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

《卷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分域略
2 廈門自宋以上,無可考。幅員雖小,而形勢險要、山川雄峻。前明屢被兵燹,為倭奴、偽鄭所覬覦。自康熙十九年奠定後,人民蕃庶,土地開闢,市廛殷阜,四方貨物輻湊,駸駸乎可比一大都會矣。凡一島之事,皆備載焉。曰分域略。
3 沿革
4 形勢
5 山川寺觀、古跡、石刻附
6 都圖
7 街市
8 塘埭
9 津澳
10 鋪遞
11 城寨
12 官署
13 書院
14 倉廒
15 祠廟
16 坊表
17 墳墓
18 沿革
19 宋為嘉禾嶼,屬泉州府同安縣。宋名嘉禾里,以產嘉禾得名「鷺江志」:『宋太平興國時,產嘉禾,一莖數穗。故名』;統綏德鄉二十一都統圖二、二十二都統圖二、二十三都統圖二、二十四都統圖二。離縣城六十里,水程七十里。在縣南海中,廣袤五十里「同安縣志」
20 元因之,立千戶所。
21 明為中左所。洪武元年,定自京師至郡、縣,皆立衛、所。是年,湯和克福州,閩地悉平。泉州置衛指揮使,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抽三丁之一為沿海戍兵防倭,置衛、所當要害處。城水澳,為永寧衛,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又複設守御千戶所;城廈門,移永寧衛中、左二所兵戍守,為中左所,設守御千戶所。亦隸福建都指揮使「府志」
22 按明「會典」:一衛五所,共船五十隻;一所十船,一船旗軍一百名。船有虧折,有司補造;損者,軍自修理。中左所應有額設兵船十隻,「府志」僅載水寨游兵船額,而於衛、所未詳;補以備考。
23 國朝曰廈門。
24 按明江廈侯周德興城廈門為中左所,「廈門」二字始見;則前已稱廈門矣。景泰間,徙浯嶼水寨於廈門,仍其寨名,間稱浯嶼寨;嗣後,但稱中左所。至國朝平定兩島,乃名廈門。「讀史紀要」作夏門,一名鷺嶼;「同安縣志」:『廈門一名鷺門』;「鷺江志」作鷺江。二字之義,未知所本。
25 順治十八年,遷沿海居民,以垣為界,三十里外悉墟其地;複為鄭氏所據。康熙二年,提督馬得功複之,總督李率泰令棄其地「同安縣志」
26 康熙二年,詔舟師會剿金門、廈門。十月,大軍克廈門。諭如順治十八年例,遷界守邊,廈門遂墟「武功紀盛」
27 康熙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提督萬正色克複廈門,疏留總兵官楊嘉瑞鎮之。二十二年,靖海將軍施琅挂侯印,駐扎廈門。嗣是水師提督開府於此,移駐石潯巡檢司。二十五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廈門。雍正五年,又以興泉永道駐焉「同安縣志」
28 形勢
29 大嶼盤礡,近帖內地;蘊之以篔簹、輔之以鼓浪,高居堂奧,雄視漳、泉,中左之鎮城也「同安縣志」
30 中左者,同安之外戶;鼓浪者,中左之輔車,安危共之蔡獻臣「清白堂稿」
31 泉視同為唇齒,同視鷺為咽喉。同安最衝者中左,次衝者石潯池顯方「晃岩集」
32 金為泉郡之下臂,廈為漳郡之咽喉「海國聞見錄」
33 同安三面距海,金、廈尤為險要,門戶之防也「方輿紀要」
34 廈門四面皆海,西接寶珠、高埔,東聯烈嶼、金門;太武當其南、𬇞州橫於北;西南界海澄、龍溪,白礁峙焉;東南出大擔、小擔,澎湖通焉;西北有美人、天馬之奇,東南擁鴻漸、香山之秀:洵泉郡之名區、海濱之要地也「鷺江志總論」
35 鷺江山水形勢記楊國春撰
36 禾島自同邑分龍,迤邐西界而來。由天柱,越仙旗,起伏五十里餘,崗巒重迭;東行至文圃山,嶄然屹峙,蜿蜒而下。逾龍門,過朱嶺朱子所到處,挺起大屏山,頓伏跌斷;至排頭門,列嶂橫飛,蓄勢臨江,崩洪渡海。天馬北峙、太武南雄,左輔寶珠、右弼猴嶼,日月護峽分明;北有金髻、鏡台、鼠嶼為送、南有東坑、白嶼、嵩嶼為護。過海突起一山,如眠牛形,名牛家村;廈之龍基焉。盤礡鬱積、崔巍特挺,為小文圃;金頭水肩鎮重,如大文圃倒降兩支逆龍:如北之婆姐砦、小天馬、釣魚翁、狗嶼、虎嶼是也;又如南之觀音山、官潯山、東渡蟾蜍山是也。又東行,至浮雲山,歷塘邊,南山聳焉;腰落一支,結店前、後蓮、竹■〈土巠〉等鄉。又東起東阮山傍,抽一支,結籃後、阪上、鍾宅等鄉。遂東向斷跌,翻轉南行,一山橫列二里許,雙龍合結,中有天池養蔭龍氣,名薛嶺山;奔躍十餘里,洪濟山聳焉。屴崱巍峨,為廈島諸山之冠。其間鄉社累累,如後坑、後埔、浦園、呂厝、蓮阪等社,一皆行龍所縈拂也。又自洪濟東分一支,結虎山、東澳、湖邊、何厝、高林、五通諸社;中從雲頂,重峰迭嶂,頓跌西南,雁塔鄉其分支也。行十餘里,至獅山,出御屏,邊海南行,龍蟠虎踞。控水尖而引陽台,鶴膝蜂腰;歷天界而挺虎岫,老龍脫潤。從靖山卸落,結聚入首處,平地特出三台。明江夏侯周德興相陰陽、觀流泉,度地居民,建城其中。南分一支,由石泉山越鎮南關而下,勢如長蛇,回環包裹。外而鼓浪嶼前拱,又外而青浦諸山作案。北有美頭山、水雞腿,為城後界;城前霞溪一水,北流篔簹之元繞案,會潮而出東南水口,則有虎頭山、龍頭山對峙關鎖,外有大、小擔兩嶼為捍門。西南則太武,鎮海旗尾護焉;東北則鴻漸,烈嶼環焉。至若全廈水勢歸宿,北則同安安海北界,水會聚於廈東南;西則漳州海澄東界,水會歸於廈西南。四水東注,八面旋繞,其中源於生氣、朝於大旺、流於囚榭,千形萬狀,難以盡述。經云:火從地中特地起,真形勢之奇也。雖其島縱橫三十里許,而山峰拱護、海潮回環、市肆繁華、鄉村繡錯、不減通都大邑之風。此扶輿磅礡之氣所鍾,可於小中見大焉。
37 嘉禾海道說孫云鴻撰
38 廈門,在宋為嘉禾嶼。屹然海中,周五十餘里。環嘉禾者,為嘉禾海。北望高浦,西界海澄,東厄烈嶼;南臨大海,汪洋浩瀚,障以太武。外與金門相為犄角,二嶝防於內大嶝、小嶝,二擔捍於外大擔、小擔;浯嶼則孤懸海表,控制要衝。於是東南海口布置扃鑰,固若金湯。潮流岐分,因地屈折:南分三門大擔門、小擔門、青嶼門,東岐二派;南流從南而轉北,東流由東而旋西。島居泉、漳交錯之地,故潮流亦達焉。自東來者,由北而至同安;自南而來者,西繞鼓浪嶼而抵漳州。諸溪匯流,朝宗於海;潮汐瀠洄,常一日而再。至港汊孔多,噴餘波以四達。斯大小帆檣之集湊、遠近貿易之部會也。自擔門東渡黑洋至於台、澎,上接沙埕、下連南澳,據十閩之要會、通九譯之番邦,則在嘉禾海以外矣。
39 按廈門四面:東至翔風裏、金門島,水程八十里,一潮可至出大擔五十里;西至積善里鼎尾,水程一潮可至,約五十餘里;南至海南太武山,水程半潮可至,一日來回,約二十餘里;北至安民唐厝港,水程若干里;東南由海至澎湖,水程七更;西南至海澄、龍溪交界,水程若干里;東北至翔風裏劉五店汛,由五通渡,水程三十里;西北至從順里潯美汛,由高崎渡,水程三十里。
40 又按「鷺江志」載:八景曰洪濟浮日、陽台夕照、萬壽松聲、虎溪夜月、鴻山織雨、篔簹漁火、五老凌霄、鼓浪洞天;後人又補十二景。凡志皆有八景、十二景之名,並繪圖焉。廈門屹立海上,極目蒼茫,波濤拍天,沐日浴月,陰陽開闔,變化萬狀。其佳景,正不在此。且凡志所謂八景、十二景者,亦各陳陳相因、吟詠類似,殊乏趣味。故從略焉。
41 山川
42 山川應志其脈略。廈門廣袤不及七十里,登洪濟山頂,一覽可盡;且已詳楊國春「鷺江山水形勢記」。今但分類編載,而以寺觀、古跡石刻附入,俾游者得瀏覽焉。
43 洪濟山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峭拔聳秀,嘉禾山脈發源於此「嘉禾名勝記」,為嶼中諸山之冠。上為方廣寺,有黯濟岩、雲頂岩、留雲洞「縣志」作留雲岩、一片瓦、風動石、星石諸勝「府志」。絕頂有觀日台道光五年楊登雲重修,雞鳴時,遙望日如火輪,從海中躍出紫濤蒼霧間,奇觀也「覽勝志」。或云方廣寺,即雲頂岩。山上下皆巨石屹立,一鐫「天際」、一鐫「龍門」「嘉禾名勝記」。山之南為和尚石,石迭成洞,可容數百人;昔人避倭處。中有流泉「鷺江志」,明丁一中、池浴德、傅南式、劉存德、洪朝選、左丞、劉在業、葉普亮,俱有詩刻。道光十二年,周凱題名石上採補
44 金榜山在洪濟山西南。山黃色,如列榜;因名。一名場老山縣志。唐女士陳黯累舉不第,隱於場老山「通志」;以黯自號場老,後人稱曰場老山。山上有石刻「迎仙」二字;築樓其上,名迎仙樓。今架梁之坎猶存「閩大記」。當時,書堂有新羅松二本「閩書」。堂側石壁,高十六丈,名玉笏「縣志」;又有石鐫「談元石」三字,俱相傳為朱子書。臨海有石,俗呼鷹搏兔石;黯釣磯也。今築地,磯在田中「府、縣志」。又有動石、浮沉石「閩書」
45 五老山在城南六里。山如五老形,故名「縣志」。五峰並列,而無盡岩居其中「方輿紀要」。大石嵌空,其下虛敞。宋僧文翠建普照寺「府志」。又按「普陀寺僧譜」:院五代僧清浩建,初名泗洲;宋治平間,改普照院。元至正間廢,明洪武間毀於兵;寺盛時,常居大眾百餘人。自唐以來,興廢不一,俱名普照寺。國朝康熙間,靖海將軍施琅重建,改名南普陀。左右有鼓山、鐘山,有洞名六月寒洞。左有雲巢,又有石筧以引水。寺右,乾隆間複建龍王廟「嘉禾名勝記」;門有禦制平台紀功碑亭四。前有平原,為水師演武場。壁有俞大猷、佟法海詩,俞詩今為苔沒,不可識。寺祀觀音大士。道光十三年,僧省己醵金重修採補
