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一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河東道十二
2 蔚州 朔州
3 蔚州
4 蔚州。安邊郡,今理興唐縣。《禹貢》冀州之域,虞及周屬並州。《周禮》並州:「川曰嘔夷,浸曰淶易。」今嘔夷在靈丘,淶易在飛狐,皆在州境。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時屬趙,趙襄子殺代王,有其地。其後武靈王置雲中、雁門、代郡。秦亦為代郡。漢高帝元年,項羽徙趙王歇為代王;二年,陳餘迎歇還趙,歇又立餘為代王;三年,韓信斬餘,置代郡,領縣一十八。東魏孝靜帝又於此置北靈丘郡。周宣帝於今理置蔚州。大業三年,罷州,置雁門郡之靈丘縣。唐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並州陽曲縣,仍置靈邱、飛狐二縣;七年,寄治代州繁畤縣;八年,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恆州城;貞觀五年,移於今理;天寳元年,改為邊郡;至德二年九月,改為興唐縣;乾元元年,置蔚州。
5 領縣三:興唐。靈丘。飛狐。
6 州境:東西缺。南北缺。
7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三十里。南至長安二千里。東至易州山路三百二十里。南至鎮州取秦嶺路四百九十里。南至朔州三百八十里。東南至定州取轆轤路四百九十里。西南至代州四百里。西北至朔州四百六十里。東北至媯州界孔嶺關一百里,從關至媯州又一百五十里。
8 戶:唐開元戶:四千八百八十一。
9 風俗:同代州。
10 人物:馮唐。代人也,已老為郎。
11 土產:熊皮。豹尾。雕翎。金。銀。大韭。後魏孝文帝以土地沃壤,慮軍食闕,山野多種大韭,肥地皆長三尺,葉廣如馬蘭,但味少甘,食之御飢。今《圖經》所謂 「大韭,多生於山野及平川」是也。賦:麻。布。花斑石。
12 興唐縣。郭下。本漢靈丘縣地。唐開元十二年,於州東北一百四十里橫野軍子城南置安邊縣,屬蔚州。天寳元年,改為興唐郡 ,仍改安邊縣為興唐縣。梁開平二年,改為隆化縣。後唐同光初複舊。晉初改靈仙縣。漢初複舊。●倒剌山,在縣東七十里,又號雪山。俗傳靈仙所居,與五台山略同。●嘔夷河,亦曰瓠(盧瓜)河,上槽狹,下流闊,形有似瓠(盧瓜),因名。●橫野軍,置在州城內。
13 靈丘縣。西南一百三十里,今五鄉。本漢舊縣,屬代郡。後漢省。東魏靜帝重置,屬靈丘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蔚州;大業二年 ,改隸代州,隋末陷於賊。唐武德六年又置,屬蔚州。●高是山,在縣西北七十里。《山海經》云:「高是之山,滋水出焉。」《土地記》云:「鹵城東三十八里有枚逥嶺,北與高是山連麓接勢,通為高是山。」 ●太白山,在縣南十里。山有鍾乳穴,其深不測,仰望穴中,乳如懸穗滴瀝,穴中有小水,名石井。●石銘陘嶺,在縣西北八十里。上有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謂之石銘陘。●隘門山,亦曰隘口,今呼為龍門,在縣東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層崖刺天,有古道,極險隘。後魏明元帝於此置義倉之所。●嘔夷水,一名滱水,出縣西北高是山。《周禮》曰:「並州,其川嘔夷。」謂此也。●滋水,出縣西南枚逥山,懸河五丈,湍激之聲,響動山谷。樵伐之士咸由此渡,巨木淪湑,久乃方出,或落崖石,無不粉碎也。●祁夷水,經邑界。●射台,在縣南一十八里。《水經注》云:「」靈丘縣有御射台,台南有御射碑。卽後魏文成和平二年南巡於此,路左有山高七百仞,命群臣射之,不過半。帝乃射之,箭過其頂三十餘仞,落山南三百步,遂刻石焉。其碑現存,陰刊從臣姓名。●真谷關,在縣北七十里。●開皇長城,西自繁畤縣經縣北七十里東入飛狐縣界。●趙武靈王墓,在縣東三十里。
