又风邪在三焦,三焦约者,则小肠痛内闭,大小便不通。日不得前后,而手足寒者,为三阴俱逆,三日死也。
78
诊其脉来浮牢且滑直者,不得大小便也。
79
卷之十四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80
五、大小便难候
81
大小便难者,由冷热不调,大小肠有游气,游气在于肠间,搏于糟粕,溲便不通流,故诊其尺脉滑而浮大,此为阳干于阴,其人苦小腹痛满,不能尿,尿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82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便。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羸。反叉两手著背上,推上使当心许, 坐,反到九通。愈不能大小便,利腹,愈虚羸也
83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84
一、肝病候
85
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胆为腑而主表,肝为脏而主里。
86
肝气盛,为血有馀,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87
于四时: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待于冬;起于春。于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待于壬癸;起于甲乙。于时: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禁当风。
88
肝部,左手关上是也。平肝脉来,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扶母,虽病当愈;反得沉濡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为土之陵木,土之畏木,虽病不死。病肝脉来,盛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赜赜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89
养生方》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阔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春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于肝,夏变为寒,则奉长生者少。
90
《养生方·导引法》云: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旋眼痛,呵气出而愈。
91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92
二、心病候
93
心象火,旺于夏。其脉如钩而洪大,其候舌,其声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合,小肠为腑而主表,心为脏而主里。
94
心气盛,为神有馀,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膊胛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95
于四时: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待于春;起于夏。于日;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待于甲乙;起于丙丁。于时: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禁温衣热食。
96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
97
夏,心火王,其脉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脉也。反得沉濡滑者,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而长,是肝乘心,母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大而缓,是脾乘心,子之扶母,虽病当愈;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不死。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98
《养生方》云:夏三月,此谓蕃莠。天地气交,万物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
99
《养生方·导引法)云:心脏病者,体有冷热。若冷,呼气出;若热,吹气出。
100
又云:左胁侧卧,口纳气,申臂直脚,以鼻出之。周而复始,除心下不便也。
101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02
三、脾病候
103
脾象土,王于长夏。其脉缓,其形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而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胃为腑主表,脾为脏主里。
104
脾气盛,为形有馀,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萎不收,行善 ,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105
于四时: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待于夏;起于长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待于丙丁;起于戊己。于时:日 慧,平旦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以泻之;甘以补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106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
107
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也。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乘脾,母之归子,当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当瘥。
108
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 ,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病脾脉来,实而盛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坚锐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其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109