46 文公山在城東二十一都虎山北「鷺江志」。相傳朱子嘗游其巔,故以為名。右有雙石對立,名仙石「縣志」
47 虎山在二十一都,城東三十里。山形儼然一虎蹲踞,因名「鷺江志」。俗呼虎仔山。其勢,北拱同安。萬歷初,建塔於上;為水口捍門考「縣志」明郭貞一「修虎山塔序」,再修於嘉靖二年。及二十一年,雷災。至萬歷間,雷又災,重修。則塔之建已久,非始於萬歷初也。山麓有龍湫「湫」俗誤「須」亭,下有龍洞,四時不涸「府志」。山之西四十里許為金雞亭,與篔簹港口對「嘉禾名勝記」。相傳:昔裏人掘地得金雞,建亭跨之;故名。今為往來孔道「縣志」
48 虎頭山去城南里許。山臨海濱,危石聳起。上戴二小石如虎耳,故名;與鼓浪嶼龍頭山對「縣志」。山下巨石壁立;前明防倭,李逢年築炮台,鐫費於上「鷺江志」;字徑三尺餘,林懋時書。俗呼為打石字。道光十年,石裂崩其外。旁有海蜃寺採補
49 龍頭山在鼓浪嶼下即日光岩。隔水與虎頭山相對「縣志」
50 煙墩山在城東文公山東。下有官榮石,距塔頭社里許「縣志」。宋幼主過此,民有饋獻者,悉予官;陸丞相秀夫書「官榮」刻之「閩書」;或云「官榮」二字,合成「宋」也「怡情集詩注」
51 紫占山去城北四里許,在豪灶社後。勢極雄壯,高可數百丈;石壁巉岩,綿亙數里「鷺江志」
52 小文圃山在城西北,去城二十里許。狀若文圃山而小。山自縣文圃山發脈,渡海聳拔,為島中諸山所由起「鷺江志」。上有東岩,今廢採補
53 金山在城東北,近洪水橋。山赤色,無草木;故名縣志。橋近處,有山原寬坦,鄭氏嘗閱兵於此。中有資福院「鷺江志」。俗呼後院
54 蜂窠山去城南三里。高懸如蜂窠,故名。前望海中,有玉沙如帶,若隱若現「縣志」。沙長數百丈,上容百家;風水淘汰,毫無所損「鷺江志」。俗呼為海沙坡。上有七星石採補
55 陽台山在城東北二里有奇。高數百丈「鷺江志」。峰巒聳秀,冠於諸山;帶溪之水出焉「縣志」
56 鴻山在城東南里許。上有石砦遺址,石刻「嘉興寨」三字採補。中一大罅,名龍喉,深不可測。相傳:昔人避亂處「縣志」。山腰缺處,為鎮南關。山麓為鴻山寺,嘉禾八景「鴻山織雨」是也「鷺江志」。有前明「天啟二年,福建都督徐一鳴、游擊將軍趙頗攻剿紅夷」石刻題名採補
57 鳳凰山去城南里許「鷺江志」;在望高山北,相去數百步。山下成市。上為榕林別墅,國朝黃日紀所築;因山麓多古榕,蔡文恭新題曰「榕林」。有鏡塘、洗心堂、石詩屏、釣鰲亭、小南溟、半笠亭、三台石、百人石、蹋雲徑、漏翠亭、披襟台、摩青閣、漱玉峰、榕根洞、亦靈阿、賦閒亭、芃島諸勝「嘉禾名勝記」。「芃島」二字,林佶書;「怡情泉石」四字,黃任書採補。墅中詩刻,自蔡文恭至周凱四十有二人文恭銘榕林池石曰:『一拳一勺,具山川意;時出雲雨,澤及萬類』。至今稱升平宰相佳讖
58 望高山在城西南水仙宮後。高可望遠,因名「縣志」。山石聳立,下臨無地。五、六月間登此以睇海舶,初見如一點黑子,須臾畢現「鷺江志」。石之上,鐫「水天一色」四字頗大採補。山南臨海,有元帝廟,曰武西殿;與鼓浪嶼對。下有龜蛇石,浮於海面「嘉禾名勝記」
59 獅山去城東北四里有奇,在太平岩後。石勢嵯峨,形如伏獅;故名「鷺江志」。上有虎硿草坪、長生洞採補
60 靖山在城東一里許採補
61 東澳山在城東,距虎山五里。有天后廟「鷺江志」
62 東坪山在城南七里上李社採補
63 馬隴山在城北二十里許,山麓為馬隴社。上有石,名金雞石,鐫「有泉德邱」四字;相傳為朱子書。筆跡未肖,好事者之談也採補
64 金交椅山在城東溪邊社「鷺江志」。宋幼主嘗登山坐此。下有穴甚深黑。相傳:有刀劍之類,里人入穴取歸,夜輒現光怪,投還,始息「縣志」
65 太武山在海澄縣東五十里,屬漳州;為廈門外障。一名太姥山「圖經」:『上有「太武夫人壇前記」,謂:「閩中未有生人時,夫人拓土以居,因以名。有小石城,為秦建德城;高千仞,周圍亙百餘里,屹立海上,端重聳峭。其南五里,鎮海衛在焉。東望大海,汪洋無際;一陟其巔,則漳、泉風景盡在目中。山石多奇跡,有浴仙盆,仙人跡宛然;旁有大石,刻「象徑雲根洞」大字。有石塔工致,即延壽塔;中可坐數十人,高數仞。海中歸帆,望以為標」』。按太武山、嵩嶼,皆海澄縣境,非廈門地;而與廈門相望,且為要險,故附載焉
66 五通嶺在城東北三十里,與煙墩山近「縣志」。宋幼主所過,乃此嶺也「閩書」
67 按「同安縣志」、「方輿紀要」、「泉州府志,皆云五通嶺在積善裏莊阪尾;路旁有二巨石夾峙,高四、五丈。宋文天祥侍幼主至此,題曰「龍門」。「海澄縣志」:『文丞相書「龍門」二字,在海澄、同安連界之五通嶺』;「漳郡志」誤謂在龍門嶺,而「閩書」辯云:『五通嶺,予嘗至其處。嶺路咋咯,非通衢也。幼主自龍窟登舟,不叶取途於此。惟嘉禾嶼有五通嶺,乃幼主所過。又文丞相未嘗奉幼主南行,所云丞相,或陸丞相歟』?考嘉禾五通嶺為宋幼主所過,姑從「閩書」;而嶺上今無二巨石龍門石刻詳後「叢談」
68 薛嶺在洪濟山西北採補。薛沙卜居於此,人稱所居嶺為薛嶺;嶺之南,唐陳黯宅在焉。時號為南陳、北薛「覽勝志」。據「府志」云:『薛令之徙家於此,號為南陳、北薛。下有覺性院,極寬敞;常住僧八、九十。今圯,只存數椽「鷺江志」
69 按「閩書」,以薛令之徙居此嶺,與陳黯號為南陳、北薛;「泉州府志」本之。而「同安縣志」引「覽勝志」辯論:令之本傳不載其遷寓同安;以沙為龍溪尉,因居於此。又考朱子「金榜山記」,亦曰:『令之之孫』。今從「縣志」。
70 白鶴嶺在中岩西北,去城東里許。常有鶴棲其上,故名。舊為大道,築石為門,建石亭於門右。亭南為白鶴岩,明島上有能詩者過此,得『野雲度嶺疑歸鶴,澗水流霞想落花』句;由是得名「鷺江志」
71 禪師公嶺在城南里許。道通鎮南關採補
72 西孤嶺在城東北,近金榜山「縣志」
73 寶山岩去城北十里,在吳倉社後。一名董內岩,地甚幽僻「嘉禾名勝記」。中建寺,有泉名「聖泉」。相傳:宋幼主嘗掬飲之「鷺江志」
74 虎溪岩一名玉屏山。在城東二里有奇「縣志」。有棱層洞,洞後名「一線天」。北轉為石廠,匝以石闌;石上鐫「摹天」二字;山門巨石,鐫「先露一芽」四字「嘉禾名勝記」。按岩中石刻,又有「天門」、「玉蟾」、「飛鯨」、「飛鰲」、「棱層」、「靈則名」、「虎溪泉」、「一線天」、「劃然長嘯」、「凌空一漸」、「碧海波澄」、「入我門來」、「引人入勝」,凡數十處;惟「棱層」二字最大、最佳,與「摹天」二字皆明林懋時書。明池顯方建剎,名玉屏;秣陵將軍胡真卿建嘯風亭。國朝康熙間,威略將軍吳英重建;雍正間,同知李暲修「府志」。有大雄殿、准提閣、彌勒樓、供佛泉、飛鯨石,有橋,有古榕數十株「嘉禾名勝記」。有石佛;又有一洞,名小空洞採補。山之南,為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榭掩映林端「縣志」。舊建大觀樓、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間,再拓六合洞、朝天洞、銜山亭「鷺江志」。明時,與虎溪合而為一。有泉曰龍泉,又曰琮琤;有半月池「嘉禾名勝記」。上有石室,祀關帝。洞前後,有廣陵朱一馮及晉陽趙紓題名,俱天啟癸亥年刻。
75 醉仙岩在城東虎溪岩北。岩石下有竅,深二尺,挹而複滿;味甘可釀,故名醉仙「閩書」。或曰:遠望岩石,若醉人偃臥,以形名「嘉禾名勝記」。里人池浴德甃為井,塑九仙祀之「府志」;名醴泉岩。岩巔巨石,刻「天界」及「仙岩」四大字。上有寺,名天界;國朝僧月松募建,有仙跡石棋局「縣志」。寺後有長嘯洞,前明徵倭諸將勒詩於壁。又有黃亭釋月松有「黃亭□」,載「鷺江志」、曠怡台諸勝「嘉禾名勝記」
76 萬石岩去城東二里許。磊石插天,岩扉鐫「問漁」二字。旁有石洞,深可半里,紆回曲折,泉流其中;廓處可坐數十人,名小桃源。李暲鐫「水鳴韶」三字於石上,異其聲也。國朝康熙間,施琅建寺「府志」。沿澗上行,至一石門,鐫「鎖雲」二字;即鄭成功刺鄭聯處也。再進,有「象鼻峰」、「萬笏朝天」諸石刻。上有一覽亭,可觀海「鷺江志」
77 中岩在萬石岩上「縣志」;界萬石、太平二岩中,因名「嘉禾名勝記」。一名鷓鴣岩「鷺江志」。山門題「歡喜地」三字;有石當戶,鐫「玉笏」二字。古榕盤屈,狀若蟠龍;拾級而登,俯臨絕壑「嘉禾名勝記」。有佛殿;有將士亭,祀澎湖諸將陣亡「鷺江志」
78 太平岩去城東二里許,在萬石岩之東、中岩之上;舊為鄭氏讀書所「鷺江志」。山徑皆巨石夾道,狹窄如帶。岩前有石如開口狀,鐫「石笑」二字;行數武,又一大石,鐫「極樂天」三字。後有石洞,泉流不竭;佛宇禪房,左右數椽「嘉禾名勝記」
79 碧山岩去城南三里許,在石潯司署後「嘉禾名勝記」。始築小宇,祀觀音大士;後僧慈惠漸次闢之鷺江志。前有風動石,有泉名碧山泉採補
80 碧泉岩去城南四里許,與普照寺相近;一名石室寺。有泉從石罅出,寺僧琢石為溝引之。石室旁巨石,李廷機鐫「碧泉」二字;又有草書「飛泉」二字,不署名,舊志以為林太常宗載書也。山門兩壁屹立,右有萬歷陳第、沈有容題名,左題「龍洲臥岡」四字。寺今圯。僧霧雲墓,即在山門下補正
