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五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會計一下
2
稅糧二
3
萬歷六年十三布政司並直隸府州實徵夏稅秋糧總數
4
夏稅
5
大小麥米、四百六十萬五千二百四十二石八斗七升五合七勺零
6
麥荍、二百六十六石八斗二升一合六勺
7
絲綿、並荒絲、二百七十一萬五千四十七兩四分零
8
稅絲、四十五萬五千三百八十兩七錢八分。又二千五百四十七斤十五兩五錢一分
9
本色絲、八千六百一斤二十二兩一錢四分零
10
絲綿折絹、三萬四千二百六十一疋一十四丈四尺七寸六分零
11
稅絲折絹、三萬九千八百六十九疋六丈五尺七寸七分零
12
人丁絲折絹、四萬七百三十四疋一十二丈四尺三寸零
13
農桑絲折絹、九萬一千三百二十七疋五十二丈五尺五寸二分零
14
農桑零絲、並絲綿、一千九十七兩九錢四分、又二百五十二斤九兩五錢八分零
15
原額小絹、四疋
16
幣帛綿、一疋
17
麻布、二千七十七疋二丈六尺六寸五分零
18
苧布、一千三百四十一疋二尺四寸
19
綿花折布、一十二疋二丈二尺
20
土苧、六十五斤一十三兩一錢六分
21
洞蠻麻布、二百五十九條一丈五尺
22
農桑並絲折米、八百一十石五升五合八勺
23
鈔、一萬七千六百七十四錠一十二貫九百六十五文五分
24
租鈔、三萬二千五百八十八錠三貫六百二十八文五分
25
稅鈔、七千六百五十九錠四貫五百八十七文九分
26
秋糧
27
米、二千二百三萬三千一百七十石六斗九升二合一勺零
28
魚課米、三萬一千九百六十六石九斗一升六勺零
29
棗子易米、二萬六千八百三十三石三斗二升二合
30
棗株課米、二千一百七十八石三斗二升三合六勺
31
地畝綿花絨、二十四萬四千一百二十九斤一十五兩二錢零
32
綿布、一十二萬八千七百九十二疋一文三尺二寸
33
課程綿布、五百三十三疋
34
猺人粗布、二百五疋八尺八寸
35
課程苧麻折米、五百五十一石二斗三升五合九勺
36
綿花絨折米、一百四十三石九斗四升四合九勺
37
改科絲折米、九斗四升七合九勺
38
花利米、一千八百八十八石二斗五升二勺
39
牛租米、一十九石
40
牛租穀、四千一石九斗八升五合六勺
41
麻折米、三石六斗三升九合
42
租絲、二千二百一十六兩七錢五分六厘
43
租絹、五十九疋二丈九尺八寸
44
租粗麻布、二疋六尺
45
租苧布、七疋一丈
46
租鈔、一萬八千八百二十七錠二十八貫六百二十二文。又五千四百八貫七百一十六文
47
山租鈔、三千一百二十三錠二貫九百一十五文。又二百六十五貫一百一十文
48
賃鈔、一百七十五貫八百七十一文
49
茶課鈔、一千一百八十三錠一十五貫五百九十二文
50
魚課鈔、三百四十七錠二貫八十六文
51
椒課鈔、四十二錠三貫
52
麻鈔、二錠四貫一百文
53
稅鈔、一百六十錠九貫八百文
54
苧麻、一千七百九十四斤一十四兩五錢
55
桐油、一千六十三斤
56
紅花、一十一斤一十三兩五錢
57
差發馬、五匹
58
浙江布政司
59
夏稅
60
小麥、一十五萬二千八百六十三石七斗三升四合八勺
61
絲綿、並荒絲、二百七十一萬五千四十七兩四分零
62
農桑絲折絹、三千五百九疋一丈一尺七寸七分零
63
租鈔、三萬二千五百八十八錠三貫六百二十八文二分
64
農桑零絲、四十三斤三兩八錢九分
65
小絹、四疋
66
幣帛絹、一疋
67
秋糧
68
米、二百三十六萬九千七百六十四石四升四合
69
租鈔、一萬八千七百七十九錠一貫五
70
租絲、二千二百一十六兩七錢五分六厘
71
租絹、五十九疋二丈九尺八寸
72
租粗麻布、二疋六尺
73
租苧布、七疋一丈
74
江西布政司
75
夏稅
76
麥米、八萬八千七十二石四斗一升九合零
77
綿折絹、八千二十五疋二丈七尺三寸七分九厘
78
農桑絲折絹、三千四百八十六疋二丈六寸一分五厘
79
鈔、六千八百九十六錠五百一十八文
80
本色絲、八千二百九斤三兩七錢一分一厘四毫
81
苧布、一千三百四十一疋二尺四寸
82
秋糧
83
米、二百五十二萬八千二百六十九石九斗六升三合六勺零
84
牛租穀、二百一石一斗八升五合三勺
85
山租鈔、三千一百二十三錠二貫九百一十五文
86
湖廣布政司
87
夏稅
88
米麥、一十三萬一千九百七十六石二斗六升三合二勺
89
稅絲折絹、二萬二千八百九十三疋二丈二尺五寸二分六厘零
90
農桑絲折絹、四千九百九十七疋一丈三尺九寸二分九厘零
91
綿花折布、一十二疋二丈二尺
92