《养生方·导引法》云: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气
110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11
四、肺病候
112
肺象金,旺于秋。其脉如毛而浮,其候鼻,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藏气,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阴其经。与大肠合,大肠为腑主表,肺为脏主里。
113
肺气盛,为气有馀,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 、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乾,是为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114
于四时: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于日: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于时:下晡慧,夜半静,日中甚。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禁寒饮食、寒衣。
115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秋,肺金王,其脉浮涩而短,是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扶母,病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当愈。肺脉来泛泛而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病肺脉来,上下如循鸡羽,曰肺病。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欲咳,其脉微迟,为可治。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116
秋胃微毛曰平,胃气少毛多曰肺病,但如毛无胃气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其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117
《养生方》云:多语则气争,肺胀口燥。
118
又云: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119
《养生方·导引法》云:肺脏病者,体胸背痛满,四肢烦闷,用嘘气出。
120
又云:以两手据地覆之,口纳气,鼻出之,除胸中、肺中病也。
121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22
五、肾病候
123
肾象水,旺于冬。其脉如石而沉,其候耳,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合,膀胱为腑主表,肾为脏主里。
124
肾气盛,为志有馀,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肾气不足,则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是为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125
于四时: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待于秋;起于冬。于日:愈于甲乙;甲乙不愈,加于戊己;戊己不死,待于庚辛;起于壬癸。于时: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咸以泻之,苦以补之。无犯尘垢,无衣炙衣。
126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名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虽病,治之不死也。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风水,其脉大紧,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善惊,惊以心萎者死。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辟辟然。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127
《养生方》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也,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萎厥。
128
《养生方·导引法》云:肾脏病者,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 气出。
129
又云:两足交坐,两手捉两足解溪,换之,极势,头仰,来去七。去肾气壅塞。
130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31
六、胆病候
132
胆象木,旺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腑也,决断出焉。诸腑脏皆取决断于胆。
133
其气盛为有馀,则病腹内冒冒不安,身躯躯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仲介介,数唾,是为胆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134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35
七、小肠病候
136
小肠象火,旺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腑也。水液之下行为溲便者,流于小肠。
137
其气盛为有馀,则病小肠热,焦竭乾涩,小肠 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则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肠病,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138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39
八、胃病候
140
胃象土,旺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诸脏腑皆受水谷之气于胃其气盛为有馀,则病腹 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141
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关脉滑,胃中有热,脉滑为实,气满不欲食。关脉浮,积热在胃