81 石泉岩在城東二里許。有石穴如門,可容出入。內有泉從穴中出,石刻「磊泉」二字以此。又有鑱於側曰:『孤嶂何年留鐵骨,寒泉終古結冰心』。去磊泉數丈,又有一泉曰小石泉,名冽泉。與石泉隔一山,味同而流少,僧取以售焉。今為民居所壓,僅見泉穴「鷺江志」、「嘉禾名勝記」
82 紫雲岩在城東,去醉仙岩半里。路曲折,岩有石門如關隘,輿馬不能通。就溪中架石橋以通游屐,樵溪之水出焉。昔名達中庵,因祀梓潼帝君;故改今名「嘉禾名勝記」。下有小洞,洞中泉清而洌。洞左有蛟洞,旁有果岩。岩前原有放生池,僧道皎鐫「慈湖」二字。岩後有碧蓮寺。過樵溪,其高處即高讀岩;相傳:為鄭氏讀書處。今俱廢「鷺江志」
83 壽山岩去城東里許。一名半山堂,以其居市與山之半,因名「鷺江志」
84 萬壽岩在陽台山之東「鷺江志」,一名山邊岩「嘉禾名勝記」。自太平岩越山一里許,有寺,松林鬱茂;右有巨石,鐫「無量壽佛」四字。左有石洞「府志」,名一片瓦;即八景所謂「萬壽松聲」也。石鐫明人詩二首,無姓名;俗傳為俞、戚二公作岩有鐘,高二尺有奇、徑三尺。舞以下、於以上,俱有記。乃宋開寶六年將仕郎林仁著鑄,鎮薦福院。萬歷間院廢,為仙游樵者所得,忠翊校尉陳人勛售置於此。里人章紹本云
85 鼓浪嶼廈門東南五里;在海中,長里許。上有小山、民居、田園、村舍按「方輿紀要」:『在大嶝西,舊有民居。洪武二十年,悉遷內地;成化以後,漸複其舊』,鄭氏屯兵於此上有舊砦遺址。左有劍石、印石浮海面,下有鹿耳礁、燕尾礁「鷺江志」。東為日光岩亦曰晃岩。上有龍頭石,俗名龍頭山。池直夫居其下;有晃園,極花竹之勝,石刻「鼓浪洞天」四大字。有寺,乾隆間僧瑞琳募修「縣志;舊惟石室一間,後建高樓及旭亭。旁有小洞,堪避暑「嘉禾名勝記」。今寺圯。嶼之西有瑞晃庵,與水仙宮隔水相對;俗呼三邱田又名三和宮。今改法海院,頗壯麗。庵後石壁有王得祿題記。負山臨海,舟可真抵其下「鷺江志」。有雞鳴石,海中有警輒鳴。後有金帶水宋幼主投金帶處,多浮石。有泉名拂淨泉,味甘;海船取汲焉,里人以小舟載水鬻於市。又有三片石,產海苔;味淡,以為珍品採補
86 浯嶼在廈門南大海中;水道四通,為海澄、同安二邑門戶「府志」)。嶼對金門之陳坑縣志,明江夏侯周德興置水寨;成化中,寨移廈門,仍曰浯嶼寨。山奧崎嶇,賊據為窟穴。嘉靖間,複議舊置「方輿紀要」。其實為廈門要隘,今設防汛。上建天后廟。嶼前有小嶼,曰浯案嶼;嶼後海石叢生,名九節礁採補
87 大擔嶼在廈門東南海中;連小擔嶼、浯嶼,為廈門海口「府志」。宋幼主過此,擲棄累物以浮舟;後水發光怪,漁人得古研焉「閩書」。北建天后廟。嶼巔為天燈山採補,有石鐫「第一津」。嶼北遠望,為白石頭,大數十丈。下有七星石,森立海中「縣志」。白石頭在城東南,去玉沙十餘里;風水所汰,潔白異常「鷺江志」
88 小擔嶼周四里;與大擔相對「閩書」
89 離浦嶼在廈門西北採補,近高崎;以與薛浦相離,故名「閩書」
90 寶珠嶼亦在西北;高浦前海中沙嶼也。狀如珠,因名「府志」。卓竹入丈許,風揚浪淘,沙聚自若「閩書」
91 檳榔嶼在廈門東;與小擔嶼相望。以形名「閩書」
92 黃牛嶼在龍腰渡。古讖云:『龍腰斷、黃牛平,嘉禾出公卿』「閩書」
93 𬇞洲嶼在廈門北。周圍二里許,當縣丙方。或曰:縣兩溪流入巽方,而此嶼在丙,文明之象也「閩書」
94 白嶼在廈門東北𬇞洲。嶼東「府志」。周圍四里。縣治二水夾流入海,俱經𬇞洲與是嶼南下「閩書」。嶼兩頭昂起,狀如雙鯉朝天。有泉一泓,漁人常於此汲焉「縣志」。又有鼠嶼「閩書」
95 按白嶼有三:一在西北,近寶珠嶼;一在南海,近浯嶼;此居北海也。
96 鳳嶼在西北篔簹港中。又有浮沉石,隨潮汐而浮沉「鷺江志」
97 青嶼在南,海澄、同安交界;東接小擔嶼。又有紅瓜嶼採補
98 虎仔嶼在廈門東金、廈分界處。西北有礁,名三礁採補
99 蟹仔嶼在廈門北,近後蓮鄉;小渡船於此往同安。上有鰲山宮「鷺江志」
100 猴嶼近鼓浪嶼採補
101 圭嶼在廈門西澄、廈今界處採補。屹立海中,狀如龜浮波面,故一名龜嶼。隆慶間,置城;萬歷間,建塔。後俱毀「海澄縣志」。今塔重修矣採補
102 錢嶼在廈門西採補,去澳頭南半里;四面環海。天啟二年,上築銃城,與圭嶼、木嶼為呼應。今城址尚存「海澄縣志」
103 木嶼在廈門西採補。圭嶼居中,錢嶼、木嶼翼之。前明設城戍守,今俱圯「海澄縣志」
104 嵩嶼在海澄縣界,與廈門相對;漳、泉二水於此交匯「海澄縣志」。宋幼主浮舟經此,適屈聖誕,群臣構行殿呼嵩;故名。嶼北有龜嶼、蛇嶼羅列海中,其形甚肖「漳州府志
105 樵溪在城東,近紫〔云〕岩。源出獅山,曲折西流,經天界寺前匯於水磨,達於海「縣志」
106 水磨坑溪在城東。經萬石岩,過深田汛,至岳嶽前入於海「縣志」
107 帶溪在城東北。出陽台山,經白鶴嶺,至陡門入於海「縣志」
108 雙溪在城東。一出石泉,經前園,至於橋亭;一出白鹿洞山,下經靖山,至於南門。同流匯為霞溪,入於海「縣志」
109 龍舌溪在城東北潘厝社。出洪濟山,北流入海「縣志」
110 古樓溪在城北。出洪濟山,東流入海「縣志」
111 蓮溪在城東北。出洪濟山,經蓮阪社達篔簹港入於海「縣志」
112 港口溪在城東。出坪山,經上李社,至曾厝垵入於海「縣志」
113 霞溪在城南採補。源出雙溪,經關仔內,至後海墘入於海採補
114 前後溪在城東北禾灶社前後。一出紫占山,經萬壽寺前;一出西孤嶺,經金榜山後。皆匯篔簹入於海「縣志」
115 虎溪在城東玉屏山下採補
116 篔簹港在城北。長可十里許、闊四里有奇。中有鳳嶼「鷺江志」,蓮溪及前後溪之水出焉。又篔簹港口有動石,潮至自動。又有浮沉石,潮至則浮、退則沉;風將起,石下有聲,名石虎瞧「縣志」
117 鍾宅港在城北,近五通。潮至洪水橋採補
118 東埭港在城北,近目厝社採補
119 大擔門港在嘉禾海南、大小擔嶼之海口中;多礁石。海舶由此出入採補
120 小擔門港在嘉禾海南,與大擔門港相接連;礁石較少。海舶出入,於此為多採補
121 青嶼門港在嘉禾海南,與小擔門港並列。大舶出入於此採補
122 龍船河在城西美頭山前。與海隔一岸「鷺江志」
123 長寮河在城南袁厝山下;一名鯤池。中浮小洲,曰桂洲。前傅氏產,今為官池;歲徵餉銀,提標參將掌之。夏月種甕菜,俗名甕菜河「鷺江志」。東去百十步,有黃厝河採補
124 柳樹河在城東北。舊多柳,因名。今河塞,柳亦無存「縣志」。地為巡道號廳,前有洞源宮「鷺江志」
125 嶽前河在城北嶽廟前,近接魁星河。中浮小洲建寺,為荷庵「鷺江志」;四面環水,大可一畝,植竹為垣、架石為橋「嘉禾名勝」記。乾隆間,海澄公黃仕簡提督廈門,重建採補
126 魁星河在城北。上有魁星石「縣志」,形如魁星,故名「鷺江志」。其西有魁星閣,祀梓潼帝君暨魁星。乾隆五十年,分巡道萬鍾傑建;道光二年,巡道倪琇改建;十年,巡道周凱複其舊制採補
127 月眉池在城西傅氏墓前。形如弦月,故名「縣志」。亦種甕菜「鷺江志」
128 雙連池在城西朝天宮下「鷺江志」。兩池一岸,水相通,因名「縣志」
129 演武池在城南澳仔社口較場側相傳鄭氏演武處也。今為民田灌注「鷺江志」
130 放生池去城東二里許,在景通橋下「嘉禾名勝記」
131 罷湫潭在城東北洪塘。舊傳有龍穿地而出,分為三竇,下通一穴「閩書」
132 蛟井在嘉禾里;石盤成穴。宋紹興甲寅秋,虹嘗飲之「縣志」
133 都圖
134 同安縣,宋設四鄉永豐、明盛、綏德、武德;後存三鄉,並為二十七里,又並為十一里長興、同禾、民安、從順、翔鳳、感化、歸德、仁德、安仁、積善、嘉禾。元改為四十四都;明改三十七都,統圖五十三。國朝乾隆四十年,分翔風、民安二里、同禾里五、六、七都歸馬巷「縣志」
135 嘉禾里,在同安縣綏德鄉二十一都統圖二、二十二都統圖二、二十三都統圖二、二十四都統圖二,共領四十五保「縣志」
136 四社於二十一都內;附城市廛民居,分為四社:福山社轄四保,前園保鷺江志」無、外清保、南聯溪保「鷺江志」無、南雙溪保鷺江志作雙溪;懷德社轄四保,吳厝保「鷺江志」作岐吳厝保、溪岸保、岐西上保、岐西下保;附寨社轄五保,永豐保、西江保、連真保「鷺江志」無西江、連真,作連西永豐保、新和保、大中保;和鳳前後社轄五保,張厝前保、張厝後保、黃厝保、廈門港保、鼓浪嶼保此保「縣志」無
137 二十一都一圖:五通渡、湖邊、黃水橋;二圖:店裏、高林:西宮保、北山保、西林保、昭塘保、福相上保、福相下保。
138 二十二都一圖:曾厝垵、小高浦;二圖:塔頭、古浪嶼、東澳:古村保、何小嶺保「鷺江志」有嶺兜保,無何小嶺保、長塔上保、長塔中保、長塔下保「縣志」不分上、中、下、曾溪保、院嶼保。
139 二十三都一圖:蓮阪、豪社、吳倉;二圖:中左所、烏石浦、埭頭、呂厝;厚西上保、厚西下保「縣志」不分上、下、慶湖保、呂厝保、仙蓮上保、仙蓮下保「縣志」不分上、下、吳豪保後山吳倉甲、麻灶甲。「鷺江志」作吳毫保,不分甲
140 二十四都一圖:店前、鍾宅、竹坑、蚝口渡;二圖:高崎、石湖、阪上、寨上:竹坑保、護安保「鷺江志」作護官保、店前保、寨上保、後蓮保、鍾宅保「鷺江志有,「縣志」無、湖蓮保鍾宅甲
