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一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河南道二十一
2 兗州 萊蕪監
3 兗州:魯郡,今理瑕丘縣。《禹貢》兗州之域,星分奎、婁,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於辰在戌,歷奎、婁、胃,為魯之分野。春秋時為魯國。《史記》:「武王即位,封周公子伯禽於曲阜,為魯公。」六國時,屬楚,秦滅楚,屬秦,秦以魯為薛郡。漢高祖更立魯國,以封公主,又立泰山、山陽二郡。後漢改為任城國,以泰山、山陽郡地兼置兗州。晉改為魯郡。宋武帝平河南,兗州治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治鄒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省兗州,三十年立兗州於瑕丘。後魏宣武正始中,又置南兗州於譙城。孝明孝昌二年,又置西兗州於定陶城。北齊為任城郡。隋大業二年,改為魯郡。唐武德五年,平徐圓朗置兗州,領任城、瑕丘、平陸、龔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元年省曲阜,其年又省東泰州,以博城縣來屬。八年,複置曲阜。十四年,置都督府,管兗、泰、沂三州。十七年,以廢戴州之金鄉,方輿來屬。長安四年,置萊蕪縣。天寶元年,改為魯郡。乾元元年,複為兗州。自唐末至漢,並為泰寧軍節度。周廣順二年,降為防禦州,以慕容彥超叛命仍平故也。今複為泰寧軍節度使。
4 元領縣十,今七:
5 瑕丘、曲阜、鄒縣、萊蕪、龔丘、乾封、泗水;
6 三縣割出:
7 任城、入濟州。金鄉、入濟州。魚台。入單州。
8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三百一十九里。
9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六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里;西南至長安二千里;東至沂州三百八十五里;南至徐州三百九十六里;西至濟州一百五十里;北至齊州三百三十里;西南至單州三百二十里;東南至徐州三百四十里;東北至淄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鄆州一百八十里。
10 戶:唐開元戶:六萬七千三百九十七;皇朝管戶:主一萬二百一十一,客八千四十八。
11 風俗:
12 《漢書》云:「周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有聖人之敎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言近正也,俗既益薄。孔子憫王道將廢,乃修《六經》以述唐虞三代之道,是以其人好學、尚禮義、重廉恥。周公遺化,銷微孔氏,庠序衰壊。地狹人眾,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其俗儉嗇愛財,趨商賈,好訾毀,多巧偽,其喪葬之禮,文備實寡,然而好學,猶愈於他俗。《貨殖傳》云:「魯人俗儉嗇,而丙氏尤甚,富至巨萬,鄒魯以其故,多去文學而趨利。」
13 姓氏:
14 魯國郡七姓:夏、孔、唐、車、顏、粟、宰;山陽郡三姓:鞏、卻、蹇;□□郡五姓:胡、周、羊、曹、孫;平昌郡三姓:管、孟、牟;□□郡五姓:邵、隸、徐、史、錢。
15 人物:臧僖伯,臧哀伯,僖伯之子。臧文仲,僖伯曾孫。展禽,梓慎,眾仲,至聖孔子,顏回,商瞿,字子木。孟軻,公儀休,相穆公。顏闔,秦巴西,孔光,邴吉,史丹,封武陽侯。韋賢,孟之後。朱家,朱雲,王龔,檀敷,魏應,羊續,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陳平子病,謂妻曰:「吾聞山陽範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孔融,劉表,山陽高平人,魯恭王之後。高堂隆,王粲,羊祜,唐彬,卻隆,羊欣,孔淳之,檀超,後魏羊敦,已上並魯人。羊侃,泰山梁父人,挽弓二十石,為侍中。唐徐洪,字彥伯,兗州瑕丘人。卻士美,高平金鄉人,與顏真卿討論,應對如流。
