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三十二

《卷三十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江南通志卷三十二
3
輿地志
4
古蹟 常、鎭、淮三府。
5
常州府:
6
武進舊城,在武進縣西北七十里千秋鄉,呉大帝改丹徒為武進。
7
南蘭陵故城,在武進縣西北。晉太興元年,蕭整自蘭陵過江居武進之東城里,時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始置南蘭陵郡及蘭陵縣。《南畿志》云:府北八十里萬嵗鎮,西南。
8
姑幕城在武進縣西南六十里。東晉僑置於晉陵南境。今有大姑、小姑二城。
9
鼓城在武進縣東北二里,徳澤鄉有方圎二城,東西相對,或作虎城,《南畿志》云作「古城。又縣北有韓城。《南畿志》云:五季時有韓王築此縣,北三十里有醻城,又北十五里有禄城,皆五代時戍守處。傅洛城在武進縣西北九十里,今通江鄉傅莊,即其地,祥符圗經》作「博洛城」。
10
胥城在陽湖縣永勝西鄉上店西東。晉時僑置莒縣於此。《南畿志》云舊傳子胥所築」。
11
淹城在陽湖縣延政鄉。《越絶書》云:「毘陵縣南城,故淹君城也。其城三重,周廣十五里。今外城多圮,內濠亦堙,而內城中城屹然中。濠外濠廣可十五丈。又留城在淹城東五里,相傳呉王囚越質子,淹留於此,故名。
12
青城在陽湖縣,阜通鎮南有圎壇,西有方壇。葢蕭齊以蘭陵為湯沐邑,置此為郊祀所稍西即蘭陵城也。
13
闔閭城在無錫縣西南四十五里富安鄉,近太湖。《越絶書》云:伍貟取利浦及黄瀆土,築闔閭城。范蠡城在無錫縣西十里。《輿地志》云:越伐呉時,范蠡所築。《呉地志》云:在古歴山西。今謂斗城,猶存故址。
14
黄城在無錫縣西十二里,俗謂之黄斗城。史記云:楚徙封黄歇於江東,因城故呉墟,以自為都邑,即此。
15
新安城,在無錫縣東南三十里。元初置新安巡司於此。至正中,張士誠築城,為屯兵之所。
16
泰伯城在金匱縣東南三十里梅里鄉。《呉越春秋》云:「城周三里二百步」。
17
鴨城在金匱縣東南四十五里。《輿地志》云:呉王牧鳬鴨之地,今有鴨城橋。又䴢城在縣東十七里,呉王豢䴢鹿處。
18
江隂舊城,在今縣治東北。梁太平三年分蘭陵置,又置江隂郡治,今縣治東北有古城巷。
19
夏浦城在江隂縣西十八里。《寰宇記》云:名艦浦城,陳至徳初徙江隂郡縣,治夏浦,因築此城。
20
陶城在江隂縣東三十里,亦名盜城。相近又有閭城、郭城,皆南唐屯戍處。
21
東,舜城西。舜城在江隂縣東七十里,今曰東順鄉,西順鄉。順訛舜也。今二鄉有舜井。
22
陽羡城,在宜興縣南五里,屬荆溪漢縣。《明一統志》云:一名蝦虎城」。
23
呉城在宜興縣西南二十里,一名太伯城,臨津城在宜興縣西北五十里。五賢鄉,晉永興初,分陽羡縣地置,屬義興郡,今荆溪北故址猶存。國山城在荆溪縣西南五十里永豐鄉,西臨章溪。《寰宇記》云:晉元帝始置國山縣於白石山,成帝移於平地,去舊城七里。
24
綏安城,在荆溪縣西南八十里。劉宋永初三年,分廣徳、長城、故彰、義鄉、陽羡五縣地置縣,屬義興郡。義鄉城在荆溪縣東南八十里義山。下。晉永興初,分長城縣地置,屬義興郡。
25
南東莞故郡在府南境,東晉僑置於晉陵南南。彭城故郡在府境。晉元帝時,分武進置晉陵故縣,即今武進縣治。呉延陵邑,季札所封。漢為毘陵縣,晉懐帝時,改為晉陵。《明一統志云:即今公館。
26
暨陽故縣在江隂縣東四十里。《寰宇記》云:漢莫寵所築以捍海冦,因名莫城。晉太康初,析毘陵縣地置暨陽縣於此。今有莫城鄉。
27
利城故縣在江隂縣西五十里,晉元帝即海虞縣北境立利城縣。宋元嘉中,遷於武進之利浦。今良信鄉有利城鎮。按《隋志》,江隂舊有利城、梁豐二縣。《寰宇記》云:利城,戰國時所築,一名若溪。
28
毘陵宫在府東南十五里夏城鎮。隋大業間,勑十郡兵匠於郡東南創宫苑,周十二里內為離宫,十六環以清流,䕃以嘉木,擬於洛陽西苑,而竒巧過之。今自城而東南,岡阜環列,地形髙卬,即其遺址。避暑宫在陽湖縣馬跡山之內閭。灣世傳:呉王闔閭避暑處。《明一統志》云:有井名閭闔井。
29
紫薇宫在靖江縣。呉赤烏元年,建九斗壇,在荆溪縣善權洞山,下髙三尺,周廣十三步。山有九峯,狀如覆斗。梁天監中,武帝禱雨,夢神告曰:「陽羡九斗山有神張水」。曹帝遣使築壇致祭,果得雨。
30
陳氏書樓在武進縣奔牛鎮,梁武帝素與陳文表善,帝即位,授以官,不就,願歸教子勅,建是樓居之溪山。勝槩樓在無錫縣,元華鍈建鄭元祐書,額「熈春樓在江隂縣古城巷東四山,拱揖,占登臨之勝,宋知軍顔耆仲建。
31
警樓,在宜興縣太湖濱,明𢎞治中,設以禦冦。萬卷書樓在靖江縣,元陳傑建、趙孟頫、虞集讀書處。
32
八角樓在靖江縣孤山之顛。紅梅閣在武進縣古薦福寺,相傳薛道光與張叔修煉於此。
33
望湖。閣在無錫縣西北,唐李紳建以望芙蓉湖後,改為半山亭
34
清閟閣在金匱縣東南梅里鄉,元髙士倪瓚故居,又有雲林草堂,外國使臣皆知其名。
35
東山亭在武進縣荆溪館。前唐大厯中郡守獨孤及建韋夏卿記。
36
多稼亭在郡治內子城西北隅,宋乾道間,郡守晁子健建張栻為之記。《明一統志》:宣徳中,重修榮賜亭,在武進縣狀元橋西南。宋大觀三年,合試天下貢士,獨毘陵五十有三人,詔褒之,賜州守徐申爵一級,申遂立坊於橋南,曰「進賢,建亭曰榮賜。繡嶺亭在無錫縣恵山西,宋光禄滕中允建,以花木繁盛若錦繡,故名,今聴松菴,即其遺址。
37
萬竹亭在無錫縣湖埭中。宋蔣重珍築堂於此,有亭曰萬竹,自為記。又有東朱亭,為朱子也。二友齋為楊萬里、陳亮也。
38
雲海亭在無錫縣華藏寺前,赤石亭在江隂縣三十里。郭璞云:赤石山下有朱砂,上有周穆王廟。或云穆王曽遊此。
