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淡水廳志卷三

《淡水廳志卷三》[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志二建置志
2 城池隘寮廨署倉廒遞鋪街里橋渡義塚水利番社
3 建置者,蓋合沿革、營造為一也。草創式廓,先後不同;修廢舉墜,循良各異;載諸方策,亦前事之師也。若夫番社,始皆生番、繼而歸化,繼而熟番;今界外雖猶有生番,苟其名目可稽,必與存記。蓋涵濡治化,久必編氓;豈忍以狉榛而外之乎!往者大吏嘗有墾闢水沙連之議矣,蘗牙有機,時至事起。有能恢閎圖、建善制者,必將縷指於斯編。作建置志。
4 城池
5 隘寮
6 廨署
7 倉廒
8 鋪遞
9 街里
10 橋渡
11 義塚
12 水利
13 番社
14 城池
15 廳城,在竹塹三台山下。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環植刺竹,周圍四百四十餘丈;設樓四座,凡四門。乾隆二十四年,同知楊愚增四城炮台各一座。舊址刺竹旋朽,僅存四樓。嘉慶十一年蔡牽亂,民築土圍。十八年,同知查廷華就土圍加高鑲寬,周圍一千四百餘丈,高一丈、闊一丈。城外闊一丈,植竹;竹外闊一丈,開溝,溝深亦一丈。民自派工供食,捐茅草。董事林超英、林光成、吳國步等並議改造四城門樓,添建窩鋪、堆房,需費按照田甲勻捐。道光六年,總督孫爾准,蒞台,同知李慎彞准紳士鄭用錫等所請,稟詳改建;奏入,報可。台灣道孔昭虔履勘度基,以原建太狹,土圍太寬;乃拆毀內外,更定周圍四里,計八百六十丈。牆高一丈五尺,添垛三尺,共一丈八尺;厚頂一丈二尺,基寬一丈六尺,深一丈。雉堞九百七十四垛,砌石為之;上間以磚。仍建四門:東曰迎曦、西曰挹爽、南曰歌熏、北曰拱宸。城樓四座;座二層,高一丈九尺。東、西、南三門炮台、水洞各一,北門炮台、水洞各二。四門內堆房各一座,座四間。改設四城道路各闊一丈二尺,共長七百七十二丈三尺。東、西城外吊橋各一,各長二丈六尺、闊五尺。城外濠溝周圍亦八百六十丈;南闊二丈二尺,東、西、北俱闊八尺,深各七尺。七年六月興工,九年八月竣。監造者李慎彞、易金杓等,總理者鄭用錫及林平侯之子國華、林紹賢之子祥麟等詳見「藝文」「碑記」。官民捐貲,共費銀一十四萬七千四百九十八兩有奇。剩銀番九百二十四圓零,官諭紳等購舊北門基、新北門內業戶王世傑公地,創蓋瓦屋七座計十一間;僉舉殷紳鄭恆利即用錫等八戶遞年掌收,賃稅生息為歲修費。
16 土城,在廳城外約一里,道光十九年,台灣道姚瑩諭同知龍大敦查勘應否添建。二十二年,同知曹謹因防洋事,與紳民籌依舊址加築土圍,為廳城外蔽;計高一丈,周圍一千四百九十五丈,官紳士商捐建,每丈給草價銀六角。仍建四門城樓,又建小門四,計八門。城外植竹開溝,一如舊制;惟溝闊二丈,深一丈五尺。董事為鄭用鍾、洪德梁等。其八門:東曰賓暘、小東曰卯耕,林祥雲造;西曰告成、小西曰觀海,曹謹造;南曰解阜、小南曰耀文,鄭用鈺造;北曰承恩、小北曰天樞,鄭用鍾造:道光二十三年修築。同治九年,添築南門外溪邊炮台二座。
17 炮城,在滬尾街尾。荷蘭時建。山頂建樓,周以雉堞。偽鄭時重修,後圮。雍正二年,同知王汧重修;設東西大門二、南北小門二,今為英領事官廨。
18 大甲城堡,在大甲溪北,房裏溪南;巡檢守備駐焉。周圍五百一十丈,設四門。道光七年,紳民捐建。
19 房裡城堡,在房裏溪北。周圍約三里許,設四門。咸豐五年,紳民捐建。
20 後壟城堡,在打哪扒溪北;有營汛。堡外有竹圍。周圍約三百餘丈,設四門。道光十四年,紳民稟官捐建。
21 中港城堡,在中港北。僅設南、北、東、西四門;餘石牆未建。
22 中瀝新街城堡,在桃澗堡。周圍約三里,亦設四門。道光二十二年,總理謝國賢暨林炳華等捐建。
23 桃仔園城堡,在桃澗堡。有營汛在堡外。周圍約四里許,分設四門。道光十九年,徐玉衡等倡捐建。
24 枋橋城堡,在擺接堡。周圍約二里,皆甃以磚,設四門。咸豐五年,紳民捐建。
25 八里坌城堡,在觀音山西。周圍約里許。乾隆初年,紳民捐建。舊駐巡檢;今改堡亦圮,僅存形跡。
26 雞籠石圍,在雞籠街。近海一面,磊石為之;所以防寇,亦之防潮。道光二十二年捐造。
27 鹽水港炮台,道光二十二年設;今為沙沒。
28 大安口炮台,道光二十二年設;今圮。
29 隘寮
30 火炎山隘,民隘。在城正南一百一十里。隘以內即番界,西南即大甲溪。原設隘丁八名,今仍之。
31 日北山腳隘,民隘。本在日北山腳,後移入鯉魚潭高崗處,屬苑裏堡;距城南一百里火炎山隘之北。原設隘丁六名,今設八名。
32 三叉河隘,民隘。在苑裏堡內山高崗處,距城南九十里日北山隘之北。今設隘丁十五名。
33 內外草湖隘,民隘。本系高埔隘,後移入苑裏堡;東首內山。又南勢潮一隘,亦裁撤歸並之,距城南七十里三叉河隘之北。高埔隘原設隘丁十名、南勢湖隘原設隘丁七名,今共設二十名。
34 銅鑼灣隘,官隘。在後壟堡銅鑼灣之內橫崗要處,距城南六十五里草潮隘之北。原設隘丁二十五名,今仍之。
35 芎中七隘,官隘。在後壟埔芎蕉灣、中心埔、七十分三莊之內,故名。距城南六十里銅鑼灣之北。七十分隘原設隘丁三十名,今仍舊。
36 大坑口隘,官隘。本系中隘;後移入後壟堡內山橫崗,距城南五十五里芎中七隘之北。大坑口隘原設隘丁三十名,中隘原設隘丁十名,今仍四十名。
37 蛤仔市隘,官隘。在後壟堡蛤仔山內橫崗,距城南五十里大坑口隘之北。今設隘丁二十名。
38 嘉志閣隘,民隘。本在外間,後移入後壟堡內山橫崗,距廳南四十八里蛤仔市隘之北。原設隘丁二十名,今設三十名。
39 南港仔隘,民隘。在中港堡南港之內山橫崗,距城南三十九里嘉志閣隘之北。原設隘丁十五名,今設三十名。
40 三灣隘,民隘。在中港堡三灣內山,距城南稍偏東三十三里南港仔隘之北。道光六年,奏請派撥屯把總一員、屯兵六十名、番通事一名,防守中港、三灣、大北埔等隘。
41 今改設隘丁四十二名,屯把總一員仍之。
42 金廣福大隘,民隘。此隘本分設於城東廂之鹽水港、南隘、茄冬湖、石碎崙、雙坑、大崎、金山面,圓山仔、大北埔、小銅鑼圈等十處;其小銅鑼圈即舊之中港尖山隘也。各隘因地日闢,已越舊址;乃裁撤歸並為一,移入內山五指山右角。沿山十餘里均設銃櫃,為各隘之最大者:距城東三十五里小銅鑼圈之北。其石碎崙隘原設隘丁四十名,隘糧由官撥給充公租稅以補不敷。其大北埔中港、尖山二隘亦官奏設,民自給糧。其鹽水港、南隘、茄冬湖、小銅鑼圈四處,原設隘丁各二十名,雙坑原設隘丁十四名,大崎、金山面二處原設隘丁各十八名,圓山仔原設隘丁六名;隘糧均民自給。今統設一百二十名,就地取糧不敷,同知黃開基籌撥充公租穀四百餘石,每年發印串一百張,給令自行催收。
