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帝王部 藉田
2
古之帝王躬耕帝藉,以供宗廟之粢盛,所以敦孝致恭,懋力務本,且以訓化天下,使民厚生而勤業也。繇是修先農之祀,示有所宗,謹神倉之藏,罔敢不飭。稽述古訓,克己以躬,率正萬邦,馴致於富庶,列辟遵行,斯為令典。其或禮有廢墜,先儒載其規諫。事從振舉,舊史著其《嘉頌》。而況六府允治所寶,惟纖拿褚煲,蕩笫略諗,┥現化下,如偃草之易。令出惟行,比流水之順。故稽古憂勤之后,未嘗不垂意于此,然後能致治興化者也。若乃前修議論之深切,歷代禮文之損益,皆周旋論次,俾有條而不紊焉。
3
周成王藉田而祈獻髟剴現詩《周禮》曰:「師氏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供粢盛」。
4
宣王即位,不藉千畝藉,借也,借民力以為之。天子藉千畝,諸侯百畝。自厲王之流,藉田禮廢位,不複古也。虢文公諫曰:「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器實曰粢,在器曰盛,民蕃庶於是乎生事之供給,於是乎在,和協輯睦,於是乎興,財用蕃殖,於是乎始。敦純固於是乎成敦厚大。是故稷為大官民之大事在農,故稷之職為大官。古者,太史順土音脈,視也,陽癉憤,會土氣震發癉,厚憤積盈,滿震動發起也,農祥晨正農祥,房星也。晨正,謂立春之日晨中於午也。農事攸關,故曰農祥也日月底于天廟底,至也。天廟,營室也。孟春之月,日月皆在營室,土乃脈發脈理。《農書》曰:「土冒橛,陳根可拔,耕者急發」。。先時九日先立春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二月,朔日也。《詩》云「二月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夏瞬恢常,ㄕ鴝渝變。眚災也,言陽氣俱升,土膏欲動,變寫其氣。不然,則脈滿氣結,更為災病,夏瞬恢騁,病#┰唬壕嘟,窬湃脹,療渚愣距去,王其祗祓,監農不易祗,敬也。祓,齊戒也。祓,除也。不易不易物生之宜,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百吏,官庶民、甸,師氏所掌之民也。主耕耨王藉田者,司空除壇于藉司空,掌地,命農大夫咸戒農用,時五日先,耕時也,瞽告有協風瞽,樂太師知風聲者。協,和也,風氣和,氣候至也。立春日融風,王即齊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齊三日御治,王乃淳濯饗醴淳沃,濯溉。饗,飲也。謂王沐浴飲醴及期,鬱人薦鬯,(鬱鬱金香草,宜以和鬯酒也,犧人薦醴犧人,司樽掌供酒醴,王蜊索硝紡耍蜆嘁病9噗艘酒,皆所以自香也。)百吏、庶民畢從。及藉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藉禮膳夫上士,掌飲食膳羞。農正,田大夫也,主敷藉禮而祭其神,為農祈也,九稷監之監,察,太史贊王贊王敬從之。王耕一齜ⅲㄒ,稽齜⒏之齜⒁,病M蹺揆,鉅砸獲旮也,班三之班,三次也。三之下各三其上也。王一齬,三卿九,大夫二十七,庶人終于千畝終盡耕之。是日也,瞽帥音官以省風土也音官樂官:風土以音律省土風,風氣和則土氣養。廩于藉東,南鍾而藏之廩,御廩一,名神倉,東南生長之處聚也,謂為廩以藏王所藉田,以奉粢盛也,而時布之于農布賦。稷則遍戒百姓,紀農協功曰:陽分布,震雷出滯分,日夜同也。滯,蟄蟲也。