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裴駰撰。其書採諸家《史記》音義,併參證以經史,故名「集解」。所引多先儒舊詁。原本八十卷,毛氏刊版依《史記》篇數析之。 |
1 | 宋倪思撰,劉辰翁評點。大旨以《漢書》多因《史記》之舊,而篇章字句時有竄改,因參合兩書,證其異同,以求史家筆削之意。其例以《史記》原文大書;《史記》無而《漢書》增者,則以細字書之;《史記》有而《漢書》刪者,則以墨筆勒其旁;或顛倒先後者,註《漢書》上連某文下連某文;移入別篇者,則註曰「《漢書》見某傳」。 |
1 | 《後漢書》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宋范曄撰,唐章懷太子註。志三十卷,則晉司馬彪《續漢書》之文,梁劉昭註之。唐以前,本各為書。宋乾興中,判國子監孫奭建議校刊,乃取以補范書之亡。諸家徵引,多稱《後漢書》某志,失之遠矣。 |
1 | 宋熊方撰是編,以補《後漢書》之缺。凡《同姓諸侯王表》二卷,《異姓諸侯表》六卷,《百官表》六卷。雖取材不出於范書,而條貫參稽,至為精密。 |
1 | 宋吳仁傑撰。初,劉攽作《西漢刊誤》一卷、《東漢刊誤》一卷,此書蓋補所遺。然書中乃兼論劉敞、劉奉世之說;蓋當時嘗以敞父子所校《漢書》,與《兩漢刊誤》合刻一編故也。其書引據賅洽,考證精確,實出三劉之上。惟《宋志》載是書十七卷,今本十卷,而西漢居其八卷,似論東漢者尚佚七卷耳。 |
1 | 宋吳縝撰。分二十門。所駁凡四百餘事,雖未免有意吹求,然亦多中其失。世所行本,多佚脫倒亂,今以南宋槧本校補著錄焉。 |
1 | 宋歐陽修撰。大旨以《春秋》書法為宗。譬之三傳,薛近左氏,而歐近公、穀。不必執彼廢此,亦不必執此廢彼也。舊有徐無黨註,至為淺陋。原本所載,今亦姑存焉。 |
1 | 宋吳縝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晁公武《讀書志》稱,所列二百餘事,今所存惟一百一十二事,然已見其大概矣。 |
1 |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註。光作此書,閱十九年乃成。草稿至盈兩屋。故淹通貫串,為史家絕作。朱子欲修《綱目》以掩之,迄不能掩。三省所註,亦宏通博洽,後人偶拾舛漏,要不傷其大體也。 |
1 | 宋司馬光撰。皆其修《通鑒》時所定凡例。原附與範祖禹、劉恕論修《通鑑》書十三篇,今劉書十一篇別刊入《通鑒問疑》中,惟與范書二篇存焉。 |
1 | 宋王應麟撰。所釋《通鑒》地理,不以《通鑒》之文為次,但總括為四類:首州城,次都邑,次山川,次形勢。而以唐河湟十一州,石晉燕云十六州附於末。 |
1 | 宋司馬光撰。是編於《通鑒》之外,自為一書。所紀上起伏羲,下至英宗治平之末。仍以先所作《歷年圖》中諸論附之。其於治亂興衰之故,剖析最明。 |
1 | 宋劉恕撰。恕與司馬光同修《資治通鑒》,欲作《通鑒前紀》《後紀》而不果。迨病垂沒,乃口授其子羲仲為此書,以備《前紀》之稿本。凡包羲以來紀一卷,夏、商紀共一卷,周紀八卷。終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與《通鑒》相接。其「目錄」亦全仿《通鑒目錄》之例,司馬光為之序。 |
1 | 宋胡宏撰。所述上起盤古,下訖周末。前二卷皆粗存名號事跡,帝堯以後始用《皇極經世》編年。博采經傳,附以論斷。陳振孫譏其誤取《莊子》寓言,及敘邃古之初,無征不信,其說良是。然帝王名號,古籍相傳,固無實證信為真,亦無實證斷為偽也。 |
1 | 宋熊克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所載南渡事跡,起建炎丁未,迄紹興壬午,蓋高宗一朝之史。其曰「小紀」,蓋宋制,凡累朝國史,先修日紀,故以小別之,明非官撰也。 |