16 土產:《禹貢》:「漆絲織文。汶陽之筱,可以為笙。」金,貢。鏡花綾,絹,綿,防風,紫石英,茯苓。
17 瑕丘縣:舊十四鄉,今四鄉。《春秋》謂:「以邾子益來囚,諸負瑕。」杜注云:「魯邑也。高平郡南、平陽縣西北有瑕丘城。」漢立縣,屬山陽郡。今隸兗州。
18 洙水,東北去縣二十二里。泗水,東自曲阜縣界流入,合洙水。淮安王神通營,在瑕丘城中。唐武德五年平賊徐圓朗屯兵之處。堯祠,在縣東南七里,洙水之西。杏壇鄉,因夫子杏壇為名。樊縣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西南。按《郡國志》云:「卿士樊仲皮國也。」
19 曲阜縣:東三十里,舊八鄉,今三鄉。春秋之魯國,伯禽所都之地,古炎帝之墟。按《郡國志》云:「神農氏自陳徙都於此,昔大庭坡,故有大庭之庫存焉。」漢為魯縣,魏為曲阜,委曲長七八里,故曰曲阜。
20 防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高二里。按防,《禮記》:「孔子母合葬於防。」《史記》:「孔子父叔梁紇死,葬於防,在魯城東。」女陵山,在縣北二十六里。相傳秦始皇東巡,女死,葬於此山,因名。今山頂墓陵存,其山多美石。九山,在縣北三十里,其山有九峰,因以為名。嶮水,在縣北四十二里,源出九山,東南流入洙水,其溪澗嶮隘。《左氏經》云:「桓公十二年,公會杞侯莒子盟於曲池。」注云:「魯國文陽縣北有曲水亭,今其水常流不絕。」《地理志》:「漢舊縣也,王莽改為汶亭 。」達泉溝,在縣東南十里,源出縣東南平澤,西南流,合卜沙溝,共流數里,同入於沂。《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僖叔飲酖,歸及達泉,一名連泉。」靈光殿,高一丈,在魯城內,縣西南二里,魯恭王餘所立。古魯城,春秋之時魯國都也。其城凡有十二門,東有二門。其北名上,東門今名始明門 。按《左傳》定公八年,「公斂處父師成人自上東門入。」注云:「魯東城之北門也。」又《國語》:「臧文仲、祭爰居於魯東門之外。」皆此門也。古魯城門,魯城,伯禽邑也。西五門:第一曰鹿門,即臧孫紇斬鹿門關以出;第三曰稷門,即圉人犖能投蓋於稷門。按《魯國記》云:「古城凡有七門,東西有三門,最北者名萊門。」《左傳》哀公六年,「公子陽生請於南郭,且於乘出萊門而告之。」故注云:「魯郭門也。」次南第二門名曰石門,按《論語》:「子路宿於石門。」注云:「魯城外門。」《呂氏春秋》云:「宋有桐門右師,魯有石門歸父。」即此門也。南面有一門,未詳其名。北面有三門,最西者名子駒門。按《左傳?文公十一年》:「獲長狄僑如,埋其首於子駒之門。」注云:「子駒,魯郭門。」次東二門無名。闕里,在縣西南三里、魯城東北,去洙水百餘步。洙、泗二水,在縣北五里,泗水東自泗水縣流入,在縣與洙水並流。南為泗水,北為洙水,二水之間,即夫子所居也。孔子家在故魯城中歸德門內闕里之中,背洙面泗,瞿相圃之東北也。後漢明帝東巡狩,幸焉。古邾城,無濠塹,在縣東北四十里。邾,魯之附庸國。《左傳?哀公七年》:「魯擊柝,聞於洙。」注云:「言近也。邾人於北築小城,以備魯,故名邾城。古汶陽城,在縣東北四十里。《左傳?桓公十二年》:「盟於曲池。」注云:「魯國汶陽縣北有曲水亭。」又《輿地志》:「漢舊縣。王莽改曰汶亭。」雩門,《左傳》謂:「公子偃曰:『宋師不整,可敗也。』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大敗宋師於乘丘。」即此門也。泮宮二池,在縣南二里泮宮台南。按《詩?魯頌》頌僖公云:「思樂泮水,薄採其芹。魯侯戾止,在泮飲酒。」奄中,《續漢書?郡國志》云:「古奄國。」《史記》云:「從郭出魯奄中。」張茂先云:「即魯之奄里。」窮桑,《郡國志》云:「少皥自窮桑登帝位。」按窮桑在魯國之北,後徙曲阜。顓頊亦自窮桑徙帝丘。又干寶云:「徵在生孔子於窮桑之地。」今名孔竇,在魯南山之穴。伯禽墓,高四丈四尺,在縣南七里。按《左傳?定公四年》:「成王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皥之墟。」注云:「少皥墟,在魯城內。」《書序》云:「魯侯伯禽宅,曲阜是也。」魯文公塚,高五丈五尺,在縣南九里。塚北有石人四,獸二。魯共王墓,高一丈,在縣南九里。《漢書》云:「共王餘,景帝程姬之子,封之於魯,謚曰共王。」孔子墓,高一丈二尺,在縣西北三里。