《月令》曰:「日夜分雷乃發聲」。,土不備墾,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依農徇行。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耨獲亦如之如耕時也。是時也,王事惟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以干農功求利,謂變易役,使干亂農功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三時,春、夏、秋也。一時,冬也。講武講習武事。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於民矣,則享祀時至而布施會也。今天子欲廢韌踔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之祀而困民之財匱,神之祀,不耕藉也。困民之財,取於民也,何以求福用民?上弗聽。
5
漢孝文二年正月丁亥,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
6
十三年二月甲寅,詔曰:「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令立耕桑之禮制也」。。
7
景帝後二年四月,詔曰:「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紅讀曰功。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夫饑寒並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朕親耕后親桑,以供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大官省繇省音所領切。繇讀曰徭。賦欲天下農桑,素有蓄積,以備災害。
8
武帝征和四年正月,行幸東萊。三月,上耕於巨澱齊國縣也
9
昭帝始元元年二月,耕於鉤盾弄田帝時年九歲。鉤盾,宦者署西京故事。弄田在未央宮中。弄遊之田,天子所弄耳,非為昭帝年幼,創有此名
10
六年正月,耕於上林。
11
後漢明帝永平四年二月辛亥,詔曰:「朕親耕藉田,以祈農事」。
12
十三年二月,帝耕於藉田,禮畢,賜觀者食。
13
十五年二月癸亥,帝耕於下邳。
14
章帝元和二年二月乙丑,帝耕於定陶。詔曰:「三老,尊年也。孝悌,淑行也。力田,勤勞也。國家甚體之。其賜帛人一疋,勉率農功」。
15
三年正月辛丑,帝耕於懷順。帝即位以後,不行藉田之禮。黃瓊為尚書僕射。瓊以國之大典,不宜會廢,上疏奏曰:「自古聖帝哲王,莫不恭敬明祀,增致福祥。故必躬郊廟之禮,親藉田之勤,以先群萌,率勸農功。昔周宣王不藉千畝,虢文公以為大譏,卒有姜戎之難,終損中興之名。竊見陛下尊稽古之鴻業體肅,以應天順。時奉天懷柔,百神朝夕,觸塵埃於道路,晝暮聆庶政以恤人。雖《詩》詠成湯之不怠荒書,美文王之不暇食,誠不能加。今廟祀勉錐,祈轄嗥脛,事近在明日。臣恐左右之心不欲屢動聖躬,以為親耕之禮可得而廢。臣聞先王制典,藉田有日,司徒咸戒司空除壇,先時五日有協風之應,王即齋宮饗醴載耒,誠重之也。自癸巳以來,仍西北風,甘澤不集,寒涼尚結,迎春東郊,既不躬親,先農之禮所宜自勉,以迎和氣,以致時風。《易》曰:君子自強不息,斯其道也」。書奏,帝從之。
16
獻帝興平元年二月丁亥,帝耕於藉田。