141 按廈門四面環海,舟檣畢集,宵小易於藏奸。自來分裂地段,每保各設保長,督同甲長,互相稽查。夜則令十家為團,共燃一燈,輪流支更,守望相助。隆冬倍加防範,於各保要隘設立柵欄,以禁夜行。文武各官隨時巡察,度幾不致日久廢弛,以靖閭閻而絕奸宄。
142 街市
143 橋亭街在南門外。
144 火燒街在鳳儀宮後。
145 碗街在外關帝廟左邊。
146 磁街在碗街中。直行向海。
147 中街在紙街右邊。
148 石埕街在懷德宮前。
149 紙街在外關帝廟右邊。
150 木屐街在中街頭。
151 提督街在磁街右邊。
152 局口街在長寮河墘。
153 菜媽街在海岸隘門內。
154 神前街在外關帝廟前。
155 塔仔街在大使宮前。
156 轎巷街在火燒街橫過。
157 竹仔街與提督街連。
158 亭仔下街在中街橫頭。
159 新街仔在大使宮後。
160 港仔口街在亭仔下街轉灣。
161 走馬路街在廿四崎上。
162 橋仔頭街在北門外。
163 五崎頂街在走馬路轉灣。
164 關仔內街在西門外。
165 島美路頭街與港仔口連接。
166 廈門港市仔街在圓山宮後。
167 關帝廟後街在廟後以上皆採「同安縣志」、「鷺江志」
168 按廈門街市窄狹,民居稠密,架席片薄板蔽日;而又堆積糞土,熏蒸潮濕。宜時疏其溝道,俾水得暢流,宣洩湮鬱。道光十年,廈防同知許原清疏溝最善,並立石禁止堆積糞土。石上夜燃燈,以為路燈。
169 墟集
170 油市在海岸內武廟前。每歲自十月起、至二月止,卯、辰二時,鄉間落花生油齊集於此,發兌鋪戶及負販者。
171 菜市在東門外三官宮前。每日黎明,諸菜畢集,青蔥夾道,轉售諸小店及負販者。
172 豬仔墟在新填地鬼子潭。每旬以一、六為期,販賣小豬。
173 舊路頭鬻販雜穀、瓜匏。每日乘潮長而至,無墟集之名。
174 洪本部渡頭鬻販菜、豆莢,亦乘潮長而至。
175 提督路頭鬻販雜果、芋頭、鹽筍,由行口轉售。雙涵、破墓各鄉地瓜,黎明集聚於此;負販者,四更時由廈城紛紛到處買回散賣,往返二十餘里。貧民日食,半資以為糗糧以上採補
176 塘埭
177 方塘闊五丈、深五尺,灌田二十頃「鷺江志」作闊五尺
178 尾塘闊五丈、深五尺,灌田十八頃「鷺江志」作闊五尺
179 雞髻塘闊一丈三尺、深五尺,灌田四畝「鷺江志」作灌田四頃七畝
180 歐塘闊七丈、深六尺,灌田十頃「鷺江志」作灌田四十頃
181 尫厝口塘闊十丈、深五尺。
182 薛尾塘闊六丈、深五尺。
183 後洋蔡塘闊五尺、深五尺,灌田一十二頃八畝。
184 洋塘闊四丈、深五尺「鷺江志」作闊六丈
185 墩上塘闊四丈、深五尺。以上九塘現存。
186 洋塘橋官塘闊五丈、深五尺,灌田十八頃。
187 古樓徐塘闊五丈、深七尺,灌田十五頃。以上二塘廢。
188 下行坡闊一丈、深八尺。現存「鷺江志」作闊三丈
189 月眉池在西門外。形如半月,故名。
190 演武池在澳仔社。舊為鄭成功演武處。
191 雙連池在西門外上宮下。兩池相連,中隔一岸;故名。
192 魁星河在北門魁星石下,故名。
193 龍船河在尾頭山前。與海隔一岸。
194 長寮河俗呼甕菜河。在袁厝山下按舊名鯤池。中有小洲,曰桂洲。「鷺江志」云:『明時傅家物也』。今上流岸右兩河,尚屬傅家,以岸橫直為界。同安縣歲徵錢糧七錢。其下為官池,歲徵餉兩,參將掌之。夏月種甕菜甘美異於他處
195 嶽前河在東嶽廟前。中有小洲,荷庵在焉。
196 柳樹河在北門外洞源宮邊。舊有柳樹,故名。今河已滿,柳亦無存。地為道衙門挂號廳。
197 蛟井在嘉禾里,石盤成穴。宋紹興甲寅秋,虹嘗飲之。
198 新埭在廈渡頭。
199 高林埭
200 陳處埭
201 薛鵝埭
202 蓮阪埭
203 浦東埭
204 曾埭以上俱「縣志」
205 陳埭「鷺江志」
206 津澳
207 得勝渡平台得勝,故名;亦名提督路頭。
208 島美渡橫洋、青浦等船所泊,海關設焉。
209 典寶渡
210 磁街渡嵩嶼、玉洲小渡船泊此。
211 打鐵渡同安、南安等船泊此。
212 新渡石碼、海澄、烏嶼、石美等船泊此。
213 水仙宮渡金門渡船、海澄石碼等船泊此。
214 寮仔後渡島美、浯嶼等船泊此。
215 太史巷渡漳浦、漳州等船泊此。
216 港仔口渡
217 竹樹腳渡舊有小路頭,因葉姓以海中小嶼填築廣闊,往來渡船移泊焉。亦名新填地。
218 洪本部渡海氛時,洪旭居此;故名。
219 小史巷渡
220 東渡近竹坑。宋、元、明設官渡,號東渡。抵嵩嶼,往漳州之道也。今渡廢址存「鷺江志」作牛家村嶼
221 五通渡往泉州大路。過劉五店,水程三十里。
222 高崎渡往同安大路。過潯尾,水程三十里。
223 打石字渡在虎頭山南。大徑、後石等船泊此。旁有石壁立海邊,明防倭時李逢年修築炮台,鐫其費於上,故渡因以名。
224 蟹仔嶼渡小渡船,往同安。
225 龍泉宮渡哨船,官兵由此出入為便以上「鷺江志」
226 按廈門渡連列者十三,各處大小船輳集停泊,乃通商要地。五通、高崎二渡,乃官軍郵書往來北行大道;打石字、龍泉宮出入者亦多。而東渡系前代舊設,存古跡也。餘僻處小路不載。廈門無橋梁,惟洪塘橋一處,僅存其名;餘有架石為梁者,皆不以橋名,故毋庸載。
227 牛家村澳宋、元、明設官渡,號東渡。今廢,石路猶存。現作餉館。
228 石湖澳有大石,闊數十丈。明設石湖司,有小寨基焉;前對高浦所。
229 下尾火燒澳有鹽埕,今在此曬鹽。
230 塔頭澳在二十二都。明洪武二十年,周德興置巡檢司,名曰塔頭司;自石湖徙此。城周一百三十丈、高一丈七尺;窩鋪四、南北門二。萬歷間裁,城亦圯。
231 東澳離虎仔山五里。有天后廟以上「鷺江志」
232 澳甲
233 神前澳、長塔澳、涵前澳、高崎澳、鼓浪嶼溪。
234 鋪遞
235 同安縣向於和鳳保設金門、廈門二鋪,高崎設草市鋪。乾隆二十六年,以烏泥、康力、兌山、集美、高崎、蓮阪等六鋪鋪務稀少裁汰,僅存金、廈和鳳二鋪;添設小路六鋪:
236 廈門五通鋪鋪額設司兵二名。上接劉五店鋪,下接蛟塘鋪。
237 蛟塘鋪額設司兵二名。上接五通鋪,下接金雞亭鋪。
238 金雞亭鋪額設司兵二名。上接蛟塘鋪,下接廈門和鳳鋪。
239 廈門和鳳鋪額設司兵二名。上接金雞亭〔鋪〕,下將公文交船戶帶往台灣、澎湖投遞。
240 金門和鳳鋪額設司兵二名。上接和鳳鋪,下將公文交船戶帶往金門各衙門分投。
241 又另設一鋪:
242 石潯鋪額設司兵二名、渡夫一名,與金門渡口一鋪相對以上「縣志」
243 按司兵每名年給工食銀三兩一錢二分,歸同安縣造報。凡台灣鎮、道夾板公文過海,由廈防廳隨時具報,以察稽遲。廈門平時無驛,自同安大輪驛遞至廈門各鋪飛遞;如台灣有警,奉檄添設腰站,則由縣專設廈門站。
244 城寨
245 廈門城在嘉禾嶼。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興造。周四百二十五丈、高連女牆一丈九尺。窩鋪二十有二「鷺江志」:『城闊八尺五寸,垛子四百九十六』;門四:「啟明」、西曰「懷音」、南曰「洽德」、北曰「潢樞」,各建樓其上。徙永寧衛中左千戶所官軍守禦「縣志」;轄東澳、五通二寨「一統志」。「通志」築城作洪武十七年,「一統志」、「府、縣志」皆作二十七年。考「明紀」,命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海島築城及置沿海巡檢司,乃洪武二十年、二十一年事;而城廈門,或二十七年也。永樂十五年,都指揮穀祥增高三尺,四門增砌月城「縣志」。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督千戶韓添增築四門敵樓,城內外皆甃以石;城北有望高石,可全收山海之勝「縣志」。「鷺江志」云:『今建八角亭其上。按北門最高,可以遠眺鳳凰山;別有望高石』。萬歷三十年,掌印千戶黃鑾重新所署及城「鷺江志」。國朝康熙二十年,總督李率泰令墮島城。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表奏重葺城窩。二十四年,拓而廣之,周六百丈「縣志」。乾隆十七年,知同安縣張元芝重修「縣志」:『以貢生黃名芳董其事』。嘉慶十一年,浙閩總督溫成惠阿林保、巡撫汪志伊鑄造鐵炮二位,增設於四門;炮重二千筋。
246 塔頭城明江夏侯周德興造;為塔頭巡檢司城。周一百三十丈「隆慶志」作一百四十丈,基廣八尺、高一丈七尺。窩鋪四,南北門二。今圯。
247 高崎寨在廈門西北,臨海。石炮台一座。乾隆二十二年設。
248 東嶼寨在廈門東。
249 五通寨在廈門東北。
250 浯嶼寨在廈門南。周德興設。與嘉禾里隔海七十里。
251 大擔寨嘉慶七年設。上下二石寨。
252 小擔寨嘉慶七年設。
253 青嶼寨。
254 鴻山頂寨相傳為鄭氏所築。石刻「嘉興寨」三字。今廢。
255 鼓浪嶼龍頭山寨相傳為鄭成功頓兵於此所築。今廢。
256 陽台山頂名羊角寨相傳鄭成功剳兵之處,廢址尚存。中有石穴,深黑莫測,人跡罕到;嘗藏奸於此以上採補
257 官署
