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一

《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打造的初稿。若有錯字,請協助糾正
1
《歐陽文忠公文集》   一
2
《歐陽文忠
公集》
3
 《四部叢刊·集部》
4
上海𣹢芬樓景印元
刊夲,原書版匡髙營
造尺六寸三分,寛營
造尺四寸

歐陽文忠公文集總目》

1
盧木齋
藏書
清華
大學
圖書
館𡒉
北平木齋
圖書
舘臧書
2
 居士集五十卷
  卷第一      文集一
   古詩三十八首
  卷第二      文集二
   古詩二十首
  卷第三      文集三
   古詩三十一首
  卷第四      文集四
   古詩二十四首
  卷第五      文集五
   古詩一十八首
  卷第六      文集六
   古詩二十五首
  卷第七      文集七
   古詩二十二首
  卷第八      文集八
   古詩二十一首
  卷第九      文集九
   古詩三十首
  卷第十      文集十
   律詩六十首
  卷第十一     文集十一
   律詩五十七首
  卷第十二     文集十二
   律詩五十六首
  卷第十三     文集十三
   律詩五十五首
  卷第十四     文集十四
   律詩六十五首
  卷第十五     文集十五
   賦五首     雜文五首
  卷第十六     文集十六
   論三首     或問一首
  卷第十七     文集十七
   論六首
  卷第十八     文集十八
   經旨十一首   辯一首
  卷第十九     文集十九
   詔冊七首
  卷第二十     文集二十
   神道𥓓銘三首
  卷第二十一    文集二十一
   神道𥓓銘四首
  卷第二十二    文集二十二
   神道𥓓銘二首
  卷第二十三    文集二十三
   神道𥓓銘二首
  卷集二十四    文集二十四
   墓表八首
   卷第二十五      文集二十五
    墓表六首
   卷第二十六      文集二十六
    墓誌銘四首
   卷第二十七      文集二十七
    墓誌銘五首
   卷第二十八      文集二十八
    墓誌銘六首
   卷第二十九      文集二十九
    墓誌銘六首
   卷第三十       文集三十
    墓誌銘四首
   卷第三十一      文集三十一
    墓誌銘五首
   卷第三十二      文集三十二
    墓誌銘三首
   卷第三十三      文集三十三
    墓誌銘四首
   卷第三十四      文集三十四
    墓誌銘五首
   卷第三十五     文集三十五
    墓誌銘三首    墓碣一首
   卷第三十六      文集三十六
    墓誌銘七首    墓碣一首
   卷第三十七     文集三十七
    墓誌銘一十七首
   卷第三十八      文集三十八
    行狀二首
   卷第三十九      文集三十九
    記十首
   卷第四十        文集四十
    記八首
   卷第四十一      文集四十一
    序七首
   卷第四十二       文集四十二
    序九首
   卷第四十三      文集四十三
    序七首
   卷第四十四      文集四十四
    序六首        傳一首
   卷第四十五     文集四十五
    通進司上書一首
   卷第四十六     文集四十六
    準詔言事上書一首
   卷第四十七      文集四十七
    與人書八首
   卷第四十八      文集四十八
    䇿問十二首
   卷第四十九      文集四十九
    祭文二十首
   卷第五十       文集五十
    祭文十七首
  外集二十五卷
   卷第一        文集五十一
    樂府七首      古詩四十首
   卷第二         文集五十二
    古詩二十七首
   卷第三         文集五十三
    古詩三十首
   卷第四         文集五十四
    古詩三十七首   聮句三首
   卷第五         文集五十五
    律詩五十八首
   卷第六         文集五十六
    律詩七十三首
   卷第七         文集五十七
    律詩七十首
   卷第八         文集五十八
    古賦四首      辭二首
    頌一首       贊一首
    章一首
   卷第九         文集五十九
    論一十一首     辨二首
   卷第十         文集六十
    經旨一十三首
   卷第十一       文集六十一
    神道𥓓銘一首   墓誌銘六首
   卷第十二       文集六十二
    墓誌銘六首    石槨銘一首
    墓表一首
    卷第十三        文集六十三
     記二十首
    卷第十四        文集六十四
     序一 十二首
    卷第十五        文集六十五
     序七首        傳一首
    卷第十六        文集六十六
     書八首
    卷第十七        文集六十七
     書一十一首
   卷第十八       文集六十八
    書一十二首
   卷第十九       文集六十九
    書一十四首
   卷第二十       文集七十
    䇿問五首      諡議一首
    齋文一首      祭文六首
   卷第二十一      文集七十一
    歐陽氏譜圖
   卷第二十二      文集七十二
    硯譜        牡丹記
   卷第二十三     文集七十三
    雜文二十七首
   卷第二十四     文集七十四
    近體賦一十三首  官題詩二首
   卷第二十五     文集七十五
    論三首       䇿八首
  易童子問三卷
   卷第一         文集七十六
    問答二十一章
   卷第二          文集七十七
     問答一十五章
   卷第三          文集七十八
     問答一章
  外制集三卷
   卷第一          文集七十九
     敕二首        制四十七首
   卷第二          文集八十
     制五十首
   卷第三          文集八十一
    制五十首拾遺一十五首附
  內制集八卷
   卷第一        文集八十二
    詔七首       國書二首
    敕書二首     批答一首
    口宣一十五首   春帖子詞二十首
    青詞七首     宻詞一首
    齋文三首     祝文五首
    功德䟽右語一首
   卷第二        文集八十三
    制一首       詔四首
    敕書一首     批答五首
    口宣一十五首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
    上梁文一首    青詞九首
    宻詞一首      齋文四首

    祭文四首
   卷第三        文集八十四
    制一首       詔三首
    國書四首     敕書四首
    御札一首     口宣一十七首
    表一首       青詞六首
    宻詞一首      齋文三首
    祝文二首      祭文四首
    功德䟽右語一首
   卷第四         文集八十五
    制一首       詔八首
    詔敕四首      敕書七首
    批答二首     口宣一 十三首
    青詞五首      宻詞二首
    齋文一首
   卷第五         文集八十六
    詔八首        詔敕三首
    國書三首      敕書二首
    批答一首      口宣一十三首
    青詞三首      宻詞二首
    黙表一 首      齋文一首
    祝文三首
   卷第六         文集八十七
    制四首       詔一 十一首
    國書二首      批答六首
    口宣五首      端午帖子二十首
    靑詞六首      宻詞三首
    表六首       黙表一首
    冊文三首
   卷第七         文集八十八
    制二首       詔一十首
    國書二首      敕書四首
    批答三首      口宣七首
    青詞六首      齋文二首
    祝文四首      功徳疏語五首
    內中御侍賀節詞語二首
   卷第八        文集八十九
    制三首      詔一十二首
    敕書八首     批答六首
    口宣二首     表三首
    宻詞一首     齋文二首
    祝文一首     祭文三首
  表奏書啓四六集七卷
   卷第一表奏     文     集九十
    表一十八首    狀五首
    劄子一首
   卷第二表奏     文     集九十一
    表九首      狀一十二首
    劄子九首
   卷第三表奏     文     集九十二
    表一十三首    劄子一十首
   卷第四表奏     文     集九十三
    表一十一首    狀一首
    劄子二十首御札二首附
   卷第五表奏     文     集九十四
   表一十二首    狀三首
   劄子一十五首
  卷第六書啓      文      集九十五
   書二首       啓三十六首
  卷第七書啓      文      集九十六
   書三十二首    啓七首
 奏議集十八卷
  卷第一         文集九十七
   劄子六首      狀四首
  卷第二         文集九十八
    劄子九首
   卷第三         文集九十九
    劄子六首      狀三首
   卷第四         文集一 百
    劄子十首      狀一首
   卷第五         文集一 百一
    劄子八首
   卷第六         文集一百二
    劄子九首      狀一首
   卷第七         文集一 百三
    劄子十首
   卷第八         文集一 百四
    劄子十首      狀一首
   卷第九         文集一 百五
    答子十首
   卷第十         文集一 百六
    劄子六首      狀一首
   卷第十一        文集一 百七
    狀四首
   卷第十二        文集一 百八
    劄子四首      狀二首
    書一首
   卷第十三        文集一百九
    劄子二首      狀三首
   卷第十四        文集一百十
    䟽一首        狀五首
    劄子六首
   卷第十五        文集一 百十一
    劄子十一首     䟽一首
    書一首
   卷第十六       文集一 百十二
     狀九首       劄子三首
   卷第十七       文集一 百十三
    劄子八首
   卷第十八        文集一 百十四
    劄子六首      狀一首
  雜著述一 十九卷
   卷第一         文集一 百十五
     河東奏草上
   卷第二         文集一 百十六
    河東奏草下
   卷第三         文集一 百十七
    河北奏草上
   卷第四         文集一 百十八
    河北奏草下
   卷第五         文集一 百十九
    奏事錄
   卷第六         文集一 百二十
    濮議一
   卷第七         文集一 百二十一
    濮議二
   卷第八          文集一 百二十二
    濮議三
   卷第九          文集一 百二十三
    濮議四
   卷第十          文集一 百二 十四
    崇文總目敘釋
   卷第十一         文集一 百二十五
    于役志
   卷第十二         文集一 百二十六
    歸田錄上
   卷第十三       文集一 百二十七
    歸田錄下
   卷第十四       文集一 百二十八
    詩話
   卷第十五        文集一 百二十九
    筆說
   卷第十六        文集一 百三十
    試筆
   卷第十七        文集一 百三十一
     長短句一
   卷第十八        文集一 百三十二
     長短句二
   卷第十九        文集一 百三十三
     長短句三
  集古錄跋尾一十卷
   卷第一          文集一 百三十四
     周           秦
     前漢         後漢
   卷第二         文集一百三十五
     後漢
    卷第三           文集一 百三十六
     後漢
    卷第四           文集一 百三十七
     魏            吳
     晉            宋
     齊            南齊
     梁            陳
     後魏          東魏
      北齊          後周
    卷第五          文集一 百三十八
     隋            唐
    卷第六          文集一 百三十九
     唐
    卷第七          文集一 百四十
     唐
    卷第八          文集一 百四十一
     唐
    卷第九          文集一 百四十二
     唐
   卷第十          文集一 百四十三
     唐           五代
  書簡一十卷
   卷第一          文集一 百四十四
     五十一首
   卷第二          文集一 百四十五
     五十六首
   卷第三          文集一 百四十六
     四十八首
   卷第四          文集一 百四十七
     四十一首
    卷第五          文集一 百四十八
     六十二首
    卷第六          文集一 百四十九
     四十五首
    卷第七          文集一 百五十
     四十四首
    卷第八          文集一百五十一
      三十三首
    卷第九          文集一百五十二
     四十九首
   卷第十          文集一 百五十三
     二十三首
  附錄五卷
   卷第一
     祭文          行狀
     諡誥
   卷第二
     墓誌銘        神道𥓓
   卷第三
  傳
  卷第四
  傳
  卷第五
  事迹
3
六弌先生小景

像讚》

1
賢哉文忠直道大節知進知退既朙且哲,陸贄議論,韓愈文章,李杜歌詩,公無不長,當丗大儒,邫家之光
2
霜空無雲,秌𠀘澄霚,昭然政通,何勞鍾簴。儼然望之,𭤔丗一遇。萬折方旾,逢坡益注。    宋李端叔
3
惟我昭陵,公乃得升。𠀘下無朋,國有魏公。公乃得容,孫守真按:下「公」字原為重文符號「=」不朋㕥忠。風波旣散,高山𤢜見。小人是嘆,㫺賢在是。寍論厥似,聞其百丗            宋晁恱之