1 | 宋呂祖謙撰。取司馬遷年表所書,編年系月,以記《春秋》後事,復采諸書以廣之。始周敬王三十九年,訖漢武帝征和三年。條下皆註據某書修。《通釋》三卷,如說經家之綱領。《解題》十二卷,則如經之有傳也。 |
1 | 宋李心傳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書述高宗一朝之事,與李燾《長編》相續。其編年紀事,附以考辨,體例亦略相同。 |
1 | 宋劉時舉撰。所記起高宗建炎元年,訖寧宗嘉定十七年,當成於理宗之世。惟附論一篇,稱「理宗撐拄五十年而後亡」,似非時舉之語,或後人所綴入歟。時舉嘗劾史嵩之,以風節著。是書於張浚、李綱,功過皆不使相掩,亦無宋末講學家門戶之見。 |
1 | 宋王益之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書排比西漢事跡,多搜采於馬、班二史之外。條下所載考異,亦多司馬光、三劉、吳仁傑所遺,頗為精密。惟自序稱訖王莽之誅,而此本止於平帝,或有所佚脫歟。 |
1 | 宋袁樞撰。因司馬光《資治通鑒》之文,分類排纂,以一事為一篇,各詳其起訖,使節目分明,經緯條貫,遂於史家二體之外,自為一體,迄今不可磨滅。然溯其根柢,實則《尚書》每事為篇,先有此例,究亦六家之枝流也。 |
1 | 宋徐夢莘編。紀宋金戰和之始末,分上、中、下三帙。上帙二十五卷,記政和、宣和之事;中帙七十五卷,記靖康之事;下帙一百五卷,紀建炎、紹興之事。皆採集諸書,編年條繫,詞有異同,不加論斷;事有真偽,亦無所去取。蓋搜錄以待考証之本也。 |
1 | 舊本題宋曾鞏撰,晁公武疑其依託。今考鞏行狀、神道碑,列所著述,無此名,公武之言當信也。所記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凡分目二十有六,略似會要之體;又列傳八十有四,體例瑣屑,頗乖古法。然尚出於北宋人手,存之亦可備參稽。 |
1 | 宋鄭樵撰。凡紀傳一百四十五卷、譜四卷、略五十一卷。紀傳及譜,皆剿襲舊史,略為刪潤殊無可觀。跡其精華,惟二十略,而穿鑿掛漏,均所未免。在《通典》《通考》之間,實未能鼎立。特以網羅繁富,才辨縱橫,遂與杜、馬兩家聯鑣文苑,今亦莫得而廢焉。 |
1 | 宋羅泌撰。《前紀》九卷,述初三皇及陰康、無懷之事;《後紀》十四卷,述太昊至夏之事;《國名紀》八卷,述諸國姓氏地理;《發揮》六卷,《餘論》十卷,皆辨駁考證之文。注為其子蘋作,與正文皆詳略相輔,疑或泌所自為,而托之其子歟。雖所依據,多出於緯書、道書,殆不足信,而徵引秘奧,詞采偉麗。劉勰所謂「無益經術,有裨文章」者,殆庶幾焉。 |
1 | 宋黃震撰。其書撮錄諸史,括舉綱要,每一帝之事,則以一帝之臣附之。其僭竊割據,亦隨時附見。前代諸臣,各分品目,惟北宋諸臣事跡,比歷代稍詳,而無忠佞之標題,蓋不敢論定之意也。 |
1 | 宋鮑彪撰。於《戰國策》篇第先後,皆以己意改移,實為竄亂古本之始。其註則疏通明顯,較高註之簡古,為近人易入云。 |
1 | 宋王禹偁撰。摭拾五代軼事,以補史闕,凡十七條。王士禎《香祖筆記》稱其辨証精嚴,足正史官之謬。 |
1 | 宋陶岳撰。大致與王禹偁書同意,而稍近小說家言。晁公武《讀書志》稱所記一百七事,此本少三事,殆傳寫佚之矣。 |
1 | 宋曹勛撰。勛以靖康二年二月,從徽宗入金營;以建炎二年七月,歸至南京。述所見聞為此書,奏進。雖與諸書所記相出入,而身所閱歷,節目為詳。其徽宗軼事四條,亦足證《北狩日記》之妄也。 |
1 | 宋洪皓撰。皆記金國事跡,蓋使金居冷山時所作。冷山在上京會寧府,為唐松漠都督府境,故以名書。 |
1 | 宋彭百川撰。採北宋舊事,分門紀載。於朝廷大政,及名臣始末,敘述頗詳,多可與史傳相參。惟傳寫斷爛,多訛不可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