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水經注疏》卷三十七

《水經注疏》卷三十七》[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水經注疏》卷三十七
2 後魏酈道元撰
3 宜都楊守敬纂疏
4 門人枝江熊會貞參疏
5 淹水  葉榆河朱作水,全,趙作水,戴改河。夷水  油水
6 澧水  沅水   水
7 淹水出越巂遂久縣徼外。守敬按:《山海《海內》經》,有巴遂山繩水出焉。《漢志》越嶲郡遂久,繩水出徼外。《說文》則作淹水,此《經》同,蓋因字形近而傳寫者異。水即今金沙江也,源出衛地巴薩通拉木山,東南流經四川西,皆古徼外地。至雲南中甸廳入邊,則遂久縣地也。漢置縣,屬越巂郡,後漢因。蜀屬雲南郡,晉因,後廢。在今中甸廳金沙江之北。
8 呂忱曰:淹水,一曰複水也。守敬按:桂馥云,疑複水當為姑複水。蓋以淹水徑姑複縣也。
9 餘謂複水或是繩水之誤。
10 東南至蜻蛉縣。戴蜻改青。會貞按:不必改,詳見《江水注》一僕水下。
11 縣有禺同山,其山神有金馬、碧雞,光景儵忽,民多見之。漢宣帝遣諫大夫王祭之,欲致其雞、馬,道病而卒,是不果焉。會貞按:自縣有禺同山以下,《華陽國志》四文。青蛉禺同山有金馬、碧雞,見《漢志》。《漢書 王傳》,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寶可祭祀致。宣帝使往祀,於道病死。皆常氏所本。《後漢書 西南夷傳 注》,禺同山在州揚波縣。《寰宇記》載禺同山於姚州姚城縣,當在今大姚縣境。乃《明史 地理志》謂昆明東有金馬山,與西南碧雞山相對,乃後人傅會。王《碧雞頌》曰:敬移金精神馬縹碧之雞。朱《箋》曰:王《碧雞頌》曰,持節使者敬移金精神馬彯彯碧雞,歸來歸來,漢德無疆,黃龍見兮白虎仁。歸來歸來,可以為倫。歸來翔兮,何事南荒也?戴改縹碧之雞,作縹縹碧雞。會貞按:《後漢書 西南夷傳 注》引《碧雞頌》,作驃碧之雞,驃、縹形近與酈所見本同。朱《箋》所據則見《文選 劉孝標<廣絕交論> 注》胡刻《文選》作剽剽,戴蓋但依《箋》改,而變彯彯為縹縹也。故左太 《蜀都賦》曰:金馬騁光而絕影,碧雞儵忽而耀儀。會貞按:賦見《文選》,影作景,耀作曜。
12 又東過姑複縣南,守敬按:漢縣屬越巂郡,後漢、蜀因,晉屬雲南郡,後廢。在今永北廳東南。東入於若水。守敬按:《若水》篇見前,《漢志》以繩水為正流,故言若水入繩水,《經》以若水為正流,故言淹
13 水入若。
14 淹水徑縣之臨池澤,全云:《漢志》越巂郡姑複縣,臨池澤在南。又青蛉縣,臨池 在北。澤之與 ,不知何以分也?趙云:按 即澤也。二縣地界以此而分。《方輿紀要》,姑複廢縣在四川會川衛南。沈約《志》云南有東西二古複縣,即漢姑複縣。青蛉廢縣在雲南姚州大姚縣北。守敬按:《續漢志》姑複,《注》引《地道記》作鹽池澤。趙氏謂漢姑複、青蛉之界以澤分,甚是,惟引宋雲南之東、西古複則非故縣地。陳澧曰,臨地澤即今永北廳程澤也,姑複近鴉龍、金沙,二江合流處,大澤惟程海。而東北徑雲南縣西,東北注若水也。守敬按:漢縣屬益州郡,後漢屬永昌郡,蜀、晉為雲南郡治。晉、宋、齊、梁因。大寶後荒廢,在今雲南縣南八十里。今金沙江自中甸廳東南流,經麗江縣、鶴慶州、賓川州、永北廳、姚州,至會理州西,與鴉龍江合,即《經》淹水入若之道。如酈所 ,似誤以今出姚州南,東北流入金沙江之大姚河當之。然大姚河遠在古雲南之東,不能徑其西,不盡合也。
15 益州葉榆河,出其縣北界。守敬按:當作葉榆河出益州葉榆縣北界,《經》變文書之,為避複省字耳。《漢志》作葉,《續漢》、《晉》、《宋》、《齊志》作楪,漢縣屬益州郡,後漢屬永昌郡,蜀屬雲南郡,晉因,後屬東河陽郡,宋、齊、梁因,大寶後荒廢。在今太和縣東北。《華陽國志》四,葉榆有河,原衍州字。《續漢志 注》同,即《經》所謂葉榆河也。《通鑒》隋開皇十七年,《注》西洱河即葉榆河。今西洱河源出渡穹縣北罷谷山,即故葉榆縣之北境。屈從縣東北流,守敬按:《經》首言葉榆河出葉榆縣,即今之西洱河,下言過不
16 韋,出益州,入牂柯西隨,過交趾 泠入海。即今蒙化之陽江,東南流曰大廠河,曰禮社江、曰沅江、曰河底江,至越南為龍門江,入富良江以入海。《經》原不誤。惟今陽江與西洱河不通流,或是伏流複出,或是酈氏所見圖籍有誤微異耳。今水東南流,北字蓋傳鈔偶差。陳澧乃謂此指今雲南縣之一泡江,東北流入金沙江。下過不韋縣乃指今大廠江,並謂二句之閒各有闕文,似非。
17 縣故滇池葉榆之國也。會貞按:滇及葉榆見《漢書 西南夷傳》、《史記》作楪,是二國。顏《注》地有滇池,因名滇,此言故滇池葉榆之國,豈以葉榆亦滇境乎?漢武帝元封二年,使唐蒙開之,以為益州郡。會貞按:《漢書 武帝紀》,元封二年,遣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發巴蜀兵平西南夷未服者,以為益州郡。《華陽國志》四,晉寧郡下亦云,本益州也,元鼎初,屬牂柯越巂,元封二年,叟反,郭昌討平之,因開為郡。而於寧州下先云,武帝拜唐蒙為都尉,開牂柯。蓋酈所本。益州郡治滇池,見《溫水》篇。郡有葉榆縣,縣西北八十里,朱脫八字,趙同,戴增。有吊鳥山,會貞按:《明一統志》,鳳羽山在浪穹縣西南三十里,舊名羅浮山,蒙氏改名。《方輿紀要》鳳羽山即吊鳥山。眾鳥千百為群,共會戴改共作其。鳴呼啁哳,每歲七八月至,十趙作集。六七日則止。一歲六至,雉雀來吊,夜燃火伺取之。朱伺訛作而,趙同,戴改。其無膆不食,似特悲者,以為義鳥,朱無鳥字,《箋》曰:脫一鳥字。趙增。則不取也。俗言鳳凰死於此山,故眾鳥來吊,因名趙增曰字。吊鳥。朱《箋》曰:郭義恭《廣志》作吊鳥山,在縣西北八十里;作
18 每歲七月八月晦望至,集六日則止,歲凡六至。又《九州島要記》云,一歲必一度大集,是鳳皇死也。李彤《四部》云,吊鳥山,俗傳鳳死於上,每歲七月至九月,群鳥常來集其處。會貞按:《注》此條全本《廣志》。《續漢志》楪榆,劉《注》引《廣志》比朱《箋》尤詳,作八十里,作每歲七月八月晦望至集六日則止,歲凡六至同,又作伺取作義鳥。朱氏引《廣志》,又引《九州島要記》、李彤《四部》者,因此七八月云云,《廣志》既異,二書尤異,歷舉以表異同也。惟《寰宇記》姚城縣下引《九州島要記》云,歲凡六大集。弄棟縣下云,一歲必一度大集,不引《要記》。朱偶誤。朱引李彤見《御覽》九百十五,又二十五引李彤,九月下有晦望二字,參觀之,是七、八、九三月,每晦一至,望一至,三引六至,以歲計即每歲六至,作一歲一度集者誤。然則《廣志》八月二字當作至九月三字,此七八月至十六六字,當作七月至九月晦望至集九字,七日,疑當依《廣志》作六日。縣之東有葉榆澤,會貞按:《漢志》葉榆,葉榆澤在東。《續漢志》劉《注》引《地道記》,亦云有澤,在縣東。今曰洱海,在太和縣東。葉榆水所鍾而為此川藪也。趙云:《禹貢錐指》曰,《蔡傳》述程大昌之論曰,樊綽以麗水為黑水,恐其狹小,不足為界。其所稱西洱河者,卻與《漢志》葉榆澤相貫,廣處可二十里,既足以界別二州,其流又正趨南海。又漢滇池即葉榆之地,武帝初開滇、巂時,其地古有黑水舊祠,夷人不知載籍,必不能附會。而綽及道元皆謂此澤以榆葉所漬得名,則其水之黑,似榆葉積漬所成。且其地乃在蜀之正西,又東北距宕昌不遠。宕昌即三苗種裔,與三苗之 於三危者,又為相應,其証莫此之明也。而傅同叔非之。杏溪之識,遠過九峰矣。葉榆本蠻語,與中國文義不同,安知為榆樹之葉?澤以榆葉所漬得名,檢酈《注》無此言,蓋亦出樊綽。
19 韓安節云,此說尤不通。源之黑或由榆葉所漬,若流去數千里,其色尚不變,有是理乎?且他處黑水甚多,未聞皆有樹葉落其下也。宕昌國唐為宕州地,州南至扶州四百一十里,北至岷州二百五十里,蓋古梁州之北界。而程氏云,葉榆河在蜀之正西,東北距宕昌不遠。計宕昌西南距大理,凡三千餘里,而猶謂之不遠,豈生不見圖籍乎?且葉榆縣在益州西七百餘里,縣東有葉榆澤,其下流雖徑滇池縣南,而未嘗有黑水之稱,安得謂其所祠即黑水之源哉?一清按:葉榆,範《史》滇王、哀牢《傳》俱作楪榆,章懷《注》云,楪或作蝶,則此水果非因榆葉所漬致黑足以折九 之妄,而拄樊生之口矣。樊綽,唐咸通中為安南都護蔡襲從事,著《蠻書》十卷,見《唐書 藝文志》。
20 過不韋縣。
21 縣故九隆哀牢之國也。有牢山,守敬按:《明一統志》謂之九隆山,今山在保山縣西十里。其先有婦人,名沙壹,朱作台,趙同。《箋》曰:《後漢書》作沙壹。戴改壹,又引《華陽國志》作壺,以表異同。守敬按:《御覽》三百六十一引《益部耆舊傳》作壹。居於牢山。捕魚水中,觸沈木,若有感,因懷孕,產十子。後沈木化為龍出水,九子驚走。小子不能去,朱小訛作一,趙據黃本作小。戴改同。守敬按:明抄本作小。背守敬按:《華陽國志》作陪。龍而坐,龍因舐之。朱舐訛作 ,《箋》曰:《後漢書》作舐。戴、趙改。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為九隆。戴云:按《華陽國志》作元隆,雲元隆猶漢言陪坐也。及長,諸兄遂相共推九隆為
22 王。後牢山下有一夫一婦,生十女,九隆守敬按:《後漢書》有兄弟二字。皆以為妻,遂因孳育,皆畫身像龍文,衣皆著尾。守敬按:《後漢書 注》,以上見《風俗通》,今本無之。九隆死,世世不與中國通。漢武二十三年,王遣兵戴增來字。守敬按:無來字自通。乘箄船南下,攻漢鹿茤民。朱箄作革,下同,又下字下衍水字。又茤訛崩,下同。《箋》曰:《後漢書》云,建武二十三年,其王賢粟遣兵乘箄船南下江漢,擊附塞夷鹿茤。《注》云,箄音蒲佳反,縛竹木為箄以當船也。茤音多。戴仍革刪水。趙改箄,仍水並改茤。鹿茤民弱小,將為所擒,於是天大震雷疾雨,南風漂起,水為逆流,波湧二百餘里,箄船沉沒,溺死數千人。後數年,複遣六王,將萬許人攻鹿茤。鹿茤王與戰,殺六王,哀牢耆老共埋之。其夜,虎掘而食之。明旦,但見骸骨,驚怖引去。乃懼,謂其耆老小王曰:趙耆老移謂其上。守敬按:小字衍,當承王遣兵句,只作一王字,移乃懼上方合。哀牢犯徼,自古有之。今此攻鹿茤,輒被天誅。中國有受命之王乎?何天佑之明也。即遣使詣越巂奉獻。朱詣作道,奉作奏,《箋》曰:道,一作詣。戴改詣,改奉。會貞按:明抄本作詣。黃本作奉。求乞內附,長保塞徼。漢明帝永平十二年,置為永昌郡。朱昌訛作永平,《箋》曰:當作永昌。《漢 郡國志》,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永昌郡。戴、趙改昌。守敬按:自縣故九隆以下,本《後漢書 西南夷
23 哀牢傳》,參以《華陽國志》四。郡治不韋縣,守敬按:《續漢志》永昌郡下,先書不韋,《華陽國志》,不韋,故永昌郡治。漢置縣,屬益州郡,後漢、魏、晉為永昌郡治。宋省,齊複置,《志》昌訛建。屬永昌郡,梁末荒廢。在今保山縣北三十里。蓋秦始皇徙呂不韋子孫於此,故以不韋名縣。沈氏曰:常璩云,武帝置不韋縣,徙南越相呂嘉宗族於此,因名不韋,以章其先人之惡,非秦徙也。守敬按:《蜀志 呂凱傳 注》引孫盛《蜀世譜》,初,秦徙呂不韋子弟宗族於蜀。漢武帝開西南夷,置郡縣,徙呂氏以充之,因曰不韋縣。酈本孫盛,但有脫文耳。《後漢書 注》並載孫、常說,蓋兩存之,《一統志》則謂常說近是也。北去葉榆六百餘里,趙無餘字。榆水不徑其縣,戴、趙榆上增葉字,下同。會貞按:上作葉榆水,此但作榆水,下又作葉榆水者一,作榆水者五,蓋酈氏故意錯出,不然,何脫葉字如此之多也?戴、趙不察耳。自不韋北注者,盧倉、禁水耳。守敬按:《若水》篇 蘭倉水、禁水,並誤。
24 榆水自縣南,徑遂久縣東,又徑姑複縣西,與淹水合。又東南徑永昌邪龍縣,守敬按:漢置縣,屬益州郡,後漢屬永昌郡,蜀屬雲南郡,晉因,後省。齊複置,仍屬雲南郡,梁末荒廢,在今蒙化廳境。縣以建興三年,劉禪分隸雲南,守敬按:《華陽國志》四,雲南郡,蜀建興三年置。蓋置郡時改隸之。於不違縣為東北。
25 東南出益州界。
26 葉榆水自邪龍縣東南,徑秦臧縣,朱臧訛作藏,縣下有也字,《箋》曰:孫云,《漢志》作秦臧,趙仍藏刪也,戴改臧刪同。守敬按:縣詳《江水注》一布僕水下。南與濮水同注滇池澤於連然雙柏縣也。朱滇作填,無池字,《箋》曰:《漢志》濮作僕,填作滇。連然、雙柏二縣名。趙改僕,依《漢志》改滇,增池字。戴仍濮,改、增同。會貞按:《華陽國志》四作濮水,濮、僕通用。僕水詳《江水注》一。而陳澧云《水經》無《僕水注》,亦不言僕水所出,蓋失檢《江水》篇耳。葉榆與濮水同流,為今之大廠河,本東南流。如酈所敘,是自今新平縣西東北流,經易門縣,安寧州,至昆明縣入滇池,又東徑呈貢縣、宜良縣,絕八達河,又東經路南州、師宗縣,再絕八達河,又南徑邱北縣、文山縣、安平廳,下入越南。脈水尋梁,殊非關究,此必不能為酈氏回解者,蓋所見之圖謬耳。榆水自澤,又東北徑滇池縣南,朱徑訛作流,戴改,趙流下增徑字。守敬按:縣詳《溫水》篇。又東徑同 縣南,守敬按:兩《漢志》作 ,《宋》、《齊志》作並。漢縣屬牂柯郡,顏《注》引應劭曰,故同 侯邑。後漢屬同。蜀屬建寧郡,晉咸寧時省,後複立,仍屬建寧郡,齊同,梁末荒廢。當在今宜良縣東。又東徑漏江縣,守敬按:漢置縣,屬牂柯郡,後漢因,蜀省,晉武帝複立,屬建寧郡,宋、齊因,梁末荒廢。當在今路南州東。伏流山下,複出蝮口,謂之漏江。守敬按:《蜀都賦》劉《注》漏江在建寧,有水道,伏流數里複出,故曰漏江。《華陽國志》四,九十里出蠙口。數里、九十里異、蠙口與此蝮口異。左思《蜀都賦》曰:漏江洑流潰其阿,汨若湯谷
27 之楊濤,沛若蒙泛之湧波。守敬按:《蜀都賦》李善作伏流,五臣作洑流。《楚辭》,日出於陽谷,入於蒙泛。諸葛亮之平南中也,戰於是水之南。守敬按:《蜀志 諸葛亮傳》,建興三年春,率眾南征。其秋,悉平。《注》引《漢晉春秋》,亮在南中,所在戰捷。榆水又徑賁古縣北,會貞按:漢置縣,屬益州郡,後漢因,蜀屬興古郡,晉因,後廢。疑即今彌勒縣。東與盤江合。盤水出律高縣東南盤町山朱《箋》曰:盤町當作囝。《漢 地志》云,益州律高縣,西,石空山出錫,東南,囝山出銀、鉛。《注》云,嘁艉豉V反。趙、戴改唷K鐨茄茉唬喊浮隊衿》、《廣韻》俱無嘧鄭未知師古何所據而為此音,合從此作盤。守敬按:《續漢志》作啵與《漢志》合。《蜀都賦》劉《注》作盤,與此合,當兩存之。漢縣屬益州郡,後漢因,蜀省,晉咸寧元年複置,為興古郡治,宋屬興古郡,齊因,梁末荒廢。當在今彌勒縣境。《南中志》之盤江,即今北盤江,《蜀志》之盤江,即今南盤江。俱見下。酈氏之所謂盤江,出律高者,今無其水。核其所 ,似今彌勒縣之巴甸河,自西南而東北,倒流入葉榆者,縱川土流移,何至如此之甚?此亦必酈氏所據之圖誤也。東徑梁水郡北,賁古縣南,朱《箋》曰:梁水字誤,當作卑水。《漢 地志》,越巂有卑水縣。趙云:案《溫水注》云,溫水上合梁水,自下有梁水之稱,是以劉禪分興古之盤南,置郡於梁水縣也。《宋志》,梁水太守,晉成帝分興古立。《晉書 王遜傳》云,分永昌為梁水郡,蓋西晉廢而東晉複置耳。若卑水是縣名,越巂之去南中,道里隔越,朱氏誤矣。會貞按:梁水郡詳《溫水》篇,《晉書》分永昌當依《宋志》作興古。卑水縣詳《若水》篇。水廣百餘步,深處十丈,甚有瘴氣。會貞按:《續漢志》
28 宛溫,《注》引《南中志》,縣北三百里有盤江,廣數百步,深十餘丈,此江有毒氣。《御覽》七百九十一引《永昌郡傳》略同。王先謙謂盤江即可渡河,則是今之北盤江,源非此地也。酈氏就所敘盤江牽合之耳,下放此。朱之反,朱訛作裒,趙同,戴改。李恢追至盤江者也。守敬按:《蜀志 李恢傳》,先主薨,朱反叛於牂柯,雍闓跋扈於建寧。恢案道向建寧,被圍於昆明,恢出擊,破之,追樂鴇保南至盤江。盤、盤同。謝鍾英雲,按今南盤江也。建武十九年,伏波將軍馬援上言:從 泠出賁古,擊益州。臣所將駱越萬餘人,戴駱越乙作越駱。會貞按:不必乙,說見《溫水》篇。便習戰 者二千兵以上,弦毒矢利,以數發,矢注如雨,所中輒死。愚以行兵,此道最便。蓋承藉水利,用為神捷也。守敬按:此條及下條引馬援說,乃援征交址時事,而範《書》本傳皆不載,當本他家《後漢書》。盤水又東徑漢興縣。守敬按:蜀置縣,屬興古郡,晉因,宋廢。當在今廣西州境。山溪之中,多生 竹,桄榔樹,樹出 ,而夷人資以自給。故《蜀都賦》曰: 竹緣嶺;又曰:有桄榔。朱《箋》曰:《博物志》云,蜀中有樹名桄榔,皮裏出屑如 ,用作餅餌,謂之桄榔 。《魏王花木志》曰,桄榔出興古國者,樹高七八丈,其大者一樹出 百斛。《臨海異物志》云,桄榔木外皮有毛,似栟櫚而散生,●綆,漬之不腐。守敬按:左思《蜀都賦》 有桄榔,接雲, 竹傳節於大夏之邑,不言 竹緣嶺。今所傳蓋改定之本。朱所引俱見《御覽》九百六十。按《蜀都賦》劉《注》, 竹出興古盤江以南,竹中實而高節,可以作杖。《華陽國志》四,梁水、興古、西平三郡少穀,有