秋糧
93
米、二百三萬二百七石七斗七合六勺零
94
賃鈔、一百七十五貫八百七十一文
95
課程苧麻折米、五百五十一石二斗三升五合九勺
96
課程綿布、五百三十三疋
97
猺人粗布、二百五疋八尺八寸
98
地畝綿花絨折米、一百四十三石九斗四升四合九勺
99
福建布政司
100
夏稅
101
麥、七百六石九斗四升七合四勺零
102
絲綿折絹、二百八十疋一丈九尺五寸五分三厘
103
農桑絲折絹、三百一十九疋一丈二尺七寸八分
104
零絲綿、一百九十四兩五錢九分
105
土苧、六十五斤一十三兩一錢六分
106
鈔、一萬七百七十八錠三貫一百七十二文五分六厘
107
秋糧
108
米、八十五萬四百四十七石七斗七升四合五勺零
109
魚課米、三萬一千九百六十六石九斗一升六勺零
110
租鈔、二貫二百六十四文
111
山東布政司
112
夏稅
113
小麥、八十五萬五千一百七十二石一斗四升七合八勺
114
絲綿折絹、二萬二千一百六十五疋一丈五尺三寸零
115
農桑絲折絹、三萬二千八百二十五疋一寸七分零
116
稅絲、二千八十九斤一十三兩一錢四分零
117
本色絲、二十斤六兩三錢一分零
118
秋糧
119
米、一百九十九萬五千七百六十四石九斗一升六合六勺零
120
牛租米、一十六石五斗
121
地畝綿花絨、五萬二千四百四十九斤一十兩七錢一分二厘
122
山西布政司
123
夏稅
124
小麥、五十九萬一千九百五十一石三斗一升七合一勺零
125
農桑絲折絹、四千七百七十一疋
126
農桑零絲、八百二十二兩五錢五分
127
秋糧
128
米、一百七十二萬二千八百五十一石三斗八升三合五勺零
129
河南布政司
130
夏稅
131
小麥、六十一萬七千三百二十二石八斗四升三合三勺零
132
稅絲、三十五萬二千九百一兩五錢四分三釐零
133
農桑絲折絹、九千九百六十三疋一丈六尺九寸二分一厘
134
秋糧
135
米、一百七十六萬三千四百三十七石一斗一升五合二勺
136
棗子易米、二萬六千八百三十三石三斗二升二合
137
地畝綿花絨、三百四十二斤四錢
138
陜西布政司
139
夏稅
140
小麥、六十九萬七百四十七石二斗四升一合六勺零
141
農桑絲折絹、九千二百二十一疋二丈六尺六寸四分零
142
絲綿、二百六斤三兩八錢四分零
143
秋糧
144
米、一百四萬四千九百四十三石一斗二升四合一勺零
145
綿花絨、一萬七千二百八斤三兩二錢
146
綿布、一十二萬八千七百九十二疋一丈三尺二寸零
147
四川布政司
148
夏稅
149
米、三十萬九千八百九十二石一斗六升四合二勺零
150
秋糧
151
米、七十一萬八千六百五十二石九斗六升八合八勺零
152
地畝綿花絨、七萬三百八十九斤二錢四分零
153
差發馬、五匹
154
廣東布政司
155
夏稅
156
麥米、六千一百二十二石八斗九升九合七勺零
157
農桑米、三百九石八斗九升九合二勺零
158
零絲折米、九斗三升
159
秋糧
160
米、九十九萬三千八百二十四石八斗一升一合九勺零
161
改科絲折米、九斗四升七合九勺
162
廣西布政司
163
夏稅
164
麥米、二千四百九十四石七斗一合六勺零
165
絲折米、四百九十九石二斗二升六合六勺
166
本色絲、一百四十八斤一十兩九錢五分四釐
167
秋糧
168
米、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二石五斗二升六合零
169
花利米、一千八百八十八石二斗五升二勺零
170
租鈔、二十四錠二十四貫八百八十八文
171
茶課鈔、一千一百八十三錠一十五貫五百九十二文
172
魚課鈔、三百四十七錠二貫八十六文
173
椒課鈔、四十二錠三貫
174
苧麻、一千七百九十四斤一十四兩五分
175
麻折米、三石六斗三升九合
176
麻鈔、二錠四貫一百文
177
紅花、一十一斤一十三兩五錢
178
桐油、一千六十三斤
179
稅鈔、一百六十錠九貫八百文
180
雲南布政司
181
夏稅
182
麥、三萬五千五百六十七石二斗六升一合五勺零
183
秋糧
184
米、一十萬七千一百二十三石三升七合一勺零
185
貴州布政司
186
夏稅
187
麥荍、二百六十六石八斗二升一合六勺
188
洞蠻麻布、二百五十九條一丈五尺
189
秋糧
190
米、五萬五百四十一石九斗六升八合零
191
順天府
192
夏稅
193
小麥、一萬八千八百三石三斗七升二合四勺零
194
人丁絲折絹、二千一百七十五疋一丈六尺六寸
195
農桑絲折絹、一千七百六十一疋二丈九尺八寸三分零