17
魏太祖既建魏國,漢建安十九年正月,始耕藉田。
18
二十一年三月壬寅,親耕藉田。
19
明帝太和元年二月辛未,帝耕於藉田。
20
晉武帝太始四年正月丁亥,親耕藉田先事。詔曰:「夫民之大事在農。是以古之聖王,躬耕帝藉,以共郊廟之粢盛,且以化訓天下。近代以來,耕藉於數少,中空有慕古之名,曾無供祀訓農之實,而有百官車徒之費。今循千畝之制,當與群公卿士躬稼穡之艱難,以帥天下。王者詳具其制,並下河南處田地於東郊之南、雒水之北,平良中水者,若無官田,隨宜便換,不得侵民人也」。
21
八年正月癸亥,帝耕於藉田。
22
十年正月辛亥,帝耕於藉田。
23
哀帝興寧二年二月癸卯,帝親耕藉田初,元帝將修耕藉,問藉田應躬祠先農不?賀循答:「漢儀尊應有制之。《周禮》,王者祭四望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泵嵋源瞬晃,無親祭之義也。所上儀注又未詳允,事竟不行,是復欲行其典,亦能遂」
24
後魏道武天興三年二月丁亥,詔有司祀日於東郊始耕藉田。
25
孝文延興二年三月庚午,耕於藉田。
26
太和十六年二月丙午,詔有司刻吉亥,備小駕,躬臨千畝。
27
十七年二月己亥,藉田於南都。
28
宣武景明三年十二月,詔曰:「民本農桑,國重蠶藉,粢盛所憑,冕服攸寄。比京邑初基,耕桑茲幣,磐旨宜必祗循。今寢殿顯成,移御維始,春郊無遠,拂羽有辰。便可表營千畝,開設官壇,秉耒援箱,躬勸兆」。四年正月乙亥,車駕藉田於千畝。
29
孝明帝正光三年正月辛亥,親耕藉田。
30
後周閔帝元年正月辛丑,即天王位。癸亥,親耕藉田。
31
明帝二年正月辛亥,親耕藉田。
32
武帝保定元年正月乙亥,親耕藉田。
33
天和元年正月己亥,親耕藉田。
34
二年正月己亥,親耕藉田。
35
建德三年正月乙亥,親耕藉田。
36
唐太宗貞觀三年正月十八日,詔曰:「周宣王在位,以墜茲禮,近代以來,彌所多闕。朕祗承大寶,憲章典故。今將履千畝於近郊,複三推於舊制,宜令有司式遵典禮,二十一日,親祭先農,藉於千畝之甸。自晉氏南遷,此禮父廢,今始行之」。觀者莫不駭躍。秘書郎岑文本獻《藉田頌》以美之初,議藉田方面所在,給事中孔穎達曰:「禮,天子藉田於南郊,諸侯於東郊。晉武帝猶於南郊。今於城東不合古禮」。帝曰:「禮緣人情,亦何常之有?且《虞書》云平秩東作,則是堯、舜敬授人時,已在東矣。又乘清輅
37
高宗永徽三年正月丁亥,親享先農,御耒耜,率公卿耕於藉田,賜群官帛各有差。
38
乾封二年正月十八日,行藉田之禮,躬秉耒耜而九推焉。禮官奏陛下合三推,上曰:「朕以身率下,自當過之,恨不終於千畝耳」。禮畢,降雪盈尺初將耕藉,先至於先農之壇,因閱耒耜,雕刻文飾者,謂左右曰:「田器,農人執之,在於樸素,豈貴文飾乎?」乃命換之
39
儀鳳二年正月乙亥,帝親耕藉田於東郊,禮畢,作《藉田賦》以示群臣。
40
三年五月,幸藉田所觀區種手種數區。
41
睿宗景閎年正月戊子,幸露,親耕藉田,祀先農。太極元年正月戊子,親耕藉田。
42
玄宗開元十九年正月丙子,親耕於興慶宮龍池。二月癸未,皇太子鴻等奏曰:「一昨正月二十七日,伏見陛下於興慶宮親耕三百餘步,既而青光,紫氣覆地,臣等聞載黛耜者所以順其春氣,故知合在東方。且朕見居少陽之地,田于東郊,蓋其宜也。于是遂定。自後每歲常令有司行事也。舜在歷山之下,人微之事也。漢有鉤盾之間,兒童戲之,猶正經所尚,良史稱多。況陛下運德協靈,聖情逮物,上為宗廟,下預黔黎,躬耕藉田,天下幸甚。較其盛禮,百倍於三。推考其嘉瑞,獨高於千古。而九霄四遠,中外阻絕,蒙司莫繇見,直筆所未聞。