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

1
真宗景德四年丁未
 是歲皇考鄭國公為綿州軍事推官六月二十一日寅時公生
2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
3
大中祥符二年己酉
4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
 是歲鄭公終於泰州軍事判官公叔父時任隨州推官因卜居焉公母夫人鄭氏年方二十九携公往依之遂家于隨貧無資以荻畫地教公書字稍長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叔父後歴閬州推官江陵府掌書記仕至二千石終都官員外郎
5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
 是歲𦵏鄭公于吉州吉水縣瀧岡其後至和元年析吉水縣之報恩鎮置永豐縣遂隸永豐
6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
7
大中祥符六年癸丑
8
大中祥符七年甲寅
9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
10
大中祥符九年丙𫝕
 公年十歲在隨家益貧借書抄誦州南大姓李氏子好學公多遊其家於故書中得唐韓昌黎文六卷乞以歸讀而愛之為詩賦下筆如成人都官曰竒童也它日必有重名
11
天禧元年丁巳
12
天禧二年戊午
13
天禧三年己未
14
天禧四年庚申
15
天禧五年辛酉
16
乹興元年壬戌
17
 二月仁宗即位
18
天聖元年癸亥
19
 是歲公應舉隨州試左氏失之誣論其略云石言于晉神降于莘內虵𨷖而外虵傷新鬼大而故鬼小人巳傳誦坐賦逸官韻黜
20
天聖二年甲子
21
天聖三年乙丑
22
天聖四年丙寅
23
 公年二十自隨州薦名禮部
24
天聖五年丁卯
25
 是春試禮部不中
26
天聖六年戊辰
27
 是歲公携文謁胥學士於漢陽胥公大竒之留置門下冬携公泛冮如京師
28
天聖七年己巳
29
 是春公從胥公在京師試國子監為第一𥙷廣文館生秋赴國學解試又第一
30
天聖八年庚午
31
 正月試禮部翰林學士晏公知貢舉公復為第一三月御試崇政殿公甲科第十四名五月授將 仕𭅺試祕書省校書郎充西京留守推官制詞前鄉貢進士歐陽某右可特授將仕郎試祕書省校書郎充西京留守推官替仲簡來年二月滿闕候見任官月限滿日即得赴任敕前鄉貢進士邵景先等咸以郷舉踐于貢闈属親校於藝文俾各升於科級特假讎書之秩式增結綬之榮郡縣佐僚各分其任宜思勗勵無曠乃官可依前件知制誥陳從易行
32
天聖九年辛未
33
 三月公至西京錢文僖公惟演為留守幕府多名士與尹師魯梅堯臣聖俞尤善日為古文歌詩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初胥公許以女妻公是歲親迎于東武
34
明道元年壬申
35
 是春及秋兩遊嵩嶽秋蓋從通判謝絳奉御香告廟也禮畢同遊五人皆見峭壁大書神淸之洞詳見附録後謝希深與梅聖俞書公又甞行縣視旱蝗明道二年癸酉
36
 正月以吏事如京師因省叔父于漢東三月還洛夫人胥氏卒時生子未踰月九月莊獻劉后莊懿李后祔𦵏定陵公至鞏縣陪祭十二月進階承奉郎
37
景祐元年甲戌
38
 三月西京秩滿歸襄城五月如京師㑹前留守王 文康公入樞府薦召試學士院閏六月乙酉授宣德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充鎭南軍節度掌書記館閣校勘制詞勅前西京留守推官承奉郎試秘書省校書郎歐陽某辭擅菁英性推醇茂早登名於仕版遂從辟於賔筵而楙學逾惇參籌有𥙿眷吾樞近甞以薦論逮課試之爰來固辯麗之可奬宜預属書之列仍遷管記之資徃服清喈善持素履可特授宣德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充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閣校勘李淑行三館祕閣所藏書多脫謬七月甲辰詔委官編定倣開无四部著為緫目公預焉是歲再娶諌議大夫楊公大雅
39
景祐二年乙亥
40
 是歲七月公同産妺之夫張龜正死于襄城謁告視之九月夫人楊氏卒
41
景祐三年丙子
42
 公年三十是歲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范仲淹言事忤宰相落職知饒州公切責司諫高若訥若訥以其書聞五月戊戌降為峽州夷陵縣令制詞敕鎭南軍節度掌書記宣德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館閣校勘歐陽某曏以藝文擢參讎校固當𪧐業以荷育材近者范仲淹樹黨背公鼓讒疑衆自干典憲爰示降懲爾託附有𥘉詆欺罔畏妄形書牘移責諫臣恣陳訕上之言顯露朋姦之迹致其奏述備見狂邪合寘嚴科用警媮俗尚軫包荒之念秖從貶秩之文往字吾民無重前悔可降授守峽州夷陵縣令替劉光裔今年七月成資闕散官如故仍放謝辤柳植行公自京師沿汴絶淮泝江奉母夫人赴貶所十月至夷陵
43
景祐四年丁丑
44
 三月謁告至許昌娶薛簡肅公女是夏叔父都官卒九月還夷陵十二月壬辰移光化軍乾德縣令制詞敕宣德郎守峽州夷陵縣令歐陽某以懿辭決科以敏智從事荐承俊選參校祕文偶弗慎於言階迺自貽於官譴遽沿遐牒亦旣逾年宜遷通邑之良且𭔃字人之劇余方甄録爾尚勉勤可特授守光化軍乹徳縣令替張宗尹來年三月成資闕散官如故仍放謝辤王堯臣行
45
寳元元年戊寅十一月改元
46
 三月赴乹德是歲胥夫人所生子夭
47
寳元二年己卯
48
 二月知制誥謝希深出守鄧州梅聖俞將宰襄城與希深偕行五月公謁告徃㑹留旬日而還六月甲申復舊官權〈武成〉軍節度判官㕔公事制詞降授宣徳郎守光化軍乹徳縣令歐陽某右可特授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充鎭南軍節度掌書記權〈武成〉軍節度判官𠫊公事替節度推官趙咸寜來年二月滿闕散官如故仍放謝辤勑前降授崇信軍節度掌書記監郢州酒稅務朝奉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尹洙等嚮者咸以儒才籍于文館旋坐朋游之累自罹降謫之科載軫淹沉特推甄敘或朝閨復秩分𭔃於縣章或府幕參謀差冠於賔序徃䖍予命彌愼爾為可依前件王舉正行公自乹德奉母夫人待次於南陽冬暫如襄城
49
康定元年庚辰二月改元
50
 是春赴滑州時范文正公起為陜西經略招討安撫使辟公掌書記辤不就六月辛亥召還復充館閣校勘仍修崇文緫目十月轉太子中允制詞勑鎭南軍節度掌書記宣德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充館閣校勘歐陽某朕意尚儒雅博考辭藝使優游並進以光我太平之業恩亦厚矣爾徃參典校属以事譴㑹從薦引復敘官榮方思抆拭而用寜限陞遷之次宫坊美秩册府清塗嘉乃雋才尚勗來譽可特授守太子中允依舊館閣校勘散官如故聶冠𡖖行癸已同修禮書是歲子發生
51
慶曆元年辛巳
52
 五月庚戌權同知太常禮院以見修崇文緫目辤許之八月乙酉許州對公事回依舊供職曽孫建也編年載此未詳十一月丙寅祀南郊攝太常博士引終獻十二月加𮪍都尉制詞勑夫三靈之交莫盛乎大旅四海以職畢奉于嚴禋還御端闈均慶緜㝢矧待時髦之地素清儒館之游宜𬒳徽章以甄英綴宣徳郎守太子中允充館閣校勘歐陽某雅材毓秀吉履敦方副妙簡於石渠紬祕文於天祿列于俊藪光是珍群属此推恩遞増勲級益厲夙秉庸對寵嘉可加𮪍都尉餘如故吳育行已丑崇文緫目成改集賢校理
53
慶曆二年壬午
54
 正月丁已考試别頭舉人三月丙辰御試進士應天以實不以文賦公擬進一首賜敕書奬諭四月丙子復差同知禮院契丹遣泛使求關南地宰相吕夷簡薦冨弼報聘人皆危之公上書引顔真卿使李希烈事乞留弼不報五月復應詔上書極陳弊事八月請外九月通判滑州十月上
55
慶曆三年癸未
56
 是歲仁宗廣言路修政事人多薦公宜為臺諌三月召還癸巳轉太常丞知諫院制詞宣德郎守太手中允充集賢校理𮪍都尉歐陽某右可特授守太常丞依舊充集賢校理知諌院事散官勲如故勑國家廣闢言路崇設諫垣擇方嚴之藎臣登諍議之清列責任尤重眷懷亦深向非練逹民彝精詳國體利權不能易所守貴𫝑無以摇其心則安可劭厥清芬𥙷予闕政以爾朝奉郎侍御史判三司都理欠司輕車都尉賜緋魚袋魚周詢等風猷鯁亮器範沖深並繇博古之文皆擢烝髦之選清心莅局交負幹才議事飛章第揚風采僉詢朝論亟簡朕心宜進官聮徃參諌列爾其勤乃節行厲于忠誠姑務罄諤諤之辤敷陳而亡撓豈宜持庸庸之計畏避以自安勉膺寵光式遅明効可依前件孫拆行四月至京九月戊辰賜緋衣銀魚己巳同詳定國朝勲臣名次丙戌同修三朝典故十月戊申擢同修起居注十二月己亥召試知制誥公辤辛丑有旨不試直以右正言知制誥仍供諌職制詞勑夫出納朕命裁成典誥號令風采布為法度所以炳煥皇業羽儀近著匪我俊乂曷膺是選宣德郎守太常丞充集賢校理同修起居注知諌院事𮪍都尉賜緋魚袋歐陽某高才敏識照於當世特立不𠋣拔乎其倫秉心粹中履道夷坦學探系象之表文窮述作之源而自抱槧書林簮筆螭陛詞皆體達慮不及私俾之代言必能復古用進七人之列遂參四禁之嚴豈惟序陞斷自余志其於發揮藻潤之業坦明深厚之體皆汝素藴不煩訓詞可特授右正言知制誥依舊修起居注知諫院事散官勲賜如故李有行丁未同詳定編勑是月立春祭西太一宫為獻官尋例賜紫章服
57
慶曆四年甲申
58
 三月庚午兼判登聞檢院四月乙未押伴契丹賀生辰人使御筵於都亭驛己亥命公使河東計度廢麟州及盗鑄鐵錢并礬課虧額利害七月還京師八月甲午保州軍叛契丹聲言討西夏癸卯除公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按察使制詞宣徳𭅺行右正言知制誥𮪍都尉賜紫金魚袋歐陽某右可特授依前行右正言充龍圖閣直學士河北諸州水陸計度都轉運按察使兼西路營田都大制置屯田本路勸農使替張昷之散官勲賜如故勑朝奉郎守尚書禮部郎中知制誥知兖州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梁適等四方有事才者當為國家馳騖矣自夏人之不賔于廷而王師外戍天下共其勞夫侍從近列得無同我此憂者歟爾䓁並以才名器略為時英俊兄予所以擢爾清切之禁延閣憲臺蓋備艱虞以為用也三城西路之津㑹中山北道之吭喉河𦍤委輸事任尤重靈昌河上至于平陽皆方面之要害朝廷所属意處也各遷近職于蕃于宣王室之勤以慰予望可依前件張方平行九月三朝典故成書以公甞預編纂賜詔奬諭十一月南郊恩進階朝散大夫封信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制詞勑三年而郊所以答天地尊祖考懐柔于百神福惠亍庶邦使生生之𩔖罔不滋殖則吾左右近著宜乎首𬒳凱澤者矣以爾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龍圖閣直學士宣徳郎行右正言𮪍都尉賜紫金魚袋歐陽某學有師《法言》無畏避輟辭翰於西掖董賦輿於北道而能計國用詳𫟪謀擿史姦舒民困才識參用搢紳所推今嚴禋成百禮具有司其申講舊典導宣明命峻之階品増之封邑以均禧祉以對勤藎以永朝家之休可特授朝散大夫依前行右正言充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特封信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勲賜如故仍放朝謝孫抃行
59
慶曆五年乙酉
60
 是春眞定帥田況移秦州公權府事者三月時二府杜正獻范文正韓忠獻冨文忠公以黨論相繼去公上書辨之小人素巳憾公㑹公孤甥張氏犯法諫官錢明逸因以財産事及公下開封鞫治府尹楊日嚴觀望傅㑹上命户部判官蘇安世入內供奉官王昭明監勘得無他八月甲戌猶落龍圗閣直學士罷都轉運按察使降知制誥知滁州制詞勑夫賞不遺功罰不阿近有邦之彝典也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龍圖閣直學士朝散大夫行右正言𮪍都尉信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博學通贍衆所見稱言事感激朕甞寵用而乃不能淑愼以遠罪辜知出非巳族而鞠於私門知女有室歸而納之羣從嚮以訟起晟家之獄語連張氏之貲劵旣弗明辨無所驗朕以其乆參近侍免致深文止除延閣之名還序右垣之次仍歸漕節徃布郡條體予寛恩思釋前吝可落龍圖閣直學士特授依前行右正言知制誥散官勲封賜如故仍就差知滁州軍州兼管力勸農使替趙良䂓及放謝辤揚察行十月甲戌至郡是歲子奕生
