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居易録卷八 刑部尚書王士禎撰髙麗國王僭號仁宗,時其國老李資謙擅權兩府、兩制、侍從官議,資謙不稱臣,不與百官廷賀,徑詣幕次,拜王答拜。金富軾為寳文閣待制,獨上奏曰:「漢髙帝初定天下,五日一朝,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髙帝善家令言?詔曰:人之至親,莫親于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于子,子有天下,尊歸于父,此人道之極也。今王侯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以此論之,雖天子之父,若無尊號,則不可令人主拜也。不其侯伏完獻帝皇后父也。鄭𤣥議曰:不其侯在京師,禮事出入,宜從臣禮。若后息離宮及歸寜父母,則從子禮,故父完朝賀公庭如羣臣。及皇后在宮,后拜如子。又東晉羣臣議穆帝母褚太后見父之禮,紛紜不一,博士徐禪依鄭𤣥議曰:王庭正君臣之禮,私覿全父子之親,是大順之道也,況外祖乎!按儀禮五服制度,母之父母服小功,五月而已,豈得與上抗禮?宜令上表稱臣在王庭則行君臣之禮,宫闈之內則以家人禮相見,如此則公義私恩,兩相順矣。又欲號資謙生日為仁夀節富,軾言稱節,自古所無。唐𤣥宗時,始稱皇帝,生日為千秋節,未聞人臣有稱節者。觀其論議,不愧漢、唐、宋名臣,其兄弟慕富韓公、蘇文忠公兄弟而命名,誠不虛也。 |
3 | 北宋名臣如韓忠獻、范文正、富文忠、曾宣靖、晁文元、韓忠憲、呂正獻諸家,父子祖孫,相繼鼎盛,獨司馬文正公之後,寥落不振。公無子,以從子康為嗣,最賢,元祐間方欲大用,而康早卒,子植字公立,亦有賢聲,早死無子,詳邵伯溫《聞見録》,天道之不可問如此。 |
4 | 《四朝聞見録》丙集》載司馬武子忠節事甚詳。《大畧》云:司馬朴字文秀池之後,以兵部侍郎使北,不屈。在北生子名通國,字武子,蓋本蘇武之意,通國有大志,嘗結北方之豪,韓玉舉事,未得要領。紹興初,玉挈家而南,授江淮都督府計議軍事,其兄璘在北,亦與通國善,癸未九月,璘以扇寄玉詩云:「鳴雁落江濵,夢裏年來相見,頻吟盡,楚辭招不得,夕陽愁煞倚,樓人都督魏公見此詩,甲申春,遣侯澤往大梁,諷璘通國等至亳州,為邏者所獲,通國、璘與常所與交聶山等三百餘口,同日遇害,是嵗三月十六日也。通國之姪孫振,自序其事曰:「昔李翰作張巡傳云云。吾祖尚書靖康間奉使,辭氣激烈,雖不能遏方張之勢,而亦足以起其敬畏之心,及扈從北狩,不以利動,不以死懼,髙宗加諡忠潔,著之國史,吾祖大節,無遺憾矣。若季父、武子一心本朝,遽遭屠戮,後韓太監紀其詳王尚書、希呂書,其略雖未能載諸史冊,而節義之名庶幾不至磨滅云?希呂序略云:昔我先正溫國文正公,逮事四朝,惟忠、惟孝忠潔公繼之,今通國又繼之,皆以忠義憤發,効死異域,忠孝之節,其萃于司馬氏乎?司馬後人如此,其視京檜彌遠之流,家勢翔貴者,流芳遺臭,為何如耶?敖陶孫挽趙忠定詩云:「九原若遇韓忠獻,休說渠家末代孫」。然則忠獻雖仍世賢相,其後視司馬氏亦有愧色矣。 |
5 | 宋時制科,以詞賦試士,凡用經釋音,以首釋為證,用史釋音,以末釋為證。徐鳯少監代嗣王謝賜玉帶表,用《禮記》「孚尹」二字,以尹為平聲,乃用第二音。有司謂其失粘見葉紹翁《聞見録》。 |
