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 檢索 "崈"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禹貢錐指
條件: 包含字詞「崈」
Total 4

禹貢錐指卷11

51
《漢書武帝紀》:元封元年,登禮嵩高,置奉邑,名曰崇高。《地理志》:潁川高縣,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為中嶽。有太室、少室山廟。古文以高為外方山也。師古曰:,古「崇」字。今名嵩山,在河南府登封縣北十里。《左傳》:昭四年,司馬侯曰四嶽三塗,陽城、太室。太室即嵩高也。於四嶽外別言之,亦可見嵩高時不為嶽矣。《爾雅》嵩高為中嶽,蓋後人所附益耳。《後漢書》:熹平五年,復高為嵩高。韋昭曰:嵩高有太室、少室之山,山有石室,故名。戴延之《西征記》曰:東曰太室,西曰少室,相去十七里,嵩高其總名也。《元和志》云:嵩高山在告成縣西北二十三里,登封縣北八里,高二十里,周一百三十里。少室山在告成縣西北五十里,登封縣西十里,高六十里,周三十里。渭按:古時皆指嵩高為太室,而韋昭、戴延之則兼二室並稱。然前賢題詠猶以太室稱嵩山,而少室則仍其本名,故有嵩少之目。其山東跨密縣,西跨洛陽,北跨鞏縣,綿亙百五十里,太室中為峻極峰,左右列峰各十二,凡二十四。少室峰三十六。先儒皆以嵩高為外方。金吉甫曰:嵩高世名中嶽,安得與江夏內方相為內外哉。據《唐誌》陸渾山一名方山,蓋古外方云。此說非是。嵩高當禹時未為中嶽,即為中嶽,而仍名外方,與東岱、西華、南衡、北恒一例。理無可疑,且陸渾方山亦何以知其為外方乎。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