《史記》云:「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惟子貢廬於塚上,凡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塚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里。」《皇覽塚墓記》云:「孔子塚塋百畝,本無祠堂。塋中樹以百數,皆異種,魯人世世無能名其樹者。」民傳言:「孔子弟子,異國人,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塋中不生荊棘及刺人草。」今惟有柞樹成林,更無異木。《論衡》云:「孔子當泗水而葬之,水為之卻流。」伯魚墓,在孔子墓東一十步。子思墓、顏回墓,在縣東二十里防山下。孟軻墓,在縣南四十里,原屬鄒縣界。唐貞觀八年,大使杜正倫置曲阜縣,隸入曲阜。顏叔子墓,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亦名清陵墳。三良塚,《郡國志》:「即二桃、殺者。」《梁父吟》曰:「問是誰家塚,田疆古冶子。』」陳博達墓,在縣西北二十里,前有石獸四、石碑一,云「齊郡刺史武平五年立」。宰我墓,在縣西南二十里。《郡國志》:「宰我,魯人為臨淄大夫,與田常作亂,夷其族,孔子恥之。」莊公台,在魯城內,縣西北二里。按《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築台臨黨氏,見孟任。」即此台也。昭公台,高二丈九尺,在莊公台西南五十步。《魏地形志》:「魯有昭公台。」是也。東門襄仲台,周回四十步,高五丈,在縣東三里魯城內建春門南,故以姓氏為台之名。季武子台,高三丈五尺,在縣東二百五十步。按《春秋左傳?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率費人襲魯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是也。鬥雞台,二所,高一丈五尺,相去各四步,在高門內,縣南三里。《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雞鬬,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注云:「二家相近也。」孔子祠,一名闕里。漢高十二年,過魯,以太牢祠之。在魯城內,今縣西南二里,即鍾離意發懸甕,張伯藏壁,皆此祠。累代修之不絕。《郡國志》云:「闕里,背洙面泗,有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石作甚樸,云夫子生平所用物。」唐乾封中,祀岳東回,駐輦親祀於廟。開元中封王。兩觀台,各高一丈,在縣東五十步。《左傳?定公二年》:「雉門及兩觀災。」杜注云:「闕也,孔子誅少正卯於兩觀之下。」壽丘,高三丈,在縣東北六里。按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山海經》:「地在窮桑之際,西射之南。」《史記》:「舜作什器於壽丘。」大庭氏庫,高二丈,在魯城內,縣東一百五十步。《春秋?昭公十八年》:「梓慎登大庭之庫以望氣,曰:『宋、衛、陳、鄭火。』」注云:「大庭氏,古國名也。」譙周云:「炎帝居大庭。」矍相圃,周回二里,高一丈,在魯城內,縣西南二里,孔子廟西南,孔子射所。陋巷,在縣城西南二里,孔子廟北二百步。按《論語》云:「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義婦宅,昔齊欲伐魯,齊師至郊,見一婦人,抱一兒攜一兒。軍至,棄小者抱大者而去。軍乃問:「何棄小抱大?」婦人曰:「大者,亡兄之子;小者,妾之所生。寧棄所生,亡父嗣不可絕也。」軍義之,與食而去。軍乃旋師,曰:「魯有義婦者若此。」五父衢,在縣東南二里。《左傳》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將作三軍盟,諸僖閎詛諸五父之衢。」杜注云:「五父衢,道名,在魯國東南。」季桓子井,深八十八尺,在縣中法集寺中。按《史記》:「季桓子穿井得土缶。」即此也。臧武仲井,深六十尺,在縣東南一百步。按白袖《魯記》云:「鹿門有兩井,稍小於季桓子井,在鹿門西四里。一為季桓子所穿者。」舞雩壇,在沂水之南,當縣南六里,臨沂水。」《論語》云:「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又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有壇墠,樹木於下,可游焉。南郊圓丘,在縣南七里。按《孝經》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禮記?明堂位》曰:「成王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孟春之月,祀帝於郊。」周公得郊天,故有圓丘。
