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

《卷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2 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時五行。寒熱氣味。合人之髒腑形身。清濁氣血。表裏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陰陽之道。
3 致於診脈察色。治療針砭。亦皆取法於陰陽。故曰陰陽應象大論。
4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陰陽之理也。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總之曰綱。周之曰紀。萬物得是陰陽。而統之為綱。散之為紀。變化之父母。天元紀大論曰。
5 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為陽。
6 陽可化為陰。變化之道。由陰陽之所生。故謂之父母。王子方曰。乾為父。坤為母。剛主化。柔主變。生殺之本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神明之府也。陰陽不測之謂神。明者。陰陽合而靈顯昭著也。神化。天之五氣。地之五行。以生萬物。故為神明之府。治病必求於本。本者。本於陰陽也。人之髒腑氣血。表裏上下。皆本乎陰陽。而外淫之風寒暑濕。四時五行。亦總屬陰陽之二氣。致於治病之氣味。用針之左右。診別色脈。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陰陽之理。
7 故曰治病必求其本。謂求其病之本於陽邪本於陰邪也。求其病之在陽分陰分氣分血分也。審其湯藥之宜。用氣之升。味之降。溫之補。苦之洩也。此篇論治道當取法乎陰陽。故首提曰。治病必求於本。後節曰治不法天之紀。用地之理。則災害並至。天地者。陰陽之道也。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積陽至高而為天。積陰至濃而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
8 當法天地陰陽之理。陰靜陽躁。地之陰。主靜而有常。天之陽。主動而不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春夏者。天之陰陽也。故主陽生陰長。秋冬者。地之陰陽也。故主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陽化萬物之氣。而吾人之氣。由陽化之。陰成萬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陰成之。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故陰陽之理。極則變生。人之病亦然。如熱甚則發寒。寒甚則反熱。治病之道亦然。如久服苦寒之味。則反化火矣。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 脹。此陰陽反作。
9 病之從逆也。寒氣下凝。故生濁陰。熱氣上散。故生清陽。如清氣在下。則反上而下降。故生飧洩。濁氣在上。是反下而上凝。故生 脹。此吾身之陰陽反作。氣之逆從而為病也。此論陰陽之體位。各有上下。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此承上文而言。陰陽之位。各有上下。而陰陽之氣。上下相交。然後雲行雨施。而化生萬物也。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雖在下。而地氣上升為雲。天雖在上。而天氣下降為雨。夫由雲而後有雨。是雨雖天降。而實本地氣所升之云。故雨出地氣。由雨之降。而後有雲之升。是雲雖地升。而實本天氣所降之雨。
10 故云出天氣。此陰陽交互之道也。而人亦應之。此篇言天地之陰陽。與人之陰陽相合。是以一節言天地陰陽水火。一節言清濁髒腑精形。以天人相間而言也。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人之清陽。本乎天而出上竅。人之濁陰。本乎地而出下竅。言人之陰陽。猶云之升。雨之降。通乎天地之氣也。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髒。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11 理者。皮膚髒腑之紋理。言清陽之氣。通會於腠理。而陰濁之精血。走於五髒。五髒主藏精者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為諸陽之本。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此言飲食所生之清陽充實於四肢。而混濁者歸於六腑也。夫脾主四肢。
12 又曰手太陰獨受其濁。蓋濁中之清者。由脾之轉輸。而充實於四肢。濁中之濁者。歸於六腑也。首言清陽之在上。次言發於外內之腠理。此言充實於四旁。蓋陽氣者。若天與日。位居尊高。而運用於六合九州之外內者也。水為陰。火為陽。
13 陽為氣。陰為味。水性潤下。故為陰。火性炎上。故為陽。清陽上升。故為氣。濁陰下降。故為味。蓋以水火而徵兆氣味之陰陽也。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陰為味。陰成形。地食人以五味。以養此形。故味歸形。陽化氣。
14 諸陽之氣。通會於皮膚肌腠之間。以生此形。故形歸氣。陽氣生於陰精。故氣歸於精。水穀之精氣。以化生此精。故精歸於化也。精食氣。形食味。水穀之精氣。以生此精。精、食氣也。五味入胃。以養此形。形、食味也。化生精。氣生形。水穀之精氣。以化生此精。諸陽之神氣。以生養此形。蓋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味化生此精氣。以生養此形也。味傷形。氣傷精。夫形食味。精食氣。如飲食之氣味太過。則反傷其精形矣。精化為氣。氣傷於味。精為元氣之本。氣乃精之化也。形食味而味歸形。味傷形則及於氣矣。此節論飲食之陰陽氣味。以生精氣之陰陽而養此形。
15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王氏曰。味有實。故下流於便溺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為陰。而味濃者為純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為陽。而氣濃者為純陽。薄者為陽中之陰。此陰陽之中而又分陰陽也。味濃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濃則發熱。味濃為陰中之陰。降也。故主下洩。
16 味薄為陰中之陽。升也。故主宣通。氣薄為陽中之陰。降也。故主發洩。氣濃為陽中之陽。升也。故主發熱。此節論氣味之陰陽升降。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夫氣為陽。火為陽。合而言之。氣即火也。少陽三焦之氣。生於命門。游行於外內。合於包絡而為相火。然即少陽初生之氣也。歸於上焦而主納。
17 歸於中焦而主化。納化水穀之精微。而生此精。以養此形。故承上文而言。五味太過。則有傷於氣。而陰火太過。亦有傷於氣矣。蓋氣生於精。而精之所生。由氣之所化。形食其味。而味之入胃。亦由氣化以養此形。是氣之不可有傷者也。
18 故曰。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蓋陽亢則火壯而生氣反衰。陽和則火平而氣壯盛矣。如火壯於內則食氣。氣盛於內則食火。食、猶入也。言火壯則氣並於火。氣盛則火歸於氣。氣火之合一也。如火壯於外則散氣。火平於外則生氣。故曰相火為元氣之賊。欲養此精氣形者。又當平息其火焉。王子方曰。壯火之氣。少火之氣。是氣即火之氣也。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言氣味固分陰陽。而味中複有陰陽之別。辛走氣而性散。甘乃中央之味。而能灌溉四旁。故辛甘主發散為陽也。苦主洩下。而又炎上作苦。酸主收降。而又屬春生之木味。皆能上湧而下洩。故酸苦湧洩為陰也。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馬氏曰。用酸苦之味。至於太過。則陰勝矣。陰勝則吾人之陽分。不能敵陰寒。而陽斯病也。用辛甘之味。至於太過。則陽勝矣。陽勝則吾人之陰分。不能敵陽熱。而陰斯病也。所謂陽勝則陰病者。何也。以陽勝則太熱。彼陰分安得不病乎。所謂陰勝則陽病者。何也。以陰勝則太寒。彼陽分安得不病乎。重寒則熱。重熱則寒。苦化火。酸化木。久服酸苦之味。則反有木火之熱化矣。辛化金。甘化土。久服辛甘之味。則反有陰濕之寒化矣。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陽化氣。陰成形。寒則陰盛。故傷形。熱則陽盛。故傷氣。氣無形故痛。陰有形故腫也。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夫形歸氣而氣生形。陰陽形氣之相合也。故氣傷則轉及於形。形傷則病及於氣矣。以上論氣味陰陽寒熱偏勝之為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此以下論天之四時五行。人之五髒五氣。外感六淫。內傷五志。亦有陰陽寒熱之為病也。風性動搖。故風勝則動。熱氣傷陰。故熱勝則腫。燥傷津液。故燥勝則乾。
19 寒氣傷陽。故神氣乃浮也。濕淫所勝。則脾土受傷。而為濡瀉之病矣。風熱、天之陽氣也。寒燥濕、天之陰氣也。乃四時五行之陰陽偏勝而為病也。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故在地為水。在天為寒。在地為火。在天為暑。在地為金。在天為燥。在地為土。在天為濕。在地為木。
20 在天為風。天有四時五行之生長收藏。而化生陰陽之六氣也。此言天之四時五行。成象成形者。而應乎陰陽也。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化五氣者。化五行之氣也。肝志為怒。心志為喜。脾志為悲。肺志為憂。腎志為恐。以五氣而生五髒之志也。此言人之五髒。化生五氣五志。有形無形者。而應乎陰陽也。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由內發。故傷陰陽之氣。外淫之邪。由皮毛而入於肌絡髒腑。故寒暑傷形。馬氏曰。舉喜怒而凡憂思恐可知矣。舉寒暑而凡燥濕風可知矣。王子方曰。四時之氣。總屬寒暑之往來。五志內傷。亦歸重陰陽之二氣。故下文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本神篇曰。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是以五行五氣論陰陽可也。以寒暑喜怒論陰陽亦可也。若膠執於文本以論陰陽。則固矣。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喜屬陽而怒屬陰也。
21 是以卒暴而怒。則有傷於陰矣。卒暴之喜。則有傷於陽矣。陰陽之氣。厥逆上行。則五髒之氣滿於脈。而離脫於真藏之形矣。此言寒暑傷在外形身之陰陽。喜怒傷於內藏氣之陰陽也。張兆璜曰。傷陽則氣厥於上。傷陰則血滿於脈。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經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若喜怒不恆。寒暑過度。則表裏陰陽俱損。生何可以固久乎。此總結上章之意。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承上文而言。天有四時之寒暑。人有五氣之陰陽。合而論之。在天陰陽之邪。又由吾人之陰陽氣化也。是以受天之陰邪而必陽。受陽邪而必陰。王子方曰。此篇論天之四時五行。合人之五髒五氣。是以有言天節。有言人節。有分而論者。有合而論者。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洩。夏傷於暑。秋必 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秋冬、時之陰也。寒濕、氣之陰也。冬傷寒。
22 秋傷濕。謂之重陰。冬傷寒而春必溫。秋傷濕而冬咳嗽。乃重陰而變陽病也。春夏、時之陽也。風暑、氣之陽也。春傷風而夏傷暑。謂之重陽。春傷風而飧洩。夏傷暑而秋病 瘧。乃重陽而變陰病也。夫寒邪伏藏。春時陽氣外出。化寒而為溫熱也。暑氣伏藏。秋時陰氣外出。化熱而為陰瘧也。此天之陰陽。又由吾身之陰陽而變化也。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23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故變為飧洩之陰病矣。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變為咳嗽之陽証矣。此四時之陰陽。又由吾身之陰陽而升降也。 瘧、三陰瘧也。王子方曰。故曰者。引生氣篇之文以証明之也。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髒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有信然乎。帝言人之髒腑形身。與天之四時陰陽。外內相應。惟上古聖人。能論理人形。與天地參合。是以岐伯論天之五方五氣五色五音。地之五行五味。以應人之五體五髒五竅五志也。六合、謂十二經脈之合也。足太陽與足少陰為一合。足少陽與足厥陰為二合。足陽明與足太陰為三合。手太陽與手少陰為四合。手少陽與手厥陰為五合。手陽明與手太陰為六合。各從其經正而相通也。氣穴者。經氣所注之穴。
24 有三百六十五穴。以應一歲。而各有定處。各有定名也。溪穀者。大小之分肉。連於骨而生起也。分部者。皮之分部也。
25 皮部中之浮絡。分三陰三陽。有順有逆。各有條理也。言天地之四時陰陽。盡有經緯紀綱。應人形之外內。皆有表有里也。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乃東方春生之氣。故主生風。風生木。寅卯屬木。春氣之所生也。木生酸。地之五行。生陰之五味。酸生肝。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故酸生肝。此言內之五髒。外之筋骨皮肉。皆收受四時五行之氣味而相生。故曰。外內之應。皆有表裏也。肝生筋。筋生心。肝之精氣生筋。筋之精氣生心。內之五髒。合五行之氣。
26 而自相資生也。肝主目。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故目為肝所主。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承上文而言。在天之五方五氣。在人之五髒五體。在地之五味五行。皆陰陽變化之為用也。陰陽變化之道。其在天為玄。玄、幽遠也。玄生神。神者。陰陽不測之謂。是以在天為六氣。而在地為五行也。其在人為道。道者。陰陽五行不易之理也。道生智。智者。五髒之神志魂魄。因思慮而處物。是以人之五髒。生五神。化五志也。
27 其在地為化。物生謂之化。化生萬物。而五味之美。不可勝極也。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按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不測謂之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此陰陽不測之變化。是以在天則為風為熱為濕為燥為寒。在地則為木為火為土為金為水。在體則為筋為脈為肉為皮毛為骨。在髒則為肝為心為脾為肺為腎。
28 在聲則為呼為笑為歌為哭為呻。在變動則為握為憂為噦為咳為慄。在竅則為目為舌為口為鼻為耳。在色則為蒼黃赤白黑。
29 在味則為酸苦甘辛咸。在音則為宮商角徵羽。在志則為喜怒憂思恐。此皆陰陽應象之神化也。在色為蒼。薄青色。東方木色也。在音為角。角為木音。和而長也。在聲為呼。呼、叫呼也。在志為怒。故發聲為呼。在變動為握。變動、髒氣變動於經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証也。在竅為目。目者。肝之官也。在味為酸。木之味也。在志為怒。肝者。將軍之官。故其志在怒。怒傷肝。用志太過。則反傷其體矣。悲勝怒。悲為肺志。以情勝情也。風傷筋。能生我者。亦所能害我也。燥勝風。燥屬西方之金氣。四時五行之氣。有相生而有相制也。酸傷筋。能養我者。亦能傷我也。辛勝酸。辛為金味。故能勝酸。金勝木也。南方生熱。南方主夏令。故生熱。熱生火。夫火生熱。今以在天之熱而生火。正陰陽不測之變化。火生苦。炎上作苦。火生苦味也。
30 苦生心。苦、心之味也。味為陰。髒亦為陰。故味生髒。心生血。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氣也。
31 血生脾。由本髒之所生。而生及相生之髒。心主舌。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其在天為熱。
32 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之陰陽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則參天兩地者也。先言體而後言髒者。人秉天地之生氣。自外而內也。
33 在色為赤。南方之火色也。在音為征。徵為火音。和而美也。在聲為笑。心志喜。故發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心獨無俞。故變動在志。心氣並於肺則憂。在竅為舌。舌者。心之官也。在味為苦。火之味也。在志為喜。心中和樂則喜。喜傷心。過於喜。則心志自傷。恐勝喜。恐為腎志。水勝火也。熱傷氣。熱則氣洩。故熱傷氣。寒勝熱。
34 有亢害則有承制。陰陽五行之自然也。苦傷氣。苦乃火味。故亦傷氣也。咸勝苦。咸為水味。故勝苦。中央生濕。
35 中央主土。而灌溉四旁。故生濕。濕生土。在天為氣。在地成形。以氣而生形也。土生甘。土主稼穡。稼穡作甘。
36 甘生脾。地食人以五味。甘先入脾。故主生脾。脾生肉。脾之精氣。主生肌肉。肉生肺。五行之相生者。以所生之氣而相生也。脾主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能知穀味。故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
