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 檢索 "ctext:474358"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紹興
Total 6

卷3 經部·易類三

1
鄭剛中撰。剛中亨仲金華人。紹興二年進士及第。官至禮部侍郎,出為川陝宣撫副使,謫居桂陽軍。又責授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再徙封州。卒後追復原官,謚忠愍。事跡具《宋史》本傳。王應麟困學紀聞》稱鄭剛中有《周禮解義》。考王與之周禮訂義》首列諸家姓氏,有三山鄭鍔剛中,淳熙中進《周禮全解》。蓋別自一人,字與剛中名偶同,或混而一之,非也。剛中所著《易解》十五卷,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者,卷目並合。
1
吳沆撰。德遠,臨川人。紹興十六年,與其弟澥詣行在獻書。澥所獻曰《宇內辨》,曰《歷代疆域志》。沆所獻曰《易璇璣》,曰《三墳訓義》。澥書皆不傳,沆《三墳訓義》為太學博士王之望所駁,亦不傳。惟此書僅存。凡為論二十有七:曰《法天》,曰《通六子》,曰《貴中》,曰《初上定位》,曰《六九定名》,曰《天地變卦》,曰《論變有四》,曰《有象》,曰《求彖》,曰《明位》,曰《明君道》,曰《明君子》,曰《論養》,曰《論刑》,曰《論伐》,曰《辨聖》,曰《辨內外》,曰《辨吉凶》,曰《通卦》,曰《通象》,曰《通爻》,曰《通辭辭》,曰《通証》,曰《釋卦》,曰《釋系》,曰《存互體》,曰《廣演》。每九篇為一卷。《自序》謂「上卷明天理之自然,中卷講人事之修,下卷備注疏之失。」其大旨主於觀《彖》,因《彖》而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其曰「璇璣」者,取王弼《易略例明彖篇》「處璇璣以觀大運」語也。
1
林栗撰。黃中,福清人。紹興十二年進士。官至兵部侍郎。與朱子論《易》及西銘不合,遂上疏論朱子。時太常博士葉適、侍御史胡晉臣皆助朱子劾慄,因罷知泉州,又移明州。卒謚簡肅。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淳熙十二年四月嘗進於朝,首列《進書表》、《貼黃敕諭》各一道,慄《自序》一篇。《貼黃》稱本名《周易爻象序雜指解》,後以未能該舉《彖》、《象》、《繫辭》、《文言》、《說卦》,乃改今名。王應麟《玉海》稱其書經傳三十二卷,《繫辭》上下二卷,《文言》、《說卦》、《序》、《雜》本文共一卷,《河圖》、《洛書》、《八卦九疇大衍總會圖》、《六十四卦立成圖》、《大衍揲蓍解》共一卷,與今本合。當時與朱子所爭者,今不可考。《朱子語類》中惟載《論繫辭》一條,謂慄以太極生兩儀,包四象,四象包八卦,與聖人所謂生者意思不同。其餘則無所排斥。朱彞尊經義考》引董真卿之言,謂其「說每卦必兼互體約象覆卦為太泥。時楊敬仲有《易論》,黃中有《易解》。或曰黃中文字可毀,朱子曰:『卻是楊敬仲文字可毀。』」是朱子並不欲廢其書。考陳振孫書錄解題》曰:「其與朱侍講有違言,以論《易》不合。今以事理推之,於時朱子負盛名,駸駸向用,而慄之登第在朱子前七年,既以前輩自居。又朱子方除兵部郎中,而慄為兵部侍郎,正其所屬。辭色相軋,兩不肯下,遂互激而成訐奏。」蓋其釁始於論《易》,而其故不全由於論《易》,故振孫云然。