142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43
九、大肠病候
144
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变化糟粕出焉。
145
其气盛为有馀,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腰背寒痹,挛急,是为大肠气之实,则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善泄,是大肠之气虚也,则宜补之。
146
诊其右手寸口脉,手阳明经也。脉浮则为阳,阳实者,大肠实也,若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时。
147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48
十、膀胱病候
149
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馀者,入胞则为小便。
150
其气盛为有馀,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151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152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坐,欹身,弩两手向前,仰掌,极势,左右转身腰三七。去膀胱内冷血风、骨节急强。
153
又云:互跪,调和心气,向下至足,意里想气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渐渐平身,舒手傍肋,如似手掌纳气出气不止,而觉急闷,即起;脊至地,来去二七。微减膝头冷、膀胱宿病、腰脊强、齐下冷闷。
154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55
十一、三焦病候
156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鬲,布胸内,走掖,循太阴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阳明,常与荣卫俱行,主内而不出也。
157
中焦之气,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主不上不下也。
158
下焦之气,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内。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谓此三气,焦乾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159
三焦气盛为有馀,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之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
160
诊其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寒;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161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62
十二、五脏横病候
163
夫五脏者,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肾象水。其气更休更旺,互虚互实。自相乘克,内生于病,此为正经自病,非外邪伤之也。若寒温失节,将适乖理,血气虚弱,为风湿阴阳毒瓦斯所乘,则非正经自生,是外邪所伤,故名横病也。其病之状,随邪所伤之脏而形证见焉。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164
《养生方·导引法》云:从膝以下有病,当思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已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甚验。笃信,精思行之,病无不愈。
165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166
十三、脾胀病候
167
脾胀病者,是脾虚为风邪所乘,正气与邪气交结,令脾气不宣调,拥聚而胀也。其病喜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胜衣也。
168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169
一、心痛候
170
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
171
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
172
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
173
又,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手少阴心之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174
又,诸脏虚受病,气乘于心者,亦令心痛,则心下急痛,谓之脾心痛也。
175
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
176
肾之经,足少阴是也,与膀胱合;膀胱之经,足太阳是也。此二经俱虚而逆,逆气乘心而痛者,其状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为肾心痛也。
177
诊其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关上脉紧,心下苦痛。左手寸口脉沉,则为阴绝;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
178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179
二、久心痛候
180
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181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182
三、心悬急懊痛候
183
心与小肠,合为表里,俱象于火,而火为阳气也。心为诸脏主,故正经不受邪。若为邪所伤而痛,即死。若支别络脉为风邪所乘而痛,则经久成疹。其痛悬急懊者,是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
184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185
四、心痛多唾候
186
心痛而多唾者,停饮乘心之络故也。停饮者,水液之所为也。心气通于舌,心与小肠合,俱象火;小肠,心之腑也,其水气下行于小肠,为溲便,则心络无有停饮也。膀胱与肾俱象水,膀胱为肾之腑,主藏津液;肾之液上为唾,肾气下通于阴,若腑脏和平,则水液下流宣利;若冷热相乘,致腑脏不调,津液水饮停积,上迫于心,令心气不宣畅,故痛而多唾也。