196
秋糧
197
米、四萬五千二百四石八斗五合零
198
地畝綿花絨、九千四百二十四斤一兩五錢零
199
牛租穀、三千八百石八斗三勺
200
永平
201
夏稅
202
大小麥、九千九百九十六石一斗九升五合五勺
203
人丁絲折絹、二千五十疋一丈五尺
204
農桑絲折絹、二百四十三疋一丈二尺三寸二分零
205
秋糧
206
米、二萬三千三百五十三石一斗一升八合八勺零
207
地畝綿花絨、三百四十五斤一十三兩二錢
208
保定府
209
夏稅
210
小麥、一萬八千七百九十三石八斗二升九合九勺零
211
人丁絲折絹、二千七百九十六疋七尺一寸五分
212
農桑絲折絹、一千六百一十一疋九尺二分五厘
213
本色絲、二百二十四斤一兩一錢三分
214
秋糧
215
米、四萬二千九百八十石三斗一合四勺零
216
地畝綿花絨、九千五百七十四斤八兩五錢六分
217
棗株課米、一十六石二斗九升
218
河間府
219
夏稅
220
小麥、一萬九千七百一十八石二斗三升二合五勺零
221
人丁絲折絹、五千四十六疋四尺四寸六分零
222
農桑絲折絹、八百八十九疋七尺二寸九分零
223
秋糧
224
米、四萬六千八十七石七升八合六勺零
225
地畝綿花絨、四千六百四十七斤一十三兩五錢
226
棗株課米、三十七石五斗三升
227
真定府
228
夏稅
229
小麥、三萬四千七百三十三石四斗九升三合九勺零
230
人丁絲折絹、八千五百四十八疋六尺五寸
231
農桑絲折絹、七千疋一丈七尺八寸五分八厘零
232
秋糧
233
米、八萬二千三百四十九石二斗七升四合三勺零
234
地畝綿花絨、三萬五千三十三斤一兩四錢八分零
235
順德府
236
夏稅
237
小麥、一萬二千五百三十七石八斗八合九勺零
238
人丁絲折絹、一千五百四十八疋二丈九尺
239
農桑絲折絹、三百五十一疋一丈二尺六寸八分零
240
秋糧
241
米、三萬四百六十一石七升三合一勺零
242
地畝綿花絨、五千五斤四兩
243
棗株課米、一十二石九斗八升三合六勺零
244
廣平府
245
夏稅
246
小麥、一萬七千八百四十二石四斗五升九合一勺零
247
人丁絲折絹、二千八百九十九疋二丈七尺五寸
248
農桑絲折絹、六百五十四疋二丈三寸四分
249
秋糧
250
米、四萬一千四百七十九石六斗五升五合六勺零
251
地畝綿花絨、一萬四千五百八十四斤一十五兩八錢一分
252
大名府
253
夏稅
254
小麥、四萬四千九十六石三斗五升七合九勺零
255
人丁絲折絹、六千八百九十三疋一丈四尺一寸
256
農桑絲折絹、八百一十疋一丈七尺九寸四分零
257
鈔、九貫二百七十五文
258
秋糧
259
米、一十萬三千八十石七斗二升八合九勺零
260
地畝綿花絨、二萬五千一百二十五斤六兩六錢四分
261
棗株課米、二千一百一十一石五斗一升
262
延慶州
263
夏稅
264
小麥、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五升三合四勺
265
266
米、三千九百三十七石四升四合一勺
267
保安州
268
夏稅
269
小麥、四百八石二斗九升八合六勺
270
秋糧
271
米、一千五十三石二十六升一合三勺
272
應天府
273
夏稅
274
小麥、一萬一千六百五十四石七斗六升一合五勺零
275
絲綿折絹、一千二百一十四疋一尺六寸九分零
276
農桑絲折絹、一百四十三疋二尺七寸三分零
277
秋糧
278
米、二十一萬五千一百五十九石八斗四升七勺
279
蘇州府
280
夏稅
281
小麥、五萬三千六百六十五石四斗三升
282
稅絲折絹、一萬二千五百五十五疋
283
農桑絲折絹、六百四十疋二丈九寸三分三厘
284
稅絲、一十萬二千四百七十八兩四分零
285
稅鈔、四千三百九十二錠三貫八百七十二文
286
秋糧
287
米、二百三萬八千八百九十四石七斗四升二合二勺
288
松江府
289
夏稅
290
大小麥、九萬二千二百六十石四斗一升九合六勺
291
絲綿折絹、六百九十七疋三丈一尺五寸七分
292
農桑絲折絹、一百七十九疋二丈四尺一寸
293
稅鈔、三千二百六十七錠七百一十五文九分
294
秋糧
295
米、九十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六石二斗三升二合七勺
296
常州府
297
夏稅
298
小麥、一十五萬四千三百九十三石三斗八升二合九勺
299
絲綿折絹、一千五百七十三疋一丈一尺一分零