6 | 查嗣瑮徳尹,以《雲林畫索題》云:頃登崧少道轘轅,謁登封宫詹學士逸菴耿先生于其齋中見此幅,歎美不容口,學士言此,故同年友顧見山所貽,吾無所需,此撤以相贈云。上方有倪自題詩云:「江城風雨歇,筆硯晚生涼,囊楮未埋沒,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髙,士閒披對石牀」。此余乙未嵗戯,寫于王雲浦漁莊忽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棄捐,感懐疇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瓚,檇李項氏物也。朱竹垞題云:「房山潑墨太模糊,那似倪迂意匠殊一片湖光幾株樹,分明秋色小長蘆」。吳天章題云:「經營𢡖澹意如何?渺渺秋山遠遠波,豈但穠華謝桃李,空林黃葉亦無多」。予亦題二絶句云:「平生不作王門客,莫把倪迂配米顛,最憶推篷寫松石,菰蘆秋雨爇龍涎,曽上神嵩眺雒陽,碧伊清洛迥蒼蒼,怪來舒卷烟雲滿,得自盧鴻舊草堂」。 |
7 | 史達、祖邦卿南渡後,詞家冠冕,然其人乃韓侂胄堂吏耳。御史中丞雷孝友彈侂胄疏云:「蘇師旦既逐之後,堂吏史達祖、耿橒、董如璧三名隨即用事,言無不從,公受賄賂,共為姦利」。葉紹翁記蘇師旦、周均等本末云:師旦既逐韓,為平章,專倚省吏史邦卿,奉行文字,擬帖撰㫖,俱出其手,權炙縉紳侍從柬札,至用申呈。有李姓者,嘗與史遊于史几上,大書曰:「危哉邦卿!侍從申呈」。未幾,致黥焉。其人品流又遠,在康與之下矣。 |
8 | 曲阜陳見智力菴以陳畱知縣,入為兵部主事。貽明少傅文肅《劉公野亭文集》,凡八卷。公相,武宗,以木強聞,不悅于瑾。永之黨在位僅三月,致仕歸。武宗常語于朝曰:「劉先生真老乾板也」。公既歸于南郭,積土為山,引水為池,構亭其上,題曰「野亭。著《樵牧餘音》一卷,《歸來亭曲》一卷。此集有郭文簡、公朴、鄒文莊、公守益二《序》,崔文敏公銑作傳。 |
9 | 白樂天作《六帖》,本當時科舉之書。《通典》載唐制帖經者,所以習經,掩其兩端,中間微開,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蓋取中帖之數以名其書,故曰「《六帖》。 |
10 | 《元故宮遺録》一卷,工部郎中廬陵蕭洵撰。有洪武丙子松陵吳節序。洵文筆不甚雅馴,然有元一代大內規制,瞭然可見。與楊奐《汴宋故宮》陳隨應南渡行宮》二記,皆足備。考中堂事記》載元丞相史天澤等宴高麗世子植于都堂,問其國王世系,答曰:是唐順宗第十三子逃難而立于此,以王家後易姓為王,與《高麗史》所云畧相似,葢其引中國以為重舊矣。 |
11 | 海鹽朱朴,明嘉隆時布衣,其西村詩雖未脫臨摹之迹,亦有佳句。因略加揀擇,以備盛明。時一種七言,如「數峯蒼翠寺門迥,三月落花溪水深」,「棟花風過蠶蛾老,麥秀城空雉子斑。千年玉骨湘纍墓,萬里堅城少保家。雁來關塞暮天碧,龍起江湖秋水腥,巫峽曉風髽短髻,楚江秋水練長裙,山圍野色迷秦駐,海送潮頭上浙江落花時節已寒食,流水陂塘還祓除,白雲出岫澹如掃,紅藕作花香可憐,月明蒼壁繫仙舫,風細幔亭流白雲」,此例皆佳。唐詩人劉方平,河南洛陽人,家世最貴政㑹事。髙祖、太宗為洪州大都督,贈戸部尚書,封渝國公,諡襄四世。至褧,開元中以功臣後賜進士第,官東河縣令。子藻、全成、方平皆有文方。平子符户部侍郎,贈司徒。八子崇龜、崇珪等,皆仕宦。崇珪子岳,後唐吏部侍郎,贈司徒。