187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188
五、心痛不能饮食候
189
心痛而不能饮食者,积冷在内,客于脾而乘心络故也。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于心,阴阳相乘,冷热相击,故令痛也。脾主消水谷,冷气客之,则脾气冷弱,不胜于水谷也。心为火,脾为土,是母子也,俱为邪所乘,故痛,复不能饮食也。
190
卷之十六 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191
一、腹痛候
192
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其有阴气搏于阴经者,则腹痛而肠鸣,谓之寒中。是阳气不足,阴气有馀者也。
193
诊其寸口脉沉而紧,则腹痛。尺脉紧,脐下痛。脉沉迟,腹痛。脉来触触者,少腹痛。
194
脉阴弦,则腹痛。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脉当沉。若细而反浮大,故当愈矣。其人不即愈者,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195
《养生方·导引法》云:治股、胫、手臂痛法:屈一胫、臂中所痛者,正偃卧,口鼻闭气,腹痛,以意推之,想气往至痛上,俱热即愈。
196
又云: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197
又云:正偃卧,以口徐徐纳气,以鼻出之。除里急。饱食后咽气数十,令温中;若气寒者,使人乾呕腹痛。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又云: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198
卷之十六 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199
二、久腹痛候
200
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是冷搏于阴经,令阳气不足,阴气有馀也。寒中久痛不瘥,冷入于大肠,则变下痢。
201
所以然者,肠鸣气虚故也,肠虚则泄,故变下痢也。
202
卷之十六 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203
三、腹胀候
204
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拥,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
205
诊其脉,右手寸口气口以前,手阳明经也,脉浮为阳,按之牢强,谓之为实。阳实者,病腹满,气喘嗽。右手关上脉,足太阴经也,阴实者,病腹胀满,烦扰不得卧也;关脉实,即腹满响;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内,腹胀急,心内澹澹,食欲呕逆;关脉浮,腹满不欲食,脉浮为是虚满。
206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足少阴经。沉者为阴,阴实者,病苦小腹满。左手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腹胀善鸣。左手关后尺中脉浮为阳,阳实者,膀胱实也,苦少腹满,引腰痛。脉来外涩者,为奔腹胀满也,病苦腹满而喘。
207
脉反滑利而沉,皆为逆,死不治。腹胀脉浮者生,虚小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208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坐,住心,卷两手,发心向下,左右手摇臂,递互欹身,尽膊势,卷头筑肚,两手冲脉至脐下,来去三七。渐去腹胀肚急闷,食不消化。
209
又云:腹中苦胀,有寒,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
210
又云:若腹中满,食饮苦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满吐之,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211
又云:端坐,伸腰,口纳气数十。除腹满、食饮过饱、寒热、腹中痛病。
212
又云:两手向身侧一向,偏相极势;发顶足,气散下,欲似烂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来三七;始正身,前后转动膊腰七。去腹肚胀,膀胱、腰脊臂冷,血脉急强,悸也。
213
又云:苦腹内满,饮食善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
214
又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始得左回右转三七。和气如用,要用身内一百一十三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动脉摇筋,气血布泽,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和气在用。头动转摇振,手气向上,心气向下,分明知去知来。莫问平手、欹腰,转身,摩气,屈蹙迥动,尽,心气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气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气乱。
215
卷之十六 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216
四、久腹胀候
217
久腹胀者,此由风冷邪气在腹内不散,与脏腑相搏,脾虚故胀。其胀不已,连滞停积,时瘥时发,则成久胀也。久胀不已,则食不消而变下痢。所以然者,脾胃为表里,脾主消水谷,胃为水谷之海,脾虚,寒气积久,脾气衰弱,故食不消也。而冷移入大肠,大肠为水谷糟粕之道路,虚而受冷,故变为痢也。
218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219
一、心腹痛候
220
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
221
诊其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手厥阴经也,沉者为阴,阴虚者,病苦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心腹病痛,不得息。脉细小者生,大坚疾者死。心腹痛,脉沉细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222
《养生方·导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净以鸡鸣,安身卧,嗽口三咽之。
223
调五脏,杀蛊虫,治心腹痛,令人长生。
224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225
二、久心腹痛候
226
久心腹痛者,由寒客于腑脏之间,与血气相搏,随气上下,攻击心腹,绞结而痛。脏气虚,邪气盛,停积成疹,发作有时,为久心腹痛也。然心腹久痛,冷气结聚,连年积岁,日月过深,变为寒疝。