使帝跡不激揚,聖美不昭晰,皆臣子之過也。是以臣等冒昧上陳,伏乞恩慈,令宣示朝廷,錄付史館,則罄天率土,殊情同幸」。帝曰:「人之大事,實在于農。故務其三時,播諸百鮮,怯醚鱟袂畝之藉,躬閱三推之禮,所以供祀宗廟,率先下人,亦何足光乎史冊,布諸中外也。然汝等固請,宜付史臣。初,開元二年十月,監察御史席建侯上書曰:「臣聞先哲王躬親藉田者,所以供粢盛,勸稼穡,俾夫海內。元元相謂曰:天子至尊也,猶行三推之禮,況乎田野農圃之人乎!于是父勸其子,兄率其弟,躬耘力耕,不避霜露。故畝稅流衍,國倉峨義,帝堯之洪流包山,天乙之巨旱爍石,人無菜色,用此道也。自陛下允陟皇階,未親帝藉,伏願命有司具儀禮以來年春耕于公田,躬執耒耜,使黍稷豐備,然後享天于南郊。宗祀先聖于明堂,大孝瞥⒂謐任盛,豈止年登歲稔,如坻如京而已哉!」
43
二十三年正月十八日,親祀先農,禮畢,降至耕位,侍中執耒,大僕秉轡。帝謂左右曰:「帝藉之禮,古則三推,朕今九推,庶九現報也」。贊導者跪而奏曰:「先王制禮,不可逾越」。帝曰:「夫禮豈不在濟人治國,勤事務功乎?朕發乎至誠,深惟嘉殖,將以勸南畝,供粢盛,豈非禮意也?」於是九推而止。公卿以下,終其田畝。制曰:「昔者受命為君,體元立極,未有不謹於禮而能見教於人,朕且庶乎有慚。作者方冊存而可舉,典章絕而複尋,自古所行,無一而廢。將以上乞靈於宗社,下雀l獨柙。朕茲精誠,天實降鑒。今嗣歲初吉,農事將起,禮先本于耕藉,義緣奉于粢盛,是所嚴祗,敢不敬事?故躬載耒耜,親率公卿,以先萬姓,遂千畝。謂敦本之為耳,何布澤之更深?宜有順於發生,俾無偏於行惠,可大赦天下」。
44
十一月十六日,親祀神農于東郊,以後稷配,親執耒耜而九推焉。臣欽若等曰:「據會要是一年。
45
肅宗乾元元年十二月癸亥,敕來年正月十月拜九宮壇,十一日藉田。
46
二年正月丁丑,帝將有事於九宮之神,兼行藉田之禮。自明鳳門出至通化門,釋醑捕之壇所,宿齊于宮。戊寅,禮畢,將耕藉田,先至于先農之壇,因耒耜有雕刻文飾者,謂左右曰:「田器,農人執之,在于朴素,豈貴文飾乎?」乃命徹之。下詔曰:「古之聖王,臨御天下,莫不務農敦本,保儉為先。蓋用勤身率下也。屬東耕啟候,爰事藉田,將欲勸彼蒸人,所以執茲耒耜。如聞有司所造農器,妄加雕飾,殊非典章。況組轅縹軌,前王有制,崇奢尚靡,諒為所疵。靜言思之,良用歎息,豈朕法堯、舜、重茅茨之意耶?其所造雕飾者宜停。仍令有司依農用常式,即別改造,庶萬方黎獻,知朕意焉」。翌日己卯,致祭神農氏,以后稷配享。帝冕而朱豆,秉耜而九推焉。禮官奏:「陛下合三推,今過禮」。帝曰:「朕以身率下,自當過之,恨不終於千畝耳」。既而佇立會之觀。公卿、諸侯、王公已下耕畢,然後自春明門入,至東陽門起居,聖皇乃還大明宮。自前年旱,冬又無雪,禮畢,降雪禮尺。司天臺奏:初藉田樂作,有南風應律,以協時令年豐之兆。晝則黃閂、躒、找乖蜃掀抱樞。
47
憲宗元和五年十月丁亥,制:來年正月十四日朝獻太清宮,十五日謁太廟。十六日,藉田于東郊司准式。十一月丙午,制曰:「朕以東郊藉田,禮之重者,爰擇吉亥,用祀先農。上以供粢盛下,以勸稼穡,式展三推之義,敢辭四體之勤。亦既草儀,方將肅事,載思理本,旁採眾詞,以江淮水旱之餘,河朔師旅之後,宜寬物力,以濟元元。況當三農休息之時,百司供具之費,道塗灑掃,暴露勤勞,惕然在懷,是用中止。雖前有成命,皆已施行,而重煩吾民,則無固必。其來年正月十六日,藉田禮宜停於戲。夫聖人無心,以徇百姓,朕亦虛已,用圖大中。苟事有未宜,則改而求當,凡百卿士,期悉予懷」。是時太常修撰韋公肅奏曰:伏惟元和五年十一月敕,將行藉田,令有司詳定儀注。伏緣藉田禮廢已五十餘年,有司案牘,無可檢尋。今據《禮經》兼採開元、乾元故事,並徵前代水公革,參酌詳定」。敕付所司,未及施行而罷。
