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七 任脈經穴主治

《卷七 任脈經穴主治》[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任脈經穴歌
2
任脈三八起陰會,曲骨中極關元銳,石門氣海陰交仍,神闕水分下脘配。建里中上脘相連,巨闕鳩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夜,天突結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漿舍二十四穴
3
此經不取井滎俞合也。
4
脈起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陰之分,譬猶水也,而任脈則為之總會,故名曰陰脈之海焉。用藥當分男女,月事多主衝任,是任之為言妊也。乃夫人生養之本,調攝之源,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但在僧道,不明此脈,各執所尚,禁食、禁足、禁語、斷臂、燃指、燒身,枯坐而亡,良可悲夫!間有存中黃一事,而待神氣凝聚者;有運三華五氣之精,而洗骨伐毛者;有搬運周天火候者;有日運臍,夜運泥丸煉體者;有呼九靈,注三精而歸靈府者;有倒斗柄而運化機者;有默朝上帝者;有服氣吞霞者;有閉息存神者;有採煉日精月華者;有吐納導引者;有單運氣行火候者;有投胎奪舍者;有旁門九品漸法三乘者,種種不同,豈離任督。蓋明任督以保其身,亦猶明君能愛民以安其國也。民斃國亡,任衰身謝,是以上人哲士,先根據前注,導引各經,調養純熟,即仙家之能築基是也。然後掃除妄念,以靜定為基本,而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握固內守,注意玄關,頃刻水中火發,雪裏花開,兩腎如湯煎,膀胱似火熱,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一飲之間,天機自動,於是輕輕然運,默默然舉,微以意定,則金水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如桔槔之呼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於黃庭之中。此採鉛投汞之真秘,子不揣鄙陋,掃卻旁蹊曲徑,指出一條大路,使人人可行也。到此之時,意不可散,意散則丹不成矣。紫陽真人曰:真汞生於離,其用卻在坎, 女過南園,手持玉橄欖。正此謂也。日日行之無間斷,無毫髮之差,如是煉之一刻,則一刻之周天;煉之一時,則一時之周天;煉之一日,則一日之周天;煉之百日,則百日之周天,謂之立基。煉之十月,謂之胎仙。功夫至此,身心混沌,與虛空等,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之為氣,氣之為神,不規中而自規中,不胎息而自胎息,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虛室生白,黑地引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也。至於六害不除,十少不存,五要不調,雖為小節之常,終為大道之累。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嫉妒,六者有一,衛生之道遠,而未見其有得也。雖心希妙理,口念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失也。何名十少?一曰少思,二曰少念,三曰少笑,四曰少言,五曰少飲,六曰少怒,七曰少樂,八曰少愁,九曰少好,十曰少機。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肺腑翻,多言則氣血虛耗,多飲則傷神損壽,多怒則腠理奔浮,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面焦枯,多好則志氣潰散,多機則志慮沉迷。茲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蝕人之性,猛於豺野狼也。衛生者,戒之哉!