61
慶曆六年丙戌
62
 公年四十自號醉翁
63
慶曆七年丁亥
64
 十二月以南郊恩加上𮪍都尉進封開國伯加食邑三百户制詞勑朕禮天事神以祈生民之佑尊祖親考以席鴻基之隆爰罄齋明仰膺顧諟乃眷近侍宜均恩典朝散大夫行右正言知制誥𮪍都尉信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詞藻敏麗風韻俊豪參列諫垣蔚有敢言之節褒陞詞禁茂昭華國之文委任素煩安靜攸處屬修大祀俾洽蕃休特䟽勲爵之儀並厚邑封之數中外之寄待遇無殊深體柬求勉敦業履可特授依前行右正言知制誥加上𮪍都尉進封開國伯食邑三百户散官賜如故仍放朝謝嵇頴行是歲子棐生
65
慶曆八年戊子
66
 閏正月乙卯轉起居舍人依舊知制誥徙知揚州制詞勑勤求治道優延近著粤惟詞禁之彦乆布外邦之政特推渥洽蓋示眷懐朝散大夫行右正言知制誥知滁州上𮪍都尉信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智慮淹通文藻敏麗善談當世之務旋登近侍之班向直內閣之嚴寔分北道之𭔃爰司方郡屢易周星軫予意而良深俾官儀而敘進記言動者良史之筆授之以清階督淮海者廣陵之區委之以㑹府仍司雅誥尚逺灋垣當欽待遇之榮益務端莊之節遲聞美績用對寵靈可特授行起居舍人知制誥知揚州軍州事兼管內堤堰橋道勸農使替張奎散官勲封賜如故仍放謝辤嵇頴行二月庚寅至郡
67
皇祐元年己丑
68
 正月丙午移知潁州二月丙子至郡樂西湖之勝將卜居焉四月丙戌轉禮部郎中制詞勑群臣有常以善道益吾者今雖在外吾不忘也事任有期旣未得即還左右且進升其官秩亦足表待遇之意焉朝散大夫行起居舍人知制誥知潁州上𮪍都尉信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頃用文詞登朝居諫諍之任屢以謇諤之言陳闕失朝奉𭅺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龍圖閣知亳州上𮪍都尉賜紫金魚袋王洙徃由絰藝入侍備顧問之職甞以博洽之學禆見聞間縁薄疵並領外𭔃嚴助守籓久去承明之直望之懷闕應有本朝之思吾嘉才猷寔用矜爾爰各遷於品秩俾仍頒於教條行將召生無曰留滯《詩》曰:心乎愛矣遐不謂矣其務淑愼體兹睠懷脩可特授尚書禮竒郎中依前知制誥知潁州散官勲封賜如故仍放朝謝洙可特授尚書刑部員外郎依前直龍圖閣知許州軍州兼管內堤堰橋道勸農事及管勾開治溝洫河道事替宋祁散官勲賜如故仍放謝辤李絢行八月辛未復龍圖閣直學士制詞勅思文先朝游心徃籍因層構之建設近職之華所以寵名儒訪治道我圖俊舊之望時惟鯁亮之姿差進禁聮胥恊公議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諌議大夫知揚州𮪍都尉𡵨山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賜紫金魚袋楊察精明博洽端粹正方擢在禁林復典謨而歸厚寘之憲席處論議而不阿朝散大夫尚書禮部郎中知制誥知潁州上𮪍都尉信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識達才長文髙行㓗篤於信道不讀非聖之書忠於本朝屢條當世之務並膺左右之選歷宣內外之勞峻節弗渝公議彌勝用進祕圖之拜且光舊物之還旌乃名臣敷于茂典爾身有外朕心弗忘嘉竚來忠勿懲前事察可特授依前右諫議大夫充翰林侍讀學士兼龍圖閣學士依舊知揚州散官勲封賜如故仍放朝謝脩可特授依前尚書禮部郎中充龍圖閣直學士依舊知潁州散官勲封賜如故仍放朝謝胡宿行是歲子辯生
69
皇祐二年庚寅
70
 七月丙戌改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己酉至府十月己未明堂覃恩轉吏部郎中加輕車都尉制詞勑朕聞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縁考之意故推而上於祖朕奉若斯義乃以季秋之選肇禋于大寢禮備法物樂和八音三后上帝亦旣顧饗六服群辟罔不𫎇氣眷言祕近之列方殿股肱之郡天地之福其可不均以爾樞宻直學士朝散大夫右諌議大夫上𮪍都尉京兆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户賜紫金魚袋田況懐誠秉彝博見彊志以爾龍圖閣直學士朝散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𮪍都尉信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議論據古忠正無私並為當世之宗精究百家之術施之政亊罔干譽而從欲立於朝廷不阿尊而事貴風動全蜀潤流京師古者因禘以發爵禄所以尊廟而貴命況合宫之事哉左省瑣闥之嚴中臺宰属之重懋爾述職推吾新書徃哉生生承此褒愛況可特授給事中依前充樞宻直學士加輕車都尉散官封賜如故仍放朝謝脩可特授尚書{{吏部郎中依前充龍圖閣直學士加輕車都尉散官封賜如故仍放朝謝吕泰行是歲約梅聖俞買田於潁
71
皇祐三年辛卯
72
皇祐四年壬辰
73
 三月壬戌丁母夫人憂歸潁州四月起復舊官公固辤八月許之
74
皇祐五年癸巳
75
 八月自潁州護母喪歸𦵏吉州之瀧岡胥揚二夫人祔焉是冬復至潁
76
至和元年甲午三月改元
77
 五月服闋除舊官職赴闕制詞勑人臣之大莭曰忠與孝然處之者或過不及故先王設禮以為之制喪者不呼其門盡為子之志也外除而從政即為臣之道也前龍圖閣直學士朝散大夫尚書吏部郎中輕車都尉信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以文章直亮擢居近侍以才略器幹屢更劇任自罹家難歸伏閭里今祥禫甫畢賁然斯來文昌清曹淵圖秘職皆爾舊秩徃服新命唯是移孝資忠之義爾其楙哉可特授尚書吏部郎中充龍圖閣直學士散官勲封賜如故蔡襄行六月癸巳朝京師乞郡不許七月甲戌權判流內銓㑹小人詐為公奏請汰內侍其徒怨怒以胡宗堯不當改官事中公戊子出知同州判吏部南曹吳充為公辨明不報知諫院范鎭一再極言而參知政事劉沆方提舉修《唐書》亦乞留公修書八月丙午沆拜相戊申詔公修《唐書》九月辛酉遷翰林學士制詞勑帝王之制坦然明白發號出令一日萬微其代予言必資才哲龍圖閣直學士朝散大夫尚書吏部郎中輕車都尉信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言忠信行篤恭文參典謨心固金石頃在諫列以直誠盡規彌縫衮闕遷登禁省以深詔大冊振起〈國風〉出按朔乗罷守列郡免喪還●缺字:原文不清即蘄外𥙷朕嘉其難進易退有賢者之節又文學舊老宜居禁中是用延登玉堂典司翰墨僉謀四及咸曰得人當使炳焉之風弗獨漢邇三代也可特授依前尚書吏部郎中知制誥充翰林學士散官勲封賜如故王洙行壬戌兼史館修撰制詞勑古者左《史記》動右《史記》言得失形於一朝榮辱見於千載今而墨筆操牘緫二職之美者不在吾儒雅之臣乎翰林學士朝散大夫尚書吏部郎中知制誥刋修《唐書》輕車都尉信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學槩道真文得天粹凛然風節足為世範休有議論實惟王體更中外之衆務在夷險而一心益知汝賢擢司內命豈特属文章以煩爾蓋將咨謀慮以弼予復此兼榮亦非貳事夫一家之法傳信於方來萬世有辤垂𥙿於不朽尚賴良直以永休明徃服茂恩奚假多訓可特授依前尚書吏部𭅺中知制誥充史館修撰仍舊翰林學士刋修《唐書》散官勲封賜如故韓絳行又差勾當三班院十月乙巳朝饗景靈宫天興殿攝侍中捧盤取水十二月庚戌臘饗孝惠孝章淑德章懷皇后廟攝太尉行事
78
至和二年乙未
79
 三月同孫抃考試諸司寺監人吏六月己丑上書論宰相陳執中已而乞外改翰林侍讀學士集賢殿修撰出知蔡州侍御史趙抃知制誥劉敞上疏留公七月戊午復領舊職八月辛丑假右諫議大夫充賀契丹國母生辰使將持送仁宗御容㑹虜主殂癸丑改充賀登位國信使十二月庚戌宿虜界松山
80
嘉祐元年丙申九月改元
81
 公年五十二月甲辰使還進北使語録閏三月丁亥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孟夏薦饗攝太尉行事五月癸未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駮事乙未免勾當三班院六月甲子奉勑祈晴醴泉觀八月壬戌知益州張方平除三司使甲子詔公權發遣三司公事以俟其至而命李淑代知銀臺司乙亥車駕詣景靈宫朝拜天興殿充贊導禮儀使又朝謁眞宗及章懿太后神御殿攝太常卿九月辛卯大慶殿行恭謝禮為贊引太常卿禮成加上輕車都尉進封樂安郡開國侯加食邑五百户制詞勑施厚而報豊維人之常誠至而禮簡事天之宜朕承先烈之丕基祗畏勤紹弗敢荒寜亶勞維疚於昭降康四海萬靈莫不厎豫念所以報必竭其誠迺即太寢之嚴躬尚質之享欽翼䖍共陶匏以薦合祛大神示格于祖考明靈降監休應顯孚膺受福𨤲均自近始翰林學士朝散大夫尚書吏部郎中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輕車都尉信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文字復于古雅正直邁于倫𩔖辨論堅確救時為心在𣵀不淄湜湜自信𠋣其演潤故置諸內署藉其才識故付之史筆賴其謀用故試之大計沛有餘地左右咸宜熈事思成相儀克允峻其勲䓁埤厥賦封尚體予衷以孚邦家于休可特授依前尚書吏部郎中知制誥史館修撰充翰林學士加上輕車都尉進封樂安郡開國侯食邑五百户散 官勲賜如故差遣依舊吳奎行十二月𬒳差押伴契丹賀正旦人使御筵於都亭驛
82
嘉祐二年丁酉
83
 正月癸未權知禮部貢舉賜御書文儒二字乙已磨勘轉右諫議大夫制詞勑禁宻之重朝廷所優率從四嵗之常俾進兩官之次示異䓁於䟽品表殊恩於邇臣推意之明在子則至顯忠之報惟汝為深授受之間善美良盡翰林學士朝散大夫尚書吏部郎中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判太常寺兼禮儀事上輕車都尉樂安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風誼醇篤謀猷浚明憂天下之心物議許其懇到狥國家之急朕志知其勇為矧夫統體之文綽有雅健之氣特立于世能同於人姑用歳勞升為諫長未厭搢紳之望徒収翰墨之長亦為顯承當益章大可特授右諌議大夫依前知制誥史館修撰充翰林學士散官勲封賜如故差遣依舊仍放朝謝吳奎行三月癸卯為狄青發哀苑中攝太常卿六月丙寅福康公主進封兖國公主七月壬午命公攝禮部侍郎以印授冊使乙未兼判尚書禮部九月己卯兼判祕閣祕書省十一月辛巳權判史館丙申權知審刑院候胡𪧐回依舊辛丑免十二月辛亥權判三班院癸亥權奉安明德元德章穆三后御容於啓聖院車駕行酌獻禮充禮儀使是月被差押伴契丹賀正旦人使御筵於都亭驛
84
嘉祐三年戊戌
85
 正月壬午上幸興國寺及啓聖院朝謁太祖太宗神御殿攝太常卿二月癸卯契丹遣使告其國母哀差公館伴三月辛未兼侍讀學士以貟多固辤不拜癸未充宗正寺同修玉牒官甲午同陳旭考試在京百司等人六月庚戌加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制詞勑京邑翼翼四方是則商頌之明訓也朕念夫神臯奥區大衆所聚俗有五方之異吏有百司之繁貴近豪并輕犯法禁迫蹙則已苛細寛縱則有放紛尹正之才不止乎决事無留當官有守而已維其明智足以照物厚重足以鎭浮先事以銷其萌牙臨文以破其機械俾夫下國有以依放則庶㡬乎古之治矣翰林學士朝散大夫右諌議大夫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充宗正寺修玉牒官刋修《唐書》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兼判尚書禮部兼判祕閣祕書省上輕車都尉樂安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道德仁義固其深藴文學政事矧乃兼長老於詞禁之中未愜搢紳之望今詳試以煩劇命允𨤲于浩穰寵以延閣之拜優以京輔之授爾其念古訓而用乂母曰時異稍艱乎施設也可特授依前右諫議大夫知制誥史館修撰充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兼畿內勸農使仍舊刋修《唐書》兼判祕閣祕書省散官勲封賜如故吳奎行