48
○帝王部 坩
49
夫春巰拿縝稂徑狩,是謂禮之大者,非徒順四時之令,除五現害,蓋所以為宗廟而習軍旅焉。其事歌於詩,列於《書》,載於《易》,著於《戴記》,載於《左氏》,論於公隙,取詳於《周禮》,王者奉而行之,簡車徒紛湮,槊肆師以表貉,俾田僕而馭路,然後三驅乎中軌。塵馬候蹄,既戒其馳騁不合,圍不殫物,又禁其暴殄。故曰「以戰則克,以祭則受福」,此其義也。然而《太康》無度,五子之怨興。文王以「時《騶虞》之詠作,「去彼取此,乃可以為萬代法。
50
周文王出獵,遇太公于渭之陽。
51
成王歸自奄大垤,奪山之陽(。岐山在扶風美陽縣西北。
52
宣王內修政事,外攘夷狄,複文武之境土,煩德聿浮。
53
器械複會諸侯于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
54
漢武帝建元三年,南獵長楊。
55
元帝永光五年冬,幸長楊射熊館,布車騎大獵。
56
成帝元延二年冬,行幸長楊宮,從胡客大校獵校,謂以木自相貫穿為蘭校耳。《校人職》云:「六廄既校,則以遮欄為義也。校獵者大為蘭校,以遮禽獸而獵取也。軍之幡旗雖有校名,本因部校,此無豫也。宿陽宮,賜從官揚雄稱成帝將大誇胡人,以多禽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西自褒斜,東至弘農,南驅漢中,張網羅置罘,捕熊羆回豬虎豹液ㄑ兔麋鹿,載以檻車,輸長揚射熊館,以網為周,去縱禽獸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獲,上親臨觀焉
57
後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冬,車騎校獵上林苑。
58
安帝延光二年十一月甲辰,校獵上林苑。
59
順帝永和四年十月戊午,校獵上林苑,歷函谷關而還。
60
桓帝永興二年十一月甲辰,校獵上林苑,遂至函谷關而還。賜所過道旁年九十以上錢,各有差。
61
延熹元年十月,校獵廣成,遂幸上林苑。
62
六年十月丙辰,校獵廣成,遂幸函谷關、上林苑。
63
靈帝光和五年十月,校獵上林苑,歷函谷關,遂巡狩於廣成苑。十二月,還宮。
64
魏文帝黃初二年正月甲戌,校獵至原陵。
65
四年八月辛未,校獵於滎陽。
66
後魏道武皇始元年春正月,大塾詼ㄏ逯虎山因東幸,善無北陂。
67
天興六年七月戊子,北巡,築離宮於娚階菔啃A遠,北逾g嶺,出合代谷。
68
天賜三年正月甲申,北巡,幸娚焦,校獵至孤山。
69
明帝永興四年七月,東巡。己卯,大居謔會山。戊子,臨去畿陂觀漁。庚寅,至於濡源。西巡,幸北部諸落,賜以繒帛。八月庚戌,還宮。壬子,幸西宮,臨版殿,大饗群臣將吏,以田獵所獲賜之。
70
五年六月,西幸五原,校獵於骨羅山,獲獸十萬。
71
神瑞二年四月,北巡。五月丁亥,次於參合,東幸大甯。丁未,田於四碑山。六月戊午,幸去畿陂,觀漁於濡源,築立蚌台,射白熊於頹牛山,獲之。
72
泰常元年六月,北巡。七月,自白鹿陂西行大眷杜4ā。
73
二年五月,西巡,至於闃興旒煤,猶鑊洞竽。十二月庚申,田於西山。癸亥,還宮。
74
四年正月壬辰朔,臨河大塾詼誇竟錈,還宮。四月庚寅朔,觀漁於水壘水。己亥,還宮,複一年租賦。十二月癸亥,西巡,至闃杏獍、椎辣繃、砸、奧盱、度、韞律街、劣諢坪、喲泳子津西渡,大狩於薛林山。
75
六年七月,西巡,獵於柞山,親射虎,獲之,遂至於河。八月庚子,大居詼誇盡。