43 樹杞林隘,民隘。在東廂內山橫崗,距城東二十五里金廣福隘之北。原設隘丁十五名,今設二十名。
44 矺仔隘,民隘。在東廂內山橫崗,距城東三十里樹杞林隘之北。原設隘丁十五名,今仍之。
45 猴洞隘,民隘。在東廂內山橫崗,距城東三十四里矺仔隘之北。原設隘丁十五名,今仍之。
46 九芎林隘,官隘即南河隘民隘。在東廂內山要處,距城東四十里猴洞隘之北。九芎林原設隘丁十名,系官征屯租,按丁全數給糧;今仍之。
47 鹽菜甕隘,民隘。在東廂內山叉口,距城東五十里九芎林隘之北。原設隘丁二十名,今仍之。
48 霄裏大銅鑼圈隘,民隘。本在四方林,後移入桃澗堡內山要處,距城東五十三里鹽菜甕隘之北。大銅鑼圈、四方林二隘,原設隘首各一,丁無定額;今設隘丁十名。
49 三坑仔隘,民隘。在桃澗堡,距城東五十三里大銅鑼圈之北。今設隘丁二十名。
50 大坪隘,民隘。在桃澗堡內山橫崗要處,距城東五十八里大銅鑼圈隘之北。今設隘丁二十名。
51 溪洲隘,民隘。在桃澗堡內山橫崗,距城東六十里大坪隘之北。今設隘丁十名。
52 大姑嵌隘,民隘。在桃澗堡內山交界處,距城東六十五里溪洲隘之北。原設隘丁三十名,今仍之。
53 三角湧十三天隘,民隘。在海山堡內山橫崗,距城東七十四里大姑嵌隘之北。今設隘丁十名。
54 橫溪南北隘,民隘。在擺接堡內山要處,距城東八十里三角湧隘之北。今設隘丁五名。
55 暗坑仔隘,民隘。在擺接堡內山要處,距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橫溪隘之北。原設隘丁十名,今仍之。
56 萬順寮隘,民隘。在拳山堡北首內山橫崗,距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暗坑仔隘之北。原設隘丁十二名,今設十五名。
57 十分寮隘,民隘。在石錠堡內山叉路口,距城東北一百七十里萬順寮隘之北。今設隘丁十名。
58 三貂嶺隘,民隘。在芝蘭堡三貂社民番交界處,距城東北一百九十五里十分寮隘之北。今設隘丁十名。
59 謹按:以上南北官隘五、民隘二十四,共二十九處。淡地內山,處處迫近生番,昔以土牛紅線為界。今則生齒日繁、土地日闢,耕民或逾土牛十里至數十里不等,紅線已無蹤跡;非設隘以守,則生番不免滋擾。於是有隘有丁,有丁有糧;每隘設隘首一名以理其事。官隘由官設立。乾隆五十三年,奏設官隘六座;原募丁一百二十五名,每名年給糧銀三十圓。惟九芎林一隘,官征屯租全給;餘俱官給四成、民給六成。每年屯租內共給口糧銀一千六百八十圓,民給在外。道光六年,同知李慎彞因生番擾近塹垣,添設石碎崙一隘,募丁四十名,年需口糧銀一千五百一十二圓,遇閏加銀一百二十六圓,先後將徵收猴洞山、豬湖、鹽菜甕、暗坑仔等處充公租稅及罰充尖山莊業戶陳五湖、潘銳卿等各案租銀撥給;不敷,仍官自捐湊。今石碎崙已歸並金廣福大隘,仍年撥充公租穀四百餘石,給串催收。至三灣等隘,道光六年奏請派撥屯把總一員、屯丁六十名、番通事一名,年需口糧,由該處民墾田園科租撥給,均不在屯租項內;今仍設屯把總,但有名無實。餘如中港、大北埔已裁並歸金廣福大隘矣。民隘則由居民請闢荒地,自行設隘防番。每隘亦設隘首一名;其隘糧每名亦年給穀三十石折銀三十圓,就新墾地畝按甲抽租,業戶四成、佃人六成。由隘首派收支應,官不過問。隘首口糧,即在隘丁內抽取。總之,官隘有定、民隘無常;愈墾愈深,不數稔輒複更易。甚至隘首即番割、隘丁半匪徒,吏苦鞭長,此地方所以日壞也。
60 廨署
61 淡水廳署,在竹塹城內。新修「通志」云:舊公館在彰化縣治,雍正二年同知王汧建。乾隆七年,同知莊年重建門堂,規制悉具。二十一年,同知王錫縉改建。今所坐東向西,二十八年監生何長興捐修。五十七年,同知袁秉義興修。道光七年李慎彞、二十六年黃開基、咸豐五年丁曰健、七年馬慶釗、十一年秋曰覲、同治六年嚴金清、八年富樂賀,均詳報重修。
62 「彰化縣志」云:乾隆三十一年,鹿港添設理番同知疏稱:『同知衙署,現有彰化縣淡水同知舊署即舊公館,尚屬完整,適在淡水、嘉義之中,盡可居住,毋庸議建』。按淡水舊公館,王汧、莊年所建,在彰化縣治南街。及王錫縉改建廳署於竹塹,其舊公館改為鹿港理番廳署。乾隆五十三年,鹿港廳署複移於鹿港口。嘉慶五年,彰化知縣胡應魁遂以縣治之舊公館改建關帝廟。艋舺縣丞署,在新莊。舊在八里坌街為檢署,雍正十一年建。乾隆十五年風災圮,移駐新莊公館。五十五年,改為縣丞署。咸豐三年,漳、泉分類毀。同治五年,署縣丞張國楷勸捐重建。
63 竹塹巡檢署,在竹塹城南門內;距廳署數武,兼司獄。乾隆二十一年,與廳署同建。五十五年,巡檢張啟進詳修。道光九年,易金杓重修相傳舊在巡司埔,無案可稽
64 大甲巡檢署,在大甲土堡內。嘉慶二十一年移鹿港,巡檢駐此。林志聰、王爽、巫朝綱、康閏洲等捐建。道光十年,巡檢張朝錫重修。同治元年,戴逆毀。三年,巡檢卜孔諧重建。七年,巡檢許其芬重修。
65 訓導署,在城內東南詳見「學校」
66 北路右營游擊署,在城東門內。道光七年,移鎮標右營游擊駐此。原設營房十四座,在署左右四城堆房各一座,軍裝局、火藥庫、演武廳各一座。
67 中軍守備署,在大甲土城內。道光七年,由竹塹城內移駐;設守備、千總、把總衙署各一座,外委公所三間,兵房四十間,軍裝局、火藥庫、演武廳各一座、煙墩三座、望樓一座。道光十年,同知李嗣鄴、署守備張榮森會同監督興建。其銅鑼灣把總署一座、兵房十二間,鬥換坪外委署一座、兵房八間,道光十年同知李嗣鄴添建。
68 艋舺營水師參將署,在艋舺街。嘉慶十三年,移台協右營游擊駐此;二十四年建。道光五年,改為參將署。
69 艋舺陸路中軍守備署,在艋舺街。嘉慶十四年,移延平協左營守備駐此。已毀。
70 滬尾水師守備署,在滬尾街。嘉慶十三年,移興化協左營守備駐此,賃民屋居。道光十年,郭揚聲捐建;是為舊署。二十三年,李朝祥以舊署為千、把總公所,別建新署,左右各設兵房;離舊署僅數武地。
71 滬尾海關公署,即滬尾水師守備舊署。咸豐十一年,道員區天民開設海關,改為公署。
72 公廨一十二處:一在社尾,道光十一年同知李嗣鄴移建大甲街。一在吞霄、一在後壟、一在中港、一在楊梅壢俱廢,一在中壢,同治九年建。一在桃仔園、一在艋舺即艋舺倉俱存。一在暖暖,道光九年署同知李慎彞建。一在三爪仔、一在魚桁仔,道光八年署同知李慎彞建俱廢。寅賓館,在艋舺歡慈市,同治九年建。