37 人之形身髒腑。由五行五氣而生。五氣五行。又歸於神化。在色為黃。中央土色也。在音為宮。宮為土音。大而和也。在聲為歌。脾志思。思而得之。則發聲為歌。在變動為噦。氣逆於肺胃之間。則為噦。胃之上。肺之下。脾之分也。故脾氣變動則為噦。在竅為口。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故脾竅在口。在味為甘。土之味也。在志為思。
38 因志而任變謂之思。脾主運用。故所志在思。思傷脾。五髒化五氣。以生五志。用志則傷氣。氣傷則髒傷。怒勝思。
39 怒為肝志。故能勝思。濕傷肉。脾主肉而惡濕。故濕勝則傷肉。風勝濕。風乃木氣。故勝土濕。甘傷肉。味傷形也。酸勝甘。酸乃木味。故勝土之甘。西方生燥。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氣生燥。燥生金。因氣而生形。金生辛。因形而成味。辛生肺。因味而生髒。肺生皮毛。因髒而生形。皮毛生腎。肺氣主於皮毛。因金氣而生腎。肺主鼻。(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故肺主開竅在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髒為肺。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在體為皮毛。在髒為肺者。感天地之形氣而化生也。在色為白。
40 肺金之色也。在音為商。西方之音。輕而勁也。在聲為哭。肺志在悲。故發聲為哭。在變動為咳。髒氣變動。
41 則及於喉而為咳。在竅為鼻。鼻者。肺之竅也。在味為辛。金之味也。在志為憂。精氣並於肺則憂。憂傷肺。過則損也。喜勝憂。喜則氣散。故能勝憂鬱。熱傷皮毛。秋令燥熱。反傷皮毛。寒勝熱。嚴肅之令複。則炎爍之氣消。辛傷皮毛。氣主皮毛。辛散氣。故傷皮毛。苦勝辛。火味勝金也。北方生寒。北方主水故生寒。寒生水。形生氣而氣生形也。水生咸。水味咸。故咸生於水。咸生腎。味之咸者。主生養腎。腎生骨髓。腎之精氣。生長骨髓。髓生肝。腎之精髓。複生肝木。言五髒之相生。由天之五氣。地之五味之所生也。腎主耳。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故腎氣所主在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五方生五氣。五氣生五行。五行生五味。五味生五體。五髒者。言人本天地之形氣而生成也。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者。言天地人之成象成形者。皆本於陰陽不測之變化。在色為黑。色有陰陽也。在音為羽。聲有陰陽也。在聲為呻。呻者。伸也。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伸出之。在變動為慄。慄、戰慄貌。寒水之氣變也。在竅為耳。腎開竅於耳。在味為咸。水之味也。在志為恐。腎藏志。而為作強之官。故慮事而時懷惕厲也。恐傷腎。靈樞經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明感腎也。思勝恐。思慮深。則處事精詳。故勝恐。寒傷血。寒甚則血凝泣。故傷血。王子方問曰。風傷筋。濕傷肉。以本氣而傷本體也。在心則曰熱傷氣。在腎則曰寒傷血者。何也。曰。氣為陽。血為陰。火為陽。水為陰。心主火而為熱。腎主水而為寒。是以熱傷氣而寒傷血者。同氣相感也。下文曰。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水火者。陰陽之兆徵也。心腎為水火陰陽之主宰。故所論雖與別髒不同。而亦是本氣自傷之意燥勝寒。燥主秋熱之令。故能勝寒。咸傷血。咸走血。故食咸則傷血矣。甘勝咸。甘為土味。故能勝咸。莫子晉問曰。五方注釋。曷多不同。曰。陰陽之道。
42 變化無窮。是以五方之經文。亦少有差別。愚故引經注經。各盡其義。學人引而伸之。總不外乎陰陽之大道也。故曰。
43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覆於上。地載於下。天地位而萬物化生於其間。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陰陽之道。其在人則為男為女。在體則為氣為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在天地六合。東南為左。西北為右。陰陽二氣。於上下四旁。晝夜環轉。而人之陰陽。亦同天地之氣。晝夜循環。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水火者。陰陽之兆徵也。天一生水。
44 地二生火、火為陽。水為陰。水火有形。故為陰陽之徵兆。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幹知大始。坤以簡能。而生萬物。
45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靜於內。陽動於外。陰陽動靜而萬物化生。上文論天地陰陽之氣。運用於上下四旁。此複言陰陽之氣。又有外內之所主也。在天地則天包乎地之外。其在人則陽為陰之衛也。帝曰。法陰陽奈何。帝言何以取法天地陰陽之氣。而為調治之法也。高士宗曰。按以下岐伯所答。如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乃陰陽偏勝之為害也。如能知七損八益。是能調養吾身中之陰陽損益。而不為邪所傷也。如人之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強。乃法象天地四方之盛虛也。如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旁人事以養五髒。乃取法天地以養人也。
46 如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是天地之氣而應象於人。如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是人之氣而應象於天地也。如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是取法陰陽之道。而為用針之法。如善診者。察色以脈。先別陰陽。
47 是取法陰陽之理。而為診視之法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是審別陰陽而為救治之法也。此篇論天地陰陽。五方五行之氣。以應人之形身髒腑。至於延醫調養。亦皆取法乎陰陽。故曰陰陽應象大論。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陽勝乃火熱用事。故身熱。熱在表則腠理閉。熱在裏則喘粗。陰勝在腹。則為之俯。陽勝在背。則為之仰。陽勝於周身。則汗不出而熱也。
48 腎主精液。齒干、精液竭矣。心主血液。煩冤、血液枯矣。腹滿、中焦之生氣絕矣。此陽熱偏勝之死証。然能苟延於冬。
49 則不能幸免於夏。蓋言人之陰陽。又配合天地四時之陰陽。而為生死也。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陰勝則陽虛。故汗出。陰寒在表則身常清。在裏則數慄而寒也。四肢為諸陽之本。表裏俱寒則四肢厥冷。四肢厥逆則腹虛滿矣。乃陰寒偏勝之死証。得夏月之陽熱。尚可救其陰寒。此陰陽之變。能為形身作病也。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女子以七為紀。男子以八為紀。七損八益者。言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也。然陽氣生於陰精。知陰精之不足。
50 而無使其虧損。則二者可調。不知陰陽相生之道。而用此調養之法。則年未半百而早衰矣。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男子以八為期。故四十而居半。陰氣、腎氣精氣也。陰氣漸虛。則起居自倦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51 經曰。腎虛肝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又曰。液脫者。骨肉屈伸不利。年五十而精液血液皆虛。是以體重而不輕便也。精氣虛而不能並於上。則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人年六十。
52 已逾七八之期。天癸竭。腎氣大衰。而陰事痿矣。九竅為水注之氣。精水竭而精氣衰。則九竅為之不利也。精竭於下。
53 水泛於上。而涕泣俱出矣。解精微論曰。精神去。目涕泣出。王子方曰。調此二者。重在七損。故曰陰氣自半。曰體重。
54 曰陰痿。夫起居動作為陽。耳目九竅為陽。曰起居衰矣。曰耳目不聰明。九竅不利。自陰虛而衰及於陽也。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七損八益。而能固守其精。則陰陽俱盛。而筋骨壯強。不知陰陽所生之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至半百而衰老矣。故同出而名異耳。神氣生於陰精。故同出於天乙之真。而有精氣神三者之異名耳。智者察同。
55 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察、知也。省也。智者省察其陰陽。同出於天真。不妄作勞。則陽完而陰亦固矣。精神內守。則陰盛而氣亦外強。知陰陽之交相生固。則精氣常為有餘。愚者止知名之有異。如煩勞則陽氣外張。而不知精亦內絕。如逆之傷腎。則春陽之氣。亦無所資生。不知陽為陰之固。陰為陽之根。而精氣恆不足矣。有餘則耳目聰明。
56 身體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治。有餘則陽氣充而耳目聰明。精血足而身體強健。精神完固。能卻老而全角。壯者益充滿而平治也。王子方曰。上文曰體重。耳目不聰明。此節曰耳目聰明。身體強健。又見其陰陽互相資益之妙。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 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此言治世之聖人。與逸世之真人至人不同。壽僅可以百數。然亦有修身之道。而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始。行所無事。則外不勞形。內無思想。恬虛無。則精神內守。真氣從之。其知道者。亦歸於真人。高士宗曰。此節照應首篇之聖人。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精神不散。亦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此言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惟其陰陽精氣營運。故能生長收藏。化生萬物。其在人亦當配天地以養頭足。勿使邪氣居之。天不足西北者。陽中之陰不足也。故西北方陰也。
57 而人之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左為陽而右為陰。陰不足於上也。地不滿東南者。陰中之陽不足也。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右為陰而左為陽。陽不足於下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天有精。地有形。東方陽也。其精氣上升而並於上。並於上則上盛而下虛。故使人之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58 西方陰也。其精氣下降而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人之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此以天地之左右而言也。
59 王子方曰。上編論陽氣生於陰精。此複言天有精。而精氣上下交並。是陰精又生於天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
60 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此以形身論之。其在上則右虛。在下則左虛。是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
61 而人身亦有左右之不足也。上文言天地左右之上下。此言人身上下之左右。王子方曰。俱感於邪。然後知虛處之病甚。
62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天有所生之精。地有所成之形。天有八方之紀綱。地有五行之道理。其精氣交通於九州八方之外。故能為萬物生長之父母。又非止於上下之交並而已。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63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複始。言天地之體位。雖有東西南北之不足。而神明為之綱紀。
64 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複始。化生萬物。神明者。生五氣。化五行者也。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旁人事以養五髒。上配天以養耳目之聰明。下象地以養腰以下之不足。節五味。適五志。以養五髒之太和。雖有賊邪。而勿能居之矣。此篇曰聖人。曰賢人。謂惟賢聖能法則天地。逆從陰陽。恬 虛無。精神內守。可使益壽。無有終極之時。
65 而皆歸於真人也。天氣通於肺。肺髒屬乎乾金。位居至高。而主周身之氣。故與天氣相通。此複言非惟頭之上竅通乎天。從腰以下以象地。而五髒六腑九竅六經。皆與天地之氣相通。惟賢人能法天之紀。用地之理以治身。故災害不能及也。地氣通於嗌。嗌乃胃腑之門。主受濕濁之氣以入胃。故與地氣相通。太陰陽明篇曰。喉主天氣。嗌主地氣。風氣通於肝。風生木。木生肝。外內之氣相通也。雷氣通於心。雷、火之發聲也。心為火髒。氣相感召。故與心相通。
66 穀氣通於脾。脾為土髒。而主司轉運。穀氣、山谷之通氣也。故與脾氣相通。雨氣通於腎。腎為水髒。雨氣。寒水之氣也。六經為川。六經、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也。外內環轉。如川流之不息。腸胃為海。腸胃受盛水穀。如海之無所不容。又胃為水穀之海。而外合海水。腸為受盛之官。九竅為水注之氣。精氣通上竅。水濁出下竅。以天地為之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以天地之道。通乎身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於陰液。由陽氣之宣發。故曰陽加於陰謂之汗。雨乃地之陰濕。亦由天氣之所化施。故可方人之汗。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風出於地之隧穀。陽氣發於里陰。以疾風名之者。言陽氣之行。身有道。無少逆滯者也。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氣暴如雷火之發。
67 氣逆如陽熱之勝。此複言陽氣之如風。行於上下四旁。無暴無逆也。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人之陰陽。通乎天地。天有八紀。地有五里。為治不取法天地之陰陽。則災害至矣。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天之邪氣。
68 始傷皮毛。由皮毛而至肌肉筋脈。由經脈而入於髒腑。故如風雨之驟至。而易入於內也。獨言風者。風為百病之長。而能開發皮腠。故善治者治皮毛。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天之陽邪。始傷皮毛氣分。故善治者。助陽氣以宣散其邪。
69 不使內入於陰也。其次治肌膚。邪在皮毛。留而不去。則入於肌膚矣。肌膚尚屬外之氣分。亦可使邪從外解。故其治之次也。其次治筋脈。邪在肌膚。留而不去。則入於經絡矣。經脈內連髒腑。外絡形身。善治者。知邪入於經。即從經而外解。不使內幹髒腑。此為治之法。又其次也。靈樞經曰。邪留而不去。或著經脈。或著於膂筋。其次治六腑。金匱要略曰。經絡受邪。入髒腑。為內所因。邪入於經。留而勿治。則入於里矣。故止可從腑而解。其次治五髒。治五髒者。半死半生也。六髒之脈。屬髒絡腑。六腑之脈。屬腑絡髒。髒腑經氣。聯系相通。邪入於內。而又不從腑解。則乾及於髒矣。邪在五髒經氣之間。尚可救治而生。如乾髒則死矣。故曰半死半生也。夫皮膚氣分為陽。經絡血分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腑為陽。髒為陰。邪在陽分為易治。邪在陰分為難治。以上論為治之道。當取法乎陰陽。故天之邪氣。
70 感則害人五髒。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天之邪氣。由形層而入於里陰。故感則害人五髒。水穀入胃。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害於六腑。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感則害皮肉筋脈。夫髒為陰。腑為陽。經脈血分為陰。皮肉氣分為陽。天地之邪。有陰有陽。水穀之氣。有熱有寒。而病患之形身髒腑。亦有陰陽之別也。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此言用針者。當取法乎陰陽也。夫陰陽氣血。外內左右。交相貫通。故善用針者。從陰而引陽分之邪。從陽而引陰分之氣。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我之神。得彼之情。以表之証。知里之病。
71 觀邪正虛實之理而補瀉之。見病之微萌。而得其過之所在。以此法用之。而不致於危殆矣。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此言善診者。宜審別其陰陽也。夫色為陽。血為陰。然色有陰陽。而脈有陰陽。故善診者。察色按脈。當先審別其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夫色有清明。有濁暗。五色之見於面也。各有部分。審清濁。則知病之從來。知部分。則知病之所在。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金匱要略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心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又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又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
