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三監之亂
周武王在牧野之戰滅亡商朝後,為了有效統治商朝的遺民,將原商朝的領地劃分為四個區域:在原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建立殷國,封給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又名祿父)。同時周武王將三個弟弟封于殷國周邊,用來監視武庚。朝歌以東地區(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建立管國,封給管叔鮮;朝歌以西地區(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建立蔡國,封給蔡叔度;朝歌以北地區(今河南省湯陰縣一帶)建立霍國,封給霍叔處,統稱「三監」。
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繼位,遂由周公旦攝政,代成王行事。管叔、蔡叔等懷疑周公旦要篡位,以「周公將不利于成王」為藉口,聯合武庚及淮夷諸國發動叛亂。周公旦親自率領部隊前往討伐,經過三年時間平定叛亂,誅殺武庚及管叔,囚禁蔡叔于郭鄰,廢霍叔為庶人。
成王親政
周公旦攝政七年後(亦有看法認為周公實際上在這段期間是僭位稱王),還政于成王,自己作為大臣繼續輔佐成王。
周成王年幼時生病,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祈禱說:「王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靈的是我自己。」隨後將祝告冊文藏于秘府,周成王果然痊癒。周成王親政後,有人在背後說周公旦的壞話,導致周公旦逃亡到楚國。成王打開秘府,發現周公旦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于是迎回周公旦。周公旦回國後,害怕周成王驕奢淫逸,便寫了《無逸》勸諫成王。
營造雒邑
早在武王克殷時,周武王就有在伊水、洛水流域營建新都的想法,並派人在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周圍進行測量規劃。周成王親政後,開始實施營造新都雒邑的計劃。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周成王在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祭拜武王廟,然後步行至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灃河以西)祭拜文王廟,隨後派召公奭到雒邑周圍進行測量,反覆勘察地形。又命周公旦進行占卜,得到卦象大吉。最後成功營建雒邑,將九鼎放置在那裡。周成王將商朝遺民遷往雒邑,又命周公旦寫《多士》訓誡遺民。
周公東征
三監之亂時,淮夷諸國也參與叛亂。為維護周朝的穩定,周成王任命召公奭為太保,周公旦為太師,率軍東征,使淮夷降服。周成王親政後,淮夷及奄國再次反叛。周成王親率大軍征伐,滅奄國,將奄國國君遷往薄姑(今山東省博興縣湖濱鎮寨卞村西北),並陸續消滅了參與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淮夷及奄國被平定後,息慎等國前來祝賀,西周的疆域也達到東海之濱,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制禮作樂
周成王命周公旦重新制定禮儀,譜制雅樂。據《儀禮》記載,周初的禮共有十七項。《周禮·春官·大宗伯》則將《儀禮》記載的十七項禮總結為五項: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樂本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以舞和樂的形式「送達天聽」的手段。經過周公旦的譜制,樂便成為人們在宗廟之中、族長鄉里之間、父子長幼閨門之內等社交場合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禮和樂的相輔相成最終形成了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于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又以樂來共融禮。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不同階層使用不同的舞隊人數,最終形成了等級制度。而樂則用來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引起的對立感和心理矛盾。禮樂制度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了西周時期的社會制度。
分封諸侯
周成王統治期間延續了周武王的分封制度,據《荀子·儒效篇》記載:周成王時期封國七十一,姬姓國占五十三個。以下是周成王時期分封的比較著名的諸侯國:
宋國
平定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遺民,周成王封投降周朝的商紂王庶兄微子啟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國,以延續商朝的祭祀。微子啟仁義賢能,商朝的遺民十分擁戴他。
衛國
平定三監之亂後,為徹底消除商朝殘餘勢力對周朝的隱患,周成王封周武王之弟康叔于朝歌,建立衛國。
周公旦擔心衛康叔年輕不能治理國家,便寫了《康誥》、《酒誥》、《梓材》,勸諫衛康叔不要沉溺于酒色。康叔用這些準則治理封國,國家安定和睦,人民非常高興。
魯國
早在牧野之戰勝利後,周武王便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建立魯國。周公旦因輔佐周武王、周成王,沒有去自己的封國。
周成王平定淮夷和奄國後,封周公旦長子伯禽于奄國舊地。伯禽到任後,率軍討伐徐戎和淮夷的叛亂,保証了西周東部邊疆的安全。
晉國
周成王繼位時,唐國發生內亂,周公旦滅唐國。成王年幼時與叔虞玩耍,將一片梧桐樹葉剪成玉圭形送給叔虞,說:「用這個當作你的封地。」史佚因此請求成王冊封叔虞為諸侯。成王說:「我只是開玩笑罷了。」史佚說:「天子無戲言,你說了就要履行。」于是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國舊地(今山西省翼城縣),這就是成語「桐葉封弟」的典故。唐叔虞死後,其子晉侯燮繼位,改國名為晉。
楚國
周成王時期嘉獎周文王、周武王時期的功臣。因鬻熊服侍周文王有功,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孫熊繹于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建立楚國。楚子熊繹和魯公伯禽、衛康叔、晉侯燮、齊太公一同侍奉周成王。
蔡國
蔡叔度因參與三監之亂,失敗後被囚于郭鄰,封國被除。蔡叔度死後,其子胡一改其父舊行,尊德向善。周公旦聽說後便舉薦他做魯國的卿士,魯國在胡的治理下政治修明、局勢安定。周成王在周公旦的勸說下將胡封于蔡地(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恢復蔡國。
聃國
平定三監之亂後,因周武王之弟冉季載品行美善,周成王便封冉季載于厓(今河南省阜陽市),建立聃國。周公旦還舉薦冉季載為司空,輔佐周成王。
去世
周成王去世前,擔心太子釗不能勝任國事,就命召公奭、畢公高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基。周成王逝世後,召公奭、畢公高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拜祭先王的宗廟,用周文王、武王開創基業的艱難反覆告誡太子,讓他力行節儉,戒除貪慾,專心治理國家。太子釗于是繼位,為周康王。
評價
成王臨終,擔心太子釗勝任不了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成王逝世之後,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覆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慾,專心辦理國政,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釗。太子釗于是登位,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業績,反覆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康王之誥)。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際,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史稱「成康之治」。延續了周朝的性命
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百姓生活和睦,天下太平,歌功頌德之聲四處興起,「刑錯四十餘年不用」,被譽為成康之治。
相關條目
• 周公旦
• 召公奭
• 周康王
• 周公東征
• 成康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