39
翠光亭在江隂縣城北一里君山。章浦亭在宜興縣西二十五里章浦側。《晉書》云:「周處封章浦亭侯」,即此。又東浦亭在縣東三十五里。泳飛亭在宜興縣迎華驛前。《南畿志》云:舊名弄舟,宋為放生之所,故名。
40
浮翠亭在宜興縣南法藏寺前。宋治平間,建亭面東山,蛟川在其北。
41
慶源亭在宜興縣北門外。宋元豐七年,蘇軾艤舟於此,今迎恩亭其故址。
42
𠙶鄉亭在荆溪縣西六十五里𠙶姥山,後漢封蔣澄為𠙶鄉亭侯,即此宋蔣堂有詩。
43
射虎亭在荆溪縣南五里,晉周處射南山,白額虎於此,後人為之立亭。南唐徐鉉詩云:「斬蛟橋下,溪烟碧射,虎亭,邉路草青」。
44
西石亭在荆溪縣東南十五里,地産蘚梅枝榦,竒古蘇軾詩云:「幽香收艾蘜」。陳克詩云「石亭梅花落如雪」,皆指此。
45
琴臺在武進縣伯,牙瀆一室,空洞虚應,有聲若琴,相傳伯牙,於此鼓琴,棄琴瀆中,瀆産琴魚,絃徽悉備。
46
金牛臺在武進縣奔牛鎮西五里。《輿地志》云:漢時有金牛出山東石池,到曲阿人栅,斷其道,牛驟奔,故名齊髙帝,嘗與蕭順之登此。
47
《讀書臺在無錫縣恵山寺左,唐李紳讀書於此。任公釣臺在宜興縣北一里,臨荆溪。梁任昉為守時,垂釣於此。
48
讀書臺在荆溪縣,善權山巖,前有巨石,文曰祝英臺,讀書處,俗呼為「祝陵」。
49
仙人臺,在靖江縣孤山上,舊傳仙人講道於此。宣嘉堂在武進縣,舊晉陵縣治。東宋大觀間,縣令李景得古甓,有篆文曰:「位至公卿,功冠天下,令名宣揚,萬姓嘉昌」。字畫竒古,遂以名堂。
50
凝露堂在府治,後唐獨孤及守郡時有甘露降。宋紹興間,郡守鄭作肅因建堂名之。
51
厯山草堂在無錫縣西七里,歴山即恵山也。宋長史湛茂之讀書處其故址,今為恵山寺。
52
錫麓書堂在無錫縣秦皇塢下。宋尤袤讀書處,結廬數椽,不事雕飾。歴四傳無所更易。又有遂初堂,孝宗手書,遂初二字賜焉。後袤十四世孫,質重構明,歸有光為記。
53
畫溪西堂,在宜興縣西,貯《謝康樂累世詩》并畫像。保義堂在宜興縣城東一里。明大學士徐溥置義莊,并建堂曰「保義」。
54
庾氷宅,今江隂縣祥符寺,氷子希為徐、兖二州刺史,桓温風有司劾之,以罪免,家於暨陽。
55
郭璞宅在江隂縣黄山北長岸村,璞為司農太守,移家於此。
56
許青𤾉宅在江隂縣青暘市,舊有許真君廟,相傳即青𤾉宅,又有道成墩,其修道處也。
57
杜康宅在江隂縣東四里,即舊承天寺址,寺西有杜橋使星館,在江隂縣驛橋側,宋知軍邢燾重修,易名皇華館。
58
陽羡館,在宜興縣遵義坊,舊名迎華驛,北臨荆溪。小心齋在金匱縣涇里,顧憲成讀書處。
59
雙楠軒在荆溪縣城南,宋慕容暉所居有雙楠如盖,蘇軾取以命名。
60
寄暢園在無錫縣恵山寺左,舊名鳯谷行窩,屢加増葺,易今名。
61
聖祖南巡,臨幸是園。
62
賜額二:一曰松風水月,一曰山色谿光,諭徳秦松齡恭摹勒石,詳見山川。
63
《碧山吟》社在無錫縣恵山南,明秦旭建結十老賦詩,沈周繪圗,徐有貞作記。
64
水居在無錫縣五里湖之濱,明髙攀龍歸里,讀書靜坐之地,右曰可樓,前曰月坡,又城南有止水,即攀龍自沉處,明髙攀龍記漆湖之干有洲焉,可二十歩,三分贏一,以為廣其外池,周之其外,堤周之又其外山,周之所謂軍將。漆塘,諸山也,主人即洲作居,以水為垣,豁然四達,主人偃息其中,以水為娯,泊然自得,或凭軒而眺,或隠几而瞑,或曳杖而游目之所赴,意之所遇,魂魄之所安,無非水也。居乆之,於是主人閱日月升沉,雲霞起滅,草木榮瘁,禽魚去來,與四時百物相代,謝於一水之間而忘乎?其為我也,居又久之,於是主人且宅天宇之寥廓,餐元和之膏潤,乗浩氣而翩□,上下於無窮之門而忘乎其為水也!或曰:子之樂微矣獨矣!主人謝不敏曰:夫造化者固逸余,於是夫吾請問之,及命之泰筮得節之兊,其卦曰水澤,其辭曰安節亨。主人□爾而笑,乃歌曰:可以樂饑。泌之洋洋兮,所謂伊人在水中央兮」。
65
寶界山房在無錫縣五里湖之濱。明王問所居,歸有光為記。
66
澹寧居在無錫縣西溪馬世竒故宅,杜牧之水榭,在宜興縣荆溪北。牧之有「陽羡溪頭買釣舟」之句,自註云:義興近有水榭。《南畿志》云:「邑人王公輔治地得巨木亘其中,云是故址」。
67
東坡别業在宜興縣北四十里隔湖塘頭,嘉祐初,坡與蔣之竒有卜隣之約。元豐中,自黄移汝,乞居常州,表云:「臣有薄田在陽羡,可供饘粥」。
68
陸相山房在荆溪縣,頤山唐陸希聲解相印,號君陽遯叟,著《頤山録》。
69
茶舎在荆溪縣罨畫溪。唐李栖筠守常州時,有僧獻陽、羡茗,陸羽以為芬香可供尚方,遂置舎嵗,貢盧仝詩云:「天子未嘗陽,羡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萬嵗街在武進縣。阜通鎮,梁武帝故里。
70
天子路在武進縣萬嵗鎮西,舊傳秦始皇遊此,或云齊髙帝出鎮東城,及為天子,後人呼為天子路。龍尾道在無錫縣西龍山北。越絶書》云:春申君徙封,故呉墟開此。
71
專諸塔在金匱縣婁巷,狀如浮圗,髙丈餘,龕其中,置主以祀,專諸不詳所始。
72
孝義里在武進縣通呉門外,孝仁鄉梁孝子佘齊民所居。宋避熈陵諱,改曰孝義,即以名鄉。
73
鍾村在武進縣西北三十五里,相傳鍾子期所居。芳硯村在宜興縣西溪之陽,義興太守謝泉始遷之地。村外隆中窪村南一水如硯。
74
王右軍莊,在無錫縣西北洛社市,即今開利寺菰川莊,在無錫縣菰瀆之上户部華雲建沈周有圗,今為福城菴。
75
蕭莊在金匱縣東四十里,梁蕭侍郎别墅,今之膠山寺。
76
嘯莊在宜興縣西十五里,義興太守謝泉居此南。莊在宜興縣北五十二里,宋蔣之竒嘗置義田於此。
77
邊莊,在荆溪縣南四十五里,南唐疆域止此營屯戍守,與呉、越為交境之備,舊名石門。
78
愚公谷,在無錫縣恵山寺右,中有龍縫泉、鄒廸光園。
79