73 淡水公館,在廳署左。乾隆二十八年,同知夏瑚建。同治九年重修。「府志」稱與監倉毗連;監倉亦在廳署左有記
74 隆恩息莊公館三座:一在城內武營頭,台灣城守營參將設。一在海山堡彭厝莊,彰化北路協副將設。一在中港街,艋舺營參將設。每年各派一弁駐此,監收租息。
75 倉廒
76 淡水廳倉廒四所:一在竹塹。「府志」云:原設倉一十二間,嘉慶二十二年,同知薛志亮興修。道光十一年,同知李嗣鄴重修。計一十六間。一在八里坌,旋圮;移在艋舺。「府志」云:原設倉一十二間,薛志亮興修,李嗣鄴重修。計二十間。在後壟社。「府志」云:原設倉一間,薛志亮興修,李嗣鄴重修。計六間。今廢。一在南嵌社。「府志」云:原設倉一間,薛志亮重修。計四間。今廢。
77 附舊倉額備考
78 「嘉義縣志」云:半線莊倉三間,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貯半線至竹塹兵米。淡水倉三間,五十五年周鍾瑄建,貯淡水至南嵌兵米。雍正二年,半線倉歸彰化縣、淡水倉歸淡水廳。新修「通志」云:淡水廳常平倉六處,計六十一間。乾隆五十六年,同知袁秉義領項修額貯穀二萬石。按此云六處,與「府志」所載不符。再查塹城之倉僅一所,在廳署左;乃「府志」既云倉廒四所之一在竹塹,計一十一間;又云監倉二所,一在廳署內計五間、一在竹塹城計六間。彼此間數不符,案牘已無可稽,姑闕疑焉。
79 義倉三所:一在竹塹南門內,同治六年同知嚴金清諭業戶林恆茂、鄭永承、紳董吳順記、李陵茂、鄭恆升、鄭吉利、鄭同利、翁貞記、陳振合、何錦泉、陳沙記、鄭利源、恆隆號等捐建,計十二間。一在艋舺舊倉,六年捐修,何長潤督造,計十九間。一在大稻埕,六年捐建,未成。
80 道光十七年,同知婁雲創設義倉,未置廒座,捐穀即由捐戶收儲,業經奏獎;後經同知史密、丁曰健屢催欠谷,未繳。同治六年,同知嚴金清複倡捐廉銀一千圓購穀一千石,並紳商、業戶所捐,共谷四萬九千石,詳請具奏。另撥捐穀三千六百石,為義塾經費;乃於塹城、艋舺二處各設明善堂為義倉,附以義塾:具「興養立教」意也。竹塹義倉,購金姓屋改造;六年九月興工、七年四月竣,費銀二千九百七十二圓二角。艋舺舊倉久圮,即其地重葺之。又以大稻埕捐穀較多,議添設總倉;未行。至大甲,則在新建文昌祠內,左設總倉五間、右設義塾五間,均繪圖立案。餘如廳南之後壟、貓里、廳北之新埔、桃仔園,亦諭紳董建造,各設立倉總一人;其各倉出納穀數,仍歸各地紳董經管。
81 番社社倉三十四所:「府志」云:一、搭搭攸社,一、峰仔峙社,一、擺接社,一、雷里社,一、武朥灣社,一、雞柔山社,一、大浪泵社,一、八里坌仔社,一、毛少翁社,一、北投社,一、奇裏岸社,一、小雞籠社,一、金包里社,一、大雞籠社,一、三貂社,一、南嵌社,一、龜崙社,一、坑仔口社,一、霄裏社,一、竹塹社,一、後壟社,一、中港社,一、貓里社,一、新港社,一、嘉志閣社,一、吞霄社,一、苑社里,一、房裏社,一、貓盂社,一、德化社,一、大甲社,一、雙寮社,一、日南社,一、麻薯舊社。今俱廢。
82 鋪遞
83 大甲鋪,南距淡、彰交界五里,北距貓盂二十里。鋪兵三名。
84 貓盂鋪,北距吞霄十里。鋪兵三名。
85 吞霄鋪,北距後壟三十里。鋪兵三名。
86 後壟鋪,北距老衢崎二十五里。鋪兵三名。
87 老衢崎鋪,北距竹塹十五里。鋪兵三名。
88 竹塹鋪,北距南嵌七十五里。鋪兵三名。
89 南嵌鋪,北距艋舺三十五里。鋪兵三名。
90 ——以上原設塹南七站,鋪兵二十一名;今仍歸彰化縣支給工食。
91 艋舺鋪,北距錫口十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92 錫口鋪,北距水返腳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93 水返腳鋪,北距暖暖二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94 暖暖鋪,北距柑仔瀨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95 ——以上原設淡北之淡水、雞柔山、金包里、雞籠四站鋪兵九名,由彰化縣支給工食。嘉慶二十年裁汰改設,仍存四站,添鋪司四名。其鋪兵原設九名,又添七名,共十六名,統歸淡廳支給工食。
96 柑仔瀨鋪一名楓仔瀨,北距燦光寮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97 燦光寮鋪,北距三貂嶺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98 三貂嶺鋪,北距淡、蘭交界遠望坑五十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99 ——以上嘉慶二十年添設三鋪,共添鋪司三名、鋪兵十二名,歸淡廳支給工食。
100 淡屬無驛遞,原設鋪遞自大甲至雞籠一十一處。後經裁汰改設,複添三處,計共十四處;鋪司七名、鋪兵四十九名。
101 街里
102 廳城內以各方為別:東曰東門街、暗街仔、武營頭游擊衙署及各兵房在此、井仔頭,西曰西門街、義學口明志書院在此、後番車路,南曰南門街一曰文興街、巡司衙口,北曰北門街、太爺街。
103 城外東廂二十五莊東接內山生番界:東勢莊距城二里、下車店莊三里、大陂坪莊四里、埔仔頂莊五里、牛路頭莊六里、柴梳山莊六里、麻園堵莊八里、二十張犁莊五里、白沙墩莊五里、斗崙莊六里、八張犁莊七里、六張犁莊七里、鹿場莊八里、番仔寮莊九里、隘口莊十里、五塊厝莊十五里、九芎林莊二十里、頂下嵌莊二十里、鹿寮坑莊三十里、十股林莊二十三里、五股林莊二十三里、石壁潭莊二十四里、山豬湖莊二十五里、猴洞莊二十五里、橫山莊二十六里。自九芎林而下俱系穿山而入,時有生番出沒,居民設隘堵御
104 城外西廂一十莊西臨海:隙仔莊距城二里、南勢莊三里、牛埔莊四里、茇仔林莊四里、虎仔山莊五里、浸水莊五里、三塊厝莊六里、羊寮莊六里、香山莊八里、汧水港莊十里
105 城外南廂二莊:巡司埔莊距城一里、溪仔底莊里許。此處至山只有三里,俱系小戶,並無莊名
106 城外北廂一十七莊西臨海:水田莊附郭、湳仔莊距城三里、金門厝莊四里、舊社莊四里、麻園莊七里、頂溪洲莊七里、新莊仔莊八里、白地粉莊八里、溪心灞莊九里、嵌頂莊十里、鳳鼻尾莊十一里、紅毛港莊二十里、蚝殼港莊三十二里、笨仔港莊二十三里、大溪墘莊二十五里、芝葩裏莊三十里、鳳山崎莊十里
