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该资料的标点符号由人工智能制作。此过程难免引入错误;若遇到标点错误,敬请自行修改。
1
钦定四库全书
2
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
3
经籍考》
4
5
《宋史艺文志》:《礼类》一百十三部,一千三百九十九卷不著録者二十六部,四百六十九卷。辽、金、元三史,不立《艺文志》,散见各纪传中。《明史艺文志》:礼类》一百七部,一千一百二十一卷等。谨案马端临所载《礼经》次第,《仪礼》在前,《周礼》、《礼记》在后,今仍其旧。
6
7
陆佃《仪礼义》十七卷
8
佃,字农师,山隂人。熙宁进士,累官尚书左丞。杨复仪礼图》十七卷,附《仪礼旁通图》一卷。复字茂才,号信斋,福州人,赠文林郎。
9
复《自序畧》曰:学者多苦《仪礼》难读,虽韩昌黎亦云:何为其难也,莫难明于《易》,可以象而求,莫难读于《礼》,可以图而见,图亦象也。曩从先师朱文公读《仪礼》,求其解而不可得,则拟为图以象之,图存而仪显。凡位之先后,秩序物之轻重,权衡礼之恭逊,文明仁之忠厚,恳至义之时,措从宜智之文理密察,精粗本末,昭然可见。严陵赵彦肃尝作《特牲少牢二礼图》,质之先师,先师喜曰:更得冠昏图及堂室制度,并考之乃为佳耳。葢《仪礼》原未有图,故先师欲与学者考定以成之也。复今所图者,则髙堂生十七卷之书也。厘为《家》、《乡》、《邦国》、《王朝、䘮祭礼,则因先师《经传通解》之义例,附《仪礼》旁通,图于其后,则制度名物之总要也,庶几其或有以得先师之心焉。
10
陈普序畧曰:大渊献之嵗,昭武谢子祥刋《仪礼本经十七篇,及信斋杨氏图成,奕然孔壁,淹中之出世也。秦、汉以来十七篇,赖髙堂生、郑注、贾疏千有馀年,緜緜如丝,而荆舒王氏加践籍之举,子不习书史,不陈晦翁勉斋信斋,师弟之扶持,力倍于髙堂生郑贾心与周孔、顔孟同其劳,亦仅不灭而已。子祥之书,救焚拯溺之功,景星庆云之瑞。是经虽微,士冠昏䘮,祭卿相见大夫祭幸皆无恙,天子诸侯亦幸存一二,故晦翁通解勉斋䘮礼,信斋祭礼,得以为依据三十九篇,駸駸乎不亡矣。然则十七篇之存,固亦有天意,废之者有馀,罪兴之者诚有莫大之功也。三百之数不可考以图概之三十九篇,疑可得三千,在三百中亦可举其旁通图名物制度尤明,尽合十七篇图而熟之,既无昌黎难读之患,而古人太平之具,一朝而在我矣。
11
等谨案,复有仪礼经传通解,续十四卷,已见马考注中,兹不复载。
12
魏了翁仪礼要义》五十卷
13
了翁见《易类》
14
15
敖继公仪礼集说》十七卷
16
继公字君善,福建长乐人,寓居湖州。邃通经术,赵孟俯师事之,平章髙彦敬荐于朝,授信州教授。继公《自序》曰:周公此书,乃为侯国而作,而王朝之礼不与焉。何以知其然也?书中十七篇,冠昏、相见、乡饮、乡射、士䘮、既夕》、《士虞、特牲》、《馈食》凡九篇,皆言侯国之士。礼少牢馈食》上、下二篇,皆言侯国之大夫。礼聘食燕、大射》四篇,皆言诸侯之礼。惟《觐礼》一篇,则言诸侯朝天子之礼,然主于诸侯而言也。䘮服篇》中言诸侯及公子、大夫、士之服详矣,其间虽有诸侯与诸侯之大夫为天子之服,然亦主于诸侯,与其大夫而言也。然则圣人必为侯国作此书者,何也?夫子有言曰:夫礼必本于天,淆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䘮,祭冠、昏、射御,朝聘,圣人以礼守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以夫子此言证之,则是书也,圣人以其为正,天下之具也欤?故当是时,天下五等之国,莫不寳守是书而藏之,有司以为典籍无事,则其君臣相与讲明之,有事则皆据此以行礼,又且班之于其国以教其人,此有周之时,所以国无异礼,家无殊俗,兵寝刑措,以跻太平者乎?