72 頭中病。平脈篇曰。病患欠者。無病也。脈之而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者。裡痛也。里實護腹。如懷卵物者。
73 心痛也。此以望聞而知其病之所苦也。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觀四時所應之脈。而知病之所主者何髒。按尺寸。
74 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寸主在上為陽。尺主在下為陰。浮為在表為陽。沉為在里為陰。滑主氣為陽。澀主血為陰。審察脈之上下表裏氣血。而知病之生於陰。生於陽。而以法治之也。無過以診。則不失矣。夫診有五過。診無差誤。則治之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此以下。言治病者。亦當取法於陰陽也。
75 夫針石所以治外者也。病之始起。尚在於外。故可刺而已。其病盛者。勿去其針。待其衰而後已。言始起在外在陽。盛則在裏在陰也。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病之始起。則輕而淺。久則重而深。故因其輕而發揚之。因其重而少減之。因其病勢少衰而彰逐之。蓋病之盛者。不可急逆。經曰。微者逆之。盛者從之。避其來銳。
76 擊其惰歸。此之謂也。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謂形體肌肉。精、謂五髒之陰精。夫形歸氣。
77 氣生形。溫熱氣勝者。主補陽氣。故形不足者。當溫之以氣。五髒主藏精者也。五味入口。各歸所喜。津液各走其道。
78 故五味以補五髒之精。靈樞經曰。諸部脈小者。血氣皆少。其陰陽形氣俱不足。勿以針。而當調以甘和之藥可也。是不足者。不可妄用其針。又當溫補其氣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人有三部。在上為陽。在下為陰。病在胸膈之上者。因其上而發越之。其在胸腹之下者。因其下而引去之。其在中者。宜從內而瀉洩之。此言病之有上下陰陽。而治之有法也。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漬、浸也。古者用湯液浸漬。取汗以去其邪。此言有邪之在表也。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邪在皮毛。取汗而發散之。其 悍者。按而收之。氣之悍利者。宜按摩而收引。其實者。散而瀉之。陽實者宜散之。陰實者宜瀉之。此言病之有表裏陰陽。而治之亦有法也。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陰陽者。天之道也。剛柔者。地之道也。參合天地之氣者。人之道也。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治、平治也。如感天之陽邪。則當治人之陰氣。陰氣盛而陽熱之邪自解矣。如感天之陰邪。則當治人之陽氣。陽氣盛而陰寒之邪自散矣。
79 此邪正陰陽之各有對待。而善治者之有法也。定其血氣。各守其鄉。承上文而言。如邪在氣分。則當守其陰血。而勿使邪入於陰。如邪在血分。則當守其陽氣。而勿使陰邪傷陽。定其血分氣分之邪。而各守其部署。蓋陽邪傷氣。陰邪傷血。氣血內守。則邪不敢妄侵。此即上文對待之意。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經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實者邪氣實。而虛者正氣虛也。血實者決之使行。氣虛者掣之使升。蓋陽氣發原於下也。上節言各守其陰陽氣血。使邪之不敢妄傳。此複言其在血分而血實者。宜行血以驅邪。邪在氣分而氣虛者。宜提掣陽氣以助正。此又邪正對待之一法也。
80 按此篇論天地人之陰陽相應。而針石延醫。亦皆法乎陰陽。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蓋陰陽之在人。為男為女。在身。為氣為血。故末結其氣血焉。
81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82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
83 其故何也。按此篇論三陰三陽之氣。皆出於地之陰。出則為陽。合則歸陰。與天地定位。日月呈象之陰陽不同。故帝設此問。而名曰陰陽離合論也。陰陽系日月論曰。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與日月論文義相同。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數上聲陰陽者。有名而無形。不可勝數。然其要道。歸於一也。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莫子晉曰。天地定位。日月營運。寒暑往來。陰陽出入。總歸於太極一氣之所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
84 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天覆地載。萬物方生。言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然天地之化育萬物。由四時之陰陽出入。而能生長收藏。為萬物之終始。未出地者。命曰陰處。言處於陰中。而為陰中之陰。則出地者為陽。其名曰陰中之陽。言從陰中所出而為陽也。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向明處曰正。予、我也。言在地之氣。乃陰中之陰。故陰為之主。以我所主之氣。而向明處欲出者為陽。故曰陽予之正也。如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乃室之向明處也。後曰太衝。乃陰為之主也。是以三陽皆根起於陰。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生長收藏者。地之陰陽也。春夏秋冬者。天之陰陽也。此複言地氣之出入。又因天氣之四時、而為之生長收藏。此天地陰陽離合之常理。失常則天地四時之氣皆閉塞矣。夫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三陰三陽之氣雖出於地。而又當於天之陰陽相交。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天地之陰陽。數之可十可百。推之可千可萬。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不可勝數也。如人之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手之十指為陽。足之十二經脈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腑為陽。髒為陰。與三陰三陽不相應也。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離則為三陰三陽。合則為一陰一陽。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南面者。人君聽治之位。故曰聖人。然人皆面南而背北。左東而右西。以聖人而推及於萬民也。南面為陽。故曰廣明。背北為陰。而曰太衝。太衝乃陰血之原。
85 位處下焦。上循背裏。是以三陰以太衝為主。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太衝所起之地。為足少陰之處。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少陰與太陽合。陽出於陰。故在陰之上。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至陰、穴名。在足小指外側。太陽經脈之根。起於此也。結、交結也。按靈樞根結篇曰。太陽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結於蔥籠。蔥籠者。耳中也。太陰結於太倉。少陰結於廉泉。厥陰結於玉英。中身而上。名曰廣明。
86 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陽出於陰。從下而上。故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先以前面為陽。此複以中身而上為陽。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主中土。而為陰中之至陰。故位居廣明之下。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太陰與陽明合。並主中土。故位居太陰之前。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厲兌、穴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乃足陽明經脈之所起。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太陽之氣在上。故曰少陰之上。兩陽合明曰陽明。在二陽之間而居中土。故曰太陰之前。厥陰處陰之極。陰極於里。則生表出之陽。故曰厥陰之表。蓋以前為陽。上為陽。表為陽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陽之氣也。曰至陰厲兌竅陰者。言三陽之經脈也。手足十二經脈。主三陰三陽之氣。在經脈則分為三陰三陽。
87 在氣相搏。命曰一陰一陽耳。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竅陰、穴名。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少陽主初生之氣。
88 故名陰中之少陽。三陽之氣。皆出於陰。故曰陰中之陽。而只論足之三經也。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
89 少陽為樞。陰陽之氣。分而為三陰三陽。故有開闔樞也。太陽者。巨陽也。為盛陽之氣。故主開。陽明合於二陽之間。
90 故主闔。少陽乃初出之氣。故主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摶而勿浮。命曰一陽。開闔者。如戶之扉。樞者。扉之轉牡也。舍樞不能開闔。舍開闔不能轉樞。是以三經者。不得相失也。開主外出。闔主內入。樞主外內之間。若摶於中而勿浮。則合而為一陽矣。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陽氣出而主外。陰氣升而主內。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陰陽二氣。皆出於下。陰氣出而在內。是以中為陰。其所出之太衝在下。而衝之上名曰太陰。衝脈為十二經脈之原。故三陰三陽。皆以太衝為主。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隱白、穴名。在足大指端。
91 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中為陰。故曰后曰前。言陰氣出於下。而並處於里之中也。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湧泉、穴名。在足心下。蜷指宛宛中。少陰乃一陰初生之氣。故為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少陰主水。厥陰主水生之木。故在少陰之前。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大敦、穴名。在足大指三毛中。足厥陰肝經所出之井穴。陰在下。故論足之三陰也。十一月一陽初生。厥陰主十月。為陽之盡。故曰陰之絕陽。兩陰交盡。名曰厥陰。故為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陰者。三陰也。為陰之盛。故主開。厥陰為兩陰之交盡。故主闔。少陰為一陰之初生。故主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摶而勿沉。
92 命曰一陰。陰氣從下而出。在內之中。摶聚而勿沉。命為一陰也。陽氣主浮。故曰勿浮。陰氣主沉。故曰勿沉。蓋三陽之氣。開闔於形身之外內。三陰之氣。開闔於內之前後。故曰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陰陽HT HT 。
93 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HT HT 、氣之往來也。陰氣積於內。陽氣傳於外。日出而陽氣始生。日中而陽氣隆。日晡而陽氣衰。日入而陽氣內歸於陰。一晝夜而為之一周。陰氣開闔於里。陽氣出入於形表。而為陰陽離合之相成也。
94 陰陽別論篇第七
95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四經者。春脈弦。
96 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四時之經脈。以應四時之氣也。十二從者。手足三陰三陽之氣。從手太陰順行至足厥陰也。
97 應十二月者。手太陰應正月寅。手陽明應二月卯。足陽明應三月辰。足太陰應四月巳。手少陰應五月午。手太陽應六月未。足膀胱應七月申。足少陰應八月酉。手厥陰應九月戌。手少陽應十月亥。足少陽應十一月子。足太陰應十二月丑。
98 十二脈者。六腑六髒之經脈也。三陰三陽之氣。以應歲之十二月。十二月。複應有形之十二脈也。此篇論分別陰陽。以知死生。故曰陰陽別論。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十二經脈。乃髒腑陰陽配合。故知陽者可以知陰。知陰者可以知陽。能知陰陽。可別死生。方盛衰論曰。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並合。診故不明。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此節以胃髒藏真。而分別其陰陽也。胃脘之陽。資養五髒。五髒相生而各有五。是以五五二十五陽也。所謂陰者。真髒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五髒為陰。髒者藏也。神藏而不外見者也。如無陽和之胃氣。而真髒之脈見。見則髒氣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所謂二十五陽者。乃胃脘所生之陽氣也。胃脘者。中焦之分。主化水穀之精氣。以資養五髒者也。夫四時之脈。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長夏和緩。五髒之脈。肝弦。心洪。脾緩。肺澀。腎沉。如春時之肝脈微弦而長。心脈微弦而洪。脾脈微弦而緩。肺脈微弦而澀。腎脈微弦而沉。夏時之肝脈微洪而弦。心脈微洪而大。脾脈微洪而緩。肺脈微洪而澀。腎脈微洪而沉。四時五髒。皆得微和之胃氣。故為二十五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能別陽和之胃氣。則一有不和。便可知病處。能別真髒之陰脈。則知肝脈至者。期十八日死。心脈至者。九日死也。此論真髒為陰。胃氣為陽。與上下二節。論經脈之陰陽不同也。三陽在頭。
99 三陰在手。所謂一也。此複論十二經脈之陰陽也。手足三陽之脈。手走頭而頭走足。故曰三陽在頭。手足三陰之脈。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陰在手也。十二經脈雖有手足陰陽之分。然皆一以貫通。手太陰肺脈。交於手陽明大腸。大腸交足陽明胃。胃交足太陰脾。脾交手少陰心。心交手太陽小腸。小腸交足太陽膀胱。膀胱交足少陰腎。腎交手厥陰心包絡。
100 包絡交手少陽三焦。三焦交足少陽膽。膽交足厥陰肝。肝複交於手太陰肺。故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能別於陽之脈証者。知一陽二陽三陽之發病。及陽結之為病也。至於三陽搏鼓三日死。二陽俱搏十日死。忌、死忌也。言別於陽者。知所病之証。及死忌時也。別於陰之脈者。知一陰二陰三陰之發病。及肝之心。心之肺。以至於陰搏之死証。此論別手足三陰三陽之脈証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此總結上文之意。所謂陰陽者。胃脘之陽。真髒之陰。手足之三陽。手足之三陰也。言審別陰陽之脈。謹熟之於心。應之於手。無與眾相謀論也。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此審別十二經脈之陰陽也。夫髒為陰。腑為陽。
101 手足之陰陽。乃六髒六腑之經脈。故當以脈之來去動靜遲數。而分別其陰陽。凡持真脈之髒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此審別真髒胃脘之陰陽也。懸絕者。真髒脈懸而絕。無胃氣之陽和也。急者。肝死脈來。急益勁。如張弓弦也。六節藏象論。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此氣之數也。木生於地。故死於九九之數。肺主天氣。絕於六六之期。
102 水火本於先天。故死於生成之數。脾土寄於四季。故絕於四日之周。五髒死期。總合大衍之數。按王氏皆以天地生成之數論之。馬氏論天干之五行相克。其間多有不合。夫髒腑具五行之氣。各有陰陽剛柔不同。不必執一而論。是以以下陰陽相搏。亦止少陰太陽。死於天地生成之數。餘皆不合也。此節論真髒脈見之死期。與後節陰陽相搏之死期。又少有異同也。王子方曰。人秉天地之氣數而生。故應天地之氣數而死。氣數者。天地五行之數也。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此審別三陰三陽之發病也。二陽者。足陽明胃經也。夫人之精血。由胃腑水穀之所資生。脾主為胃行其精液者也。二陽病。則中焦之汁竭。無以奉心神而化赤。則血虛矣。水穀之精。脾無轉輸於五髒。則腎無所藏而精虛矣。男子無精。有不得為隱曲之事。在女子無血。則月事不得以時下矣。此病本於二陽。而發於心脾也。精血兩虛。則熱盛而生風。風熱交熾。則津液愈消竭矣。火熱爍金。而傳為喘急息肩者。死不治。蓋胃乃津液之生原。肺乃津液之化原也。按陰陽離合論。只論足之三陰三陽。此章亦先論足經。至末章曰三陰俱搏。三陽俱搏。是兼手經而言。故曰俱也。高士宗曰。不得隱曲。女子不月。病在腎也。風消肝木病也。息賁病在肺也。