107 城外東北廂一十六莊東接內山生番界:新社莊距城七里、豆仔埔莊八里、枋寮莊十里、新埔莊二十里、大茅埔莊二十一里、五份埔莊二十一里、六股莊二十二里、石崗仔莊二十四里、烏樹林莊二十六里、鹽菜甕莊三十五里、三峽水莊三十里、婆老粉莊二十里、大湖口莊二十五里、崩陂莊三十里、楊梅壢莊三十七里、頭重溪莊四十二里
108 城外西北廂一十莊西臨海:崙仔莊附郭、沙崙仔莊距城三里、樹林頭莊三里、苦苓腳莊五里、槺榔莊七里、油車港莊七里、船頭莊七里、南北汕莊十里、下溪洲莊十里、魚寮莊十里
109 城北兼東桃澗堡二十九莊西近海:中壢街距城五十五里、內壢溪莊五十七里、嵌腳莊六十五里、下茄冬莊七十里、新莊仔莊七十里、赤嵌莊七十五里、大埔莊七十五里、坑仔口莊八十里、過溪仔莊八十里、南嵌街八十里、桃仔園街七十五里、龜崙口莊八十里、大湳莊七十里、埔頂莊七十里、霄裏新興莊六十里、八塊厝莊七十里、銅鑼圈莊四十五里、靈潭陂莊五十里、三坑仔莊七十里、舊社仔莊七十里、東勢莊七十里、南勢莊七十里、安平鎮莊七十里、山仔頂莊六十里、宋厝莊五十三里、八張犁莊七十里、貓朥合莊七十里、黃泥糖莊七十里、員樹林仔莊七十里
110 城北兼東海山堡一十七莊東北接內山生番界:風櫃店莊距城百一十里、潭底莊百一十五里、山仔腳莊百十里、樟樹窟莊百零六里、南靖厝莊百里、尖山莊九十里、鷹哥石莊九十里、大湖莊八十五里、二甲九九十里、莊中莊九十里、大姑嵌莊九十里、三角湧莊百里、橫溪莊百零三里劉厝莊百里、柑園莊百里、石頭溪莊百里、彭厝莊百里
111 城北兼東興直堡一十九莊西臨海:龜崙頂莊距城九十里、搭寮坑莊九十二里、陂角店莊九十五里、新莊街百十里、中港厝莊百十五里、中瘟莊百十五里、頭重莊百十三里、和尚洲莊百二十五里、武朥灣莊百十里、三重埔莊百二十里、洲仔尾莊百二十里、關渡莊百二十里、八里坌街百二十五里、大坪頂莊百二十五里、大小南灣莊百四十里、山腳莊百零五里、大牛椆莊百十里、烏嶼寮莊百四十五里、長道坑莊百三十六里
112 城外兼東芝蘭堡三十二莊東北接噶瑪蘭界、西北臨海:劍潭莊距城百二十里、內湖莊百二十五里、角角溝百三十里、有臘莊百三十五里、芝蘭街百二十五里、毛少翁社百二十七里、淇裏岸莊百三十五里、北投社百三十五里、嗄嘮別莊百三十五里、雞北屯社百四十二里、雞柔山店莊百四十七里、大屯社百五十五里、小雞籠社百六十五里、石門汛莊二百里、金包里街二百零五里、野柳莊二百一十五里、馬煉社二百六十里、大武崙莊二百三十里、大雞籠街二百四十五里、深澳莊二百六十里、跌死猴莊二百六十五里、鼻頭莊二百八十里、三貂社三百一十五里、燦光寮莊二百九十五里、丹裏莊三百零五里、獅球嶺莊百七十五里、田寮港莊百八十五里、長潭堵莊二百里、苧仔潭莊二百零八里、武丹坑莊二百二十八里、頂雙溪莊二百三十八里、魚桁仔莊二百四十里
113 城北兼東大加臘堡一十六莊:艋舺下嵌莊距城百十里、三板橋莊百十三里、古亭莊百十五里、大灣莊百十六里、林口莊百七十里、上陂頭莊百十七里、錫口街百二十二里、新南莊百二十七里、南港仔街百三十里、搭搭攸莊百二十五里、東勢莊百一十八里、新莊仔莊百十五里、奎府聚莊百十三里、大隆同莊百十六里、社仔莊百十八里、溪洲底莊百二十里
114 城北兼東石碇堡一十四莊東接內山:樟樹灣莊距城百三十五里、叭嗹港莊百三十八里、水返腳街百四十里、康誥坑莊百四十里、保長坑莊百四十二里、五堵莊百四十五里、六堵莊百四十七里、七堵莊百五十里、八堵莊百五十餘里、暖暖莊百六十里、石錠內莊百六十三里、四腳亭莊百六十六里、枋仔瀨莊百七十里、鯽魚坑莊百七十里
115 城北兼東拳山堡一十四莊東北接內山生番界:公館街距城百二十里、溪仔口莊百二十五里、大坪林莊百三十里、秀朗社百二十里、暗坑仔莊百二十五里、青潭莊百三十五里、十五分莊百二十五里、內湖莊百二十八里、木柵莊百三十里、頭重溪莊百三十五里、萬順寮莊百四十里、深坑仔莊百四十三里、土庫莊百四十七里、楓林莊百五十里
116 城北兼東擺接堡一十七莊東北連內山生番界:加蠟仔莊距城百十五里、港仔嘴莊百十五里、芎蕉腳莊百十八里、龜崙蘭莊百十七里、枋寮街百十七里、新埔墘莊百十八里、南勢角莊百二十里、後埔莊百二十里、員山仔莊百二十八里、藤寮坑莊百二十六里、冷水坑莊百二十六里、社後莊百二十六里、柑林陂莊百二十七里、大安寮莊百二十七里、員林仔莊百十五里、火燒莊百一十二里、柏仔林溪洲莊百一十里
117 城南中港堡二十六莊西臨海:山寮莊距城二十二里、後厝莊二十二里、中港莊二十五里、中港社二十五里、湖底莊二十六里、澎湖厝莊二十六里、海口莊二十八里、瘟仔頭莊二十八里、番婆莊二十六里、香山厝莊二十六里、三角店莊二十八里、大牛欄莊二十五里、上下山腳莊二十四里、後莊二十四里、嵌頂莊二十五里、塗牛口莊二十六里、二十分莊二十四里、東莊二十五里、隆恩莊二十五里、田寮莊二十六里、蘆竹湳莊二十六里、水流潭莊二十六里、上下茄冬莊二十八里、斗換坪莊二十五里、三灣莊三十里、南港莊三十一里
118 城南後壟堡三十三莊西臨海:山仔頂莊距城三十五里、百三莊三十六里、圓寶莊三十六里、後壟街四十里、大莊四十里、海豐莊四十二里、溝仔背莊四十二里、新港埔莊四十里、車路頭莊四十二里、田寮莊四十五里、西山莊四十五里、芒花埔莊四十五里、社寮崗莊四十九里、嘉志閣莊四十九里、貓里街五十里、蛤仔市莊五十八里、大牆圍莊五十八里、芎蕉灣莊五十六里、七十分六十里、樟樹灣莊六十六里、銅鑼灣莊六十七里、高埔莊六十里、頭湖莊五十六里、二湖莊五十五里、三湖莊五十九里、四湖莊六十里、溪洲莊四十二里、松仔腳莊四十二里、後壟底莊四十三里、南勢莊四十三里、打哪叭莊五十里、牛欄埔莊五十里、白沙墩莊五十五里
119 城南苑裏堡十五莊西南臨海:吞霄街距城七十里、吞霄社七十里、北勢窩社七十里、竹仔林莊七十二里、五里牌莊七十五里、塗城莊七十五里、苑裏街八十里、古亭笨莊八十里、山柑莊八十二里、榭苓莊八十二里、日北莊八十三里、昆社八十三里、貓里社八十四里、房裏社八十二里、房裏莊八十三里
120 城南大甲堡六十三莊西臨海、南連彰化:大甲土城距城一百里、東莊離大甲三里、六分莊五里、磁磘莊五里、馬鳴埔莊五里、鐵砧山腳莊四里、新厝仔莊五里、內水尾莊三里、頭分田莊一里、大甲東番社三里、墩仔腳莊十五里、中和莊十五里、舊社莊十五里、四塊厝莊十二里、圳寮莊十六里、牛椆坑莊十八里、泉洲厝莊十六里、犁頭鏢莊十三里、彰界圳寮莊二十里、中厝莊七里、後裏莊十五里月眉莊十二里、頂店莊二里、社尾莊二里、橫圳莊二里、松仔腳莊三里、營盤口莊一里、樹仔腳莊六里、九張犁莊六里、日南莊七里、日南番社六里、三張犁莊九里、蘆濫莊二十二里、打鐵莊十里、刪柑莊十四里、五塊寮莊七里、雙寮莊八里、西勢社十里、大安街八里近海口、海墘厝莊八里、北汕莊八里、頂大安莊六里、下大安莊六里、十三甲莊七里、五甲莊七里、田心仔莊七里、三十甲莊六里、田中央仔莊八里、頂莊仔莊七里、腳踏莊七里、蘊寮莊八里、龜殼莊八里、中莊七里、南莊八里、南埔莊一十一里、東勢尾莊七里、六塊厝莊七里、水卡頭莊六里、福興莊九里、埔姜林莊六里、三塊厝莊五里、牛埔仔莊五里、番仔寮莊一里。以上各里數俱從大甲起算