華坡在無錫縣恵山寺之東,晉孝子華寶所居,今有孝子祠元髙明華《孝子故址記恵山寺之東,偏當泉水之上,有三賢祠。按志書,今祠址華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廢,呉人王彬始復倡建,既成,則以三賢事刻諸石,且曰:初址實孝子,故居孝子之事,不可以沒而不著,復礱其碑,因以記其事章,善也。孝子名寶,晉義熈末始八嵗,父豪戍長安,且行,謂曰:我還為汝冠後,長安䧟父沒,寶奉命至七十,不婚冠,或問之,不忍答,輒號慟彌日,建元三年,詔表其門閭,凡史載孝子事若此,盖自西晉以來,尚淵虚賤,名檢教,弛法斁波,流風靡,而孝子獨能篤,至行終始不渝其誠意,惻怛可以貫金石于雲霓,若與宇宙日月同其乆於此,見天之降衷,人之秉彞,不以衰世末俗而有異也。孝子晉人而謂齊孝子者,盖孝子生於晉,長於宋,没於齊,當其一身,而天下三易姓,當時居朝廷,有爵位者,朝事司馬氏夕事,劉朝事、劉夕事、蕭恬不以為怪,而孝子奉父一言,七十年餘,未嘗斯須忘,以至歿身不替,使當時朝廷有爵位者,其奉君命,恪官守,亦咸若華氏子,則晉不當為宋,宋不當為齊,而孝子宜不曰齊孝子也。凡游於兹者,憇幽林,酌清泉,臨風覽古,懐三賢之髙風,慕孝子之至行,有志者宜加奮勵,其未能者,則澄思革心,勉追遐躅,是則某所以樹碑之意云耳。夫人性一耳,有為者亦若是,吾徒宜無自怠。郭坡在江隂縣北三十里,晉郭璞𦵏母於暨陽,去水百步,羣訝之,璞曰:即為陸矣!其後沙壅,環墓數十里成桑田。
80
謝公墩在宜興縣。齊謝脁為宣城太守,嘗棲止義興溧陽間,墩近畫溪西堂。
81
蘭臺聚在荆溪縣東南二十里,梁到溉兄弟居此。時太守任昉與游,號曰蘭臺聚」。
82
孝感瀆在武進縣滆湖西。舊傳:晉王祥孫俊,封永世侯,嘗居毘陵,追慕祖徳,故以名瀆。
83
金蓮池在無錫縣恵山寺。其水自第二泉流瀦其中,金蓮蔓生葉如荇花,色黄,似蓮而香。
84
放生池在江隂縣東二十里,即繖湖,紹興中,詔為放。生池,中。有土阜名繖墩。
85
梁武堰在江隂縣七里村,相傳為梁武帝所築。馬䭾沙,今靖江縣境,故大江中一洲也。廣陵志云:呉赤、烏間有白馬,負土入江而成此洲。明嘉靖三年,知縣易幹循行至西沙焦山港,得斷。碣云:呉大帝牧馬大沙,隔江一洲為牧馬小沙,盖俗訛合牧馬為一聲,又訛大為「䭾」也。
86
古毘陵驛,在武進縣天禧橋東,枕漕渠,以通荆溪,一名荆溪館。宋髙宗車駕幸金陵,常經此。
87
六射垜寨,在江隂縣北四里,相傳為秦皇演射處,宋置寨於此,以控扼江濱。又有小石山寨,在小石山下,亦宋置。
88
石橋寨在江隂縣東四十里,今有石橋鎮,又石橋東有故寧逺寨。
89
安邉寨,在江隂縣東南四十里,南唐置,今廢明教寺,即其故址。
90
劒井在陽湖縣。《永豐東鄉風土記》云:「葛仙翁駐鶴地,有劒躍入水,白虹亘天。
91
梁鴻井在金匱縣鴻山東嶺,相傳鴻適,呉嘗居此井猶存。
92
義井,在江隂縣古城巷內,一名廣濟泉。宋嘉祐五年,乾明院僧宗壽所鑿甓甃甚堅,其狀如甕,下復有小井,約丈餘,嵗旱不竭。
93
聖井在靖江縣長安寺舊址之北,一名長安井,其泉清冽,與他井異。
94
國山碑:在荆溪縣西南五十里,呉五鳯二年,山石自立,天璽初有石裂十餘丈成室,孫皓遣司徒董朝等行封禪禮,樹碑形如鼓,其文多漫漶不可辨,俗名囤碑呉孫氏封禪碑文□□民用不犯於是臣丞相沇曰□□□□□□□□□□□□□□□□□□□□□□□□□□□□□□□□□□□□,徘徊於此,遂基大宮□□□□□□□□,庶民子來,不日□□□□□□,□□頑嚚,乃止率土來獻,柔服百神,經緯庶務,日昃不食,□□六經蔵㫖:百家思□道數頻十,陵道大啟,朱光闓立東觀,□□紀實言,建設墳典,□□□聞,實感神化,出幽祗闡,舉乃遣使者,大宥刑惡,道尚□□,善格幽𤣥,貺與五福,惟神明上天罔應□□□箕宿降祉利,丰特發神夢靈璽,鎮國玉璽,啟自神匱,神人指授金册,有玉簡者,四日月明朗,老人星見者弌十,有弌五天瑞氣黄旗紫盖覆●宫闕,顯著牛斗者弌十有九,麟鳯龜龍銜圖負書卅有九青蜺、白兕,丹角黒□□廿有二,白兎、白麢、白麀,白鹿卅有二,白雉、白烏、白鵲,白鳩弌十有九,赤烏、赤雀、廿有四白雀、白燕。廿有七神虎吐書白鯉騰船者二,靈絮、神絮彌被原野者三,嘉禾、秀穎、甘露凝液六十有五,殊幹連理六百八十有三,明月火珠璧流離卅有六,大貝餘□幹泉黍十有五,大寶神璧、水青㲄璧,卅有八玉兕、玉羊玉螭□三,寶鼎、神鐘、神□、夔祝神。●卅有六石室山石闓石印封啟九洲吉發顯天讖韶石鏡,光者弌十,有弌神□、頌歌、廟靈□示者三,畿民推紀湖澤闓通應讖。合謡者五:神翁神僮、靈母、靈女、告徴表祥□,有桼靈夢啟䜟,神人授書,著驗□□者。十,秘畧□文。玉板紀徳者三,玉人、玉印、文彩明發者。八,玉□、玉綰、玉瑻、玉玦、玉鈎、玉稱殊輝。異色者。卅有三:玉尊、玉□、玉盤、玉罌、清潔光眼者九。則子河伯子胥、王靈圗,言天平墜成,天子出東門。鄂者,四大賢司馬:微虞翻推,步圗緯甄匱,啟緘發,若與運㑹者二。其餘飛行之類,植生之倫,希古所覿,命世殊竒,不在瑞命之篇者,不可稱而數也。于是旃䝉協洽之嵗,月次陬訾之口,日惟重光大淵獻,行年所值,實惟兹嵗,帝出虖著,周易實著,遂受上天玉璽,文曰:吳真皇帝玉質青黄,䚡理洞徹,拜受祗悚,夙夜惟寅,而大徳宜報,大命宜欽,乃㠯柔兆涒灘之嵗,欽若上天,月正革元,郊天祭地,紀號天璽,用彰明命。于是丞相沇、大尉璆、大司徒燮、大司空翰、執金吾修城門校尉歆、屯騎校尉悌、尚書令忠、尚書昏直晃昌圗、史瑩覈等,亦以為天道𤣥曠,㠯瑞表真,今衆瑞畢至,亖表納貢,幽荒百蠻,浮海□川,九垓八埏,罔不被澤,率按典繇宜,先行禪禮,紀勤天命,遂於呉興國山之隂,告祭刋石㠯,對揚乾命,廣報坤徳,副慰天下喁喁之望。中書東觀令史立信、中郎將臣蘇建所書,刻工毁正何鼓?漢司農劉夫人墓碑在荆溪縣,漢許劭撰。靈石在陽湖縣恵化鄉占石村古祠前,石形如柱,舊傳有取之者,風霆大震,遂止。