227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228
三、心腹相引痛候
229
心腹相引痛者,足太阴之经与络俱虚,为寒冷邪气所乘故也。足太阴是脾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上循属脾,络胃;其支脉,复从胃别上注心。经入于胃,络注于心。此二脉俱虚,为邪所乘,正气与邪气交争,在于经则胃脘急痛,在于络则心下急痛。经络之气往来,邪正相击,在于其间,所以心腹相引痛也。
230
太阴厥逆, 急挛,心腹引于腹也。
231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232
四、心腹胀候
233
心腹胀者,脏虚而邪气客之,乘于心脾故也。足太阴脾之经也,脾虚则胀;足少阴肾之经也,其脉起于足小指之下,循行上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入肺;其支者,从肺出络于心。脏虚,邪气客于二经,与正气相搏,积聚在内,气并于脾,脾虚则胀,故令心腹烦满,气急而胀也。
234
诊其脉,迟而滑者,胀满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235
《养生方·导引法》云:伸右胫,屈左膝,内压之,五息。引脾,去心腹寒热,胸臆邪胀。根据经为之,引脾中热气出,去心腹中寒热,胸臆中邪气胀满。久行,无有寒热、时节之所中伤,名为真人之方。
236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237
五、久心腹胀候
238
久心腹胀者,由腑脏不调,寒气乘之,入并于心脾,脾虚则胀,停积成疹,有时发动,故为久也。久胀不已,脾虚寒气积,胃气亦冷。脾与胃为表里也,此则腑脏俱冷,令饮食不消;若寒移入大肠,则变下痢。
239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240
六、胸胁痛候
241
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足少阳胆之经也,其支脉从目兑贯目,下行至胸,循胁里。足厥阴肝之经也,其脉起足大指丛毛,上循入腹,贯膈,布胁肋。足少阴肾之经也,其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242
诊其寸口脉弦而滑,弦即为痛,滑即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跃。弦滑相搏,即胸胁抢息痛也。
243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244
七、卒苦烦满叉胸胁痛欲死候
245
此由手少阳之络脉虚,为风邪所乘故也。手少阳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入缺盆,布中,散络心包。风邪在其经,邪气迫于心络,心气不得宣畅,故烦满;乍上攻于胸,或下引于胁,故烦满而叉胸胁痛也。若经久,邪气留连,搏于脏则成积,搏于腑则成聚也。
246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47
一、水谷痢候
248
水谷痢者,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在肌肉之内,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而邪气乘之,故为水谷痢也。
249
脾与胃为表里,胃者,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脏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气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为荣卫,中养脏腑,充实肌肤。大肠,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水谷之精,化为血气,行于经脉,其糟粕行于大肠也。肺与大肠为表里,而肺主气,其候身之皮毛。春阳气虽在表,而血气尚弱,其饮食居处,运动劳役,血气虚者,则为风邪所伤,客在肌肉之间,后因脾胃气虚,风邪又乘虚而进入于肠胃,其脾气弱,则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结聚而变为痢也。
250
又新食竟取风,名为胃风。其状,恶风,头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腹满,形瘦腹大,失衣则 满,食寒则洞泄。其洞泄者,痢无度也,若胃气竭者,痢绝则死。
251
诊其脉微,手足寒,难治也;脉大,手足温,易治。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也。脉绝而手足寒者死,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脉缓时小结生,洪大数者死。悬绝而涩者死,细微而涩者、紧大而滑者死,得代绝脉者亦死。
252
养生方》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精。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253
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枣,发痈疖。不尔,发寒热,变黄胆,又为泄痢。
254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55
二、久水谷痢候
256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
257
然痢久则变呕哕。胃弱气逆不下食,故呕逆也。气逆而外冷气乘之,与胃气相折不通,故哕也。
258
呕又变为 ,虫动食于五脏也。凡诸虫在人腹内,居肠胃之间。痢则肠胃虚弱,虫动侵食,若上食于脏,则心闷,齿龈紫黑,唇白齿龈生疮;下食于肛门,则谷道伤烂而开也。
259
亦有变为水肿。所以然者,水气入胃,肠虚则泄。大肠金也,脾土也,金土母子也。脾候身之肌肉,性本克消水谷也。痢由脾弱肠虚,金土气衰,母子俱病,不复相扶,不能克水,致水气流溢,浸渍肌肉,故变肿也。
260
亦有不及成肿而五脏伤败,水血并下,而五脏五色随之而出,谓之五液俱下也。凡如此者多死,而呕、哕、肿、 ,治之时有瘥者。若五液俱下者必死,五脏伤败故也。
261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62
三、赤白痢候
263
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肠虚则泄,故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于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重者,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鱼脂脑,世谓之鱼脑痢也。
264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65
四、久赤白痢候
266
久赤白痢者,是冷热不调,热乘于血,血渗肠间,与津液相杂而下。甚者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久不瘥也。