76
大武神墼年四月壬子,西巡。戊午,田於河西,大赦。
77
十一月,行幸河西,大校獵。十有二月甲申,還宮。二年十一月,西巡,田於河西,至柞山而還。
78
三年八月,行幸南宮,獵於南山。
79
四年十月,幸漠南。十一月丙辰,北部敕勒莫弗庫若于率其部數萬騎,驅鹿數百萬詣行在所,帝因而大狩以賜從者,勒石漠南,以記功德。十二月丁丑,還宮。太延元年七月,田稠陽。十一月乙醜,行幸冀州。己巳,校獵於廣州。
80
二年八月,校獵于河西。
81
三年春正月庚子,還宮。
82
太平真君五年八月,田于河西。
83
九年二月,幸長安,存問父老。丁亥,幸昆明池,遂田于岐山之陽。
84
十年三月,塾諍游韝,寅還宮。
85
十一年二月,大垤,讀捍。六月,北巡陰山。八月辛丑,田于河西。
86
文成太安元年六月戊寅,畋于犢倪山。甲申,還宮。三年正月壬戌,畋於崞山。戊辰,還宮。五月庚申,畋於松山。己巳,還宮。
87
四年二月,幸信都,畋游於廣川。三月丁未,觀馬射于中山。六月丙申,畋於松山。八月丙寅,遂畋于河西。
88
獻文皇興元年十月,田于舟阜男池。
89
二年二月癸未,田于西山,親射虎豹。五月乙卯,田于崞山,遂幸繁蔥,劣匣構。十月,田於冷泉。
90
三年四月丁酉,田于崞山。
91
後周武帝保定元年十一月丁巳,狩于岐陽。十二月壬午,至自岐陽。
92
建德五年正月癸未,幸同州。辛卯,行幸河東水У川,集關河東諸軍校獵。甲午,還同州。
93
隋煬帝大業三年六月辛巳,獵于連谷隋制,軍人每年孟秋閱戎具,仲冬教戰法。是年冬,煬帝在榆林,突厥啟民及西域、東胡軍長並來朝貢。帝欲誇以兵甲之盛,乃命有司陳冬狩之禮。詔虞部近出,南北周圍二百里,並立表記。前狩二日,兵部建旗于表所,五里一旗分為四十軍,軍萬人,騎五千匹。前一日,諸將各率其軍集旗下鳴鼓,後至者斬。詔四十道,並揚旌建節,分號申令。即留軍所監獵布圍。圍厥南西,方行而前。帝服紫埋蘚誚猷乘謚沓燈涫穩縋鵑重輞繩輪,蚪龍繞轂,漢東京鹵簿所謂獵車者也。駕六黑騮。太常陳鼓、笳、鐃、簫、角於帝左右,各百二十官,戎服騎從,鼓行入圍。諸軍並鼓行赴圍。乃設驅逆騎千有二百,謚磽i磧,興玖泊笏,繽豕以下,皆整弓矢,陳於駕前。有司又斂小綏,乃驅獸出過帝前。初驅過,有司整御弓矢以前,待詔再驅過,備身將軍奉進弓矢。三驅過,帝乃從禽。鼓吹皆振,左而射之,每驅必三獸,以帝發,抗大綏。次王公發,則抗小綏。次諸將發射之,無鼓,驅逆之騎乃止。然後三軍、四夷百姓皆獵。凡射獸,自左而射之,達於右,脾為上等。達右耳本,為次等,自左脾達於右髓為下。群獸相從,不得盡殺。已傷之獸,不得重射。又逆向人者,不射其面。出表者不逐之。田將止,虞部建旗於圍內。從駕之鼓及諸軍鼓俱振,卒徒皆噪。諸獲禽者出獻於旗所,致其左耳。大獸公之,以供宗廟,使歸薦臘於京師,小獸私之。
94
五年四月己亥,大獵於隴西。
95
唐高祖武德元年十二月乙酉,幸周氏陂,過故莊。丙戌,校獵,置酒,高弘極歡而罷,賜錢絹各有差。
96
二年十月,幸華陰。十二月,狩於華山。
97
三年正月,校獵於渭、朗。二月甲辰,臘校獵于渭北,即日還宮。
98
四年閏十月壬戌,校獵於好匆頁,笮A造毒,毗股蕉∶校獵於仲山。戊辰,校獵於清水谷,遂達三原。十二月丙辰,臘,校獵於杜陵原,即日還宮。
99
五年十一月癸卯,校獵於富平之北原。十二月丙辰,校獵於華池之萬壽原。白鹿見,帝親御弧矢,射而獲之。
100
六年二月戊午,校獵於驪山,獲白鹿。十月己未,幸華陰。庚申,校獵於白鹿原。十一月丁亥,校獵於華山之陰。十二月甲寅,至自華陰。
101
七年十二月丁卯,幸躍龍宮。戊辰,校獵於高陵。
