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數據維基
-> 文史通義

文史通義[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ctext:521199

關係對象文獻依據
typework
name文史通義
authority-wikidataQ11079649
link-wikipedia_zh文史通義
ctext-workctp:work:wb690453
creatorperson:章學誠清史稿·志一百二十一 藝文二 史部》:文史通義八卷,校讎通義三卷,文史通義補編一卷。章學誠撰。
indexed-inwork:清史稿清史稿·志一百二十一 藝文二 史部》:校讎通義三卷,文史通義補編一卷。章學誠撰。
    juan-size 8清史稿·志一百二十一 藝文二 史部》:校讎通義三卷,文史通義補編一卷。章學誠撰。
    stated-category 史評
文史通義》是清朝史家章學誠的一本著作,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版,分〈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在四庫全書中為史部史評類。全書內容廣泛,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解、言公、史德、方志等。「六經皆史」是全書重要命題。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是因為校讎《漢書·藝文志》,為了要「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認為六經是古代實際政治社會發展的記錄,並不是「載道之書」,這種見解,根本推翻了「守六經以言道」的傳統觀點,給九十年後的國故整理與疑古風氣,提供了理論基礎。「六經皆史」同時還指出,單純的編纂和考證不算是史學,史學得有個人見解才成,所以在史學上便提出編修通史。他以為通史具有「六便」(免重復、均類例、便銓配、平是非、去牴牾、詳鄰事)和「二長」(即具剪裁、主家法)的特點。

章學誠在書中還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張,即編修一地的歷史演變。章學誠主張方志要立三書:記載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記載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記載文獻詩文的「文徵」。為了便於搜集文獻資料,章學誠還提出了各州縣建立志科的主張。

「六經皆史」並非是章學誠之獨創,最早可追溯至先秦《莊子》之《天道》、《天運》諸篇,但章學誠的可貴處在於提出完善的哲學體系,也就是「即器明道」的理論。「道」與「器」將六經與史學聯繫起來。章氏以為「三代學術,知有史而不知有經,切人事也」,反覆強調六經皆先王之政典,「六經皆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跡,而非托于空言。」。章氏再次重申:「六經特聖人取此六種之史以垂訓者耳。」

嘉慶三年,章學誠以《文史通義》初刻稿呈送朱錫庚,當時章學誠被「盜賣畢公《史考》」流評所擾。嘉慶六年十一月,章學誠臨終前將全稿交給王宗炎校定,王宗炎編次三十卷,道光六年,宗炎未定稿而卒,稿本再歸沈曾植。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版。劉承幹據沈氏藏本重新增補,加入《和州志》三卷,《永清縣志》十卷,《乙卯劄記》、《丙辰劄記》、《知非劄記》、《閱書隨劄》和《信摭》各一卷,別為外編十八卷,定名《章氏遺書》,1920年出版。章學誠曾言:「嘗謂百年而後,有能許《通義》文辭,與老杜歌詩同其沉鬱,是僕身後之桓譚也。」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來源條目

文獻資料引用次數
清史稿1
URI: https://data.ctext.org/entity/521199 [RDF]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