258 興泉永道署在北門城外魁星石下。雍正五年建。總督劉世明奏准,以興泉道改駐廈門,買貢生黃鍾房屋基地於柳樹河,價銀一千二十七兩。因原估工料銀一千四百五十六兩不敷建蓋,添估銀一千一百三十四兩仍不敷;延至乾隆三年,廈門各鋪戶鳩銀一千兩助工。四年八月,工竣檔案;是時巡道為朱叔權。自照牆、轅門、大門、二門、大堂、二堂,規模粗具。以署前後左右閒曠餘地,許在轅各役蓋房居住。嗣後,私相典賣。乾隆五十年,巡道王右弼清厘界址,設立更寮檔案不全。乾隆五十九年,巡道德泰複行葺蓋二堂,有樓曰天乙樓。樓後有奉暉堂,署中最高處。二堂西為承恩堂;前設射圃,後有「佐岳軒」,舊名依岩室半亭。二堂東有涵山閣、關帝祠。祠前有屋三重,以居幕賓;又東為庖廚群房。祠後為東上房,有瑤圃、觀月台;與春暉堂通,作內署。嘉慶二十年,巡道倪琇改關帝祠東群房為書室三間;又於射圃西拓地構屋二重,各三間。道光十一年,巡道周凱重加修葺,改建涵山閣為延青閣參「府、縣志」增補。今按道署坐干向巽,兼辰戌。內署共正屋四十四間,耳房不計。大堂西為官廳一、禮科一、吏戶科一、吏兵科一、軍工科一、土地祠一、刑工科二、承發科三、共十一間;大堂東,門役四、皂班三,共七間;儀門東,福德祠三、西軍牢二、買辦一,共六間;大門東,村官班五在柵內、民壯班四、健步班八;大門西,舍人班五在柵內、號房三、轎班房七,共二十八間,又馬房一間在橋班對過;轅門外,東西鼓吹亭旗桿二;轅門西,洞源宮屋二間、宮外二間,並空地一片洞源宮為道署香火;轅門東魁星閣,閣後屋二間閣初平矮,倪琇改建三層,上祀魁星、中祀大士、下祀文昌,於公署多不利。周凱蒞任,改如舊制;移大士於閣後屋,曰觀音堂:皆屬道署。其四至:東至魁星閣、南至洞源宮、西至號房後、北至署後衖更寮為界。其私被典賣者,不可問矣嘉慶二十四年,臨川李秉鉞署道篆。四月,夜見關帝祠前榕樹放光星星如螢火,作榕神祠於下;今存。又署東有小山,山有魁星石;前有池,可以蓄魚。秉鉞欲建園,以調任而止。周凱蒞任,欲為之;因下有池、林、彭三姓祖塋未便,作「僑園記」以寄意
259 廈防同知署在城外廈門港保鴻山寺之東。康熙二十五年,移泉州海防同知駐廈門建。乾隆十七年,攝廳事白瀛重修。三十年,同知黃彬建監獄十四間,以禁台遞人犯。嘉慶十八年間,同知葉紹棻重修「縣志」、採補。今按廳署,自康熙二十五年買莫姓山場建蓋;坐丑向未,兼癸丁。照牆內旗桿二;左右建二坊,書「撫綏象寄」、「安集梯航」八字。坊側民壯房各一。大門內,東:快班房一、軍牢房一、吏總科一、地租科一、海防科二、承發科四、福德祠一、門役房一、共十二間;西:皂班房一、長班房一、民壯房一、刑房一、倉儲科一、總捕科一,共六間;監獄十四間。儀門內,東:值堂房一、贓物庫三、總捕科三,共七間;西:庫房一、海防科一、總捕科一,共三間。乾隆五十二年,同知劉嘉會建;令各胥在內值宿。大堂東永寧庫、西迎賓館。中為暖閣,懸「鏡海堂」額,同知範廷謨書。二堂懸「尚儉堂」額,同知許原清書。內署正屋三十三間,耳房不計。後有樓三間,久廢;樓後有園,關帝廟、山神廟、大仙廟各一。道光九年,署廳事福清縣知縣任沈鍇修葺之,加以軒亭。園中泉石卉木,頗饒勝概;憑欄四望,海山在目。巡道周凱題曰「快園」。
260 石潯司巡檢署在城外廈門港保碧山岩前。康熙十九年,由石潯移駐建「縣志」。今按石潯司署,系舊鑄槍炮局基地,下尚埋殘缺之炮,納方嗣昌地租銀一錢八分。照牆內,小旗桿二。大門內,兩廊為弓役房。二門內,東為土地祠、西為書辦房。大堂三間、二堂三間,傍有廊舍。內廳六間,額曰「對滄堂」,斯芳書。內屋五間,有廊舍;西偏有小屋三間。又廚舍前有井一口,水清洌不竭。
261 水師提督署在城內。康熙二十四年,將軍侯施琅建。中為正堂,東西廊為本稿諸房;前為露台、甬道、儀門。大門外為鼓吹亭,南為轅門;轅門外為將裨官廳。正堂後為穿堂、為內署,又後為來同別墅;東為夾道、西為幕廳,內為司廳、外為射圃。署西為大道、為廳事,又有足觀堂、澄心堂、八風亭、方池、怪石諸勝。最北有亭,跨北城;為城中最高處,可以遠望。嘉慶二十年,提督王得祿重修。
262 水師提標中營參將署在城東門內。康熙時建。道光十一年,提督陳化成重修。
263 中營守備駐防浯嶼公館在城外祖婆廟邊。即仰園。
264 左營守備署在城外洪本部渡頭。雍正十三年建。道光十年重修游擊署在石碼
265 右營游擊署在西門城外雙連池。
266 右營守備署在西門城外打錫巷。
267 前營游擊署在西門城外岐西保。
268 前營守備署在城外碧山岩前。
269 後營游擊署在西門城外關仔內。
270 後營守備署在南門城外局口街。
271 ——以上各衙署,俱康熙時建。道光十一年,提督陳化成捐廉重修。
272 閩海關監督署在養元宮事詳「關賦」
273 軍功廠在廈門港玉沙坡建置詳「船政」
274 演武亭較場在五老山前。
275 接官亭在提督路頭。
276 金門公館在魚仔市。
277 南澳公館在鳳皇山前。
278 五營大公館在城內提督衙旁。
279 同安縣公館在黃厝河。
280 配料館為台灣公館在廈港太平橋。
281 提標中營軍器庫在城北門內。舊在鎮南關外;乾隆十七年,提標李有用移建今所。
282 左營軍器庫在城內西庵宮側。
283 右營軍器庫在城北門內。
284 前營軍器庫在城隍廟右。
285 後營軍器庫在城北門內。
286 海道行署在西門外今廢
287 浯嶼水寨行署舊在西門外大教場,後移石湖。今廢。
288 海防館在西門內。萬歷三十一年,同知楊一桂建。今廢。
289 中左守御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謝柱後改名玉柱建。兩廊列千百戶所。今廢。
290 參軍府舊在東門外外清,春、冬汛防暫駐。今廢。
291 塔頭巡檢司署在塔頭城內。今廢。
292 書院
293 玉屏書院在城內東北隅。有石屹立如削,晶瑩可愛。前設有義學,海氛時鞠為茂草;底定後,將軍吳英建文昌殿、萃文亭。又建小堂一間,祀柳仙;時降亂作詩,名曰「賣詩店」。後戶部郎中雅奇構集德堂,增置學舍,為士子課文所;買漳之垣泥鄉水田若干畝,歲收穀若干石,為士子會文之需有碑記。未幾,而生徒寥落,僧占之租入,作香燈之資,假人作寓。乾隆十六年,倪鴻範以南澳總兵署水師提督,與興泉永道白瀛、同知許逢元、紳士黃日紀、林翼池、劉承業、廖飛鵬及生監共謀設學,乃逐僧徒、遷佛像,勸紳士捐金二千有奇,於文昌殿右闢地、折舊屋,蓋講堂一所;其旁為齋廡八間,以其二與館役宿處,餘為學舍。又其高者,為必自軒、為三台閣,與舊祀朱子萃文亭相連。今奉朱子於集德堂,立石碑,鐫「魁」字祀之。規模煥然一新。以是年十月興工,次年十一月工竣;靡白金千八百餘兩。合各屬輸捐,共存銀三百餘兩,寄典生息,為每歲掌教修金;而膏火之費缺如。侍御譚尚忠任興泉永道,勸紳士黃日紀等捐白金三千餘兩,交廈防廳生息,每年計得息六、七百兩,備膏火。傳檄各屬,於道署先行考試,優取生員二十名、童生二十名,送生、童各十名入院肄業;十名在外與課,不給膏火。每月三期課文,每名給膏火一兩。每歲僉董事、生員二人以輔掌教。行之數年,士皆德之。接譚任者為蔡琛,增取新舊生十七名在內肄業,每月每名給膏火銀一兩六錢;外肄業新舊生童十二名,每月每名給膏火銀五錢。董事、生員二名,亦各給膏火銀一兩,以資筆墨;比前較詳。凡在內肄業者,不許擅自出入。人多而地不足,紳士黃日紀複買文昌殿左側瓦屋二十餘間,建崇德堂、芝蘭室、漱芳齋,以充學舍;又買集德堂後瓦屋數間,賃人居住,歲得金若干兩,以貼祭祀。其朱子春、秋二祭,費出垣泥田租及厝租,與捐助項內無干。每祭,用豬羊各一、祭席四筵;凡與祭者,本籍皆分胙「鷺江志」。乾隆五十三年,巡道胡世銓蒞任。以書院董理非人,幾致經費無著;飭廈防同知黃奠邦清查追比,革除積弊,複位章程。錄朱子「白鹿洞學規」、陳桂林相國「學約」十則,與章程並刊成帙,昭示多士。以石潯司巡檢為監院,稽查出入,專司收發。選立董事、齋長,增內、外肄業生童為二十名。以考列等三次高下為升降,月給膏火外,每課加紙筆費第一名二錢,二名、三名一錢;官課捐加獎賞。院長束修,額定廈平銀二百兩,按季支送;聘儀番銀八圓,盤費二十圓,贄儀八圓,開院酒席六圓,端午、中秋二節十六圓,跟丁全年銀六兩、米月八斗:詳定院司存案。又捐資購買書籍存貯書院,編號記簿,以備披閱。實存銀五千三百九十八兩零,分別截曠、嬴餘、加賞各款目,發廈防廳交各當鋪按月一分五厘生息有碑記。嘉慶十八年,巡道多麟代蒞任。查書院複因費用浮濫,廳胥挪移虧銀一千兩,書籍散失;齋長凌翰稟請澈查捐補,飭廈防廳清厘。經同知葉紹棻、薛凝度先後諭董事林云青等十二人勸捐番銀二千四百餘圓,修理書院立碑費用外,合前共存生息銀計廈平六千零一兩八分,仍交典當生息。接任巡道慶善複位章程:改內肄業生童各十名,月給膏火銀一兩八錢;外肄業生童各十名,月給膏火銀八錢。致送院長束修,用庫平。禁止抽卷私出,除逐期翻考之習翻考,謂隨課以考,在前列者給與膏火,定課期飯食銀數,重刊胡前道章程。道光十一年,巡道周凱飭同知許原清重加清厘以上據碑記規條及案牘、續捐序文。今按玉屏書院發商生息銀五千三百四十六兩二錢息銀作生童膏火,又另案項下銀二百兩息銀髮祭祀及館役工食,又加賞項下銀一百五十二兩息銀發生童紙筆,又穀價項下銀一百十四兩息銀備院長米價,又截曠項下銀三百十六兩一錢六分作修理經費,共存廈平銀六千一百二十八兩三錢六分;每月一分五厘生息,全年應收息銀一千一百零二兩一錢零四厘八毫,收貯廳庫。由監院、董事、齋長給發,會同核算,嬴餘另行生息。