子溫叟,宋初御史中丞。子照,贊善大夫。烈,龍圖閣直學士。烈子几,登第。忱為監司子唐老,右正言溫叟嘗求退,太祖曰:俟選有守道正直如卿者,即可」。代卿嘗獨對,明肅太后謂曰:知卿名族十餘世,欲一見卿家譜,恐吾同宗也」。對曰:「不敢」。后數問度不可免,因陛對,佯為風眩,仆而出。蓋世有風節如此。唐中葉詩人後,嗣昌盛者莫如盧綸,而方平歴五代迄宋,科名徳業相繼,又為過之。宋初,進士過省,殿試尚有被黜者,遠方寒士,或至赴河而死,仁宗聞之惻然。自是殿試不黜落,雖雜犯亦收之,末名明制洎。 |
12 | 本朝皆遵之,仁宗之澤及萬世矣。 |
13 | 沈存中云:信安、滄景之間,冬月作小坐牀,冰上拽之,謂之凌牀。今京師尚有此制名,凌車,其來遠矣。元王惲《秋澗玉堂嘉話》多有訛舛,如錢文僖跋鍾繇墨蹟議事表云:尚父嘗寳,此帖,惲云:尚父謂忠懿王鏐。按吳越國王鏐諡武肅,若忠懿乃俶諡也。李北海毒熱帖後題觀者黃魯直已下六十九人,並列張浮休、張舜民,不知舜民即浮休也。楊凝式小字詩,凝式字虛白。按歐史凝式附見《唐六臣傳》,陶岳《五代史補》皆不言字虛白,未知何據。柘枝舞》本拓拔舞,金人以名不佳改之。按《樂府雜録》,健舞曲有柘枝,軟舞曲有屈柘,《樂苑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屈柘枝舞因曲為名,又雜見《教坊記》、《羯鼔錄》。唐沈亞之《柘枝賦》云「柘枝信其多妍」,其本曲首句七字。第二、第三句皆五字,第四句復七字。薛能有三首,止是五言六句,溫庭筠《屈柘詞》所謂「楊栁縈橋綠,玫瑰拂地紅」。則五言律詩也。柘枝自唐世已盛傳,烏得云自金人始耶?宋髙宗善書學,擇諸王命史,彌遠教之孝宗。其一,按彌遠,寧宗時人,安得云教孝宗耶?宋曽冊金為東懐國,乃遼冊之非宋也。其謬誤大抵如此。王秋澗云:海州東入海八百里峽,島是龍宮地生。海棠作矮樹,花色深紅,大如茶,盌而百葉,香韻殊絶。每嵗自島中移百本,入海州御園。明年再移百本,而以先所種者供御,每花一金籖牌記之,重九始開。昔人謂惟昌州海棠有香,不知海州然云開于九月,當別是一種,非西府垂絲之類。 |
14 | 濟南長清縣靈巖山寺有元至治元年呼圖克郡王太夫人巴延氏詩云:「巖前松檜年年綠,殿上君王嵗嵗春」。 |
15 | 唐魯國顔文忠公一帖云:「真卿奉命來此,事期未竟,止縁忠勤,無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終不改,遊于波濤,宜得斯報。千百年間,察真卿心者,見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達于時命耳!」又題十字云:「人心無路見時事,只天知右魯公書并畫像刻石在蒲州。有宋人跋云:「觀此筆蹟,不顯嵗月」。以事實考之,蓋使李希烈時也。希烈以建中元年陷汝州,盧杞建議遣公奉使,至貞元元年八月,公不幸,遇害,困躓賊庭者逾二年,刃加于頸而色不變,度無還期,誓不易節,蓋書此以自表云:「重既摹公之像于蒲,繪而祠之,又訪得此石本,狀貌老矣。公以乾元元年自同徙蒲,至奉使之時,垂三十載,氣節不衰,而狀貌非昔也,乃刻石而寘之祠堂,俾觀者有考焉。靖康元年七月壬申,朝散郎、祕閣修撰、知同州軍州事唐重書,載昆山顧絳《亭林求古錄》。 |
16 |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云:湧金門外栁洲,上有龍王祠,開禧中,帥臣趙師□重塑五王像,冕旒珪服畢,具其中三像一模,韓侂胄像二模,陳自強像,三模師□像,至今猶存。 |