29 桄榔木,可以作 ,以牛酥酪食之,人民資以為糧。盤水北入榆水,諸葛亮入南,趙增中字。戰於盤東朱作中,《箋》曰:宋本作盤東。戴、趙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東。是也。
30 入牂柯郡西隨縣北為西隨水。會貞按:兩《漢》、《晉》、《齊志》作隋,《宋志》作隨,漢縣屬牂柯郡,後漢因,蜀屬興古郡,《宋志》、《太康地志》屬興古。後屬梁水郡,《華陽國志》四。宋、齊、梁因,後荒廢。阮元《雲南通志》,當在今廣南南境,及越南界內。《經》稱牂柯西隨者,三國魏人作《經》,仍本漢制,於蜀、吳之改隸不照也。《經》葉榆水之道,即《漢志》僕水之道,僕水至來唯入勞水,東至糜伶入海,即葉榆水入西隨過糜泠入海也。蓋前漢之來唯後漢廢為西隨縣地,俗因以縣名水,謂之西隨水耳。惟縣遠在水東,不得言入縣北,北當西之誤,又以酈氏每言某水入某縣例之,北字或是衍文。又東出進桑關。
31 進桑縣守敬按:《漢志》作桑,《續漢志》、《魏志 少帝紀》、《晉志》作乘。漢縣屬牂柯郡,後漢因。蜀屬興古郡,後廢。《雲南通志稿》,在今越南交岡境。牂柯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關,故曰進桑關也。守敬按:《漢志》,南部都尉治,有關。故馬援言從 ,朱作麋,上下同,《箋》曰:宋本作麊。戴改 。會貞按:戴改是也,見《江水注》一。泠水道出進桑王國至益州貴古縣,轉輸通利,蓋兵車資運所由矣。全云:《漢志》牂柯郡西隨縣麋水西受徼外,東至麋泠入尚龍溪,過郡二,行千一百六里。都夢縣,壺水東南至麋泠,入尚龍溪,過郡二,行千一百六十里。益州來
32 唯縣勞水出徼外,東至麋泠,入南海,過郡二,行三千五百六十里。是皆所云麋泠水道也。而壺水獨無聞。守敬按:馬援從 泠水道出進桑,是由富良江水道上溯,然至益州賁古,中隔溫水,蓋兼用陸路轉輸,故云兵車資運所由。自西隨至交址,戴改趾,下同。會貞按:不必改,見《江水注》一。崇山接險,水路三千里。
33 榆水又東南,絕溫水,會貞按:此即《溫水》篇所謂徑來唯縣東而僕水右出者也。而東南注于交址。
34 過交址 泠縣北,分為五水,絡交址郡中,至東界複合為三水,朱《箋》曰:東界一作南界。戴改南。會貞按:非也。《注》述《經》文亦作東,則東字不誤。東入海。
35 《尚書 大傳》曰:堯南撫交址,於《禹貢》荊州之南垂,幽荒之外,故越也。《周禮》南八蠻,雕題,交址有不粒食者焉。守敬按:《周禮 職方氏》稱八蠻,《禮記 王制》,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此參合為文。《春秋》不見於傳不通於華夏,在海島,守敬按:《說文》,海中有山可依止曰島。《禹貢》孔《傳》,海曲謂之島,此則海曲也。人民鳥語。守敬按:《後漢書 南蠻西南夷傳論》,獸居鳥語之類。秦始皇開越嶺南,立蒼梧、南海、交址、象郡。守敬按:《史記 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越
36 傳》同,無立蒼梧、交趾郡事。二郡實漢武所置,然則當云立桂林、南海、象郡,此蒼梧交址四字,乃桂林二字之訛衍也。漢武帝元鼎二年,始並百越,啟七郡,守敬按:《漢書 武帝紀》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珠 、儋耳九郡。在元鼎六年 此作二年,乃傳鈔之誤。九郡亦有作七郡者,只數南海至日南。因珠 、儋耳二郡置於元封元年,在後也。此云啟七郡,與《 水》篇所指同,互詳彼篇。於是乃置交址刺史以督領之,初治廣信,所以獨不稱州。時又建朔方會貞按:《漢志》,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址,北置朔方之州。顏《注》引《胡廣記》,漢既定南越之地,置交址刺史,別於諸州,令持節治蒼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明已始開北垂,朱明作郡,《箋》曰:舊本作明。趙仍,戴改。遂闢交址於南,為子孫基址也。戴址改址。趙云:案《後漢書》章懷《注》引《輿地志》,其夷足大指開析,兩趾 立,指則相交。址與趾同,古字通用。然則非因武帝置郡而有子孫基址之說也。此蓋襲應劭《漢官儀》之文。會貞按:《漢官儀》曰,始開北方,遂交於南,為子孫基址也。亦見《光武帝紀 注》。考《海外南經》有交脛國,郭《注》,言腳脛曲戾相交,所謂雕題、交趾者也。《淮南 墬形訓》有交股民,高《注》,交股民,腳相交切。《廣韻》引劉欣期《交州記》,交址之人,足骨無節,臥者更扶始得起。《通典》、《元和志》、《寰宇記》略同,然則應說誠非也。 泠縣,漢武帝元鼎六年開,都尉治。會貞按:見《漢志》。《交州外域記》曰:朱州訛作址,戴、趙改。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址、九真二郡民,守敬按:《史記 南越傳 索隱》,《廣州記》云南越王尉
37 佗攻破安陽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真二郡人,同。後漢遣伏波將軍路博德討越王。路將軍到合浦,越王令二使者齎牛百頭,酒千鍾,及二郡民戶口簿,詣路將軍。乃拜二使者為交址、九真太守。朱此下有主字,趙同,戴刪。諸雒將主民如故。全云:案交址長稱西於王,見《漢書 功臣表》左將黃同斬之,不稱越,亦非迎降者。《晉書地道記》謂南越侯織封羸 侯,亦非也。守敬按:《史記》路博德附《衛青傳》,但言以衛尉為伏波將軍,伐破南越。《南越傳》但言伏波軍至番禺居西北面,遣使者招降,城中皆降伏波。越相呂嘉、王建德亡入海,伏波遣人追之,得建德及嘉。交址郡及州本治於此也,州名為交州。會貞按:《元和志》,漢元封五年,置刺史,名曰交址。刺史以別於十二州,建安八年,張津為刺史,士燮為太守,共表請立州,自此始稱交州。《注》就漢言,州名為交州。當作名為交址,然交址剌史實交州也。故《漢志》言交址等郡屬交州。此亦變稱交州。《續漢志 注》引《交廣春秋》,交州變稱同。治羸 ,元封五年,移治廣信,是漢初州治羸 。《元和志》亦云,漢交趾剌史理羸 ,交址郡治羸 ,詳下。羸 屬交址郡,故《注》系州郡治於此耳。後朱砌媒子名詩索, 泠雒將女名徵側為妻,趙云:按索妻猶言娶婦。範《史 南蠻西南夷傳》云,嫁為朱鳶人詩索妻,亦謬之甚矣。會貞按:章懷《馬援傳 注》又沿蔚宗之誤。下雲將詩起賊,又云馬援討側詩溪究,則但名詩無疑。《寰宇記》稱交州風俗,索婦之人,未婚前,先送檳榔二盤,女食盡則成親。乃此索字之確証。趙說是矣。惟失檢《寰宇記》,未指實索字耳。側為人有膽勇將詩起賊,
38 朱詩訛作妻,戴改。趙據黃本改云:蓋徵側將其夫作賊也。守敬按:明抄本作詩。攻破州郡,服諸雒將,皆屬徵側為王,治 泠縣,得戴改複。交址、朱此址字及下交址精兵作趾。會貞按:黃本俱作址,本篇全同。九真二郡民二歲調賦。後漢遣伏波將軍馬援將兵討側,詩走入金溪究,全云:按金溪,範《史》作禁溪。章懷《注》引《越志》作金溪穴。趙云:按穴乃究字之誤。守敬按:《溫水注》引竺芝《扶南記》,山溪瀨中謂之究。洪頤 謂究,蠻夷附落名,非也。章懷曰,其地今 原誤岑。州新昌縣。三歲乃得。守敬按:章懷引《越志》二年乃得之,《輿地廣記》亦作二年。據《援傳》言明年斬側,則作二是。爾時西蜀 遣兵共討側等,悉定郡縣為令長也。
39 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長十丈,圍七八尺,常在樹上伺鹿獸。鹿獸過,便低頭繞之,有頃,鹿死,先濡令濕訖,便吞,頭角會貞按:《御覽》九百三十三引此作合頭角啖之,此有訛脫。又九百六引《永初山川記》,髯蛇吞鹿,至角乃止。《寰宇記》武平縣下引《交趾記》,蚺蛇吞鹿,率至角止。異。骨皆鑽皮出。會貞按:《御覽》九百六引《南中八郡志》,麋泠縣深山中,有大蛇,長數丈云云,與此正略同。山夷始見蛇不動時,便以大竹簽簽蛇頭至尾,殺而食之,以為珍異。會貞按:《淮南 精神訓》,越人得蚺蛇,以為上淆。故楊氏《南裔異物志》曰:趙云:按《隋書 經籍志》,《交州異物志》一卷,楊孚撰。髯惟大蛇,既洪且長。採色駁犖,其文錦章。
40 食豕吞鹿,會貞按:《御覽》九百三十三引豕作灰誤。《續博物志》八引作犬異。腴成養創。賓享嘉宴,是豆是觴。言其養創之時,肪腴甚肥。搏之,以婦人衣投之,則蟠而不起走,便可得也。
41 北二水:朱北訛作此,趙同,戴改。左水東北徑望海縣南,建武十九年,馬援征徵側置,守敬按:《馬援傳》,建武十九年,援奏請分西於縣置,後漢屬交趾郡。吳、晉、宋、齊、梁因。在今越南境。又東徑龍淵縣北,守敬按:縣詳下。又東合南水。水自 泠縣東,徑封溪縣北。守敬按:縣亦建武十九年援奏請分西於縣置,後漢屬交趾郡,吳屬武平郡,晉、宋、齊因,梁陳閒省。在今越南境。《交州外域記》曰:交址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守敬按:《通鑒》漢建武十五年,《注》引《交州外域記》至此,稍略。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後南越王尉佗舉眾攻安陽王。守敬按:《史記 南越傳 索隱》,《廣州記》交趾有駱田云云,與《交州外域記》略同。據《廣州記》,安陽王治封溪縣,故酈氏引《交州外域記》於此。《寰宇記》平道縣下引《南越志》,雒作雄。安陽王有神人,名皋通,下輔佐,為安陽王治神弩一張,一發殺三百人。南越王知不
42 可戰,卻軍住武寧縣。按《晉太康記》縣屬交趾。朱無屬字,《箋》曰:一本作縣屬交址。戴、趙增。全云:九字《注》中《注》。守敬按:吳置縣,屬交趾郡,晉、宋、齊、梁因。在今越南境。越遣太子名始,趙越上增南字。降服安陽王,稱臣事之。安陽王不知通神人,遇之無道,通便去,語王曰: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陽王有女名曰眉珠,趙改眉作媚,云:《南越志》作媚珠。戴改同。守敬按:《日南傳》作眉珠,與此同。《輿地廣記》亦同。見始端正,珠與始交通。始問珠,令取父弩視之。始見弩,便盜以鋸截弩訖,便逃歸報越王。戴、趙越上增南字。南越進兵攻之,安陽王發弩,弩折,遂敗。安陽王下船,徑出於海。今平道縣後王宮城見有故處。守敬按:《書鈔》一百二十五引劉欣期《交州記》,安陽王者,其城在平道縣之東北。《元和志》,安陽王故城在宋平縣東北三十一里,蓋昔交州之地。《寰宇記》引《南越志》,安陽王治交趾,其國城在今平道縣東,其城九重,周九里。《晉太康地記》縣屬交址。全云:九字《注》中《注》。越遂服諸雒將。趙越上增南字。守敬按:《御覽》三百四十八引《日南傳》,《寰宇記》交趾縣下引《南越志》, 安陽王事,與《交州外域記》有詳略異同。馬援以西南治遠,路徑千里,分置斯縣。治城郭,穿渠,通道戴改導。溉灌,以利其民。會貞按:《馬援傳》,援奏言西於縣遠界去庭千餘里,請分為封溪、望海二縣。又援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云
43 云,酈氏則皆專指封溪言也。縣有猩猩獸,形若黃狗,又狀貆●。人面,頭顏端正,善與人言,音聲麗妙,如婦人好女。對語交言,聞之無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斷穀,窮年不厭。會貞按:《周書》王會,狌狌若黃狗,人面能言。《類聚》九十五引《廣志》,猩猩似狟。《爾雅 釋獸》郭《注》,狀如 。《韻會》,貆通作狟。《集韻》, 亦作貆。字書無●字, 即●也。《呂氏春秋 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此條後半所 ,多為群書所未詳,足見酈氏搜採之博,又《後漢書 哀牢夷傳 注》,昔有人以猩猩餉封溪令,令問餉何物?猩猩自於籠中曰:但有酒及僕耳。無他飲食。尤封溪猩猩之切証,而酈氏不載。又東徑浪泊,馬援以其地高,自西里進屯此。守敬按:《馬援傳》,十八年軍浪泊,既平交址,謂官屬曰,吾從弟少游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斯可矣,致求盈餘,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里閒,虜未滅時,毒氣熏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念少游語,何可得也!《通鑒 注》,浪泊在交趾封溪縣界,馬援以其地高云云。《一統志》,在交州府東關縣,一名西湖。又東徑龍淵縣故城南,又東左合北水。朱北訛作此,趙、戴改。建安二十三年,趙云:案《 水》篇《注》作二十二年。會貞按:建安中,交州自廣信遷番禺。或作十五年,或作十六年,說見《 水》篇。彼篇謂二十二年,遷州番禺,是訛文,且與遷州龍編無涉。趙氏援以表異同,乃誤之誤矣。立州之始,蛟龍蟠編於南、北二津,朱於下衍水字,趙同,戴刪。故改龍淵,以龍編為名也。守敬按:《宋志》,交州刺史,漢武帝元鼎六年,開百越,交趾刺史治龍編。獻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蒼梧廣信。十
44 六年,徙治南海番禺。及分為廣州,治番禺,交州遷治龍編。《晉志》略同,是《注》所云立州者,自番禺遷州於此也。又《元和志》龍編縣下,立縣之始,蛟龍蟠編於江津之間,因以為瑞而立縣,則立州當作立縣。如《注》說,改龍淵為龍編在建安時。而兩《漢志》皆作龍編。《通鑒》晉義熙七年,《注》以為師古、章懷避唐諱改淵為編。《方輿紀要》說同。然《晉》、《宋》、《齊志》皆作編,豈盡唐人改乎?今越南河內省治。盧循之寇交州也,交州刺史杜惠度,趙改惠作慧,下同,云:惠,《晉書》作慧,古二字本通用。《論語 釋文》云,小慧,魯讀慧為惠,可証。戴改同。會貞按:《魏書 島夷傳》作惠度。率水步軍,晨出南津,朱步下無軍字,戴、趙同。會貞按:《宋書》有軍字,今增。《元和志》、《寰宇記》軍字倒錯,在水步上。以火箭攻之,燒其船艦,一時潰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朱水訛作火,趙據《晉書》改,戴改同。於是斬之,傳首京師。惠度以斬循勛,封龍編侯。會貞按:《宋書 良吏杜惠度傳》文,亦略見《晉書 盧循傳》,趙所據也。劉欣期《交州記》曰:龍編縣功曹左飛,曾化為虎,數月,還作吏。既言其化,亦化無不在,牛哀易虎,不識厥兄,守敬按:《淮南子 俶真訓》,昔公牛哀轉病也,七日化為虎。其兄掩戶而入覘之,則虎搏而食之。高誘《注》,公牛氏,韓人。轉病,易病也。當其革狀,安知其 變哉?其水又東徑曲昜縣,朱《箋》曰:孫云,曲昜作當由昜。《漢志》,交趾郡有由昜縣。趙云:按《漢志》、《續志》、《晉志》,皆作曲昜,昜,古陽字,無作由昜
45 者。守敬按:《漢》、《晉》、《宋志》作昜,《續漢》、《齊志》作陽。漢縣屬交趾郡。後漢、吳、晉、宋、齊、梁因。在今越南境。東流注于 鬱。朱 作浪,《箋》曰:當作 。戴、趙改。《經》言於郡東界,複合為三水,此其一也。全云:當作此其二也。二水謂南水、北水,其次一水謂中水,合之為三水。戴改二。會貞按:一字不誤,全未明酈《注》之旨,說乃大誤。惟《經》言分為五水,後合為三水。《注》有分流之五水,而合流只二水,與《經》不符。按其次一水至稽徐縣,涇水注之,而涇水入稽徐縣,乃不言注次一水,而言注于中水,顯有奪誤,當作入稽徐縣注於次一水,又東注鬱,此其二也。蓋上北二水合為一水,此次一水合涇水為一水,下中水、南水又合為一水,各注鬱,方足三水之數。其次一水東徑封溪縣南,又西南徑西於縣南,守敬按:漢縣屬交趾郡,後漢、吳、晉、宋、齊、梁因。《後漢書 注》,故城在交州龍編縣東。在今越南清化府境。又東徑羸 縣北,又東徑北帶縣南,又東徑稽徐縣,涇水注之。水出龍編縣高山,會貞按:《初學記》八引劉澄之《交州記》,龍編縣有高山,涇水之所出。東南流入稽徐縣,朱徐作度,趙據《漢志》改,戴改同。注于中水。中水又東徑羸 縣南,朱《箋》曰:羸 音蓮簍。會貞按:兩《漢》、《宋》、《齊志》作羸,《晉志》作 ;兩《漢》、《晉》、《齊志》作 ;《宋志》作婁。漢縣為交址郡治,後漢屬交址郡,吳、晉、宋、齊、梁因。《元和志》,在宋平縣西七十五里。在今越南河內省西。《交州外域記》曰:縣本交趾郡治也。朱縣本