21 鄒縣:東南六十里,舊十四鄉,今五鄉。漢為騶縣,屬魯國。莽曰騶亭,即邾嶧山之地。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因魯繆公改邾作鄒,縣複以山為名。按《郡國志》云:「騶縣,本邾婁之國。魯繆公改為鄒,即邾人獲公胄懸於魚門,是此邑。」
22 嶧山,在縣南二十里,亦名鄒山。《史記》:「秦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議,刻石頌秦德。」魯繆公改邾作鄒,山從邑,故謂之鄒山。嶧陽猶多桐柏也。李斯所刻石嶺名曰「書門」,始皇乘羊車登之,其路猶在。黃河:去鄒山三百餘里,晴明日望之,才見。又《郡國志》云:「鄒山,古之嶧山也,有穴遙與洞庭通,其孔可以逃難。晉太尉卻鑒避胡賊於此。山下有大驛,名卻公驛。」鳬山,在縣東南三十八里。《詩》曰:「保有鳬繹,遂荒徐宅。」鄒城,叔梁紇所治之邑。漢為縣,又曰南平、陽縣,今廢城存。邾國,黃帝後,陸終之胤,曹姓,封於邾,其後中絕。武王複之,故國城在今縣東南,周回四里,上冠山峰,下矚岩壑,窮邾國之勝景。一曰邾國有數處,今黃州亦是也。
23 萊蕪縣:東北二百六十里,舊八鄉,今二鄉。本漢縣,屬泰山郡。《後漢書》:「範史云為政之所。」按《水經注》云:「萊蕪,昔齊靈公滅萊,萊人播流此谷,邑落蕪沒,故曰萊蕪。」範史云曾為此縣長,百姓歌其清儉。至晉廢,後魏移古嬴縣於此。唐貞觀元年廢,入博城縣。至長安四年,又於廢嬴縣置萊蕪縣,取漢舊名,屬兗州。元和十四年六月,兗海節度使曹華奏以縣在山路三百餘里,人戶絕少,官吏名數亦與大縣不殊,虛置無所取,請並入乾封縣。詔從之。後複置。
24 韶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其山產鐵,漢置鐵官,至今鼓鑄不絕。汶水出此邑,即閔子騫所謂「則吾必在汶上矣」是也,西南流入沛。雙石,《郡國志》云:「萊蕪縣南夾道有巨石,長二丈,雙立,即漢昭帝時自立也。」
25 龔丘縣:北五十里,舊八鄉,今二鄉。漢寧陽縣,屬泰山郡。後漢改為東平國。後魏移置平原縣於寧陽縣。城北十七里,今縣是也。隋開皇十六年,以此縣與德州平原縣名同,遂改龔丘縣焉。以東南二十里,有古龔丘城焉。
26 青石山,在縣西三十里。後魏有青石山祠,即此也。其山都是一大石耳,發地桀立,高四十餘丈,周回三里。有石池二所,東西行列,有類人功。冬夏澄清,初無耗溢,祈雨輒應,故古今祠之。故汶陽縣,在縣東北五十四里。其城側,土田沃壤,故魯號汶陽之田。成公二年,齊人歸我汶陽之田是也。故剛城,漢為剛縣,廢城在今縣東北。甑山,東魏張華原為兗州刺史。先是,州境有猛獸為暴,華原為令,州北七十里甑山中,忽有虎食猛獸都絕。時人稱化感之至。
27 乾封縣:東北一百六十里,元二鄉。本齊之博邑。《春秋》謂:「公會吳子伐齊。」即此也。延陵季子往齊,子死,葬於嬴博之間。至漢武帝封禪,分嬴、博二縣立奉高縣,以奉泰山之祀。後魏改博縣為博平。隋開皇十七年,改博平為博城。唐乾封元年,高宗封東嶽,改為乾封縣,屬兗州。泰山,一曰岱宗,在縣西北三十里。尸子曰:「泰山中有神阿房閣三十六,天之一也。」社首山,在縣西北二十六里。蒿里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徂萊山,亦曰尤萊山。《詩》曰:「徂萊之松。」後漢赤眉渠帥樊崇保守此山,自號尤萊三老。汶水,源出縣東北原山,西南流經縣理南,去縣三里。五汶,《述征記》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今縣凡有五汶,有北汶、嬴汶、牟汶、柴汶、浯汶,皆源別而流同。東嶽廟,在縣西北三十里泰山下。《郡國志》云:「廟前有柏樹,武帝所種。赤眉賊斫一樹,見血乃止,有嶽令掌之。」唐開元十三年,玄宗登封泰山。登封之夕,凝氛昏晦,迅風激烈。皇帝出齊宮,露立以請,及明,清霽,旗常不搖。事畢至山下,日光重戴,明曜五色。千官稱賀,其日大赦。以靈岳昭感,封泰山神為天齊王。梁父,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君。玄宗開元十三年十二月,東封泰嶽,因禪梁父焉。大夫松,始皇避雨處,今猶在。謝過城,有汶陽田。齊以此歸魯以謝過,故有城存。廢梁父縣,在縣東南五十九里。隋開皇二年,移梁父縣於此。唐武德七年,移入博城置,今廢。廢岱山縣,在縣東南四十里,依徂萊山。北齊於此置。隋開皇三年廢,為奉高縣,五年又改為岱山縣。大業二年廢,入博城縣。
