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检索 "建炎元年七月甲辰 (1127/8/25)"
该资料的标点符号由人工智能制作。此过程难免引入错误;若遇到标点错误,敬请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检索范围: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条件: 包含字词“建炎元年七月甲辰 (1127/8/25)”
Total 1

卷七

9
癸卯尚书右丞吕好问资政殿学士知宣州。初,好问与李纲论事不合,㑹邓肃奏伪命臣僚,其言事务官,颇及好问,侍御史王賔亦上疏极论好问在围城中,方渊圣拘于敌营,宜以蜡书至元帅府取兵而反劝进,懐贰挟奸,无大臣节,况尝污伪命,不可以立新朝。上手札赐纲曰:「好问心迹与馀人不同,言者所不知,仰尚书省行下」。好问惭,力求去,且上疏自理曰:「昨金人围闭,邦昌僭号之时,臣若闭门避事以洁其身,实不为难。况臣于邦昌未入城之际,曾乞致仕,重念臣世受国恩,异于衆人,亲受贤者之责,身任宗社之重,故忍耻含垢,逭死朝夕,不避金人灭族之祸,遣人冲围,賫书于陛下,而又画谋奉迎,幸而天佑神助,得覩今日中兴之业,则臣之志愿毕矣。向若金人网罗得臣之书,而臣之谋画,万一泄露,则臣之一身,与臣之家族当如之何?区区之忠,皇天后土知之,宗庙社稷知之,陛下又知之。臣之心迹,显然明白,今若不速自引退,使言者专意于臣,而忘朝廷之急,则两失其宜」。疏入,乃有是命。好问家传云,好问罢政在七月己酉,而日厯于六月癸未七月癸卯两书之考,其前后当是癸卯得㫖而已,酉出告耳。 延康殿学士、提举南京鸿庆宫许翰守尚书右丞。靖康中,李纲与翰同在枢府,知其贤,至是,力荐于上,谓「翰外柔内刚,学行纯美,谋议明决,宜在左右,参决大政」。上亦喜其论事,遂用之。日厯翰除命于此,及八月甲子,两书之,盖误。 是日,腰斩通直郎宋齐愈于都市,齐愈初赴狱,以文书一缣囊授虞部员外郎张浚,曰:「齐愈不过逺贬,它时幸为我明之」。此李㑹劝进张邦昌草藁也。时御史王賔劾齐愈未得实,闻齐愈有文书在浚所,遽发箧取之賔,宻谕㑹妄自㭊而证齐愈,且归议状事于王时雍,齐愈引伏法寺当齐愈谋叛,斩该,大赦,罚铜十斤,情重取㫖黄潜善等,颇营救之,上曰:使邦昌之事成,置朕何地?乃诏「齐愈探金人之情,亲书姓名,谋立异姓,以危宗社,造端在先,其罪非受伪命臣僚之比,可特不原赦,议者或以为寃熊克小厯云:赐齐愈死,按诏㫖云依法定断,非赐死也。张栻私记云:张邦昌之挟敌以僭也在金营,议已定,宋退翁自㑹议所归,道遇乡人,问之曰:今日金所立者谁?退翁疏书邦昌姓名于掌以示之,而李丞相以为退翁自㑹议所即取纸笔,书邦昌姓名造端,谋立丞相与王賔,又宻谕李㑹,使妄自㭊,而归其事于退翁,丞相竟匿㑹劝进藁,而执其章论退。翁死,李公旋罢相,齐愈按欵云军前遣吴幵等将文字称废渊圣皇帝,齐愈、孙传等在皇城司集议,遂到本司,见衆官及桌,上有王时雍等衆议推举张邦昌状草,齐愈问王时雍举谁,时雍云:金人令吴幵来,宻谕意举张邦昌,今已写下文字,只空着姓名,又看得金人元来文字声说,请举军前,南官以此叅验王时雍语言,即是要举张邦昌、齐愈恐违时别有不测,为王时雍说吴幵宻谕张邦昌亦欲早图了结,齐愈輙自用笔于纸上,书张邦昌姓名三字,欲要于举状内填写,却将呈时雍,其时时雍称是,又节次徧呈在坐元集议官齐愈言道张邦昌衆官看了,别无言语,齐愈令人吏依纸上所写,于已写选官元空缺姓名,以治国事举状内填写张邦昌姓名三字后,别写申状,系王时雍等姓名,时雍看了,分付与吴幵、莫俦将去,其状内无齐愈姓名,所有齐愈写张邦昌片字,即将毁了,并无见在收得王时雍等,元议定推举状草归家,初䝉勘问,时雍惧罪,隐伏不招,再䝉取㑹到中书舍人李㑹状,军前遣吴幵等传大金指挥,选择异姓,是日在皇城司聚议,怱有右司员外郎宋齐愈自外至,见商量不定,即于本司㕔前写文字吏人桌子上取纸一片,上写张邦昌三字,徧呈在坐,相顾失色,莫敢应其所写姓名文字,系宋齐愈自将却㑹,即时起去,又根取到元状草子,再勘,方招。按齐愈所坐,乃首书张邦昌姓名,而㑹所草乃空名议状,又当时已根取到元状草至狱,而此云纲匿其藁,盖误记也。齐愈死,小厯及诸书在此月壬子,日厯在癸丑。按壬子张浚已入台,无容不辩,案欵降㫖在癸卯,今从之。三年十一月丁未,追复吕中大事记曰:宋齐愈之罪,当从王时雍等之例,贬而窜之可也,何至是耶?洪刍、陈冲王及之死,纲尚救其死,而独不救宋齐,纲于是失政刑矣。中兴之初,大臣有一事之当理,则足以兴起人心,有一事之稍非,亦足以抑遏人心,此所以来张浚之疏也。浚素与齐愈友,而又潜善客也,以潜善而忌李纲,是以小人而忌君子也。以张浚而攻李纲,是以君子而攻君子,其可乎?岂非张浚初年之见耶?甲辰卫尉卿孟忠厚充徽猷阁待制、提举迎奉元佑皇后一行事务。尚书司封员外郎杨迈,㳂路,计置粮草,济渡舟船。 承议郎、新通判荆南府程千秋丁父忧。后九日,湖北提刑司檄千秋权不拘常制起复。此据绍兴六年八月一日臣僚论千秋不该荫补状修入。乙巳,手诏:京师未可往,当廵幸东南,为避敌之计,来春还阙,令三省枢宻院条具合行事件。时执政黄潜善、汪伯彦皆欲奉上幸东南,故有是诏,李纲留之,因极论其不可,且言:「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足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之精兵健马皆出于西北,委而弃之,岂惟金人乘间以扰闗辅,盗贼且将蜂起,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况治兵胜敌,以迎还二圣哉?夫江之险不如河,而南人轻脆,遇敌则溃,南方城壁又非北方之比,陛下必以建康为安,臣窃以为过矣。为今之计,纵未能行上策,当适襄邓以系天下之心。夫襄邓之地,西隣川陜,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进援,南通巴蜀,可以取货财,东逹江淮,可以运榖粟。山川险固,民物淳厚,愿为今冬驻跸之计,俟两河就绪,即还汴都,策无出于此者」。上乃收还,廵幸东南,手诏令纲与执政议之。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