46 訛作本縣,戴、趙乙,會貞按:《舊唐志》,漢交趾郡治羸 。後漢移治龍編。《寰宇記》同。足証《交州外域記》指前漢言也。《林邑記》曰:自交址南行,朱記曰下有縣本二字,趙刪縣字,戴並刪。都官塞浦出焉。會貞按:《溫水注》言,交址郡南都官塞浦。其水自縣東徑安定縣,守敬按:《漢志》、《晉志》作安定,《續漢志》、《魏志 少帝紀》、《宋志》、《寰宇記》宋平縣下引《交州記》作定安。疑安定是至《蜀志 張嶷傳》之安定,乃安上之誤,與此無涉。漢縣屬交址郡,後漢、吳、晉、宋因,齊廢。在今越南境內。交趾程安縣。北帶長江,江中有越王所鑄銅船,潮水退時,人有見之者。會貞按:《續漢志》定安,《注》引《交州記》,越人鑄銅為船,在江潮退時見。《書鈔》一百三十七引稱越王銅船。《御覽》七百六十九引尤詳。其水又東流,隔水有泥黎城,言阿育王所築也。會貞按:《寰宇記》宋平縣下引劉欣期《交州記》,泥黎城在定安縣東南,隔水七里,阿育王所造塔、講堂尚在。泥 城詳《河水注》一。又東南合南水。南水又東南,朱作北,趙同,戴改南。徑九德郡北。《交州外域記》曰:交址郡界有扶嚴究,守敬按:《吳志 孫皓傳》,建衛三年,諸將破扶嚴,置武平郡。《元和志》,平道縣本扶嚴夷地,吳時開為武平郡,並立平道縣。即此究所在也。在郡之北,隔渡一江,即是水也。江北對交址朱葡兀朱北訛作水,戴同。趙據黃本改。會貞按:明抄本、吳本並作北。《元和志》朱平在龍編縣北,即楪榆水之一源也。本此《注》。又東徑浦陽縣北,又東徑
47 無功縣北。朱《箋》曰:無功,《漢志》作無切。戴、趙改切,下同。守敬按:《續漢志》、《後漢書 馬傳援》、《安帝紀》、《後漢紀》七、《舊唐志》並作功,此不當改。汪遠孫謂縣為武帝所開,不當以無功名,亦臆揣之辭。若然則無功又何解?《讀書雜志》二,凡隸書從力之字,或訛從刀,故功訛作功。《漢尉衛衡方碑》,克亮天功。然則此縣乃功功形近致訛也。漢縣屬九真郡,後漢因,後廢,在今越南清化以北。建武十九年九月,馬援上言:臣謹與交址精兵萬二千人,與大兵合二萬人,船車守敬按:船車當作樓船。大小二千艘,自入交趾,於今為盛。十月,援南入九真,至無功縣,賊渠降。進入餘發,朱《箋》曰:餘發,縣名。渠帥朱伯棄郡,亡入深林巨藪。犀象所聚,群牛數千頭,戴改群作羊。時見象數十百為群。援又分兵入無編縣,王莽之九真亭。全云:六字《注》中《注》。至居風縣,帥不降, 斬級數十百,守敬按:當作數千百。九真乃靖。朱作清,《箋》曰:當作靖。戴、趙改靖。守敬按:十九年進此,援擊九真賊徵側餘黨事。《馬援傳》,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擊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比此詳為略,此本他家《後漢書》。其水又東徑句漏縣,縣帶江水,江水對安定縣,《林邑記》所謂外越安定、紀粟者也。朱安定下衍縣字,戴、趙刪。會貞按:《溫水注》引《林邑記》稱外越安定,又引《記》稱外越記粟。縣江中有潛牛,趙刪縣字, 下增水字,云:劉昭《郡國志
48 注》引《交州記》作有潛水牛。守敬按:趙增非也。劉《注》引《交州記》,有潛水牛,上岸共 ,角軟,下有脫文。還複出。此《注》文略同,蓋本《交州記》。考《文選 西京賦》馽潛牛,《注》引《南越志》,潛牛形角似水牛,《初學記》二十九引《廣志》、《寰宇記》軍寧縣下引《南中八郡志》、《酉陽雜俎續集》八並作潛牛。《交州記》當同,故此作潛牛。劉《注》衍水字,《輿地廣記》同。正當據此以訂其誤。趙反依增,疏甚,疏甚!形似水牛,上岸 ,角 還入江水,角堅複出。又東與北水合,又東注鬱,亂流而逝矣。此其三也。平撮通稱,同歸鬱海,故《經》有入海之文矣。
49 夷水
50 夷水出巴郡魚複縣江。
51 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朱脫石字,《箋》曰:《後漢書 南蠻傳 注》引此云分沙石。守敬按:《御覽》七百八十五引亦有石字,而《通鑒》唐武德四年《注》引無石字,則脫在宋、元間矣。《御覽》六十引袁山松《宜都記》,其水十丈見底。蜀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江也。趙云:按應劭曰,夷山在夷陵西北。又云,夷水出巫,東入江,然夷水之源最遠。《方輿紀要》云,源出蠻中,南流名柘林溪。經天池、洛浦,名黔黎溪,南至金洞、唐崖入黔江縣,名黔江。又云,黔江自貴州思州之上費溪發源,經五十八節名灘,至黔州境,分流入黔江縣界為施州江,入湖
52 廣施州衛,謂之清江 是也。水源之遠如此,是以善長不記其所出,而以佷山清江為限。至應劭所云夷山,似因夷水得名,大類常璩漾山、漾水之殊目,不足為據。《江水》篇《經》云,江水又東南過夷道縣北,夷水從佷山縣南,東北注之。《注》云,夷道縣為二江之會,是夷水出江入江。而胡朏` 雲,禹循江而南且東,以至於巫山,乃不出三峽,而 夷水以東,且南逾澧水、沅水以至於衡山。《導江》云,東別為沱,又東至於澧,則不經三峽可知。又云,夷水首出魚複江,一〇尾入宜都江,行五百餘里,是以荊州之沱也。古時自巴入楚,避三峽之險,皆由此路。《史記》張儀說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以下,至楚三千餘里。舫船載卒,一日行三百餘里,不至十日而拒捍關,捍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此言舟師自夷水以入楚也。《楚世家》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於是楚為捍關以拒之。《水經注》,江水自江關東徑弱關、捍關,蓋大江出三峽,徑弱關,江沱出佷山,徑捍關,劃然兩道。儀言浮江以下拒捍關則不徑巫峽明矣。夷水受江處,不知何時日就湮塞。後漢建武中,公孫述遣將田戎等,乘枋箄下江關,拔夷道,夷陵。光武命岑彭、吳漢伐之,泝江而上,則皆取道於三峽而不複由夷水矣。蓋其時水已淺狹,不勝戰艦。自後荊、梁用師,未有不由峽江者。然酈《注》云河梁裁得通船,則後魏時猶存。下逮唐初,建始之北,遂成斷港。故章懷注《西南夷傳》、《寰宇記》、《明一統志》不複知此水出西北奉節之大江,而以為西南施州衛之山源。然自《漢志》已不言首受江,未知何故?班氏疏略頗多,《水經注》源委詳明,而又有張儀之言為証,無可疑者,禹導江自梁入荊,必浮此水也。東樵此言,較宛溪為核。然則夷水
53 乃跨有荊、梁之沱,《禹貢》所記二州,指此已備,紛紛郫江、玉輪江、 江、枝江,皆後起之名耳。守敬按:《漢志》汶江、郫縣、枝江下皆稱江沱,江原之 水、華容之夏水、石城之分江水,並言首受江,而巫縣夷水不云首受江,其非自江出可知。乃《水經》江水下謂東過魚複縣南,夷水出焉。此《經》直謂出魚複縣江。酈氏於《江水》篇但以縣為夷溪解之,此《注》亦不敘其出江,蓋不以《經》為然。不謂胡渭等竟指為荊州之沱也。余嘗由清江上溯,至長陽之資邱,舟行止此,其間灘險以數十百計,兩岸山峽壁立處,較巫峽又狹數倍。由資邱以上,則崎嶇更甚。其水有懸崖數十丈若瀑布者,必不可通舟。若古時又有江水並流,勢必漫山溢谷,非惟險逾三峽,將沙渠、佷山之間,無居民矣。今按大江夔巫南岸之水,惟巫山之觀渡河,與建始之蒲潭溪相近,而中隔大石嶺,觀渡北流,蒲溪南下,安能逾嶺相通?觀渡之上有大溪河,由瞿塘入江,源出十二關,與建始之龍溪亦相近,而關嶺重迭,亦斷無通理。胡氏悍然此說者,以酈《注》於夷水有捍關,與張儀說相符,不知此悍關特在江之南岸,近夷水,故酈於《江水》篇中亦載之。所謂臨江據水者,臨大江,據夷水也。以今准之,當近野三關,非必江由此溢出,且張儀云,浮舟至捍關以下,縱不由三峽,豈不可以出陸路?乃以上附《禹貢》,下議班氏,謬矣。昔廩君浮土舟於夷水,據捍關而王巴。守敬按:巴氏子務相後為廩君,浮土舟於夷水,詳下文。捍關,廩君浮夷水所置,見《江水注》。是以法孝直有言:魚複捍關,臨江據水,實益州禍福之門。守敬按:《蜀志 法正傳》正曰,魚複與關頭實為益州禍福之門。按言今二門悉開,則關頭指略陽之關城,與魚複各一地。然魚複、關頭對舉,則魚複亦當指關言,故酈氏鈔變其辭,直稱魚複捍關,又以為臨江據水也。
54 夷水又東徑建平沙渠縣,朱脫渠字。趙增云:《晉志》,建平郡統沙渠縣。戴增同。會貞按:《元和志》,吳分巫縣立沙渠縣,至梁、陳不改。今本《齊志》脫此一葉,《補梁疆域志》建平郡亦失載。沙渠縣,即今恩施縣治。縣有巫城,會貞按:《通典》施州,七國時,楚國巫郡之地。清江縣,漢巫縣地。清,江即故沙渠,故此城以巫名,在今恩施縣境。水南岸山道五百里,朱水字在南岸下,趙水上增臨字全、戴移水字於南岸上。其水歷縣東出焉。
55 東南過佷山縣南。
56 夷水自沙渠入縣,一一戴、趙入縣乙作縣入。會貞按:《注》承《經》,過佷山縣之文,云夷水自沙渠入縣,此縣字指佷山,謂自沙渠入佷山縣也。《注》中言入某縣者甚多,戴、趙不察耳。水流淺狹,裁得通船。東徑難留城南,城即山也。獨立峻絕,西面上里餘,得石穴。把火行百許步;得二大石磧, 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每水旱不調,居民作威儀服飾,往入穴中,旱則鞭陰石,應時雨,多雨則鞭陽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說,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壽,人頗惡之,故不為也。東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數百人。每亂,民入室避賊,無可攻理,因名難留城也。會貞按:《書鈔》一百五十八引袁山松《宜都記》,自鹽水西北行五十餘里,有一山,獨立峻絕,名為
57 難留城。《寰宇記》,武落鍾離山,一名難留山,在長陽縣西北七十八里。引盛弘之《荊州記》難留山北有石室,可容數百人,常以此室僻嶮不可攻,因名為難留城。西北有石穴,把火行百餘步,有二大石,相去可丈餘,名為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旱則鞭陰石,應時雨,雨則鞭陽石,俄而晴。但鞭者不壽,複不得稱名,人頗憚之。《御覽》五十二引《荊州圖》載陰陽石,作鞭陽石則雨,鞭陰石則晴,誤。《長陽縣志》,難留城山在縣西二百餘里。《一統志》則從《寰宇記》說。昔巴蠻有五姓,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朱奉訛作舉,戴改,趙據黃本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奉。巴氏子務相乃中之。又令各乘土舟,約浮者當以為君,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舟,從夷水下,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宿,旦化為蟲,群飛蔽日,天地晦暝。積十餘日,廩君因伺便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乘土舟,下及夷城。夷城石岸險曲,其水亦曲,廩君望之而嘆,山崖為崩。廩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死,精魂化而為白虎,故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祀。守敬按:自昔巴蠻以下,本《後漢書 南蠻傳》惟石岸險曲至因立城其傍而居之數語,參以崔鴻《蜀錄》文,引見《書鈔》一百六十。鹽水即夷水也。全云:按《江水》篇夷水出
58 夷溪,鹽水出巫溪,今此合為一。守敬按:巫溪之鹽水在江北,此夷溪之鹽水在江南,酈氏何嘗合之為一。全自不審耳。《後漢書 南蠻傳 注》亦云,施州清江縣水,一名鹽水。又有鹽石,即陽石也。朱即下衍鹽字,戴、趙刪。盛弘之以是推之,疑即廩君所射鹽神處也。會貞按:《後漢書 南蠻傳 注》引盛弘之《荊州記》,昔廩君浮夷水,射鹽神於陽石之上。考《御覽》七百八十五引《世本》,廩君立陽石上,望青縷而射之,鹽神死。是盛所本。將知陰石,是對陽石立名矣。朱知下衍是字,戴、趙刪。事既鴻古,難為明徵。
59 夷水又東徑石室,在層岩之上。石室南向,水出其下,懸崖千仞,自水上徑望見。朱徑作徑,趙同,戴改。每有陟山嶺者,扳木側足而行,莫知其誰,村人駱都,小時到此室邊採蜜,見一仙人,坐石 上,見都,凝矚不轉。都還招村人重往,則不複見。鄉人今名為仙人室。袁山松云:都孫息尚存。朱作孫昔尚孝,《箋》曰:孝當作存。戴、趙改息,改存。會貞按:明抄本作息。據山松所說以上,亦《宜都記》文。
60 夷水又東與溫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夾岸,有溫泉對注,夏暖冬熱,上常有霧氣,瘍疾百病,戴改疾作痍。浴者多愈。會貞按:《初學記》七引《荊州記》,佷山縣出溫泉。一二又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記》,佷山有溫泉,注大溪,百才暖,冬則大熱,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此水多愈。
61 泉在今長陽縣西。父老傳此泉先出鹽,於今水有鹽氣。會貞按:《南蠻傳 注》引《荊州圖副》,有溫泉,古老相傳,此泉原出鹽,於今水有鹽氣。夷水有鹽水之名,此亦其一也。
62 夷水又東徑佷山縣故城南,守敬按:漢置縣,屬武陵郡,後漢屬南郡,蜀屬宜都郡,吳因。晉太康初改曰興山,尋複故名,仍屬宜都郡,宋、齊、梁因。在今長陽縣西六十里州衙坪。縣即山名也。守敬按:佷山在今長陽縣西北八十里。孟康曰:音恆。出藥草恆山。一三今世以銀為音也。全氏曰:孟康曰以下十七字,《注》中《注》。守敬按:《漢志》孟康《注》至恆山止,段玉裁曰,孟《注》不可讀,當作讀如恆山之恆出藥草,寫者□之。酈氏云,今世以銀為音。此今音,非古語也。古語佷讀恆,如鮦之讀紂。舊武陵之屬縣。南一里即清江東注矣。南對長楊溪。溪水西南 穴,穴在射堂村東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清泉濆流,三十許步朱濆作潰,《箋》曰當作濆。戴仍,趙改。複入穴,即長楊之源也。守敬按:此袁山松《宜都記》文,引見《書鈔》一百五十八《長楊縣志》,治西六十里南 溪,即《水經注》長陽溪也。其源匯龍潭坪、雪山河二處水於南流洞入穴,潛行七八里,至龍坑始見,三十許步複入穴。水中有神魚,大者二尺,小者一尺。居釣民釣魚,先陳所須多少,拜而請之,拜訖,投釣餌。戴改釣作 。得魚過數者,水輒波湧,暴風卒起,樹木摧折。水側生異花,路人欲摘者,皆當先請,不