28 泗水縣:東北一百一十里,舊十二鄉,今四鄉。《左傳?成公十八年》:「晉侯使士魴來乞師,仲孫蔑會晉侯、宋公同盟於虛朾音汀。」杜注:「虛朾,地闕。」學者舊傳此地即虛朾也。漢為卞縣之地。隋分汶陽縣於此城置泗水縣,屬兗州。
29 尼丘山,在縣南五十里。叔梁紇禱尼丘山,生孔子。龜山,在縣東北七十五里。《詩》曰:「奄有龜蒙。」《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龜陰之田。」《水經注》:「昔夫子傷政道之陵遲,故望山而懐操。今琴曲有《龜山操》是也。」泗水,源出縣東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導,因以為名。盜泉,源出海東北高徑山之陰。《淮南子》曰:「孔子不飲盜泉。」漏澤,在縣東七十里。此澤漏穴有五,皆方丈餘,深二丈已上。其澤每春夏積水,秋冬漏盡。將漏之時,居人知之不過三日,漏水都盡。以竹木作薄離圍之,水族山積也。菟裘故城,在縣北五十五里。魯隱公曰:「使營菟裘,吾將老焉。」泮水,《詩》謂「泮宮」是也。汶陽故城,漢為縣,今故城在縣西。梁父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北。
30 萊蕪監
31 萊蕪監,在兗州、萊蕪縣之界,古冶鐵之務也。管一十八冶,縣、監不相統。
32 監境:東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33 四至八到:《圖經》未有至東、西二京里數;西至乾封縣四十五里;南至泗水縣四十里;東至沂州新泰縣界七十里;北至齊州亭山縣界七十里;西南至乾封縣界五十七里;東南至沂州新泰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淄州淄川縣界八十里;西北至齊州曆山縣界六十三里。
34 戶:
35 今管戶:主五百六十二,客一千八百八十九。
36 風俗:同兗州。
37 土產:
38 貢防風,出鐵。
39 管鐵坑三:
40 礦坑阜在監北五里;石坑阜在監一十里;甘土坑在監東南一十五里。
41 管一十八冶:
42 魯北冶在監南一百步;銅務冶在監西一里餘;杏山冶在監東五里;阜陽冶在監東六十里;萬家冶在監東五里;安仙冶在監東南七里;汶陽冶在監東一十五里;道士冶在監西南七里;何家冶在監西二十九里;汶北冶在監西二十四里;魯西冶在監西三十里;石門冶在監北三十五里;一作四十三里。新興冶在監西南五十二里;魯東冶在監西南五十三里;一作四十三里。汶城冶在監西五十五里;太叔冶在監西北五十二里;宜山冶在監西北五十二里;汶南冶在監西南七里。
43 校勘
44 兗州總序
45 秦以魯為薛郡,漢高祖更立魯國,以封公主。按西漢《地理志》,高後元年,以薛郡為魯國。則以魯封公主,恐出於高後。凡前言魯元年,皆追書耳。今雲高祖立魯國,未詳所本。又立泰山、山陽二郡,按西漢《地理志》,景帝分故梁國置山陽國,後為郡。泰山郡,高帝置。無分薛郡以立二郡之文。若以古伯禽之國言之,則泰山、山陽二郡兼有宋、齊、鄭、衛之境,不專為舊魯國。今《記》所書,未詳所本。後漢改為任城國,按《後漢郡國志》,任城國乃分東平國之三城為之,與泰山、山陽二郡不相涉。今《記》所書,未知所本。以泰山、山陽郡地置兗州,按泰山、山陽,二漢皆屬兗州,無更改。而魯國則前漢屬徐,光武改屬豫州。今《記》所云,以泰山、山陽郡地兼置兗州,蓋衍文也。後魏宣武正始中,又置南兗州於譙城,按《後魏地形志》:「南兗州,正光中置,治譙城。」正光乃孝明帝,今雲宣武正始中,未詳所據。又置西兗州於定陶城,北齊為任城郡。按《隋書?地理志》曲阜縣注,今《記》當云北齊改魯郡為任城郡,文義方暢。自漢以來,皆以州統郡。隋初始廢郡為州。今《記》自漢而下,歷記兗州廢置,然置州之所,與今魯郡多不相涉,似是《圖經》概序兗州之詳,今《記》因之,故州與郡頗雜揉耳。
URN: ctp:ws28632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