300
農桑絲折絹、三百二十四疋二丈四尺六寸
301
麻布、二千七十七疋二丈六尺六寸五分零
302
秋糧
303
米、六十萬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升三合八勺
304
鈔、二十四錠四百六十五文
305
鎮江府
306
夏稅
307
小麥、五萬四千九百五十八石七斗五升五合八勺
308
絲綿折絹、二百五疋二丈八尺六寸二分七厘零
309
農桑絲折絹、一十三疋二丈七尺六寸三分
310
秋糧
311
米、一十四萬三千二百五十二石二斗五升八合一勺
312
廬州府
313
夏稅
314
小麥、九千八百八十五石一斗三升四勺
315
農桑絲折絹、六百八十七疋一丈三尺三寸一分零
316
秋糧
317
米、六萬七千四十五石五斗二升三合二勺
318
鳳陽府
319
夏稅
320
小麥、九萬九千八百三十七石二斗六升八合七勺零
321
稅絲折絹、一千三百八十疋一丈八尺七寸五分六厘
322
農桑絲折絹、一千三十五疋四尺一寸五分
323
秋糧
324
米、一十一萬三千五百三石二升六合二勺
325
淮安府
326
夏稅
327
小麥、二十二萬八千八百七十二石二斗九升八合七勺
328
農桑絲折絹、一千四百六十一疋一丈九尺七寸七分九釐
329
秋糧
330
米、一十六萬六千四百二十三石五斗八合七勺
331
揚州府
332
夏稅
333
小麥、三萬九千九百二十五石七斗三升四合二勺
334
農桑絲折絹、八百四十二疋二丈四尺零絲、四十七兩五錢
335
秋糧
336
米、二十萬六千六百三石八斗六升五合零
337
牛租米、二石五斗
338
租鈔、五千四百八貫七百一十六文
339
徽州府
340
夏稅
341
小麥、五萬一千七百八十五石四斗四合六勺
342
人丁絲折絹、八千七百七十九疋四尺三分零
343
農桑絲折絹、一十五疋一丈四尺七寸
344
秋糧
345
米、一十二萬六百二石二斗六合
346
寧國府
347
夏稅
348
小麥、二萬九千六十石五斗四升五合五勺
349
農桑絲折絹、三十疋二尺
350
稅絲、三百四十二斤二兩八分
351
農桑零絲、三十三兩三錢
352
秋糧
353
米、七萬四千一百九十一石七斗九升八合六勺
354
池州府
355
夏稅
356
小麥、六千九百六石四斗八升六合一勺
357
稅絲折絹、一十六疋
358
農桑絲折絹、一百九十九疋
359
稅絲零絲、一兩一錢九分七厘
360
農桑零絲、三斤一兩八錢五分
361
秋糧
362
米、六萬二千一百五十四石六升五合二勺
363
山租鈔、二百六十五貫一百一十文
364
太平府
365
夏稅
366
小麥、一萬六千七百五十二石八斗七升七合
367
絲綿折絹、一百二疋九尺六寸四分零
368
農桑絲折絹、一百一十六疋二丈六尺三寸九分零
369
秋糧
370
熟荒米、九萬一千四百一十八石五斗九升一合三勺
371
安徽府
372
夏稅
373
小麥、一萬八千九百九石三斗七合一勺
374
農桑絲折絹、三百五十三疋二丈九尺
375
秋糧
376
米、一十一萬二千八百六十二石九斗八升四合
377
廣德州
378
夏稅
379
小麥、三千六百三十六石三斗九升三合二勺
380
稅絲、一百一十六斤二錢九分零
381
農桑絲折絹、一十九疋一丈六尺七寸
382
秋糧
383
米、一萬四千六十六石二斗九升二勺
384
徐州
385
夏稅
386
小麥、六萬七千一百五十八石九合八勺
387
稅絲折絹、三千二十五疋二丈四尺五寸二分零
388
農桑絲折絹、二千五百三十八疋二尺六寸九分零
389
秋糧
390
米、七萬九千八百五十八石一斗四升二合二勺零
391
滁州
392
夏稅
393
小麥、二千六百一十一石二斗九升七合三勺
394
農桑絲折絹、二百一十七疋五尺四寸四分零
395
秋糧
396
米、五千九百八十五石三斗五升六合三勺
397
和州
398
夏稅
399
小麥、一千四百三十五石六斗六升一合三勺零
400
農桑絲折絹、九十九疋三丈七尺二寸六分
401
秋糧
402
米、九千九百五十石五斗四升五合八
403
草料 秋青草附
404
國初光祿寺犧牲所、
405
御馬監並象馬牛羊房等草料、俱於民間照田糧科徵解納。官軍草料亦如之。洪武二十五年、以百姓供給艱難、令北平等處衛所官軍、不支草束、自採野草備用。是後遂有秋青草事例。宣德以來、通
406
命在京在外軍衛有司、量派軍夫採打、置場收納、與民納草、相兼支用。而其因時制宜、措備支給、法亦不一。今以弘治萬歷年實徵馬草數目、具列於前。而詳載事例、以備參考。其黃黑豆等料、即于稅糧內折徵、不更載