103 二陽之病傳。發於五髒而死。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 。 音善 音捐。三陽者。太陽之為病也。太陽之氣主表。邪之中人。始於皮毛。邪正相搏。發為寒熱之病矣。太陽主開。病則開闔不得。邪氣從之。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筋傷則為痿。氣傷則為厥也。 、 股也。 、酸疼也。此皆太陽筋脈之為病也。太陽之氣主表。而經脈發原於下。是以始病寒熱之在上在表。而漸為癰腫痿厥頹疝之在內在下也。張兆璜曰。太陽標陽而本寒。故為寒熱之病。謂其能為寒為熱。故曰為。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太陽之經氣。生於膀胱。膀胱者。
104 主藏津液。氣化則出。太陽之氣。病熱於表。傳入於里。則水津枯索而澤竭矣。頹疝。小腹控卵腫痛。所謂膀胱疝也。
105 蓋始病標而及本。始病氣而及經與筋也。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洩。一陽者。少陽之氣病也。少陽主初生之氣。
106 病則生氣少矣。足少陽相火主氣。氣少則火壯矣。火爍金故善咳。木火之邪。賊傷中土。故善洩也。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飲食於胃。濁氣歸心。脾胃受傷而為洩。故心虛而掣痛矣。靈樞經云。脾脈微急為膈中。又曰。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此皆少陽之木邪干土。亦始病氣而後及經與腑也。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陽一陰者。陽明厥陰之為病也。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足陽明之脈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背為陽。厥陰主春陽肝木。故引背痛也。邪氣客於胃。厥逆從上下散。複出於胃。故為噫也。欠者。氣引而上也。胃是動病。善伸數欠。
107 此厥陰風木厥逆之為病也。風木為病。干及胃土。故名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二陰一陽者。少陰少陽也。少陽之氣。生於腎髒水中。經云。腎氣實則脹。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此腎氣與生陽並逆。故善脹。心腎之氣。不能相交。故心滿善氣也。善氣者。太息也。心系急則氣道約。故太息以伸出之。三焦、氣也。此一陽之氣病。
108 故引論於三焦。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陽三陰者。太陽三陰之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棄而不能如常之動作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陽氣虛。則為偏枯。陽虛而不能養筋。則為痿。脾屬四肢。故不舉也。此水腑為病。而逆乘脾土也。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鉤當作弦弦當作鉤。此論四經之脈。以應四時也。鼓、動也。一陽之氣初升。故其脈如弦之端直。以應春生之氣也。一陰之氣初升。故其脈如毛之輕柔。以應秋陰之氣也。陽氣正盛。故其脈來盛去悠。如鉤之急。以應夏熱之氣也。至者為陽。
109 陽氣伏藏。故脈雖鼓至而斷絕。以應冬藏之氣也。溜。滑也。陰陽相過。其脈則滑。長夏之時。陽氣微下。陰氣微上。
110 陰陽相過。故脈滑也。此言人有四經。以應四時之氣也。陰爭於內。陽擾於外。內為陰。外為陽。髒為陰。腑為陽。
111 承上文而言。人之經氣。陰陽相貫。外內循環。如陰不得陽氣以和之。則陰爭於內矣。陽不得陰氣以和之。則陽擾於外矣。高士宗曰。此言陰陽之氣不和。則為陽結陰結之病。若夫剛與剛。是陽傳於陽。陰傳於陰。乃陰陽相絕之死候也。
112 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此言陰和於陽。而陰液不宜外洩者也。汗者。血之液也。魄汗、肺之汗也。
113 夫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皮毛汗出。而精血仍藏於陰。如魄汗未藏。是奪汗而傷其精血矣。髒真高於肺。
114 主行榮衛陰陽。肺髒之陰液外洩。則四髒之陰。並逆而起。起則上熏於肺。而使人喘急喉鳴。蓋五髒主藏精者也。精化而為血。血化而為汗。百脈雖朝於肺。而五髒相通。移皆有次。四逆而起。則失其次序旋轉之機矣。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此言陽和於陰。而後謂之和也。夫外脈為陽。腑脈為陽。然皆本於五髒五行而生。故曰陰之所生也。陰之所生之陽脈。與所本之陰脈相和。而始名曰和。蓋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既有所出。當有所入。是故剛與剛。則陽散而陰亡矣。
115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剛與剛。是陽不與陰和矣。陽不歸陰。則陽氣破散。陽氣外散。而孤陰亦內亡矣。
116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此言柔與柔而生氣絕也。淖、和也。陰與陰和。而剛柔不和。則陰無所生之陽矣。孤陰不生。
117 則經氣乃絕。經氣已絕。不過三日四日而死也。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五髒相克而傳。
118 謂之死陰。相生而傳。謂之生陽。屬、類也。如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腎。皆謂之生陽。如心之肺。肺之肝之類。皆謂之死陰也。以陽髒相生而傳。故不過四日之偶數而死。以陰髒相克而傳。故不過三日之奇數而死也。莫子晉曰。
119 三日者。不過天地之生數。四日者。不能盡五行之數終。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之、往也。傳也。夫肝脈傳肺。肺傳大腸。大腸傳胃。胃傳脾。脾傳心。心傳小腸。小腸傳膀胱。膀胱傳腎。腎傳心包絡。
120 包絡傳三焦。三焦傳膽。膽傳肝。一髒一腑。一雌一雄。陰陽相間。循環無端。如肝之心。心之肺。肺之腎。腎之脾。
121 此皆經氣絕而死不治者也。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肺之腎。亦生陽之屬。因肺腎為牝髒。以陰傳陰。故名重陰。闢、偏闢也。以水髒而反傳所不勝之脾土。故謂之闢陰。此皆不治之死候也。結陽者。腫四肢。此言陰陽之氣不和。自結而為病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氣歸形。氣結故形腫也。此概三陽而言也。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氣結於內而不得流行。則水亦留聚而下洩矣。一陰結。便血一升。二陰並結。便血二升。三陰俱結。便血三升。此概三陰而言也。辨脈篇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名曰陽結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蓋欲審別陰陽之氣結者。當以脈之去至動靜。浮沉遲數。以分陰陽。以証之腫四肢。知三陽並結。便血三升。知三陰並結也。以証之消。知結在二陽。當以二陽之法治之。
122 証之隔。知結在三陽。當以三陽之法治之可也。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結斜者。偏結於陰陽之間也。
123 夫外為陽。內為陰。胃為陽。腎為陰。此結於形身之內。髒腑之外。胃腎空廓之間而為腫也。石水、腎水也。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此多偏於腎髒。故為多陰少陽而少腹腫也。二陽結。謂之消。二陽、陽明胃氣也。
124 消、消渴也。蓋陽明氣結。則水穀之津液不生。以致消渴而為病也。按靈樞以五髒之脈微為消癉。蓋水穀之津液不資。
125 則五髒之精氣俱微弱矣。三陽結。謂之隔。三陽、太陽也。太陽為諸陽主氣。太陽之氣。生於膀胱。從內膈而出於胸脅。從胸脅而達於膚表。陽氣結則膈氣不通。內膈之前。當胃脘賁門之處。膈氣逆。則飲食亦隔塞而不下矣。三陰結。
126 謂之水。三陰、太陰脾土也。脾為轉運之官。脾氣結。則入胃之水液不行。而為水逆矣。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一陰一陽者。厥陰少陽也。厥陰風木主氣。而得少陽之火化。風火氣結。則金氣受傷。是以喉痛而為痺也。痺者。痛也。
127 閉也。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搏者。尺脈滑利。而搏擊應手也。陽別者。與寸口之陽。似乎別出而不相貫。此當主有妊。蓋有諸內。而是以尺脈滑利如珠也。吳氏曰。此以下論脈也。陰陽虛。腸 死。陰陽、指尺寸而言。腸 、積下利也。夫榮衛氣血。皆由水穀之所資生。胃為受納之府。腸為傳導之官。陰陽兩虛。而又失其所生之本。故無望其生機矣。此言陰陽由腸胃水穀之所生也。陽加於陰。謂之汗。汗乃陰液。由陽氣之宣發。而後能充身澤毛。若動數之陽脈。加於尺部。是謂之汗。當知汗乃陽氣之加於陰液。而脈亦陽脈之加於陰部也。陰虛陽博。謂之崩。陰虛陽盛。
128 則迫血妄行。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搏俱音博三陰者。太陰也。俱搏者。脾肺二部俱搏擊應手。而無陽和之氣也。二者。偶之始。十者。陰之終。夜半者。陰盡而將一陽初生之時。太陰者。至陰也。以至陰之氣。而絕無生陽。故死於陰極之數也。董帷園曰。陰結陽結者。論陰陽之氣結也。剛與剛者。言腑脈傳腑。髒脈傳髒也。陰搏陽搏者。言十二經脈之陰陽不和也。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二陰者。少陰也。俱搏者。心腎二部俱搏擊應手也。少陰主水火陰陽之氣。天乙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十三日者。成數之終也。夕時者。日之終也。以水火之陰髒。故死於成數。而終於日終也。一陰俱搏。十日死。一陰者。厥陰也。俱搏者。肝與心主二部俱搏擊應手也。十日者。陰之終也。厥陰者。陰之盡也。以陰盡之氣。而死於陰數之終也。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陽者。太陽也。鼓、動也。
129 俱搏且鼓者。手足太陽之脈俱搏擊而且鼓動。陽極而絕無陰之和也。太陽與少陰為表裏。並主水火之氣。天乙生水。地二生火。以水火之陽腑。故死於天地之生數也。蓋天為陽。地為陰。天主生。地主成。故太陽死於生數。而少陰死於成數也。三陰三陽俱搏。心滿。腹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三陰三陽者。五行之氣也。陰陽二氣俱搏擊而不和。故盡五行之數終而死也。心滿。陽搏於上也。不得隱曲。陰搏於下也。腹居身半之中。陰陽相交者也。腹發盡者。陽盡發於上。陰盡發於下。而無陰陽中見之和也。此言上下陰陽之病。下文言寒熱陰陽之病。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三日死。二陽者。陽明也。俱搏者。手足陽明俱搏擊也。病溫者。病寒熱也。夫人之陰陽。由陽明水穀之所資生。二陽俱搏。則絕其陰陽所生之原矣。陰不得陽則病寒。陽不得陰則病熱。陰陽俱絕。不治之死証也。九乃陽之終。十乃陰之盡。不過十日者。死於陰陽之交盡也。上節言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陰陽二氣。不能一以貫通而自相搏擊。
130 其為病死也若此。此言胃脘之陽。以生養陰陽五髒。二陽俱搏則陰陽並絕。其病死也如此。故末二節。獨表出其病証焉。
131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132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髒之相使。貴賤何如。六髒藏神。六腑髒物。六髒六腑。皆謂之髒。故云十二髒也。相使者。
133 六髒六腑。相為傳使也。受清者貴。受濁者賤。五髒之中。惟足太陰獨受其濁。故曰脾胃者。倉廩之官。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上章論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陰陽相間而傳。然所本於六髒六腑。故帝複問髒腑之相使貴賤。而伯稱其詳悉焉。王子方曰。血者。神氣也。心藏神。心主脈。故十二髒腑經脈。皆以心為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位居南面。靈應萬機。故為君主之官。清靜虛靈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位高近君。猶之宰輔。主行榮衛陰陽。故治節由之。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氣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主春生之氣。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秉剛果之氣。故為中正之官。有膽量則有果斷。故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者。心主之宮城。心主包絡。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運納五穀。故為倉廩之官。五味入胃。脾為轉輸。以養五髒氣。故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居小腸之下。小腸之受盛者。賴以傳道。濟泌別汁。變化糟粕。從是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居胃之下。胃之運化者。賴以受盛。而凡物之所化者。從是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伎、多能也。巧、精巧也。腎藏志。志立則強於作用。能作用於內。則伎巧施於外矣。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決、通也。瀆、水道也。三焦下俞。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三焦主氣。氣化則水行。故為決瀆之官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為水腑。乃水液都會之處。故為州都之官。水穀入胃。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故為津液之所藏。
134 氣化則水液營運而下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十二官者。經脈相通。剛柔相應。失則災害至矣。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五髒六腑。心為之主。君主神明。則十二官各安其職。以此養生則壽。終身而不至危殆。蓋心正則身修也。以此而及於治國平天下。未有不大昌者矣。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心者。離也。離也者。明也。心為一身之主。即我之神明。心主不明。則十二官皆不安矣。心主包絡。為臣使之官。代君行令而主脈。脈者。血脈也。血者。神氣也。神明昏亂。則血脈凝泣。而使道閉塞矣。血氣者。充膚熱肉。滲皮膚。生毫毛。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血脈不通。而形乃大傷矣。故以此養生。則殃折不壽。在治天下則其宗大危。正心明德之道。豈不重可戒哉。此言心為一身之主。主明即可以養生。推而大之。可以治國平天下。如心不明。即此身亦不可保矣。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承上文而言。修身養生。以及於為天下之至道。始在於微。蓋心之變化無窮。苟正其心。在養生則壽。為天下則昌。其心不正。
135 在此身則殃。為天下則殆。當知壽夭治亂之機。在此心一念之發萌。而人莫知其原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136 閔閔之當。孰者為良。窘乎哉者。嘆其至道之難明而窘極也。消者。消息其道之微。瞿瞿、驚顧貌。視其道之要妙。而孰能知之也。閔、憂也。憂其理之切當。而孰者為良也。恍惚之數。生於毫厘。毫厘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恍惚、謂心神之萌動。生於毫厘之間。度量、長短輕重也。言毫厘之間。而有邪正明昧之分。以至於千之萬之。不可勝極也。制、正也。以毫厘之誠意。推而大之。其形乃正。言其心正而後形正也。黃帝曰。
137 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精、純粹也。光、光明也。言正心明德之道也。大聖之業者。能正心修身。以及於治國平天下也。齋戒者。誠意滌慮也。擇吉者。從善避惡也。帝乃擇吉日良兆。
138 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良善、兆吉也。靈蘭之室。心之宮也。乃擇其良善而藏之於心。以傳保者。保於無窮。流於無極。守而勿失也。按靈樞經曰。五髒六腑。心為之主。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大腸者。傳道之府。小腸者。受盛之府。膽者。中精之府。胃者。五穀之府。膀胱者。津液之府。三焦者。中瀆之府也。吳氏曰。
139 靈台蘭室。黃帝藏書之所。秘典。秘密典籍也。
140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