86
嘉祐四年己亥
87
 二月戊辰免開封轉給事中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制詞勑漢制給事中日上朝謁平尚書奏事近世所職雖異而其親近左右為㝡要宻非得端士不以付焉以爾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朝散大夫右諌議大夫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刋修《唐書》兼判祕閣秘書省上輕車都尉樂安郡開國𢚝食邑一千三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性資純良識用明果直道自奮至忠不回向自禁林尹正京邑摧抑權幸崇奬善良獄訟簡稀幾至無事方此眷賴以圖靖嘉而廼屢形奏封求請便郡朕惟亮正之益不可使逺外而煩劇之任宜有以均勞延登𤨏闈以備顧問爾其祗服體朕意焉可特授給事中依前知制誥史館修撰充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提舉在京諸司庫務仍舊刋修《唐書》兼判祕閣祕書省散官勲封賜如故范鎮行是月充御試進士詳定官賜御書善經二字四月丁卯奏告今冬太廟親行祫饗之禮癸酉孟夏薦饗並攝太尉行事丙子兼充群牧使六月甲申刪定景祐廣〈樂記〉九月丁酉奉勑祈晴相國寺十月壬申車駕朝饗景靈宫癸酉祫饗太廟並攝侍中行事丁丑加護軍食實封二百户制詞勑王道之最盛者莫如宗廟宗廟之至重者莫如大祫朕祗率舊禮親執祀事神人以和祖考來格此皆辟公卿士肅雍顯相之効也福祉之流朕安敢專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朝散大夫給事中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刋修《唐書》兼判祕閣祕書省兼充羣牧使上輕車都尉樂安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凊識谹議搢紳之表醇文懿行名世之選此所以増朝廷之光參瑚璉之器詩不云乎左右奉璋髦士攸宜夫熈事休成惠澤廣𬒳則賢者宜先矣敘升書勲之籍眞食加田之賦於以均七廟之慶慰萬夫之望其庶幾乎可特授依前給事中知制誥史館修撰充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加護軍食實封
88
二百戶散官封賜差遣如故劉敞行
89
嘉祐五年庚子
90
 四月丁卯孟夏薦饗太廟攝太尉行事七月戊戌上新修《唐書》二百五十卷庚子推賞轉禮部侍郎制詞勑古之為國者法後王為其近於己制度文物可觀故也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賢臣相與經營扶持之其盛徳顯功美政善謀固巳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記述失序使興壞成敗之迹晦而不章朕甚恨之故擇廷臣筆削舊書勒成一家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朝散大夫給亊中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刋修《唐書》兼判祕閣祕書省兼充羣牧使護軍樂安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實封二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龍圖閣學士朝請大夫守尚書吏部侍郎充集賢殿修撰知鄭州上柱國常山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實封陸百户賜紫金魚袋宋祁創立統紀裁成大體朝散大夫尚書禮部郎中知制誥充集賢殿修撰糺察在京刑獄兼權判尚書工部充宗正寺修玉牒官𮪍都尉高平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范鎭朝奉郞守尚書刑部郎中知制誥同勾當三班院上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王疇三司度支判官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賢校理編修《唐書》官上𮪍都尉賜緋魚袋宋敏求罔羅遺逸厥恊異同凡十有七年大典乃立閎富精覈度越諸子矣皆讎有功朕將據古鍳今以立時治為朕得法其勞不可忘也皆遷秩一等布其書天下使學者咸都焉脩可特授守尚書禮部侍郎依前知制誥史館修撰充翰林學士散官差遣勲封食實封賜如故祁可特授守尚書左丞依前集賢殿修撰充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龍圖閣學士散官差遣勲封食實封賜如故仍放朝謝鎮可特授尚書吏部郎中依前知制誥充集賢殿修撰散官差遣勲封賜如故疇可特授守尚書右司郎中依前知制誥散官勲賜差遣如故敏求可特搜尚書工部貟外郎依前集賢校理充三司度支判官散官勲賜如故劉敞行九月丁亥兼翰林侍讀學士制詞勑夫堯舜稱治之至莫重於稽古蓋順考前繹以施有政故其聖功大烈後世無以逾焉朕睎風於旣徃求理於當之留神典冊用資聰明務延道徳之老以為勸講之益進讀左右尤任賢碩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朝散大夫守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判祕閣祕書省兼充羣牧使護軍樂安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實封一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業履夷直懷負忠亮雄辭奥學高視前哲讜議精識推為國器方且擢處禁近以襄大猷登預經閣庶幾自輔夫維善言古必驗于今援史傳經爾其無讓可特授依前守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誥史館修撰充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散官差遣勲封食實封賜如故王疇行十月庚午下元節車駕朝拜景靈宫天興殿朝謁眞宗及章懿太后神御殿攝侍中十一月辛丑拜樞宻副使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百户制詞勑夫詩美吉甫以有文武故賢特之士無施不可朕惟天下之重兵本之𭔃委于廊廟之臣責其講畫之用則待遇之意付𢌿之際敢不愼乎苟非材英豈易圖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守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誥充史館修撰護軍樂安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實封二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學通古今之宜性符履道之直議論明正懷負高爽乆居禁近之從屢更中外之事選所踐試悉著聲實今樞筦之地籌勝是經擢貳大猷適竚休績惟公忠可以成務惟寅亮可以就功徃其愼哉無廢朕命可特授依前守尚書禮部侍郎充樞宻副使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伯户散官勲賜如故王疇行甲寅同修樞宻院時政記十二月被差押伴契丹賀正旦人使御筵於都亭驛
91
嘉祐六年辛丑
92
 三月戊申侍上幸後苑賞花華景亭釣魚涵曦亭遂宴太清樓閏八月辛丑轉户部侍郎參知政事進封開國公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百户公辤轉官許之制詞勑夫萬務之理命令之出謀謨於堂上風行於天下使來者可觀而與言無譏者非吾二三相輔乎本兵之所號為樞機布政之方寔繫原抵更踐大府參持衡柄向匪全徳疇副毗𠋣樞宻副使朝散大夫守尚書禮部侍郎護軍樂安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實封四伯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識鍳明逺才猷通劭議論貫前儒之學文章擅獨歩之名遍歴清華迭居中外自居重任已試異能忠言不私直道無屈是用易地且俾遷官讓節逾高誠心可諒若夫禮樂未具制度未立基業未固賦用未節昔人有作後世奚艱俾我有宋之治如三代盛時者亦惟吾相輔而已力行王道今也其時無謂吾不能行其同心以濟勉之哉可特授依前守尚書禮部侍郎參知政事進封開國公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百户散官勲賜如故張懷行九月庚申同修中書時政記十二月丙戌臘享太廟攝太尉行事
93
嘉祐七年壬寅
94
 正月己酉朔大慶殿朝賀攝侍中承旨宣制三月乙卯祈雨南郊攝太尉行事辛酉提舉三館祕閣寫校書籍同譯經潤文四月壬午上嘉祐編勑七月庚戌差充明堂鹵簿使九月戊申文德殿奏請致齋攝侍中奏中嚴外辦己酉朝饗景靈宫庚戌朝饗太廟並攝司徒辛亥大饗明堂已未進階正奉大夫加柱國仍賜推忠佐理功臣制詞勑合宫大饗明靈居歆嘏告神𨤲䝉所勞矣一二相亊之老宜均乃休朝散大夫守尚書禮部侍郎參知政事護軍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實封六伯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文章瑞時議辯華國進陪大政時欲𠋣平㑹資闊儀賛成孝志撤俎而命宜先近班功號崇階副之勲等徃膺異數是惟典常可特授正奉大夫依前尚書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加柱國仍賜推忠佐理功臣封食實封賜如故張懷行十二月丙申上幸龍圖天章閣召輔臣至待制三司副使以上臺諌官皇子宗室駙馬都尉管軍觀三聖御書又幸寳文閣親飛白書分賜群臣公得雙幅大書歲字下有御押加以御寳王珪夾題八字云嘉祐御札賜歐陽脩仍於絹尾書翰林學士臣王珪奉聖旨題賜名又出御製觀書詩一首令群臣属和公和篇在外集遂宴羣玉殿庚子再召近臣及三館臣僚赴天章閣觀三朝瑞物太宗眞宗御集次赴寳文閣觀御飛白書賜公金花牋字復燕羣玉殿後數日公以狀進詩謝狀在四六集詩在居士集
95
  按兩宴皆有賜書而實録及范蜀公東齋記事止載丙申有賜當時王歧公親奉詔為序亦不及庚子再賜而實録及序又不及館職預召惟東齋記事言之公記陸子履家藏飛白字明言羣玉殿所賜時子履任集賢校理與東齋記事合但不知是日公得何字其為金花牋則無疑然陳無已六一堂圖書詩乃云黄絹兩大字又何也韓忠獻公謝詩云鸞拂宫綃舞胡文恭公亦有謝御飛白扇子詩得非預坐者衆所賜或不同耶實録二十三日丙申二十七日庚子而歧公序乃作戊申壬子不應差誤如此殆傳寫訛耳歧公再觀書詩黄金塗紙看揮毫又司馬温公涑水記聞亦載兩賜飛白
96
是月差押伴契丹賀正旦人使御筵於都亭驛
97
嘉祐八年癸卯
98
