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检索 "ctext:297878"
檢索內容:
检索范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条件: 提到“易原
Total 5

卷2 经部·易类二

3
牧之学出于种放,放出于陈抟,其源流与邵子之出于穆李者同。而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则与邵异。其学盛行于仁宗时。黄黎献作《略例隐诀》,吴秘作《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发明牧说。而叶昌龄则作《图义》以驳之,宋咸则作《王刘易辨》以攻之,李觏复有《删定易图论》。至蔡元定则以为与孔安国、刘歆所传不合,而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朱子从之,著《易学启蒙》。自是以后,若胡一桂、董楷、吴澄之书皆宗朱蔡,牧之图几于不传。此本为通志堂所刊,何焯以为自《道藏》录出。今考《道藏目录》,实在《洞真部灵图类云字号》中。是即图书之学出于道家之一证。录而存之,亦足广异闻也。

卷3 经部·易类三

经部三·易类三·易原》八卷永乐大典

卷11 经部·书类一

1
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录。《宋史艺文志》载大昌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又《禹贡论图》五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谓《论》五十二篇、《后论》八篇、《图》三十一。王应麟《玉海》则谓淳熙四年七月大昌上《禹贡论》五十二篇、《后论》八篇,诏付秘阁,不及其图。盖偶遗也。今诸论皆存,其图据归有光《跋》称吴纯甫家有淳熙辛丑泉州旧刻,则嘉靖中尚有传本,今已久佚。故《通志堂经解》惟刻其《前、后论》,而所谓《禹贡山川地理图》者则仅刻其《叙说》。今以《永乐大典》所载校之,只缺其《九州山水实证》及《禹河》、《汉河》二图耳。其馀二十八图,岿然并在,诚世所未觏之本。今依通志堂《图叙》原目,并为二卷,而大昌之书复完。大昌喜谈地理之学,所著《雍录》及《北边备对》,皆刻意冥搜,考寻旧迹,是书论辨尤详。周密《癸辛杂识》载「大昌以天官兼经筵,进讲《禹贡》,阙文疑义,疏说甚详,且多引外国幽奥地理。阜陵颇厌之,宣谕宰执云:六经断简,阙疑可也,何必强为之说?且地理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想其治铨曹亦如此。既而补外」云云,与《自序》及陈应行《后序》所言,殊相乖刺。夫帝王之学与儒者异,大昌讲《尚书》于经筵,不举唐、虞、三代之法以资启沃,而徒炫博奥,此诚不解事理。然以诂经而论,则考证不为无功。盖其失在不当于经筵讲《禹贡》,而不在辨定《禹贡》之山水也。其《前论》于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皆纠旧传之误,《后论》则专论河水、汴水之患。陈振孙讥其身不亲历,乌保其皆无抵牾,亦如孝宗之论。归有光亦证其以鸟鼠同穴指为二山之非。要其援据厘订,实为博洽,至今注《禹贡》者终不能废其书也。

卷17 经部·诗类存目一

1
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录。是书本载大昌《考古编》中,故《宋志》不列其名。朱彝尊经义考》始别立标题,谓之《诗议》,曹溶学海类编》则作《诗论》,《江南通志》则作《毛诗辨正考》。原本实作《诗论》,则曹溶本是也。又曹溶本作十八篇,而彝尊引陆元辅之言谓程氏《诗议》十七篇:一论古有二《南》而无《国风》之名。二论《南》、《雅》、《颂》为乐诗,诸国为徒歌。三论《南》、《雅》、《颂》之为乐无疑。四论「四始」品目。五论《国风》之名出于《左》、《荀》。六证《左》、《荀》创标《风》名之误。七论逸《诗》有《豳雅》、《豳颂》而无《豳风》,以证《风》不得抗《雅》。八论《豳诗》非《七月》。九辨《诗序》不出于子夏。十辨《小序》缀《诗》出于卫宏。十一辨《诗序》不可废。十二据季札序《诗》篇次,知无《风》名案此篇为改定《毛诗》标题,元辅此语未明。十三论《毛诗》有古《序》所以胜于三家。十四论采诗、序诗因乎其地。十五论《南》为乐名。十六论《关雎》为文王诗案此解「周道阙而《关雎》作」一语,非论文王。元辅此语亦未明。十七论《诗》乐及《商》、《鲁》二颂,乃并末两篇为一考。原本亦作十七篇,元辅之言不为无据。然详其文意,论《诗》乐与论《商、鲁颂》了不相属,似《考古编》刻本误合。曹本分之,亦非无见也。其大旨谓《国风》之名出汉儒之附会,其说甚辩。惟《左传》「《风》有《采蘩》、《采苹》」语,《荀子》「《风》之所以为《风》」语,不出汉儒,无可指驳,则以左氏为秦人,「风」字出于臆说;谓荀子之学出于仲弓,仲弓非商、赐可与言《诗》之比,故荀子所传亦为臆说。近时萧山毛奇龄据《乐记》「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表记》引《诗》「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又引《诗》「心之忧矣,于我归说」,皆称《国风》,以驳诘大昌。不知大昌之意惟在求胜于汉儒,原不计《经》义之合否,即引《乐记》、《表记》以诘之,亦不难以《戴记》四十九篇指为汉儒附会也。

卷118 子部·杂家类二

1
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录。是编乃杂论经义异同,及记传谬误,多所订证。其诗论十七篇,反覆推阐,大抵谓《诗》有南、雅、颂之名,无国风之名。说极辨博,而究无解于《礼记》之所引,故终为后人驳诘。至正朔论谓周人虽首子以命月,而占星命算修词举事仍用夏时。象刑论谓是刑官取其法悬之象魏,而不取画衣冠异章服之说。其持论虽颇新异,而旁引曲证,亦能有所依据。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