141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142 天以六六之節者。十干主天。六十日甲子一周而為一節。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也。人以九九制會者。人之九竅九藏。以會合生五氣三之數也。靈樞經曰。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言人亦有六六之節。以應天六六之數也。
143 按下文曰。地以九九制會。蓋人有九竅九藏。地有九州九野。以合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先言人以九九制會。而後言地以九九制會也。按此篇乃論歲運之總綱。天之十干。成六六之節以應一歲。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
144 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五營運大論云。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
145 酸生肝。是在天之六氣。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生人之五髒也。然人之五髒。地之五行。皆由天之十干所化。故曰六節髒象論也。夫人之五髒。又化生六氣。六氣者。即末章之所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是也。蓋人之五髒。應地之五行。食地之五味。人之六氣。複應天之六氣。氣亢害而無承制。則為病矣。夫先以九九制會。以應六六之節者。言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六節。而皆合乎生五氣三之數。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
146 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昭、明也。遂、因也。言六六之節。所以正天之度。蓋歲有三百六十五日。而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也。九九制會。所以紀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制、度也。天度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日行一度。一歲而一周天。月日行十三度。一月而一周天。蓋以天之度數。以紀日月之行也。氣數者。生五氣三之數也。化者。陰陽之化。在天而成六六。在地在人而成九九。皆陰陽氣化之為盛也。
147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餘氣而盈閏矣。此複申明天度。以紀日月之行也。行有分紀者。謂日月之行有分野紀度。周有道理者。謂日月之周天。有南道北道之理路也。按歷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左旋於地。一晝一夜。則其行一周而又過一度。
148 日月皆右行於天。一晝一夜。則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曰有奇也。故日一歲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以二十九日有奇。故有大月小月也。每歲朔虛五日有奇。故止三百五十四日。又氣盈五日有奇。合氣盈朔虛而閏生焉。故每歲連閏共計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也。漢律志云。日月五星。從西而循天東行。天道從東西行。一晝一夜。
149 日月隨天西轉一周。如蟻行磨上。磨轉一回。而日往東行止一度。月從西而東行十三度。故月行疾。而一月與日一會而一周天。是以每歲冬至夏至。日行有南道北道之分。每月上弦下弦。而月有南道北道之分也。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立端、豎端正之木。以正天表也。上古樹八尺之臬。度其日出入之影。以正東西。參日中之影與極星。以正南北。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餘四分度之一。推日月行度之有奇。氣盈五日之有餘。朔虛五日之有餘。推而算之。以終一歲之數。以終天道之周。而天度畢矣。帝曰。餘以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帝複以九九之數。
150 以合六六之數而為問也。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首言人之九九。以應天之六六。此言地之九九。以應天之六六也。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複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此言天以六六為節。而成一歲也。十干主天。故曰天有十日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此言地之九九。人之九九。而通乎天之六六者。皆本於陰陽。陰陽者。五行所生之三氣也。是以地之九州。人之九竅。皆通乎天氣。蓋天有此三氣。
151 地有此三氣。人有此三氣也。故其生五。其氣三。生五者。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也。氣三者。五行所生三陰三陽之氣也。承上文而言。以五行所生之三氣。而後能合六六九九之數也。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以此三氣。
152 三而三之。以成天之六氣。地之六氣。人之六氣也。天之六氣者。以冬至後得甲子。少陽王。複得甲子。陽明王。複得甲子。太陽王。複得甲子。厥陰王。複得甲子。少陰王。複得甲子。太陰王。所謂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也。地之六氣者。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複行一步。土氣治之。複行一步。金氣治之。複行一步。
153 水氣治之。複行一步。木氣治之。複行一步。君火治之。此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也。人之六氣者。髒腑三陰三陽之氣也。
154 是以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所謂亢則害。承乃制。害則敗亂。生化大病也。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再以天地人之六氣。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九九分為地之九野。人之九藏。蓋以九州配九竅。九野配九藏。故曰九野為九藏也。以地之九州。
155 通乎天氣。天之三氣。分為九野。是地以九九制會。而合天之六六也。以人之九竅。通乎天氣。天之三氣。分為九藏。
156 是人以九九制會。而合天之六六也。高士宗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附城郭者也。脹論曰。胸腹、腸胃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蓋以九野在內。九州在八方之外。九藏在內。九竅在形身之外。故曰。九野為九藏也。以九野之草生五色。普遍於九州八荒。是五色之變。不可勝視矣。五氣五味。藏於心肺腸胃。外使九竅之五色修明。音聲能彰。此五味之美。不可勝極矣。是人之九竅。與天氣相通。而九藏之又與地氣相通也。故形髒四。神髒五。
157 合為九藏以應之也。形藏者。藏有形之物也。神藏者。藏五髒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與大腸小腸膀胱也。藏五髒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蓋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津液藏於膀胱。以養五髒之神氣。故以形藏神藏。合而為九藏。以配地之九野九州也。按髒腑各六。止五髒藏神。腸胃膀胱。受盛水穀。膽乃奇恆之府。不藏有形。三焦雖主決瀆。乃無形之氣。而亦不藏有形者也。故以九藏在內。以應九野。九竅在外。以應九州。而王氏諸賢。
158 妄以頭角耳目為形藏。即三部九候論之所謂天以候頭角之氣者。候足太陽膀胱之氣也。地以候口齒之氣者。候足陽明胃腑之氣也。小腸之脈。至目銳 。卻入耳中。人以候耳目之氣者。候手太陽小腸之氣也。豈可以頭角耳目為形藏乎。張兆璜曰。若謂耳目口齒。是屬九竅而非九藏矣。帝曰。餘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三五十五日為一氣。每一氣盈二十一刻有奇。合氣盈朔虛而生閏。故曰。積氣盈閏也。此以下論五運之主歲主時。各有太過不及。故複設此問。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上帝貴道而秘密。師所以傳教者也。莫子晉曰。上帝、天帝也。天不言而四時代序。惟師能闡明而傳道之。帝曰。請遂言之。王氏曰。遂、盡也。岐伯曰。
159 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月令曰。立春節初五日。東風解凍。次五日。
160 蟄蟲始振。後五日。魚上冰。故五日謂之候。候物氣之生長變化也。三五十五日而成一氣。六氣九十日而為一時。四時合二十四氣而成一歲。以四時之氣。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複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此論五運之主歲也。甲己之歲。土運主之。乙庚之歲。金運主之。丙辛之歲。水運主之。丁壬之歲。木運主之。戊癸之歲。火運主之。以五行之相生。沿襲而各主一歲。一歲之中。所主之氣而皆治之。終期年之三百六十日。
161 五歲一周而複始也。時立氣布者。一歲之中。又分立五運所主之時。而分布五行之氣。五氣相傳而如環無端。其候環轉之氣。亦如五歲沿襲之法同也。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每歲有六氣之加臨。
162 五運之太過不及。氣有盛衰。則虛實之乘侮勝複所由起也。歲氣之盛虛。主民病之生死。故不知氣運者。不可為良工也。
163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五運之始。始於甲己化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複生土。五歲而右遷。如環無端。五行所主之歲。而各有太過不及。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164 五運之氣。五歲更立。太過之年。則勝己所勝。而侮所不勝。不及之年。則為己所不勝而勝之。己所勝而侮之。故各有所勝也。所勝之氣。不務其德。則反虛其本位。而複受其乘侮。此盛虛之變。理之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
165 無過者也。無太過不及之歲。是為平氣。故曰無過者。謂不愆常候也。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此篇乃歲運之提綱。後天元紀、五營運、六微旨、氣交變、五常政、至真要諸篇。詳論天地。有淫勝鬱複之變。生物有草木昆蟲之眚。民病有胸脅腹背之災。故曰在經有也。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
166 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髒。此言五運之所勝也。春應木。木勝土。長夏應土。土勝水。冬應水。水勝火。夏應火。火勝金。秋應金。金勝木。所謂得五行之主時而為勝也。春木合肝。夏火合心。長夏土合脾。秋金合肺。
167 冬水合腎。各以四時五行之氣。以名其藏焉。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
168 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此論歲運之氣至。有太過不及。而皆歸始於春。蓋春為氣之始也。六元正紀大論曰。運太過則其至先。運不及則其至後。此天之道。氣之常也。運非有餘。非不足。是謂正歲。其至當其時也。是以春未至而天氣溫和。此為至先。運之太過也。主歲之氣太過。則薄己所不勝之氣。而乘侮己所勝之氣也。至真要大論曰。氣至謂之至。氣分謂之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如所主歲運之氣。惟太過淫勝而不分。則民之邪僻內生。雖有良工。不能禁也。下經曰。太過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
169 是以太過之歲。如木淫不政。衝陽絕者。死不治。歲火太過。太淵絕者。死不治。故不及之氣。止云所生受病。而不致於工不能禁也。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春已至而天未溫和。是至而不至。此謂氣之不及也。主歲之運氣不及。則所勝之氣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如歲木不及。則己所勝之土氣妄行。而所生我之水氣受病矣。木火之氣虛。則己所不勝之金氣。薄而侮之也。名曰氣迫。謂主氣不及。而所勝所不勝之氣。交相逼迫也。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此複申明氣淫不分之義。所謂求其至者。求其四時之氣。應至而至之時也。謹候其春夏秋冬之時。則春時之氣。
170 可期而溫。夏時之氣。可期而熱。秋時之氣。可期而涼。冬時之氣。可期而寒。失時反候。而五行所主之時氣不分。以致邪僻內生。而工不能禁也。朱濟公曰。此節添一也字有意。帝曰。有不襲乎。襲、承襲也。木承水而王於春。火承木而王於夏。土承火而王於長夏。金承土而王於秋。水承金而王於冬。五運之氣。交相沿襲而主治也。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言蒼天之氣。四時代序。自有經常。然五運之氣。有德化政令。
171 變異災眚之不同。設有不襲。是謂反常而變易矣。變易則為民病之災眚矣。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
172 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五運相襲。氣之常也。反常則為變易矣。
173 變常之氣至。則為民病矣。如春木主時。其變為驟注。是主氣為風木。變氣為濕土。變氣為主氣之所勝。而民病則微。
174 如變為肅殺。是主氣為風木。變氣為燥金。變氣為主氣之所不勝。而民病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變易之氣至。
175 非其克我之時。為病則微。當其克我之時。為病則甚。
176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此複言地氣與天氣相合。而後化生萬物之有形也。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濃。成熟有多少。終始不同。蓋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合而化生萬物。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
177 物變已成而後定名。此皆天地之運。陰陽之化。然生化有濃薄。成熟有多少。故帝設此問焉。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所謂太虛遼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萬物咸章。故曰大神靈問。神靈、指天地陰陽而言。言大哉天地陰陽之問也。
178 陳其方。言其略也。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草者。五穀五菜。概及果木而言也。蓋天三生木。故先言草木。而及於昆蟲萬物也。草生五色者。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色為黑。其化為肅。物極而象變。不可勝視也。草生五味者。其味為酸。
179 其味為苦。其味為甘。其味為辛。其味為咸。以草生之五味。而及於五菜五穀。五果五畜之美。不可勝極也。嗜欲不同。
180 各有所通。言人之嗜欲不同。而五味各歸所喜。如苦先入心。酸先入肝。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以養五氣。
181 故各有所通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臊焦香腥腐也。在天為氣。故食人以五氣。在地為化。化生五味。故食人以五味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天位居高。而包乎地之外。故五氣從外竅而內入於心肺。心肺居上為陽也。心榮色而華於面。故使五色修明。肺主聲。故音聲能彰也。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地位居下。而處乎天之內。故五味藏於腸胃。以養五髒之氣。氣得味養。則陰陽和而相生矣。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氣和津成。而五髒之神乃自生矣。濟公曰。神氣為陽故曰生。津液為陰故曰成。帝曰。藏象何如。象者像也。論髒腑之形像。以應天地之陰陽也。岐伯曰。心者。
182 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主血。中焦受氣取汁。化赤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為生身之本。心藏神而應變萬事。故曰神之變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心主血脈。故其華在面也。在體為脈。故其充在血脈。其類火而位居尊高。故為陽中之太陽。而通於夏氣。夏主火也。濟公曰。榮為根。衛為葉。榮血為陰陽血氣所生之本。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
