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检索 "洪武八年 (1375/2/1 - 1376/1/21)"
檢索內容:
检索范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条件: 包含字词“洪武八年 (1375/2/1 - 1376/1/21)”
Total 4

卷42 经部·小学类三

1
洪武中奉敕撰。时预纂修者为翰林侍讲学士乐韶凤宋濂、待制王僎、修撰李淑允、编修朱右、赵埙、朱廉、典簿瞿庄、邹孟达、典籍孙蕡、答禄与权,预评定者为左御史大夫汪广洋右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刘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陶凯。书成于洪武八年,濂奉敕为之序。大旨斥沈约为吴音,一以中原之韵更正其失。并平、上、去三声各为二十二部,入声为十部。于是古来相传之二百六部,并为七十有六。其注释一以毛晃《增韵》为稿本,而稍以他书损益之。盖历代韵书,自是而一大变。考《隋志》载沈约《四声》一卷,《新、旧唐书》皆不著录,是其书至唐已佚。陆法言《切韵序》作于隋文帝仁寿元年,而其著书则在开皇初。所述韵书,惟有吕静、夏侯该、阳休之、周思言、李季节、杜台卿六家,绝不及约。是其书隋时已不行于北方。今以约集诗赋考之上、下平五十七部之中,以《东》、《冬》、《锺》三部通,《鱼》、《虞》、《模》三部通,《庚》、《耕》、《清》、《青》四部通,《蒸部》、《登部》各独用,与今韵分合皆殊。此十二部之仄韵,亦皆相应。他如《八咏》诗押「苇」字入《微韵》,与《经典释文》陈谢峤读合。《梁大壮舞歌》押「震」字入《真韵》,与《汉书叙传》合。《早发定山》诗押「山」字入《先韵》,《君子有所思行》押「轩」字入《先韵》,与梁武帝、江淹诗合。《冠子祝文》押「化」字入《麻韵》,与《后汉书·冯衍传》合。与今韵收字亦颇异。濂《序》乃陆法言以来之韵指为沈约,其谬殊甚。法言《切韵序》又曰:「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记。」今《广韵》之首,列同定八人姓名,曰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则非惟韵不定于吴人,且《序》中「江左取韵」诸语,已深斥吴音之失,安得复指为吴音?至唐李涪,不加深考,所作《刊误》,横肆讥评,其诬实甚。濂在明初,号为宿学,不应沿讹踵谬至此。盖明太祖既欲重造此书,以更古法,如不诬古人以罪,则改之无名。濂亦曲学阿世,强为舞文耳。然源流本末,古籍昭然,天下后世何可尽掩其目乎?观《广韵·平声三锺部》「恭」字下注曰:「陆以恭、蜙、纵等入《冬韵》,非也。」盖一纽之失,古人业已改定。又《上声二肿部》「湩」字下注曰:「冬字上声。」

卷110 子部·术数类存目一

1
旧本题刘基注。是书前有洪武四年基自序。案《明史艺文志天文类》载有《白猿经》一卷,不著撰人,疑即是书。书中专论风雨雷电霪旱晦明之兆,末附以日星云气图,殆好事者于《天文祥异》书中掇拾而成。注文及序均浅陋,亦决非基作。考沈士谦《明良录略》曰,基以洪武八年四月卒,以天文书授子琏,使俟服阕进。且戒之曰,无令后人习也。然则基之术数且不肯传其子孙,又安有此种注释流传于世乎?

卷169 集部·别集类二十二

1
苏伯衡撰。伯衡有《空同子瞽说》,已著录。是集卷首有洪武四年《刘基序》,而集中《厚德庵记》云「庵成于洪武壬戌十二月」,则是《记》乃洪武十五年以后之作,基所序者,尚未定之初稿也。又集末有洪武八年《胡翰跋》,谓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伯衡以丙午岁为国子学录。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升学正。其诗又有《庚戌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上距丙午仅五年。翰与伯衡同时,所叙不应有误,或史误移后一年欤。集为正统壬戌处州推官黎谅所重刻。《宋濂序》称其不求似古人,而未尝不似。又《明史文苑传》称「濂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荐伯衡自代,称其文词蔚赡有法」。殆非虚美。郑瑗《井观琐言》病其用意太苦,遣词太繁缛,不可为法。则过高之论矣。

卷189 集部·总集类四

1
明无锡钱子正及弟子义、侄仲益合刻诗也。子正《绿苔轩集》六卷,前有王达《序》;子义《种菊庵集》四卷,前有洪武八年《自序》;仲益《锦树集》八卷,前有魏骥《序》。三集初各自为书,正统中,仲益族子公善等,始合而刻之,其曰「三华」者,盖以三者皆钱氏英华也。按子正诗,朱彝尊《明诗综》不载,但附见其名于子义之下,然二人出处始末,均无可考;独仲益以元末进士知华亭县,后为翰林修撰,见于魏骥《序》中。而《明诗综》载:仲益,永乐初以翰林编修转周王府长史,与骥《序》互有异同;又称:仲益诗格爽朗,惜「遗集」罕传,予从秦对岩前辈购得,亟录八首,犹未尽其蕴云云。然则彝尊仅见「仲益遗集」未见斯本也。则亦罕觏之笈矣。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