102
八年四月甲申,幸合亓造,陡使缺戌,至自合。厥月辛巳,如周氏陂。校獵於北原。壬午,幸躍龍宮。十一月辛卯,幸宜州,校獵於西原。癸未,校獵於華池之北原。十二月庚辰,臘,帝曰:「臘獵以供宗廟,朕當躬其事,以申孝享之誠」。於是車駕出巡,狩於鳴犢泉之野。是日,宴從官,賚物、採帛各有差。
103
太宗貞觀四年十月辛丑,校獵於貴泉穀,賜將士帛有差。甲辰,校獵於魚龍川,親自射鹿,獻於太安宮。十二月甲辰,臘,狩于鹿苑,見野人多藍縷,遣侍中王株獯推度,搜梢宜戎,磷月乖貳。
104
五年正月癸酉,大垤獨ッ轎剞。夷君長咸從帝,謂呂王麴文泰曰:「丈夫在世,樂事有三耳。天下太平,家給人足,一樂也。草淺獸肥,以禮田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二樂也。六合大同,萬方咸慶,張樂高宴,上下歡洽,三樂也。今日王可從禽,明當歡宴耳」。丙子,至自昆明池,親獻禽於太安宮。十二月,幸溫湯。癸夘,校獵於驪山。
105
七年十一月丙辰,狩於少陵原。戊午,至自少陵原。
106
十一年二月壬午,校獵於鹿台嶺。三月辛亥,大塾詮慍稍笫。一月乙未,狩於濟源之山,親御弧矢。帝曰:「古者先驅以供宗廟,今所獲鹿,宜令有司造脯醢以充薦享」。
107
十二年十月,狩於始平。
108
十三年二月,幸長春宮。乙亥,塾諍穎跏。二月壬辰,臘狩於咸陽。癸巳,至自咸陽。
109
十四年閏十月乙未,幸同州。甲辰,狩於堯山。庚戌,輿駕還宮。十二月壬辰,臘,校獵於樊川,遇大雪,其夜解圍。乙巳,輿駕還宮。
110
十五年十月辛卯,校獵于伊闕。辛丑,輿駕還宮。
111
十六年十一月丙辰,輿駕西狩于武功。壬戌,大校獵于岐山之陽。十二月甲辰,狩于驪山。帝登山頂見圍斷,顧謂從官曰:「此山險絕,馬蹄不通,緣危越澗,人亦勞止。若依軍令,闕圍有罪,朕為萬乘主,不可登高就下,察人之過」。乃回馬避之。
112
十八年十月甲寅,輿駕幸雒陽宮。己巳,狩于澠池縣天池。十一月壬申,至雒陽宮。
113
二十二年二月己卯,塾諢原。
114
高宗顯慶二年十一月,幸許州,狩於水蚩水之南,行三驅之禮,設次於尚書臺以觀之。許州長史封道弘奏言:「尚書臺本因漢南郡太守馬融講《尚書》,於此,因以為名。今陛下親降此臺,以觀較習,請改為講武台」。從之。五年十一月甲寅,幸許州。十二月辛未,校獵於長社之安樂川。
115
龍朔元年冬十月,狩于陸渾縣。戊辰,校獵於非山。上自射禽獸獲鹿及雉兔數十,令代官廚應烹之,羊盡,放令長生焉。
116
總章二年九月己亥,幸九成宮。壬寅,停華林頓大塾巹。
117
咸亨二年十二月,車駕幸許州。癸酉,陳冬狩之禮,因校獵於許州華縣昆水之陽。
118
五年十一月丙午朔,車駕發京師,幸東都。己酉,畋於華山之曲武原。
119
中宗神龍元年十月乙丑,幸新安,畋游而還。
120
玄宗先天元年十月癸卯,太上皇幸新豐,獵於驪山之下,命從官宴,設樗υ焉,賜帛各有差。十二月辛卯,帝幸新豐之溫湯,便獵於渭川。
121
二年十月甲辰,畋于渭川。
122
開元三年十月,制曰:「昔周有岐陽之酆河,蟹齜韁命,或講師習武,跨胡曜威。故王者狩必以時,虞人招之以禮,時則遠矣。朕自祗膺圖磧誚,袼哪昝墾,殘醫肩,懿、懷靄,惈鎩G,野力而節用,豈盤遊而好樂。間者,四方無事,百嫌諧梢,蠣隙之月,臨右輔之地,戒茲五校,爰備三驅,非謂獲多,庶以除害。一昨長圍已合,大綏未舉,而夜間朔風,天降微雪,狐裘且御,未免祁寒,鶉衣不充,寧堪凍露。朕便截狡獸,要輕禽,以此游娛,孰云矜恤。況為之父母,育彼黎元,中宵耿然,明發增惕。其圍兵並放散,各賜布一端,綿一屯圍,將賜物三十,甯筆苟十逖汗,偈遽州兵馬於此給付餘兵馬至京請受。