407
弘治十五年、各司府州實徵馬草數
408
浙江布政司
409
馬草、八十七萬四千三百九十一包八斤二兩三錢
410
山東布政司
411
馬草、三百八十一萬九千五百一十三束一十四斤一十四兩九錢零
412
山西布政司
413
馬草、三百五十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八束九分零
414
河南布政司
415
馬草、二百二十八萬八千三百九十六束九千九兩一錢零
416
陜西布政司
417
馬草、一百五十一萬四千七百一十二束一十一斤五兩二錢零
418
順天府
419
馬草、二百萬七千九百二十三束七分零
420
永平府
421
馬草、三十萬三千七百四十二束七分零
422
保定府
423
馬草、一百一十一萬七千五百六束
424
河間府
425
馬草、六十七萬四千五百五十三束八分零
426
真定府
427
馬草、一百三十七萬四千一百五十三束三分零
428
順德府
429
馬草、五十四萬五千四百八十一束三分零
430
廣平府
431
馬草、七十九萬四千八十九束一分零
432
大名府
433
馬草、一百八十六萬九千八百三十八束四分零
434
隆慶州 今改延慶
435
馬草、七萬三千四百四十一束五分零
436
保安州
437
馬草、一萬七千七百五十四束七分零
438
應天府
439
馬草、三十七萬六千四百五十八包一斤九兩四錢二分零
440
蘇州府
441
馬草、五十三萬七千八百九包八斤四兩一錢八分零
442
松江府
443
馬草、三十一萬六千二百二十五包四斤九錢零
444
常州府
445
馬草、七十一萬四千三百四十三包五斤九兩六錢二分
446
鎮江府
447
馬草、一十二萬七百八十四包四斤一十兩二錢
448
廬州府
449
馬草、九萬七千七百七十五包一十二兩三錢零
450
鳳陽府
451
馬草、二十三萬四千二百九十三包四斤二兩八錢九分零
452
淮安
453
馬草、四十五萬四千七百二十包二斤六兩九錢二分零
454
揚州府
455
馬草、三十四萬九千二百三十六包六斤七兩二錢零
456
寧國府
457
馬草、七十九萬八千四百九十二包六斤
458
池州府
459
馬草、九萬六千三百一十一包四斤八兩四錢四分
460
太平府
461
馬草、三十五萬四千九百七十四包五斤一十二兩四錢八分
462
安慶府
463
馬草、一十九萬一千九百四十九包三斤一十二兩
464
廣德州
465
馬草、三十萬二千九百五十二包三斤一十兩五錢一分零
466
徐州
467
馬草、一十萬包
468
滁州
469
馬草、五萬五千九百八包五兩六分零
470
和州
471
馬草、二萬六千九十包五斤七兩五錢四分零
472
萬歷六年、各司府州實徵馬草數
473
浙江布政司
474
馬草、八十七萬四千四百九十一包一十一斤一十四兩三錢
475
山東布政司
476
馬草、三百八十一萬九千四百六十九束六斤一十五兩三錢零
477
山西布政司
478
馬草、三百六十萬二千九百九十一束零
479
河南布政司
480
馬草、二百二十八萬一千五百三十八束一十一斤一十三兩六錢零
481
陜西布政司
482
馬草、一百三十七萬五千六百三十四束零
483
順天府
484
馬草、一百九十五萬八千八百四十五束三斤一十三兩零
485
永平府
486
馬草、三十萬三千七百四十二束零
487
保定府
488
馬草、一百一十一萬七千五百二十束零
489
河間府
490
馬草、六十七萬八百六十三束零
491
真定府
492
馬草、一百三十七萬四千一百五十七束一十斤零
493
順德府
494
馬草、五十四萬五千四百八十一束零
495
廣平府
496
馬草、七十九萬四千九十三束零
497
大名府
498
馬草、一百八十六萬九千八百三十八束零
499
延慶州
500
馬草、七萬三千四百四十一束零
501
保安州
502
馬草、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九束零
503
應天府
504
馬草、三十七萬六千四百五十八包二斤九兩四錢零
505
蘇州府
506
馬草、五十三萬八千四百一十四包六斤八兩七錢零
507
松江府
508
馬草、三十一萬六千二百五十一包五斤二兩五錢零
509
常州府
510
馬草、七十一萬四千三百六十九包五斤一十兩七錢零
511
鎮江府
512
馬草、一十二萬七百八十四包四斤一十兩二錢零
513
廬州府
514
馬草、九萬八千三百三十七包一十二斤一十三兩零
515
鳳陽府
516