294 紫陽書院前在西門外朝天宮,康熙年間移廈門港;同知範廷謨所創也。前大門,中祠宇,後講堂。雍正二年,同知馮鑒拓之。又於大門兩旁廂房,改作二小店,年收稅銀備燈火之用。日久弊生,生徒寥落,遂為外人所潛蹤;甚至豢馬其中,欞檻摧折、瓦磚毀斷,破壞幾四十年。迨李暲、胡宗文前後蒞廈,乃複設學延師,每月課藝。胡宗文時,文風大振,刻「鷺江課士錄」以示獎勸。自是相沿不改,延師講學,遂無虛歲。但費無所出,系同知捐俸。每歲修金二十四圓,作四季發送。生徒原定二十名,與課者不計;每月新舊生童或至百人,地甚窄狹。至同知楊愚,始行開拓;將院旁注生祠並小屋數間,俱歸學舍。掌教廩生蔡士捷募紳士捐金修理講堂,因水溝不通,注壞牆壁,改退數尺;中間祠宇瓦木朽壞,重新建蓋,改入數尺。捐金不敷,未得完工「鷺江志」。乾隆四十六年,廈防同知張朝縉捐俸倡修;師生齋廊房舍始備。計捐金二千八百九十五兩,共享費二千七百七十五兩五錢一分,餘存無幾,未有膏火之設。嘉慶九年,廈防同知徐汝瀾複捐倡洋銀三千九百四十五圓,始設立肄業諸生膏火。其修脯、膳贐諸費,俱視玉屏書院從減。今按紫陽書院從前歷任勸捐銀數無考。嘉慶九年,同知徐汝瀾勸捐番銀三千九百四十五圓,連原捐銀數,共折銀五千四百七十五兩五錢二分,存典生息,以為師生修金、膏火。除道光六年修理院屋並挪發膏火及典鋪積欠共虧銀一千餘兩外,實存本銀三千六百餘兩,每年計收息銀六百餘兩。山長每歲修銀一百兩,折番銀一百三十一圓;又膳銀四十兩、聘儀四兩五錢六分、盤費銀十五兩二錢、贄儀四兩五錢六分、席儀四兩五錢六分、兩節儀銀九兩一錢二分、全年課期席銀二十兩、跟丁六兩。生童內外肄業各十名,共四十名。內肄業每課銀一大元,外肄業每課銀一中元,共給發生童膏火銀三十元,折銀二十二兩八錢;計二十課,共番銀六百圓,折銀四百五十六兩。又每課生童一、二、三名各賞花紅銀四錢,計二十期,共銀一十六兩。又院內飯食、工食各項經費銀二百餘兩。又就紫陽書院項內,支送養正義學山長修銀六十元,折銀四十五兩六錢;聘儀、贄儀及節儀各三兩四分,共銀一十二兩一錢六分。又館役工食及香資等項二十七兩六錢。書院、義學二處全年須發銀九百餘兩,核計息銀尚不敷用,應勸續捐。
295 衡文書院去紫陽祠二百餘步。祀梓潼神像。原為義學,同知李暲曾延師設教;今歸紫陽書院,此曠「鷺江志」。按衡文書院,今改養正義學。
296 鷺津書院在施將軍祠側。書院乃施氏家塾,額曰「鷺津書院」。今為果勇將軍世驃祠,施氏掌管。
297 廈門所社學雍正二年設。
298 倉廒
299 廈門恆裕倉在廈港。計八十間。康熙四十二年始建。乾隆二十七年,奉文再建四十二間。官捐穀五千四百九十五石、舊捐監谷八萬一千九百四十石、新捐監穀六萬七千四百零四石五斗八升五合六勺、江西谷一萬三千三百五十石二斗四升、台屬監穀四萬四千零十石、截曠眷米易穀九百七十二石三斗八升六合八勺、潮穀三百石:以上額穀共二十一萬三千四百七十二石二斗一升二合四勺以上「縣志」。照乾隆六十年查盤倉穀冊開。按恆裕倉在廈門港石潯司署側,廈門同知管理俗稱廳倉。雍正間,原建倉廒八十一間,以一間為守倉者住宿。乾隆二十五年,同知劉嘉會添建倉廒四十五間,共一百二十六間內增守〔倉〕宿者三間。今存倉廒八十九間,餘已倒塌。原額存貯常平谷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四石零,又新監穀九萬六千八百一十八石零,又官捐穀六千零七十餘石,共谷一十六萬八千四百二十二石零。每年應給水師提標金門鎮標七營兵米一萬二千四十三石,應給提標五營兵眷米九百六十石;以台灣嘉義縣徵收供米二萬四千八十六石零,分配商船運倉碾給。道光八年,五營眷米奏改折色,每百折給銀二兩。又廈、金二標七營新兵口糧,自嘉慶十年冬添募新兵二千八百名,每年應給米四千九百餘石;後裁存四百六十七名,每年應給米八百二十餘石。就廈倉存貯谷內借動墊給,陸續採買歸補。應存穀石:常平谷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四石二升六合八勺,官捐穀五千七百二十五石,新監穀十萬二千八百六十二石七斗四升:以上共應存穀一十七萬四千一百二十一石七斗六升六合八勺。常平倉應存穀數,至今無出入。官捐穀項下,道、廳每年各捐五石,穀數按年加增;新監穀一項,如遇奉文撥補,即數有增減,而與應存原數亦不甚懸殊。惟各項倉穀均有缺額,或俟台谷運補、或俟採買歸補,年無定數。
300 泉防廳倉在廈門港,去海防署數百武。雍正年間,原貯額谷八萬二千七十五石。至乾隆十三年,存數十三萬三百六十八石一斗四升,貯額過多。然廈以提鎮標營駐札之所,俱留備貯,永為定額。每年就此額谷內動支碾給兵米、眷米,約出穀二萬四千餘石,屬照數運補「鷺江志」
301 惠濟倉在北門外第六宮邊海岸上;貯五營兵穀。每年四月,每共給穀一石五斗,每石估銀一兩;每月戰餉扣銀三錢、守餉扣銀二錢,作五月扣抵,七月扣起、至十一月中止。中軍參將掌其事「鷺江忘」。今裁,基址猶存。
302 廈門社倉在二十一都昭塘保社、二十二都長塔保社、二十三都仙蓮保社、二十四都店前保社、將軍祠保社、鼓浪嶼保社、袁厝墓社。共貯社谷四千三百八十四石五斗九升四合有奇;俱屬同知管理「縣志」。社倉原穀共三千九十一石八斗四升五合,於乾隆十九年奉文分貯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四都保社及將軍祠、鼓浪嶼七處;令各社長副收管經理。春借冬還,每石加一還倉;內扣二升給社長副以為折耗、紙筆之資,八升歸倉。乾隆十九年起、至二十一年止,除耗費外,共生息穀七百九十石三斗四升二合。以後約略如前。至每戶借穀之數,多則一石、少則三斗;生監不得妄借鷺江志
303 廈鎮義倉在魁星河前。道光六年,巡道倪琇勸捐建設。內立豐、亨、豫、泰四廒,貯穀以備平糶。道光四年,總督趙慎畛檄飭通省舉行義倉,倪琇捐廉為倡;廈門紳商士庶共捐銀二萬餘元,買魁星河吳姓之田,築基建蓋。倉房五間,中祀先嗇之神,以左右四間為豐、亨、豫、泰四廒。設儀門,勒董事、捐戶姓氏於壁。旁建小屋各四間,為守倉者住宿之所。外建倪亭一所,以供倪巡道長生祿位;董事、諸紳志感戴也。外設倉門,繚以圍牆。實貯穀二千四百六十六石,餘銀存典生息。設立倉正、倉副二人,專司銀數出納;一年一換,就董事中揀委。年終造冊查核,交代時取具「並無虧挪」結狀。設倉丁一名、看役一名,專司住守;道署撥民壯二名、廈防廳撥捕役二名、水師營撥兵二名,逐夜巡邏看守章程十七條列後。有碑記
304 查紳士黃登苑等共捐銀二萬三千九百零一圓,實收銀一萬七千九百四十一圓,又收許國猷四百圓。除買吳芳美田價三百三十四圓六角、建蓋義倉房屋三千三百五十五圓零連器具在內,買穀三千四百六十六石,用銀七千四百六十五圓零連船腳在內。又置陳務滋湖蓮保埭田受種子四十石零六斗九升、價一千五百七十圓。除費用開銷外,實存發典生息銀四千三百二十圓,每月一分生息每百圓重廈駝七十三兩,以為修理倉廒、辛力經費以上皆檔案
305 湖蓮保埭田,薛媽興之祖父典賣於陳務滋,因佃戶抗租,陳務滋歸入義倉。後薛氏子孫以未經賣絕糾訟,又以海埭坍塌被淹為辭,自道光六年以來顆粒無征。十一年,巡道周凱斷找洋銀一百三十圓買絕。十二年六月,檄同知許原清親履查勘,未淹者尚有若干畝;勘估築石埭長二百一十三丈、土埭一百十七丈,歲可收穀千餘石。
306 附倪巡道義倉章程
307 一、廈門義倉應因地制宜,預立章程,以便遵守也。查向來設立義倉,原備青黃不接之時,借給貧民;俟秋成加息完倉。但廈門耕田者少,率系商賈寄居或小本經紀;即有就近務農,亦皆種植雜糧。故產穀甚微,悉仗台米接濟;倘遇風信愆期,偶有缺乏之虞。而土著無多,若循春放、秋還之例借給,貧民多無恆產,難望其按時追收。一經短欠,轉多周折。是廈門義倉,惟有仿照常平之法:每逢米船未到、糧價驟長之際,無論青黃不接之時,即秋冬時間,均應即行減價平糶,裨益貧民;俟秋成後穀價平減,仍行糴穀還倉,亦屬有盈無絀,自應不准出借。預立章程,俾各遵守。
308 一、精選倉正、倉副,以專責守也。查義倉之設,全在經理得法,庶能垂諸久遠,勿致虛應故事。必得三數人分理,可以互相稽核。議於董事或捐銀紳士中擇一公正端謹、身家殷實者為倉正,專管義倉鈐記、經司銀谷出納;又於現在董事及行郊中,擇其平日公正誠實、善於書算經營者二人為倉副,分管鎖鑰、登記帳目、經理一切糶糴之事以輔之。各予委札,分別專司;不准替代,以重責成。
309 一、預定輪年分管,以杜侵蝕也。查從前社倉,專歸社長一人長遠管理;日久弊生,往往侵虧挪借,侵公濟私。始而影射、繼而侵吞,遂使公項變入私橐;年複一年,動成無著。自宜預籌杜弊之法。茲議於選舉倉正、副時,擇選倉正四名、副倉八名,分年更替輪管,周而複始;逐年於開印時交代,不使戀棧,自可杜絕侵挪。如有事故,隨時由道揀選。均預行詳報立案,以免爭執,而昭公允。
