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全篇主题清晰,章句文理一脉相承,层层推进,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几乎是句句引经,字字用典。出典包括《易经》《淮南子》《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史记》《神农本草经》《管子》《韩非子》《庄子》《汉书》。《千字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纳自然、历史、社会常识,寓意深刻、结构清晰、语言简明优美,可以说是一首四言长诗。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之重要啓蒙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千字文》是其他几篇也公认为不错的训蒙读物不能比的。所以历代书法家都竞相书写,如智永、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俯、文徵明等都有留传至今的帖本。同时在汉字文化圈各国也受到重视。
创作背景
中国很早就出现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出现的有《仓颉篇》《爰历篇》,汉代则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代有《埤苍》《广苍》《始学篇》等,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影响后世,其馀影响不大,《急就章》虽是《仓颉篇》之后较为突出的小学之书,但流传中出现种种问题,其权威性到南北朝时已大不如前,这一时期出现的启蒙读物如《庭诰》《诂幼》之类,可读性有限。《千字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
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锺繇曾写过一篇《千字文》,但毁于西晋的动乱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编缀过一篇,但文理音韵皆不佳。李倬《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为教育子侄,命大臣殷铁石模次王羲之书碣碑石的字迹,又要求拓出互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以赐八王。殷铁石拓出后,此千馀字互不联属,梁武帝又命令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句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竟一夜编成。
构成
《千字文》由「天地玄黄」到「焉哉乎也」,总共250个隔句押韵的四字短句构成,内容包含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伦理,整篇文章一字都不重复。清人汪啸尹、孙谦益认为《千字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开始讲起,讲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太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最后以人类社会的出现和王道政治作为结尾;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第三部分讲述与王朝统治有关的问题,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最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第四部分主要描绘恬淡的民间田园生活,讲述君子治家处身之道。
千字文此文分为八段的文(古时不押韵的文不称文,只能算作「笔」,押韵的才算「文」,故千字文乃是一长文),它的第一段以二十七联为文,全押「下平」(按广韵一书,除「圣」此字于韵补内才找到,音成。),此文也分为四段解释,由「天地玄黄」(二句四字文为一联)至「鳞潜羽翔」共九联,玄为黑色中带红,所以首句是指大地的产生,第三联是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非是收藏食物。春秋时期才确定二十八宿(音秀),以此为本计算产生出古四分历,所以亦因此计算法,定出了闰年,律召(此非吕,召者公报,调阳解作律例。)菜重芥姜是指「主粮与辅食品」。第十至第十六联,以诉秦始王事迹,秦定出皇帝制度及三公九卿制度,废除舜(帝舜姓虞)及尧(尧号陶唐氏)的让贤为君制度,更想南、北统代称霸一体。第十七至二十六联,是述刘邦灭秦后,与功臣斩白马立盟誓,史称「白马之誓」,改以文治武,形成「布衣卿相」政治格局,达至辉煌的时代,此二十六联以「下平阳字韵及下平唐字韵」二韵,再以二十七下平清字韵为结。此文亦可说是告说皇知的治国之道也。
宋朝侍其玮(字良器)曾作《续千字文》。明朝徐渭(号青藤老人)曾作《集千字文》。清朝吴省兰题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太平天国亦有《御制千字诏》等,其《千字文》内容不同,但都以《千字文》为名。
千字文的道德观
千字文赞美五常之德,是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准则的,提倡「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的品德。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将孝道的仁爱之心扩展到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
书法作品
由于《千字文》字字不同,且流传广泛,故深受东亚各国书法家的青睐。《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内府收藏智永真迹二十三件,《千字文》便占十五件之多。