馬草、二十三萬四千二百九十三包四斤二兩八錢零
517
淮安府
518
馬草、四十五萬四千七百二十包三斤三兩四錢零
519
揚州府
520
馬草、三十四萬九千二百二十六包六斤七兩三錢零
521
寧國府
522
馬草、七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包七兩零
523
池州府
524
馬草、九萬八千三百六包七斤一兩零
525
太平府
526
馬草、三十五萬五千四百四十九包五斤一十五兩五錢零
527
安慶府
528
馬草、一十九萬一千九百七十三包五斤八兩六錢零
529
廣德州
530
馬草、三十萬三千四十五包九斤五兩七錢零
531
徐州
532
馬草、一十萬包
533
滁州
534
馬草、五萬六千四百四十一包九斤一十四兩零
535
和州
536
馬草、二萬六千一百三十八包五斤一十三兩一錢零
537
凡措備草料。正統九年、令刑部都察院問完囚人、以四分為率、內二分納草贖罪。其斬絞罪者、納草一千八百束。三流並徒三年者、一千四百束。徒二年半者、一千二百束。徒二年者、一千束。徒一年半者、八百束。徒一年者、六百束。笞杖者、每一十、四十束。每束重一十五斤
538
○十四年、令陜西西安、慶陽、延安等衛府官吏舍人所犯、不係贓罪笞杖徒流、及軍民人等、犯該笞杖、不該立功者、定撥各堡納草
539
○又令開中兩淮、兩浙、河東、長蘆運司、存積四分官鹽、不分四品以上官員之家、及軍民人等、俱於在京西城等坊草場、上納草束
540
○又奏准、召商納草、不分官員軍民之家、每穀草一百束、官給價銀三兩。禾草一百束、二兩二錢。就於京場上納
541
景泰元年、令直隸真定等府儒學生員、納草四千束、給與冠帶、以榮終身
542
成化元年、獨石、馬營、龍門所、雲州四倉、急缺糧料、開中淮浙長蘆河東運司、官鹽九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二引、召商上納米豆、至六年報中未完。除兩淮仍令照舊。兩浙等運司、酌量時價、改中草束
543
○二年奏準、在京各衙門辦事吏典、有辦事一年以下者、納豆一百石。二年以下、八十石。三年以下、六十石。免其考試、就便實撥當該。其辦事一年以下、納豆二百石。二年以下、一百五十石。三年以下、一百石。送吏部、免其京考、給與冠帶。即照資格、挨次選用
544
○又奏准、在京各衙門當該吏典、有著役一年以下、納豆八十石。二年以下、六十石。給與冠帶。照依資格、挨次選用
545
○又奏準、在京各衙門辦事官、有該正從八品選用者、納豆一百石。照依資格、挨次選用
546
○十二年奏准、大同等處、各城堡倉場、開中長蘆運司、官鹽十萬引、每引、納料豆四斗。河東運司、官鹽二十萬引、每引、納穀草八束
547
○十四年、令遼東二十五衛囚犯、納草贖罪。除笞罪、並真犯死罪、及例該充軍等項、並無力外。其餘雜犯死罪、納草三百五十束。徒三年、納草二百五十束。徒二年、納草二百束。徒一年、納草一百五十束。杖罪每一十、納草十束
548
○又令戶部運銀十萬兩。分送陜西榆林、給與官軍、准折草料。仍行山西河南附近州縣、或借撥、或攢運、或買辦料豆各萬石。穀草各一百五十萬束。俱納榆林一帶倉場
549
弘治十六年奏準、遼東商販買賣之人、務經巡撫官查勘無礙、方許於管糧郎中處、納草價銀三兩五錢、給引挂號入關
550
隆慶三年、令明智等坊五場草束、及太倉黑豆、俱係京營馬匹、及防秋支用。各營馬匹草料、每年照舊放本色三個月。其餘月分、俱支折色。如遇草料價賤、全支折色。務令在場常有草六十萬束。在倉常有豆三萬石。以備接濟
551
○又令商人買上草料、科道同戶部司官、會估價值、定在十月正秋成之後、草豆價值俱平。山東河南二道、但有見在銀兩、權宜預支、趁秋買辦
552
○又令在京五場、通計買草至二百萬束、每年挨陳坐放、照數買補。酌議行各場監督主事、每年防秋畢日、查將京營馬匹草束、照例於十月、十二月、次年二月支放。務在出陳易新。其餘月分、照常折放。仍於本色支放完日呈部、以憑酌量坐買。務要各場貯草束一百五十萬、以備緩急支用
553
凡支給草料。洪武十三年、令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湖廣、江西布政司、淮安、蘇州等衛、馬草不許科收。馬料不許支給
554
永樂七年
555
欽定徵操馬匹關支草料。公六匹。侯五匹。伯四匹。指揮千百戶各一匹。征進馬匹草料。公十匹。侯伯八匹。都督六匹。都指揮三匹。指揮二匹。千百戶各一匹。非征進之數、不許關支
556
○十一年、令上直馬、每匹日支料豆四升。草一束。其下場牧放馬匹、止關料豆一月