 二月乙亥奉勑充沈貴妃冊禮使不及行禮四州壬申英宗即位甲戌奉勑書大行皇帝哀冊諡寳甲申覃恩轉户部侍郎進階金紫光禄大夫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百户仍賜推忠恊謀佐理功臣制詞勑朕受命先帝傳𢌿大實始𥘉踐阼居士民之上與二三丞輔講求天下之理恩意之及宜先老成推忠佐理功臣正奉大夫尚書禮部侍郎參知政事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實封六百户賜紫金魚袋歐陽某氣清神深學足以飾經治推忠佐理功臣正奉大夫尚書禮部侍郎參知政事柱國天水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實封六伯户賜紫金魚袋趙槩性和識逺言足以濟成謀皆𣏌梓良材廟堂重器乆弼亮於大本方𠋣平於至公尚書地官機政所出徃踐厥服思所以致君堯舜之任無俾專美於前人朕所望焉脩可特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尚書户部侍郎依前參知政事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百户仍賜推忠恊謀佐理功臣勲封如故槩可特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尚書户部侍郎依前參知政事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百户仍賜推忠恊謀佐理功臣勲封如故張懷行乙酉奉勑篆受命寳其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寳五月戊辰為皇帝祈福於南郊攝太尉行事七月戊申押伴契丹祭弔人使御筵於都亭驛八月癸巳奉勑篆大行皇帝諡寳其文曰神文聖武明孝皇帝之寳十月乙酉増修太廟成命告七室十二月庚午押伴契丹賀正旦人使御筵於都
99
亭驛
100
治平元年甲辰
101
 四月甲午奉勑祈雨社稷閏五月戊辰特轉吏部侍郎制詞勑先皇帝遺大投艱于朕躬俾守宗廟朞年于茲惟是一二政事之臣輔朕不逮以
102
厎于治嘉乃勞止是用疇庸推忠恊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書户部侍郎參知政事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實封八百户歐陽某精識照於古今高名起於日月文之以禮樂濟之以公忠頃在先朝預聞大政逮予嗣訓之始繄爾定䇿之先属哀毀之過差感疾疹之甚美醫禱備至𰚾體訖康茍非與在之良曷見仰成之懿宜峻天臺之秩庸昭國棟之𨺚褒徳懋功於是乎在爾其夙夜茂勉左右弼諧用乂我王家爾亦有無竆之聞豈不休哉可特授行尚書吏部侍郎依前參知政事功臣散官勲封食實封如故祖無擇行八月辛丑奉勑祈晴太社十二月壬子差押伴契丹賀正旦人使御筵於都𠅘驛
103
治平二年乙巳
104
 是春上表乞外不允四月辛丑景靈宫奉安仁宗御容車駕行酌獻之禮攝侍中八月以大雨水再乞避位不允九月辛酉提舉編纂太常禮書百卷成詔名太常因革禮賜銀絹十一月庚午車駕朝饗景靈宫辛未饗太廟壬申祀南郊攝司空行事進階光祿大夫加上柱國食邑五百户制詞勑朕薦鬯〈清廟〉懷祖宗之威神什煙紫壇致天地之明察靈心顧享熈事休成臨端闈而肆霈中區奉徽號而推尊文毋眷言賦政之重宜首均釐之隆推忠恊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實封八百户歐陽某道合誠明學竆元本被遇仁考𫾻休禁塗以經緯之文施於典冊以直亮之節顯於巖廊荐更四近之聮罙暢萬機之㑹邦禋肇講朝務益繁備公衮之華章承祭除之盛禮乃順神福以甄爾勞進文散之崇階衍采田之多邑仍推勲級庸異弼臣顧褒嘉而載優當圖報而毋廢我有明命其懋承之可特授光禄大夫依前行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加上柱國食邑五百户功臣封食實封如故宋敏求行
105
治平三年丙午
106
 公年六十三月三日賜上已宴時初頒明天曆適值丁巳是月以言者指濮議為邪說力求去不允七月癸酉薦饗太廟攝太尉行事十二月癸未奉敕篆皇帝尊號寳其文曰體乾膺曆文武廣孝皇帝之寳乙巳押伴契丹賀正旦人使御筵於都𠅘驛
107
治平四年丁未
108
 正月丁巳神宗即位戊辰覃恩轉尚書左丞進階特進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百户仍賜推忠恊謀同德佐理功臣制詞勑在昔成王有審訓以屬於大卿惟我先帝命沖人寔託於四輔眷言涖阼之始宜首懋官之恩推忠恊謀佐理功臣光禄大夫行尚書吏郎侍郎參知政事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三百户食實封八百户歐陽某鯁亮發中誠明瀑外文蔚典謨之體學通治亂之原弼翼两朝爕熙萬務肆朕纂服載深仰成爰升肅於臺機示疇庸於台佐衍封増幹賜號進階祗式舊章併推異數噫荷祖宗之垂佑旣嗣無疆之休賴臣鄰而恊恭方求小毖之助益宣賢業茂對寵徽可特授特進行尚書左丞依前參知政事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百户仍賜推忠恊謀同德佐理功臣勲封如故宋敏求行二月第三子棐登進士第是月御史彭思永蔣之竒以飛語汙公上察其誣斥之公力求去三月壬申除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知亳州改賜推誠保徳崇仁翊戴功臣制詞勑朕惟國之大臣毗𠋣於內猶同體之股肱凌雲之羽翼莫之重也至於辤隆自㓗則必徇其雅志而尊顯之蓋所以均其勞逸也方朕守文之初而一德舊老以病自乞章數上矣其可留以佐我而骫進退之節乎推忠恊謀同德佐理功臣特進行尚書左丞參知政事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實封一千户歐陽某學通本元邦之讜直名重當世士林師法繇樞機之柄任賛廊廟之全謨兩受仍几之託益堅事上之誠踐更三朝出入八載需頭瀝懇守麾是蘄雖詔批不可而其請愈確是用進職書殿增秩秋官授符于价藩分憂於閫𭔃襃渥備矣書不云乎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勉勤所報詎假予訓可特授行刑部尚書充觀文殿學士知亳州軍州亊兼管內何堤勸農使及管勾開治溝洫河道事仍改賜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散官勲封食實封如故吕夏卿行閏三月辛巳宣簽書駐泊公事陛辤乞便道過潁少留許之五月甲辰至亳六月戊申視事
109
熈寜元年戊申
110
是歲連上表乞致仕不允八月乙巳轉兵部尚書改知青州充京東東路安撫使制詞勑朕惟北海九州之古郡而東人之都也近世兩府出入為均逸之地非耆德峻望不為𠋣毗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刑部尚書知亳州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實封一千户歐陽某以文學自進以器能自任早領樞務旋參大政奏封屢上誠請益堅俾守藩方已逾歳律乃進夏官之秩徃臨海岱之區一道兵農惠綏是賴肅予近服無假訓言可特授行兵部尚書依前充觀文殿學士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功臣散官勲封食實封如故仍放謝辤李大臨行九月丙申至青十一月丁亥郊祀恩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百户制詞勑朕嗣位之初祗見上帝祖考九州四海莫不來𥙊惟二三元老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推恩行爵必先及之推誠保徳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實封一千户歐陽某文章𪧐望左右
111
三朝艱難之時寔賴其力進退之節不累於位股肱近鎭玉帛勤王茲朕所以推神休而疏朝寵也乃眷舊德奚煩訓辭可特授依前行兵部尚書充觀文殿學士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二百户功臣散官勲封如故吳充行是歲築第於潁
112
熈寜二年己酉
113
 三月內侍王延慶便道傳宣撫問仍賜香藥一銀合又遞賜新校定前《漢書》以公甞預刋定也冬乞壽州便私計不允
114
熈寜三年庚戌
115
 四月壬申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河東路經略安撫監牧使兼并代澤潞麟府嵐石路兵馬都總管制詞勑國家䂓悏裔邊並建帥領惟河汾之一道搤獯狁之二垂爰咨衮路之賢徃付并門之筦仍遷近府用壯奥藩具官某道德文章為時矜式謀猷忠亮預政累朝自𫉬解於台司已再更於郡𭔃委逺時柄爾雖樂於燕安尊任賢能朕豈忘於鑒寐眷言大鹵方擇守臣俾從表海之邦就改近胡之鎭班通四貴所以褒寵於舊勲節制諸戎所以𠋣成於外閫惟爾同寅之德體予注意之隆亟即新州毋辤逺略可特授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兼并代澤潞麟府嵐石路兵馬都總管功臣散官勲封如故蘇頌行公堅辤不受七月辛卯改知蔡州九月甲寅至蔡是歲更號六一居士
116
熈寜四年辛亥
117
公在蔡累章告老六月甲子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制詞勑朕惟左右輔弼之臣以道徳自任者其去就進退莫不有義與命而朝廷優寵遇待不使之蚤告老以去者非獨朕之恩典為然亦先王之禮意故也以爾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實封一千二百户歐陽某文章學問遠足以知先王德義謀猷近足以宜當世陟降祕近踐揚茲多嚮繇樞庭參决大政乃能熈天之命克勤王家均休外藩年德方茂而乃安于義命以禮請去至於勤懇雖朕之睠遇有加亦終不能易爾志重以先帝顧命輔朕眇躬勲勞問望顧可以無報稱哉是用度越常典以榮爾歸俾進東宫之師仍兼祕殿之職尚惟率身善俗以助成王德惟良顯哉可持授太子少師依前充觀文殿學士致仕功臣散官勲封食實封如故仍放朝謝張琥行七月歸潁八月將祀明堂詔赴闕陪位公上章乞免從之禮成賜衣帶器幣牲餼
118
熈寜五年壬子
119
 閏七月庚午公薨年六十六八月丁亥贈太子太
120
制詞勑大臣還官告老以高秩尊爵歸第固朝廷所禮異也矧甞參弼大政有兩朝定筞援立之勲徳甚盛而弗居年未至而辤位遽兹長逝宜厚追褒故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太子少師致仕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實封一千二百户歐陽某以文章革浮靡之風以道徳鎭流競之俗挺節強毅而不撓當官明辯而莫奪三世寵榮一徳端亮朕方將圖任舊老疇咨肅乂而雅志沖邈必期退休未閱數歲章踰十上在大義難盡其力兹勤請所以不違謂其脫去人間之累當饗期頥之壽天遽殱奪曽靡憖遺覽奏之日為之不能臨朝儲坊六傅師惟長首舉以為贈用紓予哀尚其有知享此嘉命可特贈太子太師王益柔行
121
熙寜七年八月諡文忠謚議見附録
122
熈寜八年九月乙酉葬開封府新鄭縣旌賢郷
123
元豐三年十二月以子升朝遇大禮贈太尉制詞勑朕齊明 以祀得歆于神維顯及幽並受多祉奉議郎輕車都尉賜緋魚袋歐陽發父皇任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贈太子太師某以高文典䇿冠絶譽髦以重德令名進參機要踐更事任奮發猷為諒直公忠簡於朕志逝日逾遠賢聲不忘垂𥙿後昆序朝通籍丁時慶賚愍錫有加尚其營魂膺此明命可特贈太尉王安禮行
124
元豐八年十一月贈太師追封康國公
125
紹聖三年五月追封兖國公制詞勑宗祀之澤充塞穹壤國之故老褒敘有章朝請郎充祕閣校理輕車都尉賜緋魚袋歐陽棐弟通直郎飛𮪍尉辯故父任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贈太師追封康國公某名世之才出應期運明於輔弼事業而以風節始終餘慶嗣人追命成國亶惟不没尚克享茲可特贈太師追封兖國公中書舍人盛陶行
126
崇寜三年追封秦國公政和三年追封楚國公皆以子樂遇郊恩
127
文忠公年譜不一惟桐川薛齊誼廬陵孫謙益曾三異三家為詳雖用舊例毎歲列其著述考文力之先後然篇章不容盡載次序寧免疑混如公曾孫建世以告勑宣劄為編年尚多差互况餘人乎今參稽衆譜傍採史籍而取正於公之文凡居士集外集各於目錄題所撰歲月而闕其不可知者奏議表章之類則隨篇注之定為文集一百五十三卷居士集五十卷公所定也故寘于首外集二十五卷次之易童子問三卷詩本義别行於世外制集三卷內制集八卷表奏書啓四六集七卷奏議十八卷雜著述十九卷集古錄跋尾十卷又次之書簡十卷終焉考公行狀惟闕歸榮集一卷徃徃散在外集更俟博求别有附錄五卷紀公德業此譜專敘出處詞簡而事粗備覽者當自得之慶元二年二月十五日郡人登仕郎胡柯謹記