267
凡痢久不瘥,脾胃虚弱,则变呕哕。胃弱气逆,故呕也;气逆而外有冷折之,不通故哕亦变为 ,虫食人五脏也。三尸九虫,常居人肠胃,肠胃虚则动,上食于五脏,则心懊而闷,齿龈、唇口并生疮;下食于肠,则肛门伤烂,而谷道开也。轻者可治,重者
268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69
五、赤痢候
270
此由肠胃虚弱,为风邪所伤,则挟热,热乘于血,则血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
271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72
六、久赤痢候
273
久赤痢者,由体虚热乘于血,血渗肠间,故痢赤。肠胃虚,不平复,其热不退,故经久不瘥。胃气逆,则变呕哕也。胃虚谷气衰,虫动侵食,则变为 。
274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75
七、血痢候
276
血痢者,热毒折于血,血渗入大肠故也。血之随气,循环经络,通行脏腑,常无停积。
277
毒热气乘之,遇肠虚者,血渗入于肠,肠虚则泄,故为血痢也。身热者死,身寒者生。
278
诊其关上脉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数升也。
279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80
八、久血痢候
281
此由体虚受热,热折于血,血渗入肠,故成血痢。热不歇,胃虚不复,故痢血久不瘥,多变呕哕及为湿 。
282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83
九、脓血痢候
284
夫春阳气在表,人运动劳役,腠理则开。血气虚者伤于风,至夏又热气乘之,血性得热则流散。其遇大肠虚,血渗入焉,与肠间津液相搏,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肠虚则泄,故成脓血痢也。所以夏月多苦脓血痢,肠胃虚也。
285
其脾脉微涩者,为内溃,多下血脓。又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脉微小者生,实急者死。脉沉细虚迟者生,数疾大而有热者死。
286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87
十、久脓血痢候
288
久脓血痢者,热毒乘经络,血渗肠内,则变为脓血痢。热久不歇,肠胃转虚,故痢久不断,皆变成湿 及呕哕也。
289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90
十一、冷痢候
291
冷痢者,由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虚则泄,故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并皆为冷痢。色黄、色赤,并是热也。故痢色白,食不消,谓之寒中也。
292
诊其脉,沉则生,浮则死也。
293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94
十二、久冷痢候
295
久冷痢者,由肠虚而寒积,故冷痢久不断也。而廪丘公说云:诸下悉寒也。凡人肠中大便,有寒则常鸭溏,有热则傧硬。人见病身体发热而下,便谓热下,非也。平常恒自将节,饮食衣被调适,其人无宿寒者,大便自调。强人适发越,薄衣冷冻饮料食,表有热不觉里冷,而胃内潜冷,冷即下也。今始发热而下,当与理中汤加大附子一枚,连服三四剂,重覆令微汗出,微汗出则热除,不复思冷,胃气温暖,下与发热俱瘳矣。
296
宿寒之家,其人常自患冷。蹑湿地,若足踏冻地,或衣被薄,皆发。风下最恶,何谓风下?当风吹腰腹,冷气彻里而暴下者,难治也。
297
久痢,胃虚气逆则变呕;呕而气逆,遇冷折之,气逆不通则变哕。亦变湿 也,胃虚虫动故也。
298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299
十三、热痢候
300
此由肠胃虚弱,风邪挟热乘之,肠虚则泄,故为热痢也,其色黄。若热甚,黄而赤也。
301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02
十四、久热痢候
303
此由肠虚热积,其痢连滞,故久不瘥也。痢久,胃气虚则变呕;呕而气逆,遇冷折之,气不通则变哕。亦变湿 也,胃虚虫动故也。
304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05
十五、冷热痢候
306
夫冷热痢者,由肠胃虚弱,宿有寒,而为寒热所伤,冷热相乘,其痢乍黄乍白是也。若热搏于血,血渗肠间,则变为血痢也。而冷伏肠内,搏津液,则变凝白,则成白滞,亦变赤白痢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307
《养生方·导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引气,以息内腹,徐吹息。以鼻引气,气足复前即愈。其有热者,微呼以去之。
308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09
十六、杂痢候
310
杂痢,谓痢色无定,或水谷,或脓血,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变杂无常,或杂色相兼而痢也。挟热则黄赤,热甚则变脓血也;冷则白,冷甚则青黑,皆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胃气虚,故变易。
311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12
十七、休息痢候
313
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因痢积久,或冷气,或热气乘之,气动于饮,则饮动,而肠虚受之,故为痢也。冷热气调,其饮则静,而痢亦休也。肠胃虚弱,易为冷热,其邪气或动或静,故其痢乍发乍止,谓之休息痢也。
314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15
十八、白滞痢候
316
白滞痢者,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滞痢也。
317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18
十九、痢如膏候
319
痢如膏者,是由脏腑虚冷,冷气入于大肠成痢,冷气积肠,又虚滑,脂凝如膏也。
320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21
二十、蛊注痢候
322
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大肠虚者,毒瓦斯乘之,毒瓦斯挟热,与血相搏,则成血痢也。毒瓦斯侵食于脏腑,如病蛊注之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鸡肝,与血杂下是也。
323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24
二十一、肠蛊痢候
325
肠蛊痢者,冷热之气入在肠间,先下赤,后下白,连年不愈,侵伤于脏腑,下血杂白,如病蛊之状,名为肠蛊痢也。