183 通於秋氣。肺主氣而藏魄。故為氣之本。魄之處也。肺主皮毛。故華在毛。充在皮也。藏真居高而屬陰。故為陽中之太陰。而通於秋氣。秋主肺也。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冬令之時。陽氣封閉。蟄蟲深藏。腎主冬藏。故為蟄封藏之本。蓋蟄乃生動之物。以比生陽之氣。至春一陽初生。而蟄蟲複振矣。腎為水髒。受五髒之精液而藏之。故為精之處也。發乃血之餘。血乃精之化。故其華在發。腎主骨。故其充在骨也。腎為陰髒。而有坎中之陽。故為陰中之少陰。而通於冬氣。冬主水也。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
184 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動作勞甚謂之罷。肝主筋。人之運動。皆由乎筋力。故為罷極之本。肝藏魂。故為魂之居。爪者筋之餘。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屬木。位居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酸者木之味。蒼者木之色。木旺於春。陽氣始生。故為陽中之少陽。以通於春氣。張令韶曰。罷同 。書曰。有熊罷之士不二心之臣。肝乃將軍之官。故為罷極之本。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
185 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足太陰獨受水穀之濁。為轉輸之官。腸胃主受傳水穀。三焦主決瀆水道。膀胱為水精之府。故皆為倉廩之本。脾藏榮。故為榮之居。器者。
186 生化之宇。具升降出入之氣。脾能運化糟粕。轉味而入養五髒。輸出腐穢於二陰。故名之曰器也。四白。唇之四際白肉也。口為脾竅而主肌。故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甘者土之味。黃者土之色也。脾為陰中之至陰。通於土氣。此節指脾而言。以腸胃三焦膀胱。並受傳水穀之精粗。故總為倉廩之本。受濁者為陰。故曰至陰之類。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
187 五髒六腑。共為十一髒。膽主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膽氣升。則十一髒腑之氣皆升。故取決於膽也。所謂求其至也。
188 皆歸始春。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此論髒腑之六氣。以應天地之六六也。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蓋陽氣從左而行於右。陰氣從右而行於左。故以人迎以候三陽之氣。故者。承上文而言。
189 人之髒腑。以應三陰三陽之六氣也。一盛病在少陽。少陽主春升之氣也。太陽主夏。陽明主秋。四盛以上者。言人之陰陽。惟陽太盛。名曰格陽。蓋陽主在外。陽格於外。不得三陰中見之化以和之。此三陽之太過也。寸口一盛。病在厥陰。
190 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寸口、手太陰之兩脈口。以候三陰之氣也。厥陰主乙木春生之氣。故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之氣少陰。四之氣太陰。四盛以上者。人之陰陽。惟陰太盛。名曰關陰。蓋陰氣主內。關陰於內。不得三陽中見之化以和之。此三陰之太過也。此論寸口人迎之病脈。以應四時之三陰三陽。即四時之六氣不平。而亦為三陰三陽之民病也。故六微旨大論曰。至而不至。來氣不及。未至而至。來氣有餘。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靈樞經曰。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
191 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上下相應者。脈口與人迎平等。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此言天地之陰陽。以應人之髒腑。
192 髒腑之六氣。以應天地之陰陽也。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193 俱四倍以上者。陰陽俱亢極也。贏、盈同。極、至也。蓋天有陰陽。地有陰陽。陽盛之下。陰精承之。陰盛之下。陽氣承之。陰陽承制。而交相生化者也。人生於天地氣交之中。陰陽和平。是為無病。如陰陽俱盛而不和。是不能及於天地陰陽精氣之承制。則死矣。此即六微旨之所謂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194 五髒生成篇第十
195 夫色以應天。脈以應地。天主生。地主成。此篇無問答。而直曰心之合脈。似承上編天地之陰陽。而複應乎色脈也。
196 無問答。故不曰論。
197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心主血脈。故合於脈。經云。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心之華在面。故其榮在色。其主腎也。五髒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則生化。心主火而受制於腎水。是腎乃心髒生化之主。故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肺主氣。氣主表。故合於皮。傷寒論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聲商。毛髮長。
198 毛附於皮。氣長則毛榮。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餘。故其榮在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脾主中央土。乃倉廩之官。主運化水穀之精。以生養肌肉。故合肉。脾開竅於口。故榮在唇。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腎藏精而主髓。故所合在骨。發乃精血之餘。故其榮在發。五營運大論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
199 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此天乙生水。而五髒之相生也。六微旨大論云。帝曰。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
200 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故曰心之合脈也。肺之合皮也。言五髒之相生也。其主腎也。其主心也。言五髒之相成也。朱濟公曰。先心而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腎。乃歸重於成與。曰、然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201 此五味之所傷也。此承上文而言太過之為害也。夫五行有相生相制。不可偏廢者也。如制之太過。則又有克賊之害矣。
202 是故多食咸。則水味太過而傷心。其脈凝泣而色變矣。多食苦。是火味太過而傷肺。則皮槁而毛落矣。多食辛。是金味太過而傷肝。則筋縮急而爪乾枯矣。多食酸。是木味太過而傷脾。則肉胝 而唇掀揭矣。多食甘。是土味太過而傷腎。
203 則骨痛而發落矣。五味所以養五髒者也。髒有偏勝。則所不勝之髒受傷。此又承制之不可太過也。故心欲苦。肺欲辛。
204 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味入口。藏於腸胃。以養五髒氣。故五味為五髒之所欲。無有偏勝。則津液相成。而神自生矣。五髒之氣。五味藏於腸胃。以養五髒之氣。五髒內藏五神。五氣外見五色。此以下論五髒之經氣。而見死生之色。與生於心生於肺之色。各有不同。故首提曰五髒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故者。承上文而言。五髒之氣受傷。則見五行之敗色矣。茲、蓐席也。茲草者。死草之色。青而帶白也。黃如枳實者死。黃而帶青色也。黑如 者死。 音台。煙塵也。黑而帶黃。赤如 血者死。 鋪杯切。 者。敗惡凝聚之血。色赤黑也。白如枯骨者死。死白而枯乾也。此五色之見。死也。五色乾枯。而兼有所勝之色。故死。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五色正而華彩光潤。故生。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髒所生之外榮也。此言五髒所生之榮色。見於外也。上節言五髒之氣。見五色於外。此複言藏真之榮。隱見於皮膚之間。有若縞裹者也。縞、素白也。朱、紅之深也。紅、淡白紅也。紺、青揚赤也。栝蔞實。紅黃色也。紫、赤黑之間色也。此五行之色。而俱兼紅者也。蓋氣主白而榮主紅。如以縞裹者。五髒之氣包於外也。五色之俱兼紅者。五髒之榮隱見於內也。上節言五髒之氣色。此論五髒之血色。王子方問曰。氣色有死生。血氣無死生耶。曰。外因之病。由氣而經。經而髒。內因之病。由髒而經。經而氣。內外二因。俱傷五髒之氣而後死。是以五色之見死者。五髒之氣絕也。色味當五髒。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當、承也。值也。謂色味之應五髒者。色外而味內也。故曰白當肺辛。言辛生肺而肺生白也。此複結五髒死生之色。生於五髒之氣。五髒之神氣。生於五味也。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肺合皮。心合脈。肝合筋。脾合肉。腎合骨。此言生於心生於肺之色。承五髒之合。而見於外也。諸脈者。皆屬於目。五髒六腑之精。十二經脈皆上注於目。屬於腦。後出於頂。故曰諸脈皆屬於目。此節論五髒經氣之所循行。蓋髒而經。經而氣。氣而色也。頭痛巔疾。過在足少陰巨陽。是氣而經。經而髒也。是以此節與頭痛巔疾節。照應五髒之氣節。故人臥血歸於肝節。與赤脈之至節。照應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節。諸髓者。皆屬於腦。腦為精髓之海也。諸筋者。皆屬於節。節、骨節也。筋生於骨。聯系於骨節之間。諸血者。皆屬於心。血者。神氣也。
205 中焦之汁。五髒之精。奉心神化赤而為血。故諸血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五穀入胃。淫精於脈。肺居上焦。朝百脈而輸精於皮毛。故主周身之氣也。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四肢、五髒經俞之所出也。八溪、即四肢股肱之肉。五髒元真之所通會也。此言五髒之經血總屬於心。五髒之氣總屬於肺。經氣循行於四肢八溪。注於目。會於腦。濡筋骨。利關節。朝夕循行。外內出入。如環無端者也。故善察色者。當知五髒之氣。善診脈者。當以五脈為始也。故人臥血歸於肝。此複論血隨衛氣之行於脈外也。夫血乃水穀之精。流溢於中。布散於外。專精者。行於經隧。是行於經隧者。經脈之榮血也。流溢於中者。流溢於衝任也。衝任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布散於外。滲皮膚。生毫毛。寤則隨衛行於膚表。臥則隨衛內入而歸於肝。是衝任主發原。而肝主受納。是以傷寒熱入血室。而刺肝之期門。故者。承上文而言。經脈之血。隨榮氣行於四肢之三陰三陽。晝夜環轉。衝任之血。隨衛氣而日行於陽。夜歸於陰也。肝受血而能視。肝開竅於目。故肝受血而能視。夫見色於明堂者。五髒之氣色也。五髒所生之外榮者。血色而見於目也。故曰五色之奇脈者。奇經之血色也。夫水穀入胃。津液各走其道。五髒主藏精者也。五髒之精。化赤而為血。溢於衝任。歸受於肝。開竅於目。是於五髒所生之色。外榮於目。而肝主色也。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血者。所以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此言衝任之血。亦循行於四肢。滲於指掌。而無處不到也。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金匱要略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汗出者。言衛氣之虛於外也。臥則衛歸於陰。出則血行於外。加被風吹。則血凝於皮膚而為痺矣。痺者。痺閉而不遂也。此言衛氣之留於陰也久。不能為血之外衛故也。
206 凝於脈者為泣。脈者。見於皮膚之絡脈也。衝任之血。溢於皮膚。滲於絡脈。故凝於皮膚則為痺。凝於絡脈。則泣澀而不能流行矣。凝於足者為厥。厥者。逆冷也。夫陰陽氣不相順接則為厥。下為陰。血為陰。如血凝於下。則上下陰陽。
207 不相順接而為厥矣。此言血隨衛行。而陰陽之不相和者也。諸生起躍曰。榮衛之循行。經旨似乎矛盾。久為人所疑。今夫子發明之。始知血隨衛氣之日行於陽。夜行於陰者。皮膚之血也。陰經行盡。陽經繼之。陽經行盡。陰經繼之者。十二髒腑之經榮也。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空、骨空也。骨空者。節之交三百六十五穴會。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血行於皮膚。不得反循於穴會。故為痺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此言衛氣之行於溪穀也。溪穀者。分肉之交會處也。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人有大谷十二分者。肉之大分處也。小溪三百五十四名者。肉之小分處也。分者。肉分而有紋理也。名、穴名也。蓋肉分之間而有交會。
208 交會之處而有穴名也。溪谷之數。以應一歲者。歲止三百六十日。內朔虛六日。止三百五十四日。以應小溪之數也。少十二俞者。言大谷十二分。而有十二俞穴也。氣盈五日九百四十分。朔虛五日九百四十分。共計十二日。以應十二俞也。
209 以歲之三百五十四日。合氣盈朔虛之十二日。共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以成一歲。故日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而成歲也。衛氣者。行於脈外。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此腠理分肉之間。皆衛氣之所留止。臥出而風吹之。則血凝而為痺厥矣。針石緣而去之者。言分肉之間。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也。楊君立問曰。氣穴論云。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今則三百六十六矣。曰。歲緣三百六十六日。而少有不足。故合而論之。則曰三百六十五日。今分而論之。則每歲有三百五十四日。而又有氣盈朔虛之十二日也。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診、視也。始者。言邪始在三陰三陽之氣分也。五決者。審別五髒陰陽之經氣。以決其病也。欲知其病之始在某經。先分立五髒為根本。審其邪病某經之氣。某髒之經也。夫五髒之體藏於內。而五髒之經氣行於外。故色見草茲者死。青如翠羽者生。是五髒死生之經氣。發於外而成於色也。診病之始。五決為紀者。複言邪之始病在氣。氣而經。
210 經而髒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少陰巨陽。相為表裏。陽氣生於水髒水腑之中。
211 而上出於巔頂。實者邪實。虛者正虛。是以頭痛巔疾。乃邪氣實於上。而使正氣虛於下也。蓋邪之中人。始於皮毛氣分。
212 留而不去。則轉入於經。是以過在巨陽少陰之經。而甚則入腎。蓋經絡受邪。則內幹髒腑矣。 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 同。蒙、昏冒也。招、搖也。尤、甚也。足少陽厥陰經脈。布脅肋而下循足跗。厥陰肝髒。開竅於目。少陽經脈。上出於耳。邪實於下。而經氣不能上通。是以目冥耳聾。正氣虛於上。致動視而昏冒搖掉之甚也。此始傷氣而致正虛於上。過在經而複邪實於下也。上節論邪實為病。此複論正虛為病。蓋邪之所湊。
213 其正必虛。王子方問曰。五髒之邪。只言甚則入腎入肝。何也。曰。邪入於經。則內幹髒腑。然乾髒者半死半生。故曰不必動髒。邪入於陰經。其髒氣實。則溜于腑。此章論五髒三陰三陽之經氣。故曰甚則入腎入肝。如不甚。則或留於經。或溜于腑。是以首提二髒。而不盡言之者。欲使後學之不可執一而論也。腹滿 脹。支膈 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腹者。脾胃之郛郭也。腹滿 脹。邪薄於太陰陽明之氣分。支、支絡。膈、內膈也。太陰陽明之支絡貫膈。
214 氣分之邪傳入於經。是以連及支膈 脅皆脹滿也。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手太陰主氣而主皮毛。邪傷皮毛氣分。則咳嗽而氣上逆矣。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循胃上膈。手陽明之脈。入缺盆。絡肺下膈。屬腸。邪過在經。是以胸中厥逆也。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經曰。心部於表。君火之氣。外受於邪。則心煩於內矣。太陽之氣受邪。則頭痛於上矣。手太陽之脈。循咽下膈。手少陰之脈。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病在膈中。是過在手太陽少陰之經矣。此節以審証而知五髒之病。蓋髒腑之經氣上下內外。各有部分。故曰診病之始。五決為紀。診、視也。夫脈之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髒之象。可以類推。五髒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
215 可以萬全。此以診脈察色。而知五髒之病也。小者正氣虛。大者邪氣盛。滑主血傷。澀為少氣。浮為在外在腑。沉為在裏在髒。此六者。脈之提綱。而可以指別也。五髒在內。而氣象見於外。以五行之理。可類而推之。五髒之相合於五音。