123
八年十月辛巳,幸長春宮。壬午,畋于下わ。
124
十年冬十月甲寅,幸壽安之故興泰宮,畋于宣州。庚申,至自故興泰宮。
125
十四年,幸壽安。十二月丁巳,獵于方秀川。
126
十七年十二月乙丑,校獵渭濱。
127
代宗大歷七年冬十月壬子,畋于禁苑,一發連中二兔,遣使出示宰臣,仍賜之。宰臣等拜舞稱慶。
128
德宗貞元八年十二月甲辰,臘,畋于城南。
129
十年十二月,臘令諸衛將軍畋於南城。
130
十一年十二月戊辰,臘,畋於苑中,止多殺行三驅之禮,軍士無不知。感畢,事幸左神策軍營,勞軍饗士而還。
131
穆宗元和十五年十二月庚辰,臘,畋於城南,左右中尉、策六軍等使並扈駕。
132
長慶二年十月己卯,帝繇衣複道出城,狩於咸陽,即日還宮。十一月癸酉,幸華清宮,遂狩於驪山,即日還宮。武帝會昌六年十一月,幸涇陽,校獵白鹿原。
133
唐莊宗天淌一年,平燕、薊,還。正月,至衡唐。己亥,帝與趙王王桀膘,逗ø浦西至界而別。
134
同光元年十月庚子,帝畋於汴水之陽,際夜還宮。
135
二年八月庚午,車駕幸西苑,試鷹以畋。甲申,畋於西苑。九月癸卯,畋於西北近畿。癸亥,畋於石橋。十一月癸亥,畋於石橋。戊申,畋於西北近甸,至暝,還宮。十二月戊辰,幸西苑校獵。庚申,輿駕出開化門校獵,至夕還宮。己丑,輿駕幸龍門,校獵於彭婆店。癸卯,大畋於伊闕,侍衛金搶馬萬餘騎從,帝一發中大鹿,從臣稱慶。是夜,駐蹕於張全義之別墅。甲辰,涉歷山川六軍衛士獲禽者眾,帝皆勞以繒帛或錦袍銀會。是夜,駐蹕伊闕縣。乙巳,自伊闕分環衛諸軍騎士馳鹿山谷間,暮未合圍,夜二鼓,駐御營於湛澗。是夜,騎士有顛墜崖谷而斃,及折傷手足者甚眾。丙午,復分衛兵分獵,殺獲數萬計。是夜二鼓一籌歸京城,街市火炬如晝。丁未,百官赴中興殿問起居,賜群臣鹿肉。
136
三年,車駕在鄴。辛酉,帝出崇明門試鷹犬,日暮還宮。癸亥,帝出北門,至王莽河射鴈,日晚還宮。丁亥,帝出北門校獵,至夜還宮。乙亥,駕出北門,至王莽河射雁。乙酉,帝出北門,射鴨於郭。洎至夜,還宮。庚寅,帝出北門射雁。九月丁巳,帝出師子門,射鴈於尖山,至晚還宮。十二月庚辰,大雪,帝以臘辰狩於白沙。
137
四年二月,帝出西師子門,至冷泉校獵,至晚還宮。明宗天成元年十二月壬辰,帝出畋,自定鼎門,供頓於甘水亭,晡晚還宮,臘辰也。
138
二年十二月甲辰,臘狩於東郊,圍合萬騎。賜宰臣學弓矢,為從禽之樂。迨暮歸內。
139
三年十二月甲辰,臘狩於近郊,一鼓歸內。
140
四年十一月甲戌,車駕出近郊,試夏州所進白鷹。十二月甲辰,車駕畋於龍門,南至夜還宮,臘辰故也。
141
長興元年十月,車駕出師子門,畋於近郊。十二月丙辰,車駕出金耀門,獵於西山下,臘辰故也。至晚還宮。二年十二月乙卯,帝出金耀門,獵於西郊。
142
三年十二月戊辰,帝獵於京西南,圍合,親射中走鹿,從臣皆賀宴於梁村,申時還宮。
143
晉少帝天福八年十二月,臘,詔陝府節度使畋於近郊。
144
開運元年十二月己亥朔,幸皋門,射中白鹿。
145
年十月寅,帝幸硯台,射中伏兔,隨行節度使進馬,慶之至暮還宮。己巳,帝出京城,巡幸西北皋門村,射中二兔,幸沙臺,賜從官酒食,至晚還宮。
146
周世宗顯德五年十月壬辰,帝出長慶門,獵於近郊,宰臣及江南、兩浙進奉使皆從焉。十一月甲子,出迎秋門,薄狩於近郊。十二月甲午,出迎春門,薄狩於近郊,上親射雉兔共三隻。
URN: ctp:ws26191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