居士集序》

1
  門人、翰林學士、承旨、左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蘇軾撰
2
夫言有大而非夸逹者信之衆人疑焉孔子曰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楊墨蓋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喪何與於天而禹之功與天地並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巳夸乎自《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孟子之言行而楊墨之道廢天下以為是二字一作是為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旣没有申商韓非之學違道而趣利殘民以厚主其說至𨹟也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僥倖一切之功靡然從之而世無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權其禍福之輕重以救其惑故其學遂行秦以是喪天下陵夷至於勝廣劉項之禍死者十八九天下蕭然洪水之患蓋不至此也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復有一孟子則申韓為空言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使楊墨得志於天下其禍豈減於申韓哉由此言之雖以孟子配禹可也太史公曰蓋公言黃老賈誼晁錯明申韓錯不足道也而誼亦為之予以是知邪說之移人雖豪傑之士有不免者况衆人乎自漢以來道術不出於孔氏而亂天下者多矣晉以老莊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餘年而後得韓愈學者以愈配孟子蓋庶幾焉愈之後三百有餘年而後得歐陽子其學推韓愈孟子以逹於孔氏著禮樂仁義之實以合於大道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𩔖折之於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師尊之自歐陽子之存世之不說者譁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冨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而斯文終有愧於古士亦因𨹟守舊論卑而氣弱自歐陽子出天下爭自濯磨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顔納說為忠長育成就至嘉祐末號稱多士歐陽子之功為多嗚呼此豈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歐陽子没十有餘年士始為新學以佛老之似亂周孔之實識者憂之賴天子明聖詔修取士法風厲學者專治孔氏黜異端然後風俗一變考論師友淵源所自復知誦習歐陽子之書予得其詩文七百六十六篇於其子棐乃次而論之曰歐陽子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䞇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歐陽子諱脩字永叔旣老自謂六一居士云元祐六年六月十五日敘綿本作三年十二月是時任翰林學士
3


不知其功一作不可知其功納說一作納諫此非予一有私字言也天下之一有公字言也歐陽子諱脩字永叔既老自謂一作號六一居士云綿州重刻大杭本及眉州本皆無歐陽子以下十七字六月十五日序有兩𥓓本其一六月作三月其序作引盖蘇公䜂序故此作叙

居士集目録》

1
果親王府
圖書記
2
卷第一
 古詩
  顔跖■■■■■■
  猛虎景祐三年
  仙草■■■■■■
  遊龍門分題十五首明道元年
   上山        下山
   石樓       上方閣
    伊川泛舟     宿廣化寺
    歩月        八節灘
    白傅墳       晚登菩提上方
    山槎        石笋
    鴛鴦        魚𦌘
    魚鷹
   伊川獨遊同前
   三遊洞景祐四年
   下牢溪同前
   蝦蟇碚同前
   黃牛峽祠同前
   千葉紅棃花同前
   金雞同前
   和丁寳臣遊甘泉寺同前
   送京西提㸃刑獄張駕部寳元元年
   贈杜黙康定元年
   送吕夏卿慶曆二年
   憶山示聖俞慶曆元年
   送唐生■■■■
   送任處士歸太原康定元年
   聖俞㑹飲慶曆元年
  送胡學士宿知湖州同前
  哭曼卿同前
  送曇穎歸廬山同前
  送孔秀才遊河北同前
  送黎生下第還蜀慶曆二年
3
卷第二
 古詩
  送楊闢秀才慶暦三年
  送孔生再遊河北慶曆二年
  送慧勤歸餘杭慶暦三年
  讀張李二生文贈石先生同前
  絳守居園池慶曆四年
  晉祠同前
  登絳州冨公嵩巫𠅘同前
  水谷夜行𭔃子美聖俞同前
  病中代書𭔃聖俞慶曆五年
  鎭陽殘杏同前
  班班林間鳩同前
  暮春有感同前
  洛陽牡丹圖慶曆二年
  鎭陽讀書慶曆五年
  留題鎭陽潭園同前
  讀蟠桃詩𭔃子美同前
  初伏日招王幾道小飲同前
  白髮同前
  永陽大雪同前
  送章生東歸慶曆六年
4
卷第三
 古詩
  啼鳥慶曆六年
   遊瑯瑘山慶曆六年
   讀徂徠集慶曆六年
   大𤍠二首同前
   幽谷泉同前
   百子坑賽龍同前
   憎蚊同前
   重讀徂徠集慶曆七年
   汝癭答仲儀同前
   滄浪𠅘同前
   寳劒■■■■
  秋晚凝翠𠅘慶曆六年
  菱溪大石同前
  送姜秀才遊蘇州寳元元年
  送孫秀才慶曆六年
  新霜二首同前
  豐樂𠅘小飲慶曆七年
  四月九日幽谷見緋桃盛開同前
  秋懷二首𭔃聖俞同前
  希眞堂東手種菊花十月始開同前
  拒霜花同前
  懷嵩樓晚飲示徐無黨無逸同前
  瑯瑘山六題同前
   歸雲洞      瑯瑘谿
   石屏路      班春𠅘
   庶子泉      惠𮗜方丈
5
卷第四
 古詩
  贈無為軍李道士二首慶曆七年
  拜赦慶曆七年
  彈琴效賈島體■■■■
   酬學詩僧惟晤
   别後𭔃聖俞慶曆七年
   紫石屏歌同前
   聚星堂前紫薇花皇祐二年
   𫉬麟贈姚闢先輩皇祐元年
   喜雨皇祐二年
   飛蓋橋翫月皇祐元年
   竹間𠅘皇祐二年
   答吕公著見贈皇祐元年
   送滎陽魏主簿
   青松贈林國華慶曆八年
   人日聚星堂燕集探韻得豐字皇祐二年
   橄欖
   鸚鵡螺
   食糟民
   送焦千之皇祐元年
   伏日贈徐焦二生同前
   𭔃生槐皇祐二年
   韓公閱古堂皇祐元年
   永州萬石𠅘同前
卷第五
 古詩
  答原父皇祐二年
  蟲鳴
  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𭔃皇祐二年
  送張洞推官赴永興經略司同前
  𭔃聖俞同前
  有馬示徐無黨至和元年
  天辰
  再和聖俞見答皇祐二年
  感春雜言同前
  廬山高贈劉中允歸南康皇祐三年
  送徐生之澠池至和元年
  葛氏鼎
  太白戲聖俞
  邊户
  梅聖俞𭔃銀杏至和元年
  與子華原父小飲坐中𭔃同州江十學士休復
   同
   前

  述懷同前
  和劉原父澄心紙至和二年
6
卷第六
 古詩
  奉使契丹道中答劉原父桑乾河見𭔃之作至和
    二
    年

  書素屏同前
  馬齧雪同前
  風吹沙同前
  重贈劉原父嘉祐元年
  贈沈遵同前
  答聖俞同前
  感興五首同前
  吳學士石屏歌同前
  初食車螯同前
  送裴如晦之吳江同前
  盤車圖同前
  答聖俞莫登樓嘉祐二年
  答聖俞莫飲酒同前
  思白兔雜言答梅公儀憶鶴之作同前
  戲答聖俞同前
  和梅龍圖公儀謝鷴同前
  和聖俞感李花同前
  折刑部海棠戲贈聖俞二首同前
  刑部看竹効孟郊體同前
7
卷第七
 古詩
  贈沈遵博士歌嘉祐二年
  和聖俞李侯家鴨脚子同前
  送吳生南歸嘉祐五年
  樂哉襄陽人送劉太尉從廣嘉祐二年
  奉酬揚州劉舍人原父見𭔃同前
  西齋菊花過節始開偶書呈聖俞同前
  於劉功曹家聽楊直講女奴彈琵琶戲作呈聖俞同前
  長句送子履學士赴𪧐州同前
  送公期得假歸絳嘉祐三年
  送宋次道學士赴太平州同前
  謝王尚書舉正惠西京牡丹同前
  送朱職方提舉運鹽同前
  甞新茶呈聖俞同前
   次韻再作同前
   樂郊詩同前
   洗兒歌同前
   鳴鳩嘉祐四年
   代鳩婦言同前
   看花呈子華內翰同前
   啼鳥同前
   和聖俞《唐書》局後叢莽中得芸香一本之作同前
   答原父見過後中夜酒定復追昨日所覽雜記并簡聖俞之作同前
8
卷第八
 古詩
  有贈端溪緑石枕蘄州竹簟呈原父聖俞嘉祐四年
  夜聞風聲有感呈原父聖俞同前
  答聖俞大雨見𭔃嘉祐二年
  答聖俞白鸚鵡雜言嘉祐四年
  淸明風雨三日不出因書所見呈聖俞同前
  答原父見過寵示之作嘉祐五年
  㑹飲聖俞家有作兼呈原父景仁聖從嘉祐四年
  依韻酬聖俞見贈之作同前
  小飲坐中贈别祖擇之赴陜府同前
  奉答聖俞逹頭魚之作嘉祐三年
  送刀紡推官歸潤州嘉祐四年
  夜坐彈琴有感呈聖俞
  二月雪嘉祐五年
  歸田四時樂春夏二首嘉祐三年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嘉祐四年
  盆池同前
  再和明妃曲同前
  奉送原父侍讀出守永興嘉祐五年
  哭聖俞同前
9
卷第九
 古詩
  𭔃題劉羲叟家園効聖俞體
  西齋小飲贈别沖卿學士嘉祐五年
  答原父九月八日見過㑹飲之作同前
  答梅公儀歸鴈𠅘長韻嘉祐元年
  𭔃題洛陽張少卿靜居堂嘉祐六年
  鬼車同前
  感二子嘉祐■年
   讀書同前
   鵯鵊詞同前
   初食雞頭有感同前
   雙井茶同前
   贈李士寜治平四年
   明妃小引
   感事四首
   新春有感𭔃常夷甫熈寜元年
   昇天檜同前
   憶焦陂同前
  贈許道人同前
  送龍茶與許道人同前
  馴鹿
  留題齊州舜泉熈寜元年
  山齋戲書絶句二首熈寜三年
  嘲少年惜花熙寜■年
  出郊見田家蠶麥已成有感熙寜■年
  射生户熙寜■年
  戲石唐山𨼆者熙寜■年
10
卷第十
 律詩
  送王汲宰藍田景祐元年
  徽安門曉望
  送孟都官知蜀州
  南征回京至界上驛先呈城中諸友明道二年
  逸老𠅘
  廣愛寺
  弔黄學士三首明道元年
  雨後獨行洛北同前
  陪府中諸官遊城南同前
   智蟾上人遊南嶽天聖九年
   送左殿丞入蜀
   秋郊曉行
   被牒行縣因書所見呈僚友明道元年
   過緱氏縣作同前
   又行次作同前
   送梅秀才歸宣城
   鞏縣陪祭獻懿二后回孝義橋道中作明道二年
   送謝學士歸闕同前
   河南王尉西齋明道元年
   張主簿東齋同前
   留守相公禱雨九龍祠應時𫉬澍呈府中同僚同前
   春日獨遊上林院後𠅘見櫻桃花𭔃希深聖俞景祐
元年