其后王室衰微,诸侯不道,恶典籍之不便于已而皆去之,则其向之受于王朝者,不复藏于有司矣。向之藏于有司者,或私传于民间矣,此十七篇所以不絶如綫,而幸存以至今日也。或曰此十七篇为侯国之书固也,岂其本数但如是而已乎?抑或有遗亡而不具者乎?曰:是不可知也。经之言士礼特详,其于大夫则但见其祭祀耳,而其昏礼䘮礼则无闻焉,此必其遗亡也。公食大夫礼云设洗如飨,谓如其公飨大夫之礼也,而今之经乃无是礼焉。又诸侯之有觐礼,但用于王朝耳,若其邦交,亦有相朝相飨相食之礼,又诸侯亦当有䘮礼祭礼,而今皆无闻焉,是亦其亡逸者也。然此但以经之所常言礼之所可推者而知之,况其间又有不尽然者乎?则是经之篇数,本不止于十七,亦可见矣,但不知诸侯既去,其籍之后即失之耶?抑传之民,间久而后失也,是皆不可得而考矣。
17
又后《序》曰:「《礼》古经十七篇,其十三篇之后皆有记,四篇则无之。四篇者,士相见《大射》、《少牢》上下也,以意度之,此四篇未必无记,或有之而亡逸耳。夫记者,乃后人述其所闻,以足经意者也。旧各置之于其本篇之后者,所以尊经而不敢与之杂也。朱子作《仪礼》,经解,乃始以记文分属于经文,毎条之下,谓以从简便。予作《集说》,而于此则不能从也。何以言之?《仪礼》诸篇之说,有特为一条而发者,有兼为两条而发者,亦有兼为数条而发者,亦有经义之外别见他礼者。若其但为一条而发者,固可用《通解》之例矣。非是则未见其可也。何则?通解之书规模大而篇数繁,其记文有不可附于本条毎篇之下者,则或于其篇末见之,否则于他篇附之。故虽未必尽如其所谓以从简便之说,而于其记文亦皆包括而无所遗也。然以《记》者之意考之,则亦不为无少异矣。予之所撰,但十七篇之集说耳。若亦用此法,则所遗不既多乎?故不若仍旧贯之为愈,而不敢效朱子通解之为也。
18
张萱曰:敖注多仍旧文,与朱子通解稍异。呉澄《仪礼逸经》二卷
19
澄见《易》类。
20
澄《自序》曰:汉兴髙堂生得《仪礼》十七篇,后鲁恭王壊孔子宅,得古文《礼经》于壁中,凡五十六篇。河间献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馀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谓之《逸礼》。哀帝初,刘歆欲以列之学官,诸博士不肯置对,竟不得立。孔、郑所引《逸礼》中溜礼、禘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皆其篇也。唐初犹存诸儒曽不以为意,遂至于亡。今所纂八篇,其二取之《小戴,记其三,取之《大戴记》其三取之郑氏。注:「奔䘮也,中溜也,禘于太庙也,王居明堂也」,固得《逸礼》三十九篇之四,而投壶之类,未有考焉」。疑古礼逸者甚多,不止于三十九篇也。《投壶奔䘮篇》首与《仪礼》诸篇之体,如一公冠等三篇,虽已不存此例,葢作《记》者删取其要以入《记》,非复正经全篇矣。投壶大小戴不同奔䘮,与《逸礼》亦异。则知此二篇亦经刋削,但未如《公》《冠》等篇之甚耳。五篇之《经》文,殆皆不完,然实为《礼经》之正篇,则不可以其不完而摈之于《记》。故特纂为逸经以续十七篇之末。至若《中溜以下三篇,其经亡矣,而篇题仅见于注家。片言只字之未冺者,犹必收拾而不敢遗,亦我爱其礼之意也。
21
22
林烈乡射礼仪节无卷
23
烈,福州人。
24
烈自序曰:尝于其乡之嵩阳社创设射圃,择子弟一百七十三人,毎月朔望,行古乡射之礼,因作是书。
25
郝敬仪礼节解》十七卷
26
敬见《易类》
27
朱朝瑛《读仪礼畧记》十七卷
28
朝瑛见《易类》
29
以上仪礼
30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
URN: ctp:ws970969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