後人以朱子之故,遂廢慄書,似非朱子意矣。《經義考》又曰:「福清林黃中、金華唐與政皆博通經學,而一糾朱子,一為朱子所糾。其所著《經說》,學者遂置而不問。與政之書無復存者。黃中雖有《易解》,而流傳未廣,恐終泯沒。然當黃中既沒,勉齋黃氏為文祭之。其略曰:『嗟哉我公,受天勁氣,為時直臣,玩羲經之爻象,究筆削於獲麟。至其立朝正色,苟咈吾意,雖當世大儒,或見排斥。苟異吾趣,雖前賢篤論,亦不樂於因循。規公之過,而公之近仁者,抑可見矣。論者固不以一眚而掩其大醇也。』勉齋為文公高弟,而好惡之公,推許之至若是。然則黃中之《易》,其可不傳鈔乎?」持論頗為平允。昔劉安世與伊川程子各為一代偉人,其《元城語錄》、《盡言集》亦不以嘗劾程子而竟廢。耿南仲媚敵誤國,易祓依附權奸,其所撰《易解》,今亦並行。慄雖不得比安世,視南仲與祓則有間矣,故仍錄其書而並存彞尊之論焉。
1
程大昌撰。大昌泰之休寧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歷官權吏部尚書,出知泉州建寧府,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卒謚文簡。事跡具《案史》本傳。大昌學術湛深,於諸經皆有論說。以《易》義自漢以來糾紛尤甚,因作是書以貫通之。
1
李衡撰。彥平,江都人。乾道中官秘閣修撰,尋除御史改起居郎。事蹟具《宋史》本傳。先是,熙寧間蜀人房審權,病談《易》諸家,或泥陰陽,或拘象數,乃斥去雜學異說,摘取專明人事者百家,上起鄭玄,下迄王安石,編為一集,仍以孔穎達《正義》冠之。其有異同疑似,則各加評議,附之篇末,名曰《周易義海》,共一百卷。衡因其義意重複,文辭冗瑣,刪削厘定,以為此書,故名曰《撮要》。其程子蘇軾朱震三家之說,則原本未收,衡所續入。第十二卷《雜論》,亦衡所補綴。故婺州教授周汝能、樓鍔《跋》,稱「卷計以百,今十有一」,蓋專指所刪房本也。《書錄解題》作十卷,又傳寫之誤矣。是書成於紹興三十年,至乾道六年,衡以御史守婺州,始鋟於木。自唐以來,唯李鼎祚周易集解》合漢後三十五家之說,略稱該備,繼之者審權《義海》而已。然考《宋史藝文志》,但有衡書,而無審權書。陳振孫書錄解題》亦惟載殘本四卷。豈卷帙重大,當時即已散佚,抑衡書出而審權書遂廢歟?然則採擷精華,使古書不沒於後世,衡亦可謂有功矣。
1
王宗傳撰。宗傳景孟,寧德人。淳熙八年進士。官韶州教授。董真卿以為臨安人。朱彞尊經義考》謂是書前有寧德林焞《序》,稱與宗傳生同方,學同學,同及辛丑第,則云臨安人者誤矣。宗傳之說,大概祧梁、孟而宗王弼,故其書惟憑心悟,力斥象數之弊,至譬於誤注《本草》之殺人。焞《序》述宗傳之論,有「性本無說,聖人本無言」之語,不免涉於異學,與楊簡《慈湖易傳》宗旨相同。蓋弼《易》祖尚玄虛以闡發義理,漢學至是而始變。宋儒掃除古法,實從是萌芽。然胡、程祖其義理,而歸諸人事,故似淺近而醇實。宗傳及簡祖其玄虛,而索諸性天,故似高深而幻窅。考沈作喆作《寓簡》,第一卷多談《易》理,大抵以佛氏為宗。作喆為紹興五年進士,其作《寓簡》在淳熙元年,正與宗傳同時。然則以禪言《易》,起於南宋之初。特作喆無成書,宗傳及簡則各有成編,顯闡別徑耳。《春秋》之書事,《檀弓》之記禮,必謹其變之所始,錄存是編,俾學者知明萬歷以後,動以心學說《易》,流別於此二人。亦說《周禮》者存俞庭椿、邱葵意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