216 發而為聲。可以意識。視五色之微見。可以目內察之。能審色脈之相應。以辨病之死生。則萬全而無失矣。此與上節審証以決五脈之病。又一法也。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
217 故邪從之。赤當脈。脈合心。故曰赤脈之至也。喘、急疾也。堅、牢堅也。心脈之至。急而牢堅。主積氣於中。當時害於食。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有積於中。故害於食也。名曰心痺。積氣痺閉於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
218 因思慮而心虛。故邪氣乘虛而留於內也。經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心虛矣。此節照應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節。
219 故曰赤脈之至。白脈之至也。前論五髒之色。生於髒而見於外。此言五髒之病。成於內而見於脈也。頭痛巔疾。過在足少陰巨陽。言六淫之邪生於外也。此言五髒之病成於內也。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平脈篇曰。呼吸者。脈之頭也。蓋呼吸急則脈亦急。故以呼吸之喘急。以形容脈之急疾也。肺主氣而虛。故脈浮。病氣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脈上虛而下實也。陽氣虛。則善為驚駭矣。胸中為氣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積於上。則膻中之正氣反虛。故為虛喘也。藏真高於肺。主行榮衛陰陽。陰陽虛乘。
220 則為往來之寒熱矣。酒者。熟穀之液。其氣 悍。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則滿於胸中。醉而使內則氣上逆。故有積氣在胸中也。入房太過則傷腎。腎為本。肺為末。本傷故肺虛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脈長而彈。弦而急也。弦則為減。諸急為寒。此得之寒濕。而陽氣受傷。
221 故弦急也。心下為膈。脅下為 。內膈下連於兩 。邪在心下支 間。故脈左右彈也。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
222 足厥陰之脈。從足上 。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故病証與疝痛相同。而腰痛足冷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
223 故頭痛也。王子方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頭痛也。黃脈之至也。
224 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腹中、脾土之郛郭也。脾屬四肢。
225 土灌四末。四肢汗出當風。則風濕內乘於脾而為積氣。蓋風木之邪。內幹脾土。濕與陰土同氣相感。故留聚而為積也。
226 脾氣不能灌溉於四旁。則逆於中而為厥氣矣。名曰厥疝者。氣逆而痛也。夫男女氣血相同。受病亦屬同法。故於中央土髒。而曰女子同法者。欲類推於四髒也。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227 尺以候腎。黑脈之至。上堅而大者。腎髒有積。而腎脈堅大也。上堅者。堅大在上而不沉也。與陰者。小腹而兼於前陰也。清水、冷水也。腎髒寒水主氣。亦同氣相感也。經云。積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陰既虛矣。則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生積。清濕襲陰之虛。病起於下而成積。夫風雨。天之邪也。清濕。
228 地之邪也。言五髒之積。由天生而地成也。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229 奇脈、奇經衝任之脈色也。衝任為經血之海。五髒之血。皆歸於肝。故外榮於目也。面主氣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而俱見面黃者。五髒之陰。而俱得胃脘之陽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經云。人無胃氣者死。面無黃色。無胃土之陽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藏邪乘陽。純陰無陽。故皆死也。夫生於心。如心縞裹朱者。論五髒之生色也。察於目者。論五髒病成之色也。
230 五髒別論篇第十一
231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髒。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方士、修煉方術之士。道、理也。凡藏物者。皆可名髒名腑。故皆自以為是也。按以上十篇。首四篇論精神氣血。後六篇論髒腑陰陽。是以此篇申明藏精氣者名髒。傳化物者為腑。然又有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亦所以藏精神氣血者也。修養之士。欲積精全神。通玄牝。養胎息。結靈孕者。不可不知也。腦名泥丸宮。為上丹田。骨藏髓。脈藏血。諸髓血脈。皆會於腦。故腦為精髓之海。舌下為華池。有廉泉玉英二竅。通於膽液。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常存。女子、玄母也。胞者。養胎息。結靈胎者也。胎息經曰。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結精育胞化生身。
232 留胎止精可長生。故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更當藏密而不可虛瀉者也。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地主閉藏而上升。天主化施而下降。言人之髒腑形骸。應象天地陰陽之氣。此六者。與傳化之府不同。故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髒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233 夫髒為陰。地為陰。地之濁氣升於天。天受之而複降於下。故名曰傳化之府。天主化施也。魄門亦為五髒使。水穀不得久藏。魄門、肛門也。上合於肺。故名魄門。五髒之濁。從此而出。故亦為五髒之下使。腸胃之腐穢。從此而瀉出。
234 故曰水穀不得久藏。所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王氏曰。精氣為滿。水穀為實。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水穀充實於內。而不得久留。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此複申明實而不滿之義。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此總結上文兩節之義。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氣口。手太陰之兩脈口。五髒之氣。皆變見於氣口。故為五髒主。此論水穀入胃。以養五髒。五髒之精氣。複榮於脈。而見於氣口也。蓋水穀之清者。榮於五髒。水穀之濁者。出於六腑。清中之清者。榮於經脈。清中之濁者。複傳化於腸胃膀胱。此節論飲食於胃。有氣味清濁上下出入之分。當知奇恆之府。亦受清中之清者也。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水穀入胃。由足太陰脾髒轉輸。以灌溉四髒。然水入於胃。又由手太陰肺藏之通調四布。穀入於胃。淫精於脈。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髒腑。是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曰氣口亦太陰也。言足太陰轉輸水穀之精。而手太陰亦為胃以養五髒氣。是以五髒之氣。皆見於氣口也。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心肺居上為陽。肺乃心之蓋而主氣。開竅於鼻。故引髒象論。而言味歸陰而氣歸陽也。道書云。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凡治病。必察其下。下、謂腸胃水穀之所出也。按玉機論曰。五實死。五虛死。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實。洩利前後。飲食不入。此為虛。漿粥入胃。洩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又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是以凡病必察其下二便也。適其脈。調適其太陰氣口之脈。以決髒腑之氣。觀其志意。與其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故當觀其志意。與其所受之病焉。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拘於鬼神者。欲其祝由而愈病也。然祝由之道。移精變氣。以我之神而通神明。若惟拘於鬼神之事。不可與言至德矣。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用針石者。有至巧之妙道。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不能藏此精神以通鬼神。當以針石治其外。湯藥治其內矣。若惡於針石。
235 不許治以湯藥。治之亦無功矣。按以上七篇。論陰陽髒腑。而髒腑陰陽之病。必須審証辨脈。治以針石醪醴。是以下編論五方有五治之法。病在外者。治以針石。病在內者。治以醪醴湯液。即欲祝由愈病。亦須移精變氣。而後能通於神明。
236 故此篇末結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乃承上起下之文也。
237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238 治病之法。各有異同。五方之民。居處衣食。受病治療。各有所宜。
239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不同。謂針石灸 。毒藥導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240 夫九州八方。皆通於天氣。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時。地有生長化收藏之五氣。而人亦應之。是以東方主春生之令。而人氣亦發生於外。故宜針石以治其外。南方主夏長之令。而人氣更發越於外。故宜微針以治其皮毛。西方主秋收之令。人氣亦收藏於內。故宜毒藥以治其內。北方主冬藏之令。而人之陽氣亦沉潛於下。故宜艾 以起陽氣於至陰。中央濕土主生化之令。而人氣亦守於中。故宜導引按蹺。使灌通於四末。此地勢有生長收藏之不同。而治法是亦有別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域、區界也。宇內也。言天地始生之氣。由東方之九野。以及於宇內之九州也。金西銘曰。首言地勢使然。繼言天地之所始生。地氣通於天也。魚鹽之地。海濱旁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此言五方之生物。所以養生。如偏於嗜食。皆能致病也。地不滿東南。故多旁水。海濱之地。利於魚鹽。旁水。故民多食魚。近海。故嗜咸。得魚鹽之利。故居安食美也。魚性屬火。
241 故使人熱中。心主血脈。故咸勝血也。嗜咸。故色黑。血弱。致肉理空疏也。五髒生成篇曰。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
242 靈樞經曰。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又曰。血泣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也。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砭悲廉切葉邊砭石、石針也。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針。即此類也。東方之地。人氣發生於外。故其治諸病。宜於砭石也。夫春生之氣。從東方而普及於宇內。故砭石之法。
243 亦從東方而來。以施及於九州也。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地之剛在西方。故多金玉砂石。
244 天地降收之氣。從西北而及於東南。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實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根據山陵而居。故多風。金氣堅肅。故水土剛強。不衣、不事服飾也。
245 褐、毛布也。薦茵褥也。華、濃濃也。謂酥酪膏肉之類。飲食華濃。故人多脂而肥。水土剛強。膚腠肥濃。是以外邪不能傷其形。惟飲食七情之病生於內也。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毒藥、有毒之藥也。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蓋上古以神農之上品無毒者。謂可久服長生。而中品下品有毒之藥。以治病攻疾也。邪不外入。病從內生。故宜毒藥治其內。天地秋收之氣。從西以及於九州。故毒藥治病之法。亦從西方來也。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西北方、陰也。是以閉藏之氣。惟北更甚。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地高陵居。西北之勢也。風寒冰冽。陰氣勝也。野處乳食。北人之性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艾 。故艾 者。亦從北方來。夫秋收之氣收於內。冬藏之氣。直閉藏於至陰之下。是以中土虛寒。而胸腹之間。
246 生脹滿之病矣。艾名冰台。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夫陽生於陰。火生於水。艾能得水中之真陽者也。北方陰寒獨盛。陽氣閉藏。用艾 灸之。能通接元陽於至陰之下。是以灸 之法。亦從北方而來也。夫人與天地參也。天有寒暑之往來。人有陰陽之出入。經曰。陷下則灸之。即四方之民。陽氣陷藏。亦宜艾 。故曰。艾 之法。亦從北方來。董帷園曰。故凡虛寒脹滿之病。治宜溫補。啟發元陽。不可誤用寒涼克伐之劑。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南方主夏長之氣。是以為陽熱所盛之處。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地陷東南。故其地下而水土弱。低下則濕。故霧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 、腐也。如豉 醯醢之類。物之腐者也。致、密也。酸味收斂。故肉理致密。酸乃木味。故外見赤色。多霧露濕氣。故其病攣痺也。金西銘曰。五方之民。舉東方之嗜咸者。則見本色之黑。南方之嗜酸者。則見所生之赤。蓋色生於味也。夫氣為陽。味為陰。東方主春生之氣。而民嗜藏下之咸。南方主浮長之氣。而民嗜收斂之酸。有若陽鹿之嗜陰龜。潛龍之嗜飛燕。皆出於天性之自然也。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南方之氣。浮長於外。故宜微針以刺其皮。夫針有九式。微針者。其鋒微細。淺刺之針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中央、土之位也。地平、土之體也。濕者、土之氣也。
247 化生萬物。土之德也。位居中央。而氣溉四方。是以所生萬物之廣眾也。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四方輻輳。萬物會聚。故民食紛雜。化養於中。故不勞其四體。四肢為諸陽之本。痿痺者。手足之氣逆。而痿弱不用也。平脈篇曰。陽脈不足。陰脈乘之。則灑淅惡寒。陰脈不足。陽往乘之。則發熱。寒熱者。手足三陰三陽之脈病也。蓋言中土之民。不勞其四體。而氣血不能灌溉於四旁。是以多痿厥寒熱之病矣。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導引者。擎手而引欠也。按蹺者。喬足以按摩也。蓋中央之化氣。不能充達於四旁。故宜導按其四肢。以引血氣之流通也。夫中央之化氣。由中而及於四方。故導引按蹺之法。亦從中而四出也。莫子晉曰。由東南而及於西北。由西北而及於東南。故曰來。由中央而及於四方。故曰出。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夫天有四時之氣。地有五方之宜。
248 民有居處衣食之殊。治有針灸藥餌之異。故聖人或隨天之氣。或合地之宜。或隨人之病。或用針灸毒藥。或以導引按摩。
249 雜合以治。各得其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所謂病同而異治者。如癰瘍之熱毒盛於外者。治宜針砭。毒未盡出者。治以毒藥。陰毒之內陷者。又宜於艾 也。又如濕邪之在四肢而病痿厥者。宜於針砭。
250 氣血之不能疏通者。宜按蹺導引。所以治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者。知病之因於天時。或因於地氣。或因於人之嗜欲。
251 得病之因情也。或因五方之民。而治以五方之法。或因人氣之生長收藏。而宜於針砭艾 。或宜於毒藥按蹺。是知治之大體。而又不必膠執於東方之治宜砭石。西方之治宜毒藥也。是以聖人雜合以治。而皆得其所宜。再按上古之民。動作以避寒。則陽氣不致陷藏。而無脹滿之病矣。陰居以避暑。則元氣不致外弛。而無攣痺之証矣。形勞而不倦。則氣血得以流通。而無痿厥寒熱之疾矣。是以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此修養吾身中之精氣。而能勝天地之陰陽者也。
