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八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八》[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同州 沙苑監
2 同州:馮翊郡,今理馮翊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屬秦,戰國時為秦、魏二國之境。按漢史,自高陵以東皆魏地,始皇平天下,為內史地,項羽分為塞國,漢高帝初置河上郡,九年複罷,按其地即漢臨晉縣地。臨晉,故大荔國,秦獲之,更名臨晉。景帝分左、右內史,此謂左內史,武帝改為左馮翊,後漢因之。魏除左字,但為馮翊郡。舊理在長安城太上皇廟西南,今失所在。按《魏略》云:「建安初,分馮翊為右內史,高陵東為左內史。」是也。晉因之。後魏兼置西華州。按《後漢書》云:「孝明帝分華山郡置武山郡。」西魏改華州為同州,以「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言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以城居其地,因為州之名,在馮翊縣,而馮翊郡如故。按《郡國記》云:「同州所理城,即後魏永平三年刺史安定王元爕所築,其東城,正光五年刺史穆弼築,西與大城通,其外城,大統元年刺史王羆築。自今奉先縣東北五十里,李潤鎮分泰州置華州理於此,廢帝三年,又改為同州,其同城,蓋自後魏以後修築,非漢之臨晉縣。《地志》以為漢臨晉縣,未詳其事。蓋後漢於此置臨晉縣,今取朝邑界故臨晉城為名,晉改為大荔,後魏初複名臨晉。孝文大和十一年,又改為華陰,至孝昌二年,以重名,又改為武鄉縣,仍屬武鄉郡,即摭實也。隋開皇初廢郡,煬帝初,州廢,複置馮翊郡。唐武德元年,改為同州,領馮翊、下邽、蒲城、朝邑、澄城、白水、合陽、韓城八縣,三年,分朝邑置河濱縣,分合陽置河西縣,分澄城置長寧縣,仍割河西、韓城、合陽三縣於河西,置西韓州,九年,分馮翊置臨沮縣,貞觀元年,省河濱、臨沮二縣,八年,省長寧縣,廢西韓州,以合陽、河西二縣來屬,垂拱元年,割下邽屬華州。開元四年,割蒲城縣屬京兆府,天寳元年,改同州為馮翊郡,乾元元年,複為同州,本匡國軍節度,梁改為忠武軍,一作定國軍。後唐同光初複舊,周顯德六年降為刺史,皇朝改為定國軍節度。
3 元領縣七,今八:
4 馮翊、合陽、澄城、白水、韓城、胡邑、夏陽、蒲城。雍州割到。
5 州境:
6 東西一百八十五里,南北二百二十八里。
7 四至八到:
8 東至東京一千一百里。東至西京六百五十里。西至長安一百八十里。
9 東至河東郡八十一里。南至華州七十八里。西至華州下邽縣八十九里。
10 北至鄜城縣二百四十二里。東南至華州華陰縣。闕。西南至京兆府二百七十里。西北至京兆府同官縣九十里。東北至龍門縣一百六十六里。
11 戶:
12 唐開元戶:五萬六千五百九十九。皇朝戶:主二萬二千六百七十六,客四千八百一十九,河東戶一百九十五。、
13 風俗:
14 《漢書?地理志》云:「濱南山、近夏陽,人俗質木,不恥寇盜,性剛毅而好勝敵。」
15 姓氏:
16 馮翊郡五姓:郭、蓋、雷、黨、吉。
17 人物:
18 蒼頡,姓侯岡氏,馮翊人,黃帝史官,造書契。嚴幹,善《春秋公羊》,鍾繇交好,與繇答難,乾曰:「故吏為明公服耳,然《公羊》未肯也。」
19 土產:
20 皺文靴、今貢。蒲合、麝香、鶻、石熬餅、舊貢。草坐、白蒺藜。《本草》云:「防風生沙苑。」
21 馮翊縣:舊三十四鄉,今十一鄉。本漢臨晉縣,故大荔戎城,秦獲之,更名戎國城,在今州東三十七里朝邑縣界故王城是也,舊說:秦築高壘以臨晉國,故曰臨晉。晉武帝改為大荔,後魏改為華陰,後以名重,改為武鄉,隋大業三年,改為馮翊縣。馮,輔也,翊,佐也,義取輔佐京師。渭、洛、河三水皆經郡界。九龍泉:在縣東南八里,有九穴,同為一注,因名九龍,今謂之鵝鴨池。甘泉:出匱谷中,其水尤美,最堪造酒。商原:在州北三十五里。《水經注》云:「洛水南經商原西,俗謂許原也。洛水:自西北澄城縣界流入,亦曰沮水。沙苑:一名沙阜,在縣南十二里。