95
石牀在無錫縣恵山寺內,長數尺,厚半之,旁刻聴「松」二字。李陽氷《篆皮日休詩》云:「殿前日暮髙風起,松子聲聲打石牀」。
96
金鵝石在江隂縣沙山頂,列阜三十有二,中有一巨石,相傳嘗有金鵝立其上。
97
孤山碇在靖江縣孤山,俗名石碇。其石頗潤澤,周刻《法華經》三卷,今存其半於土中。
98
天慶觀畫龍在陽湖縣東門直街寥陽殿壁,題姑蘇道士李懐仁筆,世傳懐仁酒豪,嘗呼龍松江,上狎而觀之,以此畫入神品,一日大醉,睨殿壁索墨汁數斗,立就雙龍觀者辟易。
99
太平寺畫水在陽湖縣東門直街彌陀殿壁,郡人徐友畫清濟貫河,一筆起西北隅,縈繞數十丈,疑若飛濤騰湧。
100
鎮江府:
101
京城即今府治。《文獻通攷》云:呉主孫權初鎮丹徒,謂之京城。《通典》云:南面西面各開一門,因京峴號為京鎮,因門為京口。又曰:徐陵《鎮南徐州記》云:京口先為徐陵城邑。攷云:郡有子城,周六百三十步,即呉所築,內外皆甃以甓,號鐵甕城。晉郄鑒、王恭鎮此,皆更為營繕。南唐林仁肇復修之。
102
東西夾城在丹徒縣,唐太和中,觀察使王播所築長十二里,鑿隍繞其外。乾符中,周寶為潤帥,更築土城,周二十六里為門十。明初,耿再成復修築焉。曲阿城,即今丹陽縣治。古曰:雲陽,秦始皇以其地有王氣,鑿北岡以洩之,截直道使曲改曰曲阿縣,荆城在丹陽縣南五十五里白鶴溪口,舊傳漢荆王賈所築。
103
劉繇城在丹陽縣西南。漢興平元年,劉繇為揚州刺史,至曲阿,築城以禦袁術。
104
雲陽城,在丹陽縣延陵鎮南,有東西二城,相距七里,與句容縣接境。始皇易雲陽為曲阿,至呉嘉禾三年,復名雲陽。赤烏八年,使校尉陳勲鑿句容中道,直至雲陽西城,號破岡瀆,即此地也。
105
吕城在丹陽縣東五十四里,呉將吕䝉所築遺址猶存,今為鎮。
106
湖口城在金壇縣南湖谿村,宋庾業與劉延熈夾岸築城,今淪於湖。
107
永世城,在溧陽縣南十五里。呉分溧陽置永平縣,晉更名永世
108
舊縣城在溧陽縣西北四十五里。宋紹興中,得後漢溧陽校尉碑於固城湖之側,故知為漢縣治,今謂之舊縣邨。
109
趙城在溧陽縣東五里。又黨城在縣東十五里,梁城在縣西五十里。
110
丹徒舊縣,在丹徒縣東南十八里,春秋之朱方邑,楚改名谷陽。秦曰丹徒。始皇因望氣者言,使赭衣徒三千,鑿京峴故名。
111
延陵故縣,在丹陽縣南三十里,晉太康二年,析曲阿縣延陵鄉置。《元和志》云:延陵縣東至潤州一百里,因季子以立名。按漢地里志》云:季札所居在今毘陵,然今縣北有季子祠,或當時采地所及。
112
金山故縣,即今金壇縣治。本曲阿縣之金山鄉。隋末鄉人多保聚於此,因置金山縣
113
平陵故縣在溧陽縣。沈約《宋志》云:晉分永世縣置。《滕公廟記》云:其地是呉瀨渚縣地,楚靈王與呉戰,遂䧟此城。呉移瀨渚於溧陽南十里,改為陵平縣。及平王又收呉陵平縣,改為平陵。《建康志》云:古固城在溧陽之西溧水縣界,亦名平陵城。又李賀《記》云:為兒時在溧陽,聞白頭書佐言孟東野,貞元中為溧陽尉。溧陽昔為平陵縣。縣南五里有投金瀨,瀨南八里有故平陵城。《新志》又謂在縣西北四十里平陵山西。
114
秦始皇馳道在丹徒縣。《金陵志》云:始皇三十六年,東游至金陵斷山疏淮,由江東丹徒往會稽丹徒宫,在丹徒縣南,宋武帝微時故宅,後築為宫藏,躬耕農器於此以示後,鮑照有《從過舊宫詩》,萬嵗樓在丹徒縣西南城上,晉王恭為刺史,創此,宋時呼為月臺,又謂之月觀,其西北有芙蓉樓相宋汪藻《月觀記》:京口以江山名天下其來尚矣,而國家屏蔽,尤重於晉宋齊梁之間,觀其千嶂所環,中横巨浸,風濤日夜,駕百川而東之,其形勝之雄,實足以控制南北,豈直為騷人羇客區區登覽之勝哉?州治之西有樓焉,並城而出,名曰千秋」者,考諸圗志,始於晉王恭之時,由樓西南,循城百餘步,忽飛簷曲檻,崒然孤起於城隅之上,望數百里見之者月觀也。紹興八年,呉興劉岑季髙來剌,是州州承廢亂之後,公私掃地,無復故時,季髙鳩集經營,悉復其初,乃即月觀之址,輯而新之,方時艱難,此州實為襟要,其經理規模,盖有足大者,嘗四顧而望之,其東曰海門鴟夷,子皮之所從游也,其西曰𤓰步,魏佛貍之所嘗至也。若其北廣陵,則謝太傅之所築埭而居,江之中流則祖豫州之所擊楫而誓也。計其一時,英雄慷慨,憤中原之未復,反冦之未禽,欲吞之,以忠義之氣雖狹,宇宙而隘,九州自其胸中之所積,亦江山有以發之,今攬而納諸數楹之地,使千載之事了然在吾目中,則季髙之志可知矣。
115
望海樓在丹徒縣府署後,為城中最髙處逺眺,金山、甘露諸勝如畫,宋蔡襄題額後改為「連滄觀」。千巖樓在丹徒縣,宋敏求詩「千巖相望蔽松筠」,即此刺史王璠創。
116
北固樓在丹徒縣城北一里,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皆水,晉蔡謨建此以貯軍實,梁武帝幸之,登降甚狹,蕭正義乃廣其路,傍設欄楯,後再幸,遂通小輿,帝恱,賜以束帛。唐李白詩:丹陽北固是呉闗畫,出樓臺、雲水間。
117
千叢樓在丹徒縣,唐天下名樓五。此其一多景樓,在丹徒縣北固山上。宋太守陳天麟建,唐時臨江亭故址,米芾有《多景樓呈某使君詩》,得江樓在丹徒縣城內,宋洪适有記。
118
逥賓亭在丹徒縣。梁武帝大同末,幸京口,宴帝鄉故老於逥賓亭。
119
浮玉亭在丹徒縣玉山之趾,下臨江即釣鰲亭。宋紹興間,郡守程邁立,每肄習水軍,臨閱於此,今玉山寺其故址也。
120
向呉亭,一名通呉樓,在丹徒縣治南。唐陸龜䝉詩「秋來懶上向呉亭」即此。
121
寶墨亭在丹徒縣焦山,以貯王奐之所集,右軍書陀羅尼經幢,及華陽真逸瘞鶴銘》。
122
雄跨亭在丹徒縣北金山寺內,取宋髙宗雄跨「江南二百州」之句。陸游入《蜀記》以為雄跨閣。