17 | 今俗謂妻之父為岳丈,皆云起于張說之子均。然《漢郊祀志》: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壻山。晉裴松之注《三國志》,言獻帝舅董承,謂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則岳翁丈人之名,自漢、晉已然,不始于唐。 |
18 | 八月初八日 |
19 | 車駕還京師,內閣九卿迎。 |
20 | 駕于東直門外十二里,時雨濘,已二鼔矣。先是,大將軍、裕親王以諸道兵破厄魯特于烏蘭布通,初一日捷書聞。 |
21 | 行在次日,至京師,宣捷午門。 |
22 | 常熟趙文毅公萬厯中,以詞林劾江陵奪情,杖闕下。其孫東田士春,崇禎丁丑及第,復以詞林劾武陵奪情,杖闕下,祖孫一轍,而所劾二相君皆以奪情,又皆楚人,又一竒也。東田之孫廷珪,字禹玉,康熈庚戌進士,與先兄叔子同年。今為御史,遺先生保閒堂集,因感其家學書之。 |
23 | 范淳祖《禹唐鑑》二十四卷呂東萊祖謙注。有淳自序及元祐元年二月二十八日上太皇太后及哲宗表三通。明𢎞治十年,知武進縣鼔城吕鏜刻也。有刑部尚書白昂序。此書凡三百六篇,據《自序》及表本十二卷,伯恭析為二十四卷耳。近有石門吕氏刋本。 |
24 | 《太平治迹統類》七十三卷宋眉山彭伯川叔融撰。略用袁樞《通鑑紀事本末》條例。《前集》四十卷、《中興後集》三十三卷,見陳振孫《書録解題》、趙希弁《讀書附志》。此前集尚有譌闕,乃秣陵焦氏本。 |
25 | 《兩漢刋誤補遺》十卷,宋河南吳仁傑、南英著。蓋因劉敞原父攽貢父刋誤,而増補釐正之。有汴人曽絳《淳熙己酉《序》,稱其的當精確,如目擊東西都事者。周益公子充《遺人書》曰:「吳斗南博物洽聞,今之《五總龜》也,康熙二十八年。 |
26 | 上南巡視河,次淮陽,泰州女子蔡蕙上疏訟父寃,略云:「妾聞在昔,淳于緹縈為父鳴冤贖罪,漢文帝憐而釋之,載之前史,千古傳為盛典。今臣妾父被仇害自逮獄已來,妾衣不解帶,臥不登牀,捐膏粉以誰施,棄綺紈而弗御,日夜悲號,籲天無路,每夕遙望。 |
27 | 宸闕禮拜千餘,於今三年,寒暑靡輟,唯祝玉輦南巡,妾父盆寃,見日今幸。 |
28 | 駕臨淮海,是誠千載,竒逢妾願,效緹縈之故事,冒死鳴哀伏惟 |
29 | 天鑒奉。 |
30 | 㫖下江南、江西總督。二十九年八月,讞上其父免死,改城旦。 |
31 |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蜀井研李心傳伯微撰。編首有國史院劄子行下隆州宣取髙宗《繫年要録》、指揮孝宗、光宗兩朝《繫年要録》指揮公牒三通心傳自序二通。此書于宋南渡後朝章國故,大綱細目粲然悉備史家巨擘也。 |
32 | 龍泉葉紹翁《四朝見聞録》,自甲集迄戊集,亦纂述《南渡事蹟》。其間頗有渉煩碎者,不及李氏《朝野雜記》二書皆鈔本。 |