121 右城外南北一十二堡各莊及番社群萃而處,分別開列。若小莊不過一二家及搭寮居住,尚無確名者不載。里數以意逆之,未盡確。
122 橋渡
123 中港大橋,廳南二十五里中港。新街頂居民建造。
124 媽祖宮橋,廳南中港。舊街中莊民建造。
125 瘟仔頭橋,廳南中港。溪墘莊民建造。
126 瓦窯溝橋,廳治南門城邊。乾隆五十四年,業戶何崇德捐建。道光九年重修。
127 湳仔橋,廳治北門外二里。錢茂祖建造。同治八年重修,更名萬年橋。
128 楊梅壢橋,廳北四十里楊梅街南。
129 仁者橋,廳北五十里;為楊梅壢、中壢適中之區。嘉慶二十二年,郭肇基等捐造。有木碑記。
130 桃仔園橋,廳北七十五里街口。乾隆二十五年,李天佑建造。嘉慶九年,林安承重修。
131 錫口街橋,廳北百二十五里街口;架木為之。道光八年,同知李慎彞同總理杜振榮等捐貲砌石。道光十二年重修。
132 水返腳橋,廳北三十里村口。莊佃鳩工修造。
133 ——以上各橋,南北往來必由之路。
134 隆恩牛埔橋,廳治西廂三里牛埔莊。官民捐造。
135 槺榔牛埔橋,廳西北六里槺榔莊尾。莊民捐造。
136 內壢溪橋,廳北五十七裏桃澗堡。嘉慶二十二年,莊阿龍等捐造。有木碑記。
137 茄冬溪橋,廳北七十裏桃澗堡。乾隆四十四年,黃燕禮建造。道光三年,林安承重修。有木碑記。
138 陂角橋,廳北一百里興直堡。雍正年間,張廣福同眾佃七十二分築造陂岸,創建陡門。道光四年蔡海等修。
139 榕樹橋,廳北百二十里海山堡潭底莊。道光四年,張必榮等捐修。
140 太平橋,廳北潭底莊。道光二年,張必榮等同眾佃捐修。
141 三板橋,廳北百二十里大加蠟堡。郭錫瑠建造,眾佃重修。
142 金安橋,廳北百六十里芝蘭堡金包里。嘉慶十七年,汛官江名芳等捐造。
143 磺溪橋,廳北芝蘭堡金包里。陳尊邦、許鳴岐等創造。
144 永安橋,廳北百二十里芝蘭街西。乾隆五十二年,何文獻等建造;續壞,其子馬回修。道光二年,郭臨生等重修。
145 和尚橋,廳北芝蘭街東。乾隆五十三年,吳德崇等捐造。因路通員山仔廟,故名。
146 北投莊石橋,廳北百三十里芝蘭街。原系木橋;道光二年,李錦節等修換。
147 淇裏岸石橋,廳北芝蘭堡淇裏岸街東。乾隆四十六年,舉人王錫祺、莊耆潘元振等捐造。
148 淇裏岸柴橋,廳北淇裏岸街西。舉人王錫祺等捐造。
149 長坑溪橋,廳北百六十里,在石碇堡。同治九年,職員林維讓、林維源等捐建。
150 南港仔橋,廳北百四十里,在石碇堡。同治九年,職員林維讓、林維源等捐建。
151 萬福橋,廳北百二十里興直堡和尚洲。乾隆年間,居民捐造。嘉慶二十一年,訓導楊趨園、同業戶僧意松修換石橋。
152 公司田橋,廳北百二十里芝蘭堡田寮仔莊。原系柴橋;嘉慶十七年業戶何錦堂、總理蔡萬興等修換,同治二年改造。
153 ——以上皆南北各鄉之橋。
154 大甲溪渡,廳南九十五里。官渡;大船一、小船一。遇有洪水橫流,水道不通,渡筏隨時添設。
155 大安溪渡,廳南八十五里。遇有洪水,莊民自設。
156 房裏溪渡,廳南八十里。官渡;大船一、小船一。
157 吞霄溪渡,廳南六十五里。義渡;中船一。
158 後壟溪渡,廳南四十五里。有兩渡,街南名南河渡、街北名北河渡。均義渡;各船一。
159 中港溪渡,廳南二十七里。官渡;船一。乾隆五十二年設。
160 鹽水港渡,廳南十七里。官渡;船一。
161 金門厝渡,廳北三里。義渡;船一。嘉慶元年,林先坤同竹塹社屯弁錢茂祖捐租設。
162 鳳山崎渡,廳北十里。官渡;船一。
163 艋舺溪渡,廳北百十五里。義渡;船二。上通擺接青潭內湖、下達淡水港。其渡稅給艋舺街天後宮香資。
164 滬尾溪渡,廳北百三十五里。船戶自置。每日船只多寡不定,系駁載人貨,均有定價。此渡為滬尾、艋舺往來必由之路。
165 錫口溪渡,廳北百四十里。民渡;船一。由錫口起,至暖暖止。往來行人或走東岸西岸、或坐駁船,視天之晴雨、水之大小為准。
166 五堵渡,廳北百六十里。官渡;船一。
167 六堵渡,廳北百六十三里。官渡;船一。
168 八堵渡,廳北百七十三里。官渡;船一。往大雞籠要路。
169 四腳亭渡,廳北百九十三里。官渡;船一。
170 鯽魚坑渡,廳北百九十八里。官渡;船一。
171 苧仔潭渡,廳北二百零八里;屬三貂嶺腳。官渡;船一以上六渡,均在水返腳、上溪洲之內
172 粗坑口渡,廳北二百三十里。官渡;船一。
173 頂雙溪渡,廳北二百四十里。官渡;船一。
174 遠望坑渡,廳北二百五十三里。官渡;船一以上三渡,均在三貂嶺東面;往噶瑪蘭要路
175 ——以上南自大甲起、至噶瑪蘭交界止,為南北往來通津。
176 關渡口渡,廳北百二十里興直堡。艋、滬往來適中之區。
177 八仙渡,廳北百二十里艋舺東南。
178 獅頭渡,廳北百二十里和尚洲。
179 瘟仔渡,廳北百一十里興直堡。由新莊往滬尾之路。
180 成仔寮渡,廳北百二十里八里坌堡。
181 擺接渡,廳北百五里擺接堡。有上下渡,往來新莊;上通大姑嵌三坑仔、下達淡水
182 港。其渡稅給新莊街天後宮香資。
183 港仔嘴渡,廳北百五里擺接堡。
184 柑林渡,廳東北百一十里擺接堡。
185 員林仔渡,廳東北百十三里擺接堡。
186 橫溪渡,廳東北百十五里海山堡。
187 三角湧渡,廳東北百五里海山堡以上四渡,俱擺接溪上流
188 圭母卒渡,廳北百二十里大加蠟堡。
189 番仔溝渡,廳北百二十里大加蠟堡溪仔尾洲。
190 溪仔底渡,廳北百三十里興直堡。
191 劍潭渡,廳北百二十五里。芝蘭堡金包里往來要路,上通峰仔峙,下達淡水港。
192 社仔渡,廳北百二十五里大加蠟堡。
193 白石湖渡,廳北百三十里芝蘭堡錫口對河。
194 搭搭攸渡,廳北百三十五里大加蠟堡。
195 里族灣渡,廳北百三十八里芝蘭堡。
196 樟樹灣渡,廳北百五十二里石碇堡以上六渡俱峰仔峙下流
197 馬陵坑渡,廳北百六十三里石碇堡。
198 頭灣渡,廳南二十五里大北埔三灣內山。義渡。道光六年莊民公設。
