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數據維基
-> 李膺

李膺[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ctext:725305

See also: 李膺 (ctext:2304652)

關係對象文獻依據
typeperson
name李膺
born110
died169
authority-viaf25997275
authority-wikidataQ5970133
link-wikipedia_zh李膺_(東漢)
link-wikipedia_enLi_Ying_(Eastern_Han)
李膺?年 - 169年,字元禮。潁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人。東漢黨錮之禍受害者。

李膺的祖父李修在漢安帝時期曾任太尉,父親李益曾任趙國的國相。李膺舉孝廉出仕,後被司徒胡廣徵闢,歷任青州刺史、漁陽、蜀郡太守,任內申明法令,恩威並舉,初任青州刺史時,青州郡守縣令畏懼他的威嚴明察,大多聽到他就任的消息後便辭官而去。其後轉任護烏桓校尉,當時鮮卑多次侵犯邊境,李膺常常頂著箭石,將其打敗驅除,使得敵人非常畏懼。因公事而被免官,回到綸氏縣居住,教授的學生常常達到千人。

李膺的訪客很多,但李膺只見「清流之士」,奸邪小人一概不見,被李膺接見的訪客都是受寵若驚,時謂「登龍門」。其中有一個訪客最特別,該訪客就是孔融孔融拜訪李膺時說與後者有親戚之係,李膺接見後就請教孔融孔融與他有何關係,孔融答曰:「我的祖先孔子與先生您的祖先老子(李耳)曾有過師生關係(孔子曾請教老子「禮」之事)。」李膺大奇之,立刻以賓禮待孔融。時陳韙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聽之反答:「想君小時,必也然之」陳韙登時啞口無言。

永壽二年(156年),鮮卑寇掠雲中,徵度遼將軍。延熹二年(159年),為河南尹,揭發宛陵大姓羊元群之罪,反坐罪,罰左校。司隸校尉應奉知情,上疏為李膺等說情,得以免刑。任為司隸校尉,與太學生郭泰等交遊,反對宦官專擅,致力於糾劾奸佞。是太學生心目中的「天下楷模」,有人以被李膺接待過為榮,視為「登龍門」。時宦官張讓弟張朔為野王縣令,貪殘無道,被李膺逮捕處決。張讓向桓帝訴冤,桓帝詔李膺入殿,李膺據理對答,桓帝以無罪開釋。李膺的名氣既大,其好友陳蕃、杜密、王暢等人也備受知識分子崇拜。太學生視他們為正義和知識的化身,為其編了歌謠:「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御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又稱李膺、杜密為「李、杜」。延熹九年(166年),張成善說風角,占卜得知將有大赦令於是要兒子殺人,後果真大赦天下,李膺心裡憤慨仍處死張成兒子,於是張成的弟子牢修控告李膺等人結黨,「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將李膺等人關入北寺獄,株連達二百多人。後賈彪說服外戚竇武等出面援救,桓帝才將李膺赦免,但不許為官,居於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

建寧二年(169年)竇武與太傅陳蕃謀誅宦官,任李膺為長樂少府,宦官事先迫使靈帝逮捕竇武。竇武與王甫軍激戰,兵敗自殺,宦官進一步逮捕「黨人」,李膺及杜密等百餘人被捕入獄處死,遷徙、禁錮者「六七百人」,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

顯示更多...: 兒子   注釋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來源條目
Li Ying (李膺 Lǐ Yīng) (died 169) was a lineal descendant of Li Er (李耳), commonly thought to be Laozi's real name. Li Ying was governor of Henan Commandery. He was involved in a Partisan Prohibitions case and was killed in the second case.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來源條目

文獻資料引用次數
河南通志4
兩漢三國學案2
御定淵鑑類函6
山東通志2
萬姓統譜2
大清一統志2
山堂肆考4
後漢書補逸2
四川通志2
文獻通考2
陶淵明集4
職官分紀2
古樂苑2
資治通鑑4
畿輔通志2
史傳三編2
通志2
後漢書2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2
白孔六帖2
天中記4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2
通典2
山西通志2
氏族大全2
文選2
URI: https://data.ctext.org/entity/725305 [RDF]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