14 飛狐縣。東南一百里,十二鄉。本漢廣昌縣地,屬代郡。後魏屬中山國。魏封樂進為廣昌侯,卽謂此。後廢,晉又屬代郡。周大象二年,於五龍城複置廣昌縣,卽此邑也。隋開皇三年,改屬蔚州;仁壽元年,改廣昌縣為飛狐縣,因縣北飛狐口為名;隋末陷賊。唐武德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縣界,遙屬蔚州;貞觀五年,移遷今所。●倒剌山,在縣東北百二十里,出椒、大黃。●淶水,亦名巨馬河,今名淶水源也。●磨笄山,一名靡笄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史記》:「趙襄子姊為代王夫人,襄子既殺代王,迎其姊,夫人曰:『 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磨箕自刎。百姓憫之,為立祠山上。」今與媯川郡山相連,又《隋圖經》云:「趙襄子登之,以觀代國。一號看山。」按:代地本北狄姜姓之國,周末強大,在七國前稱王,以今雲中、馬邑、五原、安邊、定襄皆為代國之地焉。●長城。按邢子勵《記》云:「飛狐界古長城也。」●交牙城,《水經注》云:「廣昌縣南有交牙。」 未詳所築,以地有交牙川為名。●板殿城,《水經注》云:「廣昌縣南有古板殿城。」 ●代城,《十三州志》云:「古代城在飛狐界。」按盧植《說異》云:「初置郡時,方就板幹,夜忽自移西南五十里大澤中,板幹自設,結葦為九門,於是就以為城。」 ●三河冶,舊置爐鑄錢,唐至德以後廢。元和七年,宰臣李吉甫奏:「訪聞飛狐縣三河冶,銅山約數十里,銅礦至多。去飛狐錢坊二十五里,兩處同用拒馬河水,以水韝銷銅,北方諸處鑄錢人工絕省。所以平日三河冶置四十爐鑄錢,舊跡猶存,事堪覆實。今但得錢本,令本道應接人夫,仍舊鼓鑄,則不三年已來,其事卽立,救河東困竭之弊,成易定援接之形,制置一成,久長獲利。」詔從之。其年六月起工,至十月置五爐鑄錢,每歲一萬八千貫。時朝廷新收易定、河東,久用鐵錢,人不堪弊。至是俱受利焉。●飛狐道,自縣北入媯州懐戎縣界,卽古飛狐口也。《漢書》:「酈食其說漢王曰:『杜白馬之津,塞飛狐之口,此皆言一方之厄也。』」又《晉中興書》曰:「建興中,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於安次。」是此道也。●香山,上有古寺,在縣中城中。
15 朔州
16 朔州。馬邑郡,今理鄯陽縣。《禹貢》冀州之域。春秋為北狄之地。秦為雁門郡。在漢,卽雁門之馬邑縣也。《史記》:「漢高帝以韓王信居太原郡,為韓國,以備胡。信以晉陽去塞遠,請理馬邑,上許之。後為匈奴圍,信數求救。上賜書,責信,信懼,以馬邑降胡,與胡同居參合。漢將軍柴武,後屠參合以殺信。」參合卽代郡縣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已西,雲中、雁門之間遂空。建安末,曹操北征,集荒郡之人又立馬邑縣,屬新興郡。至晉,改屬雁門郡。晉亂,其地為猗盧所據。晉懐帝時,劉琨表以鮮卑猗盧為大單于,封代公,徙馬邑縣,卽其地也。後魏都代地,卽今郡,屬畿內。至孝文遷洛之後,又於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置朔州,領盛樂、廣牧二郡。葛榮之亂,州又廢。高齊天保六年,又於今州西南四十七里新城置朔州;八年,仍移於馬邑城,卽今城也。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總管。隋開皇罷總管府;大業三年,罷州為馬邑郡。唐武德四年,置朔州,領鄯陽、常寧二縣,其年省常寧縣;天保元年改為馬邑郡,乾元元年複為朔州。
