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检索 "天会五年四月甲子 (1127/5/17)"
檢索內容:
检索范围: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条件: 包含字词“天会五年四月甲子 (1127/5/17)”
Total 2

卷五十九

58
甲子,迎元佑皇后于私第,入居延福宫。邦昌遣蒋师愈等斋咨目至大元帅府,及书至,王询于师愈等所以来之因,对曰:「邦昌先遣使臣李兴、潘谨焘等未回,闻有元帅府探兵入城,因知大王在济,故遣师愈等来。」是日,谨焘及兴斋伪尚书省札子至云。《纪事本末卷百五十。原注四月二日奉面旨,差往济、郓等处访寻康王所在,仰逐处州郡守臣等具军法文状申尚书省。又二年四月二日札后有王时雍、李回二押字。王问二圣,皆如所闻;又问邦昌所服,曰红袍、玉带、帽子。王掩泣,左右皆流涕。即以札子付谨焘等,回曰:大元帅府令差使臣潘谨焘、李兴体问京城,访闻二圣曾幸金营,于甚日还京,有脱金营来者,供具不一。京城即无报应文字,未审在京系是何人主管事务,仰开封府具军法人状来,伺候行遣。众以为得体。案:四月二日乃辛酉也,在甲子前。原本此二条并附甲子日后,盖注文也。邦昌及康王》咨目全文,载见《北盟会编》,而并系于是月七日丙寅,疑与下文吴何事相混。邦昌遣蒋师愈、蔡琳、程僎等斋咨目于康王曰:邦昌伏自拜违,已而北去,所遭祸难,不可备详。仰惟王慈,必蒙矜悯。昨自燕山,九月馀日,金师再举之后,杳不闻耗。至冬腊月二十日还阙,以今年正月十五日还城,外方知国家祸变之酷。主上蒙尘于郊外,凡使人一行,尽留不遣。二月七日,又闻宣金酋之令,遂迁二帝、皇太子及上皇皇后以下后妃嫔御、诸王公、帝姬并宗室近属皆出,六宫遂空。既而又欲洗城,焚烧宗庙社稷,百万生灵,分为鱼肉。俄然俾推异姓,方免屠城,庙、社、景灵宫乃不烧毁。寻奉少帝御笔,付孙傅等,令并依元帅指挥,方为长计,无拘旧分,妄为祸福,速招连累。于时公卿士大夫号恸于军前,以救君父;而邦昌对二太子哀号擗踊,以身投地,绝而复苏,敌执酋命,终莫能回。度非口舌可争,则以首触柱;求死不能,又缘甲士防虞,昼夜监守,虽欲引绳挥刃,赴井投河,皆不可得。岂谓城中之人,相与逃死,乃嫁大祸于一身,变出不测,死安足惜!忽刘彦宗等斋城中文字,与吴开、莫俦俱至,邦昌呵责彦宗,又对众骂城中文武百官,为自免之计,逼人以首恶之名,皆受国恩,一旦如此,曾不如蛇雀尚知报恩;我若有兵,定与大金相抗,不共戴天。彦宗等语塞而退。邦昌遂不复饮食,六七日垂危。而百官陈述祸福,谓事已至此,虽臣民尽死,莫能回二帝之迁,惟有从权。且与承当此事,则存宗庙,保社稷,景灵设像,皆得无虞,而一城文武百官,亿万生灵,皆得性命可为后图,岂非忠孝之大也?若坚持一节,以就死地,而坏了后事,累及二帝,岂得为忠臣乎?邦昌身为宰辅,世荷大恩而不能报,主辱而不能死,复何面目以见士民?然念兴复之计,有在于从权,以济大事,故遂忍死于此,欲追二帝之还,而报之殿下也。兹幸金骑已退,道路可通,故差刑议曹之婿蒋师愈、本府内知蔡琳、承务郎程僎斋此,以明本心。今则社稷不坠,庙主如故,祖宗神御,皆幸全存。伏惟殿下盛德在躬,四海系望,愿宽悲痛,以幸臣民。续次差谢克家等间道赍玉玺一纽诣行府,当别贡陈。初夏方暄,更乞倍保王重,邦昌无任瞻望激切之至。四月五日,邦昌惶恐咨目上覆康国大王殿下。又康王咨目曰:构咨目上太宰相公阁下:天降大祸,不使构前期殒灭,而使闻君亲之流离,见宗族之荡覆,肝心摧裂,涕泪不禁,穷天下之楚毒,不足为喻。便欲引绳伏刃,而二圣之銮舆未复,四方之兵马大集,将士忠愤,责以大义,故饮泣忍死,力图奉迎。今河北、河东忠义之兵数逾百万,预使邀迎,率皆响应,蚤夜以觊,闻人足音而跫然。念与相公去岁同处贼营,从容浃月,自谓知心,故此来之事,闻流言而不信,士大夫将佐,亦皆云尔。今奉来教,备陈始终,有伊尹之志,达周公之权,然后知所期不谬。天或悔祸,可觊二圣之复。所论遣谢克家之意,读之愕然失措,其何敢承?愿皆缄藏内府,责在守者,俟銮舆归而上之。九庙之不毁,生灵之获全,相公之功,已不愧于伊周矣。构方身率士卒,图援父兄,愿相公协忠尽力,奉迎二圣,复还中都,克终伊周之志。构虽身膏贼手,受赐而死矣!气令渐热,伏惟钧候动止康裕。方寸方乱,修谢不能多及。构咨目上太宰相公阁下。遣成忠郎黄永锡斋诣邦昌前投下,且令观变。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