326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27
二十二、下痢便肠垢候
328
肠垢者,肠间津汁垢腻也。由热痢蕴积,肠间虚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肠垢也。
329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30
二十三、不伏水土痢候
331
夫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332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33
二十四、呕逆吐痢候
334
呕逆吐痢者,由肠胃虚,邪气并之,脏腑之气自相乘克也。《脉经》云:心乘肝则吐痢。心,火也;肝,木也;火木,子母也。火乘于木,子扶母也,此为二脏偏实也。大肠,金也;胃,土也;金土,母子也。大肠虚则金气衰微,不能扶土,致令胃气虚弱,此两腑偏虚也。木性克土,火性克金,是为火木相扶,心肝俱盛;而金畏于火,土畏于木,则为肠胃皆弱。肠虚弱则泄痢,胃虚弱则呕吐,故呕逆而复吐痢也。
335
诊其关上脉数,其人吐。跗阳脉微而涩,微则下痢,涩即吐逆也。
336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37
二十五、痢兼烦候
338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因饮食不节,肠胃虚弱,邪气乘之,则变为痢。痢则腑脏俱虚,水气相并,上乘于心,心气不宣畅,痞满在内,故令痢而兼烦者也。
339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40
二十六、痢兼渴候
341
夫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津液,以养脏腑。脏腑虚,受风邪,邪入于肠胃,故痢。痢则津液空竭,腑脏虚燥,故痢而兼渴也。渴而引饮,则痢不止,翻益水气,脾胃已虚,不能克消水,水气流溢,浸渍肌肉,则变肿也。
342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43
二十七、下痢口中及肠内生疮候
344
凡痢,口里生疮,则肠间亦有疮也。所以知者,犹如伤寒热病,胃烂身则发疮也。此由挟热痢,脏虚热气内结,则疮生肠间;热气上冲,则疮生口里。然肠间、口里生疮,皆胃之虚热也。胃虚谷气弱,则九虫、三尸发动,则变成 。
345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46
二十八、痢兼肿候
347
痢兼肿者,是痢久脾虚,水气在于肌肉之所为也。脾与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胃为水谷之海,而以脾气克消水谷也。风邪在内,肠胃虚弱,则水谷变为痢也。膀胱与肾合,俱象水,膀胱为津液之腑。小肠与心合,俱象火,而津液之水行于小肠,下为小便也。土性本克水,今因痢,脾胃虚弱,土气衰微,不能克制于水,致令水得妄行,不流于小肠而浸渍脏腑,散流皮肤,与气相搏,腠理壅闭,故痢而肿也。
348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49
二十九、痢谷道肿痛候
350
是由风冷客于肠胃,肠胃虚则痢。痢久肠虚,风邪客于肛门,邪气与真气相搏,故令肿
351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52
三十、痢后虚烦候
353
夫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肠,故痢。痢后虚烦者,由腑脏尚虚,而气内搏之所为也。水谷之精,以养脏腑,痢则水谷减耗,致令腑脏微弱。痢断之后,气未调理,不能宣畅,则肤腠还相搏脏腑。脏腑既虚,而使气还相搏,故令虚烦。
354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55
三十一、痢后肿候
356
痢后肿,由脾胃尚虚,肌肉为风水所乘故也。脾胃虚弱,受于风邪,则水谷变成痢。脾与胃为表里,俱象土,胃为水谷之海,脾候肌肉,土性克水。而痢者,则脾胃虚弱,土气衰微,不能克水,令水妄行,散溢肌肉。痢虽得断,水犹未消,肌肉先受风邪,风水相搏,肤腠闭密而成肿也。
357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58
三十二、痢后不能食候
359
痢后不能食,由脾胃虚弱,气逆胸间之所为也。风邪入于肠胃而痢,痢则水谷减耗,脾胃虚弱。痢断之后,脾胃尚虚,不胜于食,邪搏于气,逆上,胃弱不能食也。
360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61
三十三、痢后腹痛候
362
痢后腹痛者,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肠胃,则痢后腹痛。是脏气犹虚,风冷馀热未尽,脏腑未平腹,冷气在内,与脏腑相搏,真邪相击,故令腹痛也。
363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64
三十四、痢后心下逆满候
365
痢后而心下逆满,此由脏虚,心下有停饮,气逆乘之所为也。风邪入肠胃则下痢,下痢则腑脏虚弱。痢断之后,腑脏犹未调和,邪气尚不消尽,邪乘于气则气逆,与饮食相搏而上,故令心下逆满也。
366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67
三十五、脱肛候
368
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痢而用气KT ,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脱肛也。
369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70
三十六、大下后哕候
371
夫风冷在内,入于肠胃则成大下。下断之后,脾胃虚,气逆,遇冷折之,其气不通,则令哕也。
372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73
三十七、谷道生疮候
374
谷道、肛门,大肠之候也。大肠虚热,其气热结肛门,故令生疮。
375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76
三十八、谷道虫候
377
谷道虫者,由胃弱肠虚而蛲虫下乘之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之内一虫也,在于肠间。若腑脏气实,则虫不妄动,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重者侵食肛门疮烂。
378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79
三十九、谷道痒候
380
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蛲虫状极细微,形如今之蜗虫状也。
381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382
四十、谷道赤痛候
383
肛门为大肠之候,其气虚,为风热所乘,热气击搏,故令谷道赤痛也。
URN: ctp:ws907203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