酈道元《水經注》云:「洛水東經沙阜,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沙苑,即西魏文帝大統三年,周太祖為相國,與高歡戰於沙苑,大破之。其時太祖兵少,隱伏於沙草之中,以奇勝之,後於兵立之處,人栽一樹以表其功。今樹猶有存,仍於戰處立忠武寺,今以其戰處宜六畜,置沙苑監。興德宮:在縣南三十二里,唐義旗將趣京師,軍次於忠武園,因置亭子,名興德宮。屬家令寺。苦泉,按梁氏《志》云:「在許原,地有苦泉,水味醎苦,羊飲之肥而肉美。」今於泉側置羊牧,因相傳為沙苑細肋羊。」諺云:「苦泉羊,洛水漿。」遺柳,西魏宇文泰敗高歡於沙苑,泰矜功,令騎士種柳各一株,數及七千,至今沙苑最多柳焉。重泉城:《三秦記》云:「馮翊西北三十里有重泉城,即漢武帝為李夫人所築。」龍首渠:《史記》云:「臨晉人穿渠得龍首,故名龍首渠。」司馬遷祠,代父談畢《史記》者,昔居於郡,今有祠在焉。
22 合陽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十六鄉,今七鄉。漢舊縣,屬左馮翊。《郡國志》云:「今縣南二十里有城,即古莘國地也。散宜生為文王求有莘氏美女,以獻紂,即此地。」按應劭注云:「在合水之陽。」詩《大雅?大明》篇云:「在洽之陽。」即此也。《水經注》云:「合陽城南有漢水,東流於河,與瓠首水相近。」《郡國縣道記》云:「合陽城,魏文侯築,今夏陽縣南三里故城是也。」周武帝時屬澄城郡。隋開皇十六年,自故城移縣於今理,梁割隸河中府。後唐天成元年,複舊。刳首水:《左傳》:「晉敗秦師於令狐,至於瓠首。」杜注云:「令狐在河東,當與瓠首相接,瓠首坑在合陽也。」羈馬城,《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伯伐晉,收羈馬。」又《成公十三年》:「晉侯使呂相絕秦曰:『翦我羈馬。』」是此也。太姒廟,周文王娶有莘之女太姒,即邑人。今郡有文母祠,存祀典。故蒲城縣:唐開元中改為奉先縣,割入京兆府。
23 澄城縣:北一百里,舊十七鄉,今九鄉。本漢征縣之地。韋昭云:「徵音懲,徵澄同聲,後人誤為澄。《春秋?文公十年》;「秦伐晉,取北征。」即此城是也。後魏太平真君七年,分合陽縣又於今縣理置澄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屬同州。唐長慶四年,割隸奉先縣,以奉先陵。梁割屬河中府。後唐同光複舊。溫泉:《水經注》云:「泉有三原,奇川鴻瀉,西注于洛,亦曰帝嚳溫泉。又有甘泉水,出匱谷中,其水尤美,堪造酒,泉東至新里。《左傳?僖公十八年》:「梁伯益其國而不能實也,命曰新里。」《左氏傳》「僖公十八年秦取之」,即此也 。征城: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即《左氏?文公十年》「秦伐晉,取北征」是也。漢以為征縣,屬馮翊,今俗名避難堡。後漢省,晉複置,尋又省。新城:《左氏傳?文公四年》:「晉侯伐秦,圍阮新城。」即是此也。雲門谷水:源出澄城縣界。王官城:即秦邑名也。廢城在縣西北。又《成公十三年》:「晉侯使呂相絕秦,俘我王官,翦我羈馬。」乾坑:《漢書?溝洫志》云:「武帝時嚴熊上言:『臨晉人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頃餘田。』於是發卒萬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商顏今在馮翊縣界,名曰龍首渠。按州西三十里有乾坑,即龍首之尾。
24 白水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舊十七鄉,今七鄉。按《史記》:「秦文公分清水為白水縣。」即此地也,後廢。在漢為粟邑縣,粟邑故城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漢薛宣為左馮翊,以粟邑縣小,僻在山中,其人謹樸,以頻陽令薛恭換粟邑令尹賞,二縣俱大理,又為漢衙縣地。春秋時,秦、晉戰於彭衙是也。後魏和平三年,分澄城郡於此置白水縣及白水郡,南臨白水,因以立名。永平三年,移郡於今縣西南三十五里奉先縣界。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同州。