5
考正穴法
6
會陰一名屏翳:兩陰間、任、督、衝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衝由會陰而行足少主陰汗,陰頭痛,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男子陰端寒衝心,竅中熱,皮疼痛,穀道瘙癢,久痔相通,女子經水不通,陰門腫痛。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拖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活,餘不可針。
7
曲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足厥陰、任脈之會。《銅人》灸七壯、至七七壯。針二寸。《素注》針六分,留七呼。又雲:針一寸。
8
主失精,五髒虛弱,虛乏冷極,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 疝,小腹痛,婦人赤白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百壯,至三百壯止。《明堂》灸不及針,日三主冷氣積聚,時上衝心,腹中熱,臍下結塊,賁豚搶心,陰汗水腫,陽氣虛憊,小便頻數,失精絕子,疝瘕,婦人產後惡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調,血結成塊,子門腫痛不端,小腹苦寒,陰癢而熱,陰痛,恍惚尸厥,飢不能食,臨經行房羸瘦,寒熱,轉脬不得尿,婦人斷緒,四度針即有子。
9
關元: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素注》針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七壯。又云:針二寸。《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百壯,止三百壯。《明堂》娠婦禁針,若針而落胎,胎多不出,針外昆崙立出。
10
主積冷虛乏,臍下絞痛,漸入陰中,發作無時,冷氣結塊痛;寒氣入腹痛,失精白濁,溺血七疝,風眩頭痛,轉脬閉塞,小便不通,黃赤,勞熱,石淋五淋,泄利,賁豚搶心,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月經不通,絕嗣不生,胞門閉塞,胎漏下血,產後惡露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臍下二寸。三焦募也。《銅人》灸二七壯,止一百壯。《甲乙》針八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千金》針五分。《下經》灸七壯。《素注》針六分,留七呼,婦人禁針、禁灸,犯之絕子。
11
主傷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陰囊入小腹,賁豚搶心,腹痛堅硬,卒疝繞臍,氣淋血淋,小便黃,嘔吐血不食穀,穀不化,水腫,水氣行皮膚,小腹皮敦敦然,氣滿,婦人因產惡露不止,結成塊,崩中漏下。
12
氣海一名脖 ,一名下盲: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可灸百壯。《明下》灸七壯。
13
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腫,氣喘心下痛,冷病面赤,髒虛氣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肌體羸瘦,四肢力弱,賁豚七疝,小腸膀胱腎餘, 瘕結塊,狀如覆杯,腹暴脹,按之不下,臍下冷氣痛,中惡脫陽欲死,陰症卵縮,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婦人臨經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帶下,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 痛,閃著腰痛,小兒遺尿。
14
浦江鄭義宗患滯下昏僕,目上視,溲注汗洩,脈大,此陰虛陽暴絕,得之病後酒色。丹溪為灸氣海漸蘇,服人參膏數斤愈。
15
陰交一名橫戶:臍下一寸,當膀胱上際。三焦之募,任脈、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灸百壯。《明堂》灸不及針,日三七壯,止百壯。
16
主氣痛如刀攪,腹 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疝痛,陰汗濕癢,腰膝拘攣,臍下熱,鬼擊,鼻出血,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絕子、陰癢,賁豚上腹,小兒陷囟。
17
神闕一名氣舍:當臍中。《素注》禁鍼,針之使人臍中惡瘍潰,屎出者死。灸三壯。《銅人》灸百壯。
18
主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敗髒腑,泄利不止,水腫鼓脹,腸鳴狀如流水聲,腹痛繞臍,小兒奶利不絕,脫肛,風癇,角弓反張。
19
徐平仲中風不蘇。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不起,再灸百壯。
20
水分一名分水: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素注》針一寸。《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水病灸大良。又云:禁針。針之主水病,腹堅腫如鼓,轉筋,不嗜食,腸胃虛脹,繞臍痛沖心,腰脊急強,腸鳴狀如雷聲,上沖心,鬼擊,鼻出血,小兒陷囟。
21
下脘: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水穀於是入焉。足太陰、任脈之會。《銅人》鍼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二百壯。
22
主臍下厥氣動,腹堅硬,胃脹,羸瘦,腹痛,六腑氣寒,穀不轉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塊連臍上厥氣動,日漸瘦,脈厥動,翻胃。
23
建里: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銅人》針五分,留十呼,灸五壯。《明堂》鍼一寸二分。
24
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中疼,嘔逆,不嗜食。
25
中脘一名太倉: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難經》曰:腑會中脘。疏曰:腑病治此。《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二百壯。《明堂》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素註》鍼一寸二分,灸七壯。
26
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疼,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面色萎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發噎。