310 一、酌立獎勵規條,以示勸懲也。倉正、副管理義倉事務,妥協無過者,每年更替之時,由道給匾褒獎;三次經管妥協、毫無貽誤者,詳明院憲酌加獎勵。如有侵虧、挪移過犯不合者,隨時斥退追究詳辦,令以次之人接管,用示勸懲。
311 一、預定糶價各數,以免冒濫也。竊照義倉所貯穀石,為數有限。若概行出糶,未免過濫,自應預為酌定。今擬凡台灣米船不到、糧價每石賣銀四兩以上,准義倉動穀碾米,每升減價五文出糶,每戶每日不得過三升;碾動倉貯穀石及半或價值平減而止。如果十分昂貴,或遇台灣歉收、廈門實形災荒,再行隨時酌量賑濟,以期實惠及民。
312 一、嚴立糴穀限期,以免遲誤也。凡義倉穀石,須至鄰近各縣收糴,每年限以十月內收倉。如系冬間出糶,本年不及買補者,准歸下年糴買完倉。倘逾期不買,由道查催,將倉正、副記罰;仍勒限補買,以實倉儲。
313 一、預籌酌借生息,以資經費也。查倉正、副既難枵腹從事,而看守倉廒者亦須給以工食,他如紙筆之資、修葺之費及一切應用對象,皆宜籌備。擬於捐項中提出十分之二,或交商生息、或置田收租,以為每年經費。其平糶時所需飯食、工資,即於糶價內隨時核實扣除;此外盡數糴穀貯倉,以資儲備。
314 一、嚴禁官司干預,以絕弊端也。查建設義倉,應歸民間管理;一切在官人役,絲毫不得干預。所有廈門義倉甫經創設,不過隨時官為稽查;此外,概不准在官吏役人等稍為干預。如違,加倍重究。
315 一、挑選兵壯巡守,以重倉儲也。查義倉雖由民管,但貯穀既及萬石,自應照官倉之式,設法防護。每晚由道撥民壯二名,並移水師中營撥兵二各,遇夜住宿倉中,協同地保支更巡守,以重倉儲。
316 一、臨糶分委彈壓,以杜滋事也。當平糶之時,往往易於滋事。今擬義倉凡遇平糶,先期呈明本道分飭地方官,並派委員弁前往彈壓,以期安謐。
317 一、糶穀擇請紳士,以代監放也。臨糶之時,自非倉正、副三人所能經理;應由倉正、副稟明本道何日出糶,即由道發帖,擇請平日公正端謹紳士四、五人按日到倉,眼同監糶、監收,以清流弊。
318 一、分別捐數獎勵,以昭激勸也。查捐輸義倉,為數多寡不一。今擬如止一百兩以下者由同安縣量加獎勵;二百兩以下者,由廈防廳量加獎勵;三百兩上下者,由道給匾獎勵;數至五百兩者,詳請大憲給匾獎勵;數至一千兩暨一千圓者,其尚義之誠,實屬可嘉,自應分別詳請照例奏咨,給予議敘旌獎,以昭激勸,而示鼓勵。
319 一、豎碑刊刻姓氏,以垂久遠也。凡義倉已經捐輸之戶及續後隨時捐資者,無論數目多寡,自宜與創設規條並出力董事姓名,一並勒碑豎立義倉,以期垂示久遠,而昭公義。
320 一、應出陳易新,以防朽耗也。倉貯穀石,豐稔之歲暨台谷接續而來,市價平減,均無需于出糶。但恐積貯日久,倘有霉變、蟲蛀等情,即應隨時出糶,價銀仍交倉正收貯;俟晚稻登場,勒限糴補完倉,不得逾延,俾免折耗。
321 一、公同會計歲報,以備稽考也。每年糶糴出入,須將穀數、價數並收息經費一切數目,倉正、倉副分別立簿登記。定限十一月內,將本谷若干?通盤合算本息盈虧;又將本年倉中尚存舊穀若干、糴入新穀若干、本價若干?由倉正、副訂日約齊董事,公同會計,造具確冊,送道查考。庶年年清款,以免積混。
322 一、定限交兌,以專責任也。查現選擇倉正、副未得多人,茲先派倉正一人、倉副一人分別經理。議定一年一替,以均勞逸。其首值之倉正、副,將本年經管穀石、銀項賬簿,於次年開印之日邀齊董事,公同察算實穀、實賬,交替輪值之倉正、副,授受管理。由接管倉正、副出具「並無虧挪短少」結狀,送道查核。不得互相隱諱,致滋弊端。
323 一、公舉常川住倉,以資約束也。義倉積儲重地,防範務宜謹慎。茲雖設立倉丁、看役巡視看守,又撥民壯、兵快防護,究恐無人統率,終雖免於疏虞;必得倉正、倉副輪流常川住倉,庶事有統率。如其不能親身值宿,即由該值年倉正、副妥舉一人住倉,以資約束,而昭慎重。
324 祠廟
325 文昌廟在玉屏書院內。祀梓潼帝君、魁星、朱衣之神。朔、望行香,春秋二祭補採
326 文昌宮在道署前左偏。原名玉蘊宮,祀梓潼帝君、魁星、朱衣之神。興泉永道倪琇有碑記補採
327 武廟在城西南隅。祀漢壽亭侯「鷺江志」載:『前時文武祝嘏於此。康熙二十四年建,道先六年提督許松年重修』
328 外關帝廟在神前街,坐海向街。每月朔讀法於此。歙人許師古有碑記「鷺江志」
329 內關帝廟在海岸,背海面街。祀漢壽亭侯並關、周二將軍之神。其周將軍極靈,祈禱不絕「鷺江志」
330 朝宗宮在玉沙坡。
331 朝天宮一名上宮在西門外。祀天後。將軍施琅平台時,禱神默相;後軍中乏水,祝之得泉。凱旋,捐俸、勸募重建「縣志」。今碑記尚存
332 城隍廟與武廟相連。祀城隍之神「鷺江志」
333 風神廟在玉沙坡。雍正時敕建。祀風伯之神「縣志」
334 龍神廟在玉沙坡。地方官常到廟祈雨。
335 龍王廟在南普陀右邊。祈雨同。
336 上帝廟即武西殿在草仔垵。祀元武之神,稱曰「水長上帝」。人祈禱者,於潮生時即應,退則否;素稱靈異「縣志」
337 和安宮俗呼祖婆廟在廈門中營守備署邊。祀武烈王。
338 大使宮在塔仔街旁。有石塔,鐫「泉南佛國」四字。其地明時為海濱渡頭,水至其下。相傳:神為海水浮至,不去。父老相與立廟祀之,即唐之張、許二公也。
339 萬壽宮在後崎尾。前明所建。今祀天后、吳真人二神。
340 龍湫亭在廈二十一都,離城二十餘里。祀觀音大士,靈應異常。廟前有竇,名龍湫。
341 媽祖宮在東澳社。祀天後。三月中,鄉人例慶天後誕。先數日,廈之諸廟必造其地,名曰「請香」。
342 觀音亭在西門外。祀觀音。遷界後廟廢,神托夢裏人,現毫光於其地;因重建焉。靈應異於他神。
343 福壽宮在打鐵路頭左邊。祀吳真人、天後二神即福山社
344 和鳳宮在鳳皇山下島美路頭後街。祀吳真人、天後二神即和鳳社
345 懷德宮在石埕街頭。祀天后、吳真人二神即懷德社以上「縣志」
346 水仙宮在望高石下。明建;祀大禹、伍大夫、屈大夫、西楚霸王、魯公輸子,閩俗稱水神。乾隆三十年,里人捐一千五百金重修;董事葉德芳、陳斐章、秦靖國、鄭國珍、王振圭、楊朝佐、陳鴻士、葉高攀、周高光、許名揚、陳時佐、石日暉、黃名香「縣志」
347 東嶽廟在北門外,坐帶溪、面仙洞。崇祀東帝並十殿閻羅。明太常寺卿池浴德舍施建造。
348 土地廟在萬壽宮巷。祀福德神,為廈島諸街市土地神之始俗呼土地公祖
349 雷音殿在後崎尾小嶼中。有木橋數十丈通其際,今易以石。祀五行神。
350 鳳儀宮在火燒街頭。亦祀天妃、真人之神。
351 天長二媽宮在霞溪上。所祀神同鳳儀〔官〕。
352 圓山宮在廈門港。祀天后、吳真人。朔、望讀法於此。
353 鰲山宮在後蓮鄉蟹仔嶼渡上。祀吳真人。明時為官府往來打饘所,顏曰「鰲山第一」以上俱「鷺江志」
354 養元宮在戶部衙邊。祀天后、吳真人以下俱補採
355 養真宮在內關帝廟邊。祀天后、吳真人。
356 迎祥宮在黃厝保。祀天后、吳真人。明天順間,黃家舍地,故俗名黃厝宮;有崇禎間碑記。求醫於真人,甚靈驗。
357 福海宮在廈門港。祀天後。
358 三官宮在東門外。祀三官大帝。宮後有石,鐫「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大如斗,顏體,極佳。
359 相公宮在廟仔溪尾。祁唐忠烈樂官雷海青之神唐肅宗追封太常寺卿、宋高宗追封大元帥。見莆田「廟碑」。嬰孩生瘡毒,祈禱屢效。上元前後,香火甚盛。
360 靈惠宮在斗涵。祀天后、吳真人。
361 觀音亭在南門外。祀觀音大士俗稱橋亭。戒行僧文遠焚修坐化之所,塑像佛座旁。一在魁星河;無廟名,俗稱「阿彌陀佛」。
362 福茂宮在內柴市,祀清水祖師。
363 普佑殿在後路頭。亦祀清水祖師。
364 通津亭在外關帝廟前。祀觀世音。
365 鳳山宮在外清。祀天后、吳真人。廟亦古。
366 青龍宮在馬柱。祀吳真人。
367 龍泉宮在草仔垵海濱。祀天後。官府渡台,於此迎送。
368 前園宮在大擔山後。天後祖廟也。杯筊甚靈。
369 南壽宮在城內。祀天后、吳真人。兩旁有四大將軍;其站西下首者最靈,男婦祈禱,絡繹不絕。
370 西庵宮在西城內。祀天后、吳真人。
371 洞源宮在道署前。祀天后、吳真人。
372 洞賢宮在溪岸,坐海、朝山。祀天后、吳真人俗名真宮
373 炫妙宮在橋仔頭。祀吳真人。嘗為人治病,有奇效;酬以祀田若干頃。
374 武昭殿在後路頭。祀元武之神。居高可以遠眺。
375 北帝廟在北城內。祀元武之神。高據城巔,俯瞰全城。
376 武當分鎮在望高石後。祀元武之神。
377 潮源宮在寮仔後海濱。祀天後。
378 丹霞宮在西門外右營游擊衙署左邊。祀天后、吳真人。
379 慈濟宮在西門外右營游擊衙署右邊。宮天后、祀真人。
380 藥王祠在碧山岩內。祀藥王。
381 內水仙宮在菜媽街後,背城、面海。端節,龍舟必先至此,演劇鼓棹;名曰「請水」。
382 三和宮在鼓浪嶼三丘田。祀天後。
383 濟壽宮在深田內。祀漢北地王之神。
384 平台宮在先鋒營。祀天後。
385 壽山宮在火仔垵。祀天後。
386 壽山宮在吳厝巷。祀吳真人以上三宮,近年新造