中国书法家智永(隋)、褚遂良(唐)、孙过庭(唐)、张旭(唐)、怀素(唐)、米元章(北宋)、高宗(南宋)、赵子昂(元)、文徵明(明)皆有著名的《千字文》书法作品。敦煌出土文书中也有《千字文》手本习字断片,可见最迟至7世纪利用《千字文》练习汉字书法已较普及。
日本书法家卷菱湖(江户)、市河米庵(江户)、贯名菘翁(江户)、日下部鸣鹤(明治)、小野鵞堂(明治)的《千字文》书法作品也很有名。
File:ZhiYong1000charcter.jpg|智永《真草千字文》
File:Han Ho-Cheonjamun.jpg|韩濩《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File:Classique mille carac.JPG|《十体千字文》
对朝鲜的影响
《千字文》曾作为许多国家的汉字初级读本。此读本传入朝鲜半岛的年代已不可考。
这本书与佛教的一起传入,被认为是汉字应用于朝鲜语言的推动力量。汉字一直是朝鲜唯一的文字,即使世宗大王于15世纪发布训民正音,而大多数的朝鲜学者仍然继续使用汉字至20世纪早期。
《千字文》用于儿童习字教学的历史始于1583年,即李朝宣祖命令韩濩将其刻成木版印刷之后。
《千字文》里的从「天」到「水」的44个字逐一记录在「常平通宝」的背面(朝鲜王朝时代朝鲜的铜钱)。
千字文以其特有的形式展现汉字,对每一个汉字来说,文字既体现其含义(训),也体现声音(音)。虽然朝鲜语言历经演变,辞汇相对应的训()在每一个版本里保持不变。当然同样成书于16世纪的光州版和韩石峰版《千字文》对个别汉字的解释有些许不同。韩石峰版与光州版训的变化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定义更加宽泛或者每个单独汉字的语义范围发生改变
• 先前的定义由同义字取代
• 部分语音发生改变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岀朝鲜固有词由「汉字语」所取代。但是,某些罕见的辞汇涵义可能是16世纪以前的朝鲜固有词的化石留存或者受到全罗道方言的影响。
对日本的影响
和迩吉师(王仁)作为传说中的百济中国学者,据说在应神天皇(370年-410年)统治时期将《千字文》连同10本《论语》传播到日本。但是如果当真如此那就是在《千字文》成书之前了。《日本书纪》却未言王仁自三韩将汉籍东传扶桑,仅言其太子菟道稚郎子习诸书于王仁而已。应神天皇十五年即公元284年,相当于西晋武帝十九年。这时百济国尚未成立,百济建国于公元345年。同时《千字文》作者周兴嗣卒于梁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应神天皇时,不可能有《千字文》传入日本。有些人认为这仅仅是传说,其他人则认为这反映一些事实。还有些假定那是另一个版本锺繇的《千字文》。《千字文》用来习字及练习书法。
千字文编号法
由于《千字文》流传广泛,且其文每个字皆不同,故该文广泛用来对事物进行编号。
比如像明清贡院号舍一般有数千间至上万间,按千字文编排序号。每间号舍外墙高八尺,门墙高六尺、宽三尺、深四尺,甚为狭窄。每间号舍一人,考试时答卷、吃住均在其中。
明朝收藏家项元汴,所收历代书画名迹不下千馀件,便是以千字文来作为藏品的收藏编号,编号字大多书于画幅右下角或卷后题识。
清朝彩票白鸽票玩法即以千字文前20句(每句4字,共80个字)当中选出20个字作谜底,让参赌者下注猜谜底。若参赌者顺利猜出全部20字,则可获得数百倍于赌注的奖金,而奖金根据猜对的程度而定,若只猜对4个字以下则赌注全部归庄家。
台湾早年将千字文用作国防部兵籍号码开头,以区分不同地区,例如:「天」代表北部地区,「地」代表中部地区,「玄」代表南部地区,「黄」代表东部地区,「宇」和「宙」则分别代表台北市和高雄市。而于现今台湾司法体系中,法院、地检署亦有以千字文来命名股别者,如端股等。
字数
《千字文》实录一千不重复汉字。
数字中的「三」「六」「七」、方位的「北」、季节的「春」、地理的「山」等常用字未包括其中。
38个字(昃、阙、柰、邙、稾、磻、乂、寔、虢、翦、碣、钜、邈、俶、陟、勑、皋、颻、鵾、绛、輶、攸、墙、飡、饫、纨、洁、炜、宴、烝、颡、笺、骧、嵇、璇、祜、劭、诮)不在台湾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的4808个字的范围内,23个字(乂邙劭昃柰纨俶凊烝祜陟寔洁饫炜翦虢輶磻縻颡颻骧)不在台湾大五码的5401个常用字的范围内,233个字不在日本常用汉字范围内。
由于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归并异体字,其简体字版只剩九百九十馀个相异汉字(具体数量因异体字的归属而有不同说法)。如下列字为进行合并者:
• 「发」、「发」并为「发」(周发殷汤;盖此身发)
• 「巨」、「钜」并为「巨」(剑号巨阙;钜野洞庭)
• 「昆」、「昆」并为「昆」(玉出昆岗;昆池碣石)
• 「戚」、「戚」并为「戚」(戚谢欢招;亲戚故旧)
• 「云」、「云」并为「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
• 「并」、「并」并为「并」(百郡秦并;并皆佳妙)
• 「洁」、「洁」并为「洁」(女慕贞洁;纨扇圆洁)
文本
轶事
• 胡适说他从五岁时就念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两句话,当了十年大学教授以后,还是不理解以上两句话的意思。
• 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高僧智永和尚,继承家风在云门寺练书三十年,书写真草《千字文》800馀本,分送浙东诸寺。因求书者众多,以至于住处门槛几次被踏穿,遂包以铁皮,人称「铁门槛」。其一生用笔无数,废笔盈积成筐,堆迭成丘,特撰写铭文,随同埋入土中,名为「退笔冢」。其所书真草《千字文》,乃王家嫡传,影响深远,西安碑林也有刻石。智永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贡献有二个方面:一为发「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学者宗匠;二为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之风,为《千字文》的流传起了很大的作用。
• 《梁史》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进行了艺术加工,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被提拔为佐撰国史。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