   獨至香山憶謝學士同前
   春晚同應之至普明寺小飲
   黄河八韻𭔃聖俞明道二年
   和應之登廣愛寺閣𭔃聖俞同前
   晚過水北
   罷官西京回𭔃河南張主簿景祐元年
  𭔃西京張法曹同前
  離彭婆值雨投臨汝驛回𭔃張九屯田司録同前
  朱家曲
  行至椹澗作景祐元年
  送謝希深學士北使同前
  送賈推官赴絳州景祐二年
  送張如京知安肅軍同前
  送威勝軍張判官同前
  送同年史襃之武功尉
  送祝熈載之東陽主簿景祐元年
  鄭十一先輩赴四明幕同前
  送丁元珍峽州判官同前
  送楚建中潁州法曹同前
  送王尚恭隰州幕同前
  送王尚喆三原尉同前
  送餘姚陳寺丞
  送廖八下第歸衡山景祐元年
  夏侯彦濟武陟尉同前
  遠山
  宋宣獻公挽歌詞三首康定元年
  初出眞州泛大江作景祐三年
  江行贈鴈同前
  松門景祐四年
  下牢津同前
  龍溪同前
  勞停驛同前
  黄溪夜泊同前
  望州坡景祐三年
11
卷第十一
 律詩
  初至夷陵答蘇子美見𭔃景祐三年
  冬至後三日陪丁元珍遊東山寺同前
  送前巫山宰吳殿丞同前
  龍興寺小飲呈表臣元珍同前
  縣舍不種花因戲書景祐四年
  至喜堂北軒手植楠木呈元珍表臣同前
  戲答元珍同前
  初晴獨遊東山寺同前
  夷陵歲暮書事呈元珍表臣景祐三年
  夷陵書事𭔃謝三舍人景祐四年
   戲贈丁判官同前
   𭔃梅聖俞同前
   離峽州後回𭔃元珍表臣寳元元年
   再至西都慶曆四年
   過錢文僖公白蓮莊同前
   謝公挽詞三首康定元年
   愁牛嶺
   𭔃子山待制二絶慶曆五年
   𭔃秦州田元均同前
   送沈待制陜西都運同前
   欒城遇風效韓孟聮句體同前
   過中渡二首同前
   自河北貶滁州𥘉入汴河聞鴈同前
   自勉慶曆五年
   席上送劉都官同前
   又𭔃劉都官
   書王元之畫像側慶曆六年
   送京西提刑趙學士同前
   𭔃題宜城縣射𠅘同前
   豐樂𠅘遊春三首慶曆七年
   謝判官幽谷種花同前一云六年
   𦘕眉鳥
   懷嵩樓新開南軒與郡僚小飲慶曆七年
   送張生同前
   田家
   别滁慶曆八年
   答謝判官獨遊幽谷見𭔃同前
   招許主客同前
   金鳳花
   鷺鷥
  野鵲
  木芙蓉
  樵者
  詠雪慶曆八年
  送楊先輩登第還家皇祐元年
  潁州西湖種瑞蓮黄楊𭔃吕度支許主客同前
  三橋三首同前
  答通判吕公著太博同前
  祈雨曉過湖上皇祐二年
12
卷第十二
 律詩
  送謝中舍二首皇祐元年
  酬張器判官泛溪
  西園石榴盛開
  西湖戲作示同遊者皇祐元年
  夢中作
  贈歐世英皇祐元年
  送楊君之任永康
  上太傅杜相公二首皇祐二年
  太傅杜相公索聚星堂詩謹成同前
  和太傅杜相公寵示之作同前
  杜相公有答兖州待制之句其卒章云獨無風
   雅可流傳因輒成同前
  依韻答杜相公寵示之作皇祐三年
  依韻和杜相公喜雨同前
  謝太傅杜相公寵示嘉篇同前
  答杜相公寵示去思堂詩同前
  答大傅相公見贈長韻同前
  借觀五老詩次韻為謝同前
  答杜相公惠詩同前
  去思堂手植雙柳今已成隂因而有感至和元年
  和陸子履再遊城西李園至和二年
  內直對月奉𭔃子華舍人持國廷評同前
  答子華舍人退朝小飲官舍同前
  內直晨出便赴奉慈齋宫馬上口占同前
  景靈朝謁從駕還宫至和元年
  憶滁州幽谷
  和韓學士襄州聞喜𠅘置酒
  𭔃題梅龍圖滑州溪園嘉祐元年
  奉使道中五言長韻至和二年
  奉使契丹𥘉至雄州同前
  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馬上作同前
  送渭州王龍圖同前
  李留後家聞箏坐上作
  送鄆州李留後
  子華儤直未滿遽出館伴遂當輪宿輒成嘉祐二年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同前
  和梅聖俞元夕登東樓同前
  再和同前
  又和同前
   憶鶴呈公儀同前
   答王禹玉見贈同前
   答王內翰范舍人同前
   戲答聖俞持燭之句同前
   小桃同前
   戲書同前
   春雪同前
   和梅公儀甞茶同前
   和較藝書事同前
   和公儀贈白鷴同前
  再和同前
  和聖俞春雨同前
  出省有日書事同前
  和較藝將畢同前
  喜定號和禹玉內翰同前
  和出省同前
13
卷第十三
 律詩
  送鄭革先輩賜第南歸嘉祐二年
  和原父揚州六題同前
   時㑹堂二首   春貢𠅘
   竹西𠅘      崑丘臺
   𫎇谷
  內直𭔃聖俞博士至和■ 年
  送梅龍圖公儀知杭州嘉祐二年
  送沈學士知常州同前
  聖俞監印南宮試卷因思去歲同在禮闈有感
   兼簡子華景仁嘉祐三年
  答聖俞歲日書事嘉祐四年
  夜聞春風有感𭔃子華長文景仁同前
  病告中懷子華原父同前
  酬長文出城見示之句同前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韓內翰子華同前
  答和閣老劉舍人雨中見𭔃嘉祐五年
  𭔃閣老劉舍人同前
  詳定幕次呈同舍嘉祐四年
  禁中見鞓紅牡丹同前
  和江鄰幾學士桃花同前
  送襄陵令李君同前
  景靈宫致齋同前
  夏享太廟攝事齋宫聞鸎𭔃原甫同前
  送王平甫下第同前
  對雪十韻同前
  和武平學士歲晚禁直書懷同前
  答西京王尚書𭔃牡丹嘉祐六年
  應制賞花釣魚同前
  清明賜新火
  明堂慶成嘉祐七年
  羣玉殿賜宴同前
  永昭陵挽詞三首嘉祐八年
  續作五首同前
  赴集禧宫祈雪追憶從先皇駕幸有感同前
  夜宿中書東閣同前
  送王學士赴兩浙轉運同前
  早朝治平元年
  下直同前
  齋宫有殘雪思作學士時有聞鸎詩𭔃原父有感四首同前
  攝事齋宫偶書同前
  早朝感事同前孫守真按:「前」字殆漫漶遺失。
  集禧謝雨同前
  下直呈同行三公同前
  東閣雨中同前
  四月十七日景靈宫奉迎仁宗御容有感治平二年
14
卷第十四
 律詩
  馬上黙誦聖俞詩有感治平二年
  定力院七葉木同前
  秋隂同前
  秋懷同前
  初寒同前
  𭔃渭州王仲儀龍圖同前
  崇政殿試賢良晚歸同前
  聞潁州通判知郡唱和因以奉𭔃同前
  南郊慶成同前
  和昭文相公上已賜宴治平三年
  三日赴宴口占同前
  讀楊蟠章安集同前
  蘇主簿挽歌同前
  𭔃題沙溪寳錫院嘉祐五年
  宋司空挽詞治平三年
  感事治平四年
  永厚陵挽歌詞三首同前
  答子履學士見贈之作同前
  送張職方知道州同前
  再至汝隂三絶同前
  郡齋書事𭔃子履同前
  答子履見𭔃同前
  𭔃𬃷人行書贈子履同前
  贈隱者同前
  戲書示黎教授同前
  書懷同前
  渦河龍潭■■■■
  遊太清宫出城馬上口占熙寜元年
  太清宫燒香同前
  謝提刑張郎中𭔃笻竹杖治平四年
  答黎教授二首同前
  𭔃許道人熙寜元年
  酬扶溝周職方録示白鶴宫詩同前
  曉發齊州道中二首同前
   表海𠅘同前
   歲晚書事同前
   謁廟馬上有感同前
   毬場看山同前
   殘臈同前
   歲暮書事同前
   聞沂州盧侍郎致仕有感同前
   春晴書事熙寜二年
   遊石子澗同前
   讀易同前
   水磨𠅘子同前
   𭔃題相州榮歸堂熙寜三年
   晝錦堂同前
   觀魚軒同前
   狎鷗𠅘同前
   休逸臺同前
   青州書事熈寜二年
   留題南樓二絕同前
   答和王宣徽
   答和吕侍讀熈寜四年
  答子履見𭔃之作熙寜三年
  謝景平挽詞熙寜四年
  答資政邵諌議見𭔃二首同前
15
卷第十五
 賦
  黄楊樹子賦景祐三年
  鳴蟬賦嘉祐元年
  秋聲賦嘉祐四年
  病暑賦同前
  憎蒼蠅賦治平三年
 雜文
  醉翁吟嘉祐元年
  山中之樂
  雜說三首
卷第十六
 論
  正綂論三首康定元年
  或問一首
卷第十七
 論
  本論二首慶曆二年
  朋黨論慶曆四年
  魏梁解論
  為君難論二首慶曆二年
卷第十八
 經旨
  易或問三首景祐四年
  明用一首同前
  《春秋》論三首同前
  《春秋》或問二首同前
  泰誓論同前
  縱囚論康定元年
 辯
  怪竹辯康定元年
16
卷第十九
 詔冊
  請皇太后權同聽政詔嘉祐八年
  皇太后還政議合行典禮詔同前
  賜大宗正司詔治平元年
  賜夏國詔書治平元年
  英宗遺制治平四年
  尊皇太后冊文治平二年
17
卷第二十
 神道𥓓銘
  金部郎中贈兵部侍郎閻公神道𥓓銘寳元元年
  太子太師致仕贈司空文惠陳公堯佐神道𥓓
   銘慶曆四年
  資政殿學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仲淹神道𥓓
   銘至和元年
18
卷第二十一
 神道𥓓銘
  户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致堯神道𥓓
   銘慶曆六年
  度支郎中天章閣待制王公神道𥓓銘至和元年
  𡊮州宜春縣令贈太師冀國程公元白神道𥓓
   銘至和二年
  鎭安軍節度使同平章事贈中書令程公
   道𥓓銘嘉祐四年
19
卷第二十二
 神道𥓓銘
  太尉文正王公神道𥓓銘至和二年
  觀文殿大學士贈司空晏公神道𥓓銘同前
卷第二十三
 神道𥓓銘
  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武恭王公徳用神道
   𥓓銘嘉祐三年
  工部尚書贈刑部尚書余襄公神道𥓓銘治平四年
卷第二十四
 墓表
  石曼卿延年墓表慶曆元年
  尚書屯田貟外郎李君仲芳墓表寳元元年
  內殿崇班薛君墓表慶曆元年
  連處士舜賔墓表慶曆八年
  尚書屯田貟外郎張君墓表至和一年
  龍武將軍薛君墓表至和元年
  永春縣令歐君墓表天聖■年
  河南府司録張君汝士墓表嘉祐二年
20
卷第二十五
 墓表
  屯田貟外郎贈兵部貟外郎錢君墓表至和二年
  太常博士周君堯卿墓表皇祐五年
  左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將軍唐君墓表嘉祐四年
  胡先生墓表嘉祐六年
  瀧岡阡表熈寜三年
  集賢校理丁君寳臣墓表熈寜元年
21
卷第二十六
 墓誌銘
  虞部貟外郎尹公仲宣墓誌銘寳元元年
  知制誥謝公墓誌銘康定元年
  資政殿學士户部侍郎簡肅薛公墓誌銘寳元