63 得輒取。朱輒作扳,《箋》曰:宋本作輒。戴、趙改輒。會貞按:明抄本作輒。此亦《宜都記》文,引見《御覽》四十九稍略。《長陽縣志》,龍坑西南穴一澄潭,深莫測。居民恆如潭釣魚,大者二尺,小者數尺,名楊魚,即《水經注》所謂神魚也。但云釣者先陳所須多少,今不然矣。水源東北之風井,山回曲有異勢,穴口大如盆。袁山松云:夏則風出,冬則風入,春秋分則靜。餘往觀之,其時四月中,去穴數丈,須臾寒慄,朱作慓,《箋》曰:當作慄。趙改慄,戴改飄。守敬按:《天中記》二引此作慄。言至六月中,尤不可當。朱言作卒,戴同,以卒至二字屬上。趙據黃本改言。守敬按:明抄本作言。《天中記》引此同。往人有冬過者,置笠穴中,風吸之。經日還涉楊溪,朱作經月還步楊溪,戴、趙同。守敬按:黃本月作日,《天中記》引此亦作日。又《御覽》二十二、七百六十五引盛弘之《荊州記》敘風井,並作經日還涉長陽溪,足証此月字誤,步亦涉之誤。至長楊溪此作楊溪,或從省,蓋酈氏稱水名,往往增字省字耳。得其笠,則知潛通矣。守敬按:《御覽》四十九引《宜都記》,宜楊山有風井,穴大如甕,夏出冬入。有樵人置笠穴口,風 之,後於長楊溪口得笠,則知潛通也。不如此詳。《長楊縣志》龍坑東二里許,名麻柳溪,溪北山形曲屈,山足一洞穴,長五六尺,下一圓口,大如盆。時冬月,洞內響如暴風拔樹。置木葉洞口,吸之入,雖物重亦然。土人云:夏則風出,冬則風入,二八月間,無風亦無聲。其水重源顯發,
64 北流注于夷水。此水清泠,會貞按:明抄本作泠,又黃本、吳本作冷,証以下文,疑冷字是。甚於大溪,縱暑伏之辰,尚無能澡其津流也。守敬按:《長陽縣志》,龍潭潛流山中,三四里許,出穴北流,曲曲注于夷水,冬溫夏冷,異於他水。縣北十餘里有神穴,平居無水,時有渴者,誠啟請乞,輒得水。或戲求者,水終不出。守敬按:此袁山松《宜都記》文,引見《書鈔》一百五十八《御覽》五十四穴在今長陽縣西北。縣東十許里至平樂村,守敬按:村在今長陽縣西。又有石穴,出清泉,中有潛龍,每至大旱,平樂左近村居,朱平樂下有村字,趙同,戴刪。輦草穢著穴中。龍怒,須臾水出,蕩其草穢,傍側之田,皆得澆灌。會貞按:《書鈔》一百五十八引盛弘之《荊州記》略同。從平樂順流五六里,東亭村北,會貞按:在今長陽縣西。山甚高峻,上合下空,空竅東西廣二丈許,朱竅作徼,全、趙同,戴改。高起如屋,戴乙作起高,趙仍。中有石 ,朱 訛作林,戴、趙改。甚整頓,傍生野韭。人往乞者,神許,則風吹別分,隨偃而輸,朱《箋》曰:孫云,當作揃,下同。戴仍,趙改揃。會貞按:《御覽》九百七十六引此文,兩輸字並作拔,又考《御覽》九、《事類賦注》二引《荊州圖》,佷山縣山下有石 ,傍生野薤,入往乞者,神許則風吹別分,隨偃而翦,不得過越。當是酈所本,翦與揃同作拔者,後人臆改,至輸,則誤字。不得過越,不偃而輸,輒凶。往觀者去時特平,暨處自然恭肅矣。
65 又東過夷道縣北。
66 夷水又東徑虎灘,岸石有虎像,故因以名灘也。會貞按:《長陽縣志》,虎坐岩在縣西十五里虎浪灘上,蹲踞如活虎,天成雄駿,不可端倪。
67 夷水又東徑釜瀨,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刁斗,會貞按:《西溪叢語》引《宜都山水記》,佷山溪有釜灘,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鈷 。範成大《驂鸞錄》鈷鉧,《正字通》鉧同 。熨斗也。一四今釜瀨灘在長陽縣東八里。形色亂真,惟實中耳。朱惟實訛作雜石,趙據孫潛校改,戴作惟實。守敬按:明抄本作惟實,《西陽雜俎》十載釜瀨同。
68 夷水又東北,丹水注之。朱丹作有,戴、趙同。守敬按:下言丹水北注于夷水,此有與丹形近,為丹之誤無疑。今訂。其源百里,出西南望州山,朱出上有與丹水三字,戴、趙同。守敬按:此句正 丹水所出,不得謂別有水與丹水同出,則與丹水三字為衍文無疑,今刪。山形竦峻,峰秀甚高。東北白岩壁立,西南小演通行。登其頂,平可有三 許,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見一州之境,故名望州山,俗語訛,今名武鐘山。山根東有湧泉成溪,下注丹水,天陰欲雨,輒有赤氣,故名曰丹水矣。朱下注丹水上有即丹水所發也五字,戴、趙同。守敬按:《類聚》七引盛弘之《荊州記》,夷道縣西南九十里,有望州山,四面壁立,登此
69 見一州內,東有湧泉,欲雨,輒有赤氣,故名丹水,似山根東之泉,即丹水源。然考《御覽》十五引《荊州圖》曰,宜都郡望州山原注,袁山松《宜都記》曰武鐘山。山根有湧泉成溪,溪注丹水。則山根東之泉,乃別一水。此,《注》即丹水所發也五字,亦為衍文無疑。今有大梁山,在宜都縣西南八十里,縣境諸山無高於此者,即古望州山。今漢陽河自長樂縣東北流,與梁山南北二水會,此注蓋以梁山二水,一為丹水源,一為泉流也。丹水又徑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嘗測其遠近。穴中蝙蝠,大者如烏,多倒懸。朱訛作大者悉多倒懸,《箋》曰:悉一作如烏。趙悉下增如烏二字。戴刪者字,改悉作如烏。會貞按:明抄本悉作如烏,此條袁山松《宜都記》文,引見《書鈔》一百五十八,亭下作亭下村。疑此脫村字。如烏作如鳥,與《御覽》九百四十六引此同,當誤。《玄中記》曰:蝙蝠百歲者倒懸,得而服之,使人神仙。按《御覽》九百四十六引《玄中記》,百歲伏翼,即蝙蝠。其色赤,止則倒懸。千歲伏翼,色白,得食之,壽萬歲,又崔豹《古今注》,蝙蝠五百歲,色白腦重,集則頭垂,故謂之倒折,食之神仙。穴口有泉,冬溫夏冷,趙云:按此處有脫文,蓋言泉水有魚,故下有秋藏夏游之文。秋則入藏,春則出游。民至秋,闌斷水口,得魚,大者長四五尺,骨 肉美,異於餘魚。未詳所出。丹水又徑其下,積而為淵。淵有神龍,每旱,村人以●草一五投淵上流,朱●訛作芮,戴同,趙改菵。守敬按:《御覽》九百三十引此作●,本《宜都山川記》。魚則多死。龍怒,當時
70 大雨。守敬按:《御覽》七十引《宜都山川記》曰鄉下村有淵,淵有神龍云云。丹水又東北流,兩岸石上有虎 甚多,或深或淺,皆悉成就自然,咸非人工。丹水又北注于夷水,守敬按:今漢陽河東北流,至宜都縣西入清江。水色清澈,與大溪同。夷水又東北徑夷道縣北而東注。守敬按:縣詳《江水》篇。
71 東入於江。
72 夷水又徑宜都北,東入大江,守敬按:《寰宇記》,陳天嘉元年,於漢夷道縣城東,置宜都縣。非道元所及。以《江水》篇照之,知謂宜都郡,蓋郡治在夷道縣東四百步。此《注》 夷水東北流,先徑夷道,後徑宜都,適合也。都下當脫郡字。今清江自恩施縣東流,徑長陽縣,至宜都縣北入大江。有涇渭之比,亦謂之佷山北溪。水所經皆石山,路無土岸。其水虛映,俯視游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會貞按:《御覽》六十引袁山松《宜都記》大江清濁分流,句有脫文。其水十丈見底,視游魚如乘空,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一六傍多茂木空岫,靜夜聽之,恆有清響。百鳥翔禽,哀鳴相和,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歸矣。
73 油水
74 油水出武陵孱陵縣西界,守敬按:《漢志》南郡高成下作繇水,雲南至華容入江,不言所出。《說文》,油水出武陵孱陵西,《水經》本之。繇、油音同,實一水也。乃段玉裁分繇、油為二,以華容在江北,謂繇水亦在江北,譏酈氏以江南之油水當繇水為謬,失之。
75 縣有白石山,油水所出,會貞按:《隋志》澧陽有油水,蓋隋省孱陵入公安,而澧陽亦分孱陵地也。《方輿紀要》油河在公安縣西北三里,當即出今松滋縣西南之界溪河。陳澧乃以界溪河當洈水,而以松滋之三岡湖水當繇水,不知洈水出高成在北,繇水出孱陵在南也。東徑其縣西,與洈水合。水出高城縣洈山,一七趙城作成。東徑其縣下,東至孱陵縣入油水也。會貞按:《山海經》,洈水出宜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見《漳水》篇,非此水也。《漢志》高成縣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繇。漢置縣,屬南郡,後漢省,在今松滋縣南。今水出縣西南八十里,起龍山,東流至公安縣界,入界溪河。
76 東過其縣北。朱此五字接上《經》西界下,《箋》曰:據宋本補五字。戴五字移此,趙依趙琦美本移同。
77 縣治故城,守敬按:漢置孱陵縣,屬武陵郡,後漢同,吳屬南郡,晉屬南平郡,宋同。齊為南平郡治,梁同。在今公安縣西二十五里。王莽更名孱陸也。朱陸訛作陵,趙據《漢志》改,戴改陸。劉備孫夫
78 人,權妹也,又更修之。守敬按:《蜀志 先主傳》建安中,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孫權稍畏之,進妹固好。《輿地紀勝》孱陵故城,又名孫夫人城,引《元和志》云,在公安縣,相傳此乃劉備妻孫夫人所築。夫人,權之妹,疑備,故別作此城,不與備同住,是謂孫夫人城即縣城,與此《注》合。《方輿紀要》又引《元和志》,孫夫人城在孱陵城東五里。其城背油向澤。朱此《注》與上《注》連為一條,戴、趙改。
79 又東北入於江。守敬按:《說文》作東南入江,與《漢志》作南略同。《水經》作東北,獨異。故陳澧謂或漢末改流。而錢玷改《漢志》之南作東,蓋以《漢志》為誤,然不應許亦誤也。
80 油水自孱陵縣之東北,徑公安縣西,又北流注于大江。會貞按:公安縣詳《江水》篇。油水入江為油口,亦見《江水》篇。其地在今公安縣東北。今界溪河自松滋縣東流,至公安縣東南,會虎渡河,南入澧水。
81 澧水出武陵充縣西歷山,會貞按:《後漢書 章帝紀 注》引此,歷山下有之北二字。《漢志》武陵郡充縣,歷山,澧水所出。後漢縣亦屬武陵郡,吳屬天門郡,晉廢,見下。《輿地紀勝》引《元和志》,故充城在慈利縣西二百四十里。則在今永定縣西。今澧水二源,北源出桑植縣西北山,曰兩家源河。南源出永順縣西北山,曰上洞河,東北入桑植境,與北源合。《經》言出充縣西,蓋指南源言也。東過其縣南。
82 澧水自縣東徑臨澧、零陽二縣故界。水之南岸,白石雙立,厥狀類人,高各三十
83 丈,周四十丈。古老傳言,昔充縣尉與零陽尉共論封境,因相傷害,化而為石,東標零陽,西揭充縣。守敬按:《一統志》二,尉岩在安福縣西,誤,當在今慈利縣西,永定縣東。充縣廢省,臨澧縣即其地,臨澧縣之故治,朱無充縣二字,縣即其地縣字,在地字下,臨澧縣之故治澧作封。全、趙刪廢省臨澧四字,改作後即地為臨澧縣之故治。戴增充縣二字,而改臨封作即充。守敬按:《御覽》一百六十九引《荊州圖記》,澧陽縣西百三十里,澧水之南岸,有白石雙立,狀類人形,高各三十丈,周回等四十丈。古相傳昔有充縣左尉與零陽原誤陵,下同。尉,共論疆界,因相傷,化為此石,即以為二縣界首,東標零陽,西揭原誤碣。充縣。充縣廢省,今臨澧縣則其地也。為酈所本,今據訂。又改臨封作臨澧,以句屬下,則無不合矣。戴、趙憑臆刪改,皆非。臨側澧水,即為縣名,戴改即作故。守敬按:《宋志》臨澧縣,太康四年立。據《荊州圖記》,充縣廢省,臨澧縣即其地。宋本《寰宇記》晉省充縣,立臨澧縣,則晉但有臨澧縣,《晉志》充縣、臨澧並載,失之。晉屬天門郡,宋、齊同,後廢。在今永定縣西。晉太康四年置。
84 澧水又東。茹水注之。水出龍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會貞按:《初學記》八引《荊州記》,茹溪,源出茹龍山,水極清澈,與此作龍茹異。宋本《寰宇記》茹又作洳。《注》敘此水於婁水之前,當在今慈利縣西。《一統志》謂在安福縣西,非也。莊辛說楚襄王所謂飲茹溪之流者也。會貞按:《楚策》,莊辛謂楚襄王曰,蔡聖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流,食湘
85 波之魚。茹水東注澧水。朱注作流,《箋》曰:克家云,當作東流入澧水。趙據孫潛校,流下增注字。改流作注。
86 又東過零陽縣之北。
87 澧水東與溫泉水會。水發北山石穴中,長三十丈,冬夏沸湧,常若湯焉。溫水南流注于澧水。守敬按:《類聚》九引《吳郡錄》曰,天門零陽縣原脫陽字。有溫泉。據《輿地紀勝》慈利縣湯泉有三,此泉在今慈利縣西,澧水之北。
88 澧水又東合零溪,水源南出零陽之山,歷溪北注澧水。趙云:《漢志》武陵郡零陽縣,應劭曰,零水所出,東南入湘。而道元以為入澧。守敬按:此地去湘甚遠,且中隔沅、資二水,當以此《注》北注澧為是。宋本《寰宇記》慈利縣本漢零陽縣地。《荊州圖副》云,以界內有零溪水為名。《注》敘零溪水注澧在婁水入澧之前。今有零溪,出慈利縣西南山,東北流至縣東入澧,在漊水入澧之下,異。
89 澧水又東,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又以九渡為名。山獸咸飲此水,而徑越他津,皆不飲之。九渡水北徑仙人樓下,傍有石形,極方峭,世名之為仙樓。水自下歷溪曲折,逶迤傾注。行者間關,每所褰泝,山、水之號,蓋亦因事生焉。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澧水。守敬按:《類聚》六引《吳 地理志》但言天門零陽縣有
90 半石岡,岡上有石,名仙人樓,不言有水。《御覽》六十七引盛弘之《荊州記》,零陽縣原誤作零陽郡。西有九渡溪,原脫九字。一八山獸從數十里往飲之,經越他水,皆不飲。傍有半石坑,上石極形方峭,名為仙人樓,是酈所本。溪在零陽西,當在今慈利縣西。今有九渡溪,自石門縣西南,東北流至縣南入澧,亦異。
91 澧水又東,婁水入焉。水源出巴東界,會貞按:巴東郡見《江水注》。東徑天門郡婁中縣北,又東徑零陽縣,注于澧水。會貞按:《後漢書 章帝紀》,武陵漊中蠻叛。《注》,漊,水名,音婁。《南蠻傳》亦作漊。吳置漊中縣,屬天門郡,晉、宋、齊天門郡並有漊中縣。《江水注》稱漊中縣同。此作婁,偶從省耳。縣在今慈利縣西北。今漊水出宣恩縣東北,東南流徑鶴 州,至慈利縣西入澧水。
92 澧水又東徑零陽縣南,守敬按:漢置縣,屬武陵郡,後漢同,吳屬天門郡,晉、宋,齊同,後廢。在今慈利縣東。縣即零溪以著稱矣。朱縣即訛作蘊郡戴改,全改作郡緣,趙從之。守敬按:非也。但有零陽縣,無零陽郡也。澧水又徑渫陽縣,一九朱作澧縣,《箋》曰:孫云,按下文當作澧陽縣。趙增陽字,全、戴改作渫陽縣。左會渫水。朱作右會渫渫。戴、趙改渫渫作渫水,仍右。會貞按:右當作左,以渫水在澧水之左,乃左會也。今訂。水出建平郡,會貞按:今渫水出長樂縣西南境,西北接恩施、建始二縣界,即古建平郡地也。東徑渫陽縣南,晉太康中置。守敬按:《晉志》脫渫陽縣,畢氏補
93 正亦失載。《宋志》無此縣,蓋晉置後省。在今石門縣西北。渫水又右合黃水,朱作左合,戴、趙同。守敬按:渫水東流,黃水北注渫水,則黃水在渫水之右,是右合,非左合也。今訂。水出零陽縣西,北連巫山,朱水上衍黃,水,戴同,趙刪。會貞按:《輿地紀勝》引《元和志》謂之黃石山,雲在石門縣西北二百一十里,有溪。今縣治宋本《寰宇記》稱黃石溪,又云,黃溪在澧陽縣西。蓋據舊經為說。陳更澧陽為石門,則石門即澧陽,言西亦可該西北也。溪出雄黃,頗有神異。採之常以冬月祭祀,朱脫之字,戴同,趙增。守敬按:《御覽》五十九引此有之字,又九百八十八引此,亦脫。鑿石深數丈,方得佳黃,守敬按:《御覽》五十九引作雄黃,此佳疑雄之脫爛。故溪水取名焉。黃水北流注于渫水。渫水又東注澧水,謂之渫口。會貞按:今渫水自長樂縣東南流,至石門縣西入澧水。
94 澧水又東徑澧陽縣南,南臨澧水,晉太康四年立,天門郡治也。會貞按:《宋志》,澧陽令晉太康四年立。晉為天門郡治,宋、齊、梁因。即今石門縣治。 永安六年,武陵郡嵩梁山,朱郡下衍有字,戴、趙刪。守敬按:明抄本、黃本無有字。高峰孤竦,素壁千尋,望之苕亭,有似香爐。其山洞開玄朗如門,高三百丈,廣二百丈,門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謂之天帚。朱無門角以下十五字,趙據《御覽》引《荊州圖副記》及《天中記》補。孫休以為嘉祥,分武陵,置天門郡。守敬按:《吳志 孫休傳》但言永安六年分武陵為天門郡。《初學
95 記》八引《吳錄》及《宋志》載此山,並作松梁。事亦略。惟《御覽》四十九引盛弘之《荊州記》作嵩梁。及一百八十三《荊州圖記》為詳,而與此文互有詳略,酈氏或兼採之。《宋志》謂山在充縣,《荊州圖記》又謂在臨澧縣西原誤南。三百里,蓋其時充縣已廢也。《寰宇記》系於澧陽縣,失之。在今永定縣南三十里。
96 澧水又東歷層步山,高秀特出。朱山訛作出,脫出字,《箋》曰:宋本作又東歷層步山,高秀特出。戴改增。趙亦改出作山,增立字。會貞按:宋本《寰宇記》引盛弘之《荊州記》此山外望如一山,入里乃有二重,因號層山。又引《郡國志》,層步山側有石,亭立三尺,如人形,號曰層山神。在今石門縣東北三里。山下有峭澗,泉流所發,南流注于澧水。會貞按:泉在今石門縣東。
