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检索 "皇佑二年六月丙寅 (1050/7/2)"
该资料的标点符号由人工智能制作。此过程难免引入错误;若遇到标点错误,敬请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检索范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条件: 包含字词“皇佑二年六月丙寅 (1050/7/2)”
Total 1

卷一百六十八

37
六月己未,内出御撰明堂乐八曲,以君、臣、民、事、物配属五音,凡二十声为一曲。用宫变、徵变者,天、地、人、四时为七音,凡三十声为一曲。以子母相生,凡二十八声为一曲,皆黄锺为均。又明堂月律五十七声为二曲,皆无射为均。又以二十声、二十八声、三十声为三曲,亦无射为均,皆自黄锺宫入无射。如合用四十八或五十七声,即依前谱次第成曲,其彻声自同本律。及御撰鼓吹警严曲、合宫歌,并肄于太常。案宋史乐志作「肄于太常」,原本「肄」字误作「𨽻」,今改正。丙寅,翰林学士承㫖王尧臣等言:「奉诏与太常参议阮逸所上编锺四清声谱法,请用之于明堂者。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锺,准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倍半。说者云:半者,准正声之半以为十二子声之锺,故有正声、子声各十二。子声,即清声也,其正管长者为均,自用正声。正管短者为均,则通用子声而成五音。然求声之法,本之于锺,故国语所谓度律均锺」者也。其编金石之法,则歴代不同,或以十九为一簴者,盖取十二锺当一月之辰,又加七律焉。或以二十一为一簴者,以一均声更加浊倍,或以十六为一簴者,以一均清、正为十四宫,商各置一副,是为县八用七也。或以二十四为一簴者,清正之声备,故唐制以十六数为小架,二十四为大架。天地、宗庙、朝㑹等各有所施,今太常、锺县十六者,旧传正声之外,有黄锺至夹锺,四清声,虽于图典未明所出,然考之实有义趣。盖自夷则至应锺四律为均之时,若尽用正声,则宫轻而商重,縁宫声以下,不容更有浊声。一均之中,宫弱商强,是为陵僭,故须用子声,乃得长短相叙,自角而下,亦循兹法,故夷则为宫,则黄锺为角。南吕为宫,则大吕为角,无射为宫,则黄锺为商,太簇为角。应锺为宫,则大吕为商、夹锺为角。盖黄锺、大吕、太簇、夹锺正律俱长,并当用清声,如此,则音律相谐而无所抗,此四清锺可用之验也。至他律为宫,其长短尊卑自序者,不当更以清声间之。自唐末多故,乐文堕缺,考击之法久已不传。今若使匏、土、丝、竹诸器尽求清声,即未见其法。又据大乐诸工所陈,自磬、箫、琴、和、巢笙五器本有清声,埙、篪、竽、筑、瑟五器本无清声,五弦阮、九弦琴则有太宗皇帝圣制谱法。至歌工引音极唱,止及黄锺清声。臣等参议,其清、正二声既有典据,理当施用。自今大乐奏夷则以下四均正律为宫之时,商、角依次并用清声,自馀八均尽如常法。至于丝、竹等诸器旧有清声者,令随钟石教习,本无清声者,案:原本脱去令随钟石教习,本无清声者」二句,文义未完,今据宋史乐志及薛应旗续通鉴增入。未可创意求法,且当如旧,惟歌者本用中声,故夏禹以声为律,明人皆可及,若强所不至,足累至和。请止以正声作歌,应合诸器,亦自是一音,别无差戾。其阮逸所上声谱,以清浊相应,先后互击,取音靡曼,近于郑声,不可用」。诏可。丁卯,以御撰黄锺五音五曲凡五十七声,下太常肄习之。戊辰,赠贵妃张氏母越国夫人曹氏曾祖旭为秘书丞,祖靖为祀部员外郎。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