  度支貟外郎張君墓誌銘嘉祐四年
22
卷第二十七
 墓誌銘
  翰林侍讀學士給事中梅公墓誌銘慶曆二年
  都官貟外郎歐陽公墓誌銘慶曆四年
  句容縣令贈兵部貟外郎王公代恕墓誌銘同前
  張子野墓誌銘康定元年
  孫明復墓誌銘嘉祐二年
23
卷第二十八
 墓誌銘
  蔡君山墓誌銘慶曆三年
  黄夢升墓誌銘同前
  大理寺丞狄君墓誌銘慶曆五年
  薛質夫直孺墓誌銘寳元二年
  隴城縣令贈太常博士吕君士元墓誌銘慶曆八年
  尹師魯墓誌銘同前
24
卷第二十九
 墓誌銘
  主客郎中劉君立之墓誌銘皇祐二年
  翰林侍讀學士右諌議大夫楊公墓誌銘皇祐


  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皇祐三年
  太子中舍王君墓誌銘康定元年
  工部郎中歐陽君墓誌銘嘉祐二年
  少府監分司西京裴公德谷墓誌銘同前
25
卷第三十
墓誌銘
  翰林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贈工部侍郎張公
墓誌銘皇祐元年
  兵部貟外郎天章閣待制杜公𣏌墓誌銘至和元年
  比部貟外郎陳君漢卿墓誌銘至和二年
  鎭安軍節度使同平章事贈中書令文簡程公
墓誌銘嘉祐二年
26
卷第三十一
 墓誌銘
  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誌銘嘉祐二年
  太常博士尹君墓誌銘至和元年
  太子中舍梅君墓誌銘皇祐元年
  湖州長史蘇君舜欽墓誌銘嘉祐元年
  翰林侍讀學十王公墓誌銘嘉祐二年
27
卷第三十二
 墓誌銘
  尚書户部侍郎參知政事贈右僕射文安王公堯臣墓誌銘嘉祐四年
  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左丞贈吏部尚書正肅吳公墓誌銘同前
  鎭潼軍節度觀察留後李公端懿墓誌銘嘉祐五年
28
卷第三十三
 墓誌銘
  尚書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許公墓誌銘嘉祐二

  尚書刑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孫公墓誌銘嘉祐五

  梅聖俞堯臣墓誌銘嘉祐六年
  江鄰幾休復墓誌銘同前
29
卷第三十四
 墓誌銘
  尚書駕部貟外郎致仕薛君長孺墓誌銘治平三年
  國子博士薛君良孺墓誌銘同前
  徂徠石先生墓誌銘治平二年
  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治平四年
  贈太子太傅胡公宿墓誌銘同前
30
卷第三十五
 墓誌銘
  永州軍事判官鄭君墓誌銘慶曆四年
  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熈寜元年
  集賢院學士劉公墓誌銘熈寜二年
  零陵縣令贈都官貟外郎吳君墓碣銘嘉祐三年
31
卷第三十六
墓誌銘
  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慶曆五年
  萬壽縣君徐氏墓誌銘同前
  長沙縣君胡氏墓誌銘
  長壽縣太君李氏墓誌銘慶曆八年
  廣平郡太君張氏墓誌銘嘉祐元年
  渤海縣君高氏墓碣同前
  北海郡君王氏墓誌銘嘉祐五年
  長安郡太君盧氏墓誌銘治平四年
卷第三十七
 墓誌銘
  皇從姪衞州防禦使遂國公宗顔墓誌銘嘉祐五年
  皇從姪筠州團練使安陸侯宗訥墓誌銘同前
  皇從姪右領軍衞大將軍博平侯世融墓誌銘同前
  皇從姪康州刺史高宻侯宗師墓誌銘同前
  皇從姪右監門衞將軍廣平侯宗沔墓誌銘同前
  皇從姪右監門衞將軍世衡墓誌銘同前
  皇從孫右屯衞大將軍武當侯世宣墓誌銘同前
  安陸侯夫人長樂郡君賈氏墓誌銘同前
  雍國太夫人馮氏墓誌銘同前
  東萊侯夫人平原郡夫人米氏墓誌銘同前
  韓國公夫人太寜郡君慕容氏墓誌銘同前
  右監門衞將軍夫人李氏墓誌銘同前
  右監門衞將軍夫人金堂縣君錢氏墓誌銘同前
  右監門衞將軍夫人武昌縣君郭氏墓誌銘同前
  右監門衞將軍夫人東陽縣君鄭氏墓誌銘同前
  右屯衞將軍夫人永安縣君慕容氏墓誌銘同前
  右監門衞將軍夫人周氏墓誌銘同前
32
卷第三十八
 行狀
  户部侍郎贈兵部尚書蔡公行狀寳元二年
  司封貟外郎許公逖行狀同前
33
卷第三十九
 記
  泗州先春𠅘記景祐三年
  夷陵縣至喜堂記同前
  峽州至喜𠅘記景祐四年
  御書閣記慶曆二年
  畫舫齋記慶曆二年
  王彦章畫像記慶曆三年
  榖城縣夫子廟記寳元元年
  吉州學記慶曆四年
  豐樂𠅘記慶曆六年
  醉翁𠅘記慶曆■年
34
卷第四十
 記
  菱谿石記慶曆六年
  海陵許氏南園記慶曆八年
  真州東園記皇祐三年
  浮槎山水記嘉祐二年
  有美堂記嘉祐四年
  晝錦堂記治平二年
  仁宗御飛白記治平四年
  峴山𠅘記熈寜三年
35
卷第四十一
 序
  章望之字序慶曆三年
  祕演詩集序慶曆二年
  惟儼文集序慶曆元年
  詩譜後序熈寜三年
  集古録目序嘉祐七年
  蘇氏文集序皇祐三年
  鄭荀改名序■■■■
36
卷第四十二
 序
  韻總序■■■■
  送楊寘序慶曆七年
  送曽鞏序慶曆二年
  送田畫秀才寜親萬州序景祐四年
  謝氏詩序同前
  送張唐民歸靑州序慶曆二年
  送王陶序
  孫子後序
  梅聖俞詩集序慶曆六年
37
卷第四十三
 序
  送宋祕丞歸太學序皇祐元年
  送徐無黨南歸序至和元年
  廖氏文集序至和二年
  外制集序慶曆五年
  禮部唱和詩序嘉祐二年
  內制集序嘉祐六年
  帝王世次圖序
  後序
38
卷第四十四
 序
  思潁詩後序治平三年
  歸田録序治平四年
  仲氏文集序熈寜元年
  續思潁詩序熙寜三年
  江鄰幾文集序熈寜三年
  薛簡肅公文集序熙寜四年
 傳
  六一居士傳熙寜三年
39
卷第四十五
 書
  通進司上書康定元年
40
卷第四十六
 書
  準詔言事上書慶曆二年
41
卷第四十七
 書
  答陜西安撫范龍圖辭辟命書康定元年
  答李詡書二首
  與荆南樂秀才書景祐四年
  答吳充秀才書康定元年
  上杜中丞論舉官書景祐二年
  與曽鞏論氏族書慶曆六年
  答宋咸書至和二年
42
卷第四十八
 䇿問
  〈武成〉王廟問進士䇿二首慶曆二年
  問進士䇿三首
  南省試進士䇿問三首嘉祐二年
  問進士䇿四首
43
卷第四十九
 祭文
  求雨祭文寳元元年
  求雨祭漢景帝文同前
  祭桓侯文景祐四年
   北嶽廟賽雨祭文慶曆五年
   修城祈晴祭五龍文慶曆七年
   又祭城隍神文同前
   祈晴祭城隍神文同前
   又祭漢高祖文同前
   祈雨祭漢高祖文同前
   漢高祖廟賽雨文同前
   祈雨祭張龍公文皇祐二年
   祭薛尚書文寳元元年
   祭謝希深文康定元年
  祭薛質夫文
  祭叔父文慶曆四年
  祭尹子漸文慶曆五年
  祭尹師魯文慶曆八年
  祭蘇子美文同前
  祭鄭宣徽文
  皇考焚黄祭文
44
卷第五十
 祭文
  𥙊程相公文嘉祐元年
   祭資政范公文皇祐四年
   祭杜祁公文嘉祐二年
   祭吳尚書文嘉祐三年
   祭梅聖俞文嘉祐五年
   焚黄祭文三首嘉祐七年
   祭宋侍中文治平■年
   英宗皇帝靈駕發引祭文治平四年
   祭石曼卿文治平四年
   祭胡太傅文同前
   祭劉給事文熈寜元年
  祭丁學士文治平四年
  祭吳大資文嘉祐三年
  祭蔡端明文治平四年
  靑州求晴祭文熙寜二年





居士集目録卷終          北平木齋
圖書
舘臧書
URN: ctp:ws31529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