27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又曰: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
28
上脘一名胃脘:巨闕下一寸,臍上五寸。上脘、中脘屬胃、絡脾。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素注》、《銅人》針八分,先補後瀉。風癇熱病,先瀉後補,立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明下》灸三壯。
29
主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腹 刺痛,霍亂吐利,腹痛,身熱,汗不出,翻胃嘔吐食不下,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嘔血,痰多吐涎,賁豚,伏梁,二蟲,卒心痛,風癇,熱病,馬黃黃膽,積聚堅大如盤,虛勞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30
巨闕: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銅人》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主上氣咳逆,胸滿短氣,背痛胸痛,痞塞,數種心痛,冷痛,蛔蟲痛,蠱毒貓鬼,胸中痰飲,先心痛,先吐,霍亂不識人,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傷寒煩心,喜嘔發狂,少氣腹痛,黃膽,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脹噫,煩熱,膈中不利,五髒氣相干,卒心痛,尸厥。妊娠子上衝心昏悶,刺巨闕,下針令人立蘇不悶,次補合谷,瀉三陰交,胎應針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針痕,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針痕,向後枕骨有針按《十四經發揮》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遭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是心在膈上也。難產之婦,若子上衝,至膈則止。況兒腹中又有衣胞裹之,豈能破膈掬心哉?心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豈有被衝掬而不死哉?蓋以其上衝近心,故云爾。如胃脘痛,曰心痛之類是也。學人,不可以辭害意。
31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 KT :在兩歧骨下一寸。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少心力,大妙手方針,不然針取氣多,令人夭。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壯。《素注》不可刺灸。
32
主息賁,熱病,偏頭痛引目外 ,噫喘,喉鳴,胸滿咳嘔,喉痺咽腫,水漿不下,癲癇狂走,不擇言語,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咳唾血,心驚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勞,短氣少又《靈樞經》云:膏之原,出於鳩尾。
33
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灸三壯。
34
主胸脅支滿,噎塞,食飲不下,嘔吐食出,小兒嘔奶。
35
膻中一名元見:玉堂下一寸六分,橫量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
36
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難經》曰:氣會膻中。疏曰:氣病治此。灸五壯。《明堂》灸七壯,止二七壯,禁針。
37
主上氣短氣,咳逆,噎氣,鬲氣,喉鳴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風痛,咳嗽、肺癰唾膿,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
38
玉堂一名玉英: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39
主胸膺疼痛,心煩咳逆,上氣,胸滿不得息,喘急,嘔吐寒痰。
40
紫宮: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之。《銅人》灸五壯,鍼三分。《明下》灸主胸脅支滿,胸膺骨痛,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膠。
41
華蓋: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下》主喘急上氣,咳逆哮嗽,喉痺咽腫,水漿不下,胸脅支滿痛。
42
璇璣: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43
主胸脅支滿痛,咳逆上氣,喉鳴喘不能言,喉痺咽癰,水漿不下,胃中有積。
44
天突一名天瞿: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亦得,不及針。若下針當直下,不得低手即五髒之氣,傷人短壽。《明堂》灸五壯,針一分。《素注》針一寸,留七呼,灸三壯。
45
主面皮熱,上氣咳逆,氣暴喘,咽腫咽冷,聲破,喉中生瘡,喉猜猜喀膿血,喑不能言,身寒熱,頸腫,哮喘,喉中翕翕如水雞聲,胸中氣梗梗,俠舌縫青脈,舌下急,心與背相控而痛,五噎,黃膽,醋心,多唾,嘔吐,癭瘤。
46
許氏曰: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先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然後覺氣流行,入腰背腎堂間為四效矣。
47
廉泉一名舌本:頸下結喉上中央,仰面取之。陰維、任脈之會。《素注》低針取之,針一寸,留七呼。《銅人》灸三壯,針三分,得氣即瀉,《明堂》針二分。
48
主咳嗽上氣,喘息,嘔沫,舌下腫難言,舌根縮急不食,舌縱涎出,口瘡。
49
任脈 承漿一名懸漿:唇棱下陷中,開口取之。大腸脈、胃脈、督脈、任脈之會。
50
《素注》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針三分,得氣即瀉,留三呼,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七停四五日後,灸七七壯。若一向不灸,恐足陽明脈斷,其病不愈,停息複灸,令血脈通宣,其病立愈。
51
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 斜,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暴喑不能言。
URN: ctp:ws37415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