33 | 中秋前二日,內閣九卿詣後左門起居,予與彭學士羨門接坐兵部李侍郎、厚菴,盛談閩中江瑤柱之美,予因問學士浙中蓴菜如何,學士答言不知其味,予戲謂曰:應縁不知其味,是以無蓴鱸之思。坐皆絶倒。胡震亨云:李義山碧城三首蓋咏其時貴主事唐公主,多自請出家,與二教人媟近商隱,同時如文安、潯陽、平恩、邵陽、永嘉、永安、義昌、安康諸主,皆丐為道士,築觀于外,史即不言他醜,頗著微辭,詩中簫史洪厓一聯,及引用董偃水精盤事,大指已明,又劉夢得題九仙公主舊院詩:武皇曽駐蹕,親問主人翁,前此詩人亦不諱言,又何疑于義山耶?予謂義山他詩如梁家宅裏、秦宫入趙后樓中赤鳯來,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畱枕魏王才一片,非烟隔九枝,蓬巒仙仗儼雲旗,人間桑海須臾事,莫遣佳期更後期之類,率皆戚里中語,亦非泛詠也。王建宮詞,毎遍舞頭分兩向,太平萬嵗」字當中,今外國猶傳其制,鄭麟趾髙麗史云:教坊女弟子奏王母隊歌舞一隊,五十五人舞成四字,或君王萬嵗,或天下太平,此其遺意也。 |
34 | 髙麗史》:郊廟朝㑹,雜用唐樂,宋大晟樂、明雅樂,又有俗樂、俗樂之名,頗有新異,聊誌之以廣見聞云。舞鼔侍中李混謫寧海,得海上浮查,制為舞鼔,其聲宏壯。 動動其詞,效仙語而為之。 無㝵出自西域,歌詞多用佛語。 西京、西京即箕子,始封地。其民習于禮,讓作此歌。 大同江殷太師箕子封于朝鮮,施八條之教,以興禮俗,人民大悅。以大同江比黃河永明嶺,比崧山頌》,禱其君也。 《五冠山孝子》,李文忠所作。《李齊賢詩曰:「木頭雕作小唐雞,筋子拈來壁上棲。此烏膠膠執時節,慈顔始似日平西」。 揚州、揚州即髙麗,漢陽府地繁華,男女方春好遊,相樂而歌之也。 月精花,普州妓名司録,魏齊萬惑之里人,刺之而作。 長湍偽太祖王建,巡省民風,補助不給,民思其徳,乆而不忘。 伐谷鳥,伐谷鳥鳥之善鳴者也。偽睿宗廣開言路,作此歌以諭羣下也。 金剛城偽顯宗収復開京築羅城,國人喜而歌之。長生浦,侍中栁濯,出鎮金羅,有威惠。倭寇長生浦濯赴援,倭望見,即引去,軍士悅而作歌。 《叢石亭》,竒轍所作。轍,元后之弟,東還至江陵,登此亭,臨望《大海,感四仙》之迹,作是歌。 處容新羅憲康王遊鶴城,還至開雲浦,有一人竒形,詭服從入京,自號處容,毎月夜輒歌于市,以為神人。李齊賢詩:「新羅當日處,容翁見說來從碧海中貝齒頳唇歌,夜月鳶肩紫袖舞《春風》。 沙里花賦役繁重,託言黄鳥啄粟以怨之,李齊賢詩:「黃雀何妨來去飛,一年農事不曽知,鰥翁獨自耕耘了,耗盡田中禾黍為?」 長巖長巖老人譏平章事杜英哲而作。 安東紫青婦人,一失其身,人所賤惡,故作此歌以絲之紅綠青白反覆比之。 濟危寳,婦人以罪徒役,至濟危,寳恨其手為人所執,作是歌以自怨。李齊賢詩:「浣沙溪上傍垂楊,執手論心白馬郎,縱有連簷三月雨,指頭何忍洗餘香」。 冬栢木、蔡洪哲流逺島作此歌。王聞之,即日召還寒松亭,世傳此歌書于瑟底,流至江南。國人張晉公奉使江南,江南人問之,張作詩解之曰:「月白寒,松夜波。平鏡浦秋哀鳴來,又去,有信一沙鷗。 禮成,江唐商賀頭綱善棋,至禮成江,見一美婦人,乃與其夫賭棋,佯不勝,輸物,倍夫利之。果以妻注一舉勝之,舟載而去。其夫悔恨,作是歌也。 鄭瓜亭內侍郎中鄭敘作已見前李齊賢詩「憶君無日不霑衣,政似春山蜀子規」。為是為非人莫問,只應殘月曉星知」。 《風入松》《夜深、詞》《翰林別曲:日元淳文仁老詩公老四六、李正言陳翰林雙韻走筆沖基對策光鈞經義、良鏡詩賦琴學士,玉筍門生。 三藏 《蛇龍》二歌,忠烈王狎羣小,選官妓女巫有姿色者籍置宮中,時人歌之。其詞古拙有捉搦遺意,錄之三藏寺裏㸃燈去,有社主兮執吾手。倘此言兮出寺外,謂上座兮是汝語。 有蛇舍龍尾,聞過太山,岑岑人各一語,斟酌在兩心。 