199 九信埔渡,廳南二十五里中港堡北埔。義渡。莊民公設。
200 龜山頭渡,廳南五十二里後壟堡中心埔下。乾隆四十六年設。
201 車路潭渡,廳南五十二里後壟堡嘉志閣莊。道光八年設。
202 ——以上南北各鄉之渡。
203 淡屬南北袤長數百餘里,中外溪河皆發源內山,西流入海。然至半途,或合或分,大抵近源則流小宜橋、近海則流大宜渡。亦有不橋、不渡厲揭從事者,固由開闢未久,物力未充;然有謂留此以限戎馬之足,防械斗、驗匪蹤,似亦近理,殆時勢使然耳。
204 義塚
205 乾隆二十四年,台灣知縣夏瑚等設法捐資,代運旅櫬至廈,俾客亡親屬按籍認領。咸豐年間總兵林向榮鎮守時,各屬停柩不能歸葬者,資助運回原籍;皆一時傳為盛舉。要不若廣設義塚,俾小民得一壞之土以安旅魂,其利尤溥也。但必劃界勒碑,垂諸永遠,方無年久混侵之弊。後之樂義君子,或出貲倩工,收掩暴露;或給地增設,請官立石存案。並禁牛羊踐踏以澤枯骨,而惠將來:則所謂種福田者,其在是歟!茲將各處義塚,開列於左:
206 中塚,一在廳治南門外巡司埔尾、一在中塚邊。道光十六年,署同知玉庚諭諸紳士捐設。
207 枕頭山塚,在廳治東門外枕頭山。
208 土地公埔塚,在金山面。道光七年,郭棠棣稟充。
209 ——以上皆附城義塚。
210 桃仔園義塚,在桃仔園街頭。道光八年設。
211 艋舺義塚,一、林士快獻給;一、陳長茂獻給。今已滿,須再籌。
212 大隆同義塚,乾隆三十年,邱文華獻給。
213 滬尾義塚,在滬尾街後山仔頂。嘉慶元年,何宗泮獻給。
214 嗄嘮別義塚,乾隆二十三年,眾社番獻給。
215 圭柔山義塚,嘉慶二年,陳晃生獻給。
216 新莊義塚,同治九年,縣丞鄒祖壽捐建。
217 鼻頭莊義塚,乾隆六十年,黃意使獻給。
218 ——以上皆廳城北義塚。
219 後壟義塚,在赤塗崎。乾隆五十三年,白沙墩莊民陳伯樹獻給。
220 大甲東山嶺義塚,同治七年,業戶王昆岡獻給。
221 ——以上系廳城南義塚。
222 謹按:廳治東門內外前皆叢塚,道光己酉年各董事捐資清塚,將骸骨收掩數處。其開費餘剩銀項,於東門內置屋三間,謂之回生洞。凡客民無親屬可依者,病亟時,送入其中,遣人看視;沒則埋之。然看視者多不得其人,故存者卒鮮。是在仁人君子,加意存恤,俾疾苦無告之游子不致顛連以待斃,亦廣行陰德之一端也。「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彼煢獨者之當哀,在富人行之尤易為力耳。
223 水利
224 四百甲圳,在廳治東門外。業戶王世傑置。後被水衝,溫明源招佃重鑿。其水由二十張犁溪引導至東門外,流轉而北,灌溉隆恩息莊及北莊田四百餘甲,故名。中有一陂,名曰為公陂。上承下分,又灌溉水田莊、樹林頭等莊之田。每年業主、佃戶,共納水租為修費。
225 六十甲圳,在廳治東門外。莊佃所置。其水由二十張犁溪引導至城東穿水關而入,轉過北門城內,出北水關,灌溉崙仔莊等田。又從城北別分一支流至城西,出西水關,灌溉隙仔莊等田約六十甲,故名。年納水租,付圳長為工資修費。後圳頭崩壞,吳振利出費重鑿,別分一路曰新圳。餘水或引大溪,或引坑泉,耕者自為之。
226 靈潭陂,在桃澗堡,距廳北五十里。乾隆十三年,霄裏通事知母六招佃所置。其水灌溉五小莊、黃泥塘等田甲。相傳昔旱,莊佃禱雨於此即應,故名。
227 霄裏大圳,在桃澗堡,距廳北六十餘里。乾隆六年,業戶薛奇龍同通事知母六集佃所置。其水由山腳泉水孔開導水源,灌溉番仔寮、三塊厝、南興莊、棋盤厝、八塊厝、山腳莊共六莊田甲。水額十分勻攤,番佃六、漢佃四。內有陂塘大小四口。乾隆年間,因新興莊田園廣闊,水不敷額;佃戶張子敏、游耀南等向通事別給馬陵埔陰窩,開鑿一圳引接之。
228 永安陂又名張厝圳,在海山堡,距廳北一百里。圳長三十里。乾隆三十一年,業戶張必榮舍地、張沛世出資合置;相傳為沛世陂。其水自二甲九福安陂同引擺接溪源流不敷,複移三塊厝下傍擺接溪漈欄築大陂,遇溝艋舺,灌溉海山莊及擺接堡之西盛、桕仔林、興直堡之新莊頭、二三重埔等田六百餘甲。嘉慶二十三年七月大水陂壞,張豐順改築在三塊厝頂,與大安陂上下相望。年納水租,圳長三分得二、顧圳者得一為修費。
229 福安陂,在海山堡,距廳北一百里。圳長八里許。業戶張必榮、吳際盛合佃所置。冥水自二甲九分擺接溪源至樹頭陂引入。後因大水衝壞,業佃林■〈弓丙弓〉益等移置海山之麓中坑口,鳩資築壩,寬三丈餘、長一百六丈。後購陳金聲田地添設陡門,外通連陂水,內分圳道三,各寬一丈餘,長八里許;仍由二甲九溪源分流灌溉海山莊田三百餘甲,上至石頭溪、下至三角埔。
230 隆恩陂,在海山堡,距廳北一百里。其水自二甲九分擺接溪源流至南靖厝築陂引入,灌溉隆恩田三百五十餘甲。
231 萬安陂圳又名劉厝圳,在海山堡,距廳北一百里。圳長二十里許。乾隆二十六年,業戶劉承纘鳩佃所置。其水自擺接堡古寧莊下鑿引擺接溪流而入。至興直堡新莊,以八分之一灌中港厝田;其餘七分化為二百三十甲。至頭重埔,又分六十二甲,付張必榮灌二重埔之田;餘直灌至加裡珍。通計灌溉二百六十餘甲。年納水租每甲六石,別抽二石給顧圳者為修費。
232 七十二分埤,在海山堡,距廳北一百七十里。周圍約四里許。原在陂角莊腳,瀦水灌溉七十二分之田,故名。今變為田照埤,分各管內,有撥充學海書院膏伙詳見「院租」
233 十八分埤,在海山堡十八分莊坑口,距廳北一百里。業戶林啟泰等圍築瀦水,灌溉田畝。今浮坍成田,仍業戶承管。各甲已換帶別圳水租,亦引山泉自灌。
234 大安陂圳,在擺接堡溪東,距廳北一百一十里。圳長三里餘,一帶旱溪,軟陂植樹。顧圳業戶林成祖等鳩佃所置。其水自三叉河二甲九至鴟鴞山下透九芎林引入大陡門至軟陂下分圳,寬二丈四尺,長十餘里。灌溉大安寮至港仔嘴莊等田一千餘甲。
235 永豐陂圳,在擺接堡,距廳北一百二十里。圳長五里餘。業戶林成祖等鳩佃所置。
236 其水鑿石孔穿尖山,自暗坑口接引青潭大溪水流,至南勢角枋寮莊,灌溉田一百九十餘甲。
237 暗坑圳,在安坑莊,距廳北一百三十里。長二里餘,與永豐陂毗連。業戶杜登選等鳩佃所置。其水自青潭大溪引入,灌溉安坑莊田六十餘甲。
238 南勢角大陂,在擺接堡烘爐寨下,距廳北一百餘里。三面繞山、一面砌石,築岸瀦水,灌溉田二十二分。