邑有會賓鄉,唐長慶四年割隸奉先縣,以奉先陵。沮水:按酈道元注《水經》云:「洛水東南,沮水入焉,故洛水亦名漆沮水。」蓋其境東南谷多白土,因曰白水。柳谷水:《郡國縣道記》云:「衙城側有柳谷水,即彭衙水,南流至縣理東北合洛水。」是也。姚谷:《魏書》云:「姚谷屬白水。」粟邑城:漢縣,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有故城存。又曰:粟邑縣僻在山中,其人謹樸,薛宣為馮翊,以頻陽令薛恭換粟邑令尹賞,二縣俱大理。彭衙城:故地在今縣東北六十里,有故城。《左氏》謂:「秦、晉戰於衙彭。」即此也。後漢安帝以上郡避羌寇,寄理於此,因省衙縣。晉惠帝再置,尋又省焉。
25 夏陽縣:東北百三十里,舊十一鄉,今六鄉。古有莘國,漢合陽縣地。按梁氏《十道志》云:「唐武德三年分合陽於此置河西縣,以在河之西為名,又割同州之合陽、韓城二縣於今理,置西韓州,取古韓國為名也,以河東有韓州,故此加西。貞觀八年廢西韓州,以縣屬同州。乾元三年,改為夏陽縣。」
26 瀵水:總名,發源黃河西岸平地。《爾雅》:「瀵,大,出尾下。」郭璞注:「河東汾陰縣有水口如車輪,濆沸湧出,其深無限,名為瀵魁。」馮翊合陽複有,亦如之,相去數里而夾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源皆潛相通。莘城:系本及《詩》:「莘國姒姓,夏禹之後。」武王之母太姒即此國之女,有塚在焉。長城:魏惠王所築,以備秦。劉仲城:漢高祖兄也,封仲於代,十年,為匈奴所攻,棄國而走,廢為邰陽侯,居此城也。姚武壁:《十六國春秋》:「苻堅二十一年,慕容泓起兵屯華澤,堅遣子睿討之,以龍驤將軍姚萇為司馬,為泓所敗,睿死之,萇使趙都謝罪,堅殺之。萇懼奔渭北,西州豪族率眾歸之,推萇為盟主,萇乃僭號於此。」蓋以武功立,因名姚武壁。
27 韓城縣:東北二百里,舊十二鄉,今五鄉。古韓國及梁國,漢為夏陽縣地,今縣西南三里有夏陽故城存。
28 韓國故城:在今縣理南十八里,梁國在今縣理南二十二里,有少梁故城。隋文帝分合陽於此置韓城縣,以古韓城為名,梁割屬河中府,後唐天成元年複舊。梁山:《漢志注》云:「梁山在夏陽西北,即《尚書?禹貢》『治梁及岐』、《詩?韓奕篇》『奕奕梁山』。」《爾雅》云:「梁山,晉望也。」注云:「謂晉國所望祭也,故曰大梁,別小梁之號,俱在韓城縣界。」大梁山:在今縣西五里,又按《三秦記》:「梁山宮城又名織錦城。」三累山:《水注經》云:「三累山,層密三成,俗因名三累。」《爾雅》所謂「山三成為昆崙丘」。龍門山:在縣北五十里。《禹貢》所謂「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外懸泉而兩傍有山川,陸不通,魚鱉莫上,故江河大魚有瀑腮龍門之困。」韓原:《詩》云:「有倬其道,韓侯受命。」是也。」按《古今地名》云:「韓城,韓武子食採於韓原,亦秦、晉戰於此,即獲杜回,又秦獲晉惠公以歸之處。」崌谷水:在縣南一里,注于河。少梁城:亦春秋秦、晉戰處也。龍門關:一謂龍門戍,極峻嶮,西魏文帝大統元年置,在龍門山下,關口有龍門城,即戍所也。司馬彪注《莊子》云:「呂梁即龍門也,在縣東北。」夏陽城:漢縣名,唐初廢縣,後複置,今在東北一百三十里。」高門原:按《水經注》云:「高門原南有層阜,秀出雲表,俗謂馬門原是也。」禹祠:《書》云:「禹治水,至於龍門。」今夏陽縣是也,禹巡狩 ,至於繞山,即此,因有祠存。子夏石室,孔子弟子為《毛詩》序,昔處於此,有石室存焉。
29 朝邑縣:東三十五里,舊二十四鄉,今七鄉。地即古大荔戎國,在今縣東三十步故王城是也。在漢為臨晉故地,後魏文帝分置南五泉縣,西魏廢帝三年改為朝邑縣,以北據朝阪為名。朝阪:按《水經注》云:「洛水東南曆強梁原,俗謂之朝阪。」臨晉城:《史記》:「魏文侯十六年,伐秦所築臨晉城,晉襄王六年,與秦會臨晉。」《史記》:「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謂此城也,故城在今縣西南。」懷德城:漢縣,在今縣西南三十二里懷德故城是也。《漢志注》云:「洛水東南入渭,今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一名高陽城。」