97 又東過作唐縣北。會貞按:《經》云過縣北,《注》雲徑縣南,不同。豈水道有變遷歟?然《注》不言其改流,又不辨《經》之誤,疑《經》北本作南。
98 作唐縣,後漢分孱陵縣置。會貞按:孱陵縣詳《油水》篇,後漢置作唐縣,屬武陵郡,吳屬南郡,晉初為南平郡治,後屬。宋、齊、梁因。在今安鄉縣北。澧水入縣,左合涔水。水出西北天門郡界,趙改北作南。會貞按:非也。下稱水南流,又東南流,則出西北審矣。《楚辭 九歌》望涔陽兮極浦。《說文》,涔陽渚在郢中,或以此涔水當之。《寰宇記》,涔港在公安縣西六十里。今曰後河出澧州西北。南流徑涔坪屯,朱坪訛作評。趙云:《方輿紀要》作坪,此是吳屯所也。《吳書 周泰傳》,荊州平定,將兵
99 屯岑是也。會貞按:當在今澧州東北,疑即今之涔河鋪。屯堨涔水,溉田數千頃。又東南流注于澧水。會貞按:今後河東南流至澧州東入澧水。
100 澧水又東,澹水出焉。守敬按:澹水詳下。
101 澧水又南徑故郡城東,守敬按:故字上有脫文。《晉志》穆帝時,以義陽流入在南郡者,立義陽郡。《宋志》、《齊志》並稱南義陽郡。《隋志》安鄉舊置義陽郡,謂此郡也。其地在今安鄉縣西南,澧水正徑其東,則故郡上當有義陽二字。東轉徑作唐縣南。
102 澧水又東徑安南縣南,晉太康元年分孱陵立。趙據《晉志》改安南為南安,戴改同。會貞按:《元和志》、《舊唐志》亦作南安,《宋志》、《齊志》、《隋志》、宋本《寰宇記》、《輿地廣記》則作安南,與此同。錯出已久,未能定為孰是,當兩存之。《宋志》晉武帝分江安立,與此微異。《舊唐志》謂劉表改孱陵為此縣。《元和志》、《寰宇記》:吳置,蓋表立,吳因,後省,晉複立也。晉屬南平郡,宋、齊、梁因。在今華容縣西。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於作唐縣,句東徑其縣北,又東注于澧,謂之澹口。趙云:案澹水,三國時亦曰誕水。《吳書 黃蓋傳》所謂巴、澧、由、誕者也。由即油水,誕即澹水也。守敬按:《輿地紀勝》,澹水在澧陽縣東二十里。《安鄉縣志》,後河在縣東,上承澧水,至縣治東南,名兔兒港,又南流入澧江。明弘治中堙塞。《一統志》以為即澹水。王仲宣《贈士孫文始詩》曰:朱無士字。趙增云:《文選》贈答詩有王仲宣《贈士孫文始》一首,李善《注》引《三輔決錄 注》曰,士孫孺子,名萌,
103 字文始。此脫士字。萌即士孫瑞之字,獻帝都許,錄瑞功,封萌都亭侯。戴增同。悠悠澹澧者也。守敬按:《荊州圖》言漢壽縣南有澹水,李善以為據。然《沅水注》謂漢壽之澹水入沅,仲宣詩澹、澧連舉,當以此水為是也。
104 澧水又東,與赤沙湖水會,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謂之沙口。朱作決口,《箋》曰:克家云,疑作湖口。趙云:按當作沙口,即赤沙湖口也。守敬按:蓋即《江水注》生江口水南通澧浦者也。《通鑒》梁大寶二年,侯景將任約追胡僧佑,僧佑 引兵至赤沙亭。《注》引《巴陵志》,洞庭湖西吞赤沙,有赤亭城。《元和志》,赤亭湖在華容縣南八十里。宋本《寰宇記》,赤沙湖在華容縣南六十里。唐、宋華容即今縣治。今華容縣東有華容河,北自石首縣調弦口分江流曲南流入洞庭,蓋即此水也。
105 澧水又東南注于沅水,曰澧口,蓋其枝瀆耳。守敬按:《岳陽風土記》云,《水經注》謂澧水會沅然後入湖。澧、沅雖相通,而各自入湖,澧所入處名澧口,沅所入處名鼎江口。不知道元明云,枝瀆注于沅,經流則注于洞庭,何範氏讀酈《注》之不審耶?枝瀆當在今安鄉縣東南。《離騷》二〇曰:沅有芷兮澧有蘭」。守敬按:屈平《九歌》文。
106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會貞按:縣詳《江水》篇。西北,東入於江。會貞按:《漢志》澧水東至下雋入沅,此《經》以為入江,與《漢志》異。
107 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謂之曰澧江口也。會貞按:《經》言入江,《注》言注洞庭,以湘水為正
108 流,謂洞庭為湘水所匯也。說見《湘水》篇及《江水》篇。今澧水自桑植縣東流,徑永定縣、慈利縣、石門縣,澧州安鄉縣,至華容縣西南,入洞庭湖。
109 沅水出牂柯且蘭縣,為旁溝水,趙云:《漢志》、《續志》皆作故且蘭落故字。又云:至《晉志》始去故字。《宋志》且蘭令,漢舊縣故且蘭是也。此條《經》文與《江水》篇氐道縣同一例。守敬按:《山海經》《海內東經》郭《注》引《水經》作且蘭,無故字。《後漢書 梁竦傳 注》、《通鑒》,漢武帝元光五年、晉武帝太康元年,《注》引《水經》亦皆無故字,蓋後漢末已省故字,而三國時人作經因之。故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並作且蘭故城,詳《溫水》篇。《山海經》謂沅水出象郡鐔城西,秦時無故且蘭縣,故就鐔城言。《漢志》系沅水於牂柯郡故且蘭。《說文》,沅水出牂柯郡、故且蘭,故此《經》據之云出牂柯且蘭。惟旁溝水之名,於古無征,蓋出當時俗稱耳。今沅水上源曰豬梁河,出平越州西北。又東至鐔成縣,為沅水。《淮南 人間訓》,尉屠睢五軍,一塞鐔城之嶺。據《山海經》秦鐔城縣屬象郡,漢屬武陵郡,後漢、吳、晉同,義熙中廢,見《 水》篇。在今黔陽縣西南。
110 東徑無陽縣。朱東徑無陽縣五字,接上水字作《經》,《箋》曰:舊本此六字作《注》文,據宋本是《經》文,今改正。戴改徑作過。全曰:並作《經》。趙仍改此五字作《注》云:按後漢省無陽,故不見於《續志》。《晉志》作舞陽。《宋志》云《太康地志》有。蓋複立也。此句之首,《注》有脫文。朱《箋》曰,據宋本是《經》文,非是。瑭珠《沅州府志》云,《方輿紀要》,沅江在沅州府西南五里,自貴州番界入沅州境。又云 水在州南四里。又引熊氏曰,今辰州之武溪,即古舞水,沅州之 溪,蓋即沅水之異名耳。案諸書皆謂
111 水即沅水,是混潕、沅而一之,其說均非,不可不辨。蓋熊氏之以 水即沅水者,由誤以武溪即潕水耳。今《盧溪縣志》亦祖其說,是踵誤也。夫無水之名,見於《水經注》,武溪之名,亦見於《水經注》。《水經注》謂武溪源出武山,南注于沅,《後漢書 注》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高可萬仞。《元和郡縣志》亦云,盧水在瀘溪縣西二百五十里,即武溪所出,是武溪可名盧水,而案其源流,與出自故且蘭東南入沅之無水迥別。顧熊氏之為此說,或因《荊州記》五溪有武溪,無潕溪,故遂以武溪當潕溪與?不知五溪之名,出入不一,武溪之不能當潕溪,猶潕溪之不能當沅溪也。惟見於《水經注》者為足據耳。至於顧氏之言,則又泥解《水經注》,何也?《漢書 注》言無水首受故且蘭,又言沅水出牂柯。首受與出既異文,則義固自有別,是沅與潕本二水也。《水經》言沅水至鐔成縣為沅水,鐔成,今黔陽也。《水經注》言無水南流至無陽故縣,無陽故縣,今芷江也。安得謂無陽即鐔成耶?乃或者疑《經》文有沅水東徑無陽縣句,可以証沅無總一水之說,不知舊本此段《經》文,自沅水出牂柯云云至東至鐔成縣為沅水句止,下云東徑無陽縣五字,則《注》起語也。酈道元,北魏人,其所謂無陽縣者,乃晉義熙中徙故鐔成之無陽,亦即今黔陽,已非漢舊,故稱漢之無陽為故縣以別之。且下即云,無水出故且蘭南流至無陽故縣者,蓋謂沅之上流,另有一支之水,流入於沅,故《注》文至謂之潕口句下,又云沅水東徑無陽縣,前有故字,而後無故字,則五字之非《經》文可知。自朱鬱儀移作《經》文,且自謂據宋本改正,鬱儀號稱博雅,其點竄古人,不無穿鑿附會。顧氏不細繹《經》、《注》,漫以泝始柝流為得解,強合為一,以誤後人,而莫有知其非者,尤可怪也。守敬按:《山海經》郭《注》引《水經》云,沅水出牂柯且蘭縣,又東北至鐔城縣為沅水,且東過臨沅縣南,又東至長
112 沙下雋縣,無東過無陽縣之文。《輿地紀勝》引亦無。且後漢已省無陽縣,《經》作於三國時,不當及無陽, 本作徑,不作過,非《經》之例乎?則此句為《注》審矣。但有脫文,當作沅水東徑無陽故縣,以與下沅水東徑無陽縣別,又當有無水注之句,以引起無水出云云。至《經》以沅水標名,自當溯沅水之源,矧自且蘭至鐔成已歷兩縣,不容不注一字,而別以入沅之無水為開端,則首更有脫文,不待言矣。無水出故且蘭,守敬按:此據《漢志》,今曰鎮陽江,亦曰洪江,出黃平州南金鳳山。南流守敬按:南當作東,以水道証之,是東流,非南流也。至無陽故縣。朱《箋》曰:《漢志》武陵郡有無陽縣,後漢省,故云無陽故縣。守敬按:晉複置,仍屬武陵郡,至義熙中徙,即下縣也。此故縣城在今芷江縣北。縣對無水,朱脫一縣字,戴、趙增。因以氏縣。無水又東,句南入沅,謂之無口。守敬按:《漢志》無水南入沅。今洪江自黃平州東北流,徑施秉縣、鎮遠縣、思州府、玉屏縣、晃州廳、芷江縣,屈南至黔陽縣西入沅江。
113 沅水東徑無陽縣,守敬按:此無陽乃晉義熙中徙置之縣,即故鐔成所改,互詳《 水》篇,此《注》稱南臨運水,又云運水徑縣南,則縣在沅水之南,運水之北,當在今綏寧縣東北。南臨運水。水源出東南岸許山,西北徑其縣南,流注于熊溪。守敬按:熊溪即今綏寧縣之竹舟江。《水道提綱》謂竹舟江出城步縣東南,西北至綏寧縣北,有硤河自南來會。此《注》稱運水出東南,西北注熊溪,
114 蓋以今竹舟江源為運水源,以硤河為熊溪源也。熊溪南帶移山,趙雲,按《 水注》,無陽縣有移溪,殆即熊溪也。會貞按:趙因移山,牽涉《 水》篇之移溪,移溪雖出無陽,然南流至潭中縣注 。此熊溪則北流注沅,方位各異,非一水也。移山當在今綏寧縣西北,黔陽縣東南。山本在水北,夕中風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山以移為名,會貞按:《御覽》四十九引《武陵記》,移山在無陽界,本在江北岸,因風雨之勢,一夕移渡江南,後以此名之。蓋亦蒼梧鬱州,東武怪山之類也。朱亦訛作以,東武怪山訛作佐山。趙據全校改,戴改同。會貞按:蒼梧鬱州詳《淮水》篇,東武怪山詳《漸江水注》熊溪下注沅水。守敬按:今竹舟江西北流,徑會同縣,至黔陽縣東南入沅江。
115 沅水又東徑辰陽縣,守敬按:縣詳下。縣有龍溪,水南出於龍嶠之山,朱嶠作橋,《箋》曰:宋本作嶠。戴、趙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嶠。北流入於沅。守敬按:今大龍溪出黔陽縣東北羅公山,西北流入沅江。
116 沅水又東,朱脫沅字,東訛作一,戴、趙增改。滏水注之。水南出扶陽之山,北流會於沅。會貞按:《一統志》疑黔陽縣東北之淇溪即滏水,但淇溪入沅在大龍溪之上,與此《注》不合。今辰溪縣東南有一水,東北流入沅,當即此水也。
117 沅水又東與序溪合,水出義陵郡義陵縣鄜梁山,戴、趙俱以義陵郡義字為誤,改作武。
118 會貞按:《漢志》作武陵郡,《延江水》篇引《武陵先賢傳》,潘京曰,郡本名義陵,在辰陽縣界。光武時,移至東山之上,遂易號武陵。酈氏好奇,故據稱義陵郡以示博耳。《漢志》,義陵縣鄜梁山,序水所出。今曰雙龍江,有二源,南源曰龍潭河,東源曰龍灣河,俱出 浦縣東南山,合而西北流。西北流徑義陵縣,王莽之建平縣也,治序溪。會貞按:漢置縣,屬武陵郡。《元和志》謂武陵郡治義陵,後漢省。在今 浦縣南三里。其城,劉備之秭歸,馬良出五溪,朱馬訛作焉,脫良字,《箋》曰:秭歸以下有脫誤。趙改、增云:焉當作馬良二字,之猶往也,戴改、增同。綏撫蠻夷,良率諸蠻所築也。朱良訛作亮。趙改,云:《蜀志 先主傳》,章武元年伐吳,將軍吳班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二年,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絕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咸相響應。良所築城,即故義陵城也。戴改同。所治序溪,最為沃壤,良田數百頃,特宜稻,修作無廢。會貞按:《輿地廣記》亦云,最為沃壤,特宜稻焉。又西北入於沅。會貞按:《漢志》序水西入沅。會貞按:今雙龍江西北流,至 浦縣東南,屈西,於縣西入沅江。
119 沅水又東,會貞按:以水道証之,東當作西。合柱水,水導源柱溪,北流注沅。趙云:序水,《方輿紀要》作 水,《注》又別名之曰柱溪,柱、序音同通用故耳。戴改二柱字作 。守敬按:《離騷 九章》入 浦而儃徊兮, 與序通。故《方輿紀要》云, 水,《漢志》作序水,與此柱水源流各別,渺
120 不相涉。且酈氏亦序、柱分 ,乃趙氏謂《注》別名序溪曰柱溪,並為柱、序音同通用之說,是混兩水為一水矣,不謂戴亦為所惑。今辰溪縣東南有松溪,東北流入沅江,蓋即柱水也。
121 沅水又東徑辰陽縣南,會貞按:以水道証之,東亦當作西。此辰陽即今辰溪縣治,乃移置之縣,說見下。東合辰水。會貞按:東亦當作西。水出縣三山谷,趙云:《漢志》辰陽三山谷,辰水所出。會貞按:《元和志》,三山谷一名辰山,在麻陽縣西南八百三十五里。《輿地紀勝》作三峿山,今謂之九龍山,在銅仁縣西北,麻陽河源出此,曰順溪,即辰水也。東南流,獨母水注之。朱無注之二字。戴增,趙獨上據孫潛校,增合字。會貞按:明抄本、黃本並有注之二字。水源南出龍門山,歷獨母溪北入辰水。會貞按:《舊唐志》:唐嘗分麻陽置龍門縣,取此山為名。《九域志》龍門溪在鎮江寨,蓋獨母水變名也。今龍門溪出麻陽縣東六十里龍門山,北流入麻陽江。辰水又徑其縣北,舊治在辰水之陽,故即名焉。會貞按:漢置縣,屬武陵郡,後漢、吳、晉、《志》脫。宋、齊、梁因。《注》辰水如果徑縣北,則縣在辰水之陰,與言在陽不合,豈北為南之誤,抑縣別有舊治在水陽歟?此舊治今辰溪縣西南,至後世移於今辰溪縣治,即上文沅水徑辰陽南者是也。《方輿紀要》,梁陳閒徙,則非酈氏所及矣。蓋齊、梁閒徙。《楚辭》所謂夕宿辰陽者也。守敬按:屈平《九章》文。王莽更名會亭矣。朱亭作真,《箋》曰:今《漢志》作亭。戴、趙改。守敬按:明抄本作亭。辰水又右會沅水,名之為辰溪口。會
122 貞按:《漢志》辰水南入沅應劭云,東入沅是也。今順溪南流,屈東徑銅仁縣、麻陽縣,為麻陽江,東北至辰溪縣,西南入沅江,謂之辰口。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樠溪、無溪、酉溪、辰溪其一焉。朱樠溪下衍力溪二字,《箋》曰:《宋書》說五溪曰,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而無力溪二字。趙云:按《後漢書 馬援傳》章懷《注》引酈《注》及東坡《小圃五詠 薏苡詩》、王十朋《集注》李厚引《水經注》,俱無力溪,唐宋相沿,足証《世本》之誤。守敬按:《輿地紀勝》、《方輿勝覽》、《通鑒》光武二十四年《注》引此,並作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與章懷《注》等書引同,則今本不惟衍力溪二字,而先無溪,後酉溪,亦誤倒二一熊溪即雄溪,無水即無溪,見上。酉水即酉溪,見下。此辰水即辰溪,惟樠溪不載。章懷謂土俗雄作熊,樠作朗,潕作武,皆音同字變。注熊溪已是別從俗。《元和志》酉溪、辰溪外,稱武溪、熊溪、朗溪,則皆從俗。其云熊,朗二溪與《水經注》不同,不知字不同而水同。惟以潕溪為武溪,則與《注》出武山之武溪混,而吉甫失辨,至增入沅溪,則是五溪外多一溪矣,與五溪之名不合,尤失之。樠溪,《方輿紀要》謂即辰州府東北百里之明溪,《一統志》謂即永順府東南百二十里之明溪,又《輿地紀勝》引《寰宇記》,以酉、辰、巫、即無水。武、沅為五溪,則別一說也。夾溪悉是蠻左所居,朱左下有右字。趙刪云:六朝人稱蠻郡曰左郡,蠻縣曰左縣,故稱蠻左,謂五溪蠻也。戴刪同。守敬按:《通鑒 注》引此無右字,《後漢書 注》引作蠻夷所居,蓋臆改。故謂此蠻五溪蠻也。趙蠻下增為字。守敬按:《後漢書 馬援傳》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沒,援複請行征五溪。《續漢志 注》引《荊州記》,沅水出牂柯且蘭縣,至武陵郡界,分為五溪,故云五溪蠻。