252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253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254 移精變氣者。移益其精。傳變其氣也。對神之辭曰祝。由、從也。言通祝於神明。病從而可愈已。按此篇帝曰移精變氣。伯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言能養其精氣神者。可祝由而愈病。湯藥針石。亦能治之。如精神散失。雖有靈丹。無能為已。故有愈有不愈也。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
255 此恬 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伯言往古之人。精神完固。故可祝由而已。蓋以神而後可通神明也。居禽獸之間。不懼於物也。寒暑得宜。四時之氣調矣。無眷慕之累。精得其養矣。
256 無伸官之形。不勞其神矣。居恬 之世。志意自適矣。邪不入五髒骨髓。是以毒藥不能治其內。不外傷空竅肌膚。是以針石不能治其外也。故可移精變氣。以通神明。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精氣充足。可通神明。則陰陽和而神氣通暢。又何患邪賊之為害乎。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
257 虛邪朝夕。內至五髒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帝曰。善。數音朔心志憂慮則傷神。苦形煩勞則傷精。逆其四時則傷氣。賊風、賊害之風。虛邪、虛鄉不正之邪也。精神內虛。故小病必甚。無正氣以勝邪。故大病必死也。餘欲臨病患。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嫌疑者。不能決其死生也。要、要道也。色以應日。脈以應月。言色脈之要道。如日月之光明。顯而易識也。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色脈之道。上帝之所秘藏。非其人弗教。非其真弗授。先師、僦貸季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八風者。天有八風。在人則有五經之風。謂調理五脈之邪也。六合、天地四方也。言上古之師。經理色脈而通神明。總不外乎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之常理也。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者氣之華。脈乃精之液。變化相移者。移精變氣也。觀其移精變氣。以通神明之妙。
258 欲知其要道。則色脈是矣。蓋言理色脈而通神明。則知精氣之盛衰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日月者。天地陰陽之精也。夫色為陽。脈為陰。常求其色脈之要。總不外乎陰陽。故知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則其要在是矣。上節言色脈之道。合於五行四時。八風六合。而其要又總歸於陰陽。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
259 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此複言陰陽色脈之相合也。色之變化五色。以應四時之脈。
260 色生於脈也。能貴重色脈。以合於神明。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是謂聖王。聖王者。上古之聖。能修其養生之道。
261 而亦歸於真人。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痺之病。此言中古之人。不能移精變氣。以通神明。
262 而治以湯藥。亦有法也。病至而治之。言不能如恬 虛無之世。雖有賊邪。不能為害。設有病至。而即以湯藥治之。八風者。八方之風。觸五髒邪氣發病。五痺者。五髒之痺也。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痺。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痺。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為肺痺。以冬壬癸傷於風者。為腎痺。以至陰戊己遇此者為脾痺。人之五髒。應地之五行。天之十干。化生五行。是以湯液十日。十干已周。而五痺可去矣。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 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263 音該。此言病有標本。而草有本末也。蘇、莖也。 、根也。草蘇之枝。莖之旁枝也。草 之枝。根之旁根也。蓋以蘇 為本。而旁枝為末也。五痺者。五髒之痺也。五髒有經俞之外榮。有筋脈皮毛骨肉之外合。是五髒為本。而經俞筋骨為標也。草生五味。以養五髒氣。是以五髒有病。則以蘇 治之。如邪在經脈之外合者。則以草蘇草 之枝治之。
264 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標也。心肺居上為陽。而治以草蘇。是本乎上者親上也。肝腎居下為陰。而治以草 。是本乎下者親下也。以草之本末為助。而病之標本以得。又何有邪氣之不服者。此中古用藥之有法也。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
265 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不本四時。治不法五方五氣也。不知日月。不識陰陽色脈也。不審逆從。不別標本順逆也。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複起。上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今世之治病。已成而後治之。是猶渴而穿井。不亦晚矣。而粗工凶凶。又妄攻之。是故之邪病未去。而妄攻之新病複起。此今世之工。不審色脈精氣之盛虛。而為治亦不知標本之法也。帝曰。願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色脈者。陰陽之道也。臨病患。觀色脈。知死生而無嫌疑。治之大法。盡於是矣。此複結前節之義。逆從到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逆從到行者。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也。標本不得者。不知病之標本。而以本末為助也。言暮世之人。既不能順時調養。又不能治卻其邪。是必神亡而形失矣。夫心藏神。而為一身之主。
266 主明則十二官皆安。以為天下則大昌。神亡則失國矣。上古天真論曰。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道書曰。神行則氣行。神住即氣住。知神氣可以長生。故此篇獨歸重於神焉。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去其故染之病。就其新變化之精神。
267 乃得真人之道。而亦可歸於真人。此言今世之人。能修養其精氣。將從上古。協議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帝曰。
268 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餘之所知也。帝只知要道。不離於色脈。岐伯曰。治之極於一。伯因帝知其要在色脈。故複曰。治之要道。原於至極。總歸一而已矣。一者。神也。得其神。則色脈精氣皆得矣。帝曰。何謂一。
269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因其情意而得之也。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數音朔。閉戶塞牖。無外其志也。神舍於心。心性之動處是謂情。志意者。所以御精神。
270 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是以無外其志。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則得其神之存亡矣。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首篇論上古真人。呼吸精氣。獨立守神。此篇言往古之人。能移精變氣。以通神明。命曰聖王。當世之人。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271 是精神完固。皆可歸於真人。如神氣散失。雖有良工。無能為已。臨病之士。可不察其色脈神氣。而徒以針石湯液為事乎。
272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273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此承上章而複問也。五穀、黍稷稻麥菽。五行之穀。以養五髒者也。醪醴、甘旨之酒。熟穀之液也。帝以五穀為問。是五穀皆可為湯液醪醴。以養五髒。而伯答以中央之稻米稻薪。蓋謂中谷之液。
274 可以灌養四髒故也。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
275 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夫天地有四時之陰陽。五方之異域。稻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氣。具天地陰陽之和者也。為中央之土穀。得五方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以養五髒。天地之政令。春生秋殺。稻薪至秋而刈。故伐取得時。金曰堅成。故能至堅也。炊以稻薪者。取丙辛化水之義。以化生五髒之津。上章云。移精變氣以通神明。論神氣生於先天之精也。此章複論精氣。又藉後天水穀之所資生。蓋五穀之液。以養五氣。氣和津成。神乃自生。是以上古之人。能完其天真者。雖有湯液醪醴。為而勿服。以其神全故也。中古之時。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以稻米之液。能生養精氣神也。今世之人。止知毒藥攻內。針石治外。不知精氣壞弛。其功不立者。以神去故也。是以上章曰移精變氣。得神者昌。此章曰故精自生。巨氣乃平。凡治病心先求其本也。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
276 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伯言上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
277 恐為邪氣所傷。故以為備耳。然上古之人。多能完其天真。雖有賊邪。勿之能害。故雖為而勿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天真論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角。所以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言中古之人。道德雖衰。而不致於精神壞弛。故服之萬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不能必其邪已而獲萬全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 石針艾治其外也。齊、疾也。 、銳也。針有九式。一曰 針。言當今之世。止知攻疾。而不知調養其正氣也。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經曰。針石之道。在皮肉筋脈骨。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弊、止也。形弊者在皮肉筋骨。刺已止矣。血盡者在血脈。亦已盡其疏通矣。而不能奏功者。用針之工。神不使也。靈樞經曰。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此申明工不守神也。經曰。神在秋毫。屬意病者。神屬勿去。知病存亡。又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靜意治義。觀適之義。淺深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今粗環知針石之道。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也。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複收。何者。嗜欲無窮。
278 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此論病者之精神壞弛。而病不能愈也。夫氣生於精。精陽之氣。化水穀之精微。而後生此榮衛。精壞神去。故榮衛不可複收。此論榮衛之生於精氣也。或者嗜欲無窮。則壞其精矣。憂患不止。則傷其氣矣。精氣壞弛則榮血凝泣。而衛氣除去矣。故神去之而病不愈。此言神由榮衛精氣之所生也。
279 生於精氣者。先天所生之神也。神生於榮衛者。後天穀液之所生也。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
280 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
281 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此節論湯液治病之當有法也。夫察色聽聲。問其情。從其意。此良工得其法矣。如湯液不得其法。而病亦不愈。故詳設此問焉。帝曰。病之始生。極微極細。必先留結於皮膚。如十日不已。良工皆稱曰病已成。名曰逆。雖針石不能治。而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審証之法。守其數。問其情。親戚兄弟。或遠或近。系之病者。可謂從其意。得其情矣。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可謂察其色。知其聲矣。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治而使病成乎。伯言病為本。工為標。蓋以工之治法為標也。言不得草蘇草 。本末為助之法治之。是以邪氣之不服也。上節論針石治病。重在得神。此節論湯液治病。
282 貴在得法。下節論湯液治病。重在調複精氣。此三者。良工之不可缺一者也。夫審証辨脈。得病之情。固良工之首務。
283 而治病之湯液。又不可不得其法也。金西銘曰。此之謂也句。乃引標本已得。邪氣乃服而言也。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髒陽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此節論氣生於精。精由氣化。欲治病者。當究其原。原本既清。則生機自盛。精生氣平。邪氣自服。不可徒以攻疾為首務也。夫陽氣主於皮毛。不從毫毛而生。五髒陽已竭者。不因外邪傷於表陽。而五髒之元真已竭於內也。肺主氣而外主皮毛。氣化則水津四布。而下輸膀胱。氣耗於外。不能布化水液。是以津液充溢於郛郭。而肺藏之陰魄孤精。獨居於內也。水液充於皮膚則身體腫脹。而不可與衣相保。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於外。是以四極腫急。
284 喘而動中。是氣逆於內。而形腫施於外。為治之法奈何。岐伯曰。平治以權衡。去菀陳 。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
285 以複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髒。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帝曰。善。
286 此謂腐穢去而形複。形複而氣布。氣化而水行。水行而精生。精生而氣平。所謂形歸氣。氣歸精也。平權衡者。平治其脈。即繆刺也。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而後行氣於髒腑。故先平治其權衡。權衡已平。則氣血和而水津散矣。積者謂之菀。久者謂之陳。腐者為之 。夫脾主為胃行其津液。灌於四髒。行於四肢。充於肌肉。脾家實。則不能行其津液而下輸膀胱。是以腐穢當去。而後形複也。微動四肢。運脾氣也。溫衣。暖肺氣也。繆刺、調氣血也。肌肉血脈和調。則腫滿消而複其舊日之形矣。鬼門、毛孔也。開鬼門。發表汗也。潔淨府。瀉膀胱也。鬼門開。則肺竅通而水津布。所謂外竅開則里竅通。上竅通則下竅洩矣。膀胱者。津液之所藏。都府潔淨。則精以時複矣。巨陽為諸陽主氣。
287 而生於膀胱。精已複則氣自生。而五髒之陽和已布矣。夫腸胃膀胱。受五髒濁氣。名傳化之府。陳 去。都府潔。則五髒之濁。得以疏滌矣。夫水穀入胃。津液各走其道。五髒疏滌。故精自生而形自盛矣。精主骨。氣主肉。精氣足則骨肉相保。而巨氣乃平。巨氣者。太陽主氣也。夫膀胱精複。而五髒布陽者。太陽為諸陽主氣也。五髒精生。而巨氣乃平者。
288 州都之精。五髒之所生也。此章言上古之聖。能完其先天之真。中古以來。當養其後天之氣。故曰。必以稻米。炊以稻薪。蓋後天之精氣。由中胃水穀之所生也。高士宗曰。腹者。腸胃之郛郭。足太陰脾土之所主也。津液充郭者。脹滿於腹也。形不可與衣相保。四急極而動中者。腫脹於皮膚四肢也。是以去菀陳 。消其腹滿也。開鬼門。潔淨府者。行洩皮膚之水也。先治其權衡者。脾土之運輸。必由肺氣之通調也。金西銘曰。四肢者。井滎經輸之所出入。十二經脈。交相貫通。胸中為氣之海。宗氣積於胸中。出喉嚨以司呼吸。同榮氣行於十二經脈之中。氣行則脈行。氣拒於內。則脈泣於外矣。外內氣血。交相拒逆。是以四肢脹急。而喘動於中矣。此節為治脹滿水腫之要法。王子方曰。當知上古之法。
289 又非止於針石治外湯藥治內而已。
URN: ctp:ws21196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