387 貞烈義娘祠在碧山岩內。義娘為廈人,故廈門有祠後人塑子孫娘娘於祠中,遂忘其祠之所自始
388 按各鄉社俱有社神祠,若澳溪社之會靈宮、東邊社之高明宮、尾頭社之美仁宮、西邊社之豪士宮、鼓浪嶼岩仔腳之興賢宮、內厝澳之種德宮,皆祀天后、吳真人之神,不及備載。又有靈應殿、西應殿、寶月殿、威靈殿,祀所謂池王爺者,語無可據,不載。廈門迎神賽會,動費多金,窮極奢靡;各廟必以時出巡,甚至有貫刃於腮、蟠𧉮於頸以為勝。經道、廳出示禁止,少息。又鄉各祀一神、家各祀一神,有病則以肩輿抬之,向藥肆取藥,顛簸而行,神長不過尺許,皆屬不經;雖官禁,不止。病不延醫而詣神,死而無悔,亦閩俗最愚之惡習也。
389 坊表
390 「進士」坊在廈門城南門內;為明嘉靖己丑進士楊逢春立。今圯「鷺江志」
391 「代巡三省侍御兩京」坊在吳倉社街;為明操江軍門傅鎮立「縣志」、「鷺江志」
392 「大中丞」坊在廈門城;為明傅鎮江立。今圯「縣志」
393 「天宮名卿」坊在廈門城;為明嘉靖乙丑進士池浴德立。今圯「縣志」
394 「功敷海表澤普天南」坊在鎮南關;為靖海將軍施琅立。
395 「功高大樹愛永甘棠」坊在崎嶺;為靖海侯施琅、水師提督施世驃父子立。
396 「勛崇山海澤沛軍民」坊在崎嶺;為威略將軍吳英立以上俱「縣志」、「鷺江志」
397 「欽賜祭葬」坊在白鶴嶺深田內;為大鵬營參將楊起麟立採補
398 「欽賜祭葬」坊在紫雲岩後;為廣東左翼鎮總兵許廷桂立。
399 「盛世梯航天南都會」坊在玉沙坡接官亭前。乾隆三十九年,廈防同知蔣元樞建採補
400 「節孝」坊在道署之左;為明池宗寶妻鄭氏立。今圯,坊碑猶存「縣志」
401 「節孝」坊在西邊社;為池源珍妻楊氏立「縣志」
402 「節孝」坊在戶部衙;為黃國楷妻陳氏立。
403 「節孝」坊在演武亭右;為許志正妻莊氏立。
404 「節孝」坊在麻灶埔;為方宗漢妻塗氏立。
405 「節孝」坊在將軍祠前;為黃明觀妻葉氏立以上補採
406 墳墓
407 唐處士陳黯墓在東山社前「縣志」。山頂鐫「場老山」三大字,下鐫「白雲岩」三字「鷺江志」
408 唐侍御薛令之墓在下張社。前有神道碑,書「有唐侍御薛公之墓」「鷺江志」
409 宋知縣薛舜俞墓在庵兜社內「鷺江志」
410 宋葉元鄰墓在古樓徑旁。石勒「官榮」二字;相傳宋丞相陸秀夫所贈。元鄰為宋丞相叶禺之侄;才能科,又詩『百年骸骨表榮名』之句「鷺江志」
411 明御史傅珙墓在西門外採補
412 明都堂傅鎮墓在金榜山吳村「縣志」
413 明知州林天梁墓在高崎採補
414 明封太常卿池宗寶墓在北門外魁星石下左三百步即孫舉人顯兗墓「縣志」、「鷺江志」
415 明封太常卿池楊墓在陽台山「縣志」、「鷺江志」
416 明太常卿池浴德墓在水仙宮後鳳皇山下。今湮「縣志」。太常墓為庶孫池法賣與張鳳詔蓋屋;鳳詔將墓堆劃平為屋,其子生員廷儀登時中惡病死。乾隆三十六年,經太常嫡孫進士光遠、舉人繼善赴巡道白瀛呈控,法與鳳詔懼罪,誣指光遠、繼善為冒認宗支,中止。嘉慶十年,太常孫光潤複赴巡道王紹蘭呈控,親詣寶山典鋪內履勘,因店屋
417 (附義塚
418 育嬰堂
419 義塚
420 舊義塚二十九處:靖山頭、廟仔溪尾、半山堂、深田內、白鶴嶺、仙洞腳、獅山、尾頭山、水雞腿、外清箭道、禪師公嶺、萬善亭、鱟殼石、石燭山、芙蓉山、鎮南關、太師墓、育嬰堂、打石字、虎頭山、麒麟山、風櫃石、草仔垵、火仔垵、先鋒營、後崎尾、澳仔嶺、演武亭邊、沙坡尾炮台。
421 ——以上皆前任各官所置,給貧民埋葬;無碑記可考。
422 一、鎮南關下:乾隆三十年,廈防同知黃彬置設義塚有碑記
423 一、南普陀左鐘山下:嘉慶二年,廈防同知裘增壽會同水〔師〕中營參將李得勝捐埋台、澎戍卒積存棺骸及廈地荒山無主骸,編立「安土敦仁」四字小碑為記。前設墓門,四圍繚以短垣。中設大塚,埋雜姓散骸礶。
424 一、碧山岩左側米倉後:嘉慶十六年,廈防同知葉紹棻捐埋海蜃寺積骸礶及廈地無主骸,編「前因淨釋極樂同登」八字,立小碑為記。
425 一、南普陀右鼓山麓嘉慶二十三年,廈防同知葉紹棻捐埋海蜃寺積骸礶及廈地無主骸,編「山川鍾秀靈爽式憑」八字為碑記。
426 一、南普陀右側嘉慶二十五年,署廈防同知咸成捐埋台運棺骸及廈地無主骸礶,編「佳城祥衍仁宅綏安」八字為碑記。
427 一、白鶴嶺仙洞下紫雲岩南普陀旁嘉慶二十五年,廈門大疫,署廈防同知咸成、興泉永道倪琇置地,給貧民埋葬,並施棺木。
428 一、南普陀右側道光元年,署廈防同知麥祥捐埋台運棺骸及廈地無主骸礶,立碑標記。
429 一、南普陀左東邊鄉之狗灣圈山道光元年,海蜃寺僧置買;按年瘞埋台運棺骸,立有碑記。
430 一、將軍祠前後阪內道光七年,都司馬大賓置。
431 一、將軍祠前後阪內尾頭社邊、新漈尾二處道光九年,署道王耀辰置。
432 一、半山堂道光十一年,廈防同知許原清置。
433 一、將軍祠前鬼仔巷道光十二年,中書吳廷材置。
434 海蜃寺棺廠在廈門港打石字海邊。乾隆十四年,虎溪僧佛敏建。乾隆二十七年,台灣縣夏瑚詳設太平船,專運流寓兵民棺骸,於海蜃寺內設棺廠收貯。由廈防同知移知原籍廳、縣招各親屬認領,以一年為限;逾限,即就廈地埋葬。運載船戶,一年正、五月兩次免配兵穀。其經費,台灣一廳、四縣,每歲各捐銀十兩。三十七年,增捐各十五兩,共七十五兩,存台灣縣庫;給寺僧香燈祀孤銀二十四兩,餘為埋葬之用每棺一具,給抬工、灰土銀一兩二錢五分;每礶四身抵棺一具,給銀一兩二錢二分。三十七年,增寺僧銀六兩。後因捐解不齊,骸骨堆積過多。嘉慶元年以後,廈防同知裘增壽、葉紹棻、咸成、麥祥先後捐資買地掩埋。道光元年,布政司孫爾准詳定;以是年為始,藩司及台灣道、府、三廳、四縣每年各捐十五兩,共一百五十兩給寺僧香燈銀三十兩、修廠費二十兩,餘百兩為到廈掩埋之費;由台灣餉內就司庫劃扣,海蜃寺僧齎廈防廳照赴司承領,以一年所到棺骸數目具報。如有贏餘,留補下年不足今寺僧僅領銀七十五兩。太平船額式兩號:一由廈防廳招募,一由台灣縣招募。
435 施棺義廠嘉慶二十五年,因疫癘時行,巡道倪琇、水師中營參將楊繼勛、廈防同知咸成勸捐洋銀四千一百七十五圓,隨時施棺瘞埋。道光九年,諭董事凌翰、凌永屏於海岸街建蓋義廠董事自行捐造;歷任提督、道、廳各有捐施。十二年春,複大疫。紳士郭炯出其父郭權遺資八百圓、子宗濂捐銀二百金為倡,共捐銀三千二百三十六圓;施舍棺木一千零五十六具外,十一年四月至十二年八月止,實存一千九百零七圓內置店屋本銀一千七百四十一圓,每年息銀二百餘圓。董事凌翰、凌永屏、楊士儀、蘇學浩掌理。
436 置典吳賽店屋相連一座,在張厝前保五崎腳第二間。
437 陳安放店屋一座,在和鳳後保桂州墓口局口街。
438 曾翁氏店屋一間,在張厝前保五崎腳。
439 曾裕店二間,在五崎腳江厝巷口第一間、第二間。又一間,在大使宮後隘門腳第二間。
440 買白福生等家器一付,在魚仔市■〈車加〉轆街;金德泉酒米鋪承稅。
441 按廈島地窄人稠,多四方羈旅之客,一時不得歸櫬,又有戍台班兵積骸;海蜃寺北邙累累者,重迭以葬。時為馬豕諸畜所蹂蹈,骸胔暴露,疫癘恆作。官斯土者宜出示禁止,令董事勸捐隨時掩瘞,亦「掩骼埋胔」之政也。
442 育嬰堂
443 育嬰堂原在紫陽祠側。廈防同知李暲以學舍數間改造,名注生祠,為育嬰之所。雇乳婦數人,月給衣食。歲久而廢。後廈防同知楊愚擴清學舍,仍歸義學。署巡道宮兆麟買鎮南關下舊軍裝廢局,建為注生祠,旁為乳婦住宅。經理初定,即升任去。巡道蔡琛複集捐公費,多雇乳婦,每月給銀一兩,收養貧民幼孩;遣人挑箱巡視,遇有棄孩,輒收養之。內外之禁,立法甚嚴。又兼行善舉,改名普濟堂。以監生林椿董其事「鷺江志」火仔垵,坐西,向東
444 普濟堂在鎮南關「縣志」。巡道蔡琛有碑記
445 今按:育嬰堂在廈門港火仔垵,坐西、向東。大小房屋二十間。乾隆三十一年,巡道蔡琛就注生祠改為普濟堂;官雇乳婦,收哺女孩,經費由興泉永各屬捐銀五千圓,除用及續捐共存典生息三千六百四十八兩,年得息銀七百兩零。遴本地公正紳士董其事。嘉慶九年,同知徐汝瀾捐修屋宇。後歸其責於廳胥林芬;乃虛報物故、鬻作娼婢,百弊叢生。經廈防同知薛凝度斥革;複捐集公費,擇紳士八人,每月以二人分董其事,收孩、領孩。設堂總一人,專司簿冊;設門役一人,專司出入。複名育嬰堂。嘉慶二十四年,署同知咸成捐銀四百五十兩零。道光六年,署同知張儀盛捐修屋宇。道光八年,署同知黃宅中捐銀一百五十九兩六錢。現存典銀二千八百七十四兩四錢,每年二分行息;又存庫銀九百三十三兩二錢四分,發典具領生息。現共存銀三千八百零八兩六錢。
446 又按向例:乳婦哺孩一口,每日口糧銀五分五厘三毫三絲,大建月給銀一兩六錢六分、小建月給銀一兩六錢零四厘,名曰承哺。堂內房屋不敷居住,將女孩分寄貧婦家哺養;比在堂承哺者,口糧銀減半,名曰兼哺。嬰孩至二十五月已能穀食者為乾孩,月給口糧銀六錢六分,仍歸所哺之婦撫養;聽良家具領,或為女、或為苗媳,毋許為婢轉賣,取具保鄰甘結,由董事查稟,候廈防廳批准給領。每領孩一口,繳花禮銀兩圓;除半圓賞給所哺乳婦外,餘存堂充公。
URN: ctp:ws349460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