557
○十四年、令馱豹馬、日支料四升。草一束。自九月初一日起、至十一月終止
558
○二十二年、令常川上直馬、每匹日支料三升。草半束。餘半束、折支鈔二貫。騎操等項馬、每匹日支料三升。草一束。折支鈔四貫
559
宣德五年、令御馬監勇士馬、並達官調習馬、每匹、按月原支草三十束。內支本色草、一十五束。餘折白綿布一疋
560
正統二年、令五軍三千神機等營操備官軍馬、月支料豆九斗。添與一斗、以後照舊關支
561
○又令陜西寧夏等處官軍騎操馬、每歲自九月半起、關支料豆。至次年四月半住支
562
○又令大同宣府等處操、備巡哨馬、每月原支料豆九斗、添與三斗。至次年三月半住支
563
○四年。令大同宣府鎮守總兵等官、凡馬匹不係官給之數、不許關支草料
564
○六年、令北虜使臣馬駝初到京、每匹日支草半束。一月之後、又添半束。每日仍支料一升
565
○又令甘肅操備馬料、自十一月初一日、至次年三月終、日支四升。其九月下半月、及次年三月四月上半月、仍照舊日支三升
566
○八年、令直隸真定衛達官、自已馬草料住支。其官馬、照官軍例支給
567
○九年、令萬全都司巡哨操備馬、添支四月下半月料豆六斗
568
○十年、令甘肅莊涼等處官軍馬料、日支四升外、添支青稞一升
569
○又令大同右玉林等衛官馬、月支穀草十束。與自備野草、相兼喂飼
570
○十四年、令各處馬房上直騎操。并起取等項馬草、每一束、折支銀二分
571
○又令居庸關騎操馬、自十月十五日起、至次年四月半止、每馬一匹、日支草一束
572
○又令五軍三千神機等營騎操馬、自本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至次年二月終止、每匹日加料豆一升
573
景泰元年奏准、
574
長陵等三陵、神宮監、長隨內使、領到御馬監馬驢、行令昌平縣、每馬一匹、日支料三升。草一束。驢一頭、日支料一升。草半束。每年十月初一日起、三月終止。如有事故、截日住支
575
○二年、奏減上直馬料豆一升、與五軍等營騎操馬、 例關支三升
576
○令五軍等營騎操馬、自十月十五日起、本月終止、每馬一匹、給銀一錢、十一月給銀二錢、買草。十二月、至次年正月終止、每馬關本色草一十五束
577
○三年、令減給馱豹馬料豆一升。照例自九月初一日起、至三月初一日住支
578
○又令五軍等營存操馬、至六月青草長茂、止關料豆、草束住支。至十月初一日起、草束依例關支
579
○七年、令寧夏等衛馬隊旗軍、照甘肅例、每歲九月十六日起、至次年四月十五日止、日支料豆三升
580
○又令勇士小廝馬、月支料豆九斗、草三十束
581
天順二年、令新降達官、每人准馬一匹月支料七斗。草三十束
582
成化元年奏准、凡內外鎮守官員馬。不拘官私、止給四匹草料
583
○五年、令京營官軍草料、俱編填勘合、方許支給
584
○十二年、令原選聽徵下場馬、預先調取來京、每匹於九月、十月、支草二十束。九月以後、仍有邊報、卻將十一月分該支草料、移在十月分、十二月分、移在十一月分、接續。照例秋草穀草兼支。間月折與價銀買草
585
○十三年、令下場取回聽征官、八月、九月、每馬一匹、按月支與草價銀二錢三分
586
○十七年、令聽征官軍馬一萬五千匹、每匹月給草價銀一錢。日支料豆三升。續因馬匹瘦損、添給草價銀一錢
587
○二十年奏準、聽征馬四月、五月、每月添給料豆一斗。輳前九斗、共支一石。草價銀三分。輳前二錢、共支二錢三分
588
○二十一年、令永平、山海、薊州等處、三屯等營、官軍騎操馬、按月造冊、三月關支料豆。十月折支草束
589
弘治二年、令各營騎操馬、本年十二月至春季、內一月、每匹月添草價銀一錢。以後該支月分仍舊
590
○又議准、京營存操馬、每年四月分、關支料豆一半。其餘下場回還馬、每年關支折草銀兩月
591
○六年、令存操馬四月分料豆、准與全支
592
○十二年奏準、存留下場聽征馬、自五月初一日為始、除料豆照常外。每馬折給草價銀二錢。內存操馬先已支過者、照數扣除。候聲息稍緩、仍令下場收放。草料住支
593
正德五年、令各邊鎮巡等官、凡遇出哨征戰追趕之日、馬匹每日量加料一二升。閒息之日、照舊。明白造冊開報
594
嘉靖元年奏准、涿鹿左衛、興州中屯衛守操舍餘、常川聽候捕盜、原領馬匹、春季正月、二月、冬季十一月、十二月、按月於涿州良鄉倉場、支給草料。其三月至十月八箇月、聽其自行牧放。事寧停止
595
○二年、令在京各營、除騎操馬匹、照舊每年支本折草三個月。料豆間月本折兼支。聽征馬匹、俱令下場牧放。草料截日住支
596
○六年、令捕盜馬匹、准給與折色、隨便糴買喂養