123
光風霽月,亭在府學。
124
神亭在丹陽縣延陵鎮西三十里,漢建安中,孫䇿進擊劉繇於曲阿,與太史慈遇於神亭,即此處。繡衣亭在金壇縣大茅峯西南崖下,漢元夀中立。薔薇亭在溧陽縣東。唐興寺有唐孟郊詩石。讀書臺在府南招隠山上,梁昭明太子讀書處。明一統志云:下有福鄉井撫掌泉。
125
妙髙臺在丹徒縣北金山上,宋僧了元建聖祖御製《妙髙臺詩》。恭紀首卷
126
武功臺,在金壇縣治西池中。唐縣令姚合築,合武功人,故名。
127
八卦臺在金壇縣茅洞東。宋紹興中,待詔陳公甫修道於此建臺,演畫八卦。
128
鶴臺在金壇縣金菌山後,常有羣鶴往來,張伯雨乃築臺居焉。
129
伎堂在丹徒縣城東南。晉謝安立積弩堂,在丹徒縣,唐頽山西二百步。宋武帝攻盧循,軍中用萬鈞神弩,所至摧䧟,後積於此。
130
衛公堂在丹徒縣府署。後唐李徳裕為觀察使時,建後人因其封爵名之。
131
玉鑑堂在丹徒縣北金山,宋蘇紳詩云:「僧於玉鑑光中坐,客踏金鰲背上行」。盖取此以為名。
132
蔡邕讀書堂在溧陽縣西南四十里。泰虚觀邕本傳云:避跡呉㑹,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二年在呉射鴨,堂在溧陽縣舊平陵城。唐孟郊為尉時,建刁勰宅,在丹徒縣城西南,長廣航側。
133
郄鑒宅在丹徒縣,唐頽山南。《京口記》云:鑒宅五十餘畆,謝元宅在丹徒縣長村東大瀆北。
134
劉穆之宅在丹徒縣,穆之世居京口。隆安中,鳯凰集其處。
135
戴顒宅在丹徒縣城西南七里招隠寺,即其址。許渾宅在丹徒縣城南三里。丁卯,澗渾詩名丁夘集以此。
136
陳升之宅在丹徒縣范公橋南,與蘇頌宅相近。沈括宅在丹徒縣朱方門外,即夢溪也。宋沈括自記:翁年三十許時,嘗夢至一處登小山,花木如覆錦,山之下有水,澄澈極目,而喬木翳其上,夢中樂之,將謀居焉。自爾嵗一再夢,或三四夢,至其處,習之如平生之游。後十餘年,翁謫居宣城,有道人無外,謂京口山川之勝,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錢三十緡得之,然未知圃何在。又後六年,翁坐邉議謫廢,乃廬於潯陽之熨斗洞,為廬山之游以終身焉。元祐元年,道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圗,恍然乃夢中所游之地,翁歎曰:「吾縁在是矣!」於是棄潯陽之居,築室於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峽中,渟濚沓㝠,繚繞地之一偏者,目之曰夢溪溪之上,聳然為邱,千本之花縁焉者,百花堆也。覆堆而廬其間者,翁之棲也。其西䕃於花木之間,翁之所憇殻軒也。軒之瞰有閣,俯於阡陌,巨木百尋,聞其上者,花堆之閣也,據堆之巔,集茅以舎者,岸花之堂也,背堂而俯於夢,溪之顔者,蒼峽之亭也,而花堆有竹萬箇環以激波者,竹塢也,度竹而南,介途濱河鋭而垣者,杏觜也。竹間之可燕者,蕭蕭堂也,䕃竹之南軒於水澨者,深齋也。封髙而締可以眺者,逺亭也,居在城邑,而荒蕪古木與豕鹿雜處,客有至者,皆頓遏而去,而翁獨樂焉。魚於泉舫於淵,俯仰於茂木美䕃之間,所慕於古人者,陶潛、白居易、李約謂之三恱,與之酬酢於心目之所寓者,琴碁、禪墨丹茶吟談酒,謂之九客」,四年而翁病,涉嵗而益羸,濱柩木矣,豈翁將蛻於此乎?
137
蘇頌宅在丹徒縣化隆坊頌新居詩》,版築多遺址,經營信夙縁自注云:舊址乃唐林仁肇故宅,林亦温陵人而家,此今余居之,信非偶然。
138
曾布宅在丹徒縣南千石墟之東,《布詩云「家住城南千石泉」是也。後為道林寺。
139
楊一清宅在丹徒縣黄祐街,正徳中,武宗南巡,幸其第,賜十二詩焉。
140
靳貴宅在丹徒縣虎踞門內,武宗幸其第,親製文以祭之。
141
王珣宅在丹陽縣市後,即今普寧寺。梁武帝舊宅在丹陽縣塘頭村東。帝嘗幸舊宅,井上有棗樹,帝兒時所植,今井尚存。
142
蕭思話宅在丹陽縣。齊永明中,蕭恵基父思話於曲阿起宅,有閒曠之致,常謂所親曰:「須婚嫁畢,當歸老舊廬」。
143
張祜宅在丹陽縣雲陽橋東,桓彦範宅在丹陽縣北八十里北岡,今於廢址立廟祀焉。權徳輿宅在丹陽縣練湖上,徳輿憶江南詩有結。
144
廬常占練湖春之句。又《送叔赴晉陵》詩序》云:「徳輿舊居丹陽,去晉陵百里」。
145
劉宰宅在丹陽縣髙牧鄉,陳東宅在丹陽縣石城鄉越塘許,長史宅在金壇縣,即今玉宸觀,晉時仙蹟也。梁陶𢎞景、許長史舊館壇碑銘悠哉曠矣,宇宙之靈也,固非言象所傳,文迹可記,然則後之人奚問乎?含吐萬有,化育羣生,本其所由,義歸㝠昧,至於形域區分,性用殊品,事限觀聴,理窮數識者,倘或可論山之髙,海之廣,夫何故以其有容焉?大天之內,復有小天三十六所並拓,㝢地空亘涂,水脈闢闈,風岫通氣,雲巘此山,本號句曲,其下是第八洞宫,名曰金壇,華陽之天周囬一百五十里,分置三府,前漢元帝世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掌此任,故稱茅山,具詳傳記,至晉太平元年,句容許長史在斯營宅,厥跡猶存,宋初長沙景王就其地之東起,道士精舎,梁天監十三年,勅此精舎,立為朱陽館,將逺符,先徴定祥,大厯於館西更築隠居住址十四年,别創鬱岡齋室,迫元洲之蹤,十七年,乃繕立碑壇,仰述真軌,真人姓,許諱穆,世名謐,字思元,本汝南平輿人,後漢靈帝中平二年,六世祖光,字少張,避許相諛佞,乃來過江,居丹陽句容都鄉之吉陽里,後仕吳為光禄勲,識宇亮拔奕葉才,明祖尚,字元甫,有文章機見,呉中書郎父副字仲先,器度淹通,風格清簡,晉剡令、寧朔將軍、下邳太守、西城侯長史副第五子也。