239 瑠公圳又名金合川圳,在拳山堡,距廳北一百二十里。業戶郭錫鳩瑠佃所置。其水自大坪林築陂鑿石穿山,引過大木見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見,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其一由小木見至林口莊及古亭倉頂等田,與霧裡薛圳為界;其一由大灣莊至周厝崙等田,水尾歸下陂頭小港仔溝;其一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犁口過見直至車罾、五分埔、中崙前後上搭搭攸等田,水尾歸劍潭對面犁頭標,入北港大溪。灌溉田一千二百餘甲。
240 大坪林圳,在拳山堡,距廳北一百四十里。莊民所置。其水引青潭溪,灌溉田四百六十五甲。
241 內湖陂又名霧裡薛圳,在拳山堡,距廳北一百餘里。莊民所置。其水由內湖溝仔口、鯉魚山腳築陂鑿穿石門過見尾街、後溪仔口、公館街後通流,灌溉大加蠟西畔古亭倉、陂仔腳、三板橋、大灣莊、下陂頭及艋舺街一帶等田七百餘甲,至雙連陂為界。
242 上陂頭陂,在大加蠟堡,距廳北一百二十里。周圍約六、七里。莊民所置。其水灌溉田一百餘甲。
243 下陂頭陂,在大加蠟堡,距廳北一百餘里。周圍約五、六里。形灣而狹,灌溉田四十餘甲。
244 雙連陂,在大加蠟堡,距廳北一百二十里;屬九板橋下。兩陂相連,灌溉田一百餘甲。
245 雙溪圳,在芝蘭堡,距廳北一百二十五里。雍正年間,業戶鄭維謙同佃所置。其水自大坪七星墩引入,灌溉芝蘭一派各田甲。無水租。
246 番仔井圳,在芝蘭堡,距廳北一百四十里。乾隆年間,業戶潘宗勝暨農民自置。其水發源於內山吼咈天泉,灌溉田一百餘甲。無水租。
247 七星墩圳,在芝蘭堡,距廳北一百三十里。雍正年間,業戶舉人王錫祺暨農民自置。其水自七星墩西流至橫溪及芝蘭堡,灌溉田甲。無水租。
248 水見頭圳,在芝蘭堡,距廳北一百三十里。乾隆四十一年,番業戶同謝開使所置。其水發源於山坑,灌溉各田甲。無水租。
249 頭渡溪坑,在大北埔,距廳南四十里。道光六年,同知李振青諭墾首林福昌、梁張徐、邱湯成等開屯。其水發源於內山,灌溉田六十二甲。
250 隆恩陂、番仔陂二陂,在中港堡,距廳南二十餘里。遞年由佃公舉陂長一人,專管其修費。隆恩陂則照大租勻派,每十石出穀七斗;番仔陂則照甲勻派,每甲出穀四斗:俱陂長按佃自收。餘陂由農民相度水勢,各自開鑿。
251 蛤仔市圳,在後壟堡,距廳北六十里。乾隆五十二年,眾佃派丁冒險在河頭攔築大陂,分開水路。其水發源於合番坪,灌溉田六百零二甲。道光元年,眾佃議設陂長專管。每甲年納水租四斗。
252 馬龍陂,在後壟堡山仔頂南,距廳南三十五里。其水遇有災異則紅。
253 貓裏莊圳,在後壟堡,距廳南五十二里。乾隆三十四年,眾佃按甲科派所置。其水發源於合番坪,在龜山頭築石壆以瀦之。由林秀俊分開圳道,灌溉田四百四十八甲。每甲年納陂長水租穀一斗為工資。
254 嘉志閣圳,在後壟堡,距廳南五十二里。乾隆三十二年,眾佃派丁欄築。其水發源於合番坪,灌溉田一百四十甲。每甲年納陂長水租穀一斗五升為工資。
255 獅潭圳,在後壟堡,距廳南四十五里。佃人自置。其水由蛤仔市至合番坪獅潭合流,灌溉田三百餘甲。每甲年納陂長水租穀三斗為工資。
256 西勢莊圳,在苑裏堡,距廳南八十里。灌溉田五十甲。每甲年納水租穀五斗六升。
257 苑裏莊圳,在苑裏堡,距廳南八十里。灌溉田七十五甲。每甲年納水租四斗。
258 古亭笨圳,在苑裏堡,距廳南八十里。灌溉田六十甲。每甲年納水租四斗。
259 ——以上苑裏堡屬凡三圳,其水均由內山打蘭出口,流入大溪,至角口別分一支達苑裏,分灌各田。
260 大安溪圳,在大甲堡頂下,距廳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三百九十甲。每甲年納水租五斗。
261 火焰山腳圳,在大甲堡,距廳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七十二甲。每甲年納水租一石。
262 新莊陂圳,在大甲堡,距廳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七十二甲。每甲年納水租一石。
263 瀨施陂圳,在大甲堡,距廳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一百六十四甲。每甲年納水租三斗。
264 九張犁莊圳,在大甲堡,距廳南九十五里。灌溉田四十四甲。每甲年納水租五斗六升。
265 日南莊圳,在大甲堡,距廳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七十五甲。每甲年納水租七斗。
266 七張犁莊圳,在大甲堡,距廳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七十甲。每甲年納水租五斗六升。
267 安寧莊圳,在大甲堡,距廳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一百零五甲。每甲年納水租五斗六升。
268 ——以上大甲堡屬凡八圳,其水均由內山打蘭出口,歸入大安溪經莊佃開鑿,引灌各田。
269 謹按:淡北外港有旱田、水田之別,旱田仍賴雨暘為豐歉;惟近港水田,實稱沃壤。蓋自內山水源錯出,因勢利導,通流引灌以時宣洩,故少旱澇。此陂圳之設,為利最溥。推之塹南,亦各因地制宜。凡曰陂一作埤,在高處鑿窪瀦蓄雨水,寬狹無定,留以備旱:此旱田之利也。凡曰圳,在水源所出處屈曲引導,或十里、或二三十里,灌溉田甲、此水田之利也。有曰軟陂,於陂之洩水處,以木閘欄水;遇洪流,則開閘疏之,因以軟名。有曰見者,直圳道塞、溪壑阻隔,水難徑達或恐分而他流,乃制木架空遞接以導之。亦有用竹者,用竹從筧;用木從見。見,通水器也見「類篇」。陂必有圳,圳不必有陂;二者相需,而圳之利為尤廣。至若小陂,蓄水無多,如廳城龍王祠前及金厝口各潭、城外東勢莊之蓮花池、香山大莊各陂,南門外各小陂以及淡北之劍潭、八卦潭、屯山上及獅頭岩邊各泉、艋舺之龍山寺陂、下嵌陂、蓮花池、土地後陂等處,俱未詳載。或附見於「山川」「古跡」,以備參稽雲。
270 附中壢擬開水圳說
271 中壢為塹北、淡南適中之區,地高亢而不曠,間有小陂而瀦水甚少,半為旱田。前同知曹謹探得水源在大姑嵌後山之湳仔莊,蜿蜒約三十餘里;引其流以達中壢,可灌溉數千甲。計議舉行,苦於發源處生番出沒,遂中止。比來開墾日廓,生番遠匿,絕無滋擾患矣。惟大姑嵌之居民屬漳者多,而中壢又多粵人;欲引漳人之水以溉粵人之田,非民所能自辦也。所以弭釁端、拓盛土為百世無窮之利,應俟後之君子!