17 領縣二:鄯陽、馬邑。
18 州境:東西四百八十里,南北九十七里。
19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七百二十里。東至蔚州四百六十里。南至代州界一百四十六里。西至嵐州三百七十四里。北至單于大都護府三百五十七里。東南至代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單于府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故雲州二百六十里。
20 戶:唐開元戶:六百三十。
21 風俗:同代州。
22 人物:張遼。字文遠,馬邑人,為魏征東將軍。賀拔勝。字破胡,神武人,為僕射 。尉遲恭。字敬德,馬邑人,封鄂國公。安重榮。
23 土產:雕翎。肉蓯蓉。豹尾貢。甘草。
24 鄯陽縣。八鄉。本漢馬邑縣,屬雁門郡,漢末荒廢;建安中又置,屬新興郡。晉又為雁門郡,晉末又廢。高齊於此置招遠縣,屬郡不改。隋開皇三年罷郡,改隸朔州;大業元年,改為鄯陽縣。●白登山,在紇真山北十里。●武周山,《冀州圖》云:「武周山在郡西北,東西數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 ●紇真山,《冀州圖》云:「在城東北三十里,登之望桑乾、代郡,數百里內宛然。」 夏恆積雪,故彼人語曰:「紇真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又有神泉人歌曰:「紇真山頭有神井,入地千尺絕骨冷。」 ●元姬山,《後魏書》云:「道武侍人姓李,善謳謌,死葬此山。魏主思之,樂府為之曲,其曲存焉。」 ●紫塞河,源出州界馬邑地。一名金河,南流合桑乾河在縣東十里。●白樓,《郡國志》云:「卽後魏納姚女為後,悲思故國,造此樓登望。飾以鉛粉,故名之。」 ●馬邑城,卽今州城也。《搜神記》云:「昔秦人築城於武周塞內,以備胡。城將成而崩者數矣,忽有馬馳走,周旋反複,父老異之,因依走跡以築城,城乃不崩,遂名馬邑。」 ●陰館城,今名下館城。《地理志》云:「陰館縣,屬雁門郡。」 ●太平城,後魏穆帝所理此城。《冀州圖》云:「太平城,城上埤垣,卻敵在內,郭城東、西、南、北各十里,內有統萬所送大釜二口在內,各受二百石。」 ●新城,一名平城,卽猗盧所都。●安邊縣城,唐開元十七年置縣,在橫野軍城內,其後移理不定。●故武郡城,《冀州圖》云:「梁郡城在鄯陽北二十里,卽爾朱榮所居 。」 ●秀容川,按:川東北接恆州,南接肆州,西限大河,北接朔州。東西六百里,南北四百餘里。●楊泉,《冀州圖》云:「後魏太和中,文明皇太后來幸,遂釣得鯉魚一雙,皆長三尺,以黃金為鎖穿腮,放於池內。後皆長五尺,其一浮天,為五色虹而去,久之而滅。後一在池,至孝昌元年六月,行台元淵北伐,頓此,決池取魚,鱗甲非常,而淵忍而殺之,得金二筋八兩。淵來年為葛榮所殺。」●句注山,在縣東南八十里。●河水,在縣西南三百里。
25 馬邑縣。東三十里,二鄉。本漢縣,屬雁門郡。自後魏末陷入虜中,唐貞觀以來為大同軍城,其地屬鄯陽縣理;至開元五年,分鄯陽縣東三十里置大同軍以戍邊,複於軍內置馬邑縣,征舊名也。此邑自置,有戶無稅。建中年閒,河東節度使馬燧權移州於馬邑縣。●桑乾河,在縣東三十里,源出於北山下。●廢單于都護府,在州西北三百五十七里,本秦漢時雲中郡城也。唐龍朔三年置雲中都護府,麟德元年改為單于大都護府。振武軍在城內,管金河縣,一與府同置,今並廢。
URN: ctp:ws16698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