正生少知名,簡文在籓,為世表之交,起家太學博士,朝綱禮肄,儒論所宗,出為餘姚令,勤恤民𨼆,恵被隣邑,徴入凱闈,納言帝側。昇平末,除䕶軍長史、本郡中正,外督戎章,內詮茂序,選邦肅律,鄉來砥行,太和中,遷給事中、散騎常侍,蟬冕輝華,事歸尚徳,簡文踐極,方優國老,倐值晏駕,於焉告退,專靜山廬,以修上道,君雖縉紱朝班,諷議庠塾,而心標象外,志結霞門,弟兄逺游,永和四年,嘉遁不返,君尚想幽竒,嵗月彌軫,恒與楊君深神明之契,興寧中衆真降陽,備令宣諭,龍書雲篆,僉然徧該,靈模奥旨,於兹必究,年涉懸車,遵行愈篤,太元元年,解駕違世,春秋七十有二子姪,禮窆虚柩於縣西大墓,金陵之蹤未逺,飛劒之槨在焉。謹按真誥君,挺命所基,縁業已久,周武王世九官,上相長里,薛公之弟也,兼許肇遺功,復應垂祉,後𦙍故乘運托生,因資成道,王札所授,為上清真人,爵登侯伯,位編卿司,理仙撫治,佐聖牧民矣,真傳未顯於世,莫能具述長史,第三子諱玉斧,世名翽,字道翔,玉生母陶威女,先亡已得在洞府易,遷官中君,清潁瑩潔,特絶世倫郡舉考計掾不赴,粃糠塵務,研精上業,即𢎞景元中之真師也,恒居此宅,繕修經法,楊君數相從就函,通真感,太和五年,於兹告逝,時年三十。真誥云:後十六年,當度東華為上相,清童君之侍帝,晨受書為上清仙官,與谷希子並職,君長兄揆,世名甽,次兄虎牙,世名聯並,亦得道揆,今有元孫靈真在山,勅立嗣真館,以褒逺袒之徳,皇上桑𢎞誓本力來君此土,燾育蒼祗,範鑄羣品,導法開俗,隨縁啓教,以𨼆居積藴,三真經誥,久栖華陽,宜還舊宅,供養終理,乃勅工匠,建兹堂構,即仰祗帝則,兼闡大猷,東位青壇,西表素塔,壇塔之間,通是基趾,埋瓴掩瓦,投鍤便值,紫烟白霧,纒為䕃盖,宅南一井,即長史所穿,井南大塘,乃郭朝遺製,原出田公之泉,路接姜巴之軌,傍枕雷平,前瞰下泊,東際連岡,北横長嶺,栁汧陽谷,俱㑹西垂,四域之內,皆謂之金陵,地肺者也,長史所居,尤為標勝,方將駟雲虬而髙騁,驅奔鶴以追風,望洪濤之浩汗,睠故都以浸逺,古人有言,匪作奚傳,敢刋石頌,永屬來賢,頌曰:八渾樞鶩,氣方祗吐靈,依性分境傳識,賦形化,通 㝢,功浹四溟,巡跡電滅,測體淵停,旋區岳立,亘海雲蒸,摶風泳水,蹠實慿虚,亦有幽匠,開石架廬,情髙身逺,天府地居,縈巒巴曲,畫壤胇浮,五闈面啓,九涂環周,長隰旁嶺,交汧比流,乃稱龍㐲,實為金丘,昔在西漢,三茅來賓,爰暨東晉,二許懐真,裁基浚井,栖道接神,允膺輔聖,錫兹侍宸,㕘差年代,絪緼名氏,書誥具宣,精華未弭,甄甃將淪,沉階暫圮,拱樹霜摧,修庭草萎,肇館華陽,嵗躔二紀,永觀前猷,聿遵洪軌,帝曰:懋哉!爾焉斯止!經之營之輪乎奐矣勝殿,密嚮瀉瓶,揚芬瑶宫,碧簡絢采,垂文璚函,玉檢綺幕,綉巾蘭缸,迾耀金爐,揚熏桐柏,雙教方諸,兼學並證,心清俱漏,身濁離有離,無且華且朴,結號虚皇,筌法正覺,藥徴質瑩,禪感慧通,飛行欻怳,捫景帶虹,振苦排障,還明返聰,物言是力,我見無功,紛紜今古,汗漫兩儀,三相幻惑,丹壑自移,緣來則應,不慮不為,式此龜録,人天鑒知。
146
戴叔倫宅在金壇縣,即今太虚觀。叔倫有越溪村居詩,張綱宅在金壇縣希墟村,綱以參知政事致仕,後於宅內築喜歸亭。
147
董平宅在溧陽縣北三十里,趙葵宅在溧陽縣治,趙葵有避暑水亭詩》云:「水亭四座朱欄繞,簇簇游魚戯,萍藻六龍畏熱不敢行,海水煎徹蓬萊島,身眠七尺白蝦鬚,頭枕一枚紅瑪瑙六句,就暫卧移,時有侍婢續云:「公子猶嫌扇力微,行人尚在紅塵道」。又有别墅名晩香堂,理宗御書賜之。
148
顧况山房。 秦系山房,在金壇縣菖蒲潭,石墨池上。
149
華陽館,在金壇縣南三十里。唐貞觀中建延陵館,在金壇縣西五十里。唐大厯中,建明秀軒在金壇縣靈濟廟前,宋米友仁避地居此。有詩題「石軒前,又有湖山偉觀軒。
150
西園,在丹徒縣放鶴門內。宋韓世忠故園,中有飛盖堂、傳觴亭、凌雲臺、留仙洞。
151
研山園在丹徒縣千秋橋西靈建寺東,米芾故居中,有致爽軒。寶晉齋,宋紹定初,岳珂闢,為燕游之所。
152
佚老園在金壇縣永仁巷,即王□宅。其子樵與孫肯堂,即其地建宗祠,有勅旌義門。
153
退圃在丹徒縣,宋睦州倅俞康直所居。新豐鎮,在丹徒縣東南四十五里。晉陵地界有新豐陵,盖南朝山陵也。
154
常寨巷在溧陽縣西門外,明常遇春守溧陽,立寨於此,今俗譌為柴塲巷」。
155
陶村在金壇縣二十七都,即𢎞景煉。丹處有丹井,手植銀杏尚存。
156
唐陵村在金壇縣。唐安馬厰旁有二處,巨石縱横,攢累如山,制度精密。舊傳為唐時陵村,以是得名。藏春塢在丹徒縣清風橋東。明一統志云:本南唐潤州節度使林仁肇故宅,宋郡人刁約因築此中,有逸老堂、萬松岡。
157
夾岡在丹陽縣北二十里石潭村。陸游入蜀記云:夾岡如連山,盖當時所積之土,掘渠以通漕者,有二石人植立岡上,俗謂之石翁石媪」,實亦古陵墓前物。
158
陵口在丹陽縣東三十一里,齊、梁諸陵多在金牛山旁。陸游曰:自常州西北至吕城,又西北過陵口,見大獸偃仆道旁,盖南朝陵墓也。
159
秦潭在丹徒縣月華山下,秦始皇開宋紹興,癸亥,令天下各置放生池,郡守鄭滋即以此潭為之,投金瀨,在溧陽縣西北四十里,伍貟欲報撃綿,女子不知其家,投金瀨水而去,李白有碑。
160
白蓮池在丹徒縣古竹院東谷中,池上有鬬雞菴,宋蘇軾詩白蓮池上鬬雞菴。
161
金鸎池,在丹陽縣治後圃,宋夏竦初為丹陽邑掾,一日,侍母燕坐,見黄鸝雙舞於地,發之得金,鸎二其母取瘞之,因築亭其上。後人發地求之不得,遂為池。
162
飲馬池在金壇縣皇業寺東,梁武帝謁建陵,飲馬於此。
163
石墨池在金壇縣,費長房學道,於此書符滌硯,澗石悉黒,至今用池,水合藥,有竒騐。
164
長岡埭在丹陽縣西南,破岡瀆,七埭中之一也。大業、曲阿、庱亭三壘在丹陽縣境,晉咸和三年郄鑒所築,以拒蘇峻。
165
