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數據維基
-> 武攸宜

武攸宜[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ctext:4744582

關係對象文獻依據
typeperson
name武攸宜
authority-wikidataQ45680973
link-wikipedia_zh武攸宜
held-officeoffice:清邊道行軍大總管
    from-date 萬歲通天元年九月庚子
696/10/2
新唐書·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九月庚子,同州刺史武攸宜為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擊契丹。
武攸宜(? - ?),唐朝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他是武則天伯父武士讓的孫子,武惟良的兒子。

武攸宜原為唐朝的右衛勛二府中郎將。690年九月十二,武則天迫使兒子唐睿宗退位,自稱聖神皇帝,建立武周,武攸宜被封為建安郡王。同時,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武攸寧為建昌王、武攸歸九江王、武攸望會稽王,武懿宗河內王、武嗣宗臨川王、武載德潁川王,武攸止恆安王,武攸暨千乘王,武重規高平王、武攸緒安平王、武仁範河間王,武延基南陽王、武延秀淮陽王,武崇訓高陽王、武崇烈新安王,武延暉嗣陳王、武延祚咸安王。691年四月,朝廷命令建安王武攸宜留守長安,後來改任同州刺史。武攸緒隱居,武則天派武攸宜勸說,武攸緒婉拒。

696年九月,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周,武則天任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為右武威衛大將軍,充任清邊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契丹,武則天親餞白馬寺。右拾遺陳子昂任武攸宜軍府參謀、管記,軍中文翰都委任他。697年三月,武攸宜進軍至漁陽,聽說王孝傑等全軍覆沒,軍中震驚,不敢前進。陳子昂勸他分麾下萬人為前驅,擊敗契丹。武攸宜以他為儒生,不採納。數日後,陳子昂再次進計,武攸宜大怒,將他改署軍曹。陳子昂于是不再說話。契丹人乘勝侵擾幽州,攻陷城池,劫掠官吏和百姓,武攸宜派部將攻擊他們,不能取勝。又派左金吾大將軍、河內王武懿宗為大總管,御史大夫婁師德為副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率兵三十萬以討伐。在後突厥默啜的幫助下,孫萬榮被擊敗。七月二十四日,武攸宜從幽州回師獻俘。武則天赦天下,改元為神功。武攸宜擔任左羽林大將軍。

699年七月,武則天命令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接替會稽王武攸望。702年,突厥默啜犯邊,九月十七日,武則天又任命相王李旦為并州道元帥,任命武三思、武攸宜、魏元忠三人為李旦的副職;任命姚元崇為長史,司禮少卿鄭杲為司馬,但是沒有赴任,兵未出,默啜退去。703年九月十九日,武則天派左武衛大將軍武攸宜充任西京留守。705年,張柬之任用張易之的黨羽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麻痺張易之等人。神龍革命後,建安郡王武攸宜降封為息國公,擔任工部尚書,唐中宗景龍年間,轉任右羽林大將軍,總禁兵前後十年。病卒。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來源條目

文獻資料引用次數
新唐書1
舊唐書4
資治通鑑4
冊府元龜1
URI: https://data.ctext.org/entity/4744582 [RDF]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