597
○七年奏准、馬匹草束、每年照舊支三箇月本色。其料豆、存操馬、每年十二箇月、聽征馬、除下場六箇月、俱本折間月關支
598
○又奏准、委官主事、將榆河、居庸、榆林、土木四驛、查照先年定例、每年自十月初一日起、按季關支料九斗。草三十束。夏秋住支。聽其照舊打采青草喂養。其榆河、居庸二驛、冬春仍關支本色。榆林、土木二驛、冬春馬草准改支折色。每草一束、給銀二分
599
○八年題準、御馬監馬匹、朝馬賞名馬為一等。查照舊例喂養雜料。馱鞍選記披甲馬為一等。內除豌豆、止用大麥□豆黑豆喂養。其各起騎操馬等項馬為一等。內除豌豆菉豆、止用大麥黑豆喂養
600
○十年題准、四月青草長茂、各營馬匹、照舊規盡令下場放牧
601
○十四年題准、崔黃口營守禦操備軍餘民壯騎操官軍口糧黑豆、通州倉關支。草束、除夏秋二季照例牧放不支外、冬春二季、自嘉靖十三年冬季為始、每草一束、折銀五釐。坐派太倉銀庫關支、自行買辦
602
○又題準、各營馬匹、除東西官廳存留聽征馬、每年自四月初一日起、至九月終止、全支料草、以備調用外。其奮武等營存操馬匹、遵照舊例、不支草束。止關料豆、本折間支
603
○二十九年、令三大營馬匹、每年夏秋六個月、差官領
604
敕、於近京地方、隨便牧放、以備調遣。春冬二季、除三箇月支本色外。其餘三箇月、應支折色月分、草、每月折銀三錢料、折銀五錢。其夏秋二季草料價賤、係在營存留操備馬匹、止照常規折支。不許概援為例
605
○三十二年、令鞏華、永安二營原兌馬匹草料、夏秋月分、該支折色、每豆一石、折銀三錢五分。草三十束、折銀二錢五分。冬春月分、雙月支給本色。單月折銀。豆一石、五錢。草三十束、三錢。如有閏月。在春冬時、本折中半。在夏秋時、依季支本折
606
○三十三年、令大同鎮主兵馬匹、每馬計冬春六箇月、月支料豆九斗。舊支本色四斗、今加二斗、共六斗。餘三斗、照舊折色。其草束、夏秋採積以備。冬春不許支
607
秋青草
608
永樂九年、令天城陽和等衛所、採取青草、給大同都司官馬、以平陽澤潞等府州縣草、納附近驛站
609
宣德四年、令行在五府所屬衛所、錦衣等衛、順天等府所屬州縣、各起倩軍餘人夫、採取秋青草、運赴京場、及在外驛站、收貯備用。其山西、河南、山東、陜西四布政司、所屬驛站、并有操備馬衛所、行各布政司都司、量派軍夫采打秋青草、就本處收貯聽支
610
正統十一年題准、延綏一帶衛所、自定邊安邊營、西抵寧夏花馬池、東至府谷縣大小營堡、水草便利、可以牧放。每年摘撥軍旗餘丁、自行牧養馬匹
611
景泰元年奏准、西湖並城濠草、俱令戶部借撥軍民人等采取備用。不許諸人私占
612
○又令陜西寧夏、甘肅、延綏、山西、大同、並偏頭、鴈門二關、遼東萬全都司所屬、及直隸山海、永平、密雲、紫荊、倒馬、居庸一帶沿邊關口、及山東備倭處所馬草、總兵鎮守、及管糧郎中、布按二司等官、於秋草長茂之時、量起軍夫、趁時採取、每束重一十五斤。設法堆積。委官看守。以備支用
613
○三年、令南海子、大木廠、西湖、並城濠內青草、戶部差官、督同各城兵馬司委官、率領弓兵、並當坊火甲、時常巡護。至期、行取三撥官軍采打、搬運京場
614
天順三年、令甘肅莊浪沿邊十三衛所官軍餘丁舍人、每名采草一百五十束、堆積備用。不許官豪勢要占據近地肥饒草場。其平涼等府、原派地畝穀草、每束折收銀二分、運送邊城、以備買草支用
615
成化二年、令陜西都行二司各衛所軍士餘丁、不該輪班在營者、每人採草一百二十束、各於官場上納。各驛及遞運所馬牛夫甲軍、每人八十束、俱於本驛遞上納
616
○三年、令遼陽、廣寧等軍衛、趁秋青草、牧放馬匹。不許指以徵操為由、擅支官軍堆積草束
617
○九年、令延綏寧夏各堡馬步軍餘採草、十一月終不完者、本堡把總官住俸。年終不完者、管糧參政、及監收副使等官住俸
618
弘治十五年、令遼東秋青草、年例之外、加添一倍。每七束、給與鐮刀工銀一分。其金復等衛軍餘折銀草束、仍納本色。若鎮守等官、將草場立標采打、壓賣各衛、索受銀兩、許撫按官劾奏。其宣大、陜西、榆林、迤西一帶邊鎮軍衛屯堡生草去處、一體施行。大同青草、不俟挨陳、先行放支
619
正德三年奏准、遼東廣寧右屯等衛、照舊採青草、不必給刀鐮價銀。每名二百束、量加添三十束。金複蓋三衛、每名折銀一兩六錢、照舊銀布兼收。通送管糧衙門、以備買草糴糧支用
620
嘉靖三十二年、令居庸榆河、榆林、土木、四驛馬匹、冬春照舊給與料草。夏秋牧放、仍派秋青草八十束、責令採打赴場交收支給
URN: ctp:ws37241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