長岡壘在丹陽縣西南。齊建武中,左興,盛等築此拒王敬則。
166
沸井在丹陽縣季子廟南,二清二濁,觱沸之聲,晝夜不絶。齊豫章王嶷拜陵還,過延陵季子廟觀沸井即此。
167
丹井在丹陽縣。有四:湛母丹井,在仙臺觀。葛洪丹井在縣東,灣頭邵巷,焦光。丹井在歸真觀。丁令威丹井在大霄觀。
168
葛洪井,在金壇縣抱朴峯之左,陶真人丹井在金壇縣華陽上館前石橋之東。宋政和初,修井掘土得一已泐井欄,環刻大字,云丹陽人姓陶,仕齊,奉朝請,壬申嵗,來山棲身,自號隠居」。梁天監三年八月十五日,錢塘陳懋宣書復穿地,又獲一圎硯,朱色一雀,尾爐中有丹一粒,亟欲取之墮井中,今爐硯亦不存矣。
169
寄奴泉在丹徒縣黄鵠山下鶴林寺中。殿前,宋武帝微時所鑿。寄奴,其小字也。
170
《宣聖小影碑》在丹徒縣城內縣學中。呉道子《筆義女碑》在丹徒縣,五州山久廢。明萬歴中,縣令唐時雍重立石撰文。
171
《瘞鶴銘》在丹徒縣焦山江水中,有銘并序,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人逸少書》。此碑斷殘剥落,久在江中,摹搨殊難。
172
國朝郡倅鄭康莊,倣而刻之,勒石於山後,蘇州糧儲副使王煐令善沒者,縋險而下,探取得之,繪、焦麓、剔銘圗,一時傳為盛事,湘潭陳鵬年為置焦山寺中梁陶𢎞景瘞鶴銘鶴壽不知其紀,壬辰嵗得於華亭,甲午嵗化於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也耶?奚奪,余仙鶴之遽也,乃裹以𤣥黄之幣,藏之兹山之下,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相此胎禽仙家之真,山隂降迹,華表留名,真惟彷彿,事亦微㝠,西竹法里,宰耳嵗辰,鳴語解化,浮丘去辛,左取曺國,右割荆門,後蕩洪流,前固重扄,我欲無言,爾也何明,爰集真侣,瘞爾作銘,宜直示之。惟將進寧丹陽仙尉江隂,真宰立石」。
173
國朝朱彞尊書張處士《瘞鶴銘》辨後。石墨之傳,於今有難以驟讀者,天發神讖石,斷而為三,《瘞鶴銘》裂而為四,又失其腹,由是釋文不符,覽古者闕其疑可也,移易増益,其辭不可也。曩在白下,得祥符周雪客神讖碑考,既序而傳之矣,淮隂張力臣乗江水歸壑,入焦山之麓,藉落葉而仰讀瘞鶴銘辭,聚四石繪作圗,聯以宋人,補刻字,倫序不紊,且證為顧逋翁書,盖逋翁故宅雖在海鹽之横山,而學道句曲遂移居於此。集中有《謝王郎中見贈琴鶴詩,鶴殆出於性所好,斯瘞之作銘理有然者,自處士之圖出,足以息衆說之紛紜矣。力臣名弨精書法,嘗為顧處士炎武寫《廣韻》及音學五書,手摹家藏,鼎彛欵識,遺予惜不,營生産沒,後盡散失,并傳刻棗木悉歸之閩人可歎也。
174
《呉季子碑》在丹陽縣延陵鎮西北九里,延陵季子廟中有孔子書。嗚呼有「呉延陵季子之墓十字人,謂十字碑,開元中勅殷仲容摹刻,大厯十四年,蕭定重刻石。
175
天下第一江山額,在丹徒縣甘露寺。宋呉琚書久廢,今復摹勒石砌於寺之長廊下。
176
心經石在丹徒縣焦山。宋呉琚書為江濤及風日剥損寺僧,移置松寥閣。
177
四靈圗石在府學內淵源堂,宋乾道中,熊克因閱漢碑,取麟鳯二瑞圗於學壁。慶元四年,陳徳一易之以石。嘉熙中,劉卿月又摹刻四靈圗於殿西,各有贊,今堂中惟存麟鳯二石刻。
178
張僧繇四菩薩畫在丹徒縣甘露寺。《米芾《畫史》云:「長四尺一版,廣八尺許」。
179
陸探微畫獅子,在丹徒縣。宋蘇軾有贊周鼎在丹徒縣焦山大逾斗,古色《陸離傳》,是魏氏所藏。明嚴嵩當國,索之不得,將罪之,嵩敗得免。魏氏遂以鼎送焦山。鼎內有銘篆,古莫能識。
180
國朝王士禎遊此,屬新安程邃譯出勒諸石其銘曰:惟九月既望,甲戌,王還於周□□於圗室司徒南仲右□恵□立,中庭王呼史受冊命□恵曰:官司□王□側□作錫汝元衣束帶,戈琱㦸縞韠,彤矢鋚□鑾旂芒,恵敢對揚天子丕顯敷休,用作尊鼎,用享於□烈,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永寶用凡蝕二字,疑不能知者」八字何洯周鼎記是鼎也,已歴二千餘年矣,髙一尺三寸二分,耳髙三寸,足六寸有一分一尺五寸八分,為腹之徑,□之徑一尺四寸五分,其深也八寸有二分,篆銘凡十行,其六行行九字有四行者,行十字字共九十有四焉。司勲王西樵邑宰鄒、西齊相繼譯之,知為周宣王以錫南仲者何?其厯年之久也,凡物以退藏為可久,而以適用為可貴,鼎用,以薦宗廟、享鬼神,誠可貴也,是鼎獨退藏於深山之佛寺,不以適用於世為可貴,故能常保其可貴者,而厯年之久,遂至二千餘年,計此二千餘年中鼎之所厯,運會升沉,陵谷變遷,及凡物之成敗得失,不知有幾而是,鼎以深自退,藏故無恙,使嘗用於世為世之所可貴,則其毁於盜賊水火也久矣,余記之所以為不能退藏者,戒也。
181
延陵,古鐘。宋孝建三年四月甲辰,得古鐘六,南徐州刺史竟陵王誕以獻。
182
東坡佛印二銅像,在丹徒縣金山。明萬厯間,金山僧重築妙髙臺,得銅比邱像於土中,入城見市中,有髙冠長髯銅像,與比邱等尺寸合併,知為東坡佛印也。又於揚州得銅像二:一童子、一小沙彌,又覺與東坡佛印贈答事,有合建留玉閣奉之,狠石在丹徒縣甘露寺石,似羊、諸葛亮曽坐其上,與吳大帝謀拒魏,或云漢昭烈嘗坐此石石亡已久,寺僧輙取一石充數明龎時雍記漢諸葛孔明與孫仲謀共議破曺瞞,計曽㨿此石,後人因名狠石,唐羅隠,宋蘇文忠俱有詩,迄今時,異世殊,物改而石隨湮沒,尋幽弔古者,止按空籍而興遐想。余令此覔古蹟,得石於北固西隅蔬圃積土中,其狀如羊者,固宛然在也,覩其石,猶足動忠臣義士,誅奸屏邪之思也。於是因白之郡守龍溪王公併滕公碑記,移之演武塲,側建亭置,扁曰「武侯遺石,用以鼓三軍之氣云。
183