272 番社
273 岸裡舊社距城一百二十里、大甲德化社距城一百里、大甲東社距城一百里、日南社距城九十里、日北社距城九十里、雙寮社距城九十里、房裏社距城八十五里貓盂社距城八十五里、苑裏社距城八十二里、吞霄社距城七十五里、後壟社距城四十五里、貓里社距城四十五里、嘉志閣社距城五十里、新港社距城四十里、中港社距城三十里、竹塹社距城十里、霄裏社距城七十里、南嵌社距城七十五里、坑仔社距城七十五里、龜崙社距城八十里、武朥灣社距城一百一十五里、雷里社距城一百一十五里、搭搭攸社距城一百三十里、毛少翁社距城一百三十里、北投社距城一百三十里、金包里社距城一百八十餘里、大雞籠社距城一百四十里、雞柔社距城一百三十里、外北投社距城一百一十里、八里坌社距城一百餘里、峰仔峙社距城一百四十里、毛搭吝社距城二百五十餘里、猴猴社距城四百餘里、卓高屘社距城二百餘里、奇毛宇老社距城二百餘里、珍汝女簡社距城三百八十餘里、女老社距城二百餘里、奇五律社距城二百餘里、勿罕勿罕社距城二百餘里、毛老甫淵社距城三百餘里、哆凹尾社距城二百餘里、歪仔歪社距城二百餘里、東拂東拂社距城三百餘里、奇立援社距城三百餘里、抵羨福社距城二百餘里、賓仔扣難社距城三百五十餘里、貓姜淵社距城二百五十餘里、丁仔難社距城三百餘里、巴老鬱社距城二百餘里、八里沙喃社距城三百餘里、哆朥美仔遠社距城二百五十餘里、屏仔貓力社距城三百六十餘里、擺里社距城二百三十餘里、新仔羅罕社距城三百餘里、奇立丹社距城三百五十餘里、毛社陳縣社距城二百八十餘里、抵馬悅社距城三百餘里、抵美簡社距城三百六十餘里、朥援丹社距城四百餘里、奇班宇難社距城三百餘里、四朥灣社距城四百五十餘里、奇宇貓氏社距城四百七十餘里、抵美抵美社距城四百餘里、打那軒社距城三百餘里、踏踏社距城四百餘里、匏渡灣社距城五百餘里、新仔罕社距城四百餘里、奇覓省社距城五百五十餘里、搭籠奇社距城五百五十餘里、三貂社距城四百餘里
274 以上淡屬番社七十,乾隆二十九年新修「府志」所列也。
275 「番社紀錄」云:淡水共三十六社。又云:猴猴、歪仔歪社等二十二社,今在噶瑪蘭界內;當日並未歸化,「府志」載在淡水番社中。恐生熟番揉雜,似此者尚多,非親歷不能核實。按稱社者,番居也;稱堡者,民居也。歷年番社半歸漢業,閒多雜處;且叢山窵遠,生熟各番界在疑似,譯名互異,為社亦多。今就同治九年屯丁冊,查南北熟番凡四屯,均由屯外委選充,隨時會同鹿港廳操演。各丁額照列如左:
276 淡北武朥灣社屯管下大小一十九社,屯丁三百名:武朥灣社屯丁三十二名,擺接社屯丁一十三名,雷朗社屯丁二十二名,龜崙社屯丁二十三名,南嵌社屯丁一十四名,坑仔社屯丁一十六名,圭泵社屯丁一十五名,搭搭攸社屯丁一十六名,里族社屯丁二十名,錫口社屯丁一十四名,峰仔峙社屯丁一十二名,毛少翁社屯丁四名,北投社屯丁二十二名,八里坌社屯丁五名,小雞籠社屯丁六名,圭北屯社屯丁一十一名,金包里社屯丁二十二名,大雞籠社屯丁一十二名,三貂社屯丁二十一名。
277 淡北麻薯社屯管下大小一十二社,屯丁四百名:岸東社屯丁三十一名,岸南社屯丁三十二名,岸西社屯丁五十五名,崎仔腳社屯丁二十名,西勢尾社屯丁二十三名,麻裏蘭社屯丁一十三名,葫蘆墩社屯丁二十一名,翁仔社屯丁二十三名,麻薯舊社屯丁三十八名,樸仔籬社屯丁二十一名,舊岸西社屯丁一十一名,舊社岸里內城社屯丁一百一十二名。
278 淡南日北社屯管下大小五社,屯丁三百名:大甲東社屯丁七十二名,大甲西社屯丁四十名,雙寮社屯丁四十四名,日南社屯丁七十四名,日北社屯丁七十名。
279 淡南竹塹社屯管下大小一十一社,屯丁四百名:竹塹社屯丁九十四名,新港社屯丁五十一名,霄裏社屯丁二十名,後壟社屯丁三十九名,貓閣社屯丁三十名,中港社屯丁三十三名,吞霄社屯丁二十五名,貓盂社屯丁八名,苑裏社屯丁十二名,房裏社屯丁四十四名,雙寮社屯丁四十二名。
280 以上計共大小四十七社,屯丁一千四百名。
281 續查大姑嵌南雅內山生番三十二社,附錄於此:曰竹頭角即得樵穀社;番酋十八名,曰咬狗詣即覺雅雅。又名角也嶷社;番酋十二名,曰南雅社,曰貓里翁社,曰木瓜原社,曰大道難社,曰逃懶懶社,曰貓里北社,曰淋漓雨社,曰九美懶社,曰錦籃篚社,曰卓皆銀社,曰排衙散社,曰加朥擺社,曰雜無老社,曰卓高山社,曰石衢額社,曰雞飛內、外社外社番酋二名,曰合吻上、下社番酋七名,曰蘇老即蘇那社;番酋三名,曰麻膠社,曰加勞社,曰無賊社,曰騾怡社,曰婆老社,曰儀母社,曰乾藥社,曰密裴社,曰文甲社。
282 淡屬界外生番社名開列:
283 雞籠三貂界外:竿真林社、吧嚕吻社、阿里紋社、旗鈕吝社、連雞督社。
284 艋舺暗坑界外:大悅仔社、小悅仔八仙社、青坑假已社、日本阿里山社。
285 三角湧界外:猴吼裏自社、橫溪油麻社、大霸社、■〈口思〉囉阿班社。
286 以上各社通噶瑪蘭遠近不一,亦有已剃發穿衣者。
287 大姑嵌三層埔界外離二十五里:貓里蛙社、阿里吻社、竹頭角有嫻打滾社、加厘本社與前略有同異,字音為之也
288 三坑外大坪界外離二十五里:油囉社、媽陵媽嗄社、秀翁已稱社、連笏仔社。
289 銅鑼圈湳湖界外離二十五里:哆囉敏社、茄假牙社、阿里翁社、吧拉荖社。
290 金廣福大隘界外離二十里:球琉社、喉仔社、茄荖哩社、荖哩社、擺當茄冬社。
291 咸菜甕界外離二十五里:金雞翁社、山姐仔社、貓𡁠𠼩社、打囉山社。
292 三灣屯營界外離二十里即雞蠻社:雞蠻社、水晶那眉社、鹽朥拐仔社、吟𡁠打荖社、抵嚕那𡁠社。
293 南港仔界外離二十里:桶盤社。
294 銅鑼灣界外約離三十餘里:百二分一帶生番社。
295 樟樹林三叉河界外約離三十里:一十六分一帶生番社。
296 大甲後山界外;哆囉嘓社、朥施坪社約離大甲五十里
297 以上各社,皆刺面不穿衣服。女束發,男披髮,以刀銃打鹿為生;亦有種植。
URN: ctp:ws10242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