長春宮:在強梁原上,周武帝保定元年宇文護所築,初名晉城,武帝建德二年置長春宮,隋文帝開皇十二年增構殿宇,焬帝大業十三年高祖起義兵,自太原赴京師,九月,大軍濟河,舍於此宮,保甲養士而西定京邑,自後凡牧此州,多帶長春宮使。蒲津關:因蒲阪,又以河津之湊,因以為名。《十六國春秋》:「苻健皇始四年十月,大雨霖,河、渭俱溢,蒲津監寇登得二履於河中,長七尺三寸,人跡稱之,指長尺餘大,厚一寸。健見,嘆曰:「覆載之內,何所不有?」河橋:《左氏傳?昭元年》:「秦後子出奔,晉造舟於河。」杜預注云:「造舟為梁,通秦晉道,即此橋。」西瀆大河祠:《漢書?地理志》云:「左馮翊臨晉縣有河水祠。」《郊祀志》云:「祀河於臨晉。」《穆天子傳》:「陽紆之山,河伯馮夷之所,都是為河宗氏。」《山海經》云:「馮夷人面,乘兩龍。」《太公金匱》云:「馮,循也。龍,魚。」《河圖》:「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尚書?中候伯禹》云:「臣觀河伯面長,人頭魚身。」張揖云:「馮夷,河伯是也。華陰潼津鄉堤首陽里人也。水仙,化為河伯。」《博物志》:「昔夏禹觀河,見長人,魚身,出水曰:『吾精,豈不為河伯也。』」馮夷者,華陰人,得道水仙,化為河伯,豈同哉。《抱樸子》:「河伯八月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應劭曰:「馮夷,水仙也。」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於漢祠更加營造,因立四瀆祠於廟庭。周武天和四年,太宰宇文護於祠廟建碑一所,靈帝大象元年,江、淮、濟各從本所祠,惟有一祠依舊不改,每歲發使致璧加牲以祀焉。《禮記》云:「先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今因河而祭海,即其義也。」唐天寳十四年封為靈源公。芮鄉:《郡國縣道記》云:「今縣西南二里臨晉故城是故芮鄉,又縣東一里有王城,蓋大荔戎王之城。」《左氏傳》云:「晉陰飴甥會秦伯於王城。」即此也。通靈陂:在縣北四里二百三十步,唐開元初姜師度為刺史,引洛水及堰黃河以灌之,種稻田二千餘頃。
30 蒲城縣:東南九十里,舊二十二鄉,今一十鄉。本漢重泉縣地。《史記》謂:「秦簡公城重泉,即今縣南五十里,有重泉故城也。」今縣,即後魏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縣於此置南白縣,以在白水之南為名,西魏廢帝三年,改白水縣為蒲城,以縣東故蒲城為稱,屬同州。唐開元四年十月,改為奉先縣,仍移隸京兆府,以奉睿宗橋陵。至十七年,升為赤縣,皇朝開寳四年,改為蒲城縣。故重泉縣:《後漢書》云:「王阜字代公,為重泉令,時大旱,收奪強吏,按察豪猾,於是澍雨,有鸞集縣屋,縣為雅樂,應聲而舞,旬日方去,其感化如此。洛水:亦曰沮水。賈城:古之賈國。《左傳》謂「芮伯、梁伯、賈伯伐曲沃」是也。五味陂:《漢書?宣帝紀》:「常困於蓮芍鹵中。」如淳曰:「為人所困辱也。」蓮芍縣有鹽池,縱廣十餘里,其鄉人名曰鹵中,服虔曰:「鹵中,或曰澤中。」孟康曰:「蓮芍縣西北也。」按漢蓮芍縣在此縣東南下邽縣界,此即鹵中也。壍洛:《史記》:「秦孝公九年築長城,簡公二年壍洛,故云:『自鄭濱洛。』」今沙苑長城是也。又按《三秦記》云:「在蒲城東五十里,秦築長城即是壍洛也。」唐睿宗橋陵:在縣西北三十里豐山。玄宗泰陵:在縣東北二十里。惠莊太子陵:在橋東南三里,惠宣太子陵:在橋陵東六里,惠文太子陵:在橋陵東三里,並在柏城內。憲宗景陵:在縣西北二十里。僖宗靖陵:在邑界,去長安一百五十里。
31 沙苑監
32 沙苑監者,在同州馮翊、朝邑兩縣界。按《唐典》,掌牧養隴右諸牧羊牛,以供其宴會、祭祀及尚食所用,每歲與典牧分月供之,若有司供應者,則四時皆供,凡羊毛及雜畜皮角皆具數申送所由焉。唐末廢。皇朝顯德二年,於苑內牧馬焉,在州南一十五里。
33 古跡:
34 沙苑古城:在朝邑縣南一十七里,從馮翊縣東界沿洛水南岸入朝邑縣界,及南至渭水,其城廣四十八里。太沙、鴻鶴池、李公池。
35 土產:
36 出白蒺藜、麻黃。
URN: ctp:ws38752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