梁郄尊師石臼,在金壇縣茅山八卦臺南,累甓為垣,鑿石為臼,方丈餘,遺竇尚在。久為荆榛所蔽。宋紹興間,築菴方見之。
184
淮安府:
185
射陽故城,在山陽縣東南。漢髙六年,封劉纒為射陽侯,後為縣。
186
柘塘城在山陽縣西南四十里。《南畿志》云:「其城三座,約圍一里許。隋煬帝游江都,聚糧於此」。
187
劉王城,在山陽縣東南十里運河西,世傳漢呉王濞所築。
188
西遼城在山陽縣東二里,唐太宗征遼時,駐兵於此,故名。
189
新城在山陽縣西三十五里。宋咸淳間置山陽故城,在今山陽縣南。晉義熙間置山陽縣,兼置山陽郡治焉。
190
巢城在鹽城縣治北百二十里,黄巢屯兵於此,淮隂故城在清河縣東南五里,秦置,漢封韓信為淮隂侯,後仍為縣。晉永和間,荀羡鎮淮隂,以地形都要,屯兵無地,乃營立城池,歴代為重鎮。《水經注》云:淮水東北經淮隂故城,即此。
191
甘羅城在清河縣,舊淮隂縣治北,相傳秦甘羅所築。《南畿志》云:雨後常於土中得小錢,篆文不可識,或云即甘羅𦵏處。
192
韓信城在清河縣故淮隂城,東接山陽縣。《寰宇記》云:信本淮隂人宅冢處所並存,後受封為侯,因築此城。
193
清河故城,在清河縣東北五里,宋置呉城,在清河縣西二十里小清河南岸。東西有二城,相隔五里。宋南渡後嘗置縣,紹興二年罷縣為鎮。
194
襄賁故城,在安東縣北,劉宋泰始中僑置。應劭曰:「賁,音肥。
195
淮浦故城,在安東縣西,漢置。或曰即今縣治漣水,三城在安東縣。《南畿志》云:有大城、東城二,所相連止隔一濠,謂之市河。又有西城少逺百餘步,各有城濠。俱宋嘉熙四年知州蕭均所築。
196
沙將軍城,在安東縣東北五十里一帆河。東又有營城,在縣北十五里。元末,董摶霄所築。
197
抱月城在安東縣西二十里支家河西,城抱淮、泗之水,形勢似月。
198
學城在桃源縣北二十里,俗傳孔子適楚,駐轍於此,邦人從學焉。
199
靈城在桃源縣西北十七里,相傳楚靈王所築桃園故城,今桃源縣治。《金史》云泗州有淮濱縣,興定二年以桃園鎮置,元光二年廢。元至元十四年復置,曰桃園縣。其後乃訛曰「桃源。
200
泗陽故城,在桃源縣東,漢置。《水經注》云:泗水經魏陽城北城枕泗川,疑即泗陽故城,魏文帝臨廣陵所經,因以改名也。
201
陸城在桃源縣西五里,相傳呉陸遜所築。古城在桃源縣西北六十里。晉石崇出鎮下邳時所築。金城故縣,在安東縣北,唐置。《九域志》云:漣水縣有金城鎮,即故縣也。或曰即襄賁故城。
202
淮陽故縣在桃源縣西北。《隋志》云:梁置淮陽郡,東魏置綏化縣,後周改縣為淮陽。《水經注》云:泗水東南經淮陽城城北,臨泗水即此。按晉末有淮陽郡。魏髙閭曰:去角城十八里,當在今清河縣界,而《水經注》泗水所經之淮陽乃在泗陽之上,盖非晉、魏之淮陽也。
203
杏壇在府學大成殿後。宋嘉定間,郡守應純之植杏為壇。
204
轉搬倉在山陽縣運河之西岸,唐江淮漕運,於此轉送闗,陜北有運河堰,周世宗始置滿浦闗以通水路。
205
文峯塔,在阜寧縣城南。
206
宴花樓在山陽縣南,即舊城南門樓。其西門樓曰望雲,南唐建。
207
月波樓在府治舊通判㕔。鎮淮樓在山陽縣舊城橋西北,宋鎮口,都統司酒樓。
208
劉伶臺在山陽縣東北七里,臨淮水。唐許渾詩云:「劉伶臺下稻花晩,韓信廟前楓葉秋」。
209
水教亭在山陽縣望雲門外。宋太守應純之開管家湖,以教舟師,因建此亭。
210
望淮亭在山陽縣西門外舊仁濟橋側。南昌亭在山陽縣西三十五里。《地道記》注云:「韓信從亭長寄食處」。
211
千金亭在清河縣淮隂舊縣西,漂母飯韓信信貴,賜千金,後人因築亭其上。又有漂母岸,在淮隂故縣南。
212
三亭俱在清河縣,韓亭在淮隂故縣南。枚亭在淮隂故縣北。步亭在淮隂故縣西橋南,以韓信、枚臯、步隲得名。宋晁端彦詩云:「韓、枚、步隲建三亭,故顯當時將相名。
213
鹽城監,在鹽城縣南。《新唐志云:鹽城縣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寰宇記》云:鹽城監,古之鹽亭也。歴代海岸煎鹽之所,南唐以為鹽城監,其後因而不改。管鹽塲九所,在縣南北俱臨海岸,曰五祐,曰紫莊,曰南八遊、曰北八遊,曰丁溪,曰竹子,曰新興,曰七惠,曰四安。
214
豹隠堂,在安東縣文廟,前宋時建,趙槩初館於漣水守幕,尋以學士知漣水,人名其堂曰豹隠。韓王莊在清河縣舊淮隂縣西北,與廟驛舖相連,舊傳韓信生於此。
215
枚臯宅趙嘏宅,在府淮隂舊縣,南趙嘏詩云:「家住枚臯舊宅邊」。
216
鐵柱岡在鹽城縣東城門外,明一統志》云「相傳秦王繋馬柱」,或云瀕海多蛟龍」,以此鎮之。
217
石人頭出土,髙四尺五寸,在鹽城縣治北六十里,近海岸一里。
218
佛陀磯,在安東縣北五十里。世傳婁道者,未出家時,取魚置船,隨魚去住,人以為異,因名佛陀磯。九陽洞在安東縣治東一里上真觀,世傳徐稀築室修煉於此。
219
赤岸在安東縣治東十里西三十里,亦有赤岸。金剛嘴在安東縣治西南三里,當淮水之衝,築以殺水勢,為西城之䕶。《南畿志云:或曰殘磚,上有尉遲恭字。
220
老鸛河在山陽縣西七十里。周世宗顯徳五年伐唐,至北辰堰,齊雲艦大不能過,遂開此河。
221
洗墨池在安東縣治。右宋郡守米芾去官時,滌硯處。
222
𤓰井在鹽城縣內,孫鍾種𤓰處。《南畿志》云:「去治東北半里,旱不竭」。
223
紫極宫畫在山陽縣城西南隅。宋楊傑記云:嘗有仙來遊,題詩於壁,刮之不滅,又有李公麟畫猿戯馬,馬驚而圉人鞭之,時稱竒筆。
224
娑羅樹碑在山陽縣,初在舊淮隂縣南,今移府治賓館,內唐刺史李邕撰文并書。
225
江南通志卷三十二
URN: ctp:ws169850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