紫霞洞侍中蔡洪哲所作,附著《三國俗樂,亦錄其目:新羅曰:「東京、木州、佘那山、長漢城、利見臺,百濟曰:禪雲山、無等、山方等山、井邑、智異山,髙句驪曰:来逺城延陽溟州。八月初一日己未朔,日食,自卯正三刻五分至辰初二刻五分,行救䕶禮于禮部,是日當食不食。唐一行曰:古之太平,日不食,星不孛,蓋有之矣,月或變行以避日,或五星潛在日下,御侮以救日,或渉交數淺,或陽盛隂微則不食,或徳之休明,則天為之隱,雖交不食,此四者,徳教所由生也。是嵗,浙江、福建、江南、江西、河南、湖廣、陜西、四川、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十二省皆不食,八月十八日。 |
35 | 上諭內閣:「甚欲一見內閣部院大臣。先是,駕在塞外,偶違和還宫未。 |
36 | 御門接見羣臣者十日矣,內閣九卿等毎日詣後左門起居聞。 |
37 | 㫖皆踴躍,十九日五鼔,集後左門,辰刻上,御乾清門有。 |
38 | 㫖召羣臣入大學士、尚書等奏請。 |
39 | 聖躬《萬安 |
40 | 上微笑頷之仰瞻。 |
41 | 天顔神氣充悅。羣臣退,以手加額相賀,訪唐先生、濟武于天寧寺觀隋舍利塔坐塔院,院僧出。 |
42 | 御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敬觀書法,逼真右軍,樂毅論康熈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八日書版,庋藏觀音寺,或問溫公于伊川,伊川曰:君實九分人也,予嘗疑立徳立功,立言如溫公,不知欠一分竟在何處?晦菴贊涑水先生云:篤學力行,清修苦節,有徳有言,有功有烈,此數語略盡溫公平生,恐伊川尚欠一半在宋,趙忠定公汝愚撰皇朝名臣奏議數百卷,有淳祐庚戌王孫希瀞、眉山史季溫二序,忠定乞進奏議劄子,一通序一通,時淳熈十三年也。溫陵,黃氏所藏宋刻本序略云:伏覩建隆以來,諸臣,莫盛于慶厯、元祐之際,莫弊于熙寧、紹聖之時,方其盛也,朝廷庶事微有過差,上自公卿大夫,下及郡縣小吏,皆得盡言極諫,無所諱忌,其論議不已,至于舉國之士,咸出死力以爭之,然而聖君賢相,卒善遇而優容之,故其治效卓然,士以増氣。及其弊也,朝廷有大黜陟、大政令,至無一人敢論議者,縱或有之,其言委曲畏避,終無以感悟人主之意,而獻諛者遂以為內外安靜,若無一事可言,殊不知禍亂之機發于所伏,萬幾餘閒,幸賜紬繹,推觀慶厯、元祐諸臣,其詞直,其計從而見效如此。熙寧、紹聖諸臣,其言切其人放逐而致禍,如彼,則言路之通塞,國家之治亂,可以鑒矣。其言可謂深切著明,蓋進書在孝宗時也。及慶元、紹熙間,何澹、劉珏輩偽學之說起入黨籍者五十有九人,而忠定為之首,遂貶永州。紹聖之事,不幸再見,可勝歎哉!此書載《北宋名臣讜論竑議略偹。然如丁謂、邢恕、李清臣、秦檜之流,亦㸃其間,豈不以人廢言之意歟?女仙吳彩鸞、王惲《玉堂嘉話》又載其書龍鱗楷韻,天寳八年製後有栁誠懸題云,吳彩鸞世傳謫仙也。一夕書唐韻一部,即粥於市人,不測其意,稔聞此說,罕見其書。數載勤求,方獲斯本。觀其神全氣古,筆力遒勁,出於自然,非古今學人可及也。時太和九年九月十五日,題其冊共五十四葉,鱗次相積,皆留紙縫研。比雜志云:宇文廷臣家有吳彩鸞玉篇鈔書,一先為廿三,先廿四仙不可曉。又導江縣迎祥寺,有彩鸞書佛本行經六十卷。 |
43 | 居易録卷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