123 沅水又徑沅陵縣西,朱脫沅字,戴同,趙增。會貞按:縣詳下。有武溪,源出武山,會貞按:《後漢書 南蠻傳》建武中,劉尚入武溪擊蠻。章懷雲,盧溪縣西有武山。《元和志》,盧水在盧溪縣西二百五十里,即武溪所出。今武山在乾州廳西北,武水出焉。與酉陽分山。會貞按:酉陽縣詳後。酉陽在北,沅陵在南,二縣以山為界,故云分山。據此則今乾州廳瀘溪縣之北,永綏廳保靖縣之南,及沅陵縣之西北,永順縣之西南,皆武山所綿延也。水源石上有盤瓠 猶存矣。會貞按:《後漢書 南蠻傳 注》引黃閔《武陵記》,山高可萬仞。山半有盤瓠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 ,盤瓠行 。石窟大如三間屋,遙見一石仍似狗形,蠻俗相傳,云是盤瓠象也。盤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之暴,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朱將下有軍字,戴、趙同。會貞按:《後漢書》無軍字。今刪。 將軍頭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後,盤瓠遂銜 將軍之首於闕下,帝大喜,未知所報。女聞之以為信不可違,請行,乃以配之,盤瓠負女入南山,朱女作妻,戴改,趙同。會貞按:《後漢書》作女。上石室中。會貞按:《後漢書》上作止。所處險絕,人 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進,經二年,全二改三。會貞按:《後漢書》二作三。生六男六女。盤瓠死,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二二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朱制訛作置,趙同,戴改。會貞按:《後漢書》作制。其母白帝,賜以名山。其後滋蔓,號曰蠻夷。會貞
124 按:自高辛氏以下,《後漢書 南蠻傳》文。章懷《注》云,見《風俗通》,今本《風俗通》無之。今武陵郡夷,即盤瓠之種落也。會貞按:《後漢書 注》引干寶《晉紀》,武陵、長沙、盧江郡夷,盤瓠之後也。其狗皮毛,嫡孫世寶錄之。守敬按:《御覽》七百八十五引《唐書》曰,黃國公冊安昌者,盤瓠之苗裔也。世為巴東蠻帥,與田、李、向、鄧各分盤瓠一體,世傳其皮,盛以金函,四時致祭,則酈氏寶錄之說至確。武水南流注于沅。會貞按:今武水東流,乾州廳合南北諸水,至瀘溪縣南入沅江。
125 沅水又東,施水注之。水南出施山,守敬按:《一統志》,施黔水在沅陵縣西南,一名施溪。引此《注》水南出云云。考《方輿紀要》,施黔水在辰州府西北百二十里,自施州黔陽江分流,東入沅江。則施黔水不在沅陵西南,非即施水也。溪源有陽欺崖,崖色純素,望同積雪。會貞按:《方輿紀要》,沅陵縣西十里有白田頭山,亂峰侄搿C墾霽後,山頭積素,望若圖畫。未知即此崖否?下有二石室,朱脫室字,戴增,趙據孫潛校增。先有人居處其間。趙刪居字。細泉輕流,望川競注,故不可以言也。趙不可下據孫潛校增得字,戴增同。守敬按:此句究費解。施水北流會於沅。
126 沅水又東徑沅陵縣北,守敬按:此沅陵在今沅陵縣西南,乃移置之縣,說見下。漢故頃侯 陽之邑也。趙云:按《漢表》陽以高後元年封。守敬按:見《史表》,《漢表》不載。二三王莽改曰沅
127 陸縣。北枕沅水。
128 沅水又東徑縣故治北,守敬按:漢置縣,屬武陵郡,後漢、吳、晉、宋、齊、梁因。此故治在今沅陵縣,至後世更移於西南,即上文沅水徑沅陵縣北者是也。《一統志》,晉、宋後徙。二四移縣治,縣之舊城朱治下有縣字,戴同,趙刪。置都尉府。因岡傍阿,勢盡川陸,臨沅對酉,二川之交會也。會貞按:《輿地紀勝》都尉城,引《武陵記》曰,在酉、沅二川交互口,津渚平闊,城中遠眺,行舟若樹一葉也。《陳書 世祖紀》,天嘉元年,置武州,其刺史督沅州,領武陵太守,治武陵郡。其都尉所部六縣,為沅州,別置通寧郡,以刺史領太守,治都尉城。所云治武寧郡,即上沅陵城也。所云都尉城,即沅陵縣故治置都尉府者也。酉水導源益州巴郡臨江縣,故武陵之充縣酉源山,會貞按:《漢志》武陵郡充縣,酉原山,酉水所出。充縣至宋已廢。酈氏凡 水源,皆但舉當時之縣,無兼追舉故縣者。此《注》當本只有酉水導源云云一句,故武陵之充縣酉源山九字,乃校者記注于旁,後混入正文,與《江水》篇湔水出綿虒道亦曰綿虒縣之玉壘山,亦曰綿虒縣五字,為校者所記,從混入正文一例。臨江縣詳《江水》篇,去酉源稍遠。《明 地理志》,忠建司南有白水河,源出將軍山。又云,散毛司南有白水河,一名酉溪。今謂之北河,出宣恩縣東南。近儒以出酉陽州之嘉塘河為酉水源,非也。東南流,徑黚陽故縣南,朱流下脫二字,《箋》曰:陽上缺無字,並引《漢志》武陵郡無陽縣為証。戴趙增徑無二字。守敬按:明抄本、黃本流下有徑字。增徑字是也,增無字則非。無陽故縣為無
129 水所徑,見上文,其地去此甚遠,且中隔辰、武二水。《晉》、《宋》等《志》,武陵郡之黚陽縣,在今龍山縣境。《延江水注》稱酉水北岸有黚陽縣,則酉水正徑縣南,此為黚陽之脫誤無疑,今訂。又東徑遷陵故縣界,與西鄉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謂之西鄉溪口。會貞按:酉水與延江水不通流,自延江水經誤謂延江水注,更始水下入酉水,而酈氏沿其誤,此又承彼篇之誤。據彼篇云,西鄉溪口在遷陵故城上五十里。酉水又東徑遷陵縣故城北,會貞按:漢置縣 屬武陵郡後漢、晉、宋因,齊省,在今保靖縣東。王莽更名曰遷陸也。酉水東徑酉陽故縣南,會貞按:漢置縣,屬武陵郡,後漢、吳、晉、宋、齊因,梁改置大鄉縣,仍屬武陵郡,在今永順縣南。縣故酉陵也。會貞按:《一統志》此《注》所謂酉陵似即沅陵,恐誤。酉水又東徑沅陵縣北,又東南徑潘承明壘西,承明討五溪蠻,營軍所築也。朱無也字,戴、趙增。萁城跨山枕谷,會貞按:《吳志 潘浚傳》,浚字承明,遷太常。五溪蠻夷叛亂盤結,孫權假浚節,督諸軍討之,斬獲萬數,自是 蠻衰弱,一方寧靜,略築壘事,在今沅陵縣西北。酉水又南注沅水,會貞按:《漢志》,酉水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今北河自宣恩縣西南流,徑來鳳縣、龍山縣、酉陽州,屈東徑永綏廳保靖縣,又東南徑永順縣,至沅陵縣西入沅江。闞駰謂之受水,張澍輯《十三州志》,失採此文。其水所決入,名曰酉口。會貞按:《後漢書 南蠻傳 注》引《荊州記》,沅陵縣居酉口。
130 沅水又徑竇應明城側,應明以元嘉初伐蠻所築也。會貞按:漢桓帝、宋文帝並有元嘉之號。《後漢書 南蠻傳》,元嘉元年,武陵蠻詹山反叛,拘執縣令,屯結深山。不言伐蠻。《宋書 夷蠻傳》亦但載元嘉六年,建平蠻張雝之,七年宜都蠻田生詣闕獻見。十八年,天門漊中蠻田向求為寇,荊州刺史衡陽王義季遣曹孫念討破之等事,不言元嘉初伐五溪蠻。竇應明伐蠻,未詳何代。其城疑即今沅陵縣治。
131 沅水又東,溪水南出茗山,朱《箋》曰:一作沅水又合東溪,溪水南出茗山。趙云:按本文無脫字。守敬按:《一統志》,茗山在沅陵縣東南,是也。舊志載茗山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謂溪水南流入沅,與此《注》適相反,謬矣,山深回險,人獸阻絕、守敬按:《初學記》八,引《荊州圖副》,茗山九嶺嶮峻,木多杉松,獸多熊豹。此云人獸阻絕,特因其險甚言之耳。溪水北瀉沅川。朱川下有水字,戴、趙刪。
132 沅水又東,與諸魚溪水合,水北出諸魚山,守敬按:《名勝志》沅陵縣東七十里,有蒸魚澗,即此溪水,疑即今縣東北之朱洪溪,出姚兒岩者也。山與天門郡之澧陽縣分嶺,守敬按:縣詳《澧水》篇澧陽在北,沅陵在南,二縣以山為界,故云分嶺。溪水南流會於沅。朱溪水下有合字,趙同。守敬按:今朱洪溪南流入沅江。
133 沅水又東,夷水入焉。水南出夷山,北流注沅。守敬按:《名勝志》,夷水以蠻夷所居,故名。其雲水在沅陵縣西北則非。《注》以夷水所出之夷山,東接壺頭,則在縣東。今有怡溪出縣東南山,北流
134 入沅江。怡、夷音同,蓋即此水也。夷山東接壺頭山,朱壺作胡,《箋》曰:《後漢書》作壺頭山,下同。趙改壺,云:按章懷《後漢書 注》引《武陵記》曰,此山頭與東海方壺山相似,神仙多所游集,故名壺頭山也。戴改同。守敬按:《續漢志》,沅陵縣有壺頭山。《元和志》,山在縣東四十九里。《輿地紀勝》,在縣百三十里。在今縣東北百三十里,接桃源縣界。山高一百里,廣圓三百里。山下水際,有新息侯馬援征武溪蠻停軍處,壺頭徑曲多險,其中紆折千灘。援就壺頭,希效早成,道遇瘴毒,終沒於此。忠以獲謗,朱《箋》曰:以舊本作公。戴改公。信可悲矣!守敬按:《後漢書 馬援傳》,世祖遣援征五溪蠻夷,進營壺頭,賊秉高守險,水疾,船不得上。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以中病,遂困,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梁松宿懷不平,因事陷之。援卒後,帝追收新息侯印綬,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劉澄之曰:沅水自壺頭枝分,跨三十三渡,會貞按:此未知何指。徑交趾龍編縣東北,入於海。脈水尋梁,乃非關究,會貞按:壺頭在今湖南境。龍編見《葉榆水》篇,在今越南境,中隔廣西省,且五嶺以北,水皆北流,安有自壺頭枝分,南流徑龍編入海之水道?劉說謬極,故酈氏駁之。但古人許以傳疑,聊書所聞耳。
135 又東北過臨沅縣南。
136 臨沅縣與沅南縣分水。守敬按:臨沅在北,沅南在南,二縣以水為界,故云分水。此因《經》臨沅
137 縣,隨即臨沅、沅南先虛提一句,其實去二縣之城尚遠。沅南縣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險四絕,守敬按:《隋志》作望夷山,今謂之水心崖,在桃源縣西南百二十里沅江中,兩峰骨立,高數千丈,奇險難登。昔有蠻民,避寇居之,故謂之夷望也。朱脫之字,戴、趙增。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遠注沅。守敬按:《名勝志》,夷望溪在桃源縣南五十里。《一統志》,在縣西南,俗訛為怡望溪,又訛為漁網溪。《水道提綱》謂之渡河,有三渡水合流,東北入沅江。
138 沅水又東得關下山守敬按:今名腳底岩,在桃源縣西。東帶關溪,瀉注沅瀆。守敬按:此沅瀆即沅水,非無水之故瀆也。與上稱瀉沅川,皆變文書之耳。今桃源縣西有仙人溪,在水心崖東,源出高橋村,南流入沅,即此溪也。
139 沅水又東歷臨沅縣西,為明月池,白璧灣。灣狀半月,清潭鏡澈,上則風籟空傳,下則泉響不斷。會貞按:《御覽》五百七十二引黃閔《武陵記》,明月池碧潭鏡澈,百尺見底,素岸若雪,松如插翠。流風叩阿,有綠桐之韻。此《注》以明月池、白璧灣連稱,蓋池即在灣也。《元和志》,明月山下有明月池,在沅陵縣東二百里。《輿地紀勝》引《寰宇記》有白璧灣,灣如半月,亦號半月灣。在今桃源縣西南。行者莫不擁 嬉游,徘徊愛玩。
140 沅水又東歷三石澗,鼎足均跱,秀若削成,其側茂竹便娟,致可玩也。會貞按:今有倒水岩在桃源縣西南甕子灘上。岩石參差,鼎立稱尊,適可三足,中皆有澗隔之,其地饒竹。又東帶
141 綠蘿山,頹岩臨水,懸蘿釣渚,漁詠幽谷,浮響若鐘。朱《箋》曰:《御覽》六十五引《水經注》云,綠蘿蒙冪,頹岩臨水,實釣渚漁詠之勝地,其迭響若鐘音,信為神仙之所居。戴依《御覽》改,趙仍。會貞按:黃本、吳本與朱同。宋本《寰宇記》引酈《注》亦同。《書鈔》一百六引《武陵記》有綠蘿山,側岩垂水,懸蘿釣流,土人為之歌曰,仰茲山兮迢迢,層石構兮嵯峨,樂茲潭兮安流,緩子棹兮詠歌。山在今桃源縣南十五里。
142 沅水又東徑平山西,南臨沅水,寒松上蔭,清泉下注,棲托者不能自絕於其側。會貞按:《名勝志》,武山在武陵縣西三十里,一名河洑山,山頂有耆闍寺、道德觀,其下有德勝泉。《一統志》謂即平山也。
143 沅水又東徑臨沅縣南,守敬按:漢置縣、屬武陵郡,後漢為郡治,吳、晉、宋、齊、梁因,即今武陵縣治。縣南臨沅水,因以為名,朱《箋》曰:《荊州記》《續漢志 注》引。,臨沅縣南臨沅水。王葬更之曰監沅也。朱無曰字,沅下有縣字。戴、趙增刪。守敬按:今本《漢志》作監原。二五王念孫曰,凡縣名上一字稱臨者,王莽多改為監,而下一字不改。則此《注》作監沅是。縣南有晉徵士漢壽人襲玄之墓。朱人訛作詩,襲訛作龔,《箋》曰:詩,宋本作人。何焯云:宋本《晉書》作襲玄之。二六《通志 氏族略》晉有隱士襲玄之,《南史》有襲蒍,蓋希姓也。戴、趙改人,改襲。守敬按:《晉書》本傳,玄之,字道玄,武陵漢壽人,好學潛默,安於陋巷。州舉秀才,公府闢,不就。孝武帝詔以為散騎常侍領國子
144 博士,不行,卒年五十八。墓在今武陵縣南。銘,太元中車武子立。守敬按:《晉書 車胤傳》字武子,南平人,以博學知名,此銘歐、趙皆不著錄,蓋已佚。縣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守敬按:《楚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以隴蜀軍攻楚,楚割漢北與秦,朱脫一楚字,戴、趙增。守敬按:《史記 秦本紀》,晉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世家》頃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六國表》同,合觀之蓋是年楚別割地與秦和,而黔中仍歸楚,故後秦又取楚黔中也。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朱無秦字,戴、趙增。以為黔中郡。守敬按:《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不言取黔中,因二十七年已拔黔中也。《楚世家》則言頃襄王二十二年,秦複拔我巫、黔中郡。《六國表》同,與前割地予秦應,而酈氏從之,因參合為文。《括地志》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縣西二十里,唐沅陵即今縣治。漢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會貞按:《漢志》但言武陵郡,高帝置。《續漢志》,秦昭王置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武陵與此作二年異。《輿地紀勝》引《元和志》,宋本《寰宇記》亦作五年,王象之以五年在定天下之後為是。又《延江水注》引潘京說,郡本名義陵,在辰陽縣界。光武時,移治東山上,易號武陵。本篇亦稱義陵郡義陵縣,此從《漢志》稱武陵郡,蓋兩存之。又敘義陵縣不雲郡治,而系武陵郡於此,蓋以為漢郡治臨沅。然《元和志》云,張若故城在朗州東四十步。初,秦昭王使白起伐楚,遣張若築此城以拒楚。後漢梁松伐蠻,又修此城,自義陵移郡理之。言之
145 鑿鑿,是謂漢郡治義陵,後漢方治臨沅,《一統志》從之。王葬更之曰建平也。朱無曰字,平下有郡字,趙同,戴增、刪。南對沅南縣。守敬按:此方實指臨沅、沅南二縣之城相對。後漢建武中所置也。會貞按:《續漢志》建武二十六年置縣,屬武陵郡,吳、晉、宋、齊、梁因。在今桃源縣西南七十里。縣在沅水之陰,因以沅南為名。會貞按:《洧水注》引服虔曰,水南曰陰。縣治故城,昔馬援討臨鄉所築也。會貞按:《後漢書 馬援傳》,征五溪蠻,軍至臨鄉,遇賊攻縣,援迎擊,破之。沅水又東歷小灣,謂之枉渚。渚東里許,便得枉人山。山西帶修溪一百餘里,朱修訛作循,戴、趙改。茂竹便娟,披溪蔭渚,長川徑引,遠注于沅。會貞按:《楚辭》屈平《九章》,朝發枉渚,《御覽》六十五引《湘州記》,枉山在武陵郡東十七里,有枉水出焉。山西有溪,溪口有小灣,謂之枉渚。山上有楚祠存。《輿地紀勝》引《元和志》,枉山一名善德山,水出縣南蒼山,善卷所居,時人號曰枉渚。今善德山在武陵縣東南十七里,水名德山港。一名蒼溪,源出縣南八十里金霞山,東北流徑善德山入沅江。
146 沅水又東入龍陽縣,有澹水,出漢壽縣西楊山。會貞按:《御覽》九百一十三引盛弘之《荊州記》,武陵郡西有陽山。《文選 王仲宣〈贈士孫文始詩〉 注》引《荊州圖》,漢壽縣城南一百步,有澹水,出縣西陽山。山一名梁山,在今武陵縣北三十里。水出西麓靈泉寺側石罅中。南流東折,徑其縣
147 南。縣治索城,即索縣之故城也。漢順帝陽嘉中改從今名。會貞按:漢置索縣,屬武陵郡。陽嘉三年,更名漢壽,見《續漢志》。吳曰吳壽,晉武帝複舊,見《宋志》。後漢、吳、晉、宋、齊、梁並屬武陵郡。今武陵縣東北六十里空籠城,即故址。闞駰以為興水所出,東入沅。而是水又東歷諸湖,方南注沅,會貞按:今水南流屈東北,會柳葉、唐家、北家、牛溪諸湖,又東會鷹湖而出鼎港,南至龍陽縣西北入沅江。亦曰漸水也。會貞按:《漢志》索縣,漸水東入沅。水所入之處,謂之鼎口。會貞按:《初學記》八引《沅州記》,沅州水名鼎口者,昔有神鼎出乎其間。宋本《寰宇記》引《沅州記》,有水名鼎口,則沅、灃疑當作漸。二江最深之處,尤多魚。又黃閔《武陵記》,武陵郡東有鼎口。《輿地紀勝》引《圖經》,鼎口在龍陽縣北一百二十八里。
148 沅水又東歷龍陽縣之泛洲,朱《箋》曰:舊本作泛州。趙改泛,戴仍泛。會貞按:宋本《寰宇記》兩引此《注》,並作泛。《通鑒》梁太清三年《注》引亦作泛,《輿地紀勝》作凡,《通典》作九,又凡之誤。泛、凡形近,泛、泛音同,似以泛為是。然考《爾雅 釋水》,水決複入為汜,此洲在沅水中,與《爾雅》水決複入適合,知酈氏本作汜,朱作汜至審,故戴從之,其有傳抄作泛者,誤。至作泛,作凡,作九則尤展轉致誤,不可究詰矣。《名勝志》泛洲有大小堤二,小者去龍陽縣二十五里,周回四十里。又十五里為大泛洲堤,周回一千八百六十丈。陳澧曰,今龍陽西北,沅水分二派複合,即所謂泛洲也。洲長二十里,守敬按:《輿地紀勝》引《元和志》同。 丹楊太守李衡朱楊作陽,戴、趙改。守敬按:《漢志》郡作丹揚,縣作丹
149 陽。宋祁曰,丹揚當作丹陽。王鳴盛曰,揚字從手,其屬縣則 郟而南監本俱作陽。《晉志》或作揚,或作陽,而屬縣則作楊,且《注》云,丹楊山多赤柳在西,然則縣名從木甚明,而郡亦當以此得名,凡從手從郟皆傳寫誤也。植柑於其上。臨死, 其子曰:吾州里有木奴千頭,朱州訛作洲,戴、趙改。不責衣食,歲絹千匹。太史公曰:江陵千樹橘,可當封君。此之謂矣。 末,衡柑成,吳本此句柑作甘。歲絹千匹。今洲上猶有陳根餘 ,蓋其遺也。全云:胡三省曰,泛洲乃柑洲,非橘洲。《湘水》篇臨湘縣之橘洲,乃衡所植也。張舜民《郴行錄》橘洲東對潭州城,以是知非泛洲也。守敬按:李衡事詳《襄陽記》,引見《吳志 孫休傳 注》,酈氏鈔略其文。《記》本作遣客十人於武陵龍陽泛洲上作宅,種柑橘千株。此作植柑,省橘字耳。《通鑒》梁太清三年,胡《注》遂謂泛洲乃柑洲,稍誤。然胡明分泛洲與《湘水》篇之橘洲為二,則乃衡所植,乃為非之誤。
150 沅水又東徑龍陽縣北,守敬按:吳置縣,屬武陵郡,晉、宋、齊、梁因。即今縣治。城側臨沅水,朱無臨字,戴同,趙增。守敬按:趙增是也。全書多有臨側之文。
151 沅水又東合壽溪,內通大溪口守敬按:《名勝志》壽溪對漢壽故城,因名。《一統志》在龍陽縣東北。資水謂之大溪水,見《資水注》,此內通大溪口,言壽溪東南與資水通也。有木連理,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其水上承諸湖,朱無水字,戴同,全、趙增。下注沅水。守敬按:今沅江縣之西北,龍陽縣之東南,有後江、天心二湖,北連洞庭湖。古時洞庭狹於今二湖,蓋北會沅水也。
152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於江。守敬按:《漢志》,沅水東南至益陽入江,東南為東北之誤。沅江在今巴陵,則在下雋,不在益陽,故此《經》不從《漢志》。下雋縣詳《江水注》三。
153 沅水下注洞庭湖,方會於江。會貞按:《注》言會江,似應《經》文。然以為注洞庭則以湘水為正流,謂洞庭為湘水所匯也。說見《湘水》篇及《江水》篇。今水自平越州東北流,徑清平縣,合馬尾河為清水江。又東徑台拱廳、清江廳、天柱縣、黔陽縣為沅江。又東北徑 浦縣屈西又東北徑辰溪縣、瀘溪縣、沅陵縣、桃源縣、武陵縣、龍陽縣入洞庭湖。湖水至巴陵縣東北入大江。
154 水出武陵鐔城縣北界沅水穀。戴、趙改城作成。守敬按:縣詳《沅水》篇。《初學記》八引《水經注》曰,浪水出武陵鐔城北界山谷。《荊州記》謂之浪溪。証以《御覽》六十五引《永初山川記》曰,漢水古為滄浪,即漁父所云滄浪之水清。今滄浪之水合流,出鐔城北界山,此蓋後人名之,非古滄浪也。宋本《寰宇記》武陵縣下,亦載劉澄之說,似《初學記》作浪水不誤。然考《山海經》 ,郭《注》音銀。酈氏引《山海經》以釋《水經》,而不言其異同。知《水經》必作 ,而他書作浪,皆不足據。《阜昌禹 圖》石刻作佷,亦非。《漢志》稱康谷水,當出康谷,《水經》則云出沅水穀。但鐔城之南,間以重嶺,嶺北之水,皆北流入沅,則自北界南流者。今有義江出義寧縣北為古鐔城南境,蓋即 水也。
155 《山海經》曰:禱過之山, 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是也。《南次三經》。
156 南至鬱林潭中縣,守敬按:縣詳《溫水》篇。與鄰水合。會貞按:陳澧云,鄰字疑為潭字之誤。非
157 也。潭水至阿林入鬱,見《溫水注》,此《經》謂 水合鄰水在潭中,《注》亦敘鄰水歷潭中注 ,不至阿林,則與潭非一水,故鄰不當作潭也。
158 水出無陽縣,縣故鐔成也。晉義熙中,改從今名。守敬按:漢無陽縣,後漢省,晉複置,《志》作曰舞陽。在今芷江縣,詳《沅水》篇。此云義熙中改鐔城曰無陽,蓋是時廢鐔成,移置無陽於此也。宋曰舞陽、齊曰 陽,並屬武陵郡,後省。在今綏寧縣東北。今有黃源江,出永寧州北,亦近古鐔成南境,疑即鄰水也。俗謂之移溪,溪水南歷潭中,注于 水。守敬按:今黃源江東南流,徑永南州,至永福縣南,入義江。
159 又東至蒼梧猛陵縣為鬱溪,守敬按:《漢志》廣鬱之鬱水至四會入海。《水經》分為二截,於溫水、 水下分載之,說見《溫水》篇。此鬱溪即彼篇所云入鬱之鬱水。古人言溪,不必定是小水,如漢水以勞水為尚龍溪是也。陳澧謂鬱水之外,別鬱溪失之。又東至高要縣為大水。
160 鬱水自鬱林之阿林縣朱鬱水下有脫文,全、戴增出字,趙增自字。守敬按:鬱水詳《溫水》篇,自廣鬱下徑阿林,非出阿林也。此鬱水云云,正承彼篇為說。趙增自字,是也。戴增出字,是並《溫水》篇文忘之矣。東徑猛陵縣。全云,按《漢志》蒼梧郡猛陵縣龍山,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而善長不志。猛陵縣在廣信之西南,守敬按:漢置縣,屬蒼梧郡,後漢、吳、晉、宋、齊、梁因。《元和志》,孟陵縣南至梧州九十里。蓋後徙治。據《注》在廣信西南,則在今蒼梧縣西南。廣信詳下。王莽之猛陸
161 也。 水於縣左合鬱溪,守敬按:《注》上稱鬱水,此變稱鬱溪者,就《經》為說也。考 水之西為潭水,自阿林入鬱,即今柳江。今義江自義陵縣西南流,徑永福縣、雒容縣,與柳江會,則 水亦當至阿林合鬱水,而《經》言 水至猛陵為鬱溪,《注》因而釋之。《溫水注》先 潭水於阿林注鬱,後敘 水於猛陵注鬱,則是 水於潭水東別合鬱水矣,今無此水道也。亂流徑廣信縣。《地理志》全、趙有曰字。蒼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開。守敬按:《漢志》文。漢置縣,為蒼梧郡治,後漢、吳、晉、宋、齊、梁因,即今蒼梧郡治。王莽之新廣郡,縣曰廣信亭。王氏《交廣春秋》曰:趙云:按虞喜《志林》,太康八年,廣州大中正王範上《交廣二州春秋》。守敬按:虞說本《吳志 孫策傳 注》,此書《隋志》不著錄,蓋已佚。《新唐志》有《交廣二州記》一卷,或是殘帙。元封五年,交州自羸 縣移治於此。守敬按:《續漢志 注》引《交廣春秋》同。《宋志》,漢武帝元鼎六年開百越,交趾刺史治龍編。獻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蒼梧廣信縣。《元和志》,漢本定為交趾刺史,不稱州,以別於十二州,建安八年張津為刺史,士燮為太守,共表請立為州,自此始稱交州焉。元封時當稱交趾,王氏稱交州,乃就後世之名言之。至《宋志》謂初治龍編,及建安改為州時,始治廣信,而《交廣春秋》云,元封時,自羸 移治廣信,則傳聞之異也。酈氏以為據,蓋以其說較古耳。建安十六年, 遣臨淮步騭為交州刺史,將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蒼梧太守長沙 巨朱巨作臣,下同。趙據《吳書 步騭
162 傳》改,戴改同。擁眾五千,騭有疑於巨,先使諭巨,巨迎之於零陵,遂得進州。巨既納騭而後有悔,騭以兵少,恐不存立。巨有都督區景,勇略與巨同,士為用。騭惡之,陰使人請巨,巨往告景,勿詣騭。騭請不已,景又往,乃於廳事前中庭俱斬,以首徇眾,即此也。會貞按:《吳志 步騭傳》,建安十五年,徙交州刺史,領武射吏千人南行。明年追拜使持節,征南中郎將。劉表所置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外附內違。騭降意懷誘,請與相見,因斬徇之。不如此詳。夫巨武大輕悍,見《薛綜傳》。鬱水又徑高要縣。守敬按:漢置縣,屬蒼梧郡,後漢、吳、晉因。宋屬南海郡,齊因。梁為高要郡治,即今高要縣治。《晉書 地理志》守敬按:此《晉書 地理志》,或即王隱《晉書地道記》。曰:縣東去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縣水居也。守敬按:晉縣屬蒼梧,此謂縣在東,西去蒼梧郡五百里也,他書皆不言縣有遷移,或城嘗稍展拓歟?縣有鵠奔亭,二七廣信蘇施妻始珠,鬼訟於交州刺史何敞處,朱《箋》曰:《搜神記》十六云,九江何敞,為交州刺史,行部到蒼梧高要,宿鵠奔亭。夜半,有一女子,自稱蘇娥,字始珠,廣陵人,嫁施氏。夫死,有雜繒帛百二十匹,及婢一人名致富,欲之旁縣賣繒,賃牛車一乘,到此亭,為亭長龔壽所殺,刺致富亦死,掘樓下合埋之,取財物去,無所告訴,故來自歸於明使君。敞乃遣吏捕問,具服,並其父母兄弟皆斬之。初掘時,有雙鵠奔其亭,故曰鵠奔亭。謝承《後漢書》所記事同,
163 但作鵲巢亭為異。趙云:按江淹《獄中上書》曰,鵠亭之鬼,無恨於灰骨,正使此事。守敬按:江淹《書》李善《注》、《御覽》一百九十四引謝承《後漢書》,並作周敞。《初學記》八引《輿地志》同。《還 錄》則作何敞。周、何錯出,未詳孰是。二八《元和志》,鵠奔亭在高要縣西八里。在今高要縣南七里,新江水口。事與斄亭女鬼同。朱斄訛作厘,趙同。戴改云:斄、邰古字通。守敬按:斄亭事詳《渭水注》。王氏《交廣春秋》曰:步騭殺 巨,區景,使嚴舟船,合兵二萬,下取南海。蒼梧人衡毅、錢博,宿巨部伍,興軍逆騭於蒼梧高要峽口,兩軍相逢,於是遂交戰,毅與眾投水死者,千有餘人。趙云:按《吳書 呂岱傳》云,高涼賊帥錢博乞降,岱因承制以博為高涼西部都尉。《方輿紀要》,高涼山在高州府東北九十里,本名高梁,衡毅、錢博拒步騭於高要峽口,毅死,博與屬亡於高梁。蓋即此山。是高要峽之戰,毅死而博逃,其後遂降也。《交廣春秋》未得其實。會貞按:《御覽》一百七十二引《南越志》,吳建安十六年,衡毅、錢博拒步騭於高要原誤安。峽,毅投水死,博與其屬亡於高涼。呂岱為刺史,博既請降,制以博為高涼都尉,於是置郡焉。《交廣春秋》紀此事當同。酈氏因 高要縣,故截引毅、博高要峽口戰事為証耳。趙氏據《吳志》及《方輿紀要》謂博戰後降吳,譏《交廣春秋》未得其實,失之。《元和志》,零羊峽在高安縣東,水行三十里。《寰宇記》,零羊峽一曰高要峽山,高百丈。在今高要縣東,延袤二十里。
164 又東至南海番禺縣西,分為二;其一,南入於海。
165 鬱水分 南注。
166 其一,又東過縣東南,入於海。
167 水東別徑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守敬按:今本《山海經》《海內南經》云,桂林八樹,在禺隅東。考《續漢志 注》、《寰宇記》引《山海經》,並作賁禺,與此同。《文選 游天台山賦 注》引作賁隅,則今本番為賁之誤,禺隅字形小異耳。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問云:會貞按:《寰宇記》南海縣引姚文感《交州記》,式、感形近,蓋一人也。然則《注》引此及下條,皆姚氏《交州記》中語。其書之體,乃設為問答耳。自建安中,交趾刺史改稱交州,至吳永安七年,以此為廣州,而交州徙治龍編,是《交州記》為漢末吳初之作也。何以名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與番禺縣連接,今入城東南偏,有水ち輳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儻謂番山之禺也。守敬按:《御覽》一百七十二引《吳錄》,番禺縣有禺山。《初學記》八引《南越志》,番禺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元和志》從之,云番山在南海縣東南三里,禺山在縣西南一里,又曰,或言置在番山之隅。《寰宇記》,番禺山在縣東二百五十步。又曰,禺山在縣北一里。惟吉甫載或說與此同,餘並異。《漢書》所謂浮牂柯,下離津,同會番禺,蓋乘斯水而入越也。朱而作西,戴、趙改。會貞按:《漢書 武帝紀》,元鼎五年,南越王相呂嘉反,漢遣歸義越義侯嚴為戈船將軍,出零陵,下離水,越馳義侯遺將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柯江,咸會番禺。亦見《南粵
168 傳》。牂柯江見《溫水》篇,漓水別有篇,各是一水。酈氏引《漢書》二人事為証,謂一浮牂柯江至猛陵入 ,一下離津至廣信入 ,皆乘斯水下流入越也。乃範成大、全祖望讀《注》文不審,誤認浮牂柯、下離津是一事,以離水為牂柯江之下流,疏矣。秦並天下,略定揚越,朱揚作楊,趙同,戴改。會貞按:《史記》作越,《漢書》作粵。置東南一尉,西北一候,會貞按,東南一尉,西北一候二語,是揚雄《解 》文,見《漢書》本傳。孟康曰,會稽東部都尉,敦煌玉門關候也。開南海以謫徙民。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召龍川令趙佗會貞按:龍川詳《溱水》篇。曰:聞陳勝作亂,豪傑叛秦,吾欲起兵,阻絕新道,番禺負險,可以為國。會疾綿篤,無人與言,故召公來,告以大謀。囂卒,會貞按:《元和志》,任囂墓在南海縣北三里。佗行南海尉事,則拒關門設守,以法誅秦所置吏,以其黨為守,自立為王。高帝定天下,使陸賈就立佗為南越王,趙據《史記 尉佗傳》增。戴增同。會貞按:《史記 陸賈傳》云,拜他為越王,此或酈氏省南字。二九剖符通使。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將軍路博德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三歲而亡。會貞按:《史》《漢》並作九十三歲。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也。會貞按:自秦並天下以下,見《史記 南越傳》,末句言為九郡。《漢書》云,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而《後書
169 馬援傳》謂路博德開置七郡。章懷《注》但云與《前書》九郡不同。酈氏於《葉榆水》篇稱武帝並百越啟七郡,此亦但舉南海、蒼梧等七郡,乃別據以示博耳。《晉志》元鼎六年,以其地為南海、蒼梧等七郡,元封中,又置儋耳、珠崖二郡,則初第有七郡也。或以二郡後廢而略之。建安中, 遣步騭為交州,騭到南海見土地形勢,觀尉佗舊治處,會貞按:《漢志》,番禺,尉佗都。《元和志》,趙佗故城在番禺縣西二十七里。負山帶海,博敞渺目,會貞按:《史記 南越傳》,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高則桑土,下則沃衍,林麓鳥獸,於何不有?海怪魚 ,黿鼉鮮 ,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趙作紀。會貞按:《晉書 吳隱之傳》,廣州包山帶海,珍異所出。《隋志》,南海、交趾,各一都會,所處近海,多犀象 瑁珠璣,奇異珍瑋。《元和志》載廣州貢賦。《寰宇記》載土產尤伙。佗因岡作台,北面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 ,複道回環,朱複作複,戴同,趙改。守敬按:《通鑒》梁太清三年,《注》引此作複。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守敬按:《御覽》一百七十七引裴淵《廣州記》,尉佗築台以朝漢室,圓基千步,直峭百丈,螺道登進,頂上三畝,朔望升拜,號為朝台。為酈所本。又引沈懷遠《南越志》,熙安縣東南有圓岡,高十丈,四面為羊腸道。論者曰,尉佗登此,望漢而朝,名曰朝台。異。前後刺史、郡守,遷除新至,未嘗不乘車升履,於焉逍遙。騭登高遠望, 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
170 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朱作也,《箋》曰:宋本作邑。戴、趙改。會貞按:《元和志》作邑。建安二十二年,遷州番禺,守敬按:《續漢志 注》引王範《交廣春秋》,建安十五年,交州治番禺。《晉志》同。《輿地廣記》亦同。《宋志》在十六年,此作二十二年,又異。築立城郭,會貞按:《元和志》,廣州城,步騭所築。《寰宇記》引《續南越志》,舊說有五仙人,乘五色羊,執六穗秬而至,至今呼五羊城。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築之,後為步騭修之,晚為黃巢所焚。綏和百越,遂用寧集。守敬按:《史記 南越傳》有和集百越之文。交州治中姚文式《問答》云:朝台在州城東北三十里。守敬按:《元和志》,朝台在南海縣東北二十里。唐南海即今縣治。裴淵《廣州記》曰:城北有尉佗墓,守敬按:《御覽》一百七十二引《吳錄》曰,禺山,尉他所莽。《元和志》,尉佗墓在南海縣東北八里,又言佗墓在禺山,蓋與此山相連接耳。墓後有大岡,謂之馬鞍岡。秦時占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始皇發民鑿破此岡,地中出血,今鑿處猶存。以狀取目,故岡受厥稱焉。守敬按:《類聚》六引裴氏《廣州記》稍略。《御覽》四十九引《南越志》亦載之。王氏《交廣春秋》曰:全、趙有南字。越王趙佗,生有奉制稱藩之節,守敬按:《史記 南越傳》,佗為書願長為藩臣,奉職貢。死有秘 神密之墓。朱 作異,《箋》曰:宋本作 。戴、趙改。佗之葬也,因山為墳,其 塋可謂奢大,葬積珍玩。 時,遣使發掘其墓,求索棺
171 柩,鑿山破石,費日損力,卒無所獲。守敬按:《寰宇記》引《南越志》,趙佗之墓,自雞籠以北至此山,連岡屬嶺。吳黃武五年,孫權使治中從事呂瑜,訪鑿佗墓,至天井至於此山,功費彌多,卒不能得。與此略同。佗雖奢潛,慎終其身,朱終作厥,《箋》曰:厥一作終。戴、趙改終,趙又改其作厥。乃令後人,不知其處,有似松、喬遷景,牧豎固無所殘矣。守敬按:《列仙傳》赤松子、王子喬俱仙去。鄧德明《南康記》曰:昔有盧 ,戴作耽,下同。仕州為治中,少學仙術,朱學作棲,戴、趙同。守敬按:《類聚》作學。今訂。善解雲飛。每夕,輒凌虛歸家,曉則還州。嘗於元會至朝,守敬按:《類聚》朝作晚。不及朝列,化為白鵠,至閣前,趙閣改合,戴改闕。守敬按:《類聚》作閣。回翔欲下,威儀以石擲之,守敬按:《類聚》石作 。得一隻履, 驚還就列,內外左右,莫不駭異。時步騭為廣州,守敬按:《吳志 步騭傳》,建安十五年,徙交州刺史。延康元年,孫權遣呂岱代騭。《呂岱傳》,延康元年,代步騭為交州刺史。後岱表分海南三郡為交州,海東四郡為廣州。旋除廣州,仍為交州。《通典》孫休複分交州置廣州,是吳兩置廣州,皆在騭為刺史後,《騭傳》自名交州,《南廣記》云為廣州者,據其後言也。意甚惡之,便以狀列聞,遂至誅滅。守敬按:《類聚》四引《南康記》此條。《廣州記》稱 平,晉滕修朱訛作盧循。趙云:《三國志 呂岱傳 注》引《交廣記》是滕修,《晉書》有傳。戴改同。為剌史。修鄉人語修, 須
172 長一赤,戴云:按古字尺通用赤。趙云:按《三國志 注》引《交廣記》一赤作一丈,下四赤作四丈四尺。守敬按:《御覽》九百四十三引王隱《晉書》此作蝦長一丈,下作蝦須長四五尺,原《注》,《廣州記》亦云,即酈氏所引《廣州記》也,而文異。《御覽》又引《北戶錄》,此作蝦須一丈,下作須長四丈,亦異。蝦與 通。修責以為虛。朱責字訛在虛字下,趙同,全、戴移。其人乃至東海,取 須,長四赤,速送示修,修始服謝,朱服訛作複,趙云:當作服。《交廣記》修乃服之,是也。戴改同。厚為遣。
173 其一水南入者,鬱川分派,徑四會入海也。
174 其一即川東別,徑番禺城下,《漢書》所謂浮牂柯、下離津,同會番禺蓋乘斯水而入於越也。趙云:按《漢書》以下,與前文複,蓋刪削之未盡者。
175 水又東徑懷化縣入於海。守敬按:東晉置縣,屬南海郡,宋、齊因,梁省。在今番禺縣東南。水有 魚。守敬按:《山海經》於 水注海下云,其中有虎蛟,魚身蛇尾。《初學記》三十引《臨海水土異物志》謂之虎 ,即 魚也。裴淵《廣州記》曰: 魚長二丈,大數圍,皮皆爐物。守敬按:玄應《大般涅盤經音義》引薛珝《異物志》云,鐇 有橫骨、在鼻前,狀如斧斤。江東呼斧斤為錯,故謂之 。本有磨鑢之義,觀此文則不惟鼻前之骨然,皮亦然也。生子,子小隨母覓食,戴覓作 。驚則還入母腹。會貞按:《博物志》,東海蛟 生子,子驚,還入母腸,尋複出。《御覽》九百三十八
176 引作入母腹。《 錄 地理志》曰: 魚子朝索食,暮入母腹。會貞按:《文選 吳都賦》劉《注》有出入 子,朝出求食,暮還入母腹中。《南越志》曰:暮從臍入,旦從口出。腹裏兩洞腸,貯水以養子。腸容二子,兩則四焉。會貞按:《御覽》九百三十八引《南越記》較詳,云: 魚長二丈。三〇可為上《廣州記》之証。二腸字作腹,誤。
177 其餘水朱無水字,趙同,戴增。又東至龍川縣為涅水,全云:按師古《漢志 注》引裴氏《廣州記》曰,龍川縣,本博羅縣之東鄉也。有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為號。龍川殆即涅水也。屈北入員水。朱自其餘至入員水訛作《注》,連接上下《注》文。趙同。戴改作《經》云:考《注》稱 水枝津衍注,即解其餘水也。又稱徑博羅縣西界龍川,即解東至龍川也。下《經》員水又東南,即承此員水言也。
178 水枝津衍注,自番禺東歷增城縣。會貞按:後漢置,縣屬南海郡,三一吳、晉、宋、齊因,梁為東官郡治。在今增成縣東北五十里。《南越志》曰:縣多 。 ,山雞也。會貞按:《文選 吳都賦 注》引《淮南子》許《注》, ,鷩雉也。《爾雅》鷩雉,郭《注》,似山雞而小冠,背毛黃,腹下赤,項綠,色鮮明。郭言似山雞,則非即山雞。邵晉涵、郝懿行俱謂鷩雉、山雞有別,則《南越志》誤無疑。酈氏亦未遑辨之。光色鮮明朱《箋》曰:孫云,當作毛色。趙依改。戴改作光採。會貞按:《類聚》九十一、《御覽》九百一十五引《南越志》並作光色。五採昡耀,朱此作五色,戴同,趙改作五採。會貞按:《類聚》引作五採。《御覽》引作五色,亦誤。又戴改昡作炫。按《離騷》,世幽昧以昡曜兮。正作昡。利距善 ,
179 世以家雞 之,則可擒也。又徑博羅縣,會貞按:秦置縣,見《方輿紀要》屬南海郡,兩漢、吳、晉、宋、齊、梁因。即今博羅縣治。西界龍川,按秦置縣,屬南海郡。兩漢、吳、晉、宋、齊、梁因。在今縣西北。左思所謂目龍川而帶坰者也。會貞按:《吳都賦》文。趙佗乘此縣而跨據南越矣。會貞按:《史記 南越傳》,趙佗秦時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行南海尉事,聚兵自守,尋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因而立之。
180 員水又東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戴此十三字作《經》同。全、趙作《注》,誤。
181 東歷揭陽縣,守敬按:《史記 南越傳》有揭陽令定。陳芳績以縣為秦置,屬南海郡,後漢、吳因,晉廢。在今揭陽縣西北。王莽之南海亭,而注于海也。守敬按:據《經》言涅水所在之縣及員水所歷之里數,蓋以今廣東之東江當涅水,福建之汀江下流入廣東曰韓江者當員水。然東江西南流,而以為西流,汀江與東江不通流,而以為涅水入員水,謬誤殊甚。乃酈氏不加駁語,依而釋之,可怪也。
182 校記
183  「《後漢書 西南夷傳 注》引《碧 頌》,作驃碧之 」 按:今標點本仍作「縹」,不作「驃」。
184  「兩《漢志》作 」 按:今標點本皆作「並」,《前志》引應劭曰:「故同並侯邑。並音伴。」王先謙《補注》本作「 」,兩《漢志》標點本亦無《校記》。全氏本作「 」。《說文》:「 ,並也,從二立。」
185 依應氏首伴,則同傍,《史記》、《漢書》傍河傍海皆作「並」。 、並,古文今文,《儀禮》 、並交互用之,故《說文》訓同。
186  「兩漢……縣屬牂柯郡……前漢之來唯後漢廢為西隨縣地」 按:班《志》西隨屬牂柯郡,範《書》、《續志》同。來唯則班《志》屬益州郡,《注》云:「勞水出徼外,東至麋泠入南海,過郡三,行三千五百六十里。」西隨《注》云:「糜水西受徼外,東至麋泠入尚龍溪。」《續志》西隨《注》引《地道記》:「麋水西受徼外,東至麋泠入尚龍溪。」同。又班《志》越嶲郡青蛉縣《注》:「僕水出徼外,東南至來唯入勞。」《華陽國志》四南郡蜻蛉縣下云:「濮水出禹同山。」熊氏謂前漢之來唯,後漢廢為西隨縣也,恐有誤。又改「北」為「西」,「北」字或是衍文,嫌迂曲。
187  「《通典》、《元和志》、《寰宇記》略同」 按:所引三書文皆釋「交」址之義,今錄《寰宇記》示例:「按交趾之稱,今南方夷人,其足大指開廣,若並足而立,其指相交。」
188  「元封五年,置刺史,名曰交趾,刺史……士變為太守,共表請立州」 按:熊氏錄《元和志》文,亂其句讀,幾不可通,今訂補:「名曰交趾刺史,不稱州,(以別於十二州)建安八年,張津為」共十六字,刪去「當作交趾然」五字。(今據台北本改增省略號之文字,不依段改。)
189  「得戴改複交趾、九真二郡民二歲調賦……」 按:戴改是也,複其調賦,猶言免其調複賦。
190  「或作十五年,或作十六年」 按:作「十五年」者《續漢志》、《晉 地理志》;作「十六年」者沈約《宋書 州郡志》。《疏》下文云《晉志》略同,此年異未之及。
191  「《元和志》龍編縣下……因以為瑞而立縣」 按:《元和志》作「因以為瑞而名縣也」。名與立不同,名但改名,立則建置。
192  「《魏志 少帝紀》……作定安」 按:事見曹奐咸熙元年八月封吳興為定安縣侯。
193 一〇「夷水首出魚複江」 按:《後漢書 南蠻傳 注》引《水經》云:「夷水別出巴郡魚複縣。」標點本《校記》據惠棟依《御覽》七八五補「別出」二字。
194 一一「夷水自沙渠入縣」 按:《大典》本正作「入縣」,熊氏不從全、趙、戴乙作「縣入」,蓋據《大典》本,井依酈《注》文例,是也。但戴則不依《大典》本。
195 一二「《初學記》七引《荊州記》,佷山縣出溫泉」 按:今本《初學記》七「佷」作「銀」。
196 一三「出藥草恆山」 按:段玉裁云孟《注》不可讀。《御覽》七百九十九藥部有恆山,即常山也,藥名。
197 一四「小者如刁斗……小者如鈷 ……鈷鉧,熨斗也」 按:柳子厚有《鈷鉧潭記》,宋雲閒潘緯《柳文音義》云:「鉧,諸韻無從母字,《集 》作 ,蒲補、母朗二切。」並《注》云:「鈷 ,溫器。」《史記 李將軍列傳 集解》,孟康曰:「以銅作鐎器。」《索隱》引《埤倉》云:「鐎,溫器,有柄斗,首焦。」酈《注》小者如刁斗,《宜都山川記》言鈷 ,是也。
198 一五「村人以●草」 按:「《御覽》九百三十作「●」,趙氏作「菵」。沈欽韓《水經注疏証》定本作「菵」,云「菵即水莽草,殺魚。政和《本草》書鼠菵草,蠶菵草,皆莽草也。」草有毒故魚多死。
199 一六「激素飛清」 熙仲按:酈《注》 夷水徑宜都北有此語,楊惺吾先生深賞之,故家有激素飛清之閣。平生所藏碑拓珍本,常自題簽云記於激素飛清之閣,餘家舊藏先生卒後散出之《升仙太子碑陰》,即有此題記。抗戰軍興,蕪湖淪陷,遂失去,過眼雲 息之惘惘。
200 一七「水出高城縣洈山」 按:朱本「成」訛作「城」,趙改正作「成」,據《漢志》是也。戴本沿訛未改,沈欽韓《疏証》用聚珍本作底本,以朱筆勒去偏旁「土」。熊氏引《漢志》而不改《經》文訛字,蓋沿《寰宇記》百四十六之訛。
201 一八原脫九字」 按:影宋本未脫。
202 一九「澧水又徑渫陽縣」 按:沈欽韓《疏証》云:「按《晉》、《宋志》俱無渫陽縣。」但《水經注》之言必有所據。
203 二〇「《離騷》」 按:郭璞注《山海經》,凡引《楚辭》,皆以《離騷》為大名,此亦稱《九歌》為《離騷》,則北魏時尚沿其例之一証,亦酈氏可能引郭注《水經》之例。
204 二一「而先無溪,後酉溪,亦誤倒」 按:《方輿紀要》八十一明溪條下引《水經注》「五溪」作「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不誤。顧氏所據本勝於朱本,朱《箋》次序則不誤。
205 二二「染以草實」 按:沈欽韓《疏証》云:「《說文》:『●草斗,櫟實也。』按即卑斗可染者也。今俗借為艸之字,非也。」
206 二三「守敬按:見《史表》,《漢表》不載」 按:趙雲《漢表》以高后之年封,不誤。《史記 表》亦載之,
207 所不同者,《史表》以高後元年十一月壬申封,《漢表》則云七月丙申封;《漢表》但云以父長沙王功封,《史表》則為長沙嗣成五子。楊氏偶失照。成王,吳芮子臣嗣封長沙王。
208 二四「《一統志》,晉、宋後複徙」 按:乾隆《一統志》無此文,而云:沅陵故城在今沅陵西南,漢置縣,陳天嘉初置沅州,徙縣今治。見卷二百八十四。
209 二五「今本《漢志》作監原」 按:今標點本《漢志》訛作「莽曰監元」,漏校改。楊說作「原」,指官本,亦誤。王先謙《漢書補注》仍之,而引王念孫說,當依《水經注》作「沅」,聲之誤也。王說見《讀書雜志》四之六「監原」條。
210 二六「宋本《晉書》作襲玄之」 按:沈欽韓《疏証》云:「《晉書 隱逸傳》,襲玄之,字道玄。」
211 二七「縣有鵠奔亭」 按:《文選》李《注》江淹《獄中上書事》末云:「《列異傳》曰鵠奔亭。」《御覽》一百九十四引謝承《書》後亦有此語。謝承《書》無「初掘時有雙鵠奔其亭,故曰鵠奔亭」句。《搜神記》有之。亦見《寰宇記》百五十九引《搜神記》。
212 二八「周、何錯出,未詳孰是」 按:《疏》引《搜神記》、《還 錄》作「何敞」,按《元和志》三十五高要縣鵠奔亭下亦云:「漢交趾刺史何敞辨死好 。」即此處也。
213 二九「會貞按:《史記 陸賈傳》云,拜他為越王,此或酈氏省南字」 按:《史記 陸雲傳》云:「陸生卒拜尉他為南越王。」不如熊說,今正補「南」字。熊氏往往為酈《注》回護,作費辭,似不必要。
214 三〇「 魚長二丈」 按:影宋本《御覽》作「長一丈」,不作「二丈」。
215 三一「會貞按:後漢置,縣屬南海郡」 按:此錄《清一統志》三百三十九增城縣下語,而鈔有脫落。《一統志》原文作「漢番禺縣地,後漢分置增城縣屬南海郡」是也。否則既云後漢置,《漢志》無增城縣,何以雲漢屬南海郡乎?《續漢志》始有增城縣。沈約《宋書 州郡志》四,增城令下亦云:「前漢無,後漢有。」《元和志》三十五廣州增城縣下云:「本漢番禺縣地,後漢於此置增城縣。屬南海郡。」今據改作「後漢置屬南海郡」,刪漢字。(「屬」上原有「漢」字,今據台北本改「漢」為「縣」字。)
URN: ctp:ws17848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